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7月31日16:30-17:50
    地點:南台別院七樓7-2法雨堂
    閱讀材料:《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佛教的成就:波羅蜜多》
    帶領人:李清玉
    與會者:歐陽馨、吳懿紋、羅翠芬、錢昭吟、許世昌、李幸樺、賴玥伶。

    本文:
    前面已經提過:「波羅蜜多」是古梵語,意思是「完成了,從此岸到彼岸,涅槃寂靜了」。既然知道必須從「迷」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在心中時時惦記著就能完成心願嗎?《金剛經》卻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就是「執著」,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諸如:以自我為中心、執著於自我價值的判斷,緊抓著一個念頭牢牢不放,或情緒執迷於愛恨悲歡,太過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完全的平靜‧最高的妙樂‧持續的幸福‧福慧的完成‧徹底的離欲‧究竟的解脫‧真實的世界
    從煩惱迷苦的此岸,度到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的彼岸,就是佛教的成就。具體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一、布施(檀波羅蜜、檀那波羅蜜):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和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布施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二、持戒(尸波羅蜜、尸羅波羅蜜):不要只停留在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要從積極的層面來看五戒,就是幸福之道。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讚美。不殺生而護生就長壽,不偷盜而布施就發財,不邪淫而尊重就家庭和順,不妄語而讚美,名譽就會好了。戒的本質乃業果的認知,有業果認知的人不容易驕慢,故而持戒的殊勝觀察,主要在生起業果思維,從而戒除五毒中的「慢」。
    三、忍辱(羼提波羅蜜):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以此斷絕五毒中的「瞋」。
    四、精進(毗梨耶波羅蜜):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心意上的精進,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
    五、禪定(禪度波羅蜜、禪那波羅蜜):即心無雜念,不為俗務迷惑顛倒,就能除去散亂。禪定能去除五毒中的「疑」。
    六、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智慧,就能破除無明和愚痴。般若能去除五毒中的「痴」。
    我年輕時很愛打籃球,所以常以打籃球譬喻:不論修行、做學問、待人處事就像打籃球一樣,不要單打獨鬥,要講究團隊精神,彼此配合,搶到球,掌握時機投球,犯規時,舉手認錯。打籃球一樣能夠運用六度的精神:球傳給隊友,助傳,令隊友上籃得分(布施);遵守球場規則(持戒);球賽中有時狀況激烈,難免有推擠碰撞,要能忍耐(忍辱);想要有好成績,平時就要勤於練球(精進);除了鍛鍊球技,更要增長謀略智慧,才能夠出奇制勝(般若)。
    為什麼以「般若」做為「第一波羅蜜」?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沒有般若,靠其他五度是無法究竟的,說明了「般若」為六度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像著火的房宅,我們只有讓自己的心清涼了,熾熱逼身的眾苦才會消失;以無所得的「般若」而修,才能從六度成就,而「波羅蜜」。
    曹山慧霞禪師對侍者說:「悟道的人,無論內外多麼炎熱,也不會受到影響。」侍者說:「是的。」慧霞又說:「如果現在炎熱至極,你要到哪裡迴避?」侍者說:「就往熾熱的火爐裡迴避。」慧霞不解地問:「火爐熾熱無比,你如何迴避炎熱?」侍者指著自己的心答說:「我這裡眾苦不能到啊!」
    《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妙有」。般若智慧能明澈身心如水月,從虛妄執迷的此岸度往常樂我淨的彼岸。行者就能夠化炎熱的世間為清涼國境,轉化濁惡的煩惱成為琉璃法界,無入而不自得。

    綜合心得:
    梵語「波羅蜜多」的意思是「度了」、「已度」、「度過彼岸」,在佛法中用以表示從凡夫的迷境到達聖者的悟境,那即是涅槃寂靜的境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要告誡修行者必須以不執著的態度來運用其心。最終能達至寂靜解脫的涅槃境界;而度岸的方法有六種,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的般若是第一波羅蜜。
    布施財法無畏,是以己身所擁有給人,能去除貪婪;持戒的本質乃業果的認知,長養謙卑之心,能去除驕慢;忍辱要承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苦惱,能去除瞋恚;精進身心的善行和善念,能去除怠惰;禪定培養專一的心志,遠離散亂,能去除疑惑;般若洞察宇宙人間的實相,能去除愚痴。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說明了「般若」為六度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亦即第一波羅蜜。
    《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而妙有,不迷世間法亦不破世間法,這即是般若波羅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