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3年9月11日19:30-20:30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成立
    海天宣講員讀書會會議紀錄
    時間:113年2月26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宣講員導讀:莫家成
    參與會員:許榮基,王美麗,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孫方雪秋,洪淑美,王竣彥,楊曉樺共9位
    第二課 人才
    有計畫而又能執行的人、有信用而又懂因緣的人、
    有身教而又有魅力的人、有專業而又肯發心的人、
    有服務而又有熱忱的人、有才華而又肯助人的人、
    有創意而又有恆心的人、有人望而又肯行善的人。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很多人常說「人才難得」,從國家到社會的大小團體,都希望徵求「人才」。然而,要求人才,先要看我們有「識才」嗎?有「用才」嗎?能識才、用才,才會有人才。什麼是人才?茲有「八義」提供參考:
    一、有計畫而又能執行的人:在佛教而言,就是要「行解並重」,所謂「知行合一」,才能成為「福慧雙修」的人才。
    二、有信用而又懂因緣的人:「信用」為本,「因緣」為助;有本有助,自然能相得益彰,就會發揮人才的力量了。
    三、有身教而又有魅力的人:外在的身教俱全,內在的影響力自然發揮;能內外一如,還怕不是人才嗎?
    四、有專業而又肯發心的人:「專業」使他具有了基本的能力,「發心」讓他有了發展的動力;有能力又有動力,兩相配合,他就是一個人才。
    五、有服務而又有熱忱的人:「服務」是利人,「熱忱」是自利;具有利他、利己的精神與力量,怎麼不是人才?
    六、有才華而又肯助人的人:有「才華」是他的本錢,肯「助人」是他肯結人緣;資本具足,人緣又豐富,怎麼不成為人才呢?
    七、有創意而又有恆心的人:「創意」是求新,不墨守成規,站在時代的前端,不斷更新;「恆心」,就是有持久力。一個具備恆心、毅力,而又不斷求新、求變、求進步的人,事業上能有這種人領導,何患無成?
    八、有人望而又肯行善的人:有「人望」,這是道德、行儀,為人所知;肯得「行善」,這是普利社會大眾的慈心悲願。既已「眾望所歸」,又能再行善事,這種人還不算是人才嗎?
    其實「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有好的機會、好的場所、好的因緣,給予信任、給予授權、給予鼓勵、給予資本,再加上具備以上「人才」的條件,還怕不能有所發揮嗎?
    【題解】
    古德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無論國家企業,乃至任何團體,想要有所發展,就必須擁有人才。因此,古代燕昭王廣招天下賢才,重金禮聘蘇秦。孟嘗君厚待能人異士,門下食客三千,及至現代的企業,透過廣告刊登、校園選拔等方式,徵募英才,這些不都是在做人才的開發和儲備嗎?
    身為主管的領導者,必須不為一己私利著想,能以識才之慧、愛才之心、容才之量、培才之德、用才之能來培訓後人,如此,事業才能永續經營,經驗才有接替傳承。而我們也要自我要求,期勉自己能夠做個讓人賞識,有所貢獻的人才!
    【習題】
    1.本文所舉八項人才條件的內容為何?
    2.請與大眾分享培育人才的經驗。
    3.試舉一位畢生致力於人才培育的人物事蹟。
    【延伸閱讀】
    1.壞不是定型的,壞,必定有壞的環境,壞的原因;假如消除原因,有教無類,壞人也可能成為傑出的人才。──摘錄《人間萬事1‧壞人》
    2.歷史上多少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都是因為他們肯給人一些因緣,才能讓他人有所成就;企業界之所以能延攬人才,也是因為提供好的因緣機會,才能讓各種人才發揮所長。──摘錄《迷悟之間2‧給人一些因緣》
    許榮基分享:一位畢生致力於人才教育的人物
    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1965年創辦了壽山佛學院,兩年後的六月十八日東方佛教學院破土,是為佛光山第一座硬體建築。此中說明,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主要目的乃在於興學育才。
    大師辦學的目的,「除了為佛教培養弘法人才,也希望替社會造就人格思想健全、身心平衡發展的時代青年。」
    因此佛光山的教育主要分為「僧伽教育」與「社會教育」兩大體系。在社會教育方面,除了大學及中小學以外,還包括勝鬘書院、維摩書院、都市佛學院、監獄弘法布教。
    關於佛光山的社會教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八年佛光山在美國的第一座別院西來寺落成,大師感於過去西方教會在中國創立許多教會學校,中國人有能力時也應該相對回饋的信念,立意在美國設立大學。一九九○年西來寺向美國政府正式申請「西來大學」立案通過,成為中國佛教在西方國家創辦的第一所大學。
    在發展西來大學的同時,座落於台灣宜蘭的佛光大學也在一九九三年動土,展開建校工程。為了籌建佛光大學,大師發起「百萬人興學」活動,由信徒每人每月發心贊助一百元建校。大師認為這個活動本身就是對社會大眾的一種教育,一方面讓受益的學生懂得「感恩」,也讓布施的大眾懂得「奉獻」、「付出」、「喜捨」、「集體創作」以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共生關係。
    讓大眾接受佛法教育
    大師深感「一個人有學問,並不代表就會做事、做人;人我的相處之道,要靠生活教育來啟發」。
    主張:「生活重於知識,道德重於功利,普濟重於個己,自覺重於接受。」
    佛光山訂定的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佛光人的精神:「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佛光人的理念:「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