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天前
    春秋閣讀書會 (拱辰組) 會議紀錄
    日期: 2025年10月9日
    時間:9:30-11:00
    地點:左營區埤子頭路54號二樓
    參加人員:
    蔣姿香、孫觀利、石世貴、余慈芳、王美珠、王天資、李玥慧、黃佩貞、林麗珠
    活動內容:
    1.請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悉發菩提心」
    召集人:
    左一分會春秋閣讀書會,因考量地緣關係、交通問題及菩薩們求精進等因素,自10月份起,將分別在二個地方擧行,各位菩薩可以二邊都參加或擇一參加:
    1.春秋閣讀書會(鳳儀組)
    時間:每星期二 09:00~10:30
    帶領人:林麗珠督導
    位 置:麗珠督導家(左營區翠華路601巷102號10F)
    2.春秋閣讀書會(拱辰組)
    時間:每星期四 09:30~11:00
    帶領人:蔣姿香督導
    位 置:蔣督導家(左營區埤子頭路54號二樓)
    說明:
    1.春秋閣讀書會自2002年1月1日成立以來,至今已有23年,源自星雲大師於2002年元旦正式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透過計畫性的組織,期望展開全球性的讀書風氣,並將「生活書香化」視為「終身學習」的最佳途徑;當時的左營分會還在普賢寺 (會長曹素月) ,隨即響應大師號召,同步成立春秋閣讀書會迄今23載,絃歌不輟,從未中斷,人間佛教讀書會滿穆法師屢次以春秋閣讀書會來勉勵其他分會讀書人,尤其令人感動的是:早期的春秋閣讀書會經常在春秋閣周邊舉行,甚至利用早上六點多上班之前實施讀書會,完成之後才去上班,這種精神持續續到現在,誠屬難能可貴!
    如今,春秋閣讀書會儘管成員多已老邁,卻仍十分精進,追求大師「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的理念,勤耕福田,如今分別在每週二、四在不同地方舉行,兩位帶領人都非常優秀,各有各的風格與特色,相信今後所呈現出來的成果,將更精采!為便於區別,這兩個讀書會分別命名為: 1.春秋閣讀書會 (鳳儀組)2. 春秋閣讀書會(拱辰組),副名的由來係以舊城城門為主:麗珠督導家近東門鳳儀門,姿香督導則在北門拱辰門之週邊,以上兩組名稱都深具地方特色: 「鳳儀」象徵「有鳳來儀」,因面向鳳山丘陵而得名。 「拱辰」意指眾星拱衛北極星,取自《論語》,代表尊崇皇權,這兩座城門是見證著左營舊城(鳳山城) 的興衰與發展,在歷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2.佛光山2026年開山60周年暨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百歲誕辰,舉辦心經修持活動,我們分會由讀書會做起,每次讀書會都誦讀心經一次,以帶動全體會員踴躍參加這項有意義的修持,執行情形將每個月彙整一次,指定專人協助上網登錄, https://bliayad.blia.org.tw/Bliaroc/virtualcultivation.aspx


    帶領人:
    1.今天是繼6/12之後再次與大家見面,在這暑假期間,個人去加拿大探親,春秋閣讀書會自6/17開始由林麗珠督導帶領,非常感謝由於大家的努力與精進,春秋閣讀書會不僅不會凋零,而且還開枝散葉發展成為2個組,各具特色,真的非常難能可貴,只要大家發心願意精進,春秋閣讀書會將永遠存在。
    2.今天是第二學期第一次讀書會,我們今天將探討「百年佛緣-四十位名家閱讀星雲」,我們選讀其中的一篇:慈容法師所寫的「從大師的行誼看他的成就」,來探討大師的人格特質與令人敬仰的行誼與崇高的成就,等一下由各位輪流導讀,每人讀一段,然後大家一起分享個人的體驗與感想。

    導讀:
    余慈芳:
    我的師父星雲大師的《百年佛緣》即將要出版了!此時此刻,所有的弟子都希望搭著他歷史的便船,表示一點意見,在漫漫的長河中,欣賞岸邊的風光。
    大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弟子們的心目中,他巍巍乎,猶如高山;浩浩乎,如同大海,實在難以再用其他言語來形容他的崇高偉大。就是現在,我也只有藉著略說他的行誼一、二,以期能窺全貌了。
    第一、他什麼都不要
    在我跟隨大師學佛、出家的六十多年歲月裡,我見證了他為人處世一個重要的信念,那就是──什麼都不要。例如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事業,他拱手就讓給人家去主持了。像電視台辦成了,他就交給社會的專業人士去經營;《人間福報》辦成了,他就交由專業團隊去辦理;大學辦成了,他只管找到好校長,其他校務一概不過問。可以說,今日大師之所以能夠成就那麼多的事業,就是他凡事不據為己有、什麼都不要的理念所造就的。

    回憶過往,在和大師的閒談中,聽他講說過年輕時的為人行事。當他即將離開焦山佛學院的時候,曾經把所有的物品都分贈給了同寮的道友,自己只帶了些許乘坐火車的車票錢,便孑然一身回到祖庭宜興大覺寺禮祖了。

    相繼地,在大師二十三歲來到台灣前,恰是他在南京華藏寺擔任住持的時候;臨行之際,他將所有的東西通通交給了智勇法師等幾個職事,自己也僅帶了一張身分證,就孤單一身地來到台灣。

    大師常說「以無為有」,我始終認為,正是因為他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據為己有,所以能成其大、成其多。

    李玥慧:
    第二、他要給人接受
    大師從小就建立了「給人接受」的觀念,想到要讓父母、親族乃至於認識他的人都能接受他,所以他不能不正直、勤勞、禮貌、和平、慈悲愛物。就是出家後,他走起路來,也一定是行如風;坐下來,一定是坐如鐘;睡下來,一定是臥如弓;站,一定是立如松。為何如此?倒也不是他非要討人歡喜不可,只是不要讓人看了心生討厭。因此,大師一生什麼都不要,但很重視自己的形象,不但講究行止的威儀,也重視做人的正派。

    第三、他在大眾之中
    我所見到的大師,一生從來沒有所謂「個人」的時間,他一直都是生活在群眾中,從早到晚,隨處隨地,身邊總有一群僧信弟子跟隨,也就別說會有超過五分鐘讓人家不知道他行蹤的紀錄了。換而言之,他每一刻的生命都是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

    尤其大師從小在叢林裡長大,青少年時期睡「廣單」,早已習慣人來人往的生活,所以至今就連他的法堂也像是路口一般,不時都是徒眾滿座;正由於他這種不捨一人,活在眾中的生命態度,所以大眾歡喜親近他,也真不是沒有道理的了。

    王天資:
    第四、他的無私無我
    每到了常住「期頭期尾」人事調動的時候,大師總會告誡負責調派工作的傳燈會職事,要提攜後學擔任住持、當家;只要這個人無私無我、有供養心、接納大眾,就是最好的人選。

    向來,佛教講究「眾緣和合」,所以舉凡道場的建立,大師都是勸勉徒眾要以「無我」的精神來主持建設;因為道場不是為一個人建的,是為佛祖、為大眾而建。當初佛陀紀念館所以能夠順利建成,也就是在大師這種無我而為人的理念下完成的。

    大師的無私無我還表現在不私蓄金錢、不積聚財富上。他真是奉持了戒律裡的「不捉持金銀戒」,每每有善款進來了,自己都還沒有經手,立刻就又透過弟子轉交出去了。佛光山許許多多事業的發展,都曾經受益於他的這種響應。

    尤值得一提的是,大師出生在窮苦的家庭裡,自幼沒有入學讀書的因緣,至今連一張小學的畢業證書都沒有,但是佛光山開山之後,他卻將徒弟一個一個地送到國外留學,從最早到日本,而後到美國,轉而又到英國、印度等地留學。雖然過去也有日本某大學發給大師入學證書,但是最終因為信徒的一句話:「師父!你去讀書,那我們怎麼辦?我們不就都成為學生的徒弟了?」所以大師寧可選擇放棄個人的理想,把因緣留給了別人。

    也有教界人士語重心長地對大師說:「你讓徒弟去留學,將來他們都會比你更能幹啊!」大師對此則是輕描淡寫地回答:「本來就是希望他們有用啊!」事實上到了現在,國內外大學主動頒給大師的「榮譽博士」學位,就已經有十多個了。

    可以說,大師無私無我的精神,為佛教也為社會樹立了良好典範。

    王美珠:
    第五、他的以退為進
    若說大師做人處事全然都是容忍、退讓,那也不見得。每當佛教遭受譏謗、傷害時,為了護法衛教,他總是率先挺身而出,不為個人得失計較;甚至為了讓佛教能夠立足於公眾面前,他更是毫不怯弱地維護佛教的權益。可以說,這都是因為「無我」的關係,才能勇敢擔當。他的勇於承擔,就如同他所說的,他從小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還有什麼事比這更可怕的呢?

    不過,大師的奮勇當先,完全是為了佛教的發展,他對於個人的名聞利養,則是一點都不企求。尤其大師具有「與世無爭」的性格,像過去他有意加入中國佛教會,為佛教服務,卻反而受到佛教會的抵制、刁難時,他選擇了相忍為教,以退為進。事實上,當時看似消極的容忍,從另一方面看來,則是積極的忍耐,如今大師在世界各地創建了兩百多所道場,在五大洲成立了三千多個佛光協會、分會,也就足以證明這一切了。

    第六、他的改革創新
    大師自小雖然接受叢林封閉、專制的教育,但是思想上卻從不守舊,他深深以為佛教要發展,在弘法方式上必須不斷求新求變。因此,在台灣弘法的六十多年裡,大師推動了許多的改革與創新。例如,他倡導「度生重於度死」,一改過去人死了才找出家人誦經的情況,進一步舉辦了成年禮、佛化婚禮、報恩法會等等,為生者祈福祝禱。另外,他主張重視現世的富樂,更甚於追求來世的往生極樂,故而推行「藥師法會」,希望人人都能把握今生培植福德的因緣。

    甚至有感於過去的佛教只注重義理,不包容其他,使得佛法不能普及於社會,因此大師提倡「佛教與藝文結合」,成立了美術館、建設了淨土洞窟,乃至在講經開大座中安排表演節目等。

    特別是在佛教的義理方面,大師在不違背佛意之下,又做了更進一步的詮釋。例如,他為了避免一般人誤解佛教的「空」義,主張「四大皆空」即是「四大皆有」;為了讓人們對生命的生生不息懷抱希望,而將「生老病死」新解為「老病死生」。

    總說大師數十年來對佛教的改革創新,真是讓佛教走上了世界,邁向了社會,進入了家庭,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裡。

    石世貴:
    第七、他不為己設想
    當年,大師為了辦學而來到蔓徑荒草、人跡罕至的「麻竹園」開創佛光山。幾經他的苦心擘劃,佛學院男眾、女眾校舍首先完工;相繼地,大師為了來山信徒食宿的方便,又興建了朝山會舘麻竹園;乃至於為能提供信眾一處禮佛修持的殿堂,再建設了大悲殿、大雄寶殿、禪堂、念佛堂。然而在這許多建築陸續完成之際,徒眾們心所希望的,還是為大師興建一所法堂。只不過這個期望,幾年下來都被大師拒絕了,直到金、玉佛樓建設期間,心平和尚才促成了建立法堂的因緣。由此可見,大師的一生,總是把大眾的需要擺在優先位子,對於自己的事情也就不是那麼關心了。

    第八、他願給人利用
    一般人都怕給人家利用,但是大師認為,能夠給人家利用,才表示自己有價值。因此,像佛光山大悲殿落成不久,於台北教授禪修的南懷瑾居士帶領著學生來到本山打禪七,儘管當時本山的經濟條件尚稱拮据,但是大師還是樂於成事,幾天之中,主動提供一切吃住。甚至於日後為了幫助佛光山所在的大樹區農民推廣「玉荷包」荔枝,大師更指示擴大舉辦「國際水果節」,不但不收設攤費用,還鼓勵海內外信眾踴躍訂購,絲毫不計較開山之初當地居民對佛光山的強烈排擠。

    尤其是,當「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史無前例地在無錫開幕、台北閉幕時,大師特別讓國際佛光會以包機的方式,載送所有與會人士來到台灣,並且給予一切招待,可謂亟盡地主之誼。另外,今年初高雄長庚醫院在佛陀紀念館舉辦的「活體肝臟移植高峰會」,大師更是不惜一切供應所需,最終讓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的醫學教授歡喜而歸。可以說,無論是硬體的設施或是人員的協助,只要有益於社會和諧進步、佛教增上發展的,大師都願意讓大家多多利用。

    黃佩貞:
    第九、他因「給」而成就
    過去監察院院長陳履安先生說:「大師的成就都是『給』出來的。」確實不錯,早年大師為了要在宜蘭念佛會辦理慈愛幼稚園,派遣了三個人(我、張小姐、林小姐)到台中師範大學接受幼教師資培訓。猶記得當時他一個月的單銀只不過是台幣兩百塊錢,但是自我們去培訓後,大師竟每個月都分別撥出每人五十塊錢給我們作為生活零用。

    有信徒知道這件事之後,語帶抱怨地對大師說:「你盡是培養年輕人,那有什麼用啊?」當然,那時候寺院的淨財收入有限,大家眼底看到的都是錢,青年沒有工作不可能布施錢財,也就難怪信徒要因擔心而怪罪了。但是在大師的理想,為了佛教的發展,佛教要有自己的事業、佛教要有自己的人才,就不去在意這許多人的嚴詞厲色了。

    再說一般人對於自己苦心開創的事業,都不會輕易交手,但是大師經常為了惜才,或者讓佛教事業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總是毫不眷戀地就送給了別人辦理。像是幾十年前創辦的智光商工職業學校、四年前創辦的台東均一中小學,雖然建設都是耗費甚鉅,最後大師卻二話不說地,就交由有心教育的人士繼續經辦。

    在大師的理想,所謂「捨得、捨得,有『捨』才能『得』」,綜觀他一手創立的佛教事業,經常都能走出困境,做出成績,應該就是「有捨有得」的最好證明了。

    蔣姿香:
    第十、他弘法多元化
    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處處以人的需要為起點,因此,在時間上,他談古說今,旁及中外;在空間上,他從寺廟弘化到社會,從鄉間弘化到都會,從國內弘化到國外;在對象上,他從老人說到兒童,三根普被,不捨一人;在方式上,他從藝文到歌詠,從說唱到舞蹈,從電台到報紙,從救災恤貧到養老育幼,從監獄說法到大學宣講,從禪修、念佛而到禪淨密三修等等。

    在佛經裡,佛陀說法經常運用神通、譬喻等種種方便,佛陀如此,而大師的弘法多元也可以說為現代佛教更添上了豐富的內容了。

    《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實在說,要真正認識大師,六十年也是不夠的;如同弟子們常常對大師說的:「師父!我們沒有辦法了解你。」誠哉斯言也!

    討論與分享:
    蔣姿香:
    《華嚴經》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心無罣礙,才能遠離顛倒夢想苦;無有恐怖,所以無論身處何地皆得自在。 這就是大師一生的寫照,了解大師一生所作所為,大概也就能了解以上華嚴經所云,他就是用生命來實踐、見證佛法,是我們所認識那麼親切熟悉的大師,卻又崇高遙遠宛如浩瀚星海遙不可及,他的人格特質與志向無人能及,深深影響我們,而他的慈悲、高瞻遠矚,造福人群,遍及五大洲。
    黃佩貞:
    大師的三好、四給看似口號平易近人,其實蘊藏著佛教義理融入生活中,每當我們在雲水書車服務時,教小朋友唸的當下,就已經幫他們種下菩提種子。
    石世貴:
    個人深刻體認「給人利用」這句話的涵義,因為你有被利用的價值才能夠給人利用,過去我們在社會上常會彼此提防著對方利用你,怕對方因此獲得比你更好的成就,因此在職場上爾虞我詐,凡事提防留一手,如今來到佛光會,發覺大家都無私無我的犧牲奉獻,徹底改變了我的觀念,因此更能發心服務,我願意給分會利用,為左一分會、佛光會付出,無怨無悔。
    王美珠:
    大師在台灣弘法的六十多年裡,推動了許多的改革與創新,尤其提倡「佛教與藝文結合」、推動人間佛教,可說是一大創舉,讓佛教走到了世界各角落,溶入社會,進入了家庭,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裡,非常了不起。
    王天資:
    大師無私無我的精神,真正感動了所有的徒眾,大師不私蓄金錢、不積聚財富上,他把親手創建的佛教事業與文教機構都成立基金會管理,佛光山創立宗委會制度,舉凡這些都為佛教立下典範。
    李玥慧:
    大師從小接受教育就是正直、勤勞、禮貌、和平、慈悲愛物,出家後,他也注種威儀,走起路來行如風;坐下來,一定是坐如鐘;睡下來,一定是臥如弓;站,一定是立如松,因為這樣的養成與訓練,造就大師與眾不同,超凡入聖的風範,令人景仰。
    除此之外,大師常說我在眾中,他凡事親歷親為,這也深深改變了我們,為了弘法利眾,要走入人群,所以大家又多多參與各項活動,才能弘揚人間佛教。
    余慈芳:
    大師「以無為有」、甚麼都不要的哲學,正是因為他凡事不據為己有、什麼都不要的理念,所以能夠成就那麼多的事業。
    我們一般人總是希望努力賺錢,以改變生活,在物質條件上獲得更多的滿足,其實轉換觀念,有些人拚搏了一輩子卻來不及享受就撒手人寰,也有人在拚事業的時候犧牲了家庭與健康,得不償失,所以,大師「以無為有」的哲學恰恰提供我們另類思考,以無為有當然不是說叫我們甚麼都丟掉,如果能調整自己,少些物質享受,就能多些心靈滿足,佛教講的空無,深義就在這裡,若能思考,世間所有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這就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人人本具的清净心,在聖不增,在凡不减。
    總結:
    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想必每個人都收穫滿滿,今天研讀的內容是慈容法師講述大師一生行誼,我們有幸追隨大師,希望大家不忘初心,在學佛、行佛道路上更精進,永不退轉,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謝謝大家踴躍出席。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