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南台教師分會--歡喜讀書會
    日期:2024年8月12日11:00-12:00
    地點:台南市玉井區玉田里和平街181號
    閱讀材料:《金玉滿堂1:佛光菜根譚‧學佛修行》
    帶領人:李清玉
    與會者:郭承權、賴玥伶、歐陽馨、錢昭吟、羅翠芬、許世昌、林水雲、鄭湘潾、王煥文

    本文:
    做人處世要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
    學佛修行要知佛、知法、知眾和知慧。
    ──《佛光菜根譚》
    【提要】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修行?每個人從無始以來因為無明妄想,身、口、意三業造作許多業行,這些業有善的、惡的,也有非善非惡的業,透過學佛修行讓自己明白善惡行為的好壞,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為,能夠止惡行善,明因識果,去妄存真,以佛陀的言教作為修行的準則,讓人生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正文】
    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欽佩或景仰的對象。小時候,我們崇拜的對象,大多是父母;上了小學後,轉換對象為老師;到了青少年,對象轉成時下的青春偶像;過了青春飛揚時期,熱愛的對象逐漸減少,開始回歸可以啟發我們生命的對象。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真正圓滿覺悟的人,是人間的智者。因此,他的精神人格可以為我們所效法學習。話說,在舍衛國,有一位青年,衣不蔽體,神情慌亂的狂奔著。佛陀的弟子阿難遇見了,叫住他:「年輕人!為何這樣慌張?」「尊者!婆羅門說,如果想要生天,必須在十五月圓之日,赤身露體,身擦胡麻油,朝東疾走,遇到任何凶惡都不要避開,這樣就能生天了。我正在努力修行,希望能夠生天。」「你想要生天,不如我陪你去問大智慧的佛陀吧!他會教導你生天的方法。」阿難與青年來到精舍,阿難便將事情原委向佛陀報告。「佛陀!十五月圓日赤身露體向東疾奔,真的可以生天嗎?」佛陀對青年慈祥地開示道:「善男子!十五月圓,就如同我們內心沒有貪瞋痴的烏雲,心光能圓滿照耀。婆羅門要你把衣服脫光,這是要你把我執的鎧甲卸下,呈現我們本來的面目;婆羅門要你向前疾奔,是要你在修行道上,努力的精進,最後終能超越五欲六塵的五濁世間,到達禪悅法喜的天界。善男子!心中圓滿的明月,比天空的月圓更加重要啊!」
    我們為何要學佛?因佛陀是大智覺者,透過佛法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開發心地,使原本澄澈的心靈展現。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只要我們好好修持,清淨身口意,落實慈悲和智慧,自己就是一尊佛!

    綜合心得:
    學佛修行即是要學習佛陀的行誼,修正自己的言行。佛陀與眾生在心地本質上沒有差別,所以學習佛陀在本質上也是可能的;只是佛陀已然經歷多生累劫的堅定修行之道,終抵於成,而我們還在遙遠的路上。
    佛陀廣大無邊的智慧其中有一項是善解,能夠善加解釋原本錯誤的論述觀點。幾乎近似化腐朽為神奇、點石成金。有如武俠傳說裡的高手可以折枝為劍,飛葉傷人;又如都市傳說裡的神廚可以用最平淡的食材,做出最可口的佳餚。
    修行的原點和歸結都在心,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從心出發追尋成佛之道,不論需要經歷多少劫難考驗,末了仍舊是回到自己內心的境界提升,直至解脫成佛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