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灣-菩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菩提讀書會

    時間:1月21日晚上7:30—9:30

    研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召集人:許慧雲
    導讀:范淨明會長
    
記錄:李毓卿

    參加人員:范淨明、許慧雲、江秀芳、蔡淑淑、李昭琪、蘇研雲、鄧
馥銘、李毓卿、Angie、Julie


    今天的主題是「三好四給」,范會長説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四給」,給人信心,説好話是口業的淨化;給人希望,存好心是意業淨化;給人方便,做好事是身業淨化;而為什麼大師説消業重於祈福呢?請大家來探討分析其中的道理。
    
江秀芳認為自己積極的消業障是自己掌握主控權,自己主動負一切責任。
    
李毓卿認為大師鼓勵大家消業障重於祈福,是要我們明白因果,消業障淨化自己,福報隨善業相對應,若是做惡業,祈福也是枉然。
    
范會長説,消業障就使阻力、障礙減少,煩惱消除,多做善業助人,福報自然相應了。

    李昭琪提到大師說:「消業有如衣服髒了要清洗乾淨,用三好給讓自己的資糧累積夠了,自然而然有福報。」
    范會指出:星雲大師所說的以無盡燈傳承後代,以自性佛覺悟心性,以三法印印正佛法,以四聖諦統攝信心,以五乘法貫通法界,以六度門進入佛國,以七覺支開展智慧,以八正道圓滿修證,是指引我們成佛的秘訣。在這一期的生命裏能了然生命,開啓智慧與佛陀的教理相契和就能解脫煩惱,身心安住。

    大師說,人間佛教的信仰是真正符合「信實、信德、信能」的宗教,范會長問大家是否了解這句話的涵意?

    鄧馥銘説,她查資料所記載的,實是指四聖諦「苦、集、滅、道」真實不虛;德是指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的功德;能是功能的意思,指能夠與樂拔苦,相信自己有成佛的本能。
    
星雲大師著重緣起、中道、因果、業報、無常、苦空,他教導我們要把握佛陀化世的精神特質。
范會長再強調大師的理念,佛教要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在大師傳法七十餘年中落實的諸多活動,如佛化婚禮、佛光寶寶、臨終關懐、梵珼演唱、交響樂團、育幼院、小學、中學、大學⋯不計其數。
    問:大家在參加佛光山活動中有什麼感想?
    
李毓卿説第一次參加佛光會員大會是2000年在南非,途經荷蘭的荷華寺,順道參訪,只記得法師親切的接待參觀,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師父給予我們的協助,就好像是一家人般,再轉機到南非,下飛機就有人接我們到南華寺,宏偉的建築,雖然很大,卻有熟悉的感覺!在大會堂舉行,數千人秩序景然!每天的活動都精彩不同,有一天是本土風,在廣場搭起非州草棚,慧傳法師妙語如珠,一切的活動安排非常温馨感動!正如大師的理念生活化、本土化、喜樂性、時代性!
    
蘇研雲也談到參加大會接收滿滿的正能量,無限的歡喜!
    
蔡淑淑提到他的父親去年在台灣往生,也是有基隆的法師幫助安排一切事宜,並安放骨灰在極樂寺,極樂寺的滴水坊有好吃的豆亁,那是她母親所喜愛的,原本不是佛教徒的哥哥,因孝順媽媽都會特地去滴水坊買回去給母親,也願意在過年去禮千佛,淑淑感念佛光山的活動接引了家人!

    江秀芳看到印度的小比丘因爲疫情回家,於最近又歡喜的回到寺院的影片,很是感動!
    
許檀講師說佛法能傳承二千多年,都是因為不管在任何時代,佛教都能為人們解決問題。無論是在精神上、義理上,面對生命遷流的變化,教我們認清內心的妄想執著,轉化負面思維成為正面思維,坦然接受世間的無常,提升生命層次,和諧社會人生。人間佛教與時俱進,深入社會人心,是這個時代所必需。

    范會長説今天的討論大家都非常熱情,我們若是都善用三好四給,讚歎別人,自己的內心也會跟著安樂,沒有煩惱,內心就得以喜樂富足了!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