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菩提讀書會

    時間:2月18晚上7:30—9:20
研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懐

    召集人:許慧雲檀講師
    導讀:江秀芳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江秀芳,范淨明,許慧雲,李昭琪,蔡淑淑,劉螢,許玲玉,楚嚴靜,李毓卿
    今天的課題講到佛陀身為王子,他在人間如何出家、求法和修行證悟的過程。佛陀證悟後,開始為五比丘宣揚佛法,並且成立了教團。後因教團增加迅速至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遂制定戒律,這樣俱足了佛、法、僧三寶,並以六和敬為共同生活的準則,達到在見解上建立共識「見和同解」,法則上人人平等「戒和同修」,行為上不侵犯他人「身和同住」,在言語上和謁無諍「口和無諍」,精神上志同道合「意和同悅」,經濟上均衡分配「利和同均」。

    秀芳補充說明佛陀在還是悉達多王子時,天資聰穎,通達四吠陀、五明等知識,通曉工藝、技術、各種語言、文字醫藥、養生、邏輯、禮儀、占卜、丘法、軍陣、祭祀祈禱、佛學,但是他看到生老病死的無常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貧富懸殊,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懇請父王讓他去探索解脫之道,放棄王位。
    討論:對於悉達多太子的四大願望,對您有什麼心靈的啓發?
    
蔡叔叔說,之前不曾想到這些問題,自從學佛以後就明白,這應該是緣起緣滅的關係吧。
劉螢説,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常常比較悲觀,經過多年的歷練跟學習佛法,最近覺得能夠調伏自己內心,得到心靈的平靜。
    
秀芳說自己學佛後思惟比較容易與外界相互相應。
    
許慧雲檀講師說,太子的四個願望:
    第一、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第二、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第三、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第四、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王子的這四大願望,令她聯想到涅槃的「常樂我淨」四德。
    李毓卿說,佛陀証悟了法界平等、世間的生滅、空有、事理、成壞、愛恨的對待都是在一念之間可以改變,他悟到了緣起性空,就是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討論:大家對六和敬的啟發和看法?
    
李昭琪說,年輕時在學校的團體生活,以六和敬相處之道是最好的
秀芳說,見和同解最適用於家庭中,例如父母與子女是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以尊重個別差異,見和同解這是很好的方法。
    
劉螢説,信奉基督教的人他們都不願意進入佛堂,可是我們信奉佛教的人去基督教堂這樣子合適嗎?

    蔡叔叔說尊敬接受,因為這些宗教也都是聖人所創,不要排斥,未信佛教之前對於三位一體不太了解,在接觸佛教之後放才明白三位一體的真正意思。
    
李毓卿説,星雲大師對各個宗教團體都非常尊重,也都曾去拜訪天主教和其他宗教,在西來寺每年的元月初一都有一個盛大的聯合各個宗教團體的祈福盛會,大師以身作則讓我們尊重其他宗教,是我們的楷模。
    
許慧雲檀講師說,本山每年都會舉辦神明聯誼會,請台灣所有各地的大小廟宇來參加盛會,我非常敬佩大師的心胸和勇氣,大師悲智雙運,以方便法攝化不同信仰的宗教團體到佛館朝拜佛陀!大師隨緣的是方便,不變的原則是「非佛不作」。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吃飯時要如同印度佛陀時代的托缽,要心存「五觀想」。
    討論:大家對五觀想有什麼心得啟發?
    
許玲玉說,「忖己德行,全缺供應」是當我們得到食物,能夠享用它,應該思考自己所有作為,是符合這樣的供養。
    
許檀講師説:在日本精進料理(素菜館)店裡的筷子套上,都印有五觀想,其目的是在提醒我們享用這些精緻的食物時,要體會到這些食材來之不易,這一切的因緣都有眾人的付出,我們自己拿什麼回饋給別人?所以「量比來處」可以幫助我們產生慚愧感恩的心。
    
秀芳說,在新冠疫情這兩年間,蔬菜的採購不宜大量,幸虧老公在自家後院種菜,在家享用新鮮蔬菜,非常感激老公的辛苦!
    
李毓卿説,在疫情之後,也是自己開始種一些蔬菜,因為宇宙的能量才使得萬物成長,特別感恩宇宙的能量和社會資源的提供,才能享用這一切的物資,使得生活資源充足。
    
許玲玉説自己種的菜,量少而美味!非常知足!也在這中間學習到很多的佛法。
    
討論:在生活中大家如何實踐六度波羅密?

    范會長説,以布施實踐於生活中,其實布施不一定是要捐錢或是物資,也可以自己身體力行來服務大眾,如果人人都能夠做到互助,人人都能夠禮讓,這樣子社會就很和諧!
秀芳説,在路上行走時,與人招呼和微笑,也是一種布施,內心富足的人才能夠給。

    劉螢説,多替別人著想也是一種布施。
    
淑淑説,年輕的時候碰到不如意事常常煩心、想不開!直到學佛之後,對不如己意的事情,明白了因緣不同而不予計較了!

    秀芳説,不忍而忍是最高的境界。
    
嚴靜説,如今生活中有很多電話騙子,甚為煩惱,但是鄧師姐說這些鯿子,也可能是因為生活上的困難導致,我們可以用方法度他們,譬如傳送給他們佛經、佛像,讓他們也有機會獲得佛法。
    
許檀講師説,信息時代分享善法知識非常方便,傳送佛像圖案給發詐騙信息的人,也是給人因緣種善根,但如果對方不接受,我們也可以按照佛陀告訴的方法-——「默擯之」,不要理他,我們在心裡送一份祝福。
    
秀芳督導說,人生有發願,又有禪定,整個生活才有規律,有目標,也有重心。
    討論:大家對發心發願有什麼體會?

    蔡淑淑說,退休之後都是睡到自然醒,只有在要照顧孫子的日子,才會提早起床,覺得生活需要有規律,尚有待改進的地方。
    
許玲玉説,住持慧東法師在上課時,常說的mindfully,就是要常常觀照自己的內心,發心做事情,效果就不一樣了!
    
許檀講師説,觀世音菩薩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也是從累劫修行與發願而來的,因為菩薩時時刻刻都在慈悲救度眾生。我們應該如何向菩薩學習呢?我覺得首先從思想入手,從行三好入手,有了正念的善心,把一切因緣都轉到利益眾生的方向,慢慢地把善法薰習的種子,變成我們的善行習氣,再累積到念念相繼無有間斷,才能像菩薩一樣身與意都在善業中。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