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台北-書香讀書會 unlocked the badge Explorer
    Explorer
    Window shopper for users.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view at least 50 user profiles.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天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4月21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莊同學、譯叶、德容、淑卿、素琴、譯叶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德容、淑卿、素琴、、譯叶
    朗讀:譯叶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 大乘菩薩發心分第三(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內容:這佛陀告訴須菩提:「所有的菩薩摩訶薩,應當這樣降伏妄心──對所有一切的有情生命,包括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等不同的生命形態,或是有色身、無色身的,或是有粗心思念想的、無有粗但有細心思念想的,乃至細微到難以說其有無心思念想的眾生,我都要讓他們了斷一切痛苦煩惱,度過生死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無餘涅槃境地。
    「如此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不見實有一眾生為我所度。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妄執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這樣就不名為菩薩。」
    ●原典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②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三分進入到探討大乘菩薩發心的問題。要發什麼樣的心?度化什麼的對象?度化眾生的目的為何?菩薩行者如何檢驗自己的發心是否合乎正知正見?這幾項疑問,在第三分中佛陀有周詳的解答,並且提出四點觀念,令發心菩薩有修學之所依。
    一、廣大心平等觀。
    二、滅度無住涅槃。
    三、眾生本性寂滅。
    四、菩薩心無四相。
    這四點全面地指出,菩薩發心的四種正觀,四種次第,四種正見,以及四種成就。

    分享及回饋:
    莊琇紅:發大乘菩薩發心分第三品,周詳的解答,並且提出四點觀念,令發心菩薩有修學之所依。
    一、廣大心平等觀。
    二、滅度無住涅槃。
    三、眾生本性寂滅。
    四、菩薩心無四相。
    這四點全面地指出,菩薩發心的四種正觀,四種次第,四種正見,以及四種成就,每一個成就都在生活中悟得。
    鍾老師分享及回饋:心得分享
    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號稱為四聖,是已出離三界的聖者,「聲聞」應修四聖諦才能成就聲聞之果。

    「緣覺」應修十二因緣才能成熟緣覺之果。

    「菩薩」是已發過菩提心的行者,正處於行六度法門中,其果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五十一個階位菩薩。

    十信是外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是三賢位菩薩,屬於內凡位,初地至十地菩薩是已證得法身,故稱十地為法身大士。

    等覺菩薩者,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入百千三昧,集佛儀用,似佛非佛,一切佛等,百劫修相好之因。

    佛乃「福慧圓滿」,六度成熟,因緣果滿,成等正覺,常寂常照,是佛果位。
    譯叶分享及回饋:心得分享:
    菩薩是成佛的因,
    成佛是菩薩的果。

    菩薩行六度萬行應發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心。即發四心:廣大心、最勝心、無對待心、無顛倒心。
    有對待即有生滅,生滅是輪迴的因。所以《心經》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菩蕯應離四相(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修平等心,去我執、法執。用般若智慧聞法,思惟法意,付諸行動。理可頓悟、事需漸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盡力而為,趨向菩提。
    麗美同學:心得分享:菩薩發心的的修學次第 一、廣大心平等觀
    二、滅度無住涅槃。
    三、眾生本性寂滅。
    四、菩薩心無四相。
    這四點全面地指出,菩薩發心的四種正觀,四種次第,四種正見,以及四種成就。修習是一步一腳印,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歷鍊,更需要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引領,獨自學習不易理解,但共習中,可以得到啟發,曾老師的博學多聞,琇紅善問,讓我漸理清經文之意,更感到時間的短少,勉力自己要更精進不可懈怠於六度,甚至入十度的學習,謝謝共讀的善因好緣,讓我感到高興,有此機會向大家學習!
    琇紅:每次共讀,對於精進都有攝受,善知識的因緣給大家啟發更深入。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4月14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莊同學、譯叶、德容、淑卿、玉紋、譯叶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德容、淑卿、、玉紋、譯叶
    朗讀:、譯叶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勸轉般若法輪分第二【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內容:這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站起來,偏袒著右肩,右膝跪地,並雙手合十,虔誠恭敬地向佛陀說道:「難能希有啊!佛陀!如來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善於教導付囑諸菩薩。佛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發起要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在漫長的修學路上,心要如何才能安住?若心不能安住,應如何降伏?」
    佛陀嘉許的說道:「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如來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善於教導付囑諸菩薩。你們現在要仔細專注的聆聽,我為你們解說,善男子、善女人發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要『這樣』安住菩提心,要『這樣』降伏妄想心。」
    「是的,佛陀!我們樂意聽聞您的解說。
    琇紅分享:如是是」有三種含意:
    (一)眾生諸佛,本自一如──世出世間無一法不是真如,無一法不是實相。內至我人根身,外至山河大地,皆是真如實相的顯露,平等性中無有生、佛之別。既是生、佛一如,自然也沒有真心、妄心的分別!
    (二)吃飯洗足,當下即是:就如同世尊尋常的穿衣吃飯、洗足敷座,這一段光景當下即是!以此而住,就是安住其心,也就能降伏其心。
    (三)住心伏心,乃指後文:指經文從此以下,佛陀所說住心、伏心的方法。
    「如是」,涵蓋了住心、伏心的妙義。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如是」見到自性的光明,「如是」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證得究竟涅槃。由於吾人執著有恆常性、獨立性、主宰性、實體性的「我」存在,因此猶如「盲人摸象」,無法見到諸法實相。從須菩提所發問的「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開掘了金剛般若的法源,使後世無量無邊的眾生,同霑佛法甘露,得大解脫。生活中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要『這樣』安住菩提心,要『這樣』降伏妄想心。」
    鍾同學:《金剛經》是一部安心寶典。探討安住菩提心及降伏妄想心,經文要我們滅盡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這是滅度後,實無眾生得滅度滅度後,實無眾生得滅度,實無眾生得滅度是同體平等的慈悲官

    譯叶:善現啓請分心得:
    須菩提讚嘆,希有「世尊」:希有意指世尊出身尊貴之希有。世尊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身相希有。及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圓滿之希有。
    世尊即是佛,佛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來告訴諸菩薩要善護念這顆心。要時常自我覺照。妄起即覺,覺即妄離。每日三省吾身。是否身、口、意有不妥之處?是否在貪、瞋、癡、慢、癡中,有不當的行為。要時時刻刻借境練心。不能隨波逐流。日積月累的行持後,可以發覺,起瞋心的次數變少了,以前看不慣諸多事物,常起煩惱的現象,也能淨心以待,平常心視之。
    要當菩薩就是要學習「善護念」,意指好好觀察看護好每一個「起心動念」。要常行恭敬,對衆生無輕慢心,敬之愛之也。
    鍾同學中《金剛經》是一部安心寶典。探討安住菩提心及降伏妄想心,經文要我們滅盡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滅度後,實無眾生得滅度,是同體平等的慈悲觀。
    曾老師:「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滅盡,滅當動詞解,即渡出三界煩惱;滅當名詞解,苦集滅道,盡入無餘寂滅,皆入無餘涅槃之義。我渡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令得入無餘涅槃,實無眾生因我得滅度。 因為我是還在因地修行的菩薩,仍有煩惱習氣,仍在行菩薩道六度萬行,有佛法就有辦法,藉佛
    法渡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是我在渡眾生,故說「實無眾生因我得滅度者。」
    曾老師:整部金剛經都是佛陀和善現須菩提的對話,須菩提雖已證阿羅漢果[無學],但在佛陀面前仍是學生,學生先稱讚佛陀 : 「如來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常常提攜護念諸菩薩,並附囑諸菩薩外出弘法、與外道辯證佛法,助佛宣化。 請問老師說 : 「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們如何安住他們的菩薩心[出離心、慈悲平等心、菩提心等] ? 如何降伏他們的無明妄念、煩惱習性 ? 這一段是此部 《金剛經》的啟教因緣分
    曾老 師總回饋: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應云何住,曰止,
    云何降伏其心,曰觀。

    應如是止、是定;
    云何降伏其心,如是觀、是慧。
    定慧等持。

    如是者 :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如是有十。指探究諸法實相,應把握諸法之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種如是。法華經所謂 :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即謂一切諸法具足十種如是,是其本來相狀(實相)。
    應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如是住;
    應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如是降伏其心。
    蔡老師分享:讀書心得,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裡提出了兩個關於「安心」的問題,意即發菩提心以後,要怎麼保任、安住?對於生起的妄想心,要怎麼對治降伏?這兩個問題,是修行中最普遍的疑問,佛陀說的千經萬論都是「應病予藥」,用於對治我們的心病。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經文回答:「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涵蓋了住心、伏心的妙義。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如是」見到自性的光明,「如是」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證得究竟涅槃。由於吾人執著有恆常性、獨立性、主宰性、實體性的「我」存在,因此猶如「盲人摸象」,無法見到諸法實相。
    在探討「住心、伏」的主題之前,應該對「我執」的愚痴知見,先有一番認識。生活中的我執、法執要常用心去覺察,及時的轉念,漸離愚痴知見!此次的共讀謝謝曾老師及琇紅督導的講解,讓悟性低的我感受共讀的美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4月7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莊同學、周美珠、譯叶、德容、淑卿、玉紋、譯叶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德容、淑卿、、玉紋、譯叶
    朗讀:、譯叶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法會啟建因緣分第一(1)【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內容: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分享及回饋:
    琇紅導讀:看到因緣起,看到佛在世時的生活現況,看到找場地的不容易,看到安排眾人的住及食衣,整理環境,看到一個法會成就不容易,這一分所講的是佛陀啟建金剛般若法會的因緣。從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到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佛陀的行住去來、穿衣吃飯,看起來就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一樣,並無差別。為什麼會以如此「平凡」的行事,來揭開甚深般若法會的序幕呢?我分四點,講說它的內涵和意趣。
    一、六成就的重要。
    二、如是我聞的我。
    三、一時師資合會。
    四、生活即是六度。如此,佛陀每次要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的就是六種因緣的成就。哪六種成就呢?
    (一)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如是)
    (二)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我聞)
    (三)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一時)
    (四)主成就:說法主正欲歡喜演說妙法。(佛)
    (五)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合適。(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六)眾成就:聞法的大眾都集合到齊。(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成就圓滿是各種因緣具足。
    曾同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文全文 1 姚秦 天竺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叶:法會因由分心得:
    金剛法會,是「般若無窮妙用」的直白顯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般若經」的縮版。是般若慧學應具
    備的基本理念。佛陀於菩提樹下証悟緣起法。宇宙間每一法都是因緣所成,能了解緣起法、因緣法,即可稱為覺悟之人,佛陀就是覺者。經典上說:「見因緣法,即見佛」。
    故「見」應為「了知」之義。了知因緣法,即是覺者。
    菩蕯修六度萬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大智度論》中提到:「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可見般若的重要性。如何將六度融入生活的進、退、應、對之中,需要金剛般若智起用。破我執,不受生死。破法執,方見佛性。
    蔡老師:讀書心得:、六成就的重要。
    二、如是我聞的我。
    三、一時師資合會。
    四、生活即是六度。
    這四點是了解啟建「金剛法會」因緣的眼目,也是般若無窮妙用的直白顯露。經典上說:「見因緣法,即見佛。」若能由此信解法會因緣,那麼入般若室,得般若珍寶,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自己讀真的不如與眾善知識同讀,琇紅督導的善問,曾老師的適時解説,讓對佛法茫茫然的我,漸能了解,見與回的大家,如此精進,是我要學習的地方,謝謝大家!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3月31日晚上8:00點到10點0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莊同學、周美珠、譯叶、德容、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鍾同學、德容、淑卿、
    朗讀:德容,美珠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8】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第三講②
    內容:唯識學 認識自心的一面明鏡
    三、轉念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脫離不了人我對待,然而我們在待人處事時,總是「八風」一吹就東倒西歪,一遇到榮耀、讚譽加身,還可以勉為其難,將喜悅的心壓抑住,不顯於外;若是遭受毀謗、辱罵等對待,常為了要捍衛這個受傷害的「我」,而反擊對方。比如蘇東坡自認為得意之作,遭到佛印禪師寫了「放屁」兩字的評語,衝動的過江去找佛印禪師理論。我們若能轉念來看待自己不如意的遭遇,它就是一個修行的功課。現實的生活中,也常看到有些人在危險的時候能鎮定不慌,在艱難困苦的時候能神色自若。這就要看認不認識自己,自己對心的訓練到什麼程度,有沒有轉換念頭的智慧了。
    四、掌握心內的主人翁
    我們為什麼不能認識自己?主要是真心久被塵勞封鎖。好比明鏡被塵埃遮蓋,哪裡能顯現出明鏡的光明?真心不顯,妄心反而成為自己的主人,那麼就時時攀緣外境,無法有片刻的歇息。有朝一日才能見到「本來無一物」的風貌。悟道的禪師,只要當下心安,就能擁有三千大千世界。儒家主張凡事求諸己,禪師要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所以,人人都應該隨時隨地撿除心中的落葉啊!總之,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人生的自在安樂,本來就不假外求,所謂轉識成智,轉苦為樂,轉迷為悟,都必須自己親自去實踐,「心」就是萬事之主,任何的修行都離不開這個當我們了解八識,認識自我,就曉得自己的人生何去何從,知道要重新規劃生命,開發內心的這一畝田地,讓「心田不生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以般若智慧來圓滿自己人生!
    分享:
    莊琇紅:八識的義理微細深奧,把心意識的功用一 一具體的破解。唯識學不只是人們認定的心理學而已,而是一部含納心生萬法的「寶藏」。它是一部心的使用說明書,從萬法唯識的理論基礎上,我們觀照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去對應現起的善惡心所,就能自我警覺,不令惡生起,積極擴大善的力量。
    是心是佛,我一再勉勵大家要肯定「我是佛」,這不是口號,是要引發每個人內在清淨的佛性,自淨其意,不斷的用淨念對治惡念。那麼,淨念相續,惡習的種子會枯萎,良善的種子必定日益壯大。唯識學,其實是認識自心的一面明鏡,更是修正習氣的最好規矩。「不明本心,學佛無益」,學了唯識,對人生的順逆、榮辱、得失、毀譽等等,必然看得通透,也能活得知足、淡定、歡喜、自在。今天分享以五和來轉念修行。緣來了,境來了,怎麼打掃您的心田。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3月17日晚上8:00點到10點0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謝師姊、曾同學、鍾同學、莊同學、周美珠、譯叶、德容、惠誼、素琴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鍾同學、謝同學、譯叶、德容、淑卿、謝師姊
    導讀:玉紋,德容,
    文章內容:說法布施 諸供養中最珍貴
    (三)鼻:《四十二章經》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的生命在哪裡?就在一口氣、一個呼吸之間。佛陀教導禪坐的二種甘露門之一,即是和鼻子關係非常密切的「數息法」。「數息法」是以呼吸為所緣,藉由觀察呼吸的長短、冷暖等變化,達到禪定的境界。因此,鼻子不但供給空氣的養分給我們,還關係著我們的生存大事,甚至是解脫的方法之一,怎能不重視呢?鼻子怎麼修行呢?1.調節呼吸:2.不著香臭:3.自利利他:
    (四)舌:口舌能積善業,也能造惡業。平日,我們藉口舌進食以滋養色身,又藉口舌發言以傳達情意,但吃香喝辣,盡由它選;說是說非,任它擺布。因此,佛門吃飯時要「食存五觀」,佛陀並制戒規範不得「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以避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何善用舌頭來修行呢?
    1.說愛語:2.說慰語:3.說善事:4.說佛法:
    (五)身,;佛經裡常把人的身體比喻成「死屍」、「臭皮囊」,我們每天都是拖著一具「死屍」在過生活。對於「身是苦本」,一般人並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時下的年輕人會覺得身體追求感官的快樂,何苦之有?壯年者覺得老病死還遙不可及,不知苦在哪裡?富人常能隨心所欲,得其所欲,不知苦為何物?恩愛夫妻覺得眼前幸福甜蜜,不知苦有何懼?然而,世間無常變幻,身體有老死,當親朋好友離散時,錢財又為五家共有,縱情欲樂只是一時之快,這個身體能為我們帶來的真正快樂又是什麼呢?
    那麼,「身」應該如何修行呢?
    1.威儀莊嚴:
    2.禮拜謙恭
    3.改變氣質:
    4.勞動服務:
    分享福回饋:
    鍾同學:1.「菩提」是「覺悟的智慧」,而「薩埵」則是「眾生」,「菩提薩埵」就是「菩薩」,也就是「擁有正覺智慧的眾生」,這告訴我們,其實每一個人,都具備能成為菩薩的善種根苗。

    2.菩提樹是植物名 (學名:Ficus religiosa),又稱畢缽羅樹、菩提榕,是一種桑科榕屬(又稱無花果屬)植物。

    原產於印度也是印度的國樹,在中國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也有。

    菩提樹的別名有:神聖之樹、思維樹、天竺菩提樹、印度菩提樹、佛樹、覺樹、道樹、道場樹。是佛教三大聖樹之一,另外兩個是:無憂樹、娑羅雙
    美珠:心得分享:
    數息:專注的過程如果發現妄想很多,那就用數息法,從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一直到入出八到心能夠安定,就停止數息,單純的專注呼吸的進和出,就是所謂的持息念就是安般念。
    不淨觀:觀察屍體爛壞的過程有十種不淨相,是以對死屍的厭惡作意來對治貪欲,特別是淫慾。
    修息不淨觀和安般念兩者合稱二甘露門。
    曾:錢財是身外之物,為五家所共有:一為火燒,二為水漂,三為國王官吏所巧取豪奪、稅賦等,四為強盜土匪所劫奪,五為不肖子孫揮霍殆盡。 人們處心積慮所儲存的錢財,所謂「能花完的才是自己的」,但在他臨命終時,全部得留在世間,無法帶走一分一毫,非自己所能主宰。
    譯叶:心得分享:
    (三)鼻:
    鼻能調節呼吸,呼吸順了,心才會靜,心靜了方能入定。
    生命在呼吸之間。鼻也是健康把關的利器。肺開竅於鼻,鼻子是先鋒步隊,當呼吸道不舒服時,鼻子會先告知。對於味道的香臭好壞,亦不執著。
    (四)舌:
    前言眼、耳、鼻三者,皆是「被動接受」外境而起用。而「舌根」是「由內而外」心識表達的根器。說話要「𧫴言慎行」,「𧫴言」在先,「慎行」於後。
    如簧之舌,一言足以興邦,亦能喪邦。修行勿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訓練口吐芬芳的本事。或守「禁語」之本領。
    (五)身:
    「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
    修行就是「借假身、修真諦」。
    視假身為真空。
    觀真諦為妙有。
    曾老師回饋: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第一個接觸的階位,就是凡夫的十信位。
    這個「信」有兩個意義:
    第一個,對三寶功德的順從、認識,相信釋迦牟尼佛成佛,有佛可成。因為尚無證得,只得先隨順、服從。
    第二個,就是對真理的順從、認同。三寶的平等、慈悲,能拔苦與樂,佛法唯信能入,從聞思修,獲得智慧。
    這個「信」有十個階位。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
    十信位的學者,當外境刺激的時候,他先起煩惱。但是他能迴入三寶的信心,第二念馬上開始調整,尤其是到第六的不退心,次第到十信滿位,讓他的煩惱很快能夠解脫。所以十信位的學者臨命終時,若沒有第一正信心,第二念正念的培育,不可能精進,而只有墮落!因為他理觀太弱了。
    若能夠培養「十信」,乘三寶的功德力,庶幾安住善道輪迴。
    我們修學佛法,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在「十信」位中 ? 這一期生命成就「十信」滿位了嗎 ? 更或是三賢位、十地菩薩再來娑婆 ? 感謝您的示現,度化我們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星期前
    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3月29日早上11:30點到14點00分
    方式:書香同學,定三月二十九日早上11點30分,在國父紀念館一隅,舉行戶外春茶讀書活動,共讀妙慧童女經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謝師姊、曾同學、鍾同學、莊同學、周美珠、譯叶、德容、惠諠、淑卿、智堯、銀娟
    帶領人:莊琇紅
    照相:德容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鍾同學、謝同學、譯叶、德容、淑卿、謝師姊
    與談人:廣慶、麗美、譯叶、玉紋,美月、廣慶
    文章內容:師是一位深刻關注世人的宗教家,他壯闊澎湃的弘法之路,在在處處都將佛法與當代生活密切連結,對人類心靈的淨化,有著全球性的影響力。

    尤其讓我佩服的是,大師著書立說悲智圓融,總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精采生動的故事,把深奧的佛理,點化成人人可以親近的道理。近日,我讀到大師嶄新成書的《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以二千六百年前佛說的《妙慧童女經》為本,為身心憂惱的現代人,詮釋出融佛法精神於人生幸福的十條道路。我一讀又讀,咀嚼再三,真是雋永無限啊!
    這十條道路所涵蓋者,從自處到處人、從肉身到心靈、從入世到出世,我讀著讀著,覺得眼前彷彿是一部衛星導航地圖,隨著文字層層深入,依循導引步步修習,原來,在古老經典中,可以看到這麼新穎的幸福活力。《妙慧童女經》的二位問答主角,一位是佛陀,另一位是八歲的提問者妙慧童女。當時妙慧童女向佛陀提出十個問題,架構了人生全面性的成功。觀之思之,我作為現代女性,特別覺得這小姑娘的大哉問,意味深長。《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正是人間深深的祝福。
    分享:
    莊琇紅:大師著書立說悲智圓融,總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精采生動的故事,把深奧的佛理,點化成人人可以親近的道理。近日,我讀到大師嶄新成書的《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以二千六百年前佛說的《妙慧童女經》為本,為身心憂惱的現代人,詮釋出融佛法精神於人生幸福的十條道路。我一讀又讀,咀嚼再三,真是雋永無限啊!《妙慧童女經》的二位問答主角,一位是佛陀,另一位是八歲的提問者妙慧童女。當時妙慧童女向佛陀提出十個問題,架構了人生全面性的成功。觀之思之,我作為現代女性,特別覺得這小姑娘的大哉問,意味深長。那麼請主講人及與談人來分享本書內容及怠悟。
    主講人曾同學:《大寶積 妙慧童女經》中,我們看到小小年紀的妙慧童女,展現過人的智慧,妙慧10問 佛陀40答。妙慧的10問,問如何身心安頓好開始修行 ? 怎樣證得神通自在、處世無怨,如何說法度眾生?如何遠離法障、魔障?禮敬供養諸佛,直了成佛 ? 佛陀的40答,妙慧童女發願依教奉行,蒙佛授記,於無垢光明劫、陽焰世界的難忍佛國中,於一劫中成佛,號『辯才莊嚴如來』。此中,妙慧童女蒙佛授記,於「難忍佛國」中成佛;而釋尊在娑婆世界「勘忍佛國」示現八相成佛。
    蔡老師:能有共讀的善好因緣,真的不可思議,學習的因緣每人都不同,感受力也不一樣,但進入佛學就是要得到幸福,不是口説即有,是要落實在生活中,好的團體,互相鼓勵與支持,讓我們持續此善好因緣,共同努力讓佛法在我們心中發光發亮,謝謝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口説好話,心存好念,手做好事的三好,讓世界更美好!
    譯叶:妙慧童女經第四問、第五問要義心得分享:
    要得解脫,必須超越肉身的限制。在胎、卵、濕、化四生中,如何從凡麈胎生圓滿至蓮花化身,當以契入菩提道為前題,實踐菩蕯行為目標。從六度波羅蜜作開展。有如行駛馬車的六條疆繩,齊頭並進。
    以淨信之心供養三寶,制心一處精進不已,自點心燈,有感有應,必得菩蕯加持。安住本心,活用禪行,融會貫通,定能開發無限潛能。
    周美珠:心得分享:持戒清淨,聞甚深經不生毀謗,對諸有情大慈平等心,要訂課(禪淨)常勤精進念佛禪定後,一切善根皆迴向!
    鍾老師:念佛法門很多,歸納為四大類,持名、觀想、觀像、實相這四大類。
    持名就是執持名號,用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把我們宿世今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取而代之。因為我們不念佛就會胡思亂想,無論念什麼都出不了六道輪迴。妙慧童女非常的聰慧,這是過去世修學的善因果報,
    與佛陀、文殊菩薩交互問答內容,成為大乘菩薩的行持準則,也說明想要證得人間的福報智慧,是靠修行而來。世間的苦樂,與因果有深切關連,種善因得善果,依菩薩道而行,是人生最高修養,學佛會獲得豐盛幸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3月24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謝師姊、曾同學、鍾同學、莊同學、周美珠、譯叶、德容、惠諠、素琴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鍾同學、謝同學、譯叶、德容、淑卿、謝師姊
    導讀:玉紋,德容,美月
    文章內容:第六識,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因為有心,我們知道眼睛看到了東西;因為有心,我們知道耳朵聽到了聲音;因為有心,我們知道鼻子嗅到了氣味;因為有心,我們知道舌頭嘗到了味道;因為有心,我們知道身體觸碰到東西;因為有心,我們知道腦海出現了什麼景象。因為我們一直追逐外在的這些色、聲、香、味、觸,心也跟著忙碌不已。一個人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心,或是昧著良心做事,便不知感恩,不知慚愧;有良心、懂得苦惱的人,則天地都是他的財富,人人都是他的助緣。可見人的判斷力被物質虛名蒙蔽時,是無法看到事物的真實相貌。佛陀於是為他們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真理,使他們生起信心,紛紛皈投在佛陀座下。在這個故事裡,不明就裡、隨意罵人的師兄,反而變成修羅化身;奉師兄如佛的師弟,當下的心念正與佛心無異。因此,戒律應該建立在根本的慈悲、平等,而不是只遵守一種形式。念佛參禪種種修行 增強心識力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宇宙萬有與我們的心識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雖是用鋼筋水泥建築起來的,仔細想想,沒有人的智慧,沒有人的用心及心識來策畫,怎麼會有一座遠近馳名的佛陀紀念館呈現給大眾呢?沒有人的精神、心意的力量來策畫各種活動,怎麼會吸引廣大群眾不斷的來參訪。這些都是一種心識的變現結果。因此,清楚明白自己當下的這一念心,就能了解三界內千差萬別的諸法。
    一、唯識所現的生活
    二、心識的力量
    從以上的幾個例子可以了解,當一個人的心識有力量,就能對境不迷,雲開天晴;對境若迷,則積久成病,即使華佗再世,恐怕也會束手無策。像歷史上有名的「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都不是一般醫藥所能治療的。事實上,心病還需心藥醫,以心識來說,心有光,讓它發光發亮;心有力,讓它發揮力量;心裡有藥,讓它來治療我們的病;心裡有田,讓它生長菩提子。
    心識的力量雖然很大,如果沒有去用它,就像挑擔子,沒有二十斤、三十斤逐步逐步的練習,想一下挑起百斤的重擔是挑不動的。然而,一旦訓練有成,一百斤,二百斤都能一肩挑起,而且可以走很遠的路。所以,不管是念佛、參禪、讀經、布施行善,種種的修行,無非是在增強我們心識的力量。
    經典裡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行的人,念佛念了多少聲,拜佛拜了多少拜,究竟有多少用處?那是很難從表面上來衡量的。不過,增強心的力量,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進而能做到面對世間各種事情都不覺得困難,這樣的修行是很要緊的。
    經典裡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行的人,念佛念了多少聲,拜佛拜了多少拜,究竟有多少用處?那是很難從表面上來衡量的。不過,增強心的力量,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進而能做到面對世間各種事情都不覺得困難,這樣的修行是很要緊的。
    分享:
    莊:念佛參禪種種修行 增強心識力量,世間上的好或不好,歡喜或不歡喜大多是以自己的心識、印象來認定,沒有一定不變的。當我們遇到境界來臨時,應該是境隨心轉,由於心沒有力量,只得心隨境轉,當然就不能安樂了!也有的人八識健全,但是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口中說不看,眼睛還是要偷偷的看一下;耳朵表面上不聽,心裡卻還要偷偷的問:「他在說什麼啊?」懂得萬法唯識的道理之後,心就可以掌握世間,不被世間左右。可見,同一件事情,如果你把它解讀成不好,那就成為壞事;如果解讀成好,就成為好事,一切不都是取決於我們的心識嗎?可見心的轉變,苦和樂,憂和喜,哪裡有一定的標準?宇宙萬法就看我們自己願意怎麼想,我們的未來也全然在這一念!可見,同一件事情,如果你把它解讀成不好,那就成為壞事;如果解讀成好,就成為好事,一切不都是取決於我們的心識嗎?可見心的轉變,苦和樂,憂和喜,哪裡有一定的標準?宇宙萬法就看我們自己願意怎麼想,我們的未來也全然在這一念!
    美珠心得分享!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分享心識的力量,其實可以顯現的,真是不可思議!
    在37年前當新住的房子,廚房陽台還沒有裝玻璃風實在太大,有一天晚上洗完澡,要去關熱水器的開關,風一吹結果門被反鎖,沒辦法進入屋內,我心急了,一緊張時所有的佛號名稱都唸出來,嘴巴一直唸觀世音菩薩,手一直轉門鎖,震轉10分鐘後,結果門開了,佛號太靈驗,感恩佛菩薩的保佑!
    鍾老師:看待別人的過錯失誤
    用悲憫的心 少譴責
    可提升自己境界修養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3月10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謝師姊、曾同學、鍾同學、莊同學、周美珠、譯叶、德容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鍾同學、謝同學、譯叶、德容
    導讀:玉紋,譯叶、美珠,
    文章內容:開啟心眼 通天徹地觀照世間
    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能「慈眼視眾生」;阿彌陀佛「紺目澄清四大海」,讓人一見就清淨無惱;阿難尊者「眼似淨蓮華」,令人一看就心生歡喜。
    眼睛既然如此重要,我們要如何善用眼睛來修行呢?1.修慈眼:2.修慧眼:3.修法眼:4.修佛眼:

    (二)耳,,中國人常將耳朵與眼睛相提並論,像耳濡目染、耳聰目明等。其實,許多時候耳朵比眼睛還有作用,比如,所有佛經都從「如是我聞」開始,於是「多聞薰習」便成為所有佛教徒的必修法門。
    《楞嚴經》也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所謂「寧靜致遠」,唯有在寧靜中,不亂看、不亂聽、不亂說,我們才能增長智慧,找回自己,見人之所未見,聽人之所未聽,說人之所未說。能感受到「無聲勝有聲」,這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那麼,耳朵要如何修持呢?
    1.要善聽:2.要諦聽:3.要兼聽:4.要全聽:
    分享及回饋:
    莊:非佛不做,非佛不說。時時覺照自己。
    周:心得分享:
    修眼識,平常不要亂看,因眼根緣色境生眼識,用心辨別看有益的事物讓善得入心或是念佛號~修耳識要善聽、兼聽、諦聽、全聽,用自己的智慧辨別一句話的原委實話!
    鍾:心得分享
    學佛 重在實踐 只要言佛所言 行佛所行 勉勵自己未來成佛 口說「我是佛」正是大師對信眾的期勉。

    「是非只為多開口」「惡語傷人六月寒」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言多必失」 出言務必審慎 不要脫口而出 要三思

    分享國王有對驢耳朵故事 告誡世人

    蔡:眼睛不只能看,還能傳達心思,如何善用,就在自我修行中,一步步往上修,修出慈眉善目,修出威儀莊嚴,好殊勝的如來正法眼藏;修了眼同時也要修耳根圓通,善聽,諦聽,兼聽,全聽,又引領我們向全方位的方式來學習,每人都一樣有眼有耳,但也都不相同,使用的方法更是人人都不同,變化出來的結果更是千差萬別,謝謝各位能分享自己的眼耳因緣,我很感謝大家,可以一起共讀,感受深層的佛法!

    曾老師:《維摩詰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經句語譯:
    佛陀以一種語音聲宣說佛法,然而隨著各類眾生耳根根器的不同,依其根器,便得到不同的理解。
    此即「一雨普潤,稟受各異,三獸渡河,證有深淺。」根器高下不同,果證的程度也有差別。
    叶中心得分享:
    眼睛修持有四:
    修慈眼、修慧眼、修法眼、修佛眼。
    在娑婆世界,我們幸得人身,五根具全,無比感恩。應以修持「慈眼」和「慧眼」作為首要功課。
    用慈悲心看待周遭的所有人。用慧眼觀察每天發生的事物。用不同角度和平等心作思惟。這並不是一蹴而成的能力。必須不斷的用心學習、不斷的自我檢視。

    耳識的修持要善聽、要諦聽、要兼聽、要全聽。耳根是五根中受用最多的。從不閉鎖。全能發揮無障礙。時時刻刻都在聽。所以學習如何揀別聽聞能力甚為重要。耳根是日常生活和修行的最佳利器。常言道「眼觀四方、耳聽八方」足以証明之。願我們學習佛法,皆可從「聞、思、修」中得慧解。
    卿:禪修分享3月9日壹日禪,在修禪時,禪師教我們可以唸佛號,然後就唸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不知𣎴覺有一股暖流熱熱的從背後壹值熱起來到頭上'心想應該是等太多衣服熱起來,但是維持應該有一分鍾熱度就沒有了,請教禪師,說有佛祖加持,昨天晚上非常的好睡,跟平常的睡不壹樣醒來,已經六點。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3月3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謝師姊、曾同學、鍾同學、莊同學、周美珠、譯叶、德容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曾師兄、蔡老師、李師兄、莊同學、鍾同學、謝同學、譯叶、德容
    導讀:玉紋,譯叶、美珠,出自星雲大師全集之第一類【經義】第008冊 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第二講 分解八識第二講
    文章內容:人的色身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四大不調就會生病。我們的八識也是一樣,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生病。在這一講「分解八識」裡,我把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內涵再作進一步說明,並提出八識的修行方法,以對治八識之病。
    為了便於大家記憶和了解,我寫了一段偈頌:
    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諸事各持分;
    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
    眼觀耳聞鼻作探,舌味身觸心難安;
    末那執我作傳達,賴耶罪福怎能堪。
    在上一個講次裡,我將人體比喻成一座村莊,村裡住有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還有一個心識,即第六識,主宰著前五識,並支配它們如何活動、如何見聞覺知。此外,在村裡的更深處還住有「第七末那識」以及「第八阿賴耶識」,這兩個識和我們的生活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卻是我們生命的主體,和生死密切相關。由於它們太過隱微深細,所以不容易被我們察覺。
    這八個識共居一村,各司其職,彼此合作分工。前五識和外境接觸,透過第六識的分別而產生認識作用。例如,眼睛可以看到繽紛的世間;耳朵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鼻子可以嗅取各種不同的氣味;舌頭可以讓我們嘗到酸、甜、苦、辣、鹹;身體可以感觸冷、熱、飢、渴等觸受,所以說「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
    由於心識的分別能力非常強,一刻也不得清閒,因此偈頌中就用「心難安」來形容它。
    心做為眼、耳、鼻、舌、身的主宰,卻非永久,到了人死亡後,眼、耳、鼻、舌、身就沒有作用了,甚至心也沒有作用,只有第八阿賴耶識會帶著所有善業、惡業,繼續未來的輪迴、轉世,受報、受生。一、前五識的內涵與修行
    (一)眼《金剛經》把眼分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種層次。但不管是肉眼、天眼、慧眼或法眼,都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眼睛,只是藉由修行,在肉眼之上不斷提升眼識的境界,從而掙脫凡夫肉眼的局限,成就法眼。乃至到最圓滿的「佛眼」時,不但能看到現象界的苦空無常,還可以看到緣起、般若、慈悲、菩提,看到差別中有平等、矛盾中有統一、汙穢中有清淨、真空中有妙有。
    分享:
    曾老師總回饋: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已發迴向竟,次復應須發如是願。尋夫(ㄈㄨ)眾惡所起,皆緣六根。是知六根,眾禍之本。雖為(ㄨㄟ)禍本,亦能招致無量福業。故勝鬘(ㄇㄢ)經言:
    守護六根,淨身口意,以此義證,生善之本。故於六根,發大誓願。
    先發眼根願
    願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廣及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從今日去,乃至菩提。
    眼常不見貪欲無厭,詐幻之色。不見諂諛曲媚,佞會之色。不見玄黃朱紫,惑人之色。不見瞋恚鬪諍,醜狀之色。不見打撲苦惱,損他之色。不見屠裂傷毀眾生之色。不見愚癡無信,疑闇之色。不見無謙無敬,憍慢之色。不見九十六種,邪見之色。惟願一切眾生,從今日去。
    眼常得見十方常住法身,湛然之色。常見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常見八十種好,隨形之色。常見諸天諸仙,奉寶來獻,散華之色。常見口出五種色光,說法度人之色。常見分身散體,遍滿十方之色。常見諸佛放肉髻光,感於有緣來會之色。常見十方菩薩辟支羅漢,眾聖之色。常得與諸眾生,及諸眷屬,觀佛之色。常見眾善,無教假色。常見七覺淨華之色。常見解脫妙果之色。常見今日道場,大眾歡喜,讚法頂受之色。常見四眾圍繞,聽法渴仰之色。常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之色。常見一切靜默禪思,脩習智慧之色。常見一切眾生,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歡喜之色。常見一切登金剛慧,斷無明闇,補處之色。常見一切沐浴法流,不退之色。已發眼根願竟,相與至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莊琇紅:修行在人僴、佛法在人間,累世帶來多多少少眾生都有修行,瑞象異象都有。感謝共讀同學,共修共讀以五眼精進,次第修習,把壞的種子息滅,修得清淨心。
    蔡麗美:感受到了被喚醒的正能量,謝謝曾老師,琇紅督導及共讀的善知識們,書香讀書會的共讀歡喜真的讓我了解到互相學習的力量,問問題讓大家細思量所學的佛法,曾老師耐心的回答,真的茅塞頓開,受益良多,八識的五眼,層次分明,才薄學淺的我仍在肉眼的困擾中,但能細聽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修行方法,真的好殊勝,謝謝大家,願我們都可以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鍾老師:所謂五乘,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佛陀依序為人乘者說受持五戒法*1,可脫離三途而生人道;

    為天乘者說修十善法*2,可生天界;

    為聲聞乘者說修四諦法*3,可脫離三界而成阿羅漢;

    為緣覺乘者說修十二緣起法*4,可脫離三界而成辟支佛*5;

    為菩薩乘者說行六度法*6,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無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換句話說,明因緣果報,輪迴轉生,受持三皈五戒,奉行十善法,這是人天乘者;

    明白生老病死的纏縛,對人世生起厭離,希求了生脫死,依四諦法修行,這是聲聞乘者;

    比聲聞乘利根,無須聞法,但觀十二緣起,即可靠自力覺悟,這是緣覺乘者;

    理解自己與他人同體共生,不但自求解脫,更發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眾生,積極修習六度,願為眾生作馬牛,願拔眾生之苦,施予眾生快樂,這是菩薩乘行者。
    譯叶:讀書會就是在正能量的範籌裡,共學者集思廣益,發表、提問。以經典為準則,善知識加以解說,不明之處,還可從諸多經文中細味咀嚼,體會個中含義。感恩䆁尊傳法。每部經典均是殊途同歸。說的是簡單「五眼」。卻蘊含整個法界。每個位階都是精進修行的成果。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則水到渠成矣。
    因前面課程來不及參與。聊表感言。
    美珠:天眼的修持:五戒十善及修禪定。
    慧眼的修持:四聖諦、十二因緣。
    法眼的修持:人無我,法無我,修六度波羅蜜。
    佛眼的修持:擁有前面的四眼功能,而達大圓鏡智圓滿,得無上菩提!
    曾: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已發迴向竟,次復應須發如是願。尋夫(ㄈㄨ)眾惡所起,皆緣六根。是知六根,眾禍之本。雖為(ㄨㄟ)禍本,亦能招致無量福業。故勝鬘(ㄇㄢ)經言:
    守護六根,淨身口意,以此義證,生善之本。故於六根,發大誓願。
    先發眼根願
    願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廣及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從今日去,乃至菩提。
    眼常不見貪欲無厭,詐幻之色。不見諂諛曲媚,佞會之色。不見玄黃朱紫,惑人之色。不見瞋恚鬪諍,醜狀之色。不見打撲苦惱,損他之色。不見屠裂傷毀眾生之色。不見愚癡無信,疑闇之色。不見無謙無敬,憍慢之色。不見九十六種,邪見之色。惟願一切眾生,從今日去。
    眼常得見十方常住法身,湛然之色。常見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常見八十種好,隨形之色。常見諸天諸仙,奉寶來獻,散華之色。常見口出五種色光,說法度人之色。常見分身散體,遍滿十方之色。常見諸佛放肉髻光,感於有緣來會之色。常見十方菩薩辟支羅漢,眾聖之色。常得與諸眾生,及諸眷屬,觀佛之色。常見眾善,無教假色。常見七覺淨華之色。常見解脫妙果之色。常見今日道場,大眾歡喜,讚法頂受之色。常見四眾圍繞,聽法渴仰之色。常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之色。常見一切靜默禪思,脩習智慧之色。常見一切眾生,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歡喜之色。常見一切登金剛慧,斷無明闇,補處之色。常見一切沐浴法流,不退之色。已發眼根願竟,相與至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周:天眼的修持:五戒十善及修禪定。
    慧眼的修持:四聖諦、十二因緣。
    法眼的修持:人無我,法無我,修六度波羅蜜。
    佛眼的修持:擁有前面的四眼功能,而達大圓鏡智圓滿,得無上菩提!
    蔡:感受到了被喚醒的正能量,謝謝曾老師,琇紅督導及共讀的善知識們,書香讀書會的共讀歡喜真的讓我了解到互相學習的力量,問問題讓大家細思量所學的佛法,曾老師耐心的回答,真的茅塞頓開,受益良多,八識的五眼,層次分明,才薄學淺的我仍在肉眼的困擾中,但能細聽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修行方法,真的好殊勝,謝謝大家,願我們都可以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鍾:所謂五乘,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佛陀依序為人乘者說受持五戒法*1,可脫離三途而生人道;

    為天乘者說修十善法*2,可生天界;

    為聲聞乘者說修四諦法*3,可脫離三界而成阿羅漢;

    為緣覺乘者說修十二緣起法*4,可脫離三界而成辟支佛*5;

    為菩薩乘者說行六度法*6,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無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換句話說,明因緣果報,輪迴轉生,受持三皈五戒,奉行十善法,這是人天乘者;

    明白生老病死的纏縛,對人世生起厭離,希求了生脫死,依四諦法修行,這是聲聞乘者;

    比聲聞乘利根,無須聞法,但觀十二緣起,即可靠自力覺悟,這是緣覺乘者;

    理解自己與他人同體共生,不但自求解脫,更發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眾生,積極修習六度,願為眾生作馬牛,願拔眾生之苦,施予眾生快樂,這是菩薩乘行者。
    譯叶:參】心法合一
    《大般涅槃經》說: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因此,開悟並非終點,
    悟後的修行,
    才是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的無始循環。

    參禪或參訪善知識的「參」,是突破二元對立的動詞。
    當我們抱持生命的疑情投入修行,所有與自我相關的色、受、想、
    行、識,都是淡化、放捨的對象,佛法的觀念與方法,才會從「旁聽」轉為聞熏聞修,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從一念與整體身心相應,直到無念而念念自淨其心。

    法味只有一味。依
    「一行三昧」所得的一味,包括
    離味、
    解脫味、
    寂滅味
    等三個涵義,
    無論解行淺深,分享法益的立足點都是平等心

    當修持者善於體察,
    如來「無有定法」可說,就不會執取任何法相。
    同時容易接受:
    迴己向他、
    迴一切功德向無上菩提,即是「降伏其心」的善巧方便。

    如同觀世音菩薩的
    大慈大悲,根植於
    真觀、
    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也指出:
    「世出世法互相成顯,
    若離三諦無安心處,
    若離止觀無安心法
    。」
    以空觀真諦,
    以假觀俗諦,
    以中道或「即空即假即中」觀真空妙有……

    都是回歸自性的歷練。

    明心可分成三階段:

    「心隨境轉」
    是多數初學者的寫照,與其抗拒或沉溺刺激之中,不如藉境鍊心。

    「境隨心轉」
    顯示心法合一的力量已經可以影響環境,但是佛弟子只會用來調整自己的觀感,不會向外征服或主宰世界。

    「境隨心滅,
    心隨境無」
    (唯識無境)
    則是實證無相的默照——
    不生不滅的
    「根本智」
    「一切智」,
    具足普利十法界眾生,圓成佛道的無量波羅蜜。

    資料來源:
    摘自林果烱fb
    法鼓文化
    (《禪門直心》《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禪無所求》、《絕妙說法》)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