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2023年9月11日19:30-20:30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成立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3年4月15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楊曉樺
    參與會員:王美麗,許榮基,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王竣彥,楊曉樺,孫方雪秋,共8位
    第六課 睡經
    人要吃飯、喝水,才能補充營養、增加體力,
    而睡眠能調節生理時鐘,讓人精神充沛。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現代人失眠問題愈來愈嚴重,有些人不容易入睡,總是在床上翻來覆去,不得成眠。面對失眠,實在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尤其有些人隔天還有重要的事要處理,不能不早起,但是晚上又不能很快入睡,怎不苦上加苦呢?以下提供幾個幫助睡眠的方法,給一些不容易入睡的人士參考:
    一、兒歌是母親送給幼兒的催眠曲,難以入睡的人,不妨哼哼呀呀唱個一曲,或許能幫助入眠。
    二、可以倒數數字,從一百、九十九、九十八、九十七⋯⋯數到一,然後再重來一次。不用重覆二次,大概就可以入眠了。
    三、可以觀想佛的相好光明,把佛相的莊嚴觀到歷歷在目,而且定於一境,不會模糊不清,如此與佛的慈悲、精神、活力相互交流,也容易入睡。
    四、躺在床上三、五分鐘內,如果仍然無法入睡,可以用手指輕觸眉毛、臉頰、頭部,就像蒼蠅在臉上爬動一樣,因為無事可做,感到無奈,很快就能睡著了。
    五、可以默念「七音佛號」,雖然不發出聲音,但有韻律,也能幫助入睡。
    六、背佛學名相,念外文名詞,記文學上的成語,也有助入眠。
    七、如果再睡不著,乾脆想一些困難的問題或難以解決的事情,自問「怎麼辦」,最後也會因為無奈而入睡。
    八、把心定於一境,平時我們的心就像猿猴一樣,南北東西到處亂跑,不易安住,若能把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一段時間之後,也會睡著。
    九、假如還是睡不著,可以起身洗個澡,重新再睡。甚至睡前泡腳,不僅促進身體健康,也可以幫助入眠,是一舉二得的好方法。
    十、《十六觀經》裡面的任何一觀,如觀日、觀水、觀地、觀樹等,都能有助於睡眠。
    人要吃飯、喝水,才能補充營養、增加體力,而睡眠能調節生理時鐘,讓人精神充沛。所以,能吃還要能睡,才是有福氣的人。吃睡正常、工作正常、思維正常、生活正常,一切都很正常,還會有什麼事情感到不如意的呢?
    【題解】
    人一生當中,睡眠占了三分之一時間,可見得睡眠是很重要的。適當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身心放鬆、充分休息;反之,過度的睡眠則浪費生命、懈怠散漫。睡覺時,周遭環境舒適與否,也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因此外在環境要確保安全,屋裡空氣要對流暢通,室內光線要柔和適中,身著衣衫要寬鬆舒適,所睡床褥要厚薄適中。
    睡前要保持心情的寧靜,每晚打坐五至十分鐘,讓妄念止息,以祥和的情緒入眠,或者是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擁抱書香入眠。
    其實,休息是為了行走更長遠的路。適當的睡眠能夠資養我們的身心,只是要睡得安穩、睡得充足,就能睡出健康,甚至在睡夢中不失正念,也算是一種精進。
    【習題】
    1.本文提到哪些幫助入睡的方法?
    2.如何保持睡前平和的情緒?
    3.你如何解決「失眠」的問題?
    【延伸閱讀】
    1.睡覺是恢復體力的方法,適當的睡眠可以讓人精神煥發,但是不可以貪睡,貪睡則會讓人生空過,誤了學習的因緣。──摘錄《迷悟之間12‧睡覺》
    2.適度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但是有的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整天吃飽了睡,睡飽了吃,結果睡眠過度,反而精神不振。所謂「神飽不思眠」,愈是精神飽滿的人,愈不思睡;愈是過度嗜睡,精神愈是無法提振。──摘錄《星雲法語9‧養神》
    暖場:
    慈悲偉大的佛陀!
    是日已過,今天已經過去了,我無法停止時間軌道的轉動,但祈求您,佛陀!讓我覺悟無常的真諦;
    我無法追逐日昇月落的腳步,但祈求您,佛陀!讓我認清生命的價值。
    在這過去的一天裡,我有不斷的妄想無明,我有不斷的煩惱蠱動,但仰仗您的慈悲威德,藉由您的智慧教導,我都安然地度過去了。
    願我從今而後,如橋樑道路,綿延人間的好因好緣;如甘泉雨露,滅卻有情的熱惱疲憊;如叢林老樹,庇護眾生的清涼自在;
    如日月星辰,照亮一切迷途的眾生。
    慈悲偉大的佛陀!
    是日已過,在今天這麼一個夜晚,我感到生命歲月的迅速飛逝;如少水魚,在如此短暫的時光裡,我對無常人生感到多麼無奈。
    只有,祈求您,偉大的佛陀!
    讓我擁有平等的心懷,寬恕侵犯我的仇敵;讓我擁有感恩的心懷,報答幫助我的朋友;
    讓我擁有般若的心懷,內觀自省我的缺漏;讓我擁有精進的心懷,奉行您慈悲的教誨。
    慈悲偉大的佛陀!
    感謝您的教導,讓我拋棄仇恨的刀劍,享受清涼的法喜禪悅;讓我卸下執著的枷鎖,給我身心的自在解脫。
    慈悲偉大的佛陀!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祈求您的庇佑,從今以後,讓我能夠:無諸恐怖,無諸顛倒,無諸憂惱,無諸惡夢。
    仰仗您偉大佛陀的加持,讓我能夠和您共眠共起,享受無限的喜悅,讓我能夠找回真實自我,擁有永恆的生命。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接受今夜弟子的祈願,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接受今夜弟子的祈願。
    心得分享:
    許榮基:如何保持睡前平和的情緒?
    1.規劃規律的就寢與起床的時間,能強化我們體內的清醒睡眠循環。
    2.管理壓力,在睡前讓擔心與憂慮安頓下來,有助於維持好眠的發生。
    3.注意飲食的選擇與時間 咖啡酒精通通Out。
    4.表達感謝、感恩可提升正向情緒。感謝的對象可以是自己、親人、同事或陌生人;因感謝回想起快樂的事,情緒也會比較好。
    5.區隔睡眠與工作空間,臥室不放電視、電腦等娛樂或工作物品,進入臥室時,大腦就會自動處理掉工作記憶,切換進入睡眠模式。
    楊曉樺:
    一、 失眠的原因
    1. 有任務
    2. 有壓力
    3. 運動或勞動不足
    4. 生活失去重心,空閒時間太多
    5. 運動過度
    6. 病症:如呼吸中止症、憂鬱症、強迫症及過敏等
    7. 心情不佳
    二、 失眠解決的方法
    1. 舒適的睡眠環境
    (1) 舒適的溫度
    (2) 拉上窗簾
    (3) 大自然的環境(香氛如精油、音樂
    (4) 手機轉飛航模式
    (5) 避免吵雜環境
    2. 定時的睡眠時間
    (1) 如10:00前入睡,11:00-1:00為人體造血時間宜深入睡眠
    (2) 清晨5-7:00起床時間,人體上午5-7點是大腸經運作時間,宜起床上廁所
    (3) 每天睡6-8小時,深度睡眠要有2小時
    3. 幫助睡眠的飲食
    (1) 奶製品
    (2) 適度的甜食
    (3) 大豆異黃酮、豆類製品避免更年期之不適
    (4) 香蕉
    4. 減壓的活動:畫畫、聽音樂
    5. 正向、正念的情緒:念佛、把心定於一境、《十六觀經》裡面的任何一觀,如觀日、觀水、觀地、觀樹等,都能有助於睡眠。
    三、 避免失眠應禁止的事項
    (1) 睡前避免玩3C
    (2) 減少有壓力的工作
    (3) 晚餐避免吃太多太好,晚上9:00後避免吃宵夜
    (4) 睡前少喝咖啡、茶、酒類
    (5) 劇烈運動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3年9月11日19:30-20:30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成立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3年4月8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莫家成
    參與會員:王美麗,許榮基,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王竣彥,楊曉樺共7位
    第五課 丈夫七出
    不管一夫一妻,或是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夫妻之間應該互敬互重、互愛互諒,
    這才是夫妻相處之道……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古代的中國社會,有所謂「女人七出」,也就是一個女人出嫁後,如果犯了七件事,丈夫可以用一紙休書把妻子離了。七件事分別是:一、不孕無子。二、紅杏出牆。三、不事舅姑。四、饒舌多話。五、偷盜行竊。六、妒忌無量。七、身患惡疾。
    古代的女人,社會地位低落,必須仰仗男人過活,從「女人七出」可以看出當時女性的處境艱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不但提倡「男女平等」,甚至現在新時代的新女性,女權意識高漲,女人獨立自主的能力增強,已經不一定要依靠男人過日子,所以現代的家庭裡,如果男人有太多的缺點,讓女人無法忍受,女人也可以提出離婚,因此現在也有「丈夫七出」:
    一、懶惰:有的男人生性懶惰,平時好吃懶做,不但沒有正當職業可以養家活口,甚至在家做太上爺,家事不肯做,與家人相處也不融洽,這種不負責任的男人,無法帶給家人幸福,所以妻子只好休夫。
    二、賭博:俗語說「十賭九輸」,染上賭癮的男人,往往把家產敗光,甚至負債累累,惹得債主一天到晚上門騷擾,家人也無法安心生活,最後只有身敗名裂、妻離子散。
    三、酗酒:經常酗酒的男人,容易引發家暴事件,尤其酒後神智不清,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因此一般女人不願與這種男人共同生活。
    四、家暴:有的男人雖然不酗酒,但是他專制、獨裁,經常動不動就罵人,甚至對太太、小孩動粗,這種有暴力行為的男人,也是讓女人唾棄的對象之一。
    五、吸毒:有吸毒惡習的男人,平時結交的大都是邪友,所從事的也都是違反國法人情的事。尤其為了吸毒,往往舉債維生,甚至傾家蕩產,這種男人也會讓女人「去之而後快」。
    六、不務正業:有的男人游手好閒,不務正業,尤其品性不端,貪汙、竊盜、詐欺、拐騙等不良記錄一籮筐,這種男人也讓女人羞與為伍。
    七、行為不檢:有的男人性好漁色,經常在外拈花惹草,甚至發生婚外情,這種對感情不專的男人,更讓女人不堪同居共住。
    所謂「風水輪流轉」,過去社會以「一夫一妻」為正常,「一夫多妻」也很平常;但隨著社會結構改變,男女人口比例失衡,未來在男多於女,以及社會觀念改變下,「一妻多夫」將可能成為新的婚姻制度。
    其實,不管「一夫一妻」,或是「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夫妻之間應該互敬互重、互愛互諒,這才是夫妻相處之道,也才有可能營造幸福美滿的婚姻。
    【題解】
    現代的女性知識水準提升,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再事事依賴男眾,因此對於不負責任、不顧家庭,甚至有上述七出行為的丈夫,都可能是家庭不和順的因素。
    不過,歷史上也有不少模範丈夫,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他之所以能毫無顧慮地實現理想抱負,就是因為丈夫鄧尼斯的支持;美國第二十五任總統威廉‧麥金萊,其妻不幸患上癲癇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但他總是細心照料,不離不棄。所以說,一個家庭的維持,必須仰賴夫妻雙方共同努力,以及相互的尊重與包容,如此家庭才能和順美滿。
    【習題】
    1.何謂「丈夫七出」?
    2.請針對「丈夫七出」,擬出解決方案。
    3.例舉社會上堪能成為模範丈夫的事例。
    【延伸閱讀】
    1.女人選擇丈夫,不一定要外表高帥,或是能言善道,重要的是要誠實、正直、負責任、有愛心。──摘錄《人間萬事7‧丈夫五等》
    2.婚姻不能彼此有想要改變對方的念頭,而是相互適應對方,尊重對方,彼此給對方空間。──摘錄《迷悟之間9‧婚姻》
    第五課 丈夫七出
    熱身
    有一次,唐徽宗行幸長江畔的金山寺,登高樓,遠眺江中的船隻。因看得有趣,就問該寺的主持黃檗禪師說:「江上這許多船,可知船數有多少?」禪師答:「有兩艘。」徽宗覺得他答得很奇怪,就問是什麼意思?禪師答:「其一為『名聞之船』,其二為『利養之船』。」意思是說,來來往往的船隻雖多不可勝數,歸根究底不過為名譽、為利益而工作罷了。
    「名繮利鎖」正是刻劃名與利,在我們生命中扮演羈絆角色的最佳註腳。過度追求名利,就像小孩子貪圖刀鋒上的蜜,不惜用舌頭去舔,以至於割傷舌頭,兩者都會讓我們陷入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甚至因此身處險境,喪失性命,得不償失。

    許榮基分享:丈夫七出
    大師於文章內首先點出「懶惰」
    懶惰是一件可怕的事,足以殺死你的夢想。
    別讓「懶惰」成為成功的殺手!
    「賭博」
    很多人覺得賭博很好玩,沒有什麼害處,只要不是非法賭博就行了。有些合法的賭博活動,例如政府舉辦的彩票活動,是國家的稅收來源,為公益事業提供了經費。
    人賭博基本上就是要贏別人的錢。古德告誡人「要小心提防各種貪婪」。
    一心要發財的人,就落入引誘,掉進網羅,被許多不智而有害的慾望拖累,以致沉淪滅亡。
    一句箴言說:「當初貪心取得產業,最終還是無福消受。」
    「酗酒」
    談到喝酒的快樂,很多人都會把古典詩詞搬出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酗酒患者最常見會造成的身體疾病,瞭解到酒精可能造成如此多且嚴重的身體、精神及社會的後遺症,在開懷暢飲的背後,是否該準備一把量尺,適可而止?
    當然大師只是例舉作為我們的警惕,夫妻之間應該互敬互重、互愛互諒,這才是夫妻相處之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時間:113年3月18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楊曉樺
    參與會員:許榮基,陳美奉,呂碧紅,孫方雪秋,王竣彥,莫家成,楊曉樺共7位
    人間萬事第二冊第四課在乎什麼
    有的人在乎別人的一句話,
    有的人在乎別人的一個眼神,
    有的人在乎人家的褒貶,
    有的人在乎朋友的真心。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在世間,總有很多的牽絆。孝順父母的兒女,他在乎父母的健康、順心,這就是兒女的牽絆;有人喜好賺錢,股票的漲跌、生意的盈虧,一切的得失都讓他很在乎。有的人在乎別人的一句話,有的人在乎別人的一個眼神,有的人在乎人家的褒貶,有的人在乎朋友的真心。
    在乎,在佛教裡就叫做「執著」。處處留情,處處為家,哪裡有真愛呢?大錢也要,小錢也貪,哪裡有尊嚴呢?在乎春夏秋冬的陰晴不定,在乎天地日月的變化無常,在乎世態人情的冷暖現實,在乎是非得失的無謂紛擾,你說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人生在乎什麼,舉其大者,如:
    一、在乎被別人尊重:被別人看輕不重要,自己要把自己看重才重要。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自己要尊重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自己不尊重自己,即使達官貴人,甚至貴如總統,人家也不尊重你。要人尊重,自己要有德;重財、重名、重利,價值有限,重德、重道、重義,這是人情之常。
    二、在乎被別人了解:人心隔肚皮,人和人相互了解是很不容易的事,你要人家了解你,你有讓人家了解嗎?你平時袖裡乾坤,葫蘆裡藏藥,沒有肝膽相照,別人怎麼能了解你呢?所以要求別人了解你,不如自己先去了解別人,倒是比較容易一些。了解是相互的事,人和人應該相互了解,不能了解,至少也不要互相誤解。
    三、在乎被別人認同:我們經常遭到別人的排斥,自己想想實在冤枉。我也沒有得罪他、傷害他,為什麼他會排斥我呢?他為什麼排斥你?是因為你沒有向他示好,當然會排斥你。其實世間當然是不公平的,遭人排斥是有所冤屈,但是也可以改進,例如你待人謙虛、坦誠,自然就會減少別人對你的排斥,慢慢就能獲得別人的認同。
    四、在乎被別人接受:我的一片好心,別人不接受;我對他的好意,反而惹他反感。我送禮,他不接受;我讚美,他不領情,甚至還怪我多話;我給他支援,給他資助,他都一一拒絕我,這種性情的人值得同情。但是以佛法來講,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緣分不具,所以遭人排拒。凡事緣聚則成,有緣就容易被人接受,所以要多多結緣。
    【題解】
    人生一世,在乎著種種人事物境,究其根源不外是本文列出的四點;人總是盼望被人尊重、了解、認同、接受,還誤以為追逐聲色就能滿足,而聲色虛妄,永遠也填補不了欲望這個幽暗的深谷。
    晉武帝即位時,探策以卜世數,卻得了個「一」,武帝面露不悅,群臣更是大驚失色。這時裴楷引《老子》表示:「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武帝為「一」字憂心,「在乎」晉朝命短,是向外攀緣;裴楷一番言論則點明萬法唯心,凡事在己。
    要在乎什麼?永嘉大師嘆:「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與其在乎別人怎麼對待,不如反求諸己,撥開雲霧,讓內心透出萬古晴空。
    【習題】
    1.你曾經在乎過什麼?
    2.為什麼有的人不被尊重、了解、認同或接受呢?
    3.你覺得人生應該在乎什麼?
    【延伸閱讀】
    1.用人時,只須取其優點,不要過分在乎他的缺點。──摘錄《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2.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生,處事著重於該為不該為,而不在乎別人的批評。因要有接受人家批評的雅量,才有資格與人共事。──摘錄《星雲日記3‧不負西來意》
    3.擁有錢財,不在乎多少,而在於會用不會用!──摘錄《人間萬事2‧另類的財富》
    時間:113年3月18日晚上7:00-8:30
    熱身:
    又一天,有位大學教授向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禪師南隱問禪,南隱只是以茶杯相待,卻不說禪。
    禪師將茶水注入這位來客的杯子,直到水滿,還是繼續注入,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到了!」
    「你就像這杯子一樣!」南隱答道,「杯裡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到空,教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禪悟人生
    「把自己的杯子倒空」是佛的禪義也是人生至理名言。
    「滿招損,謙受益。」是易經留給我們一句千古流傳的諍言。
    許榮基分享:在乎什麼?
    大師從文中說明人生一世在乎著種種人事物境,在乎被人輕視、誤解、排斥、不被人接受,總是盼望被人尊重、了解、認同、接受,人要在乎的事物不勝枚舉,因為人性大多是貪婪,放眼望去社會治安混亂,就是有人在乎名、權利、地位,才會衍出令人在乎的道德修養深淺觀感。
    我們體悟到有理想抱負的人生,處事著重於該為不該為,而不在乎別人的批評,因有接受人家批評的雅量,才有資格與人共事對待;人只須取其優點,不要過份在乎他人的缺點,袪除我執並廣結善緣。去掉「我執」
    大部分情況下,沒有人真的在乎你...只有本人能決定自己的人生!
    在自我覺醒的過程中,徹底領悟了幾件事情
    一、 大部分情況下,沒有人真的在乎我們的人生。
    二、 只有本人能決定和衡量自己的人生。
    三、 人生是自己選擇的。
    只要你不敢直視和面對真正的問題,耗費心思在其他彎彎繞繞的事物上,我們就是正在逃跑。
    逃跑的人,一輩子都在流浪;逃跑的人,一輩子都抵達不了終點。
    「我要成為我想看見的改變。」如此在心中對自己說。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2023年9月11日19:30-20:30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成立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3年3月11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呂碧紅
    參與會員:許榮基,陳美奉,呂碧紅,孫方雪秋,陳佳美,楊曉樺共6位
    第三課 十窮吟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歷史上,很多高風亮節的士人君子,他們安貧樂道,不慕榮華富貴,此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如陶淵明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寧可貧窮度日,也不願在官場上屈意逢迎,以保持讀書人的氣節。陶淵明先生曾經窮苦到什麼樣的地步呢?根據他的詩說:「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意思是說:三十天當中只能吃九頓飯,一頂帽子戴了十年之久還捨不得丟;每天晚上肚子餓到睡不著覺,就盼望著公雞啼叫,以便天亮就可以起床;到了白天,也沒有飯吃,因此又希望鳥兒趕快歸巢,因為到了夜晚,就可以用睡眠來抵擋飢餓。
    從陶淵明的詩中,讓人感受到貧窮的辛苦,故擬了一個「十窮吟」,從中也可以看出窮人的無奈:
    一嘆人窮身是苦,二嘆人窮百事哀,
    三嘆人窮欲難遂,四嘆人窮衣食無,
    五嘆人窮無好友,六嘆人窮子孫離,
    七嘆人窮無親戚,八嘆人窮被人欺,
    九嘆人窮無人敬,十嘆人窮無處安。
    上述的「十窮」之嘆雖為事實,但是貧窮的人也不見得就難以度日,例如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另外,春秋戰國時,顏斶先生在齊宣王邀他擔任官職時,他斷然拒絕,寧可「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這也是一個樂天知命的人生。
    在佛教裡,元朝的高峰妙禪師,他在山洞裡修行,雖然無水盥洗,但他心地清淨;雖然衣帽破舊,但佛法慚恥莊嚴;雖然飲食不周,但他禪悅為食,法喜飽滿。乃至香嚴智閑禪師在談到參禪心得時說:「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
    貧,不要緊,貧裡有氣節,貧裡有格調。貧,也是勵志的人生。
    【熱身】
    「彎腰」
    • 佛祖帶小徒弟遠行..
    • 路上看到一塊馬蹄鐵,
    • 徒弟懶得彎腰,
    • 佛祖彎腰將它撿起。
    • 換錢買了十顆櫻桃。
    在走過荒野的時候:
    • 佛祖掉下了一顆櫻桃,
    • 乾渴的小徒弟立刻彎腰撿起吃掉,
    • 佛祖又掉下一顆櫻桃,
    • 小徒弟右彎腰撿起吃掉,
    • 這樣….
    • 小徒弟狼狽地彎了十次腰。
    • 佛祖笑著對小徒弟說:
    • 要是你以前彎一次腰,
    • 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的彎腰了。
    • (禪悟人生)
    • 人生充滿了無奈,
    • 該彎腰的時候得彎腰。

    許榮基分享:讀完了正文「十窮吟」,用「十富吟」的偈語作為今天的心得:
    1. 不辭辛苦走正路,勤儉富。
    2. 買賣公平多主顧,忠厚富。
    3. 聽得雞鳴離床舖,振奮富。
    4. 手腳不停理家務,終久富。
    5. 常防火盜管門戶,謹慎富。
    6. 不去為非犯法度,守分富。
    7. 合家大小相幫助,同心富。
    8. 妻兒賢慧無欺妒,幫家富。
    9. 教訓子孫立門戶,後代富。
    10. 存心積德天加護,為善富。
    孫方雪秋分享:雖然我的童年生活貧窮 遇到金門8/23戰爭 但是每個人都很群勞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心無怨言 不比較 不計較 有也好 無也好 心中無所求 人可以窮 心不能窮 心裡的能源取之不盡 身可以殘 心不能殘 心裡的健康用之不竭 這些貧窮困苦也幫助我成長 養成日後刻苦耐勞的心態。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3年9月11日19:30-20:30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成立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3年2月26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莫家成
    參與會員:許榮基,王美麗,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孫方雪秋,洪淑美,王竣彥,楊曉樺共9位
    第二課 人才
    有計畫而又能執行的人、有信用而又懂因緣的人、
    有身教而又有魅力的人、有專業而又肯發心的人、
    有服務而又有熱忱的人、有才華而又肯助人的人、
    有創意而又有恆心的人、有人望而又肯行善的人。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很多人常說「人才難得」,從國家到社會的大小團體,都希望徵求「人才」。然而,要求人才,先要看我們有「識才」嗎?有「用才」嗎?能識才、用才,才會有人才。什麼是人才?茲有「八義」提供參考:
    一、有計畫而又能執行的人:在佛教而言,就是要「行解並重」,所謂「知行合一」,才能成為「福慧雙修」的人才。
    二、有信用而又懂因緣的人:「信用」為本,「因緣」為助;有本有助,自然能相得益彰,就會發揮人才的力量了。
    三、有身教而又有魅力的人:外在的身教俱全,內在的影響力自然發揮;能內外一如,還怕不是人才嗎?
    四、有專業而又肯發心的人:「專業」使他具有了基本的能力,「發心」讓他有了發展的動力;有能力又有動力,兩相配合,他就是一個人才。
    五、有服務而又有熱忱的人:「服務」是利人,「熱忱」是自利;具有利他、利己的精神與力量,怎麼不是人才?
    六、有才華而又肯助人的人:有「才華」是他的本錢,肯「助人」是他肯結人緣;資本具足,人緣又豐富,怎麼不成為人才呢?
    七、有創意而又有恆心的人:「創意」是求新,不墨守成規,站在時代的前端,不斷更新;「恆心」,就是有持久力。一個具備恆心、毅力,而又不斷求新、求變、求進步的人,事業上能有這種人領導,何患無成?
    八、有人望而又肯行善的人:有「人望」,這是道德、行儀,為人所知;肯得「行善」,這是普利社會大眾的慈心悲願。既已「眾望所歸」,又能再行善事,這種人還不算是人才嗎?
    其實「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有好的機會、好的場所、好的因緣,給予信任、給予授權、給予鼓勵、給予資本,再加上具備以上「人才」的條件,還怕不能有所發揮嗎?
    【題解】
    古德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無論國家企業,乃至任何團體,想要有所發展,就必須擁有人才。因此,古代燕昭王廣招天下賢才,重金禮聘蘇秦。孟嘗君厚待能人異士,門下食客三千,及至現代的企業,透過廣告刊登、校園選拔等方式,徵募英才,這些不都是在做人才的開發和儲備嗎?
    身為主管的領導者,必須不為一己私利著想,能以識才之慧、愛才之心、容才之量、培才之德、用才之能來培訓後人,如此,事業才能永續經營,經驗才有接替傳承。而我們也要自我要求,期勉自己能夠做個讓人賞識,有所貢獻的人才!
    【習題】
    1.本文所舉八項人才條件的內容為何?
    2.請與大眾分享培育人才的經驗。
    3.試舉一位畢生致力於人才培育的人物事蹟。
    【延伸閱讀】
    1.壞不是定型的,壞,必定有壞的環境,壞的原因;假如消除原因,有教無類,壞人也可能成為傑出的人才。──摘錄《人間萬事1‧壞人》
    2.歷史上多少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都是因為他們肯給人一些因緣,才能讓他人有所成就;企業界之所以能延攬人才,也是因為提供好的因緣機會,才能讓各種人才發揮所長。──摘錄《迷悟之間2‧給人一些因緣》
    許榮基分享:一位畢生致力於人才教育的人物
    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1965年創辦了壽山佛學院,兩年後的六月十八日東方佛教學院破土,是為佛光山第一座硬體建築。此中說明,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主要目的乃在於興學育才。
    大師辦學的目的,「除了為佛教培養弘法人才,也希望替社會造就人格思想健全、身心平衡發展的時代青年。」
    因此佛光山的教育主要分為「僧伽教育」與「社會教育」兩大體系。在社會教育方面,除了大學及中小學以外,還包括勝鬘書院、維摩書院、都市佛學院、監獄弘法布教。
    關於佛光山的社會教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八年佛光山在美國的第一座別院西來寺落成,大師感於過去西方教會在中國創立許多教會學校,中國人有能力時也應該相對回饋的信念,立意在美國設立大學。一九九○年西來寺向美國政府正式申請「西來大學」立案通過,成為中國佛教在西方國家創辦的第一所大學。
    在發展西來大學的同時,座落於台灣宜蘭的佛光大學也在一九九三年動土,展開建校工程。為了籌建佛光大學,大師發起「百萬人興學」活動,由信徒每人每月發心贊助一百元建校。大師認為這個活動本身就是對社會大眾的一種教育,一方面讓受益的學生懂得「感恩」,也讓布施的大眾懂得「奉獻」、「付出」、「喜捨」、「集體創作」以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共生關係。
    讓大眾接受佛法教育
    大師深感「一個人有學問,並不代表就會做事、做人;人我的相處之道,要靠生活教育來啟發」。
    主張:「生活重於知識,道德重於功利,普濟重於個己,自覺重於接受。」
    佛光山訂定的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佛光人的精神:「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佛光人的理念:「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2023年9月11日19:30-20:30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成立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3年1月22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陳佳美
    參與會員:許榮基,王美麗,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陳佳美,共6位
    第一課 三寶的功用
    皈依佛法僧三寶,就是點亮我們的心靈燈光,就是儲蓄我們的甘露法水,就是長養我們的菩提花果。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一般人學佛,要經過「皈依三寶」,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寶」是佛教的信仰中心,一般社會人士對「佛法僧」三寶不容易了解,茲以「喻」釋「義」:
    一、佛如光:光有照耀、溫暖、成熟的功能。佛的光也是一樣,佛光能照耀眾生迷濛的心靈,能給炎涼的世間帶來溫暖,並能成熟我們的未來,所以佛如光,佛光普照。
    二、法如水:水有生長、解渴、洗滌的功能。法的水也相同,法水能滋長我們的慧命,能解除心靈的飢渴,能洗滌無始的罪業,所以法如水,法水長流。
    三、僧如田:田有開發、種植、培福的功能。僧伽的福田也是一樣,可以幫助我們開發內心的清淨自性,能讓我們種植功德,提供我們培福的良因,所以僧如田,僧田要耕種。
    既然用光、水、田來比喻佛、法、僧,那麼我們進一步要知道:
    皈依佛,就好像在我們的心中建設了一間電力公司;皈依法,就如同在我們的心裡營建了一座自來水廠;皈依僧,就譬如在我們的心底開發了一畝良田土地。所以皈依佛法僧三寶,就是點亮我們的心靈燈光,就是儲蓄我們的甘露法水,就是長養我們的菩提花果。
    如果能自覺皈依佛,「我就是佛」,則佛陀功德廣被,神通妙用。我能如佛一樣,慈悲應世,給予世人的照顧、依靠,則當下自己不就是佛陀了嗎?皈依法,法理通於做人處世,有方法則事半功倍,人怎可沒有「法」呢?皈依僧,僧如師長的教導,如善知識的開示,如一方良田,供我們生長功德,何不培植呢?
    皈依三寶,三寶雖有「佛法僧」三者,但以「法」為中心,佛也是「依法成佛」,僧也是「以法攝僧」,如無「法」,世上即無「佛」與「僧」。所以「法性」是每個人的本性,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才是皈依三寶的真正意義。
    吾人在五趣六道裡輪迴,生死流轉不已,找不到依靠,如今能夠皈依三寶,以三寶為舟航,以三寶為手杖,以三寶為燈光,以三寶為目標;人人皈依三寶,人人就是三寶的中流砥柱,豈不幸哉!
    【題解】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人生的苦海裡,唯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安然地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信仰的重要,如同樹木的根本一樣,依靠信仰為根,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可奠定人生的根基,更能到達解脫的境界。所以《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發心學佛的第一步必須要皈依三寶,這是信仰的確定。
    尤其,在面對無常的世界時,可以作為依靠的只有三寶。我們的感情可以不要,金錢可以減少,功名富貴可以失去,但是三寶不能不要;儘管世界毀滅了,三寶仍然不會離開我們,三寶永遠都是我們的伴侶。
    【習題】
    1.試述皈依三寶的功用。
    2.本文以什麼來譬喻三寶?為什麼?
    3.為什麼三寶之中,以「法」為中心?
    【延伸閱讀】
    1.佛法僧三寶一直被比喻為醫王、醫藥、醫生,透過佛法來治療現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藥方。──摘錄《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2.所謂皈依三寶就是要發掘自己的自性三寶,開發每一個人本自具足的慈悲佛性、智慧法性、清淨僧性。──摘錄《星雲日記20‧談空說有》
    許榮基分享: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皈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皈依三寶,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須先要了解三寶的大意。
    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極無限,無邊無際。由於三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
    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三皈為宗本。
    陳美奉分享:有人認為「人死後必定為鬼」,這是很大的錯誤,人死後不一定為鬼。做鬼有做鬼的惡因,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還可以做更好的人,甚至還可以成聖賢、諸佛菩薩。而生命轉遞的主要依據,就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力。我們既然知道生命是永恒的,就應該修心養性,立德立功,因為我們今生可以累積善業,讓自己來生獲得一個更美好的報身不過,佛教希望人人都能了生脫死,因為「生死」實在是痛苦的事。所以,超越五趣六道的輪迴,是我們學佛所要努力的目標有人認為「人死後必定為鬼」,這是很大的錯誤,人死後不一定為鬼。做鬼有做鬼的惡因,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還可以做更好的人,甚至還可以成聖賢、諸佛菩薩。而生命轉遞的主要依據,就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力。我們既然知道生命是永恒的,就應該修心養性,立德立功,因為我們今生可以累積善業,讓自己來生獲得一個更美好的報身。不過,佛教希望人人都能了生脫死,因為「生死」實在是痛苦的事。所以,超越五趣六道的輪迴,是我們學佛所要努力的目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3年9月11日19:30-20:30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成立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3年1月8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王美麗
    參與會員:許榮基,王美麗,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孫方雪秋,陳佳美,共7位
    第十課 人生十四轉
    轉迷為悟、轉凡為聖、轉邪為正、轉愚為慧、
    轉惡為善、轉弱為強、轉危為安、轉難為易……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生要能「轉」,不管轉運、轉心、轉業、轉型,所謂「轉機」,能轉,才有改善的機會,能轉,才能重現生機。
    你想要「轉」嗎?茲舉「人生十四轉」提供參考:
    一、轉迷為悟:把心中的迷惘轉為日光遍照,無所不明,即是悟。
    二、轉凡為聖:把凡夫俗子的貪瞋愚痴,轉為聖人君子之行,即能超凡入聖。
    三、轉邪為正:黔婁之妻:「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斜就是不正,心術不正、行為不正,都不能成為正人君子,所以人生要轉邪為正。
    四、轉愚為慧:佛教的《百喻經》有很多愚人的故事,都在啟示愚痴的可怕,所以要轉愚為慧。
    五、轉惡為善:古往今來,多少十惡不赦的人,如果都能轉惡為善,則天下太平矣。學佛的人,能夠轉惡為善,才能與佛法相應。
    六、轉弱為強:國家的政治、軍力,甚至個人的體力,如果衰弱不堪,就容易被人所欺;能夠轉弱為強,就能力圖振興。
    七、轉危為安:危機即轉機,所以遇到危難時,只要能轉,就可以化險為夷,就能轉危為安。
    八、轉難為易:遇到困難的事,能夠請教高人,得到指導,則易如反掌。
    九、轉苦為樂:苦樂都繫於吾人一心,吾心一轉,苦即是樂。
    十、轉己為他:自己有功德好事,要能回向他人,能夠「回自向他」,就能「回小向大」。
    十一、轉貧為富:貧富不應對立,貧富要互補互助,才能共生共榮。
    十二、轉暗為明: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只要我們能點亮心燈,就能轉暗為明。
    十三、轉小為大:吾人要將小心、小願,轉為大心、大願;能轉小為大,就是進步。
    十四、轉事為理:事相上的一切都是有限的,發心修行,將有相、有限的世間法,轉為無相、無為的出世真理,就是大智慧。
    說到「轉」,轉也要有轉的空間、轉的方法;轉更要有魄力,尤其要轉得有意義。能把世間的「有為法」,轉成「無為」的功德,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樣了。
    【題解】
    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只要我們的心念一轉,外境就會跟著轉變,宇宙人生的窮通禍福,也會隨之而改。
    人生當中,常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種境界所苦,如何才能不為八風所動搖,就要懂得以心轉境。例如:外境雖然不平,只要我心平等,就可以弭平世間的差別;外境雖然不仁,只要我心慈悲,世間萬物皆可以為伴;外境雖然動亂,只要我有禪定,依然能在動亂中安住。所以,心念一轉,人生就能轉迷為悟,轉凡為聖、轉邪為正、轉愚為慧、轉惡為善,進而轉出開闊明朗的天地。
    【習題】
    1.本文所提到的「人生十四轉」內容為何?
    2.試述幾則《百喻經》的故事。
    3.請分享你轉念的親身體驗。
    【延伸閱讀】
    1.當危機來臨的時候,如果你能懂得「逆向思考」,可能當下就是一個轉機。──摘錄《迷悟之間7‧逆向思考》
    2.能夠克服困難,便能獲得良機;能夠解決困難,便能化解危機;能夠面對困難,便能尋求轉機;能夠不怕困難,便能把握時機。──摘錄《星雲法語5‧高尚的人品》
    許榮基分享:改變生命的力量在自己身上。
    放下制約、綑綁,你的生命格局才會大。
    永懺法師說:「轉,就是解放自己,和自己和解。」
    轉凡為聖、轉煩惱為菩提,天天幸福快樂。
    讀完大師「人生十四轉」,我的轉念~
    轉念,是一股足以改變命運的力量,是一種人類獨有的寶貝能力。
    轉念,發現更大的可能與卓越的自我。
    轉念,放下執著地放下與生命的美好。
    轉念,發現生活的機趣與處世的智慧。
    書中真有黃金屋。
    人生可以過得更簡單。
    懂得惜福,才能造福。
    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
    只要開心,眼前所見都美好。
    聊天,是老人家的健康食品。
    學習去感謝對手。
    不必抱怨一時的不公平。
    每個當下都是天大地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2023年9月11日19:30-20:30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成立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2年12月25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許榮基副會長
    參與會員:許榮基,王美麗,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洪淑美,孫方雪秋,楊曉樺,共8位
    第九課 解行並重
    學習不只為了求得知識,更要開啟智慧;讀書不應只在求得學問,更要身體力行。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每個人打從出生開始,就處在不斷的學習當中,舉凡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與知識,甚至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法律、經濟、藝術、建築等各項領域,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多方學習,學到的知識、技能愈多,人生就能活得愈充實,生命也才能發揮愈大的能量。
    在學習上,由於每個人的態度不同,因此也有層次上的差別:
    一、不肯學習,遊手好閒,終將頹廢一生。
    二、認真記憶,不肯思索,可能冬烘一輩子。
    三、滿口說理,沒有行動,註定一事無成。
    四、真才實學,做中體驗,愈做愈有成就。
    五、解行並重,智慧通達,生命從中昇華。
    學習不只為了求得知識,更要開啟智慧;讀書不應只在求得學問,更要身體力行,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解行並重」。
    戰國時代的趙括「紙上談兵」,只有理論上的知識,卻又自以為真知,到了真正要用時,一點力量也使不出來。反觀春秋時代的軍事家孫武,他以兵法謁見吳王闔閭,吳王在看過他的《孫子兵法》後,問他:「可以用女子操練嗎?」孫武說:「可以。」吳王就派了一群宮女給他。
    起初眾宮女大笑不止,孫武雖三令五申,宮女仍然輕忽嘻笑,不聽號令。孫武說:「號令不明為將之罪,明而不從是領兵官吏之罪。」於是依軍紀將身為隊長的吳王兩位寵妃處死,此後宮女認真操練,隊伍整齊。經過一段時間,孫武報告吳王說:「兵已練就,王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吳王因為起用孫武,國勢日漸強盛。
    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真正有用的知識是實務,因此不管修學任何事物,應以融通為要務,以方法、技巧為輔助,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解行並重,才不會流於空談。
    【題解】
    佛教一向注重解行並重,因此在經文最後大都載有「信受奉行」四個字。一般寺院的大殿,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右邊為「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左邊為「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也是代表著解行並重,知行合一。由此可見,佛教主張經由實踐與理論相互印證,是相當具有科學精神的。
    古德以「知目行足」來譬喻解與行,解是知見,如眼睛;行是修行,如雙足。有了眼睛才能辨別方位,有了雙足才能遠行千里,因此解與行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解行並重,必能福慧雙修、自他兩益!
    【習題】
    1.本文提到,因每個人學習的態度不同,而有哪些層次上的差別?
    2.試述「解行並重」的意義,並舉實例說明。
    【延伸閱讀】
    1.行如足,解如目,有目有足,走路安全;有解有行,解行並重,則無事不辦也。──摘錄《人間萬事9‧譬喻》
    2.所謂「解行並重」,也就是不僅對佛法的知識義理要深思理解,尤其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因此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修行在生活中。──摘錄《人間佛教系列5‧人間佛教的藍圖》
    解行並重2023/12/25
    導讀:副會長許榮基
    暖場:
    本山早課有如爐香讚之殊勝。
    過堂令大眾讚嘆!
    食存五觀想:
    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 正事食藥,為療形枯
    五、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宗祖殿-大師讚頌
    解行並重的意義:
    「如是我聞」,「信受奉行」。
    在佛教裡,任何法門的修學,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解行並重」。
    解,是知解法義,提升自我;
    行,是行佛所行,生活實踐。
    二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古德把行與解喻為「知目行足」,
    知見如眼睛,修行如雙足,
    眼睛和雙足相輔相成,才能行得安穩。
    實例說明:
    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一開始由文殊菩薩啟蒙,踏上了參訪之途,
    最後回到普賢行願的菩提道場,得到普賢菩薩的摩頂授記,證得普賢廣大行願。文殊菩薩,是智慧力的象徵;普賢菩薩,是行願力的代表。
    這同時說明了善財的學習,是由「智慧」入,由「行願」出。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3年12月11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孫方雪秋
    參與會員:許榮基,王美麗,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孫方雪秋,楊曉樺,共7位
    第八課 養生四法
    多菜少肉、多淡少鹽、多果少糖、多嚼少食。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在飲食養生中,過去有人倡導肉食才有營養,但現在醫學證明,肉食會帶來很多疾病;過去有人談到菜肴美味才有營養,其實粗茶淡飯更勝豐富的飲食。茲提供「養生四法」如下:
    一、多菜少肉:現代人都懂得吃,也知道不宜食肉太多,因此素食風氣很盛。真正的養生之道,素食最好。你看,牛、馬、大象、駱駝,都是素食者,不但性格慈和,也有耐力;鳥類的飛鴿,也是以五穀為食,但是鴿子一飛千里,其他肉食鳥類何能望其項背。所以素食的人能培養溫和的性格,忍耐的力量,工作的勤勞,並且少了許多殺業。
    二、多淡少鹽:飲食清淡,才是健康之道。因為吃得太鹹,容易口渴,需要喝大量的水來緩解,不但造成腎臟負擔,尤其吃了過量的食鹽,更是引發高血壓、血管硬化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多淡少鹽」,才合乎養生之道。
    三、多果少糖:現代人多數喜歡吃糖。然而糖吃多了,容易發胖,甚至產生蛀牙,對身體有害無益,因此最好能以自然的瓜果代替對糖類食品的攝取,既能當飽,又能增加營養。
    四、多嚼少食:現代人的生活忙碌,對於三餐飲食,有的人花太多時間在宴席應酬上,有的則是狼吞虎嚥爭取時間,兩者對於身體的健康都是很大的損耗。如果慢慢的吃,什麼滋味都能吃得出來,而且細嚼慢嚥,能幫助腸胃的消化,有助健康,不能不注意。
    所謂「民以食為天」,吃對吾人的生存,關係重大。我們要吃得健康,不能吃出病來,最重要的是營養要均衡,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然而一般人每日三餐,大多有偏食,或是吃得太鹹、太辣等問題,卻是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覺中因為飲食不當,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所以上述關於飲食的「養生四法」,雖無深意,卻是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得不慎。
    【題解】
    現代人生活十分忙碌,許多疾病也隨之而起,因此社會上愈來愈多人注重養生之道。養生,除了上述的飲食養生之外,也有人從運動、修身、規律作息等方面養生。此外,養生不只是追求身體的健康長壽,更重要的,內心要擁有快樂歡喜。例如,凡事往好處想,看什麼都如意,則事事歡喜愉悅;能夠節制貪欲,知足常樂,則無有匱乏之苦;肯得發心服務,與人廣結善緣,則人我歡喜融和。當然,如果有正當的信仰,藉著宗教的力量,也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提升品格,例如:佛教徒以正念佛法治心,以禪修靜坐養身。透過信仰、修行可以開發自己內在的本源,享有真正的快樂,也是很好的養生之道。
    【習題】
    1.略述本文所提的「養生四法」。
    2.佛教的養生之道為何?
    3.請與大家分享你的養生之道。
    【延伸閱讀】
    1.豁達是健康長壽的養生要訣,因為豁達的人思想樂觀、思考理智,不為升降沉浮的心緒所困,不為生老病死所苦,凡事想得開,看得破。──摘錄《人間萬事3‧豁達的人生》
    2.「屈伸自如」不僅是物用之道、養生之道,也是人際往來之道。──摘錄《迷悟之間2‧屈伸自如》
    3.養生之外,還要養性、養心;心性是人體所依的根本,你不把心性養正、養善、養好,根本不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摘錄《迷悟之間5‧養生與養性》
    許榮基分享:「通則不痛,痛即不通」在歷代醫學典籍中,最重視的是養生,養生的首要工作在預防疾病;而防病的根本在於通氣和活血。
    「屈伸自如」不僅是物用之道、養生之道,也是人際往來之道。大師文章內:「多菜少肉、多淡少鹽、多果少糖、多嚼少食。」是養生最重要的基本。
    「平靜,只在一念之間。在平靜的心態下,用合乎於自然的觀點,可將人體內殘留信號(病)去除。
    在延伸閱讀中提到;豁達是健康長壽的養生要訣,還要養性、養心;心性是人體所依的根本。
    孫方雪秋分享:星雲大師說 吃早餐也很重要 所謂「1日之計在於晨」早上吃得飽 ,對於一天的精神力,還是有很大的幫助。修行並不一定要在吃的上面計較,當吃則吃,不當吃則不吃,身心平衡才是修行之道。心思越簡單 身體就越健康 養心 才是最好的養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時間:112年11月20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莫家成
    參與會員:許榮基,王美麗,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孫方雪秋,楊曉樺,莊春淑,共8位
    第六課 地理風水
    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
    當然地理風水也會有它運作的道理。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趨吉避凶,是每個人希望的。然而一般人的心態,對不了解、不知道、看不見的事物,常常臆測,牽強附會,因此容易流於迷信,被神權所控制。尤其中國人,自古就相信地理風水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禍福。
    其實,世間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各別的「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當然地理風水也會有它運作的道理;地理是依據地形和天體方位而產生對人的影響力,這是一種自然的常識,卻不是究竟的真理。
    佛陀時代,善生子以為每天早晨洗浴,敬禮六方,就可以增長命財。佛陀藉此教導他,風水、地理應該建立在倫理、世理、法理、心理之上,只要誠意,自覺心安,則「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走遍天下,都是地利人和、良辰吉日,因為一切福田都沒有離開心地。
    所以,地理師所謂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後玄武,左龍蟠、右虎踞」,其實就是「前有景觀,後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通道」,以現代最佳的生活環境來說,可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要有通風,前後左右,順暢無阻。
    二、要有陽光,採光自然,溫暖衛生。
    三、要有視野,一望無際,心境超然。
    四、要有通道,出入方便,自他兩利。
    能夠方便生活,心中愉悅舒服,就是最好的地理。
    除了外在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更重要的是內心也要有好地理。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要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進而做自己的主人。因此,學佛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從神權迷信裡跳脫出來,不受地理風水的支配,還給自己一個自由自主的人生。
    因此,真正的地理風水是:良好的通風是思路通達;良好的陽光是熱心開朗;良好的視野是展望未來;良好的通路是菩提正道,這也是內心最好的龍穴。
    【題解】
    佛教講「業力論」與「因果論」,主張人的吉凶禍福,是由過去的善惡業因所造成,因此今生的果報,並不是地理風水左右的結果。再從佛教的時空觀來看,虛空並沒有絕對的方位,例如兩人對坐,甲的右邊是乙的左邊,乙的前方是甲的後方,在無邊的時空中,我們真實的生命無所不在,何有時空方位之分?如果一個人能夠體證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自心本性就遍滿虛空,充塞法界,與無限的時空融為一體。因此,真正的地理風水,不在他處,而在我們心中。
    【習題】
    1.你相信「地理風水」嗎?為什麼?
    2.為什麼佛教認為「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
    3.試述外在與內在最好的地理風水。
    【延伸閱讀】
    1.成功失敗,不在於風水,不在於命運,不在於神鬼,甚至不在於別人破壞;成功的條件,在於自身之健全。──摘錄《迷悟之間1‧成敗之間》
    2.居家環境不要迷信地理風水,只要通風、向陽,尤其能與鄰居友好,守望相助,才是重要。──摘錄《迷悟之間11‧居家之道》
    許榮基分享:地理風水關注外部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而室內風水則專注於室內空間的設計和布置。
    真正的風水,不在他處,而在我們心中;
    《般若心經》所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意思。
    「一切無罣礙」的概念來看待。這如同「因果」這件事,不管你相不相信,不管你有沒有信仰,世間的一切,就是有「因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