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uploaded a new video
    分享《我的悅讀時光》:我波羅蜜了嗎?
    今天是2023年的倒數第3天,再過2天,我們就將告別2023年,迎向2024年。回顧這一年,不知您是否一切都「波羅蜜」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30PF0li_cQ
    《我的悅讀時光》 | EP007:我波羅蜜了嗎?
    《我的悅讀時光》 | EP007:我波羅蜜了嗎?星雲大師說:做人要從讀書開始。閱讀可以讓我們~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今天是2023年的倒數第3天,再過2天,我們就將告別2023年,迎向2024年。回顧這一年,不知您是否一切都「波羅蜜」了嗎?每逢星期五中午十二點,《佛佑》Podcast我們...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2月26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石世貴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 6人
    蔣姿香、王美珠、石世貴、余慈芳、宋林麗子、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三)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p128
    (四)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p129
    方式:
    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因為少數人工作繁忙或有其他活動,所以無法出席,讀書會,我們讀書會不限人數,照常進行,感謝大家都能持之以恆,今天出席人數有6人,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請輪流朗讀,再分別討論與分享:

    一、篇章導讀:
    王美珠朗讀: 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余慈芳朗讀: 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從處世上實踐信仰?
    王美珠:
    佛法講究人際間的相處之道。有很多人所以感到苦惱,都是由於人際間的不協調。協調人際間的關係,行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所謂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蔣姿香:
    這裡所說的四攝法,我們在生活中都有在做,前二項比較容易明白,後二項有些人還不是很明白,在此提出個人看法:
    《華嚴經》說:「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四攝法門是菩薩度眾時的權巧方便,視眾生根器、喜好的不同,讓他能夠轉迷成悟。
    所謂布施,就是廣結善緣。佛門裡常對布施者讚歎說:「功德無量!」此「無量」意,不在數字的多寡,而在發心的大小。你心量有多大,結的緣就有多廣。如《金剛經》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布施時不執著有布施的我、布施的物,以及受布施的人,更不心存回報的念頭,如此「三輪體空」的布施,才是真正清淨的布施。
    愛語,就是語言的巧妙。有的人講話,總是話中帶刺,或是言不由衷,缺少真誠,無法讓人感動。「愛語」並不是說一些諂媚、奉承、虛偽、言不及義的語言;即使是讚美的語言,也要能得體,讓人如沐春風。若是開示、教訓的言詞,也要讓對方堪受,聽後心開意解,並且歡喜奉行。如仙崖禪師的「夜涼了,多加一件衣服」,感動夜遊沙彌,不再貪玩,安心辦道;良寬禪師的「年紀大了,鞋帶都繫不動」,讓他的外甥洗心革面。因此,說話要讓人感受到你的真心善意,才能為人所接受。
    利行,就是助其增上。中國有句俗語說:「欲意取之,先要予之。」你要攝受他人歸心,先要給他用,先要幫助他成長、進步,給他一些助緣,也就是讓他不斷增上,幫助他成就諸事。甚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也是利行的表現。比方說:有人對工作不了解,指導他一點;有人遭遇困難,幫助他一下……只要是真心為人服務,以誠懇、歡喜心去從事利益他人的行為,就能成就好因好緣。
    同事,就是同行共事。社會上,有些人所以成為同黨、同派、同道,必然是由於理念上彼此有契合之處;當我們想要攝受他人,成為朋友、幹部,也必須攝受一些在思想、價值觀上與我們相近的人,並以對方能接受的立場來和他往來、共事。比方說,當他是一位老農時,就以老農熟悉的事物來與他交往;當他是一個兒童時,就談論小朋友能懂、有興趣的事情。對方需要什麼、歡喜什麼,我們針對他的需要,設身處地為他設想。
    人與人之間要靠緣分,靠志同道合才能共事、共處。我們待人處世,要給對方感動,讓他對我們生起歡喜之心;要能給人利益,給人有表現的機會,那麼人家才肯得為你所用。無論朋友、同事,甚至家人、夫妻、兄弟姐妹,不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四攝法,以慈悲、方便來攝受他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妙法,也是我們為人立身處事應遵循的準則。
    以上引用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016佛法真義
    2.如何從善惡上實踐信仰?
    余慈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自認為是不足輕重的善惡行為,尤應謹慎小心,所謂「滴水雖微,可以穿石」,學佛的人,對於善惡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石世貴: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啟明堂凌霄寶殿得牆壁上就有這一句話,在城隍廟及其他廟宇也很常見,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從內心裡做起, 尤其在心念上,要根絕不好的念頭,我們學佛,經常會拜懺,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這包括不好的行為與意念,因為念頭往往就在剎那間一閃即過,甚至於很難控制,有些不好的念頭,我們曾經在不經意之中閃過,其實已經造業,但卻毫無自覺,所以我們才要認真學佛,徹底懺悔。律宗弘一大師修持戒律最嚴謹,甚至於走在路上都不敢踩死一隻螞蟻,遺囑甚至於交代:準備四個小碗放在龕之四腳,盛滿水,以免螞蟻嗅味走上來,以致於火化時損害螞蟻生命。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蔣姿香:
    唐朝有位大文豪白居易,有一次,他去請教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一聽,輕蔑的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三歲小兒也懂得。」鳥窠禪師說:「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我們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無論大小的惡事,都能夠絲毫不去犯著,且又能奉行一切大小善事呢?因此,對於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七佛通偈,應該要信受奉行。
    自淨其意就是說:佛教教我們練習如何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一點惡念都不生起。能夠做到諸惡莫作,自然就能眾善奉行,這便是我們修行提升的一個方向。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也可以說是佛法修行的總綱,意思是說:透過持守戒律,廣修善法,淨化心念,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在「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實踐中,心中難免有種種邪惡心念需要調伏,此時就必須在「自我觀照」及「反省檢討」處下工夫,剛才石師兄說的懺悔很對,透過持修與懺悔,去除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等煩惱,這也正是自淨其意最重要的內涵。此時,一方面要多聽聞佛法,增長智慧,一方面也要藉由加行的工夫,如念佛、持咒、禪修,以加強定力,幫助自己調伏自心,使行為舉止端正、清白,在「眾善奉行」的實踐中,使心意柔軟良善,在「自淨其意」的反省內觀下,歇下妄心,不斷地淨化、昇華,找回人人本具清明的自性。
    補充說明(石世貴):
    七佛通戒偈:是指總結娑婆世界過去七佛共同教法的一首佛偈
    娑婆世界: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眾生安忍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譯作雜惡、雜會、忍土,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過去七佛:
    又稱原始七佛,是佛經中紀錄的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七位佛陀。
    佛教認為,世界會有無數無盡的佛依次出世傳法。在我們的娑婆世界中,現在所處的時間叫賢劫,有千佛出世,過去叫莊嚴劫,也有千佛出世。
    拘留孫佛爲賢劫千佛之第一佛,釋迦牟尼佛爲賢劫千佛之第四佛,而拘留孫佛之前,則是莊嚴劫出世的佛陀。佛教中將過去莊嚴劫最後出世的三佛,與現在賢劫最先出世的四佛,合稱為過去七佛,爲離我們現在時間最近的、依次出世的七尊佛陀。
    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是七佛中最後一位,釋迦佛之前出世的六位佛是毗婆尸佛(Vipaśyin)、尸棄佛(Śikhin)、毗舍浮佛(Viśvabhu)、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葉佛(迦葉佛,Kāśyapa)。
    帶領人:
    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今天討論內容非常精彩豐富,感謝大家共同分享、學習,由於學期接近尾聲,年關已近,春秋閣讀書會這學期課程到此結束,接下來是寒假,讓大家能有更多時間忙碌過年的事物,等過年結束之後,在開始下學期的課程,屆時會再通知大家一起來上課!!
    祝福大家寒假愉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2月19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王美珠、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p126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一)衣食上的信仰實踐p127
    (二)工作上的信仰實踐p127
    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因為美月師姐擔任雲水書車工作,所以無法出席,其他幾位菩薩也因其他事情沒來參加讀書會,其實,雲水書車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讀書會,而大師也說過,生活就是佛教,我們讀書會一直以來都是自動自發,自性隨緣,不拘形式,不限人數,所以今天出席人數有8人,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請輪流朗讀,再分別討論與分享:

    一、篇章導讀:
    劉秋月朗讀: 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石世貴朗讀: 衣食上的信仰實踐
    王美珠朗讀: 工作上的信仰實踐
    二、提問與討論:
    1.請說明何謂法相的信仰,何謂法性的信仰?
    劉秋月:
    這裡所說的法相的信仰,是指實體的佛像,法性的信仰,是指自性佛,真正的信仰佛教,並不只是在差別相上認識,而是進一步認識法性的平等,也就是佛性。
    石世貴:
    佛性是遍滿虛空,法性是到處都在的,哪個地方沒有佛?哪個地方沒有法?我們應該從認識偶像佛,進而認識法身佛、自性佛。雖然如此,但在還沒有通達自性,沒有認識法性以前,佛像還是最崇高的。所以,信仰應從認識法相進而深入體證法性。
    蔣姿香:
    在佛教裡一般將佛身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種。法身佛毘盧遮那佛,報身佛稱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書裡面提到法相佛,意指佛像。
    有些人歡喜相信天命,把自己的主權毫無條件的送給神明,讓諸天鬼神來主宰,而不知自己有自我主宰的主權,實在愚痴又可憐。一個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為何要讓神明來支配、施予呢?其實,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我們信仰佛教也是一樣,凡事要靠自己,千萬不能迷信,有些人到廟裡拜拜,求財富、求健康,甚至跟神明交換條件,說如果神明保佑我發財就怎樣答謝……等等,這是不對的。
    余楊碧桃:
    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提高每一個人的主權,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可以變為光明;悲慘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可以鋪成坦蕩蕩的人生大道。信佛,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比依賴神明的支配更有意義。
    2.如何從衣食上實踐信仰?
    王美珠:
    佛教並沒有要求每個信徒一定要苦修,當吃,要吃得飽;當穿,也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飲食服飾上,不應該過份奢侈、浪費。
    蔣姿香:
    佛陀以「節食偈語」,教波斯匿王以少食為湯藥的長壽之道,佛陀的偈子是:「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意即能夠節食的人,就可以獲得健康。對於衣與食,我們應該相信「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的道理。
    劉秋月:
    我知道很多佛光人都茹素,持之以恆,為響應大師提倡環保與心保,我們也推行蔬食A計畫,請大家鼓勵親友家人一起持素。至於衣服的穿著,在八關齋戒也提到不著香華縵,不香塗身,這也是我們能做得到的,以簡單樸素為宜。
    3. 如何從工作上實踐信仰?
    宋林麗子:
    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現了對工作的熱忱與服務的精神,他的勤勞給予後輩學子很好的榜樣。
    蔣姿香:
    六祖惠能大師於五祖處參學時,躬操舂碓,苦作供眾,遂有傳法之美事。道亮律師為大眾做了六年舂粟的苦役,後來成為一代律師。
    余慈芳:
    大師教我們勤勞作務,大師說:我從小就是受苦勞的出家人,童年出家,就擔任行堂、司水等雜務,從工作裡面,對佛法、對人生,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因此,我一直提倡「工作是神聖的,服務是偉大的。」經中所謂「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懶惰是罪惡,空閒是墮落。」即是這個道理。
    帶領人: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2月26日(二)
    2、時間:15:00-16:30
    3、進度:
    (三)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p128
    (四)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p129
     (五)理智上的信仰實踐 p129-130
     (六)信仰上的信仰實踐 p130-131
    敬請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2月12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11人
    蔣姿香、王美珠、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碧娥、李群娣、溫美月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23~125頁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三)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四)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五)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帶領人蔣姿香:
    上週因為很多人參加佛光山萬緣水陸法會第二期,所以停課一次。
    水陸法會是佛教所有法會中最大最殊勝的法會,全名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水陸法會冥陽兩利,我們參加法會,應該先超度自己,再超度祖先,這樣才能轉迷為悟。
    在法會中,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是不是能夠與佛菩薩的悲心宏願相應,實實在在的隨文起觀,把心靜下來,在經文中感受到人生如夢, 一切都不究竟的, 無論富貴、貧窮、名利、權勢,什麼樣的人,最終都是一場空,我們需要仰仗佛力加持, 堅信三寶,為自己的未來努力修持。
    很高興大家共同成就此一法會,功德無量,祈願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從法會中得到利益,仰仗諸佛菩薩加持力量超升上品,同登佛道,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余慈芳朗讀: 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溫美月朗讀: 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劉秋月朗讀: 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從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余楊碧桃:
    有些人歡喜相信天命,把自己的主權毫無條件的送給神明,讓諸天鬼神來主宰,而不知自己有自我主宰的主權,實在愚痴又可憐。一個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為何要讓神明來支配、施予呢?其實,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我們信仰佛教也是一樣,凡事要靠自己,千萬不能迷信,有些人到廟裡拜拜,求財富、求健康,甚至跟神明交換條件,說如果神明保佑我發財就怎樣答謝……等等,這是不對的。
    蔣姿香:
    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提高每一個人的主權,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可以變為光明;悲慘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可以鋪成坦蕩蕩的人生大道。信佛,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比依賴神明的支配更有意義。
    2.如何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宋林麗子:
    有許多人這個廟去應酬,那個廟也去走動,最後被眾多人情包圍,不能選擇真正的信仰。其實,信仰應該依照佛陀所說的「四依止」。
    3.試說明何謂四依止?
    劉秋月:
    「四依止」是每一個信佛的人都應該知道且確實去施行的道理。
    (1)依法不依人:
    信仰佛教的人,依據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證」,不因人(說法的人)的優劣而放棄信仰;或只做某一個寺廟、某一個僧眾的信徒,置整個佛法於不顧。
    (2)依智不依識:
    智是智慧,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來面目;識是差別、分別。學佛的人,不以分別的知識去追求佛法,學佛的人,應該運用智慧去內證真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而獲得解脫。
    人人都是佛,只要能明心見性,都能夠成佛。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我們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於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3)依義不依語:
    應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不應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不了義的佛法,只是勸誘初信或根機淺薄的人的方便法門;信仰真理,應該相信究竟的一乘解脫之道。
    蔣姿香:
    以上所說的不了義,般若深義,既甚深又秘密,劣根有情不能解,故稱為不了義。
    學佛法不在於說聽聞熏習時即能究竟了知,乃至於說就能夠成就實證的智慧;得要能於法的義理,經過思惟、籌量、觀察,才能進一步受持運用。而觀察義理時,要依止於法的究竟義、真實義,而不依止於不究竟的方便善巧法說。那麼了義指的就是真實義,不了義指的就是說是方便指引,以便能夠到達真實義。佛陀的究竟說,其實指的就是眾生皆有如來藏、皆能成佛,這才是這個佛法的真實義理。
    佛經裏面有一句話很著名:凡是講空性的經典,無論在第二轉法輪當中,還是第三轉法輪當中,都是了義經;凡是講人、自我、眾生等等(等等裏面包含了因果、山河大地等等)的經典,都叫做不了義經。”
    4.請舉例說明: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王美珠:
    很多人迷信有名氣的寺廟,或很靈驗的神明,自己起了分別心,這不是正確的心態。
    台灣寺廟林立,一些在家信徒,走動於每一座寺廟之間,比較僧眾待他的熱忱,有些甚至撥弄是非,使寺廟與寺廟之間失和,這都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應有的行為。
    石世貴:
    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個寺廟的信徒,應該做整個佛教僧團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個人的弟子,應該做全僧團的弟子。做為一個佛教徒,對任何一個寺院,都應該護持;凡僧團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應該盡心協助,應愛護僧團如愛護自己的家園一樣。
    蔣姿香:
    我們分會會員有很多人同時也會到其他道場參與活動,例如有些人喜歡去法隆寺禮敬佛菩薩,除了是地緣關係外,另外一個原因是家人的信仰,法隆寺的佛菩薩與寶華寺佛菩薩並無兩樣,法隆寺的僧團與寶華寺的僧團都是佛教的僧團,沒有差別,個人可能對哪個道場覺得親切,但毋須排擠。所以不要只做一個寺廟的信徒,應該做整個佛教僧團的信徒
    三、總結:
    蔣姿香:
    1. 今天學習的重點是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從剛才大家所討論的內容中,我們對對信仰要有正確的心態,屏除迷信與偶像崇拜。
    2. 我們要深入了解了義與不了義,不了義只是方便法門,我們更需要分辨,了義的最終境界,是空性和光明。值得我們花一生的精力去追求的,也是空性和光明的境界。光明空性在哪裏?在我們自己的心裏——只要我們往裏去尋找、追求,就能證悟空性光明的心的本性!
    3. 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2月19日(二)
    2、時間:15:00-16:30
    3、進度: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p126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一)衣食上的信仰實踐 p127
    (二)工作上的信仰實踐 p127
    (三)處世上的信仰實踐 p128
    (四)善惡上的信仰實踐 p129
    敬請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Reposted from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1月28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18~123頁
    四、信心如何增長 ---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二)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1月28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18~123頁
    四、信心如何增長 ---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二)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活動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余慈芳朗讀: 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朗讀: 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與鄭林妙品朗讀: 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劉秋月朗讀: 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
    從自己的宗教經驗中可以增長信心,個人曾經在某次水陸法會中親眼目睹佛菩薩駕臨大放光芒的殊勝景象,問在場的人是否同樣見到這樣的景象,每個人的說法不一,但我深信心誠則靈,原來佛經裡面說得一點都不假,因為這體驗,使我對信仰更具信心。
    蔣姿香:
    有些修道的人,在修持過程中,中途退失信心,有句嘲笑的話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二年,佛在西天;信佛三年,佛祖不見了。」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宗教的經驗,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
    石世貴:
    憨山大師,曾經為了建造寺院,被皇帝誤會,強迫其返俗,並被放逐。可是,他一直未改變對佛法的信心,等到誤會冰釋,又再恢復他僧人的身分。憨山大師這種高超的德行,和對佛法堅定不移的信心,值得學習。
    李碧娥:
    念佛,要念到與佛同在;拜佛,要拜到與佛共存;布施,須施得我你泯滅;參禪,要參得真性現前。有了這樣的體驗,自然信心增強,不論別人說好或說壞,都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
    2.如何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
    見性,即見到自己的本性,這種增長信心的價值最高。昔時,福建芙蓉山有位靈訓禪師,一日,去參訪歸宗禪師,劈頭就問:「請教禪師,如何是佛?」,歸宗說:「不能告訴你,告訴了你,你也不會相信。」,「你說的話,我怎麼會不相信呢?」,「那我告訴你,你就是佛!」,靈訓一愣,懷疑地說:「我就是佛?」
    鄭林妙品:
    人人都是佛,只要能明心見性,都能夠成佛。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我們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於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3.請說明甚麼是偽裝的信仰?甚麼是真實的信仰?
    劉秋月:
    所謂偽裝的信仰是指一般社會大眾,由於沒有獲得真實的信仰而趨於迷信、邪信,糊裡糊塗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等,這些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法所不容許。
    蔣姿香:
    佛陀在《遺教經》中一再指示我們:「不得占相吉凶,仰觀星宿。」大師一生奉行「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存心公正,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個時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絕不迷信,迷信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宋林麗子:
    有些宗教信仰充滿神祕色彩,用各種方式掌控信徒,使他們不敢違抗。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我們應該捨棄偽裝的邪教迷信,選擇真正正信的信仰。
    4. 請說明何為雜亂的信仰與純正的信仰
    余楊碧桃:
    台灣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現在的社會信仰複雜,許多人不管禮拜的對象是誰,只知到處燒香、拜拜,信仰應該純一,雜亂信仰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
    劉秋月:
    民間的信仰有時候釋儒道不分,台灣人常說:「有燒香有保庇」`,逢廟就拜,事實上,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讓三寶統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逢廟就燒香,回歸到淨化純正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三、總結:
    蔣姿香:
    1.今天學習的重點是正信的信仰與正信的生活,從剛才大家所討論的內容中,我們對不僅對信仰要有信心,於且要堅定正向的信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許多民眾信仰很雜,不僅迷信,而且有時候走偏了,很容易造成社會風氣的敗壞,我們應該致力推展正信的佛教,導正社會不良習俗與風氣。
    2.佛教絕對不會倡導迷信,佛教提倡慈悲喜捨,明心見性,人人皆有佛性,有了這些認知,就不會迷信、偏信、雜信。
    3.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2月5日(二)
    2、時間:15:00-16:30
    3、進度:
     (三)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四)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五)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敬請期待!!
    Mor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1月28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劉秋月、石世貴、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18~123頁
    四、信心如何增長 ---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二)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活動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余慈芳朗讀: 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朗讀: 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與鄭林妙品朗讀: 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劉秋月朗讀: 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
    從自己的宗教經驗中可以增長信心,個人曾經在某次水陸法會中親眼目睹佛菩薩駕臨大放光芒的殊勝景象,問在場的人是否同樣見到這樣的景象,每個人的說法不一,但我深信心誠則靈,原來佛經裡面說得一點都不假,因為這體驗,使我對信仰更具信心。
    蔣姿香:
    有些修道的人,在修持過程中,中途退失信心,有句嘲笑的話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二年,佛在西天;信佛三年,佛祖不見了。」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宗教的經驗,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
    石世貴:
    憨山大師,曾經為了建造寺院,被皇帝誤會,強迫其返俗,並被放逐。可是,他一直未改變對佛法的信心,等到誤會冰釋,又再恢復他僧人的身分。憨山大師這種高超的德行,和對佛法堅定不移的信心,值得學習。
    李碧娥:
    念佛,要念到與佛同在;拜佛,要拜到與佛共存;布施,須施得我你泯滅;參禪,要參得真性現前。有了這樣的體驗,自然信心增強,不論別人說好或說壞,都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
    2.如何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
    見性,即見到自己的本性,這種增長信心的價值最高。昔時,福建芙蓉山有位靈訓禪師,一日,去參訪歸宗禪師,劈頭就問:「請教禪師,如何是佛?」,歸宗說:「不能告訴你,告訴了你,你也不會相信。」,「你說的話,我怎麼會不相信呢?」,「那我告訴你,你就是佛!」,靈訓一愣,懷疑地說:「我就是佛?」
    鄭林妙品:
    人人都是佛,只要能明心見性,都能夠成佛。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我們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於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3.請說明甚麼是偽裝的信仰?甚麼是真實的信仰?
    劉秋月:
    所謂偽裝的信仰是指一般社會大眾,由於沒有獲得真實的信仰而趨於迷信、邪信,糊裡糊塗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等,這些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法所不容許。
    蔣姿香:
    佛陀在《遺教經》中一再指示我們:「不得占相吉凶,仰觀星宿。」大師一生奉行「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存心公正,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個時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絕不迷信,迷信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宋林麗子:
    有些宗教信仰充滿神祕色彩,用各種方式掌控信徒,使他們不敢違抗。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我們應該捨棄偽裝的邪教迷信,選擇真正正信的信仰。
    4. 請說明何為雜亂的信仰與純正的信仰
    余楊碧桃:
    台灣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現在的社會信仰複雜,許多人不管禮拜的對象是誰,只知到處燒香、拜拜,信仰應該純一,雜亂信仰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
    劉秋月:
    民間的信仰有時候釋儒道不分,台灣人常說:「有燒香有保庇」`,逢廟就拜,事實上,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讓三寶統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逢廟就燒香,回歸到淨化純正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三、總結:
    蔣姿香:
    1.今天學習的重點是正信的信仰與正信的生活,從剛才大家所討論的內容中,我們對不僅對信仰要有信心,於且要堅定正向的信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許多民眾信仰很雜,不僅迷信,而且有時候走偏了,很容易造成社會風氣的敗壞,我們應該致力推展正信的佛教,導正社會不良習俗與風氣。
    2.佛教絕對不會倡導迷信,佛教提倡慈悲喜捨,明心見性,人人皆有佛性,有了這些認知,就不會迷信、偏信、雜信。
    3.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2月5日(二)
    2、時間:15:00-16:30
    3、進度:
     (三)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四)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五)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
    敬請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期中聯誼活動
    時間:2023年11月21日
    地點:壽山寺
    參加人員:19人
    劉秋月,蔣姿香,王美珠,何郭環,許家瑄,陳鴻玉,陳秀雲,余慈芳,李玥慧,李碧娥,曾美凰,林秋桃,蔣武雄,郭李群娣,孫觀利,羅惠美,余楊碧桃,郭文英,王寶蓮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為促進情感交流,增進會員情誼,特於11月21日舉辦聯誼活動,由帶領人劉秋月帶領會員們一行19人前往壽山寺參訪。
    學員們先在滴水坊享用素齋,遠離塵囂,來到壽山寺,彷彿回到自己老家一般,感覺十分親切,充滿法喜。
    二樓的大雄寶殿超過一甲子佛像,即使經過歲月流逝,仍那麼可親,大殿的佛像,更是大家與佛菩薩印心的地方,虔誠禮佛,感受到當年大師在此弘法的情景。
    壽山寺是星雲大師最早在高雄弘法的地方,可說是佛光山的「起家厝」,外觀樸實無華,卻孕育出整個佛光山,創造出人間佛教的體系,這起家厝可說是佛教的興革的發源地,對於佛教徒而言,非常重要。
    壽山寺雖歷經多年,仍保持原來風貌,頂樓的青瓦,別於佛光山黃琉璃瓦,主要是融和壽山翠綠的樹林,體現了對大自然的尊重,與民眾一體落實人間佛教的最初決心。大家在參訪的過程中,了解大師早期在高雄弘法的歷程以及整個壽山寺緣起與發展,學員們在此虔敬禮佛,同時緬懷大師篳路藍縷,堅苦卓絕開創佛光山,大師一生弘法利生之精神,令人欽佩。
    在三樓故事館裡,透過一張張照片和每個年代的說明,從大師的一生到壽山寺的建立,述說著大師為佛教的犧牲奉獻和弘揚人間佛教的心願,讓人感動萬分。
    壽山寺經過6次辛苦波折的搬遷,最後才安落現址。壽山寺安定後,大師帶領大衆禮拜藥師法會中,因虔誠而感動諸佛菩薩,示現「燈花舍利」,成為鎮館之寶。有著藏紅花的保護之下,大家看到燈花舍利時,都感到不可思議。
    此外,還有許多當時候舉辦佛誕節浴佛花車遊行活動的照片,可見當時大師帶領信眾走出去,讓當地居民一同參與活動的喜悅。
    接著看到早期壽山寺各層剖面圖及對應的照片,大師利用有限的空間辦教育,現在的故事館的大小就是當年學生的寮區,即使不大,卻讓學員有安心辦道處所。照片中還看到穿著圍兜下廚的大師,親自為大眾料理麫食,大家讚嘆不已。
    最後在科技互動式的願之樹前,透過生活、健康、事業、愛情四種選項,連結祈願之下,在手機上呈現祝福的法語。
    在此能夠看到珍貴的舊照片,讓我們了解大師一生行誼,學員們從參訪中可體驗到大師「不忘初心」的信念和慈悲心願。
    大師一生中經歷不少的磨難與委屈,但大師都能坦然以對,更提倡「三好」、「四給」,留給我們珍貴的法師舍利,大師圓寂後,透過許多文章與法師們的回憶,讓我們更了解大師崇高的人格與風範,留給我們無限追思。
    此次參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大師為了佛教與信徒的需要,常常在宜蘭與高雄之間南北奔波,如果沒有堅定的毅力跟信念是很難堅持的。大師完全將佛法落實行動,因為不忍眾生苦而成就現在的「法水常流五大洲」,未來大家要努力落實跟弘揚「人間佛教」,必定能實現大師所希望的「平安幸福照五洲」,祈願信仰的傳承,一棒接一棒中的永傳下去。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1月14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 蔣姿香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8人
    蔣姿香、劉秋月、王美珠、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李群娣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 117~118頁
    四、信心如何增長 ---
    (二)從福德而增長信心
    (三)從慈悲而增長信心
    (四)從慧解而增長信心
    活動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余慈芳朗讀: 從福德而增長信心
    王美珠朗讀: 從慈悲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朗讀: 從慧解而增長信心
    二、提問與討論:
    1.試說明如何從福德而增長信心?
    余碧芳:
    許多有地位、有錢財的大富長者,由於肯發心布施,有福德可以幫助別人,而內心充滿歡喜。
    蔣姿香:
    平時要修福德,從生活中去實踐佛法,可以增長對佛法的信心。
    王美珠:
    有些人沒有錢財也沒有力量,雖然不能以物質布施,但是,他們卻事事樂於幫助別人,一樣可以使自己對佛法增長信心。
    2.如何從慈悲而增長信心?
    宋林麗子:
    汐止肉身不壞的慈航法師,就是一個很值得效法的例子,他曾經說過一件有關他自己的故事,他說:曾經有人對他不好,甚至時常陷害他,他都可以容忍,並在對方有難時伸出援手。他說他原來個子又瘦又小,由於能夠不計前嫌,及時常暗中行善,後來變成莊嚴的圓滿相。他的慈悲,不只是施予他所喜歡的人,連不喜歡的人,他也一樣的對待。慈航法師可說真正做到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劉秋月:
    慈航法師從行慈悲中,獲得了對佛法的歡喜和信心。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從慈悲中能增長信心。
    3.如何從慧解而增長信心?
    余楊碧桃:
    學佛的人,研究了佛法,會感覺「佛法真是好,真是妙!」
    五祖傳法給六祖以後,要六祖速離他去,並且親自護送,當師徒二人走到一道河邊,五祖說:「我來撐篙渡你過去。」六祖答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我們對於佛法,若能夠有所覺悟,則能進而啟發信心;這是一股很大的信心力量。
    李群娣:
    方東美教授,研究哲學、研究華嚴,可說是一代大儒學者,最後他還是到土城承天寺去皈依三寶。由此可知,智慧越高的人,越能夠接受佛法的信仰。
    三、總結:
    蔣姿香:
    1. 今天學習的重點是信心如何增長,我相信大家在學佛過程中,各自都有體驗,今天分享的內容,包括:福慧、慈悲、慧解,這就一個歷程,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執行,並獲的信心。
    2. 剛才提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我們學佛應具備的精神,「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這告訴我們要能深入經藏,理解佛法精義,自渡渡人。
    3. 總結來說,大家要精進,就能對佛法更有信心,大師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其意義在此。
    4. 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1月21日(二)
    2、時間:12:00-16:30
    3、活動內容:期中聯誼活動、寺院參訪
    4、地點:普賢寺、壽山寺
    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1月7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石世貴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10人
    蔣姿香、劉秋月、王美珠、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石世貴、李碧娥、李群娣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三) :生活與信仰114~117頁
    我們要信仰甚麼—
    (四)信仰戒行清淨的
    (五)信仰正法圓融的
    (六)信仰智慧圓滿的
    四、信心如何增長 ---
    (一)從靈感而增長信心
    活動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余慈芳朗讀: 信仰戒行清淨的
    余楊碧桃朗讀: 信仰正法圓融的
    宋林麗子朗讀: 信仰智慧圓滿的
    鄭林妙品朗讀: 從靈感而增長信心
    二、提問與討論:
    1.試說明依止戒行清淨的上師才能使我們清淨無暇?
    余碧芳:
    依止戒行清淨者,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會出軌。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大聖佛陀,是戒行最嚴謹清淨的覺者,他不僅自持嚴格,並且制定許多的戒法來攝化弟子們的身心。
    蔣姿香:
    故事中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園主人托缽水果,堅持「佛戒上說不可以自己動手取果子。」,這件事是說明「不予而取」為犯戒,佛弟子都能夠如此嚴持戒律,更何況是制戒的佛陀本身。如果我們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淨無瑕。
    2.何謂正法圓融?試舉例說明之。
    王美珠:
    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稱為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任何的時、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適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適合;或者用在此時很恰當,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當。因為佛法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圓融的。
    劉秋月:
    國際佛光會會員信條第一條: 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大家要體認:
    佛教是正信,佛法是正法,放諸四海皆準,所以流傳至今,不受時空限制,所以稱之為圓融。
    3.何謂「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
    石世貴:
    《列女傳》黔婁,春秋時魯國的高士,不接受國君賜給的高位厚祿,過著貧淡的生活,一生安康自在。死後,蓋遺體的被子不夠長,曾參來弔喪,建議他太太,把被子斜著蓋,就能遮蔽全身了。黔婁的太太說:「邪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也。先生以不邪之故,能至於此。生時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
    斜者,邪也。一個人走邪道,富貴有餘,還不如走正道,雖不富足卻心安理得。黔婁生前因為不走邪道,所以才家貧如此。他活著時就不歪不邪了,死後卻弄得歪歪斜斜,這不合黔婁的本意。
    曾參聽了大加讚譽:「唯斯人也,而有斯婦。」有這樣的先生,才能有這樣的婦人。
    4.為何要信仰智慧圓滿的?
    宋林麗子:
    《成佛之道》一書中有兩句話:「正法以為身,淨慧以為命。」平常我們會認為大殿裡或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是佛陀的身體,或者以為佛陀在世時,那種莊嚴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實佛陀是以正法為身;佛陀的壽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間歲月,佛陀是以無漏智慧為生命。世俗的知識是有漏的,人間的壽命是有限的。而正法為身體,正法是遍一切時處,無窮無盡;智慧為壽命,智慧是清淨永恆,無量無限。
    李群娣:
    我們信仰的對象,他的智慧完滿無缺,我們跟隨他學習,將來可以獲得充滿智慧的生命,並以此貢獻社會大眾。例如,我們跟隨星雲大師,因為大師的智慧如海,圓滿無缺,將來必然能夠學習大師弘法利生。
    信心如何增長?試舉例說明之。
    李碧娥:
    從靈感而增長,孫立人將軍夫人張清揚居士,在一次中風以後,顏面神經麻痺,後來因為信仰觀世音菩薩,獲得靈感而痊癒,又恢復從前的莊嚴相貌。從此,張居士成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余楊碧桃:
    我有一次參加水陸法會,在法會灑淨的當天,艷陽高照,我忽然親眼目睹佛陀示現,大放光芒,有各種顏色,非常殊勝,我當時問周邊人是否也同時看到這種現象,沒人答覆,但是我曾聽過其他人也有過不同的類似的經驗,我相信這是一種內心虔誠,專心一志所導致的現象,只能說與佛法印新,心有靈犀一點通,讓我對信仰更加有信心。
    三、總結:
    蔣姿香:
    1. 今天學習內容總結來說,就是讓大家認識:我們要信仰甚麼,相信大家都能有正確而堅定的答案。
    2. 信仰佛教讓我們深知佛法圓融,適用於任何時空人事。
    3. 信仰佛教讓我們至會圓滿。
    4. 結緣在佛教裡是非常美的事。提到相遇、相識、相知的殊勝,我們說:「今生一照面,前世多少香火緣」。修行的終極目標就是照見本心、成佛作祖,剛才提到從靈感而增長信心,就是累世修行而與佛法香印心,唯有用心體會,會心一笑。
    5. 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

    下期預告:
    1、日期:11月14日(二)
    2、時間:15:00-16:30
    3、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4、進度:四、信心如何增長
    敬請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3年10月31日下午3:00〜4:3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召集人:劉秋月
    帶領人:蔣姿香
    紀錄:石世貴
    方式: 座談會(朗讀、討論、心得分享)
    出席:9人
    蔣姿香、王美珠、劉秋月、余楊碧桃、余慈芳、宋林麗子、鄭林妙品、石世貴、李碧娥
    活動內容:研讀佛教與生活(三) :生活與信仰112~113頁
    我們要信仰什麼—
    (一)信仰實在有的
    (二)信仰道德高尚的
    (三)信仰能力強的
    活動方式: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會議内容:
    帶領人蔣姿香: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佛教與生活,以下先請輪流朗讀:
    一、篇章導讀:
    劉秋月朗讀: 信仰實在有的
    李碧娥朗讀: 信仰道德高尚的
    石世貴朗讀: 信仰能力強的
    二、提問與討論:
    1.如何說信仰實在有的?
    劉秋月:
    我們選擇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國家,誕生的年月日,養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親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經過記載。佛陀的事蹟,歷史上是明明確確載錄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子虛烏有的人物,不是杜撰的天帝,也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他在歷史上是經得起考據證明的。他是實實在在存有的信仰對象。
    王美珠:
    有些民間信仰是怪力亂神,社會上也常有新聞報導說有些神棍假宗教之名騙財騙色,另外,國外也有些宗教信仰很神祕,但是內容偏激,統一教源自韓國,自稱教義結合了儒家和基督教的信仰,但是種種教義與種種作為備受爭議,這是另類的新興教派,都不可取。
    2. 如何信仰道德高尚的?
    石世貴:
    我們交朋友,要結交品德、人格高尚的人,因為他可以引導我們向善向上。信仰也一樣,如果我們所信仰的對象,要我們去殺生害人,那麼,信仰他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有害。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所信仰的對象,他的德行有沒有清淨?他的慈悲有沒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沒有完美?如果他具備了,這樣的對象,才值得我們去信仰、去皈依。
    蔣姿香:
    釋迦牟尼佛是功行圓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的,跟隨這位人天的導師,可以使我們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余楊碧桃:
    星雲大師世一代宗師,無論在道德還是修持與文學素養,各方面都非常令人景仰,
    星雲大師醫生弘法利生。具有忍耐力、勞動力、慈悲力的性格,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是我們要學習的。
    3. 信仰能力強的。
    余慈芳:
    我們爬山需要枴杖做支柱,我們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強而有力的枴杖做我們的依怙。從小我們接受師長們博學多能的提攜,才能漸漸的免於童騃;我們信仰的對象,也必須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以引導我們走向正道。
    我們回向經常唸到: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就是一個很美的境界。
    菩薩很莊嚴,讓我們內心澄明平靜,佛法的意境很美,讓我們豁然開朗再無苦惱,這些,都能透過信仰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化。
    4.試說明《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我如良醫,應病與藥。」
    蔣姿香: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佛陀將自己比喻成醫師,因為眾生有病,他要為眾生治病。眾生的病是什麼?有身體的病與心理的病。身體的病像眼、耳、鼻、舌、身等,都會生病,比較好醫治;內心的病如貪欲、瞋恨、愚癡、嫉妒、傲慢、邪見等,可以用佛法的藥方來對治。好比「戒」能對治貪欲,「定」能對治瞋恨,「慧」能對治愚癡,即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不過,「服與不服,非醫咎也」,佛法的藥方再怎麼好,如果不去服用它,病就不會痊癒。到了那個時候,就不能怪醫生的醫術不高明,不能把病治不好的責任都歸咎於醫生。
    「我如善導,導人善路」,佛陀如同一個好的導遊,能指引人走入善道。好比現在很多人到國外旅遊,導遊拿著一面旗子在前面引導大家。有時參觀山水,有時遊覽古蹟,團員要聽隨導遊引導,才能了解遊覽的內容。否則他往東,你卻往西,最後走錯路,迷失了方向,就不能怪罪導遊不好,因為「聞之不行,非導過也」,這個過失不在引導的人,而是在於自己的任意而行啊!
    因此,要知道自己的病症在哪裡,也要找到對治的方法。
    王美珠:
    佛陀是大醫王、大導師,只要我們奉行佛所說的法,身心大病就能得到治療,即使走在茫茫的暗路中,也會有光明的路標指引我們前進。《佛遺教經》的這段偈子,對我們的人生很重要!
    三、總結:
    蔣姿香:
    1. 今天學習內容總結來說,就是大家要堅定信仰,依教奉行,秉持「一師一道」之精神,建立對大師、常住及信仰的三資糧,並發大願心而「行深」一切法,將人間佛教傳揚出去!
    下期預告:
    1、日期:11月7日(二)
    2、時間:15:00-16:30
    3、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9號
    4、進度:我們要信仰甚麼—(四)~(六)
    敬請期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