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南灣-菩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菩提讀書會

    時間:1月21日晚上7:30—9:30

    研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召集人:許慧雲
    導讀:范淨明會長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范淨明、許慧雲、江秀芳、蔡淑淑、李昭琪、蘇研雲、鄧
馥銘、李毓卿、Angie、Julie


    今天的主題是「三好四給」,范會長説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四給」,給人信心,説好話是口業的淨化;給人希望,存好心是意業淨化;給人方便,做好事是身業淨化;而為什麼大師説消業重於祈福呢?請大家來探討分析其中的道理。
    
江秀芳認為自己積極的消業障是自己掌握主控權,自己主動負一切責任。
    
李毓卿認為大師鼓勵大家消業障重於祈福,是要我們明白因果,消業障淨化自己,福報隨善業相對應,若是做惡業,祈福也是枉然。
    
范會長説,消業障就使阻力、障礙減少,煩惱消除,多做善業助人,福報自然相應了。

    李昭琪提到大師說:「消業有如衣服髒了要清洗乾淨,用三好給讓自己的資糧累積夠了,自然而然有福報。」
    范會指出:星雲大師所說的以無盡燈傳承後代,以自性佛覺悟心性,以三法印印正佛法,以四聖諦統攝信心,以五乘法貫通法界,以六度門進入佛國,以七覺支開展智慧,以八正道圓滿修證,是指引我們成佛的秘訣。在這一期的生命裏能了然生命,開啓智慧與佛陀的教理相契和就能解脫煩惱,身心安住。

    大師說,人間佛教的信仰是真正符合「信實、信德、信能」的宗教,范會長問大家是否了解這句話的涵意?

    鄧馥銘説,她查資料所記載的,實是指四聖諦「苦、集、滅、道」真實不虛;德是指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的功德;能是功能的意思,指能夠與樂拔苦,相信自己有成佛的本能。
    
星雲大師著重緣起、中道、因果、業報、無常、苦空,他教導我們要把握佛陀化世的精神特質。
范會長再強調大師的理念,佛教要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在大師傳法七十餘年中落實的諸多活動,如佛化婚禮、佛光寶寶、臨終關懐、梵珼演唱、交響樂團、育幼院、小學、中學、大學⋯不計其數。
    問:大家在參加佛光山活動中有什麼感想?
    
李毓卿説第一次參加佛光會員大會是2000年在南非,途經荷蘭的荷華寺,順道參訪,只記得法師親切的接待參觀,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師父給予我們的協助,就好像是一家人般,再轉機到南非,下飛機就有人接我們到南華寺,宏偉的建築,雖然很大,卻有熟悉的感覺!在大會堂舉行,數千人秩序景然!每天的活動都精彩不同,有一天是本土風,在廣場搭起非州草棚,慧傳法師妙語如珠,一切的活動安排非常温馨感動!正如大師的理念生活化、本土化、喜樂性、時代性!
    
蘇研雲也談到參加大會接收滿滿的正能量,無限的歡喜!
    
蔡淑淑提到他的父親去年在台灣往生,也是有基隆的法師幫助安排一切事宜,並安放骨灰在極樂寺,極樂寺的滴水坊有好吃的豆亁,那是她母親所喜愛的,原本不是佛教徒的哥哥,因孝順媽媽都會特地去滴水坊買回去給母親,也願意在過年去禮千佛,淑淑感念佛光山的活動接引了家人!

    江秀芳看到印度的小比丘因爲疫情回家,於最近又歡喜的回到寺院的影片,很是感動!
    
許檀講師說佛法能傳承二千多年,都是因為不管在任何時代,佛教都能為人們解決問題。無論是在精神上、義理上,面對生命遷流的變化,教我們認清內心的妄想執著,轉化負面思維成為正面思維,坦然接受世間的無常,提升生命層次,和諧社會人生。人間佛教與時俱進,深入社會人心,是這個時代所必需。

    范會長説今天的討論大家都非常熱情,我們若是都善用三好四給,讚歎別人,自己的內心也會跟著安樂,沒有煩惱,內心就得以喜樂富足了!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灣-菩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菩提讀書會
時間:2月6日星期五晚上7:30—9:30

    研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召集人:許慧雲
    導讀:范淨明會長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范淨明、許慧雲、蔡淑淑、李昭琪、江秀芳、楚嚴淨、鄧馥銘、蘇研雲、李毓卿

    中國自古以來佛教的八宗:天台、華嚴、三論、唯識、淨土、禪宗、律宗、密宗都沒有脫離大眾,古代高僧都與學者、名流交往,佛陀出入王宮為各國國王和大臣說法。
    范會長強調星雲大師成立佛光會,弘法全世界和五大洲,正是實踐佛陀的教法人間化,讓大家都能接受。大師也提出四個宗要「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間因緣、心意和樂」,要達到這個宗要,就得落實於生活中,人間佛教的生活準則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范會長說我們要真正每天都做到這六度,確實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們每天做深刻的反省和檢討自己所做的,努力改進並勉勵持之以恆,這樣日積月累就能夠進步。接著他請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使用佛法的體驗與沒有佛法之間有什麼不同?

    李昭琪說:在疫情之前每次參加法會都能夠受益數天,得到清淨、法喜、自在,現在只有靠自己努力的每天試著反省檢驗自己的習性,發現有不當的則努力修正,期望能日日都奉行大師的教導!
    
嚴靜説,自從學佛之後,感覺煩惱少了,執著也少了,更能夠體會、體諒寬容別人,替別人著想所以諸事就順遂許多!
    
范會長也表示,自從學佛之後,一般在開車的時候遇到有些開車的人不守規矩、不順心的事情,自己的內心起伏生氣的時間相對都減少,也不太容易發脾氣了!

    李毓卿分享到,自從學佛以後,對任何事情比較能夠逆向思考,比如在開車超速,被警察攔截,心裡反而感恩警察的即時糾正,避免不必要的或不好的後果發生,最近也是遇到房客收租有一點小麻煩,心裡也覺得應該為他們祈禱,祈禱他們能夠工作順利、家庭和樂、事事順遂,所以他們也就正常的在交房租了。
    
星雲大師說,信佛不是求佛菩薩給自己許多東西,這樣反而會長養自己的貪心,要學習佛陀的大悲,饒益世間,應該要學習奉獻、服務大眾而不求回報。

    范會長說他真是佩服法師的願力,因為大師在年輕時就說佛教靠我,並告訴我們不要把佛教當作保護傘,佛教在民間有各種形式的信仰,例如民間的信仰、迷信對神鬼的超能力,而起的敬畏之心;或者是附佛外道,還有就是三皈五戒奉行佛法的正信佛教。
    
大師所說的以入世的精神還要有出世的思想,這一點范會長希望大家來分享自己的理解。
    
江秀芳説我以為入世與出世,就像是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能夠扎根於污泥,但是超脫不會陷於污泥中,雖入世而又能有岀世的思惟。
    
蔡淑淑説入世於眾中,能以利他、以服務為目的,懂得觀因緣、不執著,就如同大師所說的「處事無畏、和平共存」。
    
鄧馥銘説我以為是與人處事,先以欲勾牽,而後入佛智,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許檀講師説,我們要釐清概念,什麼是出世,什麼是入世,古時候印度人覺得在世間很苦,所以他們憎恨世間,要出離世間,而大乘佛教對世間有正確的看待,宇宙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皆由因缘而變化。星雲大師教導我們,對染汚的世間不要起煩惱,應該擔起責任,幫助受染污者,超越世間而與清淨的湼槃相應。訓練自我轉變習氣、轉化煩惱,調和入世和出世,由每個自相的清淨而化成共相的清淨,使世間成為淨土。
    
大師提倡要把四大菩薩的精神加以發揚,推動人間佛教,要以四聖諦與四弘誓願相結合,發揮悲、智、願、行為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范會長鼓勵我們,要以四弘誓願用於人間生活,就會落實「行佛」就是菩提道的實踐。
    
大師說佛教的教法講究無相、無我、無住、無求它呈現出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是不同於一般社會的教育,只是學習知識與技術,現在的佛教應該提倡四大方向,一、以文化弘揚佛法,二、以教育培養人才,三、以慈善福利社會,四、以共修淨化人心,並且互相尊重包容,彼此合作不排斥,讓人間佛教包容一切,建立一個和諧的世界!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菩提讀書會

時間:1月7日晚上7:30—9:30

    研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召集人:許慧雲
    導讀:范淨明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許慧雲檀講師、江秀芳、蔡淑淑、嚴浮、鄧複銘、李毓卿

    范會長強調我們需要清楚的理解:佛陀本懷這本書是星雲大師特別為我們學佛人精闢的講解釋迦牟尼佛所證悟的道理和佛陀希望幫助人類得到解脫自在的無上甚深妙法,星雲大師希望借助這本佛陀本懷,解說佛教長久以來因為諸多原因產生部派分歧和異論,期盼佛教徒得以消除分歧,並能統合佛陀的教法,並將佛法走入人間,使所有的人都明白受益,並落實在生活中,讓社會和諧安樂。
    
星雲大師提到佛陀證悟了緣起和眾生平等的真理,打破了印度階级的種姓製度,實現眾生平等的佛法真義。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安樂,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佛陀告訴我們人人具有佛性,要把自己內心的佛性開發出來,也就是要開發自己的覺性、正念、淨化自己。因為雖然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因為有染汚、妄想、對他人的不尊重或是侵犯,使得神聖的真如佛性不能夠顯現,並沉淪在業力輪迴之中。
    星雲大師特地為我們指出:佛陀的偉大的教法就是要擴大自我的心量、昇華自己的信仰,才能夠解脫煩惱、生死,達到佛性平等的法界圓融。
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在眾中,要以六和淨為基礎,就是要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修,大師並強調信仰的價值是自我的擴大、昇華,肯定一切事都要自己去完成。自己做自己的貴人,各自學習。
    大師又指導我們:雖生於世間要有出離心,學菩薩救渡精神,開發自己內心的佛性,要做好五戒行十善,才能達到解脫自在超越業力輪迴。

    透過今天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研讀,使大家更進一步理解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體證,更加了解在學佛路上,自身要從身、口、意上不斷努力提升,尊重各種層次、各階段的學佛人,努力不斷的行三好,在佛光會這樣一個人間佛教的團體裡互相策勵,攜手向前。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菩提讀書會

    時間:2月18晚上7:30—9:20
研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懐

    召集人:許慧雲檀講師
    導讀:江秀芳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江秀芳,范淨明,許慧雲,李昭琪,蔡淑淑,劉螢,許玲玉,楚嚴靜,李毓卿
    今天的課題講到佛陀身為王子,他在人間如何出家、求法和修行證悟的過程。佛陀證悟後,開始為五比丘宣揚佛法,並且成立了教團。後因教團增加迅速至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遂制定戒律,這樣俱足了佛、法、僧三寶,並以六和敬為共同生活的準則,達到在見解上建立共識「見和同解」,法則上人人平等「戒和同修」,行為上不侵犯他人「身和同住」,在言語上和謁無諍「口和無諍」,精神上志同道合「意和同悅」,經濟上均衡分配「利和同均」。

    秀芳補充說明佛陀在還是悉達多王子時,天資聰穎,通達四吠陀、五明等知識,通曉工藝、技術、各種語言、文字醫藥、養生、邏輯、禮儀、占卜、丘法、軍陣、祭祀祈禱、佛學,但是他看到生老病死的無常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貧富懸殊,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懇請父王讓他去探索解脫之道,放棄王位。
    討論:對於悉達多太子的四大願望,對您有什麼心靈的啓發?
    
蔡叔叔說,之前不曾想到這些問題,自從學佛以後就明白,這應該是緣起緣滅的關係吧。
劉螢説,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常常比較悲觀,經過多年的歷練跟學習佛法,最近覺得能夠調伏自己內心,得到心靈的平靜。
    
秀芳說自己學佛後思惟比較容易與外界相互相應。
    
許慧雲檀講師說,太子的四個願望:
    第一、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第二、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第三、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第四、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王子的這四大願望,令她聯想到涅槃的「常樂我淨」四德。
    李毓卿說,佛陀証悟了法界平等、世間的生滅、空有、事理、成壞、愛恨的對待都是在一念之間可以改變,他悟到了緣起性空,就是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討論:大家對六和敬的啟發和看法?
    
李昭琪說,年輕時在學校的團體生活,以六和敬相處之道是最好的
秀芳說,見和同解最適用於家庭中,例如父母與子女是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以尊重個別差異,見和同解這是很好的方法。
    
劉螢説,信奉基督教的人他們都不願意進入佛堂,可是我們信奉佛教的人去基督教堂這樣子合適嗎?

    蔡叔叔說尊敬接受,因為這些宗教也都是聖人所創,不要排斥,未信佛教之前對於三位一體不太了解,在接觸佛教之後放才明白三位一體的真正意思。
    
李毓卿説,星雲大師對各個宗教團體都非常尊重,也都曾去拜訪天主教和其他宗教,在西來寺每年的元月初一都有一個盛大的聯合各個宗教團體的祈福盛會,大師以身作則讓我們尊重其他宗教,是我們的楷模。
    
許慧雲檀講師說,本山每年都會舉辦神明聯誼會,請台灣所有各地的大小廟宇來參加盛會,我非常敬佩大師的心胸和勇氣,大師悲智雙運,以方便法攝化不同信仰的宗教團體到佛館朝拜佛陀!大師隨緣的是方便,不變的原則是「非佛不作」。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吃飯時要如同印度佛陀時代的托缽,要心存「五觀想」。
    討論:大家對五觀想有什麼心得啟發?
    
許玲玉說,「忖己德行,全缺供應」是當我們得到食物,能夠享用它,應該思考自己所有作為,是符合這樣的供養。
    
許檀講師説:在日本精進料理(素菜館)店裡的筷子套上,都印有五觀想,其目的是在提醒我們享用這些精緻的食物時,要體會到這些食材來之不易,這一切的因緣都有眾人的付出,我們自己拿什麼回饋給別人?所以「量比來處」可以幫助我們產生慚愧感恩的心。
    
秀芳說,在新冠疫情這兩年間,蔬菜的採購不宜大量,幸虧老公在自家後院種菜,在家享用新鮮蔬菜,非常感激老公的辛苦!
    
李毓卿説,在疫情之後,也是自己開始種一些蔬菜,因為宇宙的能量才使得萬物成長,特別感恩宇宙的能量和社會資源的提供,才能享用這一切的物資,使得生活資源充足。
    
許玲玉説自己種的菜,量少而美味!非常知足!也在這中間學習到很多的佛法。
    
討論:在生活中大家如何實踐六度波羅密?

    范會長説,以布施實踐於生活中,其實布施不一定是要捐錢或是物資,也可以自己身體力行來服務大眾,如果人人都能夠做到互助,人人都能夠禮讓,這樣子社會就很和諧!
秀芳説,在路上行走時,與人招呼和微笑,也是一種布施,內心富足的人才能夠給。

    劉螢説,多替別人著想也是一種布施。
    
淑淑説,年輕的時候碰到不如意事常常煩心、想不開!直到學佛之後,對不如己意的事情,明白了因緣不同而不予計較了!

    秀芳説,不忍而忍是最高的境界。
    
嚴靜説,如今生活中有很多電話騙子,甚為煩惱,但是鄧師姐說這些鯿子,也可能是因為生活上的困難導致,我們可以用方法度他們,譬如傳送給他們佛經、佛像,讓他們也有機會獲得佛法。
    
許檀講師説,信息時代分享善法知識非常方便,傳送佛像圖案給發詐騙信息的人,也是給人因緣種善根,但如果對方不接受,我們也可以按照佛陀告訴的方法-——「默擯之」,不要理他,我們在心裡送一份祝福。
    
秀芳督導說,人生有發願,又有禪定,整個生活才有規律,有目標,也有重心。
    討論:大家對發心發願有什麼體會?

    蔡淑淑說,退休之後都是睡到自然醒,只有在要照顧孫子的日子,才會提早起床,覺得生活需要有規律,尚有待改進的地方。
    
許玲玉説,住持慧東法師在上課時,常說的mindfully,就是要常常觀照自己的內心,發心做事情,效果就不一樣了!
    
許檀講師説,觀世音菩薩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也是從累劫修行與發願而來的,因為菩薩時時刻刻都在慈悲救度眾生。我們應該如何向菩薩學習呢?我覺得首先從思想入手,從行三好入手,有了正念的善心,把一切因緣都轉到利益眾生的方向,慢慢地把善法薰習的種子,變成我們的善行習氣,再累積到念念相繼無有間斷,才能像菩薩一樣身與意都在善業中。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時間:2021年5月21日晚7:30~9:30

    地點:線上

    書目:佛法真義第一册

    召集人: 許慧雲 檀講師

    帶領人:江秀芳
    
記錄:許玲玉
出席人數:13位

    (一)開經偈

    (二)導讀與分享
   
    187唯我獨尊
   
    星雲大師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發心要寫一部【釋迦牟尼佛傳】,為了要更加了解佛陀的一生,閱讀了許多參考書。在一開始就遇到了一些困難,因為書中記載的一些事情,譬如摩耶夫人從右脇生下了悉達多太子;太子出生後就能行走七步,步步蓮花;又有九龍吐水,沐浴其身等等,覺得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因為也有許多名人在出生時,有種種天降祥瑞的跡象,所以佛陀出生百花齊放,芬香撲鼻,一切順利,這也是很當然的事。

    有一句話,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它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天上天下唯佛最尊」。佛陀發現一切眾生本自具有尊貴的佛性,和佛無二無別。所以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把一些不當、不對、神化、迷信、神鬼的佛教、迷信的佛教,跟人間的佛陀區分開。
    
提問:我們為什麼說佛陀是最尊貴的呢?
    
蔡淑淑:因為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兩足尊。
鄧馥銘:我想是佛陀的覺醒,佛陀是自發性的覺醒
    
許講師:佛陀的功德數不勝數,如當時太子為尋求真理而出家,放棄了舒適的皇宮生活,面對全然未知的未來。為幫助衆生脫離苦難,嘗儘過各種的修行方法,這些都是常人所不能,佛陀的偉大處處可見。

    189 施無畏
    
布施是學佛入道之後,修行的初步實踐。在佛經裡面把布施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諸供養當中,法供養最為第一。除了最大的法布施以外,最高的布施應該就是無畏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要救度眾生遠離恐怖苦難。「大智度論」説把不殺生戒持得圓滿,就是無畏施。
    
我們若能布施給眾生力量,讓他不要畏懼,讓他們覺得寺院是庇護所,法師、團體是他們的保護者,如父母、師長一樣,這也是一種無畏施。
    

 提問:為什麼說法布施超越財布施呢?
    
 李昭琪:你們導讀【佛法真義】就是法布施,使我們受益很多,非常感恩
    . 
蘇研雲: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得到許多的啟示.

    范淨明:法布施比財布施受益更多,心中有佛法比有財富更好,同時法布施也是無畏布施,心經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許檀講師:跟別人分享佛法,讓他人受益勝過財布施,因為佛法可以幫助我們去除煩惱,解決問題,和順人際關係,增長智慧,提升生命層次,直至圓滿菩提。


    191 兩足尊

    為什麼皈依三寶的時候我們都要念一句「皈依佛,兩足尊」? 佛陀因為「福慧共修,圓滿具足」,故稱為「兩足尊」。學佛不但要解行並重,尤其要福慧共修. 福慧就如一隻鳥的雙翼,缺一不可;福德要智慧來引導,智慧要福德來積成。成佛沒有什麼特別的法門,就是福慧共修而已。

    提問:生活中如何修福修慧?

    范淨明:對我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參加佛光會活動,和大眾結緣,服務大眾就是修福;做事時碰到問題,如何解決就是增長智慧,在活動中修福修慧。
    

193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時空對待,代表永恆的生命、真理,了生脫死的意思。念佛可以用正念對治邪念,繼而從正念到無念,所謂「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得心空及第歸」。「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具有無限的功德,和「空」一樣,具有無限的意義。

修行不能只依賴阿彌陀佛,真正的念佛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學佛,行佛,為大眾服務,效法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度眾生,才是稱念「阿彌陀佛」的真正意義。

    196 佛母是誰

    人的一生,孕育自「各種」父母,佛陀的色身雖是人間父母所生,佛陀的法身卻由般若而生,般若才是佛陀真正的父母。三世一切諸佛,皆依般若而遠離顛倒夢想,證得無上菩提。
什麼是般若呢? 般若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沒有生死、沒有來去、沒有時空、沒有對待,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缺少了般若,不知自家風光,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一切法都成了世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就像布施有了般若,才能三輪體空;「持戒」有了般若,才能饒益眾生;忍辱有了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有了般若,才能奮發不懈;「禪定」有了般若,才能證悟覺道。

    提問:在生活中如何體悟般若呢?
    
鄧馥銘:時常觀照自己的內心。有了佛法,工作時發生的不滿,心裡比較可以控制。
    
許檀講師:我們在生活中處處都可體會到般若的妙用,佛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師在文中提到的職業人士:教師能觀機逗教,醫護人員善用醫藥,消防人員奮不顧身等等,他們共有的特點,就是都有慈悲的精神,利他的思想和般若智慧的善巧。

    199 輪迴的譬喻

    世間一切的現象,都離不開輪迴循環的道理,佛教講的因果輪迴,它是圓形,是無始無終的。輪迴只是生命的轉換,死了還會再生。
    衆生無始以來由於身口意造作的業力,形成了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而現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種多樣性的生命現象,佛教稱之為「五趣流轉,六道輪迴」。輪迴讓我們清楚明白,主宰命運的是我們自身的業力,一切的禍福還是我們自作自受。
當我們相信有輪迴受生,人生就有了延續,有了輪迴,生命可說充滿無窮無盡的生機。輪迴的目的在於認清自己,從中開發覺性,在每次的輪迴中不斷提升,淨化我們的生命,學習以慈悲待人,用智慧處世。

    提問:請問各位對輪迴的想法是什麼?
    
満美:希望自己能善終,時時警惕自己不要做惡事,在修行中激勵自己,從小善做到大善,正面看待輪迴,輪迴可以警惕我們,但不要害怕輪迴。
    
蔡淑淑:我個人覺得每天都在輪迴中。
    范淨明:佛教超過其他宗教,在於其他宗教談永生,而佛教談的是生和無生,有生就有死,無生超越了輪迴,能悟到就不會再害怕輪迴。
    

迴向      佛光四句偈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菩提讀書會
時間:4月24日星期五晚上7:30-9:25
    
佛法真義:聞思修、轉識成智、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體相用、平等、信仰

    帶領人:許慧雲 檀講師

    記錄:李毓卿
    
輔導法師:慧楷法師
    
參加人員: 范淨明、江秀芳、朱名譽、蔡淑淑、李昭琪、楊迪那、蘇研雲、鄧馥銘、黃小洪、杜蕊珠、謝滿美、李毓卿等十四人
   
    今天首先研讀的是佛法真義中的聞思修一課,一開始檀講師就強調,聞思修是佛教的三慧。學習必須透過深刻的醞釀,才能有所成就。書本說旳都是作者的,只有體解大道,內心告訴你的,才是自己的。並以故事譬喻如何將所學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佛教講要依「聞、思、修,入三摩地」,檀講師說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後,要正確思惟佛法,如理的修學佛法,才能真正契入佛法的真義。世間上的學者也有聞思的功夫,但和佛教的聞思修,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接著檀講師請大家一起討論: 「科學家能造宇宙飛船,為什麼不能成佛呢?」
    「具有豐富的知識會成為修行的障礙嗎?」
    淑淑說科學家有專業的知識,但沒有接觸佛法,不明白因緣果報,加之有自我的傲慢,所以沒有辦法去除煩惱成佛。
    又有人說,科學家們研究的領域很寬廣高深,他們沈迷在自己的領域裡,不能自拔,從而不信佛法,沒有辦法掌握處理煩惱的方法。
    關於具有豐富的知識會否成為修學佛法的障礙,檀講師表示,科學家們擁有大量的專科知識,為人類做出很多貢獻。如果他們對所學沒有堅固的執著,所掌握的專業技能,不一定是斷除煩惱的障礙。而對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對無常、無我、緣起性空、清淨真如,缺乏了解與認同,才是我執、法執的關鍵。所以,無論任何人能信受佛法,透過熏修都可以得到解脫。
   
    佛教的唯識學教我們從八個識認識自己,所謂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識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大師説我們的身體好比一個村莊,裏面住有五個村民「眼、耳、鼻、舌、身」,第六識--「心」如村長,心好村民就跟著好;心不好,村民跟著使壞。所以「識」是不究竟的,要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那麼在生活中該如何入手去修行呢?大師指出要「轉念」,就此大家開始分享個人在生活中轉念的經驗。
 
    顏靜說在生活中要把負面思惟轉為正面思維,不要悲觀的面對生活。
    李毓卿分享,從最近的醫學檢驗報告中,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立即念頭轉向利用這樣的因緣學習如何排除結石,透過行動,在第七天也順利將結石排出。轉念可以幫助我們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李昭琪分享說,人的妄念「從無到有」,有個朋友曾經做過癌症切除手術,自己害怕注射疫苗,擔心會危害身體,但經過轉念,最終還是欣然接受了疫苗。轉念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內心的擔憂。
   
    有人問大師「怎樣行政辦事才能周全?如何辦活動使人皆大歡喜?」大師的回答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光山就是這樣管理及弘法的。因為佛的法身橫遍十方,沒有邊界,豎窮三際,也沒有時間的限制。
    許檀講師說「研究佛法高深的道理 ,使我們知道生命的方向。但落實佛法,就要踏實的從三好四給做起。正如大師運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管理佛光山一樣,並以「修行必自凡夫起,悟理悉究最上乘」與大家共勉。
   
    小洪説:在沒學佛之前不明白這些道理,看了大師書中所說的廣結善緣,眾緣和合,把它應用在處理人、事、物之後,深感大師的指引受用無窮!
    蘇研雲也談到看了大師去印度弘法的影片,和聽聞法師在巴西的故事,感觸良多,也體會大師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力量!
   
    大師將佛陀的「法身、報身、應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

    佛的「法身」遍滿虛空,真如理體是 ——「體大」。

    佛的「報身」萬德荘嚴,相好圓滿是——-「相大」。

    佛的「應身」千百憶化身,菩薩、聖賢、翠竹、黃花皆可是「用大」。
    大師闡述人間佛教的體相用時說,「人間佛教,生命是體,生死是相,生活是用。」

    檀講師問大家讀到這段時對自己都有哪些啟發?

    蔡淑淑說,體大使她想到佛性,生死是相,每一期生命的輪迴,都是階段性的轉換。雖有變化,但希望下一期的生命仍然可以學佛。
    李毓卿說這篇文章告訴自己,對生死不要太執著害怕,應該善用每一期的生命來修持。
    江秀芳說她認為分分秒秒的生滅變化,也是一種生死。例如人的細胞不斷的更新,念頭不斷的變化,要有正面思惟,才能使生活更有意義。
   
    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離不開宗教。檀講師說信仰有很多的層次,信心生起來的因緣有癡生和智生。我們要信仰正信的宗教,有信仰才有完整的生命,才能成就自己的未來。
 
    今天特別要說明的是,慧楷法師也悄悄上線參加了讀書會活動!法師的出現給大家帶來了驚喜,檀講師把握機會請法師為大家開示。法師讚歎帶領人在講解課程內容之後,都會提出問題讓大家來討論,這是非常好的方法。佛法就是在生活中運用之後,自己的心得,才是真實的東西。大師用深入淺出的話語,引導我們用於生活中。佛光山弘法完全體現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以及體相用,大家繼續一起努力!
    在法師開示之後,眾人都帶著歡喜的心,結束了今天線上的讀書會活動。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菩提讀書會
時間:4月2日,星期五晚上7:30——9:40

    佛法真義一:四依止、四法界、四弘誓願、三世因果、十二因緣、涅槃

    帶領人:許慧雲檀講師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范淨明、江秀芳、蔡淑淑、朱名譽、李昭琪、謝滿美、鄧馥銘、楊迪那、黃小洪、杜蕊珠、李毓卿等共十二人

    星雲大師説我們不要住在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裏,要住在信仰和佛法裏。佛教徒要真正做到 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能住在四依止裡,大概就能成為標準的佛教徒了。
    在討論到佛法的珍貴時,許檀講師分享《楞嚴經》傳到中土的艱難,由於當時印度國家禁止外傳這部經,般剌密帝法師就將經文縮寫在絲綢之上,然後將手臂的肉割開,再將經文放到手臂裡縫合,這樣才從印度帶到了中土,可見佛法有多麼的來之不易!我們應當懂得珍惜佛法,依法修學。
    接著大家又對現在網絡資訊方便,輕易可以獲得很多佛教資料,我們是否可以不親近道場,自己跟著網絡自學佛法展開了討論:
   
    鄧馥銘說,她認為雖然是依法不依人,但在學佛道路上,初學者需要有善知識的引導,才能走在正道上,才能避免走上邪道。
   
    蔡淑淑也附和著説,因為初學者不能明辨是非。
   
    黃小洪說,有了正知見之後,才可以自學佛法。
   
    許檀講師分享自己初入佛門時,誤把「須菩提」當成是需要菩提,不知道「須菩提」是尊者的名字,所以親近道場、親近法師、親近善知識很重要。加之我們在佛光會的團體中歷練,見善思齊,見不善自省,從中建立正知見,對修學佛法有很大的裨益。
   
    在講到「依智不依識」時,大師説「識」雖然是生命的根本,但它是分別意識,容易起妄想而帶來煩惱;智是般若,所謂大圓鏡智,你是什麼樣子,就還給你一個本來面目。
        依義不依語,是依其中的道理。全世界的語言有百多種,佛陀所說的「因果、緣起、佛性、三法印、四聖諦」,不論用什麼語言闡述,意義都是同一個。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陀為了接引眾生,用了很多的方便法,但是了義才是究竟的解脫道。
   
    宇宙人生,一切萬有的事理、精神、物質等,佛教將它通稱為「法界」,這些所有的一切,各有各的名字、功用和界限,可分為:
    
 一、 事法界:指萬物千差萬別的現象,如山、水、曰、月、你、我等;

    二、 理法界:指宇宙萬物,雖然在事相上各自不同,但在真如本體上只有一個,宇宙法界唯有一心。
    三 、理事無礙法界:指理和事二者互不妨礙,理要事來顯,事要理來明,事理相互交融,這稱為「理事無礙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佛教講「法界緣起」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這就是事事無礙法界。
   
    檀講師説,比如一輛汽車由很多零件組成,這期間需要不同行業的配合,才能完成。雖然零件各有不同,卻都在一輛汽車中,這就好比一即是多的道理;而零部件之間是互相成就,不相妨礙的,就好比是事事無礙;世間的一切就是這樣層層無盡,相互成就,大小含攝,互融互通的。
   
    謝滿美說,她認為事事無礙是所有萬事萬物之間,都是相互成就的,例如水變化成水蒸氣或(霧)或雲,又降為雨水,下雪亦或成冰。
   
    鄧馥銘説,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無論事理,還是事事,本就無礙,本就圓融,好像星星相互輝映,不礙彼此。
   
    根據經典記載,過去諸佛成就佛道皆因發願而成,檀講師說,菩薩的願有二種,一、通願,就是大家共有的願;二、別願,每位菩薩都有自己不同的願。願是目標,有目標才能成就。
    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的總願,《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可成。
 
    檀講師解釋,眾生是眾緣而生,眾法而生,眾處而受生死。有情眾生免不了有煩惱,人的根本煩惱是貪、嗔、癡、慢、疑,煩惱能障蔽我們的真如佛性,蒙蔽智慧,使我們不能走上正道,唯有透過不斷的反省、懺悔,洗淨我們的煩惱,才能解脫自在。
   
    除了六種根本煩惱外,唯識學還有三種隨煩惱:一、大隨煩惱:如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悼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二、中隨煩惱:如無慚、無愧;三、小隨煩惱: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
      我們學佛認識煩惱的目的,就是要轉煩惱為菩提。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到行佛。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命流轉的過程。佛教透過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循環相續,來説明生命的流轉。 
      在學習了文章的內容後,檀講師問「在生活中十二因緣,我們可以從那裡入手修行呢?」
    蔡淑淑說,從「感受」入手修行;
    黃小洪認為從「愛、取、有」入手修行;
    江秀芳以為從「觸」提起覺念,例如對連續劇著迷,不接觸它就可以避免被誘惑了;
    李毓卿說從受入手修行,比如對治舌根的貪婪,以漱口截斷味覺來幫助。
      
    大師説,涅槃不是舊有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生命的開始,涅槃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圓滿、永恆的生命,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在生死中流轉。佛陀所證悟的是「無住湼槃」,他泯除人我關係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行化各地,接應群機,住而不住,應化自在的生活,是真正的「大湼槃」。
    今天的讀書會大家討論的很熱烈,都踴躍發言,很歡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灣-菩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菩提讀書會記錄
    時間:3月5日星期五晚7:30—9:15

    地點:Zoom線上
    研讀內容:佛法真義一: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讀書會帶領人:許慧雲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范淨明,江秀芳,黃小洪,蔡淑淑,許玲玉,陳淑鳳,楊迪那,蘇研雲,王荔,鄧馥銘,朱名譽,謝滿美,李毓卿等共十四人

    2021 年3月5日,由范浄明會長發起的菩提讀書會正式開始,七點半大家準時上線,今天是許慧雲檀講師帶領導讀。她說星雲大師以數百篇精彩昜懂的短文來闡釋深奧的佛法,為的是大家對佛法有正確的了解,並可以用於生活中。她特別強調研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爲了(一 )建立正見 (二 )學以致用 (三 )參加佛學會考。而參加佛學會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深我們對佛法的瞭解,檢驗自己一年來的所學所知。並強調大師的這本書中的每一篇內容,都是很重要且珍貴的。

    
    讀書會在參加人員輪流念誦課本內容中展開,當大家讀到佛、法、僧 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時,對佛、法、僧三寶是眾生成佛的重要的助緣,進行了討論。
    許慧雲檀講師說,佛陀求道悟道是為了眾生尋找解脫的方法,如果沒有三寶的助緣,眾生是難以啓發內在的本性和圓滿智慧的,三寶對我們有著深厚的恩德。
    接著蘇研雲說: 三寶讓她看到了自己;鄧馥銘説:三寶是自己的靠山;蔡淑淑說:三寶是自己的燈塔,能帶領內心的方向。


     許檀講補充說,皈依三寶貫穿著學佛的整個路程,從皈依三寶到開發自性三寶,直到圓滿自心的覺、正、淨。凡夫沒有皈依三寶修學佛法,雖有佛性亦為素法身,猶如普通金礦,含帶沙石等雜質,必須經過提煉,才能冶煉成純金。唯有皈依三寶,才能得到佛法的法水滋潤心田,從而改變觀念,使身、口、意得以淨化,才是走在正確的學佛道路上。
    

星雲大師説: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弟子在皈依三寶之後,進一步就是受持五戒,戒是佛陀從慈悲心流露出來的,具有防非止惡,守護長養諸善根的作用。當談到受持五戒,哪一條戒最難持時,大家又積極發言,熱烈討論。
    許玲玉說不妄語最難持,江秀芳説不殺生最難持,因為螞蟻常常侵擾住宅,難持此殺戒;蔡淑淑説由於多年習慣,因為忙碌的時間算計緊湊,與人有約時,會因路況而失算,擔擱時間,讓人等待,猶如偷了他人的時間;陳淑鳳說善意的謊言,不妄語有時候有困難。
    大家的問題一經提出,會友們都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經驗與建議。李毓卿對如何防止螞蟻侵擾家宅,建議可以定期噴灑防止昆蟲的藥水,避免昆蟲聚集,以減少殺生。還有師姐建議可以誦經回向。。。。。
    五戒是淨化人心的良藥,戒、定、慧 是三無漏學。許檀講師強調說佛弟子守護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有正見,才能修正改過,再透過懺悔發願,重新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星雲大師說,忍是力量,是智慧,忍具有認識、擔當、負責、化解之意。許檀講師解釋說忍有三種,(一)生忍 (二)法忍 (三)無生法忍。在面對不如意的環境時,接受它、承擔它,將它變成修行的助力,就是忍的力量。
    這時候許玲玉師姊提到目前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亞裔人士在美國受到歧視誤會,甚至受辱受傷,我們還要忍嗎?大家就當前這一問題,又紛紛發表看法。
    許檀講師說:忍辱承擔是為了解決問題,忍辱應以智慧為前提,依照對「你、我、他、現在、過去、未來、事上、理上」都有益,來考量作為。
    范淨明會長説:修忍辱是為了去除我執,因為有我,才覺得受辱。我們反對種族歧視,不是只有針對亞裔,對其他族裔的歧視,我們都反對,因為佛教主張平等,人人平等,眾生平等,平等是我們應該維護的。
    大師説:「忍辱不是消極的讓步,也不是吃虧受氣,而是寛容的慈悲,真正體會人我平等一如,會成為增加福德資糧的增上緣。」
    今天的讀書會讓大家深入佛陀的教義,明白佛陀的悲心大願。大師對佛法深入淺出的闡釋,讓人更加明白透徹。而同學間彼此熱烈的討論,相互策勵,更增加了對人間佛教的信心,大家紛紛表示非常期待下次的讀書會。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線上菩提讀書會

    時間:3月19日星期五晚上7:30——9:15

    研讀內容:佛法真義一:禪定、般若、慈悲、苦、空、無常

    帶領人:范淨明、許慧雲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許慧雲、江秀芳、蔡淑淑、朱名譽、謝滿美、陳耀達、
李昭琪、蘇研雲、鄧馥銘、杜蕊珠、楊迪那、李毓卿等十三人


    今天的讀書內容為佛法義理中的禪定、般若、慈悲、苦、空、無常六篇文章。在范會長的帶領下,大家踴躍發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互相策勵,會員們都受益良多。
   
    讀書會首先研讀的是禪定一課,星雲大師説:「攝心一處,都攝六根是為禪定。」打坐只是過程和方法,並指出,禪是悟的,必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驗。
    范淨明說,「久坐能身安,而後攝心一處,我們需要開發襌心,因為它是心內的寳藏。生活中活用禪心,處世便有了靈巧、智慧,應對人世間萬事、萬物,才會灑脫自在。」
    他說「以前心保和尚在任西來寺住持時,我每次見到他,無論何時何地,面對任何事情,他總是那麼的從容,有定力,處處顯示出修行人的瀟洒風範。」
   
    秀芳分享說,她認為精神統一,意志集中,時刻覺知自己的心念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要愛人愛事,才能處理好事情。例如有一次因為誤放隱形眼鏡的盒子,把二種不同藥水處理的眼鏡片,互調了該放的地方,之後在放入眼中受到了刺激時,才知道弄錯了,這都是做事時心不在的結果,所以隨時隨地,攝心於當下是何等的重要!
   
    李毓卿也分享說,宇宙萬物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春天的到來,正是樹木、植物茁壯生長的時候,各種不同的果樹、蔬菜都有它的特性,需用心關照它們的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陽光、水分,才會有好的收獲。在生活中要攝心一處,才會處理好萬事萬物。
    許慧雲檀講師說,禪其中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覺照力,我們平常的心很粗,察覺不到細的境界。如果沒有觀照力,心就會被妄想佔據,禪定可以讓我們的心回來,往內觀,訓練自心覺照的力量,穩定情緒,保持正念。
   
    在般若這篇文章中,大師説般若有四個層次「正見、緣起、空、圓明本覺智」,眾生所了解的般若是正見,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成佛之後才能真正圓滿般若智慧。
    當談到般若與世間智慧的區別時,范會長說,般若是由內自證的功夫,是經過建立擁有正見,明白缘起,了悟空性後,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般若與一般世人說的智慧不同,更不等於知識。
   
    滿美分享説,般若為導師,五度為伴侶,若是沒有般若,五度是為盲。我們必須看空一切,才能獲得自在。
   
    淑淑分享說,知識是知道如何做事的一般技能,是世間智,可以處理世間事,但般若超乎一切,如心經説的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范淨明說,般若能去除煩惱,煩惱減輕則般若漸長。知識是不究竟的,比如世間的心理學,它只能解決表相粗淺的煩惱,但般若智慧能夠究竟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
     
    他又強調正見的重要,他說「正見猶如人們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個扣子沒有扣對,下面的就全歪了。正見的建立可以透過研讀佛經、看祖師大德的開示、親近善知識,慢慢的培養起來,我們不能只相信自己的見解。」
    「苦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營養。」
    范淨明會長說:「學佛要明白苦由何而來,才能解決苦的問題。」
    秀芳分享她最近聽哈佛大學心理學醫師演講的內容,心理學醫師指出,人們在做有意義,且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時,就會快樂。正如星雲大師所說「做有意義的事,常常是必須辛苦的付出,但結果是快樂的。」

    蔡淑淑分享她從苦中收獲的例子,她說自己讀大學時每十個星期就要學十本書,有時代小説和戲劇等,每本都要寫報告,當時雖然很辛苦,但是因此英文的讀寫訓練進步很多。
    透過學習大師對苦的闡述,及會友們的熱烈討論,同學們對於苦給生活帶來的積極的作用,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世人認為無常是消極悲觀的,大師說從另一層面看,無常藴含著積極奮發的意義,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它不斷的更新,才能生生不息。
 
    李昭琪分享自己在當前疫情流行的情況下,學習到用斷、捨、離管理生活,明白了無常給予的我們正面意義。
    蘇研雲說,由於無常的疫情影響,也成就了大家在網路上諸多學習的因緣,比如參加線上讀書會活動等。
 
    李毓卿説約二十年前,兒子生病,幸好受到依超法師的幫忙,並引領在無常中學習正面思考,啓發了鑽研身體的運作的機制與注重營養均衡的重要,才能在十多年中獲得挑戰困難的力量。
   
    這次的讀書會研討,在僅有的105分鐘中,大師的六篇文章啟發會員們深入思考,在范會長的帶領下,大家都踴躍發言,頗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