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1 年前
0 Achievement
50 Points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2月25日09:00-09:30
地點:佛光山宗祖殿旁迴廊石桌
閱讀材料:慧傳法師,〈巧智慧心:談蘇東坡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一生〉
帶領人:李清玉
與會者:林水雲、葉緣月、李幸樺、李思霏
本文:
巧智慧心——有巧智,才能有思想;有慧心,才能洞察一切。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九年四月一日至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每天在《人間福報》頭版,撰寫「星雲禪話」專欄,當中有好幾則是蘇東坡與禪師的互動公案。
一、蘇軾和禪師的互動
蘇東坡被貶職到瓜洲做太守(相當於市長),瓜洲(今江蘇揚州)在長江的北邊,和鎮江金山寺僅一水之隔。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和蘇東坡是好朋友,兩個人經常吟詩作對、參禪論道。
有一回,佛印禪師在金山寺登壇說法,蘇東坡聞訊特地前往,到了現場已座無虛席。禪師告訴他:「您來晚了,已沒有座位。」蘇東坡反應靈敏馬上回答:「既然沒有座位,那就以您的四大五蘊之身為座吧!」禪師反問他:「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你要坐在哪裡呢?」蘇東坡只得認輸,解下腰間玉帶永留金山寺。
還有一次,蘇東坡到湖北玉泉禪寺,特別去拜會承皓禪師,想考考禪師是否如外界所言,機鋒辯才了得。禪師看到他,向前招呼說:「請問高官貴姓大名?」
蘇東坡俏皮地回答:「我姓秤,專門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承皓禪師立即大喝一聲,然後說:「請問我這一喝有多重?」蘇東坡不知何以應對,歎服不已!
二、「巧智」與「慧心」的區別
大師對「巧智慧心」的開示:
智慧,每個人多少都有一點,但那只是聰明,巧智就更為重要了。有巧智,才能有靈性;有巧智,才能有活動;有巧智,才能有美感;有巧智,才能有思想。巧智有了,還要有慧心;智慧,人都有一點,但智慧不是從頭腦生出來的,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有慧心,才能明白自己;有慧心,才能認識世界;有慧心,才能洞察一切;有慧心,才能預知未來。
什麼是「心靈啟發出來的」呢?好像六祖惠能大師,聽到客人在誦念《金剛經》,當下就有所體悟,安置好母親,前往黃梅求法。拜見五祖,有了一段「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的精采對話,五祖知道其根性利,有意磨鍊他,就叫他隨著大眾去作務,此時惠能說:「我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這就是福田,我還要做什麼事情?」這不就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智慧嗎?
後來五祖想傳授衣鉢,囑咐大家送上自己習禪偈語,且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大家趕快寫!不要停滯延遲!如果是真正覺悟到自己真如本性的人,當下就能提出自己的體證心得,不必經過思考衡量。這樣的人,即使在揮刀作戰的緊急關頭,也能於言語的當下,立刻見到自己的本性。」因而惠能聽到神秀上座的偈語,當場就講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不就符合五祖的法語,也印證了星雲大師所說:「智慧,人都有一點,但智慧不是從頭腦生出來的,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
「巧智」雖有靈性、有活潑、有美感、有思想,但仍屬於「世智辯聰」,還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真正的般若智慧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是去除貪瞋痴慢疑的那一顆心,是去除妄想與執著的那一顆心,所以大師說,有了「慧心」才能明白自己、認識世界、洞察一切、預知未來。
因此我將蘇軾的前半生歸屬在「巧智」的境界,但「烏台詩案」後,面對太多的人生苦難,蘇軾在佛道思想中,得到心靈的解脫及寧靜,此時「慧心」漸漸滋長,最後的生命旅程可以說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
綜合心得:
世間的智慧是為應付解決世俗的事務而鍛鍊出來;出世間的智慧是為了從纏身的世俗事務解脫而產生出來。
世間的智慧只是世智辯聰,只是回答了世間萬象的表面疑惑,但也仍然需要巧妙運用才能具備靈性、活動、美感、思想。出世間的智慧不是從頭腦生出,而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慧心,能夠認識世界,能夠洞察一切,能夠預估未來,這才足以超拔自我的生命境界。
大文豪蘇東坡的前半生順風順水,他所擁有的只是巧智,可以在世俗的生活裡出類拔萃,但卻無法面對人生苦難的挑戰。蘇東坡的後半生顛沛流離,逐漸磨練出慧心,可以豁達樂觀地看待一切挫敗。
我們在世間存活,希望此生平安幸福,也期待來生更勝今生。巧智必須要在人間事務上鍛練,這能使此生獲得平安幸福;慧心必須要在任何境地裡觀照自己的心靈,去除五毒貪瞋痴慢疑,重回清淨和寧靜,這即是涅槃寂靜。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8月26日14:00-16:00
地點:台南市中山南路自在軒
閱讀材料:緬懷星公上人讚頌偈
帶領人:賴玥伶
與會者:郭承權、歐陽馨、顏妙容、錢昭吟、林水雲、李幸樺、羅翠芬、李清玉
本文:
《讚師偈》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師平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佛光讚》
星公大和尚,揚州願力渡洋;人間佛教弘十方,立菩薩榜樣;眾等稽首遙祝禱,乘願倒駕慈航;普利人天皆吉祥,法水永流長。
《師父頌》
菩薩行者乘願來,千金一諾入棲霞;虔禮觀音增福慧,勤苦參學立僧格;飄洋過海興佛教,弘法度衆六十載;初演妙法於宜蘭,爲興佛教建叢林;分秒必爭弘法利生,無怨無悔奉獻犧牲;您是人間佛教的行者,您是娑婆世界的導師,您是佛光教團的光明。
《佛光星公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上星下雲大師,出生江蘇,棲霞出家,叢林積學,渡海來台;建立人間淨土,普利十方,弘法五大洲;塵緣已盡,周化已迄,放下萬緣,捨壽圓寂。
佛陀!現在—-滿堂入室弟子與信眾好友,都肅立在您的座前,恭候著您的垂愛護念,恭候著您的接引開導,我們要告訴偉大的佛陀您:
上星下雲大師,他是人間佛教的行者,他是弘法利生的宗師,他是普濟有情的菩薩,他是人天敬仰的導師,他是一位充滿慈悲智慧的大和尚!
為佛教,他奉獻所有;為眾生,他竭盡所能;他復興佛教,篳路藍縷;他組織教團,開創道場;他改革佛教,創新第一;他畢生為教,無我無私。
此時此刻,我們四眾弟子,祈請星公上人您,勿以弟子們為念!我們將遵從您的咐囑,荷擔家業,傳承宗風。今日短暫告別,他日乘願再來;教化人間,廣度眾生,行菩薩道,再續法緣。
慈悲偉大的佛陀!生命如涓涓流水,法音宣流,綿綿不斷;星耀終將殞落,落葉終須歸根;生命的光華將延續未來,宗風的傳承將不斷繁衍。
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接受我們至誠的祈願!請您接受我們至誠的祈願!
綜合心得:
每一個時代都有獨領風騷的卓異人物;星雲大師是我們這個時代佛教界的卓異人物,承先啟後,帶動風潮。他的影響力透過僧俗二眾的教團系統,遠遠外溢至社會各個層面。
大師所弘揚的法無疑是佛陀所傳之法,即使在法門方便上容或有人猶豫,但基本的核心觀念之嫡傳性卻毋庸置疑。
星雲大師接續推展並擴大人間佛教理念,其宗旨是要令佛法裡各項觀念的精神都更落實在世人的日常行住坐卧之中。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人成即佛成」。
人間佛教是標舉著實踐精神的佛教理念。我們僧信二眾弟子所應該抱持的胸懷,也如同大師一生行誼所展示的精神,透過身口意的實踐來印證佛法的真實性和理想性。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宿昔。能親炙大師教導的弟子不多,但大師所遺留的文字般若以及流傳在親炙弟子間的教言法語豐富而精彩。自今而後的弟子們當該一秉大師遺願,以繼承師志為念,持續憑藉大師的慈悲智慧遺產而在成佛之道上信解行證。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3月10日16:00-17:00
地點:佛光山香花迎
閱讀材料:《人間萬事‧悟者的心境》
帶領人:李清玉
與會者:歐陽馨、林水雲、李幸樺、賴玥伶、郭承權、羅翠芬、劉建昌、鄭夙真、林濡郁、錢昭吟
本文:
對於是非的處理,別無他法,只有「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須知世間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因此懂得處理是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學佛的人,一般都希望成佛。但是念佛的人只想求生淨土,參禪的人只希望開悟。悟者的心境,難以各自表明,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易說明。勉強要說,悟者的境界,就像我們平時的經驗,久遠不懂的問題,一下子豁然開朗:「喔!我懂了!」甚至於禪宗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小體悟,對於一些人、事、理「我懂了」,那也是一種相似的悟境。
真正的覺悟,剎那之間十方三世忽然斬斷,虛空世界忽然泯滅,迷妄的世界被「悟」的一念粉碎,呈現在眼前的又是另一個嶄新的世界。百千的往事可能浮在你的眼前,十方世界都會向你靠攏而來,你會目瞪口呆,你會有說不出的驚喜,你會有種種的表情,或哭或笑,或動或靜,情況不一。
悟者的心境確實很難說明,在此也只能勉強一談:
一、從矛盾中統一:矛盾是二種不相投的語言、事物,無法結合。但是在禪門裡,矛能刺盾,盾能抵矛,這
是一種調和嗎?講者說有說無、說是說非,若從另一個角度逆向思考,矛盾又有什麼不能統一的呢?
二、從複雜中單純:千頭萬緒的亂麻,找不出頭緒;但是千絲萬縷,也總有個源頭。甚至青絲一把,複雜無比;慧劍一斬,各自分開。所以「一生萬法,萬法歸一」,從複雜中單純,在禪者來說,千軍萬刃之前他只道一句,多麼灑脫。
三、從障礙中通達:有的人只要稍為遇到一些障礙,就不能過關通達。變魔術的人,儘管千綑萬綁,只要他把身體活動一下,層層束縛自然鬆脫開來。障礙由何而生?其實障礙也是由人所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中的障礙一除,心中的魔影又在那裡呢?
四、從怨仇中寬諒:在世間上,我們有許多的恩人,也有許多的仇人。所謂「恩人」者,就是曾經幫忙我、濟助我的人;所謂「仇人」者,就是打擊我、障礙我、陷害我、排擠我的人。假如你把恩仇看成是對待的,則無以了脫;假如你把仇恨看成是用來考驗我、增加我的智慧、為我消災、讓我提高警覺,甚至當成是菩薩示現,若能如此一想,不但沒有仇,反而一切都是善知識,都是恩人。就如提婆達多一生陷害佛陀,佛陀反說他是善知識,是逆增上緣,因為沒有黑暗,那有光明?沒有罪惡,那有善美?所以即使指鬘外道害佛,也都是助佛成道的資糧。
五、從殘缺中滿足:殘缺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是非常不幸的事,但在一個禪者看來,殘缺其實也是一種圓滿。雙腿殘廢,好在雙腿殘廢,不必出戰異域,喪失生命;身形醜陋,好在身形醜陋,不必遭受無謂的情感騷擾。所以凡事能退一步想,從正面思考,殘缺也是一種圓滿。
六、從枷鎖中解脫:所謂枷鎖,貪瞋癡也;所謂枷鎖,無明迷惑也。枷鎖能束縛人的身體,但不能束縛人的心。如果心一明,何有枷鎖?所以禪者一悟,即能從枷鎖中解脫。
世間人看事物,總是充滿矛盾、差別、對待;但是在悟者看來,生死一體,有無一樣,來去一致,人我一如。所以只要一悟,宇宙山河,無邊風光,盡在方寸之間。
綜合心得:
大師說: 對於是非的處理,別無他法,只有「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須知世間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因此懂得處理是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的覺悟,剎那之間十方三世忽然斬斷,虛空世界忽然泯滅,迷妄的世界被「悟」的一念粉碎,呈現在眼前的又是另一個嶄新的世界。大師對悟境有了以下的重點開示:
一、從矛盾中統一
二、從複雜中單純
三、從障礙中通達
四、從怨仇中寬諒
五、從殘缺中滿足
六、從枷鎖中解脫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8月12日14:00-15:00
地點:台南市玉井區虎頭山
閱讀材料:〈為世界和平祈願文〉
帶領人:王煥文
與會者:郭承權、賴玥伶、歐陽馨、錢昭吟、羅翠芬、許世昌、鄭湘潾、林水雲、李清玉
本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我虔誠地跪在您座前,請您垂聽我向您訴說心事,國際間的戰火發出隆隆的炮聲,人我間的口舌發出惡毒的罵聲,欲望裡的洪流洶湧澎湃的翻滾,族群中的仇恨生生不息的蔓延。那些聲浪啊!如排山倒海般的湧來;那些聲浪啊!如淒風苦雨般的襲到!我張開雙眼仔細觀察,了解到人間的苦惱重重,肇因於我見、人見、眾生見;我開啟心扉靜靜思維,體悟到世界的風雲多變,起源於事執、法執、人我執。人際之間的黨同伐異,導致了多少紛爭種族之間的歧視凌虐,釀成了多少災難;宗教之間的排斥傾軋,造成了多少禍患;國際之間的交相爭利,造成了多少戰亂。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間上,每天在恐怖中不能自在,每天在顛倒中不能安然。慈悲偉大的佛陀!請垂聽我向您祈求的願望:願這個世界上,沒有嫉妒,只有讚歎;沒有瞋恨,只有祥和;沒有貪欲,只有喜捨;沒有傷害,只有成就。讓我們世間上,男女老少都能互相融和;讓我們世間上,貧富貴賤都能互相尊重;讓我們世間上,士農工商都能互相合作;讓我們世間上,宗教種族都能互相包容。慈悲偉大的佛陀!您曾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我、他人,一切平等。」我們要學習您的智慧,拉近人我間的距離;我們要學習您的無我,消除眾生們的執著;我們要學習您的真理,解脫種族中的對立;我們要學習您的慈悲,化解國際上的干戈;我們要學習您的佛光,照破世間裡的黑暗。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求您接受我至誠的祈願;請您給世界和平吧!請您給眾生安樂吧!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求您接受我誠懇的祈願!請求您接受我誠懇的祈願!
綜合心得:
人世間的眾多苦難都來自分別和執著;分別人我自他,分別尊卑貴賤,執著苦樂感受,執著此身實有。在個人身上是如此,擴大至群體也莫不如此。種種因為政治歧見、信仰相異、貧富差距、貴賤區別等等而產生的矛盾衝突,根源都在人心中的分別和執著。
執著使人奮不顧身,使人漠視他者;以致於為了利己可以不惜損人。而執著又基於分別;分別苦樂而判斷好壊,得樂者好,得苦者壞,繼而執著好壞。
佛陀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僅是聖者與凡夫在心地本質上沒有差別,當真能完全消解分別好壞的心念,即可無所執著。
世界和平的來臨需要人與人之間以及國與國之間,都能至少體認分別和執著之缺失,進而願為他者的執著而隱忍自身的執著。如此,才有可能與他者和諧對待相處,進而創造和平。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8月12日11:00-12:00
地點:台南市玉井區玉田里和平街181號
閱讀材料:《金玉滿堂1:佛光菜根譚‧學佛修行》
帶領人:李清玉
與會者:郭承權、賴玥伶、歐陽馨、錢昭吟、羅翠芬、許世昌、林水雲、鄭湘潾、王煥文
本文:
做人處世要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
學佛修行要知佛、知法、知眾和知慧。
──《佛光菜根譚》
【提要】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修行?每個人從無始以來因為無明妄想,身、口、意三業造作許多業行,這些業有善的、惡的,也有非善非惡的業,透過學佛修行讓自己明白善惡行為的好壞,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為,能夠止惡行善,明因識果,去妄存真,以佛陀的言教作為修行的準則,讓人生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正文】
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欽佩或景仰的對象。小時候,我們崇拜的對象,大多是父母;上了小學後,轉換對象為老師;到了青少年,對象轉成時下的青春偶像;過了青春飛揚時期,熱愛的對象逐漸減少,開始回歸可以啟發我們生命的對象。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真正圓滿覺悟的人,是人間的智者。因此,他的精神人格可以為我們所效法學習。話說,在舍衛國,有一位青年,衣不蔽體,神情慌亂的狂奔著。佛陀的弟子阿難遇見了,叫住他:「年輕人!為何這樣慌張?」「尊者!婆羅門說,如果想要生天,必須在十五月圓之日,赤身露體,身擦胡麻油,朝東疾走,遇到任何凶惡都不要避開,這樣就能生天了。我正在努力修行,希望能夠生天。」「你想要生天,不如我陪你去問大智慧的佛陀吧!他會教導你生天的方法。」阿難與青年來到精舍,阿難便將事情原委向佛陀報告。「佛陀!十五月圓日赤身露體向東疾奔,真的可以生天嗎?」佛陀對青年慈祥地開示道:「善男子!十五月圓,就如同我們內心沒有貪瞋痴的烏雲,心光能圓滿照耀。婆羅門要你把衣服脫光,這是要你把我執的鎧甲卸下,呈現我們本來的面目;婆羅門要你向前疾奔,是要你在修行道上,努力的精進,最後終能超越五欲六塵的五濁世間,到達禪悅法喜的天界。善男子!心中圓滿的明月,比天空的月圓更加重要啊!」
我們為何要學佛?因佛陀是大智覺者,透過佛法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開發心地,使原本澄澈的心靈展現。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只要我們好好修持,清淨身口意,落實慈悲和智慧,自己就是一尊佛!
綜合心得:
學佛修行即是要學習佛陀的行誼,修正自己的言行。佛陀與眾生在心地本質上沒有差別,所以學習佛陀在本質上也是可能的;只是佛陀已然經歷多生累劫的堅定修行之道,終抵於成,而我們還在遙遠的路上。
佛陀廣大無邊的智慧其中有一項是善解,能夠善加解釋原本錯誤的論述觀點。幾乎近似化腐朽為神奇、點石成金。有如武俠傳說裡的高手可以折枝為劍,飛葉傷人;又如都市傳說裡的神廚可以用最平淡的食材,做出最可口的佳餚。
修行的原點和歸結都在心,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從心出發追尋成佛之道,不論需要經歷多少劫難考驗,末了仍舊是回到自己內心的境界提升,直至解脫成佛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更新了大頭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7月31日16:30-17:50
地點:南台別院七樓7-2法雨堂
閱讀材料:《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佛教的成就:波羅蜜多》
帶領人:李清玉
與會者:歐陽馨、吳懿紋、羅翠芬、錢昭吟、許世昌、李幸樺、賴玥伶。
本文:
前面已經提過:「波羅蜜多」是古梵語,意思是「完成了,從此岸到彼岸,涅槃寂靜了」。既然知道必須從「迷」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在心中時時惦記著就能完成心願嗎?《金剛經》卻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就是「執著」,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諸如:以自我為中心、執著於自我價值的判斷,緊抓著一個念頭牢牢不放,或情緒執迷於愛恨悲歡,太過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完全的平靜‧最高的妙樂‧持續的幸福‧福慧的完成‧徹底的離欲‧究竟的解脫‧真實的世界
從煩惱迷苦的此岸,度到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的彼岸,就是佛教的成就。具體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一、布施(檀波羅蜜、檀那波羅蜜):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和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布施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二、持戒(尸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不要只停留在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要從積極的層面來看五戒,就是幸福之道。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讚美。不殺生而護生就長壽,不偷盜而布施就發財,不邪淫而尊重就家庭和順,不妄語而讚美,名譽就會好了。戒的本質乃業果的認知,有業果認知的人不容易驕慢,故而持戒的殊勝觀察,主要在生起業果思維,從而戒除五毒中的「慢」。
三、忍辱(羼提波羅蜜):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以此斷絕五毒中的「瞋」。
四、精進(毗梨耶波羅蜜):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心意上的精進,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
五、禪定(禪度波羅蜜、禪那波羅蜜):即心無雜念,不為俗務迷惑顛倒,就能除去散亂。禪定能去除五毒中的「疑」。
六、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智慧,就能破除無明和愚痴。般若能去除五毒中的「痴」。
我年輕時很愛打籃球,所以常以打籃球譬喻:不論修行、做學問、待人處事就像打籃球一樣,不要單打獨鬥,要講究團隊精神,彼此配合,搶到球,掌握時機投球,犯規時,舉手認錯。打籃球一樣能夠運用六度的精神:球傳給隊友,助傳,令隊友上籃得分(布施);遵守球場規則(持戒);球賽中有時狀況激烈,難免有推擠碰撞,要能忍耐(忍辱);想要有好成績,平時就要勤於練球(精進);除了鍛鍊球技,更要增長謀略智慧,才能夠出奇制勝(般若)。
為什麼以「般若」做為「第一波羅蜜」?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沒有般若,靠其他五度是無法究竟的,說明了「般若」為六度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像著火的房宅,我們只有讓自己的心清涼了,熾熱逼身的眾苦才會消失;以無所得的「般若」而修,才能從六度成就,而「波羅蜜」。
曹山慧霞禪師對侍者說:「悟道的人,無論內外多麼炎熱,也不會受到影響。」侍者說:「是的。」慧霞又說:「如果現在炎熱至極,你要到哪裡迴避?」侍者說:「就往熾熱的火爐裡迴避。」慧霞不解地問:「火爐熾熱無比,你如何迴避炎熱?」侍者指著自己的心答說:「我這裡眾苦不能到啊!」
《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妙有」。般若智慧能明澈身心如水月,從虛妄執迷的此岸度往常樂我淨的彼岸。行者就能夠化炎熱的世間為清涼國境,轉化濁惡的煩惱成為琉璃法界,無入而不自得。
綜合心得:
梵語「波羅蜜多」的意思是「度了」、「已度」、「度過彼岸」,在佛法中用以表示從凡夫的迷境到達聖者的悟境,那即是涅槃寂靜的境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要告誡修行者必須以不執著的態度來運用其心。最終能達至寂靜解脫的涅槃境界;而度岸的方法有六種,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的般若是第一波羅蜜。
布施財法無畏,是以己身所擁有給人,能去除貪婪;持戒的本質乃業果的認知,長養謙卑之心,能去除驕慢;忍辱要承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苦惱,能去除瞋恚;精進身心的善行和善念,能去除怠惰;禪定培養專一的心志,遠離散亂,能去除疑惑;般若洞察宇宙人間的實相,能去除愚痴。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說明了「般若」為六度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亦即第一波羅蜜。
《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而妙有,不迷世間法亦不破世間法,這即是般若波羅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2月5日14:00-15:00
地點:佛光山普賢殿茶禪院
閱讀材料:〈新春祈願文〉
帶領人:永海法師
與會者:妙逸法師、王煥文、李清玉
本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一年容易又春風,新的一年終於又降臨到人間了。寺院的鐘聲,鄰舍的炮竹,家門的春聯,牆上的新曆,都在說明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慈悲偉大的佛陀!在這新一年的開始,我要把過去的種種視為昨日已過,我要把未來的種種當作今日新生。我要向佛陀您訴說我內心的願望:在這個新年的開始,我一願眷屬和諧,家庭美滿;我二願生活滿足,行善濟世;我三願情緒正常,性格穩重;我四願掃除習氣,增加修養;我五願發心做事,慈悲待人;我六願事業順利,身心康泰;我七願修行進步,增加慧解;我八願佛教興隆,眾生普度;我九願社會安定,人民快樂;我十願世界和平,普天同慶。慈悲偉大的佛陀!祈求您護佑我,讓我在新的一年裡,所說的言語,都是慈悲善良、鼓勵向上的好話;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歡喜、利益大眾的好事;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所有的行止,都是幫助國家,協助世界的美好。我願意將自己的身心奉獻社會,我願意將所有的一切與人分享。祈求佛陀--請您慈悲加被:讓我能分擔大眾的苦難,讓我能增進社會的福利。慈悲偉大的佛陀!弘法是我的家務,利生是我的事業。佛教學院培養人才,我誓願擁護支持;經書典籍益世濟民,我誓願廣為流布;寺院道場的活動,我誓願參與服務;頭陀行門的修持,我誓願發心精進。慈悲偉大的佛陀!祈求您給我力量,讓我在菩提道上能精進不懈,永不怨悔!祈求您給我信心,讓我在學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慈悲偉大的佛陀!新春新氣象,讓我一切重新開始吧!慈悲偉大的佛陀!讓我一切重新開始吧!
綜合心得:
在新的一年開始,我們有這樣的福報和好因緣,與師父一同恭誦大師的〈新春祈願文〉,大師的法語甘露總是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正能量,在新的一年開始,我要把過去的種種視為昨日已過,我要把未來的種種當作今日新生。我要向佛陀您訴說我內心的願望:在這個新年的開始,我一願眷屬和諧,家庭美滿;我二願生活滿足,行善濟世;我三願情緒正常,性格穩重;我四願掃除習氣,增加修養;我五願發心做事,慈悲待人;我六願事業順利,身心康泰;我七願修行進步,增加慧解;我八願佛教興隆,眾生普度;我九願社會安定,人民快樂;我十願世界和平,普天同慶。讓我在新的一年裡,所說的言語,都是慈悲善良、鼓勵向上的好話;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歡喜、利益大眾的好事;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所有的行止,都是幫助國家,協助世界的美好。我願意將自己的身心奉獻社會,我願意將所有的一切與人分享。
在此,我還要獻上一段讚頌,感恩永遠的星公上人:
大師,
您的300歲人生,是我們開創人生的典範;
大師,
您從未離開,
因為您的法身無所不在;
大師,
追隨您的腳步,
讓我們不再徬徨,
因為有您,
讓我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天堂在哪裡?
知足常樂 是!
道場在哪裡?
慈悲喜捨 是!
福田在哪裡?
服務助人 是!
樂園在哪裡?
歡喜融和 是!
我創造了人生!
創造了人生!
創造了人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7月23日10:00-11:00
地點:台南市東區裕農路
閱讀材料:《佛法真義1‧福田》
帶領人:邱灧雅
與會者:林水雲、郝樂為、許世昌、林淑○、孫淑玲、陳阿珠、李清玉
本文:
中國過去以農立國,要種田才有收成,有收成才能生活。可以說,從早期先民的打獵,殺生害命為生,慢慢到了農田種植的生活,這是人類道德的一大進步。
耕種時,好田、良田,收成才會好;貧瘠的田,播種下去,收成不多。所以過去的大富之家,有良田千頃、良田萬畝,當然就豐收了。佛門中,田也代表我們的心,在田地裡面播種,就會有收成;我們的心田,就等於土地,在我們的田地裡播種,當然也必有收成。
在佛教裡,一般稱出家僧人為福田僧。意思是說,出家人清淨自己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信施供養僧眾,可得大福德。而出家僧人身披袈裟,又稱福田衣,這是模仿田地畦畔;喻指僧眾受信施供養,可以滋養色身,而僧眾為施者說法,增長其慧命,共同成就福德。
佛教所謂的「福慧共修」、「解行並重」,了解佛教各種的宗派、教義、歷史,是解門,那需要有學問;修行、念佛、參禪、禮拜,是行門。修福修慧是種福田,解行也是福田,等於為自己播種,肥沃心田。
佛經裡說有八種福田,即:佛、聖人、僧、和尚、闍黎、父、母、病人。在八福田中,你奉事三寶,孝順父母,敬重師長,和睦朋友,隱惡揚善,當然都有功德,都是福田。但是在佛教裡更強調對於有病、苦難的眾生,要多一分的照顧,所謂「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因此,我們對於邊疆的、貧窮的、苦難的兒童、民眾,我認為他們更應得到我們的幫助。我們看到一些小孩子失怙、看到一些有病的人,住在醫院裡面,在病床上呻吟,能給予一些照顧、照料,這就是種福田。
佛教裡談修行,也不一定說要到遠處燒香、朝山,不用到遠處的寺廟去參拜;在我們的左近,哪一個人不是我們的福田呢?也可以說,今天的社會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幫助他,在他的身上也能得到一些利益,就等於種田一樣。
過去有信徒布施給佛光山,有的人就心生嫉妒地說:「為什麼老是給佛光山,不給我們一點呢?」這位信徒就對他說:「我們在家人賺錢也不容易,捐獻也等於種福田,我們也要看看這一塊田,能收成多少,我們怎麼樣來投資。只要佛教的道場,領導的僧侶發心弘法利生,做社會的福利事業,都是在種福田,我們就要跟隨他,護持、幫助他一起來求福。」
求福,要先結緣,所謂「要學佛道,先結人緣」。人緣結的多了,田地裡的收成就會多,你想要成就其他的事業,還怕不會順利嗎?等於你播種,播在路上不能生長;播在草堆裡面,它生長也不能發育良好。你要有一塊好的良田,才能收成,所以「佛、法、僧」都是很好的福田,大家就選擇一塊好的福田來種植吧。
綜合心得:
田地是一個今日播種明日收成的比喻,而工商業時代也許也可比擬為今日投資明日獲利。田地有良田有瘠田,投資標的有好有壞,良田容易豐收,好的投資標的容易獲利。
人的福德也可以播種得來,投資得來。佛法以田比喻心,耕種自己的心田,收穫全歸自己。
佛經提到八種福田:佛、聖人、僧、和尚、闍黎、父、母、病人。又說「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給予疾病的苦人照料和安慰,緩解消除他們的身心痛苦,這其中所播下的種子日後當該是長成自己身心安樂的果實。
父母是自己此生身心安樂的最初來源,孝養父母應即是延續已然獲得的安樂。
師長所教導的知識技能,能使自己獲得生活安樂,敬事師長應即是擴大人生的安樂。
佛、聖人、僧、和尚都是修行成就者,有出世間法能增長自己慧命,供養修行成就者應即是為獲得超越世間安樂的更高幸福。
所以,既要種福田,要投資,那就尋覓一方良田一項好標的,收成容易豐碩,獲利容易滿盈。父母無法選擇,師長應抉擇最優良者,病人可選取最痛苦者,修行成就者則當挑選最有廣博佛法並最有願心弘揚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教師歡喜讀書會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6月8日15:30-16:30
地點:南台別院七樓7-5室
閱讀材料:〈人間佛教的建設〉「內財最微妙」
帶領人:李清玉
與會者:吳懿紋、賴玥伶、陳阿珠、羅翠芬、錢昭吟、陳玫伶、王筱蘋、歐陽馨、林水雲
本文:
二、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
在佛教界,一向不喜歡談金錢、談財富。提到某某人很富有,有人就會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或者看到某一個人歡喜金錢,或歡喜賺錢,就鄙視他。其實,有錢並不是罪過。
(一)黃金非毒蛇,淨財作道糧
佛經中常把黃金比作毒蛇,黃金有時是毒蛇,有時卻是辦道的資糧。錢財本來是中性的,變好、變壞全看人用之有道或無道。如果是份內的錢,是正當手段得來的,就是淨財,這種錢財多了有什麼不好呢?淨財可以作為求道與弘法利生的資糧,修行辦道、布施救濟,在在都需要錢財來做助緣。
如果有位年輕人,發願深入經藏、窮研佛學,但是他買不起一部新台幣四、五萬元的《大藏經》,怎麼辦?所以,讀書也需要金錢來作助緣。至於其他社會事業,就更不用說了。
佛教徒並非不可以發財。一個佛教徒,在社會上或家庭裡,應該是錢財越多越好,重要的是,有了錢要會用錢。很多有錢人,一生一世做個守財奴,不能善用金錢,死後帶不走,還讓子女為此引起糾紛。所以我主張佛教徒大家發財,但是不只注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且要「用之有道」。
(二)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
身外之財固然需要,心內之財更莊嚴,而且心靈的財富比世間的金錢更好。身外之財,我們不容易有,例如想到市中心買一塊十坪地,需要一百萬,錢從哪裡來?可見心外求財是不容易的。但是向心內求財就容易得多。心內的財富在哪裡?只要有般若智慧,心眼開了就有了。
譬如︰我們欣賞天上高懸的月亮,好圓好明好美;滿天的星斗、銀河,遍滿整個虛空,誰與我們爭呢?假如我們懂得太陽、高山、大海、樹木、花草、飛鳥,可以感覺花是為我們開,鳥為我們叫,平坦的柏油路都是為我們而鋪的,宇宙之大,這一切都屬於我們,又何止是市區的那一塊小土地?所以,真正的財富,在自己的心中,心裡若知足,宇宙三千都是我們的;如果不滿足,一味地貪財好利,擁有再多也覺得不夠的。
(三)求財要有道,莫取非份財
我們不要非份的金銀財寶,什麼是非份之財呢?下列七點就是非份之財︰
1.竊取財物︰別人東西,私下拿用。2.抵賴債務:欠人之錢,硬要賴帳。3.挪用寄存︰寄存之物,從中挪用。4.吞沒共財︰共同經營,非法多得。5.因便侵佔︰趁機得利,侵占存用。6.藉勢苟得︰濫用權勢,獲得錢財。7.經營非法︰私造毒品,不合國規。
《阿彌陀經》中提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建築美侖美奐、富麗堂皇,地下是黃金鋪地,欄杆、雕樑都是七寶所成,誰說佛教不重視富有呢?佛教希望人人有錢,但不能是非法的財富。而且有了外財,更須有心內的財富。
綜合心得:
佛教並不排斥金錢,而是提醒世人如何拓善運運金錢,大師在文章中提到: (一)黃金非毒蛇,淨財作道糧: 淨財可以作為求道與弘法利生的資糧,修行辦道、布施救濟,在在都需要錢財來做助緣。
(二)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 心內的財富在哪裡?只要有般若智慧,心眼開了就有了。真正的財富,在自己的心中,心裡若知足,宇宙三千都是我們的;如果不滿足,一味地貪財好利,擁有再多也覺得不夠的。
(三)求財要有道,莫取非份財
大師說:《阿彌陀經》中提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建築美侖美奐、富麗堂皇,地下是黃金鋪地,欄杆、雕樑都是七寶所成,誰說佛教不重視富有呢?佛教希望人人有錢,但不能是非法的財富。而且有了外財,更須有心內的財富。這真是大師給予我們在家信徒對金錢和對財富的追求,最深切的提醒。了解了這樣的智慧,我們的生命才不會困在對金錢慾望的追逐,成為攀逐富貴名利的奴隸,為人生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煩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