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10月13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李同學、新玲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經講話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內容: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如果有人將滿十億個須彌山王那麼多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當然是很多的。
    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哪怕只有經中的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相較於用山王七寶布施的福德,七寶布施的福德雖百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恆沙,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
    陀恐怕尚有眾生以為:如來實有度脫眾生,所以特地再度重申:「須菩提!你們不要認為,如來還有『我應當度脫眾生』的念頭,你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當體即空,並非實有自性,如果如來還生心動念要度脫眾生,那麼如來也就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之中。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我』,事實上是假相的我,是為了度化眾生,權巧方便設立的,但是凡夫卻以為有個真實的我,這都是凡夫執相成迷。
    須菩提!其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凡夫都具有如來智慧,凡夫與佛,本來平等,所以從這個面向來說,凡夫並非凡夫;但是因為其一時沉淪不覺,隨逐妄緣,未能了悟生死,所以假名之為凡夫。」

    🎆分享及回饋🎆
    琇紅😉:令人開發無漏善根,行無住布施,得無漏佛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包括有十億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都有一個須彌山王。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見外五塵執為實有,猶如牛羊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我們見外塵緣,執為實有,不知自心即三界,即一切佛法,淨一切剎塵,入一切劫,恆常自在安穩。於塵緣境起,妄起生滅見相,由此生死輪中,無有暫息。一切佛法,依善知識生。一切威德莊嚴,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我們因善知識,得聞一切菩薩行,引發一切菩薩善根,開發一切菩薩法光明,成就一切菩薩功德。
    蔡老師👍:共讀心得分享: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二十四,前分以發起修一切善,應心不住我等四相及善法相,前念後念,念念平等,那無有高下的真如性理,即是無上菩提。 此分正顯般若無價,令人開發無漏善根,行無住布施,結無漏佛果,一、須彌山寶不如法施,、受持、讀誦,福德最勝。因般若所詮之理,乃平等自性也,若能相應,則入妙覺圓明,理事融通的微妙法界。從外在的福德,反歸法性上的福德;從形色的七寶,默照身中希有不壞的七寶;從布施有為的福德,徹見修持自性無漏的福德。所以佛陀反復的校量,不論恆河沙數七寶、無量劫身命、親承供養無量諸佛等布施,都比不上般若佛母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殊勝。般若本體一塵不染,湛明圓覺,雖不持戒,而毗尼[律,毗奈耶。]嚴淨;雖不集福,而萬德莊嚴;雖不出家,而身心寂然;雖不求佛,但成佛有餘。因為其心不住形相,不被戒法、福德、淨行、證悟等善法所縛,自淨其意,心如虛空,哪裡有淨穢的揀擇、善法惡法的愛憎呢?就像禪門中的一句: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修習真心,以一切善法扶助怯弱心,以戒律法雨潤澤卑劣心,以精進堅固狐疑心,以忍辱調伏我慢心,以禪定清淨妄想心,以智慧明照昏昧心,以佛心發起廣博平等心。二、四句功德絕去百非,佛道長遠,在因地修行中,聞法受持是自利,為他人說是利他,能深解義趣固然是甚為希有,能發起大心為人解說,實是人中最尊最貴。甚深的妙法,若無善知識所教,如何識得有衣上珠、身中寶呢?因此,善知識是渡生死河的大船,是黑夜中的燈塔,是疲倦無力時的手杖,更是久旱乾涸時的甘霖雨露。。佛陀深知空無的寬廣飽足,才會老婆心切,要我們聽信受持無上的般若妙法。生命從有限到無盡,須有般若智眼去照見。我們的色身有限,但法身無盡;言語有限,情意無盡;播種有限,結果無盡;喜捨有限,功德無盡。 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學佛修行,有所謂的「信、解、行、證」四種次第:
    一、信樂佛陀的言教,如前文所述,要聽受讀誦,應如所教住。
    二、解悟佛陀所說的道理,深解義趣。
    三、依所解悟的義趣發起修行,遠離一切相,通達無我、無我之法,降伏妄心,以「無所住」安住真心,修一切善法。
    四、從聽受言教,深解義理,發起修行,直至開悟證果,究竟圓滿。尊者須菩提最初啟請宣說《金剛經》的因緣,乃為現在及後末世眾生請示兩大根本問題:一是云何應住?二是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降伏妄心,應離一切相;安住真心,要無所住著,解開一切眾生的惑結。因為在信解般若義趣,生起一念清淨心,修一切善法,乃至證悟無上菩提,都離不開這兩大問題。
    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真正的佛法是內學、內觀,若心向外求,即是外道邪魔。我們祈求吉祥如意,事修的功德固然有所助益,但重要的是心地的清淨,以正信為行路指標,才是根本之道。就像點燈一樣,沒有先劃亮燈蕊,添加再多的燈油,仍舊是漆黑無光。正信之美:如琴瑟妙音,如明鏡照人,如大地安穩,如日月星光。
    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前文已表明佛陀心念不動,不住有能度之我相;言「有我」,不過是隨順世諦,流布妙法的假名方便而已。佛性,猶如貧女宅中寶藏、力士額上金剛寶珠、轉輪聖王甘露之泉,並具有恆常、實有、真正、純善、清淨、可見等六種不可思議!佛陀以降伏其心,要先離我等諸相,離卻一切相,心即平等,心眼淨明,靈光獨耀,本自圓成,何勞向外求玄?開悟須假因緣的成就,所謂水到渠成,吾人於信、解、行、證的修行路上,須假善法修為。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佛陀,都是從生起一念清淨信心,聽受讀誦經教(文字般若);深解義趣,返歸自心(觀照般若);發起修一切善行,證入無上平等法性(實相般若),哪有不播種的收穫?哪有不築地基的樓閣?以無我等相的般若慧觀,行遊化度眾的菩薩事業,尊重一切凡夫有如來藏、有金剛寶,心離能度、所度的高下妄相,即如大地無怨親遠近的分別,無愛憎是非的揀擇,但盡凡夫心,平等如佛德。感謝曾老師的解説,琇紅督導的善問,及共讀道友的分享,讓我獲益良多!很棒的書香讀書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9月29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李同學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經講話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淨心行善第二十三
    內容: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一、證入空性,得般若眼。
    二、圓滿覺悟,一無所得。
    淨心行善第二十三*
    一、平等法性,遠離四相。
    二、修一切善,心無善法。
    🎆分享及回饋🎆:
    琇紅分享😍: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上與十方三世諸佛「平」,下與九界眾生「等」,眾生執於妄相,二乘未證法空,菩薩未臻圓滿,有纖毫執著,就如水遇寒成冰,不能如諸佛法水,柔軟自如,平等無有高下。菩薩行者能了此心頭事,縱橫妙用,身心念念自然具足六波羅
    蜜。
    曾老師🎈:《楞嚴經》
    阿難!
    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云何二見?
    一者、眾生別業妄見,
    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復次,舍利子!
    諸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著空解脫門有,不著空解脫門非有,
    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有,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有;
    不著空解脫門常,不著空解脫門無常,
    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常,不著無相、無願解脫門無常。」
    譯叶🎶:↑真實修行証果案例。
    具行法師是虛雲老和尚弟子。
    同學們有空看完,可以好好思維一下,我們看完可討論具行法師修行的過程。
    蔡老師🎆:2025/9/29菩提性空得果無住分第二十二 佛陀印可說:「是的,須菩提!不僅是無上正等正覺,乃至纖毫之法,我都無所得。得者,因為有失也,我本無所失,何來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名,指的是覺悟,自性,而非有所得。 尊者徹悟能度所度,能說所說,一切皆空,知實無有法,得無所得。
    一、證入空性,得般若眼。從第十七分理解授記無我,成佛無得;第十八分知三心了不可得;十九分深入無住行施的真諦;二十分見佛身無住;二十一分說法、聞法應無所住。尊者一路行來,披荊斬棘,把眾生相、佛相、法相的葛藤一概除盡,真實肯定佛陀悟處,乃無所得耶!如《六祖壇經》言: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可見此菩提心,是凡夫入聖賢位,聖賢位入諸佛無漏位,所不可或缺的成道資糧。《金剛經》不斷的開演釋解,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何住心,如何伏心。其中,建立信心為首要,信心清淨才能聽受讀誦此經,得大勢力,心不狂亂,信解受持般若能出生三世諸佛,菩提華果依此滋長。
    二、圓滿覺悟,一無所得。 以法為洲、為渚、為護、為舍,息去戲論,滅自他假相,明瞭苦、空、無常、無我的實諦,以此勘破浮生事,照明寂靜安穩自心。 淨心行善法無高下分,第二十三,前分說佛陀所證得的無上菩提,實「無有少法可得此分再深 入釋解,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其真性一同,平等無異,並無高下的分別。此分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與第十七分所言的「此法無實無虛」,同為闡發人人本具的平等之性。
    一、平等法性,遠離四相。何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諸佛賢聖,凡夫闡提,個個於真如實相之性,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故曰「平等」。佛陀以平等之法,顯露此法人人本有,此「平等」二字,乃三世諸佛出世之本懷,亦為此《金剛經》之眼目。吾人解般若之法義,即能住心無住,彰顯般若之功用,深信般若平等之理體,於諸相諸法,心無高下尊卑,一念證入諸佛無上菩提。眾生執於妄相,二乘未證法空,菩薩未臻圓滿,有纖毫執著,就如水遇寒成冰,不能如諸佛法水,柔軟自如,平等無有高下。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有個平等的心胸,從虛幻不實的樊籠中解脫,找回我們的真心?
    二、修一切善,心無善法。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語。雖然平等,非不修習,能成正覺。我們修行,應離相修,即以無我等四相,離相而修一切善法,如此方能證得菩提。何謂「一切善法」?此善法為四攝、六度,乃至十八不共法等,超乎三界內的十善法,此「無漏善法」,是成佛勝因,凌駕人天福報的世間善法之上。要如何去習行此一切善法?當然要以般若空慧為前導,心不住我等四相,所行之善行才能無漏,才能圓滿無上菩提。菩薩一切悉捨,心善寂滅,觀心知心,通達無我、法相,解證佛陀強調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捨假向真,從真實會歸真俗無礙、空有不即不離、平等的第一義諦。我們以般若智光,廣修一切善法,行菩薩布施事業,也要泯除身相高下,地位尊卑,才能圓滿無上正等正覺,一個心平等的人,已經沒有我等四相的障蔽,才能發起大心,修一切善法功德。心中沒有福利人群的慈悲,再多的財寶也等於是沒有用的東西。財富是要用來創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儲藏囤積起來。逐境成迷,心外求法總是魔。「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修持《金剛經》的行者,應了悟「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捨一善法,不執一善法,法法皆治病藥方,乘乘為調伏煩惱魔軍的幻術。此分以淨心行善,開示以無所住心的空觀,行菩薩一切善業諸行,行善不著善法相,才是真正具足善法行。能施捨者,才是大富人家,心貪著擁有或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便是窮如乞討者。由於執著我等四相的妄想,生起的貪念,在人世間徒增是非風波!菩薩行者能了此心頭事,縱橫妙用,身心念念自然具足六波羅蜜。感謝曾老師的解讀,琇紅督導的引導,且因共讀的力量得入深入經藏的法喜!
    曾老師💕💕:禮敬 藥師琉璃光如來
    願.
    所有善根。成就眾生。
    所有善根。修行菩提。
    所有善根。及無上智。
    所有善根。一切合集。
    校計籌量。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向。我亦如是向。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9月15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新玲、李同學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新玲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經講話 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二十一
    內容:「須菩提!你不要認為佛陀有這樣的想法:『我應當為眾生說法!』你不應有如此的念頭。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那是毀謗佛陀,他沒有正確了解我所說的道理。
    「須菩提!如來一切言說皆是為了去除眾生妄念,只是隨機化度,遇緣而說;所謂『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種種音聲的教化,都只是一時的方便接引,暫且給它一個『說法』的假名而已。」
    這時候,有德智深的須菩提雖已了解佛陀的妙意,但又怕末世眾生聽聞「無說法者、無法可說」這番言語,狐疑不信,於是,便請問佛陀道:「佛陀!未來世的眾生,聽了您今日『非說所說』的妙義後,能對此生起信心嗎?」
    佛陀說道:「須菩提!能生起信心的大眾,他們既非眾生,也不能說是非眾生。為什麼呢?末世眾生,能信此法者,已得聖人粗分,所以說『非眾生』!但其雖已粗有聖人之心,但尚未能如佛陀圓滿徹悟實相,故又曰『非不眾生』。須菩提!從真如本性上來說,眾生即佛,原來沒有什麼眾生、非眾生的分別,所謂『眾生』,也只是一時的假名而已。」
    🎆分享及回饋🎆:
    琇紅💖: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即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便是禪宗「以心印心」的源起。如來一切言說皆是為了去除眾生妄念,只是隨機化度,遇緣而說;所謂『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種種音聲的教化,都只是一時的方便接引,暫且給它一個『說法』的假名而已。8萬4千法門,各依般若去運用。
    鍾老師💖:《華嚴經》中的「富貴」非世俗的金錢、地位,而是指佛法的廣大與深妙,以及菩薩修行所證得的無量功德與高貴智慧。 (告白)這種富貴體現為「功德無量、法財無量」以及菩薩在修行過程中所展現的「高貴、尊貴」,最終透過願力實踐,從解脫煩惱到利他圓滿,成就「一切如意」的究竟成就。 「十方諸佛」諍論,屬於大乘非佛說論諍的一個議題。(告白)上座部主張「原始佛教中沒有十方諸佛」,(告白)大眾部主張「娑婆世界有三世佛,他方世界亦有三世佛,十方世界有諸佛的存在」。(告白)現代上座部佛教基本繼承上座部的觀點,只承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告白)而大乘佛教繼承大眾部的觀點,承認十方諸佛,並舉出五方佛、十方佛等佛陀。
    蔡老師💕:金剛經講話 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二十一。 第二十一分再破「法相」,實相無法可說,非言語可道,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不過遇緣即施,教法是遇緣而起,本無自性,不應著一字一句。
    一、隨緣說法,不著法相。佛陀教示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就是要我們明白,不可起心動念,以為佛有所說法,佛陀說法,無非是應機而談、隨機而說,眾生聽見聲音、看到文字,就以為佛陀在說法。其實,從法身理體處觀之,哪裡有能說的人、有可說的法?佛陀三界自在,處處不滯,遊化國土,教化有情,隨處清淨,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而月體光透十方,無一切境界差別,《金剛經》要我們息諸外緣,心不住相,不再拋家散走,自身即有佛的清淨地、菩薩的慈悲心、涅槃的寂靜樂。涅槃不從他生,更不在別處,覓即不得,當下即是。心無佛相、法相,明白佛、法如身邊的「破沙盆」一樣平常,只是迷人不知,生起高低尊卑的妄想執著,忘卻佛的五眼六通,都在自心,不要百年空辛苦,為人作嫁裳。返歸自心,狂心歇息,不論富樂、貧苦、冷暖、順逆的境界,心無所住,正好修行,何處不極樂?
    二、眾生假名,無有實性。 佛不住著「能說」之相,因為不住相,才名為真實的說法。說法者無生滅心,方能與真性相應,不落言聲有為,種種造作諸相。淨穢捨卻,還本來淨裸裸、赤灑灑的面目,鉛華洗盡,返觀祖佛用處,與自己無二無別。明暗、是非、心境、塵緣,乃至煩惱菩提,混成一片,悉皆為一。那時,鬧市沸騰,人間風鳴鳥噪,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金剛經》要我們心無所住,凡所有相,不生愛著;心有愛結,生憂悲恐怖,飄零於三界風塵中,流浪他鄉。深解般若旨趣,聽受金剛妙法者,知佛陀的深心真意,原是喚醒夢中人,不再受三毒的妄想煎熬,累劫身心沉痾之病苦。只要離卻諸相愛著,就知人人本有個無憂無病之身。凡夫的心行,見相成迷,於根塵和合處妄生覺知,空起怨親之想,致使人我諍論不休,相互欺凌輕賤。《金剛經》是諸佛心印,印可無我、無人、無佛、無法的住相,方是深解諸佛如來所教。若空去虛妄諸相,狂心歇息,真心妙用,全體大現。佛陀為斷眾生著相的習氣,三番兩次,殷勤咐囑叮嚀,要吾人善護念其心,不起佛法聖見,不墮斷滅散亂之知解,令凡、聖皆盡,不住兩頭,方是正見,諸佛世尊,對於種種讚美呵斥、輕賤恭敬的事相,心不著諸相,不起動搖,不被形色、言聲所誑亂欺瞞;猶如真金不怕火煉,不論如何燒炙鍛烤,都無增損。問法無言可說,因為那清明澄瀅、五色輝映,能照破長夜,不被塵沾物壞的摩尼寶珠,非論議思惟所能及。若能悟得風浪自風浪,波心不相干,從此揚眉瞬目、應機接物盡皆是道,迎賓送客,了無繫絆。一個人如果親近惡知識,不依諸佛正法行道,就像鋪在魚身的茅草,令人嫌惡,最後必然惡名昭彰。一個人如果是親近善知識,依諸佛所教,薰習德性,必然能夠讓人歡喜親近,美名遠播。《金剛經》分分皆妙門,字字化百障,處處開啟吾人含藏的恆沙性德,若能以《金剛經》所教,回向我們的現實生活,必然無憂無惱,安然自在。感謝!遇到了諸上善知識的解我迷惑,謝謝曾老師的解答,琇紅督導善於領導及共讀共學的共享,末學頓根仍在努力的學習,謝謝大家!
    譯叶💖:《金剛經》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二十一:
    佛陀四十九年說法,「遇緣即施」,教法「遇緣而起」本無自性。
    應病予藥→如同中醫看病,需了解病者身體寒熱虛實狀況,個案不同,處方不同。中醫病理「同病異治」,如消渴症(俗稱糖尿病)亦分虛實,藥方自然有異。即使開出藥方,病人更要按時「服用」,藥效方顯,藥到病除。有些人即使有藥也不願吃,自以為尚未達到病入膏肓的程度。
    若悉知教法,不能法隨法行,亦是徒然。如《法華經》文中引喻。
    法無定法。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法。能達成目標的就是最好的法。佛弟子周利盤陀伽記性極差,佛陀只給七字教法,「掃地掃地掃心地」亦能成就一位阿羅漢。佛在世時我沈淪。雖然福德不聚,不能生於佛世,所幸還能在大師的羽翼下成長。若能了知法義,依教奉行,實踐大師「用心」書寫的諸多墨寶字句,如高掛十四樓大殿梁柱上教言「善護念」和「清淨心」足以一生奉行。
    曾老師🎆:我們從此經之「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來解此段「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梵文直譯 : 佛陀所說的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非全部的般若波羅蜜。但是眾生聽聞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各自得受有離苦得樂、度脫此岸到達彼岸的辦法,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能度彼岸的般若波羅蜜,都可名為般若波羅蜜。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中,佛說 : 是故「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引申上段梵文譯文,佛陀所說的法,並非全部的法。但是眾生聽聞佛說法,各自得受有離苦得樂、度脫此岸到達彼岸的辦法,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我未能說盡所有的辦法,但凡能度至彼岸的法,都是好辦法。[印度語的語義邏輯,這種三段論述,是說,我未能說盡的部分,也是我要說的部分。]這個觀念很重要。
    又如「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眾生所謂的眾生,有生有滅,執取識境四相,是分段生死身;並非如來所說的眾生,如來所說的眾生,無限生命,破除身見、四相,證入「我空、法空」的阿羅漢、菩薩等的變易生死身,甚至包括入般涅槃的佛身,十法界內,都名眾生。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9月8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新玲、淑卿、李同學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新玲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內容:「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具足萬德莊嚴的圓滿報身,就是佛的真身嗎?」
    「不是的,佛陀!不應該從圓滿色相的報身處去求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過,圓滿報身只是因緣假合的幻相,不是不變的法性理體,只是假名為報身而已。」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三十二相,乃至如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的大丈夫相,是佛的真身嗎?」
    「不是的,佛陀!不應從三十二相等處去求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諸相具足,是性德圓滿而示現的幻相,是為了度化眾生才顯現的,並非真實的法身,不過是一時的假名罷了。」
    🎆分享及回饋🎆:
    琇紅💖:20品再一次強調無住離相。如何在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學習其精進求道的心,以五蘊皆空,不住相,如此沒有尊卑的平等心。金剛經》的每一分義趣,都在向吾人顯示「無得無失」本具的佛性。
    鍾💕老師:佛教中的「七佛」是指釋迦牟尼佛以及他之前的六位佛陀,他們依序出現在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中,是離我們最近的七位佛。 這七位佛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這三尊屬於過去的「莊嚴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以及我們最熟知的釋迦牟尼佛。「七如來」除了常見於佛寺主殿,或是安立圖像、名號在佛塔中,也是《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軌》所唱禮的七尊如來,即:寶勝如來、多寶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星雲大師在《如何美化人生》一文中強調,應以「平等心」來美化人生,並指出佛教認為眾生在本性上是平等的,外在的貧富、智愚、種族、男女差異並不影響其本來的平等性。 (告白)他認為,應以無高下的平等心看待一切,並以平等心涵容一切差異與不平等,進而化解不平等所帶來的煩惱,美化人生。
    曾老師💖:【七如來】
    指焰口、施餓鬼會時,所唱禮之七尊如來。即:(一)寶勝如來,(二)多寶如來,(三)妙色身如來,(四)廣博身如來,(五)離怖畏如來,(六)甘露王如來,(七)阿彌陀如來。又施餓鬼會,常於七流五色幡上書此七尊如來名號,懸施餓鬼柵周圍,稱七如來幡。
    瑜伽集要所揭之名略異,乃寶勝、離怖畏、廣博身、妙色身、多寶、阿彌陀及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
    此 七如來名號,非出自佛說,後世編撰懺法施食儀軌所集。其中,焰口、施餓鬼會時,所唱禮之七尊如來,(六)甘露王如來,(七)阿彌陀如來。是同一尊。可知。
    鍾老師😍:「佛遺教三經」是指《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和《佛遺教經》這三部經典的合稱。 (告白)這三部經典內容涵蓋了佛教的基礎教義、修行的法門以及佛陀的最後囑咐,是指導僧俗四眾在修行和生活上的重要方針。佛教「平等觀」的核心理念是所有眾生皆具備「佛性」,並擁有證悟「成佛」的潛能,這是一種基於法性或佛性層面的絕對平等。 (告白)它涵蓋了心行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性相平等、空有平等、生佛平等,以及基於慈悲的眾生平等,提倡平等地關懷與救度一切眾生。 (告白)此平等觀體現在對佛性平等的理解、對一切生命的大悲關懷,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六波羅蜜的修行實踐,旨在透過覺悟無明與執著,最終達成個體與世界的平等和諧。
    戒與定都不是究竟,唯有慧才是究竟的,戒與定只是修行上要達到慧的一種全方便,因此依戒而立的做法懺和依定而立的取相懺,自然也就不如依慧而立的無生懺來得究竟與圓滿了《八大人覺經》的重點在於經文列舉的「八種覺悟」,引導佛弟子從無常、苦、空、無我、無滿足、無懈怠、無惡念等層面深入觀察世間與自身,進而證得菩提道果。 (告白)核心內容為覺知世間無常、多欲為苦、知足、精進、多聞、布施、持戒以及發大乘心普濟眾生。 (告白)其目的是希望眾生透過晝夜誦持「八大覺知」,斷除生死煩惱,從而獲得究竟的快樂與證悟。

    曾老師💖:《金剛經》離色離相分第二十*1
    《楞嚴經》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麁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楞嚴經,佛問阿難出家因緣 ? 阿難答言 : 見佛相好,乃跟隨出家。佛告阿難,出家的動機、因緣,應往一佛乘,成就佛道為究竟。
    此分,佛告須菩提 觀佛相好莊嚴,應離色離相,離相見性,見道修道,悟道成佛。
    蔡老師🎆: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此分為破除行者對佛顯現於外的具足色身,及五眼神通妙用生起的執著相,因此再以「見身無住」,去除吾人對佛陀身相所生的貪著。
    一、圓滿報身非真如來。佛陀正顯「佛非以色見」的道理,蓋清淨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哪裡有永恆實存之相?佛陀藉「見相非住」之理,重申福德無真實之性。具足色身之相,仍屬有為法,並非不染一塵的般若法身。三分先破除應身非法身之執念,此分則更進一步把圓滿報身的執念,也一併破除淨盡,令行者不被有形的身相所迷惑,而忘失有個獨超三乘六道的如如之身,法身離言詮、形色,非有為的色身所能涵蓋,其功德莊嚴,又豈是三十二相可道盡!如《維摩詰經》所說: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以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又如黃檗禪師之《宛陵錄》云:「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佛法等。若不會此意,縱爾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孚上座離卻文字解義,斂心澄慮,觀照寂然,善惡諸緣一時拋下,終於明白語言文字不過是渡河之舟,揹負無用,而契入生身父母、恩義不及的真人面孔。吾人對於形相色身,心起尊卑高下的妄想,不知自尊自重,昧於本心,向遷流幻化、敗壞危脆的四大、五蘊之身,苦苦探求消息!不知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不喚醒心內的真佛,致使有廟無佛,有佛不聖,任廟堂頹圮,香火斷絕。在識透法身非三十二相所能述盡,見「諸相非相」的真諦,知方寸顯百千法門,心源現恆沙功德,吾人在行住坐臥中,即能如道元禪師「常留一滴水」,遍流千億人,為恆沙界一切有情,解除生死的乾渴。
    二、隨形相好非真如來。《金剛經》的「如來說……即非……是名……」三句式,是揭示俗諦、真諦、第一義諦的道理。綜論此分,佛陀一再表示: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不應以具足諸相見,這個「如來」,是指無相的法身如來,離相清淨,真如平等。佛陀在第五分、第十三分中,破除凡夫二乘對應化身相的執著,至第二十分,則進一步把顯現於菩薩位的報身佛身相也一併空去,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身如來,不在心外,是自己心內的本地風光,只因無明障蔽,見相迷卻,不信勝妙般若大法能斬斷妄想葛藤,故而不見。《金剛經》摧毀一切執相的邪見,離相,不住相。心境空故,度盡心外心內恆沙數苦厄,即現無聲無色,無是無非,無愛無怨,無有分別,普遍平等的佛心。盤珪禪師不貪美味利養,因為他心中沒有「老師」的相,以一顆平等心教育後學,吾人想和諸佛心心相印,就應泯絕尊卑分別,不取相貌,心不作思惟。不到曹溪,怎知未失?去得曹溪,亦無增添!《金剛經》的每一分義趣,都在向吾人顯示「無得無失」本具的佛性。但眾生看不穿浮生煙雲,有我有生,晝夜憂患隨身,無端受盡千般苦。一勺曹溪水,永除萬世旱,拔去心田裡有相的蕪草,引注般若活水,來日萬頃纍纍的道果自成。謝謝曾老師,琇紅督導及共讀譯叶💖:《金剛經》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眾生皆有三身。
    眾生本具佛性的「法身」、「受用功德的報身」和為度化眾生的「應身」(或應化身)。普門品經文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渡化衆生,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故佛菩薩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皆是方便起用。《華嚴經》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法身無相。故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新玲❤️:《金剛經》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_讀書會感想: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對應到愛因斯坦所說「物質」與「能量」的關係,這位科學家主張地球呈現的物質,是由「能量」(意識)所組成。此與佛陀強調所有色身皆是虛妄之説不謀而合。

    因為人類大腦依賴知識與邏輯,於此建立二元化的思考架構(非黑即白),任何事物在人類的判斷下,遂有其對立面。

    然而「佛陀一再強調,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不應以具足諸相見」,祂希望眾生能打破人類思考的限制:不執著,無差別、抱持平等而慈悲,「離相無住」。如此,我們始有機會證得正覺。

    讀書會法喜充滿,謝謝師兄姐,
    吉祥!
    德容👍: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布袋合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過去有一個人,為了一堵圍牆,和鄰居起爭執,心裡忿忿不平,就捎信給在京城做官的父親,希望父親用官府的權勢把牆爭過來,他的父親很明理,回了兒子一首詩:
      
      「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為了一堵牆而起爭執,真是何苦?讓人家幾尺不就太平了嗎?你看看萬里長城至今還在,可是當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裡呢?你爭,跟人家鬥氣,百年過後什麼是你的?不都灰飛煙滅,枯塚一堆了嗎?從這首詩裡,我們能不能領悟四大皆空?能不能在面對社會、物質一切時,觀境自在?觀我自在?觀物自在?觀心自在?觀人自在呢?能!莽莽人間就不必再作什麼計較爭吵了!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淨,任它八方冷語與暗箭!
    曾老師💖:《楞嚴經》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又如新霽,清暘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虚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應塵義。」
    佛言?「如是。」佛為阿難,解釋何為「客塵」。
    不住的是客人,住的人是主。
    所以,寺廟裏的出家眾名「常住」。
    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客塵,即外來的動相。譬如煩惱是客塵,不應執著。貪嗔痴慢疑,都是客塵。
    本覺心如如不動。末法時代,信息繁雜難辨。 《楞嚴經》 被稱為 “佛法的眼目”,能幫我們建立正見,不被邪說迷惑。 與佛相應,方能得佛加持,從而走在正道和究竟解脫之道中。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書香讀書會 uploaded a photo in the album Story Photo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9月1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
    內容:「須菩提!如果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的話,這個人因為這樣的因緣,他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這個人因為這樣的因緣,得福很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有實在的體性,那麼,我也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了;正因為他是以不可得心為因,以七寶為緣,如是因、如是緣而行布施,所以我才說得福德多。」
    🎆分享及回饋🎆
    琇紅💖:因緣:一切法的生成,皆依賴各種條件。直接的、主要的條件為「因」,間接的、次要的條件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陽光、雨露、泥土等等為「緣」,因緣和合,稻穀便生。生活中隨因緣生因緣滅,遇到不如意請問如何安住身心?身心安住,以雙贏各安住。
    蔡老師💖: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此分延續前分三心的要旨,令吾人生信,有心非實,所行皆染汙有漏,獲福有限;唯有不住三心,深達性空的甚深之理,福德才能廣大如虛空。
    一、無住行施,因緣殊勝。《金剛經註解》頌云:
    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田多;
    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以不住三心,不可思議之「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殊勝之「緣」;如是因,如是緣,自然得福甚多!用六塵之心布施,如瓦器盛水,終有極限,不如國師以「無」供養諸佛,宛如心燈一盞,破千年暗室。《寶雨經》說:
    「云何菩薩成就清淨施?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淨施。」
    菩薩行施,心無住相、無希求,知諸法非實有,徹知菩薩行施首先要「自淨其意」,不要被我相、法相給迷惑,就像觀世音菩薩,他就是明了「應無所住」的真義,所以才能三十二應化身,入諸相,變化自在。觀世音菩薩知「應無所住」,心田純淨無染,才能「而生其心」,行千處祈求千處應,尋聲救苦的菩薩大業,吾人在讀誦受持《金剛經》時,應心如空谷,風雲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約而至。萬卷經藏,壁觀千年,不究本心,恐落入有相的修為,唯有空去心外、心內諸相,方知那個不思善不思惡、無頭無尾的天真佛,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二、無為福德,周遍法界。菩薩在布施時,不執著「福德相」,知福德性空,心無希求染著,這樣無為的法性功德,才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可限量的。第十九分是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為用,空掉心內之相,心內的執著無住,布施的功德就周遍法界。佛陀具五眼,徹見三心,一切眾生事理二行,福德深淺,悉知悉見,教誡行者,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著無心覓,一念不生,以顯平等理體。呂洞賓扔掉裝著不死藥的瓢囊,始覺千年萬載,守著肉身,錯用心機,要個長生不死的色相,億萬劫數,終不免墮落。想盡辦法延續四大五蘊和合的生命,倒不如把握每一分鐘,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留下慈悲的種子,
    留下愛語的和風,
    留下信仰的舟航,
    留下歡喜的懷念。
    留一點慈悲的種子,讓世人享用到和平的果實;留幾句愛語的和風,讓人間充滿著尊重的溫煦;留傳善美的信仰,使茫茫生死海中的眾生,有得度的因緣;給人歡喜的言行,留予他人深遠的懷念。這樣的人生,處處給予,如此富有的生命,才是真正彌天蓋地,遍及法界。一句心無所著的佛號,勝過恆沙數情識妄想的念佛。佛陀要我們截斷三心的妄執,才能弘法利生嚴土熟生,處處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方可度盡一切苦厄,究竟涅槃。
    無住布施,所獲得的福德是無漏無限的,這種無為福德,可以幫助我們掃蕩內外迷相,離諸怖畏,以無住之心,圓滿自利利他的福慧功德。人的身體是穢惡所集,何來尊貴之有?唯有法才是無上尊貴的,在人為尊,在處即貴,法寶遠勝過世間所有一切珍寶。《金剛經》要吾人信解受持,聽受讀誦,以無所住,徹見三心非實,不住心相,即可調伏三毒,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在在處處,得人、天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了知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性空,渾然無別,當下即見恆河沙數佛世界。金剛大法寶,能令眾生由貧轉富,超凡入聖,只怕行者狐疑不信,不肯登上離相無住的寶階,聽受微妙因緣法,得大堅固力,洞見五蘊之外,原有與天地同壽、與法界共存不壞的金剛法身。謝謝曾老師生活經驗的分享,琇紅督導的引領思考,又是滿載而歸的一次共讀,謝謝大家!
    譯叶😍;《金鋼經》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布施的福本來很大。
    若以有相「可得心」布施,則福德有限。
    若以無相「不可得心」行布施,其福德不可限。即所謂「布施不作布施想」。才是真布施。
    福德和功德差異性:
    福德和功德兩者的差異性在於動機和層次的不同。在於慈悲發心的不同。功德含蓋福德。
    累積的福德總有享盡之時。如貴為天人,當福德享盡之時,則現五衰之相。而「功德在法身中」,如影隨形,只有累進,沒有用盡。
    「清淨心」行之是也。如貧女點燈,在於發心和動機,那小小的心燈遠勝過權貴的大燭火。
    「淨心無念」的一句佛號,勝過千百萬次計數器唸的佛號。
    曾老師🎆:《楞嚴經》
    佛告阿難: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
    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楞嚴經》
    云何二種?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法寶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八冊)

    ㅤㅤ世尊成佛之初,於菩提樹下入大定,首先宣講的便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境界深廣,所對機者乃法身大士,非凡夫所能領受。經上記載,佛在定中二七日,乃至三七日,圓滿演說華嚴,彰顯佛果地上的境界,開示圓融無礙的智慧世界。

    ㅤㅤ可惜佛滅度後數百年,原本的《華嚴大本》便已失傳。至龍樹菩薩時,曾於龍宮見到三種《華嚴》版本,大本、中本、下本,其分量之巨,即以「三千大千世界磨為微塵偈」來形容,已超越凡情所測。龍樹菩薩悲憫世人難以受持,遂將「下本」帶至人間,成為後世流通的《華嚴經》根本。

    ㅤㅤ《華嚴經》被尊為「諸經之王」,歷代祖師大德皆推崇備至。古德讚嘆:「一偈能破地獄,一經能啟佛慧。」誦讀此經,不僅能增長智慧、消除業障,更能引導我們發菩提心,廣修行願,走向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ㅤㅤ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親近《華嚴》,是安定內心、啟發智慧、廣結善緣的無上法寶。願一切有緣眾生,皆能隨文入觀,同登華藏莊嚴海,共證佛果圓滿境界。
    琇紅💕:聞思修三慧,猶如三層浪潮,推動心識向空性深處前行。不聞法、不思義、不修行,般若便無從生起。
    如《金剛經》所言:「若人得聞是經,信心不逆,則為得福德。」
    正如《六祖壇經》所言:「心猿意馬,若不繫縛,則無定處。」唯有透過般若的照見,才能讓心從「五蘊皆空」的理解中獲得自在,不再被色、受、想、行、識所牽引。
    所以說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25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朗讀:玉紋、郁麗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內容:佛陀告訴須菩提:「如你剛才所說,如是多的恆河沙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種種不同的心念,佛陀是完全知曉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脈,源頭是一,心性同源,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但是,眾生往還六道,隨業逐流,遺失了本心,反被六塵應緣現出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種種妄想心念,這種種心皆不是真實不變的心性,只是一時假名為心而已。這是什麼緣故呢?這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無非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這種種無常虛妄之心,都是不可得的。
    佛陀示知,就法性實相而言,眾生與佛實無二致,一體同觀。
    一、五眼遍觀眾生界。
    二、佛世界如恆河沙。
    三、如來悉知眾生心。
    四、三際妄心不可得。
    我們有眼如盲,不識諸佛八十隨形好,皆從救濟厄難的眾生、平等護念一切有情而來。佛心,大悲心也;乞丐、女人、狗子,形色雖殊,佛性同體不二,不應妄加分別,差別對待。佛的五眼神通,我們原是無欠無缺,只是不肯信受如來所教,於妄相生起貪瞋痴,如同熱水猛火強風,擾亂了清淨的自心,又怎能照見五蘊皆空,度盡一切苦厄?
    🎆分享及回饋🎆:
    琇紅💖:如來以五眼遍觀眾生界遍觀眾生心性,三際妄心不可得告知放下。從中觀照念頭,讓我們可以從「學佛」,進一步能「行佛」,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明自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
    鍾老師💕:〔得度〕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謂得渡生死之海也。(告白)《無量壽經》下曰:「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告白)《增一阿含經》十四曰:「佛在菩提樹下初得佛,作是念: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告白)《遺教經》曰:「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告白)【又】(儀式)落髮為沙彌云「得度」,是為得度之因緣,故「因中說果」而云得度。~佛學大辭典〔十波羅蜜〕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所修習的十種勝行或十種到彼岸的功德,是在六波羅蜜(施、戒、忍、精進、禪、般若)的基礎上,再增加「方便、願、力、智」四種功德,用以圓滿「菩提心」,最終達到究竟佛果的修行次第。
    蔡老師😍:金剛經講話 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佛陀示知,就法性實相而言,眾生與佛實無二致,一體同觀。
    一、五眼遍觀眾生界。五眼說明五種平等:
    (1)肉眼:眾生與佛平等。
    (2)天眼:諸天與佛平等。
    (3)慧眼:二乘與佛無分隔,顯小大平等。
    (4)法眼:菩薩(如來因)亦具法眼,此明因果平等。
    (5)佛眼:此顯佛佛道同。菩薩隨時開化,入於五道而淨五眼。一切悉知悉見、具清淨五眼的佛陀,慈悲說法,令人、天、二乘、菩薩等,不再被妄想執著障覆,能解自身本與佛身無異。再美麗的風景,只有親自觀賞以後,才有真正的感受;再高妙的法,聽聞、思惟後,不進一步去實踐修證,不過如痴人畫餅充飢,說食數寶。
    佛陀的五眼遍觀眾生界,此五眼神通吾人原本無欠無餘,只因念念被五陰所迷,不知同體共生,因緣相互依存的道理。《金剛經》要我們不要被肉眼蒙蔽,要藉助無我的般若智力,開啟行樹重重,寶閣蓮池的天眼;五蘊雲消,如碧泉映月的慧眼;不著世間諸有,不住涅槃寂樂,自在遊化的法眼;見無眾生可度,無聖果可成,無上清淨的佛眼。
    二、佛世界如恆河沙。佛陀在印度說法,地點大多在恆河兩岸,因此常舉恆河或恆河沙作譬喻,讓大眾容易了解。佛的世界到底有多少呢?如經文所說的「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這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目,恆河中所有的沙數,已不可計量,而其中的每粒沙又比作一恆河,如是「沙等恆河的所有沙數世界」中的所有眾生,都是佛所教化的對象。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心朝夕與我們眠起,生死和我們依存,心想佛時,即現圓光普照;心住魔境,則受憂悲惱苦。當我們在怪罪外境帶給我們苦惱和不安時,要懂得返歸自心,檢點自己的善念、惡念有幾分?不先洗淨心地,以空慧為清池、慈悲為芽種、忍辱為枝幹、精進為花葉,如何生諸大法果?學佛者,要明自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不能做無根的浮萍。布施供養、拜佛禮懺等等,是逐漸止息吾人的妄想分別,從中觀照念頭,讓我們可以從「學佛」,進一步能「行佛」,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觀眾生苦,與佛眼感應;
    聞善妙語,與佛口感應;
    做不請友,與佛身感應;
    行利生事,與佛心感應。
    心意明潔,六根齊修,即能入三世諸佛家室,自然獨具五眼神通。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五種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三、如來悉知眾生心。佛所具肉眼能知恆河沙數,雖然示同凡夫,而凡夫不可及也。佛陀以五事證信五眼:佛陀示現的肉眼,凡夫所不能及;諸天之眼界亦無法相比;二乘慧眼,縱有他心神通,亦不及此;菩薩雖具法眼,尚未能徹見知曉。只有佛眼如大圓鏡,恆河沙等的所有眾生,種種心念,如來悉知,如鏡映現萬象。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薩信樂此法,專心修學,便得解脫,成等正覺,普為世間施作佛事;崇拜信奉一枚李子核具有神奇的力量,卻不相信諸佛經教;不知人人自身有把金剛寶劍,能截斷迷悟的分際,劈開禁錮的囚籠。
    四、三際妄心不可得。「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眾生以顛倒妄識為心,此心當然不是常住之真心,妄識原無實體,只是徒有心名而已。而此三際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了徹顛倒妄想的心相不可得,剎那即顯露不落三際的真心,此真心本源,生、佛平等無異,只是不知不曉,誠為可惜!我們若明白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法,皆如夢幻泡影,沒有實存不變獨立性,六根、六塵、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悉清淨,乃至於盡虛空、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如佛之真心當下顯發,我們的心執不實為實,視危脆為堅固,在虛妄的根塵識和合處,滋生見聞覺知的重重幻相,因此不見諸法清淨平等之法性。吾人被過去、現在、未來的妄心枷鎖所縛,世世流落街頭乞討,不知己身懷藏寶珠,原是光明熠熠,蒙塵的本尊,三身具足,福慧圓滿。我們有眼如盲,不識諸佛八十隨形好,皆從救濟厄難的眾生、平等護念一切有情而來。佛心,大悲心也;乞丐、女人、狗子,形色雖殊,佛性同體不二,不應妄加分別,差別對待。佛的五眼神通,我們原是無欠無缺,只是不肯信受如來所教,於妄相生起貪瞋痴,如同熱水猛火強風,擾亂了清淨的自心,又怎能照見五蘊皆空,度盡一切苦厄?謝謝曾老師的解惑(雖然聲音不穩,仍用心的聽),謝謝琇紅督導的善問,及同學的提問,讓末學初讀金剛經能漸入佳境!
    譯叶🙌🙌🙌:《金剛經》如來遍觀衆生心性分第十八: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意指衆生雜染之妄心,而妄心亦是源自本元真心。所以衆多的生滅心並非真心。猶如大海產生的千濤萬浪,而波浪本身不知波浪是暫存現象,惟有大海知波浪原非波浪。是故如來說識得諸心非心,是名真心,是名佛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不可得的不可得之心,即是「當下」這顆心。話說「當下」之時,瞬間也成為過去。
    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亦不住。
    心是空性不可得。
    法是空性不可得。
    般若是空性亦不可得。
    相是「因緣合和」所現,暫時有而畢竟空。
    《六祖壇經》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真妄同一心,心不動妄不存。
    浪花本為水。風不動浪不起。
    是故我等應時時「覺性」做主,時時觀照「起心動念」之日常言行。「善護念」這顆本元真心。

    曾老師總回饋✌️:[三般若]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一切經論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義理,起觀照行,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窺見心性,徹證實相,則名實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貫的。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五個問題。
    在「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這一句語意中,佛的問題是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佛說是肉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佛說是天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佛說是慧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佛說是法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佛說是佛眼不?」
    須菩提不解佛所說意,只簡單回答「有」,而未請法,請佛細說、請佛再作解釋。即成「五眼的懸案」。如同前數品中,須菩提回答了十四個「不也」,否定了導師說法,僭越過佛境界,也打斷了佛法的意趣、相續。承上。若須菩提解佛所說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佛說是肉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肉眼。佛肉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佛說是天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天眼。佛天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佛說是慧眼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慧眼。佛慧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佛說是法眼②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法眼。佛法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佛說是佛眼②不?」須菩提答言:「如是,如來有佛眼。佛佛眼所見,請為我說。我等願樂欲聞。」
    佛言 : 「諦聽 ! 諦聽 ! 須菩提!當為汝說。」 佛分別為須菩提說,五乘法,五道十地,解脫涅槃之道。
    「時雨數數墮,五穀數數成;數數修福業,數數受果報。」「數數」就是屢次、一再的、經常的意思。及時雨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降下來,五穀糧食才能不斷地收成;經常修福業,也才能不斷地得到好的果報。「數數受生法,故受數數死;聖法數數成,誰數數生死?」
    人有生就必有死,一再地來三界受生,也就會一再地死亡。即使行布施得到人天的福樂,但仍舊還是在三界生死輪迴;所以修福德還不夠,必須進一步修智慧。如果能常常修聖道,一旦成就的話,還有誰會來三界不斷地輪迴生死呢?經典讀誦,迴向黃水淀居士。 謹誦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薩埵百字明。》,各三遍; 《佛說阿彌陀佛經、讚佛偈》,各一遍; 《得生淨土陀羅尼》,三遍;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十念。四字洪名,五十念。 願 阿彌陀佛 放光接引讀書會德容同學之令慈「黃水淀居士」, 超脫輪迴之苦, 蓮品增上,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便就今朝成佛去,花開見佛悟無生,功德圓成。 誦念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南無 阿彌陀佛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18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郁麗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德容、譯叶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內容:這時候,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應該如何保任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
    佛陀了解須菩提再次啟請的深意,無上慈悲的說道:「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的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如是發心:『我要使一切眾生滅除煩惱,到達涅槃的境地,一切眾生都滅度後,也不存實有一個眾生是因我而滅度的念頭。』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分別,那麼,他就不是菩薩。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實際上,並無真實存在一個發心求取無上正等正覺者,能發心能度眾的菩薩實不可得。發菩提心者,當發而不自以為發,如是無發而發,乃為真發。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當年佛陀在燃燈佛那裡,有得到某種真實有自性的法,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嗎?」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的,佛陀!依我所理解佛陀您宣說的義理,佛陀您已徹底了悟諸法空相,所以並沒有從燃燈佛那裡得到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
    佛陀聽完須菩提的答覆後,肯定的說道:「的確是如此!確實是如此!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須菩提!如果我有得到某種能得無上覺悟的實有自性之法,那麼,燃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你在來世,定當成佛,佛號釋迦牟尼。』正因為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所以燃燈佛才為我授記:『你於未來世,定當成佛,佛號釋迦牟尼。』這是為什麼呢?所謂如來,就是超越差別對待之相,現觀諸法空無自性,諸法法性平等。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名為如來。如果有人說:『如來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實有自性之法為我所得。須菩提!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此平等法性所顯,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所謂的一切法,只是隨順世諦事相而說,就空寂性體的立場而言,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恆常獨立的真實存在,只是就其顯發的事相,而立種種假名。
    「須菩提!比方以高大壯碩的人身為例。」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說過,這高大壯碩的人身,畢竟是個無常虛假的形相,緣聚則成,緣盡則滅,所謂的高大壯碩,只是對比後,施設安立的假名而已。法身無相,又哪裡有高矮大小壯弱的分別呢?」
    「須菩提!所謂的菩薩,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起這樣的念頭:『我當滅度無量的眾生。』那就不能名為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這樣就是執著實有一個能度眾的菩薩,執著實有所度的眾生。而事實上並沒有個恆常獨立的真實存在,名叫菩薩,也因此佛陀才會說:一切世出世間的存在,都不具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實有自性的四相。
    「須菩提!如果菩薩起這樣的念頭:『我當莊嚴佛土。』就不能名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如此就意味著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佛土,又是落入執著。要知道,佛陀說的莊嚴佛土,並無實有自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為了引度眾生,修福積慧,滌除內心的情念妄執,而假名莊嚴佛土。
    「須菩提!如果菩薩能通曉我、法二空的真理,那麼,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
    🎆分享及回館饋🎆
    琇紅:十七品,講菩薩能通曉我、法二空的真理,那麼,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如何我空、法空,第十七分到第二十三分中,佛陀把悟解以後的修行脈絡及次第,講述得明明白白,有心修持《金剛經》的人,應「依教奉行」,從中體悟金剛法味。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
    《金剛經》不斷地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只是要讓我們了知,處處都是道場。
    瑀瑩💖:授記的意義:
    授記是佛陀對弟子未來成佛的預言和肯定,是修行者追求佛果的重要目標。
    授記的具體內容:
    在「授記品」中,佛陀為多位弟子授記,包括聲聞、緣覺和菩薩,預言他們未來將成佛,並預示了他們成佛的名稱、世界和修行次第。
    菩薩的數量是無限的,而且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和說法。 無論是哪種說法,都強調了菩薩的慈悲和智慧,以及他們為了度化眾生而發願修行。
    蔡老師🎶: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從第一到第八分,佛陀要吾人從理解經文,生起般若無相無住的信心,建立對大乘、最上乘佛法的信心以後,第九分到第十六分,更深入說明「深解義趣」的旨要,對於住心、伏心的重要性。由第十七分開始,佛陀教導我人依此信解之理來修行,即為「悟後起修」。第十七分到第二十三分中,佛陀把悟解以後的修行脈絡及次第,講述得明明白白,有心修持《金剛經》的人,應「依教奉行」,從中體悟金剛法味。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十七分與第二分相較,當中有四點不同:1、對象根器不同 2、發心深淺不同 3、妄心粗細不同 4、降伏內外不同。我們從相同的文字當中,應悟解其涵義是深淺有別的,隨著一步步進階,向內向上,終而驚歎發現金剛般若的萬德莊嚴,如來室中珍寶一一具足!十七分則躍進一步,蕩滌內心更細微的執著。內外皆沒有「眾生相」,體悟一切為緣起性空,即能尊重一切眾生如佛。《方廣大莊嚴經》:
    依止因緣,無有堅實,
    如風中燈,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猶如芭蕉,
    中無堅實,如幻如化。 。《金剛經註解》說道:「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眾生。以無我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即是滅度一切眾生已。已即盡也。言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煩惱妄念、取捨貪瞋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貪財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覺,以正智而滅之,亦不可見實有滅者。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云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什麼是眾生?一切不善心也。什麼是諸佛?令邪惡不生也。不善心,仗緣方生,無有堅實,一念覺知,能見不生不滅處。丹霞禪師心中無畏,即能無事無求。發廣大心的菩薩行者,要眼裡沒有眾生相,心裡也沒有眾生相,那麼即可成為無畏上人,對諸佛不佞,對眾生不欺。日用生活,以金剛禪定為弓,以般若空無為箭,去除諸相網結,射盡吾人內心所有的煩惱怨賊。菩薩心質直柔軟,像慈母護佑眾生,使眾生脫苦,得無憂安樂。在攝伏眾生時,菩薩以種種的愛語鼓勵,行種種利他之行,令眾生能遠離怯弱,以般若智得大勢力,恆常馳向解脫涅槃的彼岸。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這是針對「心外之相」;在第十七分中,再進一步把「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把內心能得之相掃除淨盡。發菩提心的人既然都空了,哪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一切法,都依止因緣而生,聲聞四果,大乘三賢十聖階位,都是權巧設立,當體是空,哪裡有個菩提法可得?眾生因妄想執著,百千歲中如在暗室,若能深解般若義趣,如舉燈炬,萬象即照;能信如來真實之語,便如獲金剛至寶,魔怨摧盡。佛言:「如是!迦葉!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於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
    若能深信如來真實語,即燃起金剛燈明,即破吾人百千歲的昏闇,見日月珠光鑑照,一一寶藏悉備足矣!佛陀我、法二執已空,沒有能、所分別,沒有能得之心,沒有所得之法,所以授予成佛記別,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義為「能仁」;「牟尼」,義謂「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
    我們煩惱的根源,在於不明真相,生起種種貪愛欲求。佛陀深解凡夫欲望執著的習氣,為使發心修學菩薩道者不陷溺迷網,不誤蹈歧途,因此要吾人面對現起的諸相時,應觀照自心,是否已起心動念,取相住著。有了欲望,就會有所造作,煩惱也會滿天追逐,緊緊的跟隨我們,日夜不得安寧。唯有去除執著,煩惱才能真正止息。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經文中所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是在說明如來法身,它是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佛陀已得無上菩提,以離相無住之智,徹證真如,故名為「如來」;眾生則因妄想執著,蓋覆真如,故不知法身不生不滅,遍一切諸法,無明妄求以致造諸惡業。
    真,謂不妄不偽;如,為不變異。佛陀所證得的真如實相,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第十四分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可以色相見,不可以言說求,故為「無實」;但也並非異色相外有平等真如,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為「無虛」。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經文中的「所言一切法者」,是佛依俗諦而立,世諦語言皆合於道,絃歌瓦竹無不傳心。「即非一切法」,是佛依真諦而說,以一切法體性空寂,本無實有世界、眾生,因此一切法不可執著,此是真如佛法也。「是故名一切法」,乃此依即俗即真,為中道第一義諦而說。若了知諸法性空的真諦,眼前的染淨聖凡、情與無情、世出世間等等,無一不是佛法。書法家黃庭堅陪同晦堂禪師遊山,悟得:山岩的桂花盛開,香氣四溢,無半分隱藏,吾人六根若為華麗的聲色所充塞,哪裡聞得到花開的馨香?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真菩薩者,要能通達無我、法。從真諦的立場言,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執與法執,因此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薩於修因上要無住離相,如此才真是「菩薩」,菩薩正觀諸法,通達無我、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發起無畏的真心,往還娑婆,如蓮花出水,不著煩惱泥塵。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道。回石頭禪師,放下經書的糟糠,回頭鑿取自性的火光,再沒有口鼻的論議計量,火花迸散時,才知平日用盡功夫,不在別處,就在這裡。《金剛經》不斷地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只是要讓我們了知,處處都是道場💖。感謝曾老師的解說,琇紅督導的用心發問,共讀同學的分享,漸入佳境,謝謝!
    譯叶💖:《金剛經》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為何說無四相便是菩薩呢?因為發了「菩提心」後,方可以稱為菩薩。
    發菩提心是指對十法界而言。而我們在娑婆世界也能發心,發心後一步一腳印學習。從點到線,擴增至面。有願就有力,解行並重。
    一切法空,就是菩提。四相空就是菩提。前面我們也討論過,如何發菩提心?涵蓋的層面廣泛。一切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始終,需具備出離心、長遠心、平等心、慈悲心、精進心…等等。
    如同中華民國國民需遵守中華民國法律,因守法是本然、是應然。我不會犯法,所以律法實存,但對我如同虛設。
    守法不作守法想,布施不作布施想。三輪體空、布施空、戒律空、忍辱空、禪定空、智慧空、念佛法門空、慈悲喜捨空,法法無住,實無有一法可得。
    故一切法空就是菩提。

    曾老師🎆:種種菩提法,如黃葉止啼,如應病予藥,不過是引渡的舟筏而已!
    黃葉止啼 【佛光大辭典】
    乃譬喻菩薩為度眾生所作之方便行、方便言說。此如嬰兒啼哭時,父母以楊樹之黃葉為金葉,予小兒以止其啼哭;然黃葉實非真金,乃父母之權便引設。又禪宗以「經論家」之說法,皆為「空拳黃葉」之方便說,僅得以誑欺愚鈍者。非善喻也。
    釋尊為舍利弗授記成佛的內容。 出自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佛告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菓。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殖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華嚴經 〔大乘僧寶〕,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薩,(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11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內容:「又,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受持、讀誦本經,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到輕賤譏罵,那是因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業很重,本應墮入三惡道中去受苦,但是他因受持、讀誦本經的無量功德力故,惡業由重易輕,在受人輕賤譏罵中,宿業漸漸消滅,未來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回想起過去在遇到燃燈佛之前的無量劫中,曾值遇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都一一親承供養,一佛也沒有空過。後世假使有人,尤其是在末法時代,能誠心地受持、讀誦本經,此人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養諸佛的功德相較,我供佛的功德雖百分、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恆沙,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
    「須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尤其是在末法時代,能受持、讀誦本經,其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實說出,也許有人聽聞我說了這樣廣大的功德,其心會紛亂如狂,狐疑而不信。須菩提!為什麼有人聽了會這樣狂亂起疑呢?那是因為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不可思議,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報也就廣大不可思議。」前分已表明受持、讀誦、為他人說的殊勝功德,本分佛陀為破凡夫不理解受持者功德既然如此之大,為何還會被人輕賤之真義,惟恐對境成迷,而譏毀如來教法,又慈悲為我等宣說《金剛經》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果報。
    一、凌辱輕賤,除先世罪。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
    三、末法眾生,狐疑不信。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
    💖分享及回饋💖:
    琇紅:「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③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④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何其福報。我當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佛說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蔡老師分享🙌: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本分佛陀為破凡夫不理解受持者功德既然如此之大,為何還會被人輕賤之真義,惟恐對境成迷,而譏毀如來教法,又慈悲為我等宣說《金剛經》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果報。
    一、凌辱輕賤,除先世罪。何謂輕賤?輕則不重,賤則不尊矣。輕賤事有多種,如因猜疑而生嫌隙,或懷瞋怨而加毀謗,或依權勢而欺凌,甚至用刀杖瓦石,拳腳相加……凡此皆為輕賤事。為什麼持誦此經者,仍會遭逢為人輕賤之事呢?此中,實有二種凡人所不知不解的果報變異。
    1、報不可思議2、果不可思議凡夫心性怯弱,貪著有相功德,不知輕賤忍辱之境乃是惡業轉化、福慧增長的報果。六根若被違順、愛憎諸相所動亂,又怎能淨心信受如來於經中所宣說的妙義呢?就算是已覺悟的佛陀,仍免不了有十難;如是因,如是果,誰都不能逃脫因緣果報的法則,吾人在接受先世罪業的報應現行,種種難忍之事時,應憶持金剛妙法,隨緣消舊業,安忍不住四相,更不可動念瞋恨。因果歷然不爽,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精勤於種種善行修為,以至徹悟甚深緣起,成就正等正覺。我們受持般若性空之理,是空掉貪染根塵識的妄執,是空掉我等四相的分別,而非撥無聖凡因果,不信有善惡報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人離苦,超出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畏!可畏!」欲成佛作祖,先做眾生馬牛,要為人天眼目,須成忍辱大行,無住離相 第一希有功德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佛陀以自己因中修行,親承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之功德,與受持、讀誦此經之功德相校量,持誦此經功德之廣大,遠非前者所能及。供養,約之有四事,即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何等四?不捨道心,植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淨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四,尊敬如來為供養也。供養諸佛,事屬有為,果報仍可思議計量;受持般若,功屬無為,故不可稱量勝數。菩薩行福慧二施,欲具足第一波羅蜜,應以無住離相為第一希有功德。須菩提心無所住,清淨如虛空,與深妙法性相契,本非概念言說可思、可議,故感天華樂詠讚歎供養。耳目心意若不被妄相所轉,「無心道人」眼所見皆新雨山色,耳所聞無非是宣流法音,身所在處皆是七寶莊嚴之地。
    三、末法眾生,狐疑不信。佛陀以七寶、身命以為校量,不過是略顯持誦者的功德百千萬億分之一而已,心著小法的凡夫、二乘,聞此已難信受誦持,更何況佛陀若是具說般若之功德,凡夫、二乘者,非但不信,反而更加深其猜疑,心生昏昧猶豫。學佛者,信根應當堅固,不被天、魔、梵及世間根塵所壞。所有的善法都是透過「信」所開發出來的;五百世墮野狐身,只因一念昧於因果!吾人背離正道,終日茫茫走他鄉,百千種貪婪亂心,不信善法能冰消先世罪業,不信受持經教能破迷啟悟。其實,只要了知並深信般若性德,又何須向金佛、木佛、泥佛乞求福佑?淨心不逆,就如瓔珞莊嚴身心,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甘霖普潤萬物,如巨筏引渡彼岸。
    四、果報巍巍,不可思議。佛陀在此分的結語,告訴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前文已略說受持此經的功德──能重業轉輕,消惡道之業報;能依此信德,獲證無上正等正覺。佛陀以無量珍寶施、身命施之譬喻相校,皆未能具說盡般若功德於千萬億分之一。般若非所思,更非所議,世間的稱量譬喻、計算都不能及。智閑禪師翻遍千經萬論,尋不著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自此不隨言逐句,返歸自心。我們學佛,如果只是一味希求勝境感應,貪求免難消災,就錯用心機。有相的福報,終不免五衰相現,生死流浪。入寶山,不應只取著泥塊瓦石,當取無價寶珠。《金剛經》不只是教我們降伏妄心,而生清淨心,更是一張成佛的藍圖,直教吾等懸崖撒手,佛與魔一時放卻,當下漆桶底脫。我們若狐疑不信,不肯承擔,真是煞費佛陀示教的良苦用心。感謝曾老師的解惑,琇紅督導的引領,共讀同學的合作,讓我能漸漸地了解金剛經的法義,滿懷歡喜謝謝大家!
    ✌️譯叶分享💖: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此分最後一句言: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經義指一切法。
    法無住、法無盡、法無相、法性空。一切法不生則般若不生。
    經文每一字句,當於聞法後,思惟法義,咀嚼義理,參悟法性,則知見生。般若現。
    再者「道心」堅定(有如法遠禪師)。從理入,起而行,解行並重。
    行是因,果是菩提,報是大般𣵀槃。
    故吾等應以「普賢行願品」作為修行指南。一步一腳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目標明確,了然於心,道心堅定,則菩提處處現。
    曾老師:無得無說分第七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出法界次第﹞法四依者,謂依憑正法,則能成就萬行之因,滿足菩提之果也。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依義不依語,四、依智不依識。
    佛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是故,世尊說 :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鴦掘摩羅,是殺人的指鬘外道,受佛陀教化,終能修成「阿羅漢」。
    鴦掘摩羅,初為住於室羅伐悉底城之兇人,嘗師事邪師摩尼跋陀羅,恭順謙敬。後以師母誣其凌辱之罪,其師遂命其出遊修行,並囑殺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央掘摩羅於是出城殺人,每殺一人則取一指為華鬘,故有「指鬘」之稱。至九百九十九人時,欲弒其母以成一千之數。佛陀遙知而愍,遂前往化度之,央掘摩羅見佛陀前來,執劍趨前,意欲害之,後經佛陀為說正法,乃改過懺悔而入佛門,後證得羅漢果。或謂某日央掘摩羅入城乞食,城中人民以瓦石擊之,並以刀斬之,央掘摩羅流血淋灕,還至佛所。其後,不知所終。
    鴦掘摩羅,是殺人的指鬘外道,受佛陀教化,終能修成「阿羅漢」。
    鴦掘摩羅,初為住於室羅伐悉底城之兇人,嘗師事邪師摩尼跋陀羅,恭順謙敬。後以師母誣其凌辱之罪,其師遂命其出遊修行,並囑殺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央掘摩羅於是出城殺人,每殺一人則取一指為華鬘,故有「指鬘」之稱。至九百九十九人時,欲弒其母以成一千之數。佛陀遙知而愍,遂前往化度之,央掘摩羅見佛陀前來,執劍趨前,意欲害之,後經佛陀為說正法,乃改過懺悔而入佛門,後證得羅漢果。或謂某日央掘摩羅入城乞食,城中人民以瓦石擊之,並以刀斬之,央掘摩羅流血淋灕,還至佛所。其後,不知所終。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8月4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淑卿、德容、新玲、鍾同學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新玲、淑卿、德容、鍾同學
    朗讀:德容、新玲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 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內容:吾人修行若以淨信為田地,以布施為播種,戒法為耕耘,忍辱為養分,精進為日照,再以禪定甘露滋潤,自然能結般若道果。「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晨朝時,以多如恆河沙等身布施;日中時,又以多如恆河沙等身布施;日沒時,再以多如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歷經無量百千萬億劫,始終沒有間斷過,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是難以計量的。但是,如果有一個人,只是聽聞此經之經義,對於般若真理堅信不疑,那麼他所得的福德,要勝過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況是發心依教修持,不論書寫、受持、讀誦,乃至為他人解說此經,這個人所行,不只是自身能了悟般若真理,同時還能使他人也一同證悟法性,因此他所得的福德,就更加不可勝數了!
    「須菩提!總括而言,這部經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議,秤所能稱,尺所能量的,它重過須彌,深逾滄海,不但功德大,而且義理深,是如來獨為發大乘菩薩道心、發最上佛乘道心的眾生所說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本經,並且廣為他人講說,對於此人之所行,如來盡知、盡見,他必定能夠成就不可稱量、無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
    「唯有像這樣具備般若智慧,而又能受持、讀誦、解說經義的行者,才能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為什麼呢?須菩提!樂於小法的二乘人,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對於這部大乘經典離相無住的妙義,聽聞後是無法相信接受的,所以不願讀誦,更不可能為他人解說。
    「須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貴、處處尊,所以不論何處,只要有這部經的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眾生都應當恭敬供養。應當知道,本經所在之處,就如同是供奉佛陀法身舍利的塔廟,一切眾生都應恭敬地頂禮圍繞,以芳香的花朵散布四周,虔誠地供養
    🙌分享及分饋🎆
    😍莊琇紅:我執破後,更須悟般若真理,進而持受經典,徹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則所得法性功德,即是不可思議。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才能荷擔如來咐囑的弘法家業。
    一、億劫捨命,不如淨信。
    二、微妙般若,貫通權實。
    三、樂二乘法,不入究竟。
    四、般若佛母,天人禮敬。
    信心清淨,能自利利他,發大乘願。
    鍾老師:華嚴宗所講的「富貴」,並非世俗的財富、地位,而是指「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境界,(告白)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為影響的,並且在這個相互依存的關係中,沒有任何障礙。 這種富貴是心性的富貴,是超越世俗名利的一種境界。
    蔡老師: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才能荷擔如來咐囑的弘法家業。
    一、億劫捨命,不如淨信。「受持、讀誦」者,自利也;「為人解說」,利他也。因此,若有人能信順般若之理,不謗不譏,其福超越於恆沙身施,更何況若能自利利他,其人之福德,更是難以計量。菩薩行人,能信心不逆,自然調和柔順,心無怯弱、無願求,入三寶海,得如意智寶。經典中,菩薩能行大施,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種種難行能行,是源於堅信般若無上法,真實不虛,比幻質匪堅的色身,更具永恆的價值。吾人修行若以淨信為田地,以布施為播種,戒法為耕耘,忍辱為養分,精進為日照,再以禪定甘露滋潤,自然能結般若道果。
    二、微妙般若,貫通權實。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般若無量之功德,貫通權實,有無俱除,等同佛心,稱量、思議皆不能及。佛經上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真如法性,事理無礙,權實貫通,本是巧妙互融,平等無二,只是世人被見聞覺知遮蔽實相。般若的巧慧,能高樹法幢,現神通大用,令我們日常的語默動靜間,表露無遺。如巧匠成規矩,巧婦穩家業,巧心福慧全,巧慧諸事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首要在於信心的建立。不希求,無所願,不昧於塵勞的幻境,妄念即能摧伏;心淨,萬法如實呈現,即能斬斷妄根,當體光淨披露。吾人若能心眼明潔,即入甚深般若法海,得金剛寶劍,斬去大小分隔、生佛分際、空有二邊、權實設限等,不再逐妄想瀑流,便不必枉受輪迴之憂悲惱苦。
    三、樂二乘法,不入究竟。佛陀為大乘菩薩、修習佛乘者,演說甚深微妙的般若大法。若深解《金剛經》旨趣,就能發起大悲心,為眾生演說微妙般若,令其不住四相,遠離幻質不堅的顛倒夢想,永斷生死輪迴之苦。茫茫生死大海中,凡夫如果不放下對五蘊諸相的攀著,讓妄想分別一同粉碎滅盡,怎能得度獲救?又如何令法身慧命透脫活現呢?立足於遷流無常的人世中,樂著小法如焦芽敗種,是生發不出般若的道果的! 菩薩念念有情之苦,因眾生病而病,如乳母照料小兒,隨時乳哺,終年眷顧。也許我們還不具足菩薩深廣的大悲種,但是生活中,隨緣觸目所及,能先思惟眾生之苦痛,能感人之所感,痛人之所痛,來日定當成熟菩薩摩訶薩的大悲種。
    四、般若佛母,天人禮敬。般若為三世諸佛母,為長養功德善根的根本。在第十二分已表明般若法寶流通之處,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眾,恭敬供養如佛塔廟。今再顯明申述法音流布的殊勝功德,令受持般若無住之行者,發起大乘心,為他人解說。返本歸源,由外在有為、有相的恭敬供養,回向崇高巍巍的解脫法性,令我們知反觀自心,照見般若之性;以智慧觀看世相,出離火宅的一刻,實在是無限的美好!
    毒蛇可以傷害我們的色身,但金剛不壞的法身並不會為世間種種毒焰刀杖所壞。我們只害怕有形的毒蛇,因為牠會毀壞我們的肉體,卻不知五欲六塵更甚毒蛇,會吞蝕我們的善根功德,進而葬送我們的法身慧命。感謝曾老師適時的解說,琇紅督導的巧問,共讀同學的精進,讓我受益良多,大家一起加油!
    曾老師:【一月三舟喻】   ﹝出華嚴經疏﹞   謂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見月隨南;向北者,見月隨北;停舟者,見月不移。蓋譬如來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皆由眾生緣有生熟,故見如來有去住相。法身之體,本無去住也。一月喻如如不動佛,三舟喻世間眾生見佛不同,隨眾生知見觀佛。 是名一月三舟喻也。
    【成佛】
    《增一阿含經》︰「我於三阿僧祇劫 所行勤苦,成無上道。」
    【三阿僧祇劫】為菩薩修行成滿至於佛果所須經歷之時間。又作三僧祇、三祇、三劫、三無數劫。阿僧祇,意為無量數、無央數;劫,為極長遠之時間名稱,有大、中、小三劫之別。
    三度之無央數劫,即稱三大阿僧祇劫。
    大毘婆沙論載,於三大劫中,釋迦佛值遇無數佛。
    於初劫之時,逢事侍七萬五千佛;
    第二劫之時,逢事侍七萬六千佛;
    第三劫之時,逢事侍七萬七千佛。

    優婆塞戒經卷一修三十二相業品:
    我於往昔 寶頂佛所 滿足第一阿僧祇劫,
    然燈佛所 滿足第二阿僧祇劫,
    迦葉佛所 滿足第三阿僧祇劫。」
    攝大乘論說:
    (一)初阿僧祇劫配地前菩薩之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修行位。
    (二)第二阿僧祇劫,配初地至第七地之修行位。
    (三)第三阿僧祇劫,配第八地至第十地之如如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言:「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諸菩薩摩訶薩皆作是念:
    我當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乃至我當永拔一切煩惱習氣,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無量、無數、
    無邊有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眼處空相應故,
    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與耳、鼻、舌、身、意處空相應故;
    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舍利子!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色處空相應故,
    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與聲、香、味、觸、法處空相應故,
    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文殊菩薩問佛陀:人的智慧從何而來?佛陀微笑說出四字真言 : 「回歸自心」。回是轉向,歸是安住,自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心如藍天,是我們的自性。 心如明鏡台,物來即應,物去不留:;山來現山,水來現水;紅來現紅,白來現白,真實現像而無誤,且不染著。 《空性了義經》云 : 「不見雲起滅,焉知風不動。」 收回攀緣六塵的六根,不追逐鏡中幻影,恢復平靜,能照的鏡子即汝心,了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自性空,即生智慧。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