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1/6(二)下午,15:30-17:00
    地點:普門寺5樓
    研讀題材:《星雲大師全集》-《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人(6-10)
    帶領人:徐牡丹
    參加:徐牡丹、羅妙琴、廖月霞、許喜榮、陳永上、張玉珍、林珠孌
    一、 重點導讀
    1、 佛光會員要有六心--靈巧慧心、靈巧慧心、大志願心、
    愧意慚心、精進恆心、誠信心
    能發此六心,必能使個人道業大為增長,佛光會務進展迅速。
    2、怎樣做個佛光會員
    國際佛光會不屬於某一個宗派、某一個寺院,也不屬於某一個人,它是一個國際性的團體,我希望各位佛光會員也應該具備宏遠的世界觀,做一個同體的慈悲人,做一個共生的地球人,做一個明理的智慧人,做一個有力的忍耐人,做一個施捨的結緣人,做一個清淨的修道人,做一個歡喜的快樂人,做一個融和的佛光人。
    3、 佛光會員需要做什麼
    我們要時時以團結、統一、動員、融和互相勉勵,讓我們共同攜手努力,邁步向前,將佛法的種子遍灑世間,以期不久的將來,全球五大洲到處都能盛開美麗芬芳的花朵,結出豐碩纍纍的果實。
    4、 佛光會員應該注意什麼
    佛光會員的宗旨是本會的最高目標,猶如茫茫暗夜中的燈塔,能指引眾生到達解脫的彼岸,我們應該極力發揚積極實踐。佛光會員若能注意佛光日的慶祝、蓮花掌的普及、四句偈的奉行、檀講師的進修、佛光會服的穿著、佛光信條的遵守、佛光會歌的含義、佛光三昧的修持、會員手冊的閱讀、佛光會徽的認識、組織章程的明了、佛光宗旨的發揚,則無上佛道堪成,人間淨土現前,希望大家都能於此自我留心,自我研究,自我計畫,自我實現。
    5、 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
    檀講師應具備十二個條件︰正知正見、信戒定慧、因緣果報、團體觀念、慈悲和淨、功德清望、權巧方便、口才敏捷、態度莊重、音調誠懇、五戒俱全、家庭美滿。
    檀講師制度的建立有助於提升信眾信仰的層次,在佛教史上是革命性的創舉,對未來佛教的發展相信會有很大的助益。我期許大家能把握難遭難遇的機會,努力當個檀講師,本著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質,發心立願,誓為佛法的弘傳而奉獻心力,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創佛教的新紀元﹗
    二、 討論、分享與回饋
    莊燕雪(書面分享):
    身為知賓大隊長,深切感受「無相布施」「廣結善緣」的美好。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無論道場或總會舉辦的各項大小型活動,只要有知賓服務身影,就讓人感到安心,現場充滿了正能量。
    知賓的服務並不僅僅是禮儀的展現,更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關懷與智慧的流露。他們以莊嚴微笑和真誠接待,讓來訪的信眾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正如星雲大師所言,「諸眾身心歡喜,則一切如來歡喜」,每一次的微笑與服務,都是佛光人對眾生的慈悲布施。這種服務精神不僅限於道場內,更跨越國界,在全球的佛光活動中廣結善緣。
    2023年,佛光知賓代表更遠赴韓國參與善女人大會,以端莊亮麗的儀態與專業形象震撼現場,讓人見證了佛光山教育弟子的優雅風範。他們用心服侍,展現出佛光知賓的高度與深度,將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實踐「上弘下化」的菩薩道。
    在日常中,佛光知賓不僅追求外在儀態的端莊,更重視內在修為的精進。身著桃色外套、牡丹旗袍,以莊重的儀態象徵著佛光山的品牌價值。然而,真正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以佛法為核心,不斷內化自我,將信仰轉化為具體行動,服務他人、感動他人。這份用心,正是佛光知賓成為「知己知彼,賓至如歸」典範的關鍵。
    正如覺培法師所言,人生因精神與信仰而有高度,知賓的服務亦因廣結善緣而有深度。在當前這個科技發達但人際疏離的時代,佛光知賓以布施和喜捨為橋樑,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們的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乃至佛法的分享,皆是最珍貴的施捨。透過這些平凡而真誠的行動,讓每位信眾都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與溫暖。
    佛陀曾說:「若菩薩能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亦復能捨一切福事與諸眾生,是名菩薩。」這正是佛光知賓的真實寫照。他們以生命的姿態實踐佛法,無論是接待信眾,還是參與國際活動,都讓世界看見佛光山弟子的慈悲與智慧。
    讓我們以佛光知賓為榜樣,秉持服務的初心,用專業擦亮佛光品牌,以善緣傳遞佛法智慧,將光明與歡喜帶給更多人。這是佛光人共同的使命,也是每位知賓的榮耀與責任。
    陳永上
    以“無所得”的心,成就佛道,譬如你選擇“淨土法門”
    一.簡單一念:相信。信有阿彌陀佛,信有往生之分。
    二.堅持---既然發願往生,不達目標絕不中止。
    三.有定力--要懂得用“無所得”的心修行。
    1.不起“疑惑心”(選擇淨土法門對嗎?)
    2.不起“速成心”(怎麼唸這麼久的佛還是見不到阿彌陀佛呢?)
    心經不是說:以“無所得”故,才能“心無罣礙”,因為心無罣礙才能“無有恐怖”,才能遠離“顛倒夢想”,也才能保有“恆常心”,最後成就佛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12/10(二)下午,15:30-17:00
    地點:普門寺5樓
    研讀題材:《星雲大師全集》-《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人(1-5)
    帶領人:徐牡丹
    參加:徐牡丹、羅妙琴、廖月霞、許喜榮、王蒼妙、張玉珍、翁淑芳
    一、 重點導讀
    1、 佛光會員應有的精神
    四大菩薩是我們的楷模,天龍八部是我們的護法,四大金剛是我們的力量,十方諸佛是我們的理想,希望大家發揮悲智雙運、包容耐煩、摧伏外魔、清淨六根的精神,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2、 佛光會員的胸懷
    佛光會員們若能有「不問別人能為我做些什麼,而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的精神,從建立美滿家庭、注重人間修行做起,繼而心懷社會,放眼世界,普利大眾,那麼今日的一會,將帶來不可限量的功德,今日的一會,也將留下永恆不朽的歷史。
    3、 佛光會員的任務
    佛光會員有六項任務︰鼓勵研究佛學、護持文教事業、舉辦社會服務、發展佛教教育、推動國際弘法、建設人間淨土。
    4、 佛光會員應有四種性格
    大家都能以「群我國際化」自利利他,以「佛法人間化」利喜眾生,以「理念未來化」突破創新,以「制度統一化」凝聚力量,則佛光會必能迅速發展,度眾有成。
    5、 佛光會員的四好
    會員如果都能時時存心好,常常說話好,處處行事好,個個做人好,必定能為自己留下光輝的歷史,為本會留下不朽的事業。
    二、 分享與討論
    兩位入會超過30年的資深佛光人分享經驗,引發大家的熱烈回響。
    三、 回饋
    廖月霞
    這章節大師揭示許多理想,是佛光人的努力目標。
    期待每個佛光人先從個人小處做起,不佔位子,不要只愛自己及朋友,要擴大心量;不喧嘩,尊重發言者及秩序;付出不方便的代價,力行環保心保。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11/05(二)下午,15:30-17:00
    地點:普門寺5樓
    研讀題材:《星雲大師全集》-《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精神
    帶領人:羅妙琴
    參加:徐牡丹、羅妙琴、廖月霞、許喜榮、王蒼妙、張玉珍、林錦華、翁淑芳
    一、 重點導讀
    1、 佛光會員的信條
    2、 佛光會員的使命
    3、 佛光會員的展望
    4、 佛光會員四句偈的意義
    5、 發揚佛光會員四句偈
    二、 討論與體悟分享
    氣氛熱絡,開誠佈公、讚歡大師。
    三、 回饋
    廖月霞
    平常有口無心念過多少次四句偈,後來細細推敲每個字、每個詞,才發現字字珠璣。大師真有智慧,把所有佛法修行的內容涵蓋在四句偈中。當以此為目標,日後每唸要字字入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教師經經典讀書會
    時間:10/08(二),下午3:00-4:30
    地點:普門寺5樓
    研讀主題: 《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精神
    帶領人:徐牡丹
    參加:徐牡丹、張玉珍、許喜榮、羅妙琴、廖月霞、翁淑芳、莊燕雪、王蒼妙。
    一、 重點導讀
    1、 佛光會的宗旨
    A. 秉承佛陀教法,虔誠恭敬三寶;弘法利生,覺世牖民。
    B. 倡導生活佛教,建設佛光淨土;落實人間,慈悲濟世。
    C. 恪遵佛法遺制,融和五乘佛法;修持三學,圓滿人格。
    D. 發揮國際性格,從事文化教育;擴大心胸,重視群我。
    2、 佛光會的目標
    A. 提倡人間佛教
    B. 建設佛光淨土
    C. 淨化世道人心
    D. 實現世界和平
    3、 佛光會的性格
    A. 國際佛光會具足信仰的根性
    B. 國際佛光會具足普及的特性
    C. 國際佛光會具足現代的適性
    D. 國際佛光會具足國際的廣性
    4、 佛光會的性質
    A. 佛光會是一個主張慈悲包容的社團
    B. 佛光會是一個倡導眾生平等的社團
    C. 佛光會是一個尊重家庭生活的社團
    D. 佛光會是一個重視社會福祉的社團
    二、 討論與分享 (略)
    三、 回饋
    張玉珍:
    身為國際佛光會會員,因此「具足信仰的根性」,藉著聽經聞法、受戒、親近人間菩薩、參加各種法會、擔任義工讓自己的信仰層次提升,同時長養法身慧命。生命歷程中,不論順境逆境,因為有了佛法的依歸總能隨緣自在,並且坦然面對生死。這是信仰的珍貴。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教師經經典讀書會
    時間:7/17(三),上午9:30-11:00
    地點:ZOOM會議室
    研讀主題: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帶領人:徐牡丹
    參加:徐牡丹 、張玉珍、許喜榮、羅妙琴、張淑珠、張淑娟
    一、 重點導讀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二、 討論與分享 (略)
    三、 回饋
    張玉珍:
    佛陀告訴阿難:「若能受法、行法以覺悟為花供養,這才是真正的供養佛陀」
    提醒我們,真正的供養佛陀就是對於經文要能多聞訊熏習,信解受持,對於法義要能深入思維,於行住坐臥中都能以佛法為依歸,時時不忘覺照,就能走在成佛大道之上,如此就是最好的供養。
    徐牡丹
    佛陀雖然說要無得而修,但不否定修行的得,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淨的增長,要和諸佛感應、接心,而不是時時掛礙;心有所求,盼有所得,哪裡還能自在?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6 個月前
    普門教師經經典讀書會
    時間:6/12(三),上午10:00-11:30
    地點:ZOOM會議室
    研讀主題: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第六章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帶領人:徐牡丹
    參加:徐牡丹 、張玉珍、許喜榮、廖月霞、陳智惠、張淑珠
    一、 重點導讀
    1、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2、第六章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二、 討論與分享 (略)
    三、 回饋
    廖月霞
    金剛經的核心理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目標遠大不容易達成,但是藉由反覆的讀經聞法,一次次提醒,每次對境情緒起變化,越來越能快速察覺自己的感受想法、快速的跳脫情緒,這就是修行吧。
    開卷有益,把握接觸善知識的機緣,謝謝牡丹帶領,謝謝大家一起成就共學。
    張淑珠
    感謝牡丹帶領人的導讀!
    1、星雲大師怎麼說「無我度生」呢?
    「無我」不是沒有我這個人,而是不要讓自己住在「人我對待」當中。
    能夠無我,便能「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本領不是「教得會」、「學得會」,而是「做得會」。做了就會,只要發心就好了!發心,平等心度平等眾:外不見所度的眾生,內不見能度的我。不著於相,施方便法,就能使奧妙的佛法契入聽者的心中。
    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無我度生,先惠自己呢!
    2、大師如何依《金剛經》教導「無住生活」呢?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大,什麼動作最敏捷?是我們的心念!有情眾生心住在「五欲六塵」裡,心若有住就不安全、不穩定,色聲香味觸法都會變。
    眾生本有佛性,與佛無別,只因六塵蒙蔽,生出種種虛妄心念;凡夫以所知障為是,侷促於自己的偏見。只要懂得化慳心為捨心,化瞋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執著,生命才能往前進。
    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安住身心就不會被別人的一個眼神傷害、一句話利誘,乃至被貧富寵辱毀譽動搖了初衷。
    愛是人性所需,也是生命的根源,慾望則出於自私的貪愛,總在歡樂與煩惱裡糾纏不清。想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要先能夠「無住生活」。「無住生活」是不執著己心的生活。
    護念清淨心,就像死囚一心護著頭頂上的油,跨越生死的關頭。生滅本來就應無所住,才能隨緣自在。世間的事無法盡善盡美,所以我們不必求全,只要看破放下,就能隨喜自在。
    「每一個念頭的生滅」也是死亡!參透因緣和合,我們要能把握每一個念頭,明了精神世界的內在價值。

    我想擁有清淨自在的心,得用「成就的秘訣」磨一把文殊師利的慧劍走生活。
    陳智惠
    謝謝牡丹提綱挈領的帶領我們進入金剛經的世界。這次的重點是無我度生與無住生活,其中對世間原本是「一半一半」的感受最深刻。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聽到的不合情理或是千奇百怪都不必太訝異,也不必放在心上,因為這世間本來就是一半一半的,無法盡善盡美,所以我們不必求全,但求盡其在我,俯仰無愧,只要看破放下,就能隨喜自在。
    四、 下回活動預告
    時間:7/15(一),晚上7:30
    地點:ZOOM會議室
    研讀主題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 :5/14(二) ,19:30-21:00
    地點:ZOOM會議室
    帶領人: 徐牡丹
    研讀題材 :《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三章金剛-斷除一切煩惱〉〈第四章無相佈施-無相的功德〉
    參加:
    徐牡丹、許喜榮、張玉珍 、張淑珠、莊燕雪、.鄭淑滿、.羅妙琴 、.陳智惠、廖月霞
    壹、 進行流程
    一、 重點導讀
    1、 第三章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1) 金剛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每個人本具的無限潛能。
    (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物皆依因緣假合而存在,一切名相,都是為了方便指涉和溝通,我們應無所住,一旦執著在這些名相上,就陷入了迷障。
    (3) 諸法皆空-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4) 放下、超越、無所住-人人心中都有放捨不下的「玉缽」,唯有放下、超脫所執,才能自在。
    (5) 真空才能妙有-含攝了「有」和「無」的「真空」,其實就是「因緣」的意思。
    (6) 無住生心-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這是整部《金剛經》的要旨。
    2、第四章 無相布施:無限功德
    (1)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佛法從來不計事相的美醜貴賤,而在於發心的真偽。
    (2) 我們面對世事要建立六種觀念:如夢觀、如幻觀、如泡觀、如影觀、如露觀、如電觀。
    (3) 無相與有相-有三種妙觀可以培養我們如虛空廓然的平等心。即厭離觀、菩提觀、慈悲觀。布施時,應要做到:隨緣、隨力、隨喜、隨心。
    (4)財布施-佛陀要我們不住相、不住法布施,並不否定財布施。
    (5) 無畏布施-財的布施卻是有漏、有限的。無畏布施是大慈大悲的清淨功德。
    (6) 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遠遠勝過身布施。生命如晨間露水,應該以有限的外財,充實無形的內財。
    (7) 人人皆能布施-大心未發,仍是凡夫;既發大心,即是菩薩。
    二、 討論分享(略)
    三、回饋
    1、鄭淑滿
    能夠和大家一起研讀《金剛經》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非常的珍惜!
    七寶佈施,重新再一次的復習,大家都有溫故知新的感覺,非常的讚嘆!尤其是在聲寶佈施→耳不貪好聲音樂,我特別有感觸;最近受耳疾所苦,有幸從《華嚴經》觀音篇中得知,觀世音菩蕯說:因為一切的本質都是空,那麼聲音也不例外;聲音的本質也就是空,而其實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可以作為開悟的途徑,只是耳根比較敏利,所以藉由聲音,來了悟聲音背後的本質,不失為省力快捷的方法;而方法就是運用耳根仔細的聽聲音,剛開始只聽一個聲音,例如:到海邊,專門聽海浪聲,聽著聽著,似聽非聽,海浪聲非海浪聲,一切都消融了!終於經由聲音返回一切的本質 空,最後再聽萬物的聲音,也就是一切聲音到最後也消融了!顯露一切聲音,背後的本質 空,所以再清楚不過了!所謂耳根圓通,就是透過聲音,返聞自性回到一切的本質 空;然而,觀世音就是通過耳根圓通的法門,開悟證果!
    果然,要重新認識我們的心,要檢查我們這顆心猿意馬的心;面對無常的情感,能隨緣、不自苦、不惱人!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心,就能自在地無住生活,就能夠做一個正觀、真正自由的人。
    💕謝謝徐老師的帶領,及前輩的寶貴經驗💕

    2、張淑珠
    雖說沒有PPT的輔助,然而牡丹帶領人娓娓道來,文在胸中如縧,言在口中似絮、什麼都講到,輕者簡單帶過,重者明白強調,時間在敘述流暢中過去,內容聽得很清楚,牡丹真不簡單。
    《金剛經》對不熟悉的人實在很難理解,我們很幸運的,有一位超級能解說的星雲大師,為我們說了《金剛經》-成就的秘訣,從秘訣裡讀去,哇!探寶也!越讀越開心。今天讀了「金剛-斷除一切煩惱」和「無相布施-無相的功德」。
    真心、明心,沒有塵垢!沒有塵垢,才能見到清淨的光明。佛陀藉著「金剛」的譬喻,法喻並用,為眾生斷除覆蓋心眼的一切煩惱。佛陀把明燈點在那裏,大師指引了我們尋找明燈的路徑,引光攝到個人心中。雖然我心還不是清淨明心,能夠從這裡開啟慕光,我已心起歡喜,願能無住生心,願能點點滴滴斷除無明。
    過去,總會想到:我做布施了…爾後,「三輪體空」成了自然性,這種成長很高興。《金剛經》強調無相布施,我們要「不住法布施、不住相布施」,沒有「四相的執著,也沒有六塵的執著」。嗯!要學習的面很廣。「云何是一身七寶布施?」只要我們不貪布施:眼不貪色相奇物、耳不貪、鼻不貪、舌.身.意皆不貪。那麼,自身便得「七寶布施」之福(色寶、聲寶、香寶、味寶、觸寶、法寶、佛寶布施),搞懂了這七寶布施很高興。更上層樓!還要好好地邁向無畏布施和法布施。
    大師的故事裡,一捧沙土、一朵小黃花、一句能啟迪人心的話語,無不是布施。人人皆能布施:隨緣布施、隨力布施、隨喜布施、隨心布施。布施是獲寶!
    貳、 下次活動預告
    時間 :6/11(二) ,19:30-21:00
    地點:ZOOM會議室
    研讀題材 :《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第六章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 : 4/17(三) ,19:30-21:30
    地點:ZOOM會議室
    帶領人: 徐牡丹
    研讀題材 :《成就的秘訣-金剛經》-〈自序:在人間成就〉〈第一章成就:般羅密〉〈第二章秘訣:般若〉
    參加:
    徐牡丹、張玉珍、廖月霞、張淑娟、許喜榮、葉淑芬、鄭淑滿、陳永上
    一、 重點導讀
    (一) 自序
    1、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三部經堪稱為「心的經典」,包括《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
    2、 一九九七年,大師完成過《金剛經講話》一書,用以爬梳、解《金剛經》之義。《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佛法是用來實踐的。
    3、 《金剛經》可說有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二) 第一章 成就:波羅蜜
    1、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
    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
    2、 人間佛教
    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長在人間、悟道在人間,涅槃也在人間;所以,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能為人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歡喜、快樂,因此活得快樂、幸福、自在,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
    3、 轉化金錢為善財
    4、 組織的成就:同體共生
    5、 重新估定價值
    6、 關於「集體創作」
    7、 關於「制度領導」
    8、 一磚一瓦起高樓
    9、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10、 佛教的成就:波羅蜜多
    (三) 第二章 祕訣:般若
    1、 什麼是般若?
    「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直指本心,穿透文字障、知識障、無明障等種種世間煩惱憂苦,直接通達諸佛的大智慧,並於現世實用,即是成就的祕訣。
    2、 生活處處有般若
    3、 如何實踐般若: 沒有人能代替你活或覺悟。
    4、 在組織中養成執行力
    5、 人的無限潛能
    讀《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祕訣,就在我們能否以「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二、 討論與分享
    三、 回饋
    陳永上:
    ◇大師認為:凡夫衆生的妄心,“執假為真”,總是想要“擁有”越多越好。
    其實“有”就是“住著”,“有”就會“有限”一旦生起“有”的觀念,比較計較之心必隨之而起,生活也就失去了樂趣。
    金剛經說:“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真心”只有在“無住”之中才能生起。所以若能體現“無限”“無爭”,才能在無邊的法界遨遊,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
    ◇大師認為: 人生懂得.“緣起中道”的道理,就能認識“空有一如”。
    能夠建立“空有一如”的人生觀,則來者隨他來,去的任他去。就不會被世間“無常”變動所左右,就不會執著苦樂.有無.榮辱.來去等世間虛幻的假象並受其干擾,而能過著“解脫自在”的人生。
    ◇ 大師認為:人生在世,太過執著於“擁有”的人生,固然辛苦。太“空無”的人生,也未免過於枯燥乏味。最好是將兩者調和,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以“享有而不佔有”的觀念來奉獻社會。
    ❖取材自滿義法師所著“星雲學說與實踐”
    鄭淑滿:
    閱讀大師的作品的部分,我算是初學者,經由徐老師的帶領,讓我更想深入理解內容,會更想讀懂大師的真正意涵;難道讀書會就是集體創作嗎?也印證讀書會舉辦的意義,透過大家的一起閱讀意見交流,再度的深入感受、分享,就有續航力再讀下去!今天的讀書會真的很棒!
    分享我個人的小小收穫:
    1、在人間成就→佛法是用來實踐的
    ,不但讀經,要能夠行經;學佛是為了在人間成就,落實在行住坐臥之間;般若即是成就的秘訣。
    2、成就→利益眾生,因緣果熟,即波羅蜜多。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
    3、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
    4、佛教,不是出家人專有的宗教,也不是供學者研究思想文字,應該是有利於全民大眾的;佛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能為人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
    5組織的成就:同體共生→
    透過重新估定價值,集體創作,制度領導,展出一個企業能夠嶄新,而且生生不息的生命空間。
    6、佛光人的成就→無得而修: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奉獻修為的無得。佛光人與眾生同體、和諧共生。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7、人要做海綿,不停學習吸收;不要做塑膠袋,滴水不透。
    💕謝謝徐老師的帶領💕
    四、 下次讀書會預告
    時間:5/13(一),晚上7:30
    地點:ZOOM會議室
    研讀材料: 《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三章金剛:斷一切煩惱〉〈第四章無相佈施:無限的功德〉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 :3/20(三) ,19:30-21:30
    地點:ZOOM會議室
    帶領人: 徐牡丹
    研讀題材 :《佛法與義理》-〈佛教奇理譚〉〈佛教的真諦〉
    參加:徐牡丹、廖月霞、陳智惠、張玉珍、許喜榮、張淑娟、張淑珠。
    一導讀與討論
    1、〈佛教奇理譚〉-所謂「奇理」,就是和我們平常所了解的常識、道理不一樣的理論。
    (一)、一多不二的奇理 1)從福報上看「一即無盡」(2)從道德上看「一即無窮」- (3)從信仰上看「一即無限」
    (二)、遠近不二的奇理: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遠近高低,全由心識了別取捨。
    (三)、大小不二的奇理:「總一切語言於一句,攝大千世界於一塵」
    (四)、是非不二的奇理: 在佛法的奧妙裡,是非的衝突已泯,表相的爭執已祛,一切萬物都還復了它的圓滿自性,互相通融無礙。
    五、淨穢不二的奇理: 能了知生活裡的汙濁穢敗,才能證悟生命上的清涼明淨。
    (六)、空有不二的奇理: 空有之間,既非對待,亦非分別,而是純然如一、理事無礙的。
    2、佛教的真諦--佛教的真諦指的是三法印、十二因緣、性空、四聖諦等。
    四聖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人生宇宙的實相,是大小二乘共學、應學的基本
    法門。
    苦諦
    (一)苦的原因
    我與物、與人、與身、與心、與欲、與見、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
    佛教說苦,不是消極的知苦,沉溺於痛苦之中,而是積極的去苦,超越痛苦桎梏的束縛。
    (二)遠離痛苦的方法-充實自我的力量,滅除痛苦的根源…
    集諦
    集是形成痛苦的原因。集的內容是「業」,業的真正意思是:「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
    滅諦
    信仰佛教,就是為了追求「滅」所謂滅是指滅盡了貪、瞋、痴煩惱的理想境界。
    道諦
    想進趨寂滅的世界,必須依照四聖諦的「道諦」來修持。八正道,是到達滅諦,進趨聖人之境的八種正確修行方法。
    佛陀一再講說四聖諦,可知四聖諦的重要。它與緣起、三法印,都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是宇宙間顛撲不破的真理
    二、回饋與分享
    智惠: 佛陀真是用心良苦呀!
    四聖諦以因果順序來說的話,應該是集苦、道滅,佛陀為順應眾生的根性一一「果」易明而「因」難解,不得不先說人生種種的苦,讓眾生起厭離之心,再說明形成苦的原因,真是用心良苦!
    眾生苦是因為貪、瞋、癡三毒所造的種種惡業,因業報而遭致苦果,但不知自省,反而怨天尤人,再造新業,當然苦上加苦,苦海無邊。唯有依著八正道才能真正證得涅槃,滅盡貪、瞋、癡等煩惱,而顯現出清淨自在的真如本性。
    要滅盡貪愛、瞋恨、無明,談何容易。我現在比較能做到的是經常自省,希望下次再碰到同樣的事情能夠更圓滿的處理。對有些覺得不合常理的事情也比較能夠釋懷,就如同大師說的,我們的社會本就是一半一半,有一半善、一半惡,一半美、一半醜,形形色色,都要包容,都要接受。
    希望在眾多善知識的薰息下,能更精進,也能漸漸遠離諸煩惱。
    三、下期預告
    日期:4/15(一),晚上7:30
    地點:ZOOM會議室
    研讀題材: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 :2/2(五) ,19:30-21:30
    地點:ZOOM會議室
    帶領人: 徐牡丹
    研讀題材 :《佛法與義理》-〈佛教對因果的看法〉〈佛教對空有的看法〉
    參加:徐牡丹、廖月霞、陳智惠、張玉珍、許喜榮、張淑娟、張淑珠、劉珍齡、朱秀凌、葉淑芬
    一導讀與討論
    (一)、〈佛教對因果的看法〉
    1、因果,是人間的實相,也是高深的哲學;有因必有果,其準確性連現代的電腦科技也不如。「因果」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種下了橫亙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緣。
    2、因果是是由萬法因緣所起的「因力」操縱,由諸法攝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獨立的特性。因果,是保護大家的心靈法律,自己的行為要自己負責,因果報應也由自己來承受。
    3 、佛教雖然說三世因果,但是卻著重於現世的因果;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過去的惡因惡果今生可以改變它,未來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獲得,因此平時要行善積德,及早種下善因,為來年結成甘美的果實而準備。
    (二)、〈佛教對空有的看法〉
    1、「空、有」就和拳掌一樣:本來是「空」的,因緣聚合而成「有」;本來是「有」的,因緣散滅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隨著因緣而成而壞,不停的變化。「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2、「空」就是般若智慧、也是一種正見。「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3、空,遍布人間,無處不在。也橫遍十方也豎窮三際。從空理上、因緣上看,「有」都只是一個虛妄的假相。
    4、「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創造力。
    5、儘管萬法有千差萬別的形相,但是空的理體是相同的
    6、佛教的空觀哲學,必須先摒棄物我表相的種種對待,從大本大源處建立內在圓融高妙的勝義。是化否定為肯定,從出世到入世,變消極為積極,去玄義而重實踐的。唯有這樣,才能轉身踏破虛空,返顧宇宙萬有,而從否定中建設「有」,從肯定中了悟「空」。
    二、回饋與分享
    劉珍齡:
    很高興趕得上經典讀書會,讚歎牡丹督導精湛的導讀,也很感謝夥伴們的分享,讓我從討論中學習很多。充分享受讀書會的歡喜。
    懂因果,了解一切自作自受,不但讓我們謹言慎行,把握當下,做最好的自己。也能甘心接受發生的一切,才能更有力量去面對、處理,而後放下。
    每天生活中的色香味觸法,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察覺、認識、感受,就是“有”。因為“有”,產生愛惡欲,或不可得而希求痛苦,或不能離而傷心哀怨,心情總是波動,不得清淨。了解當時、空、立場、角色等等不同,對所有的一切,將有不同的看法和感覺,不再執著,就是“空”。能有空性智慧,生活將更自在,且充滿創意與歡喜。
    張淑娟,
    很難得可以參加線上經典讀書會,讚歎牡丹督導深入的導讀,跟大家一起讀書,浸潤佛法歡喜中。也期待未來也有機會可以一起參加經典讀書會。
    空中生妙有,沒有把自己倒空,就沒有地方容納各時空可以結的因緣,生出不同的妙有。就好比稻子收割後,才有空種下油菜,長出油麻菜籽花,美美的一片,還可以當肥料來充實土壤。稻子沒有收割就沒法種 油菜 來生 油麻菜籽。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如過年的打掃:斷捨離一下。
    張玉珍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從因緣法來觀一切的人事物,則能夠能夠慢慢體會空的義理。記得慧昭法師曾經開示,成佛之道在發大悲心、菩提心,並且要具備空性慧。空性慧也就是般若智慧,有了它自然能夠超越人我對待,觀怨親平等。
    前不久閱讀一本長篇小說,書中描寫一位妙齡上班族女子,為謀取錢財而連殺兩人,手段極為兇殘。然而作者並未將她塑造成十惡不赦的殺人魔,反而著墨於她貧困匱乏的童年生活,缺愛的家人關係。讀完之後,突然對於六祖壇經裡的「不思善,不思惡」若有所悟。原來善與惡也是因緣生,因緣滅。
    生活中有時候會遇到一些人,行事不得宜,甚至犯下難以彌補的過失,而對我們造成傷害,很容易讓我們生起怨懟心或瞋恨心。 這時我們若能從事情發生的因緣來看待,就比較能夠釋然以對。當然要真正做到,就必須要有覺照的功夫,而這也就是我們學佛要不斷修習的功課。
    三、下期預告
    時間 :3/8(五) ,19:30
    地點:ZOOM會議室
    帶領人: 徐牡丹
    研讀題材 :《佛法與義理》-〈佛教奇理譚〉〈佛教的真諦〉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