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9月1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
    內容:「須菩提!如果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的話,這個人因為這樣的因緣,他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這個人因為這樣的因緣,得福很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有實在的體性,那麼,我也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了;正因為他是以不可得心為因,以七寶為緣,如是因、如是緣而行布施,所以我才說得福德多。」
    🎆分享及回饋🎆
    琇紅💖:因緣:一切法的生成,皆依賴各種條件。直接的、主要的條件為「因」,間接的、次要的條件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陽光、雨露、泥土等等為「緣」,因緣和合,稻穀便生。生活中隨因緣生因緣滅,遇到不如意請問如何安住身心?身心安住,以雙贏各安住。
    蔡老師💖: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此分延續前分三心的要旨,令吾人生信,有心非實,所行皆染汙有漏,獲福有限;唯有不住三心,深達性空的甚深之理,福德才能廣大如虛空。
    一、無住行施,因緣殊勝。《金剛經註解》頌云:
    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田多;
    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以不住三心,不可思議之「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殊勝之「緣」;如是因,如是緣,自然得福甚多!用六塵之心布施,如瓦器盛水,終有極限,不如國師以「無」供養諸佛,宛如心燈一盞,破千年暗室。《寶雨經》說:
    「云何菩薩成就清淨施?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淨施。」
    菩薩行施,心無住相、無希求,知諸法非實有,徹知菩薩行施首先要「自淨其意」,不要被我相、法相給迷惑,就像觀世音菩薩,他就是明了「應無所住」的真義,所以才能三十二應化身,入諸相,變化自在。觀世音菩薩知「應無所住」,心田純淨無染,才能「而生其心」,行千處祈求千處應,尋聲救苦的菩薩大業,吾人在讀誦受持《金剛經》時,應心如空谷,風雲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約而至。萬卷經藏,壁觀千年,不究本心,恐落入有相的修為,唯有空去心外、心內諸相,方知那個不思善不思惡、無頭無尾的天真佛,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二、無為福德,周遍法界。菩薩在布施時,不執著「福德相」,知福德性空,心無希求染著,這樣無為的法性功德,才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可限量的。第十九分是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為用,空掉心內之相,心內的執著無住,布施的功德就周遍法界。佛陀具五眼,徹見三心,一切眾生事理二行,福德深淺,悉知悉見,教誡行者,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著無心覓,一念不生,以顯平等理體。呂洞賓扔掉裝著不死藥的瓢囊,始覺千年萬載,守著肉身,錯用心機,要個長生不死的色相,億萬劫數,終不免墮落。想盡辦法延續四大五蘊和合的生命,倒不如把握每一分鐘,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留下慈悲的種子,
    留下愛語的和風,
    留下信仰的舟航,
    留下歡喜的懷念。
    留一點慈悲的種子,讓世人享用到和平的果實;留幾句愛語的和風,讓人間充滿著尊重的溫煦;留傳善美的信仰,使茫茫生死海中的眾生,有得度的因緣;給人歡喜的言行,留予他人深遠的懷念。這樣的人生,處處給予,如此富有的生命,才是真正彌天蓋地,遍及法界。一句心無所著的佛號,勝過恆沙數情識妄想的念佛。佛陀要我們截斷三心的妄執,才能弘法利生嚴土熟生,處處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方可度盡一切苦厄,究竟涅槃。
    無住布施,所獲得的福德是無漏無限的,這種無為福德,可以幫助我們掃蕩內外迷相,離諸怖畏,以無住之心,圓滿自利利他的福慧功德。人的身體是穢惡所集,何來尊貴之有?唯有法才是無上尊貴的,在人為尊,在處即貴,法寶遠勝過世間所有一切珍寶。《金剛經》要吾人信解受持,聽受讀誦,以無所住,徹見三心非實,不住心相,即可調伏三毒,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在在處處,得人、天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了知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性空,渾然無別,當下即見恆河沙數佛世界。金剛大法寶,能令眾生由貧轉富,超凡入聖,只怕行者狐疑不信,不肯登上離相無住的寶階,聽受微妙因緣法,得大堅固力,洞見五蘊之外,原有與天地同壽、與法界共存不壞的金剛法身。謝謝曾老師生活經驗的分享,琇紅督導的引領思考,又是滿載而歸的一次共讀,謝謝大家!
    譯叶😍;《金鋼經》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布施的福本來很大。
    若以有相「可得心」布施,則福德有限。
    若以無相「不可得心」行布施,其福德不可限。即所謂「布施不作布施想」。才是真布施。
    福德和功德差異性:
    福德和功德兩者的差異性在於動機和層次的不同。在於慈悲發心的不同。功德含蓋福德。
    累積的福德總有享盡之時。如貴為天人,當福德享盡之時,則現五衰之相。而「功德在法身中」,如影隨形,只有累進,沒有用盡。
    「清淨心」行之是也。如貧女點燈,在於發心和動機,那小小的心燈遠勝過權貴的大燭火。
    「淨心無念」的一句佛號,勝過千百萬次計數器唸的佛號。
    曾老師🎆:《楞嚴經》
    佛告阿難: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
    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楞嚴經》
    云何二種?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法寶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八冊)

    ㅤㅤ世尊成佛之初,於菩提樹下入大定,首先宣講的便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境界深廣,所對機者乃法身大士,非凡夫所能領受。經上記載,佛在定中二七日,乃至三七日,圓滿演說華嚴,彰顯佛果地上的境界,開示圓融無礙的智慧世界。

    ㅤㅤ可惜佛滅度後數百年,原本的《華嚴大本》便已失傳。至龍樹菩薩時,曾於龍宮見到三種《華嚴》版本,大本、中本、下本,其分量之巨,即以「三千大千世界磨為微塵偈」來形容,已超越凡情所測。龍樹菩薩悲憫世人難以受持,遂將「下本」帶至人間,成為後世流通的《華嚴經》根本。

    ㅤㅤ《華嚴經》被尊為「諸經之王」,歷代祖師大德皆推崇備至。古德讚嘆:「一偈能破地獄,一經能啟佛慧。」誦讀此經,不僅能增長智慧、消除業障,更能引導我們發菩提心,廣修行願,走向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ㅤㅤ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親近《華嚴》,是安定內心、啟發智慧、廣結善緣的無上法寶。願一切有緣眾生,皆能隨文入觀,同登華藏莊嚴海,共證佛果圓滿境界。
    琇紅💕:聞思修三慧,猶如三層浪潮,推動心識向空性深處前行。不聞法、不思義、不修行,般若便無從生起。
    如《金剛經》所言:「若人得聞是經,信心不逆,則為得福德。」
    正如《六祖壇經》所言:「心猿意馬,若不繫縛,則無定處。」唯有透過般若的照見,才能讓心從「五蘊皆空」的理解中獲得自在,不再被色、受、想、行、識所牽引。
    所以說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