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活動名稱:南台別院 台南第三分會
    成立日期:1997年普門讀書會
    活動時間:114年2月25(二) 早上10:30-11:30
    活動地點:安億公園
    召 集 人:張美雲
    帶 領 人:劉美齡
    主 題:金剛經-成就的秘訣
    記 錄 人:陳吳秀美
    參加人員:14人
    參與名單: 蔡慧英.劉美齡.張美雲.王彩雲.李佳玲.姚英.陳美惠.劉美招.方珺慧.陳吳秀美.楊春梅.陳艷秋.曾素真.劉采琳

    閱讀範圍:第137頁~139頁
    第五章「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讀書會開始首先大家把文章唸一遍
    然後討論分享!

    重點:
    人生忙忙碌碌,我們應該讓身心有所安住,更進一步還要幫助別人也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一、安住在慈悲喜捨上。

    二、安住在發心立願上。

    三、安住在般若智慧上。

    四、安住在禪定戒法上。

    五、安住在淨念禮拜上。

    六、安住在淡泊謙卑上。

    七、安住在放下自在上。

    八、安住在學習滿足上。

    姚英副會長分享:隨眾作習,自律靠團體的力量也很大。想要做的時候有很多種方法,不想要的時候有千萬種理由。

    美招師姐分享:先把所該做的事情做好,養成習慣,自然就有時間休息。不著相放下隨緣自在。

    美齡督導分享:喜捨的善心是培福,喜捨要無我不然就不是培福,茫茫娑婆世界,還是有人願意幫助別人,每個星期二來讀書會讀書其實也是在自度度人,願意走出來人人都是是在眾中修行也是很不容易要把握好因好緣。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早覺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活動名稱:南台別院 台南第三分會
    成立日期:1997年普門讀書會
    活動時間:114年2月11 (二) 早上10:30-11:30
    活動地點:億載金城公園
    召 集 人:張美雲
    帶 領 人:劉美齡
    主 題:金剛經-成就的秘訣
    記 錄 人:陳吳秀美
    參加人員:13人
    參與名單: 蔡慧英.劉美齡.張美雲.王彩雲.李佳玲.姚英.陳美惠.劉美招.方珺慧.陳吳秀美.楊春梅.陳艷秋.曾素真

    第四章 無相布施:無限功德

    閱讀範圍:第115頁-第121頁「無相與有相」

    「布」即是普遍,「施」即是散盡,以外相種種施為,藉此普能散盡心中的妄念習氣,滅絕煩惱蘊集。佛陀為什麼要用虛空譬喻福德?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都擠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人提議擴建更寬敞的講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一百兩黃金,送到寺廟給誠拙禪師,說明是要捐助建築講堂之用。禪師收下黃金,就忙著處理別的事,信徒對此態度十分不滿,心想:一百兩黃金可不是個小數目,怎麼這個禪師拿到這筆巨款,連個謝字也沒有?於是就尾隨禪師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口袋子裝的是一百兩黃金呀!」

    禪師淡然的應道:「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兩黃金呀!」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就停下:「你捐錢給佛祖,如果把布施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從此你和佛祖銀貨兩訖!」

    這雖是一則禪譚,但是也警醒我們布施時要能不住相,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為虛空,果亦是從因中來,要布施時心如虛空坦蕩無為,沒有親疏好惡的揀擇,果報就能像虛空廣大殊勝。要如何做到視一切眾生如赤子,能內破慳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種妙觀可以培養我們如虛空廓然的平等心。

    一、厭離觀──觀生死業趣,眾苦逼迫身心,諦觀思惟,身聚如沫,命非久長,以此厭離觀,能對身外財物不起貪著,而行大施。

    二、菩提觀──觀佛果相好殊勝,法性本具淨戒,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知菩提本性平等,故能尊重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三、慈悲觀──念眾生不逢佛時,不明法時,不敬僧時,不知三寶,不信因果,造種種惡業,如迷醉人行走路,如無足人渡河流。由此念眾生如己身膿瘡,必悉心護念救度。

    有位信徒非常虔誠,有次遇到水災,他只好爬到屋頂上避水,水漸漸漲高,終於淹到腳下,他急忙的祈求道:「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不久,他發現一個原住民駕了一艘獨木舟要救他,他卻說:「我不要你這高山族來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雨水繼續上漲,已高及腰部,他很著急的再祈求道:「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來了一艘快艇,要載他到安全地方,他又說:「我一生最討厭科技文明,無論什麼機械東西我都不喜歡,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大水已經漲到胸部,他害怕的大喊著:「觀世音菩薩,快快來救我啊!」

    然後來了一個美國人駕直升機救他,他還是搖搖手說:「你是外國人,我不要外國人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救我。」在他就快要被水淹死的時候,一位禪師救起他,他對禪師說:「像我這麼虔誠的信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不來救我?」

    禪師說:「你還真是冤枉了觀世音菩薩,當你大聲呼救時,菩薩一次又一次地搭救你,菩薩化身成了獨木舟、快艇、直升機前來救你,你不但不感謝,還挑三揀四。」

    我們的心識一旦落入執求的妄相,就如盲人摸象,無法察覺實相的全體。觀世音菩薩度眾生,不執著固定的法,不執著固定的相,我們在世間行布施,就要無相布施,才是功德無限。

    生活裡,常有人拿著幾根香蕉,幾顆蘋果,到廟裡捐一點香油錢,求福祿求功名,求平安求財利,這住於世間六塵的布施,比較像是對神祇的賄賂或有條件交換為前提的供養。

    倘若行布施的念頭不清淨:為了求名,為了求利,為了得到回報,為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都是有相布施,是屬有限的功德。若是有無報償都不計較,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完全為了眾生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是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六祖惠能大師在《金剛經解義》中說:「布施應有純淨無染的心,一是不求身相端嚴;二是不求五欲快樂。為內破慳心,外利一切眾生。」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無限功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講話、做事、吃飯、穿衣,只要心存慈悲,處處可以幫助別人,造福大眾。但是不可斤斤計較於人我,不可掛礙布施多少於心上。

    我們布施時,應要做到:

    一、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

    二、不吝惜所有,應隨力布施。

    三、不分別怨親愛憎,應隨喜布施。

    四、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

    身口意三業的修為,口業最容易布施,不需要有很多的錢財,也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只要口出善語,就如花香,可以使人感染到歡喜和愉悅。

    有一天,一個婆羅門來勢洶洶,衝進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因為他的親友跟隨佛陀出家,使他怒不可抑,惡口瞋罵佛陀以妖術誑惑世人。

    佛陀默默聽完婆羅門的惡言羞辱後,面容沉靜的開口道:「你如果帶著禮物去拜訪朋友,但是朋友堅持不收下你帶來的禮物,那時候你要如何呢?」

    「要是朋友堅持不收下禮物的話,我只好再帶回家。」

    佛陀說道:「今天你在我面前說的那些話,我不接受,那些瞋怨惡口的語言,就再歸你所有。」

    我們千萬不要口出惡言,讓言語成為別人的地獄,也不要陷入別人以言語為我們造的地獄。我們若能隨時隨地布施佛的四種語言給別人,自然能化解人和人之間的衝突或誤解。

    一、要說清白無染的善語。

    二、要說止非息諍的妙語。

    三、要說正法善道的實語。

    四、要說利益安樂的法語。

    很久以前,森林裡住著兩隻雁,雁和池塘裡的烏龜是好朋友。有一年夏季,久旱未雨,池水乾涸,烏龜心裡著急,再這樣下去,實在無法支撐下去。

    兩隻雁很同情烏龜的處境,想幫忙牠遷移到有水的住處,雁想到一個辦法,用一根樹枝,叫烏龜銜在口中,兩隻雁各執一端,並囑咐烏龜,未達到目的地之前,千萬不能開口講話,以免從空中摔落。

    於是,兩隻雁帶著烏龜於高空飛行。經過一個村莊上空時,一群孩童指著天空,大聲喊叫:「烏龜被大雁銜去了,大家快來看呀!」

    烏龜聽到下面孩童的喊叫,心裡十分生氣,認為自己受到羞辱,怒火中燒,就開口怒罵他們:「你們懂什麼?我才不是被雁銜去的!」

    烏龜在開口爭辯的剎那,從高空跌落。

    劉美齡分享:一、財佈施: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二、法佈施:佈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使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三、無畏佈施:竭盡所能去解除別人的恐怖和畏懼;也就是佈施信心、愛心。 而更堅守八正道,不受人言譏諷、眾口鑠金 所影響,堅持正念正行,無懼受辱,所以稱「無畏」佈施。

    李佳玲分享:好吃嗎?禪師沒回答。再問一次,禪師說:有如過堂。有相與無相分別,考驗學佛有無入心與否。

    方珺慧分享:無相佈施不是一開始就做的到(一念),習性是累劫而來,我們凡人有三念,透過讀書學習了解不可以在上面執取,在第(二念)時把它止住第(三念)是透過別人來提醒我們,這是上根氣中根氣下根氣的差別遇事多念多看金剛經。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高雄-金觀音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0 個月前
    第六督導區台南 南區第三分會 普門讀書會
    活動時間:113年04月30日 10:30~12:00
    活動地點:億載金城停車場
    帶領人: 劉美齡督導
    參加人員:陳美惠、方珺慧、陳美娟、劉美齡、劉采琳、劉美招、王彩雲、曾素真、楊春梅、李佳玲、張美雲、蔡慧英共 12人
    紀錄: 陳美娟師姐

    書名 :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P342~345

    內容如下:
    佛教傳承 努力法傳五洲

    如今,佛光山開山前後弘法也已六十餘年,我也退位三十多年,跟隨我弘法的徒眾弟子一千多人,包括二百多名碩博士以及一、二百個三十歲左右繼起的人才,他們都是人間佛教的弘揚者。

    一時,佛光山也有一些人才,法傳五洲,各自在崗位上承擔佛光山重要職務。我想,他們也會繼續為佛法的傳揚努力,把佛教帶進人間佛教的時代。只要佛教有傳承,還怕未來世界佛教沒有人間佛教發展的希望嗎?

    我在台灣弘法六十多年,知道台灣佛教從早期的妙果和尚、斌宗法師、證光法師、智性法師、智諭法師、修和法師、聖印法師、菩妙法師、開證法師、隆道法師等,他們都為佛教的弘傳貢獻甚力。

    而當今台灣的佛教界,當然也不止一個佛光山,除了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也是百家皆鳴。如:華嚴蓮社、華梵大學、法鼓山、千佛山、靈鷲山世界宗教博物館、靈巖山、中台山、光德寺的泰國朱拉隆功分校、香光寺,還有福智鳳山寺、慈濟功德會、海明寺、慈法禪寺、慈明寺等,對人間佛教的歷史,就看將來大家的發心立願,以及今後如何再來規劃、創造。

    我們也希望台灣早期的名山古剎,如:靈泉寺、觀音山、獅頭山、法雲寺、圓光寺、大仙寺、大崗山、開元寺、南普陀、東山寺、福嚴精舍等都辦有佛教學院,繼續培養人才,再光大佛教。另外,也還有許多青年比丘、比丘尼,我也無法一一記得他們的名字,唯願大家各自努力,將來都為人間佛教發心弘揚。

    僧信合力 發揚人間佛教

    再加上現在的學者、教授、居士、大德等,他們有的是虔誠的佛教徒,有的是佛教之友,如吳伯雄等,他們也能像過去的佛教徒戴季陶、李炳南、李子寬、周宣德、南懷瑾、楊白衣等,來肯定佛教、護持佛教、光耀佛教,就看我們僧信四眾共同合力,讓人間佛教傳燈不熄。

    大陸文化大革命後,趙樸初長者喊出「人間佛教」的口號,這是沒有錯的,如果有人不同意的話,那他就是不懂佛教了,為什麼?因為人間佛教毫無異議的,就是本來的佛教;你若不以為然,那又是什麼佛教呢?你舉出哪一點不是人間佛教呢?佛教不捨一法,為什麼要捨棄人間呢?

    也有很多人掛念,人間佛教會不會因為太人間化,而最後流俗了?其實,人間佛教的精神是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弘法事業,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所謂傳統,不是一百年前、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傳統,而是回歸佛陀本懷的傳統。所以我說,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的本懷。

    幸得如今在大陸佛教繼起弘揚人間佛教的人才比比皆是,像現在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等。因為大陸之大,人才之多,限於我幾十年來偏居於台灣一隅,不能完全知道,實非年邁老病的我能了解還有哪些年輕有為的大德,只有請大家諒解。

    不過,我們大家互相精神相依,所謂「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我希望這許多法師,不但要發菩提心,來從事人間佛教的弘法事業,尤其要有度量、包容,中國佛教才能成其大,因為度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大家多來往團結、親近善知識,提攜後學、培養青年人才,共同來為人間佛教發光發熱。就如〈佛教青年的歌聲〉裡所唱:「……青年為教的熱忱,掀起了佛教復興的巨浪狂潮,成功的一日,就要來到」,以此來報答佛恩,就不怕人間佛教光明的火炬不能法輪常轉、佛日增輝。

    心得分享:
    一.了解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二.實踐三好四給五和六度的精神。三.佛光山四大宗旨。四.大師一生的寫照~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師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學習大師的慈悲智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能常聞思修證必定能成就菩提。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南南三-普門讀書會

    地點:台南億載公園
    時間:3/19早上10:30
    書名: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320頁~324頁
    帶領人;劉美齡 出席人數11人
    文章重點:
    1、與時俱進 重視以人為主
    佛教應該以人為主、重視人的幸福,人的平安,人的超越,人的完成。所謂「佛是人成」,「人是未來的諸佛」,人間佛教實在合乎今後大眾的需要,唯有「人間佛教」這個方向,是佛教為未來世界點亮的一道光明。
    2、法傳人間,淨化昇華人格
    人間佛教,以佛法僧三寶與中心:無常、苦、空、無我、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三學增上,四攝六度等...都是我們依止的根本佛法。人間佛教,才能實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人間佛教是在五欲六塵中,以佛法淨化,昇華大家的生活和人格。大師以文字弘化的因緣,曾編輯《覺世》旬刊,《人生》、《覺生》、《菩提樹》等雜誌文稿。50年代,在台北三重埔設立「佛教文化服務處」,編輯現代的佛教白話叢書,印行現代重新標點的經典,流通一些佛教法物等,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大師還非常有遠見,為了培養佛教人才,送青年到國外留學,組織青年到國外參訪交流等等,在這期間也引起一些保守佛教人士的不滿。
    讀後心得: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佛教應該以人為主,重視人的幸福安樂,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帶領佛教走入人群,為人服務,大師以邊行邊學邊整合,進行佛教創新,成立「人間佛教」,是佛說的(非佛不做)、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人間點亮光明,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轉念,也有師姐分享,佛度有緣人,機會面前人人平等,要自己把握、自己去悟、去執行,信願行具足,才能與佛相應,大師在遇到困難時從未退縮,他心中有非常大的宏願,以眾生的幸福安樂為修行目的,在最困難時也不忘初心,一直在思考佛教未來的發展,他為我們立了菩薩榜樣,是我們學校的標竿,非常幸運能遇到大師這樣的大善知識。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讀書會3/30
    地點:億載公園 日期/時間:3/30 早上10:30
    召集人:美雲督導 帶讀人:姚英
    人數:
    文章:雲居晨悟3/24 ~ 3/31

    文章重點:

    3/24 星雲大師說: 一念善心,佛陀看的到,菩薩看的到,世間的人會辜負你,佛菩薩不會辜負你,世間的事會違背你,因果不會違背你

    <<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能夠安住自在,不受外在影響,能離一切相,這就是智慧的力量。

    3/25 <<法句譬喻經>>: 貪欲妄道,快心放意,不計無常,生世如常,生世如寄,羅報延長

    我們身心繫於煩惱,常行於貪欲,行於慎,才會不斷輪迴,如能知道煩惱的可怕,了解佛法的可貴,能發心修道,行菩薩道,就能身心自在,吉祥平安

    3/26 <<佛光菜根譚>> : 停車留空間,將來好迴轉,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留一點空間給自己,也是等同於留空間給別人,自己自在,別人也歡喜,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智慧.

    3/27 嚴長壽在人文素養的培養一文中,提及培養優雅的特質,首先要學會安靜,內心平靜才能不生煩惱,擁有平靜的心,就能夠在四季變化中自在,心平靜了,世間就靜下來了,體驗到心與境是同一世界,就可以觀人自在,觀心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心靜,煩惱不生,就能體會到解脫心境


    3/28 星雲大師: 禪並非侷限在文字裡,長於困難,喜悅一生,發心行菩薩道,心甘情願,就會做得歡喜,忍和苦都是過程,要立定方向,放下心中掛礙,就能感受佛法的殊勝

    3/29 常言道: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更何況學佛,修道之人,更應該發心精進,難與易是觀念問題,覺得做不到的就難,,做得到就不會這麼困難.在正知.見,及能破除障礙

    3/30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采,天自安排,我們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往往因為計較.分別,就會旁生枝節,煩惱叢生,莫求他人,做好本分,因緣具足時,自然水道渠成


    3/31 在人間修行,除了發心,.也需累積福德因緣,我們常講福報,福報是修道的精糧,在修行方面,也是重要的一環

    我們知道,佈施是福報,慈悲也是福報,結緣是福報,包容是福報,所以福報處處都有,但只要我們一不留意,不留神,便處處都沒有


    總結 : 我們在發心修行過程中,除了要廣結善緣,要給人空間,給人方便,給人歡喜,我們也要觀照自己的心,要有正知 正見 要能安住,不受外在影響,內心平靜,才不會生煩惱,如此才能體會到解脫的心境,發心行菩薩道,要歡喜做,\甘願做,忍和苦都是過程,除了發心,必須累積福德因緣,福報是修道的資糧,佈施.慈悲.結緣.包容.都是福報,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福報也是修行路上的一環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讀書會11/9
    地點:阿里山高谷民宿
    日期/時間:11/9 早上10:30
    召集人:美雲督導 帶讀人:姚英
    人數:24
    文章:雲居晨悟11/8~11/14
    文章重點:
    11/8日:世間一切不可得,當我們在睡著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一切都不在你的掌握中,猶如夢幻泡影!也就是說一切都是幻有,幻生,幻滅!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觀念,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恆♾世間所有的擁有如同夢幻泡影的短暫,不要為不可得的一切而煩惱,從有到🈚️從生到滅,皆如空相
    11/9日:「善擇好書」好書中的種種啟發能給我們智慧,有了智慧更能比照自我自我覺醒,🈶️正確的方法,正確的觀念,自然有好的前途,有世界種種你在無名中不解的方法,而找到自我,自我覺醒,找到更優秀的自己!書也像良師益友是修行進德的方便善巧
    11/10日:學佛要發心、立願,廣發四弘誓願,發心立願能讓菩提心增長,以平等心接觸融入大眾,了解眾生的需要及煩惱,以無為法廣度眾生,即能究竟解脫,成佛自在。
    以平等心發願,對六道群靈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就會有願力對治根本煩惱及邪見。
    11/11日:星雲大師說:為人服務者總散發光熱!發光發熱就是一片熱心❤️!我們的身體做好事身體就能夠發光,
    我們的口說好話我們的口就能夠發光
    我們的心往好處想,能夠慈悲、智慧、禪定平等我們的心就能發光,我們本身就具足無量光明和智慧
    11/12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對過去不追憶,就是持戒!對未來不幻想是修慧!對現在不貪著是修定!不執著過去,不迷失現在,不擔心未來!戒掉過去的壞習慣,安定現在當下,才有智慧面對未來
    11/13日:其實原本我們的心是寂靜的,只是因為迷於忘念,任妄為真,迷己逐物所以在六道中輪迴!在每一次的輪迴中不斷地學習修正錯誤的方法和觀念,這意思沒有修正好,下一世繼續修正,直到正確。
    想要脫離輪迴的自醒、自覺、自修
    11/14日:善知識的條件:「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我們要學習正確慈悲善意,正知正見,通達經教,事理圓融,慈悲樂說,應機示教,給人信心!我們要不斷地提升自己才可以接引更多的人進入佛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讀書會11/2
    地點:億載公園 日期/時間:11/2 早上10:30
    召集人:美雲督導 帶讀人:姚英
    人數:16
    文章:雲居晨悟11/1~11/7
    文章重點:
    11/1:宗教是一家,沒有分別,透過交流、互相學習,可以進步、提升;
    以佛教來說,放眼世界,才能看到佛教界的未來;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為是中道義。」從緣起法可以看到中道,透過中道的體驗,去除兩邊對立,相互尊重、包容,進而產生和諧的社會。
    11/2:[佛光菜根譚]:「因緣如條件,條件具備,才能成事,;自信如明鏡,明鏡無塵,才能照明;心地如田地,田地肥沃,才能種植;布施如播種,,播種善緣,才能收成。」
    我們要努力讓自己條件具備,才能有所成就,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圓滿菩提道業。
    11/3:我們學佛法,要持戒,以戒為師,受戒要感到歡喜,可以說因緣具足,是很大的福報,戒,也是在提醒我們,保護我們。
    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有了戒,可以產生定;有了定,可以開發智慧;戒,可以幫助我們去除貪、嗔,因為戒是修學上的規矩,讓我們身心有所依靠。
    11/4:世間人的煩惱,來自於處在幻化中不肯承認,世間如水月道場,不但不肯承認,還從中計較、分別、執著,這就是顛倒,迷於實相,若能了知幻,就能夠離於顛倒,也就是覺悟,這中間不做任何方便,也沒有見識修行的問題。
    11/5:星雲大師說:「信仰就是我們的生命」,生活中處處有佛法,我們用心就能發現,行住坐臥乃至過堂,如果如法,都是佛法的體現。
    11/6:我們常說的貪嗔癡,毒害我們的身心,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佛教一直講熄滅貪嗔癡,能夠從戒定慧裡面,在身口意當中不跟貪嗔癡相應;
    有智慧的人,先從自己的心做起,每個念頭都不跟貪嗔癡相應,這才是究竟之道。
    11/7: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星雲大師開示修行之要:「處眾時,要有敏銳的觸覺。」
    一、「在勞動中,要有植福的觀念」;
    二、「在布施時,要有無相的慧解」;
    三、「在心靈內,要有道德的基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讀書會10/26
    地點:億載公園
    日期/時間:10/26 早上10:30
    召集人:美雲督導 帶讀人:美齡督導
    人數:17人
    文章重點:
    10/25 自覺:每天面對人、事,會讓我們起煩惱,起障礙;相反的,人事也能讓我們增長智慧。
    星雲大師說:面對人,要往好處想,往長處看;面對事,要往遠處想,要往大處看;
    我們可以從人事中增長智慧,改心換性,才有未來。
    10/26從「六根」對「六塵」中修正自己,要在生活中確實用心,就知道道理,以道理為引導、為正見、為正信,在其中修正自己。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一切都是生滅法,如夢幻泡影,本無今有,本有今無。
    10/27智慧:當我們具足智慧,不生煩惱障礙,能夠覺悟的時候,就是佛了。佛在五濁惡世,如同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能夠在煩惱當中知道虛幻性,才能不執著於世間,不執著於三界,這是我們要學的智慧。
    10/28因緣果報,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星雲大師說:「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了解因緣果報的關係,就知道世間是多變的,世間無常,知道無常,就知道世間非我所,很多因緣沒有辦法控制,所以對於世間一切都要放下。了解無常,了解無我,就可以知道世間涅槃寂靜就是解脫。
    10/29佛說:眾生皆具佛性
    我們本來就是佛,就具足佛性,只因為妄想、執著乃至分別,佛性沒有辦法呈現,所以學佛要靠發心,發心成就種種功德,要把握當下的因緣,直下承擔。
    10/30消災延壽
    我們常禮拜消災延壽藥師佛,都希望能夠消災延壽,但若不修慈悲、平等、精進、禪定、智慧、布施我們拿什麼條件來消災延壽?佛教因緣果報的關係非常清楚,我們學佛要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關係,就能夠心中清楚而肯定自己是否有條件消災延壽。
    10/31聞思修
    清朝張潮講到書之用:「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我們讀書要用心,能用、能記、能思惟,才能入於道,在佛法裡要多觀照,才能有所覺,有所悟,這個過程相當重要。
    只有聞思修才能入三摩。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讀書會4/6
    地點:億載公園 日期/時間:4/6 早上10:30
    召集人:美雲督導 帶讀人:美齡督導
    人數:
    文章:雲居晨悟4/1~4/6
    文章重點:
    4/1:宋朝慈受懷深禪師:「莫謂地平無險處,須知平地有深坑」,我們用眼睛看世間,看天災,有種種苦處,但我們可以心不苦,苦來自於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能了知因緣,就能自在、法喜、安樂、解脫。所謂「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不怕無常變異,只怕煩惱無明。
    4/2:[大品般若經]:「若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若生若滅,則能知佛所說諸法實相,是人行般若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真佛弟子。」
    我們的心常常忙於世間,有喜歡、不喜歡種種分別,為心所想,為心所受。
    所以祖師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心。」能靜下來,自然清淨,自然解脫。
    4/3:有了佛法,讓我們的世界變得不一樣,星雲大師說:「有佛法就有辦法」,有了佛法,我們的煩惱會減少,有了佛法,能讓我們的善根增長。
    4/4:星雲大師說:「做人要像一面鏡子,自我觀照;做人要像一隻皮箱,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記錄功過;做人要像一支蠟燭,照亮別人;做人要像一個時鐘,珍惜生命。」
    星雲大師提醒我們:「人成即佛成」,學習人的優點,我們很快就能夠成就佛道。
    4/5:面對自己須有勇氣,有勇氣才不會有所畏懼,勇氣是一種力量,有力量,心才有所依靠,勇於面對自己,面對事情,才不會有所退縮。
    4/6: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兩個忠告:
    第一:重視環保:如果人類不重視環保問題,未來的五百年至一千年,地球就不適合人類居住,素食是環保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要提倡素食。
    第二:IA人工智慧問題:如果人工智慧的背後是貪心、瞋恨、對立,那麼人類設計出來的人工智慧,可能會導致人類互相鬥爭,世界就會滅亡。
    佛佛法教我們消除貪心爾、瞋恨、對立。是處於菩薩的情境-----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第五督導區 南區第三分會 普門讀書會
    活動時間:110年03月09日 10:30~12:00
    活動地點:億載公園
    帶領人: 美齡督導 師姐 人數: 12人
    讀書會召集人: 張美雲 督導
    紀錄: 姚英師姐
    課本: 雲居晨語 3/9~ 3/15

    讀後重點 :

    3/9 主要談到信心,明朝憨山德清禪師(費閒歌):「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生無總是聞,境界不持空力,縱然落髮也徒然」,出家是難能可貴的,稀有難得的事

    不管出家.在家.對於一個發心,學佛修行的人來說,信心非常重要,不只對佛法信心,對自己也要有信心"願立則仲生可度,心發則佛道成"

    3/10 星雲大師提到「如何調整自己」,人經常有煩惱,但從來沒有想過調整自己,不想改變自己,煩惱就不會消失,所以講苦海無邊

    佛陀十號裡講「調御丈夫」,及佛陀善於調整身心,讓自己得大自在,我們每個人都在團體裡面.在大眾當中,不能只看到自己,要先看到大眾,先看到世界,在看到佛教,看到常住,才會知道自己應該要做的事


    3/11 大師說善德之道:

    一.學習吃虧養得,吃虧能培養福德因緣

    二.學習互調能慈悲.互動.能結緣,長養慈悲心

    三.當然如此能自在,世間本來就是當然,很多苦難.煩惱.障礙.都來自我們要求太多

    四.享有就好能常樂,在煩惱的時候,一念知足是短暫的放下,會讓我們法喜充滿,體驗到一份命理與光明




    3/12 大師講,一步一腳印,提醒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努力修行,不管好與壞,從中累積智慧,福德因緣

    只要我們有心,有覺性,佛性,透過努力自然可以成就菩提道業,這是我們要具有的信心

    3/13 大師一筆字法語:真解脫一塵不染,妙莊嚴萬法皆空,因為有讓我們產生貪心,嗔恨.無明.我慢生種種煩惱.對於有的執著,佛陀講緣起性空: 金剛經有云: 無有少法可得,對於世間的種種,我們一點都得不到,因為隨時在變,如夢幻泡影,世間本來就是如此,所以我們要體驗經的智慧

    3/14 修行於道,也要有方向,有目標,不適只看到最終目的,要能夠自在.法喜.安樂.內無所得,外無所求,能夠安住於世間,自利利它,自覺覺他,發菩提心,圓滿菩提道業,所以.在學佛過程中,要清楚明白自己做什麼,就能夠在裡面安於心,安於道

    3/15 大師常說: 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勉勵我們,無我未來會更好,從無我中得到法喜,法樂,得到清淨.解脫.在生活中有無我的體驗,才能跟佛法相印,跟大師相印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