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賴碧華督導組長課程.
    3月8日晚上8點-9點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
    出席人員:賴碧華督導.曾碧玲督導.蔡瑞蓉督導.林孝雄督導.張彬彬督導.包淑慧督導.孫玉花督導.陳賽香督導.瓊足師姊.

    賴碧華督導帶領導讀《星雲大師全集》「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佛教的成就:波羅蜜以及祕訣般若.二篇文章.帶領人邀請出席人員談論文章讀後心得分享.線上討論發言非常熱絡.
    分享摘要:
    張彬彬讀導分享:六度波羅蜜中修習禪定是自己應好好修持的功課.因為在生活中培養定力以顯禪定的心因應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方能由定慧增長自己的般若與智慧.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教導的大衆要力行三好與六度讓身口意在行住坐臥中時時放光也是佛弟子的我們應努力的方向與大家共勉之。
    碧華督導分享:歡迎大家參與今晚線上導讀《星雲大師全集》「成就的秘訣-金剛經」.佛教的成就-波羅蜜.以及什麼是般若.我自己在六度波羅蜜中.ㄧ般都認為佈施就是捐錢.其時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如宣講員和人間社記者就是法佈施.我們如果能奉行三好就會處處放光.
    林孝雄督導分享:大師說到人常常視心外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假的我們當作真的.明明是暫時的卻貪戀不捨所以我們的心住在「有」裡在心外執著在功名地位上執著最後感到無盡的寂寞.高處不勝寒.在名利上執著.錢過多了有時人為財死. 所以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擁有但是不是過度貪求.過多反而會拖累煩憂.所以我們應該用般若的智慧來看世間的一切.
    課文內容:
    佛教的成就:波羅蜜多
    前面已經提過:「波羅蜜多」是古梵語,意思是「完成了,從此岸到彼岸,涅槃寂靜了」。既然知道必須從「迷」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在心中時時惦記著就能完成心願嗎?《金剛經》卻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就是「執著」,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諸如:以自我為中心、執著於自我價值的判斷,緊抓著一個念頭牢牢不放,或情緒執迷於愛恨悲歡,太過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
    完全的平靜
    最高的妙樂
    持續的幸福
    福慧的完成
    徹底的離欲
    究境的解脫
    真實的世界

    從煩惱迷苦的此岸,度到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的彼岸,就是佛教的成就。具體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一、布施(檀波羅蜜、檀那波羅蜜):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和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布施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二、持戒(尸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不要只停留在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要從積極的層面來看五戒,就是幸福之道。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讚美。不殺生而護生就長壽,不偷盜而布施就發財,不邪淫而尊重就家庭和順,不妄語而讚美,名譽就會好了。戒的本質乃業果的認知,有業果認知的人不容易驕慢,故而持戒的殊勝觀察,主要在生起業果思維,從而戒除五毒中的「慢」。

    三、忍辱(羼提波羅蜜):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以此斷絕五毒中的「瞋」。

    四、精進(毗梨耶波羅蜜):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心意上的精進,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

    五、禪定(禪度波羅蜜、禪那波羅蜜):即心無雜念,不為俗務迷惑顛倒,就能除去散亂。禪定能去除五毒中的「疑」。

    六、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智慧,就能破除無明和愚痴。般若能去除五毒中的「痴」。

    我年輕時很愛打籃球,所以常以打籃球譬喻:不論修行、做學問、待人處事就像打籃球一樣,不要單打獨鬥,要講究團隊精神,彼此配合,搶到球,掌握時機投球,犯規時,舉手認錯。打籃球一樣能夠運用六度的精神:球傳給隊友,助傳,令隊友上籃得分(布施);遵守球場規則(持戒);球賽中有時狀況激烈,難免有推擠碰撞,要能忍耐(忍辱);想要有好成績,平時就要勤於練球(精進);除了鍛鍊球技,更要增長謀略智慧,才能夠出奇制勝(般若)。

    為什麼以「般若」做為「第一波羅蜜」?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沒有般若,靠其他五度是無法究竟的,說明了「般若」為六度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像著火的房宅,我們只有讓自己的心清涼了,熾熱逼身的眾苦才會消失;以無所得的「般若」而修,才能從六度成就,而「波羅蜜」。

    曹山慧霞禪師對侍者說:「悟道的人,無論內外多麼炎熱,也不會受到影響。」
    侍者說:「是的。」
    慧霞又說:「如果現在炎熱至極,你要到哪裡迴避?」

    侍者說:「就往熾熱的火爐裡迴避。」

    慧霞不解地問:「火爐熾熱無比,你如何迴避炎熱?」

    侍者指著自己的心答說:「我這裡眾苦不能到啊!」

    《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妙有」。般若智慧能明澈身心如水月,從虛妄執迷的此岸度往常樂我淨的彼岸。行者就能夠化炎熱的世間為清涼國境,轉化濁惡的煩惱成為琉璃法界,無入而不自得。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