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10月13日晚上8:00點到9點3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李同學、新玲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經講話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內容: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如果有人將滿十億個須彌山王那麼多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當然是很多的。
    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哪怕只有經中的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相較於用山王七寶布施的福德,七寶布施的福德雖百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之多,譬如微塵恆沙,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分。」
    陀恐怕尚有眾生以為:如來實有度脫眾生,所以特地再度重申:「須菩提!你們不要認為,如來還有『我應當度脫眾生』的念頭,你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當體即空,並非實有自性,如果如來還生心動念要度脫眾生,那麼如來也就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之中。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我』,事實上是假相的我,是為了度化眾生,權巧方便設立的,但是凡夫卻以為有個真實的我,這都是凡夫執相成迷。
    須菩提!其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凡夫都具有如來智慧,凡夫與佛,本來平等,所以從這個面向來說,凡夫並非凡夫;但是因為其一時沉淪不覺,隨逐妄緣,未能了悟生死,所以假名之為凡夫。」

    🎆分享及回饋🎆
    琇紅😉:令人開發無漏善根,行無住布施,得無漏佛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包括有十億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都有一個須彌山王。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見外五塵執為實有,猶如牛羊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我們見外塵緣,執為實有,不知自心即三界,即一切佛法,淨一切剎塵,入一切劫,恆常自在安穩。於塵緣境起,妄起生滅見相,由此生死輪中,無有暫息。一切佛法,依善知識生。一切威德莊嚴,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我們因善知識,得聞一切菩薩行,引發一切菩薩善根,開發一切菩薩法光明,成就一切菩薩功德。
    蔡老師👍:共讀心得分享: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二十四,前分以發起修一切善,應心不住我等四相及善法相,前念後念,念念平等,那無有高下的真如性理,即是無上菩提。 此分正顯般若無價,令人開發無漏善根,行無住布施,結無漏佛果,一、須彌山寶不如法施,、受持、讀誦,福德最勝。因般若所詮之理,乃平等自性也,若能相應,則入妙覺圓明,理事融通的微妙法界。從外在的福德,反歸法性上的福德;從形色的七寶,默照身中希有不壞的七寶;從布施有為的福德,徹見修持自性無漏的福德。所以佛陀反復的校量,不論恆河沙數七寶、無量劫身命、親承供養無量諸佛等布施,都比不上般若佛母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殊勝。般若本體一塵不染,湛明圓覺,雖不持戒,而毗尼[律,毗奈耶。]嚴淨;雖不集福,而萬德莊嚴;雖不出家,而身心寂然;雖不求佛,但成佛有餘。因為其心不住形相,不被戒法、福德、淨行、證悟等善法所縛,自淨其意,心如虛空,哪裡有淨穢的揀擇、善法惡法的愛憎呢?就像禪門中的一句: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修習真心,以一切善法扶助怯弱心,以戒律法雨潤澤卑劣心,以精進堅固狐疑心,以忍辱調伏我慢心,以禪定清淨妄想心,以智慧明照昏昧心,以佛心發起廣博平等心。二、四句功德絕去百非,佛道長遠,在因地修行中,聞法受持是自利,為他人說是利他,能深解義趣固然是甚為希有,能發起大心為人解說,實是人中最尊最貴。甚深的妙法,若無善知識所教,如何識得有衣上珠、身中寶呢?因此,善知識是渡生死河的大船,是黑夜中的燈塔,是疲倦無力時的手杖,更是久旱乾涸時的甘霖雨露。。佛陀深知空無的寬廣飽足,才會老婆心切,要我們聽信受持無上的般若妙法。生命從有限到無盡,須有般若智眼去照見。我們的色身有限,但法身無盡;言語有限,情意無盡;播種有限,結果無盡;喜捨有限,功德無盡。 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二十五:學佛修行,有所謂的「信、解、行、證」四種次第:
    一、信樂佛陀的言教,如前文所述,要聽受讀誦,應如所教住。
    二、解悟佛陀所說的道理,深解義趣。
    三、依所解悟的義趣發起修行,遠離一切相,通達無我、無我之法,降伏妄心,以「無所住」安住真心,修一切善法。
    四、從聽受言教,深解義理,發起修行,直至開悟證果,究竟圓滿。尊者須菩提最初啟請宣說《金剛經》的因緣,乃為現在及後末世眾生請示兩大根本問題:一是云何應住?二是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降伏妄心,應離一切相;安住真心,要無所住著,解開一切眾生的惑結。因為在信解般若義趣,生起一念清淨心,修一切善法,乃至證悟無上菩提,都離不開這兩大問題。
    一、究竟離相,降伏妄心。真正的佛法是內學、內觀,若心向外求,即是外道邪魔。我們祈求吉祥如意,事修的功德固然有所助益,但重要的是心地的清淨,以正信為行路指標,才是根本之道。就像點燈一樣,沒有先劃亮燈蕊,添加再多的燈油,仍舊是漆黑無光。正信之美:如琴瑟妙音,如明鏡照人,如大地安穩,如日月星光。
    二、佛陀無我,凡夫性空。前文已表明佛陀心念不動,不住有能度之我相;言「有我」,不過是隨順世諦,流布妙法的假名方便而已。佛性,猶如貧女宅中寶藏、力士額上金剛寶珠、轉輪聖王甘露之泉,並具有恆常、實有、真正、純善、清淨、可見等六種不可思議!佛陀以降伏其心,要先離我等諸相,離卻一切相,心即平等,心眼淨明,靈光獨耀,本自圓成,何勞向外求玄?開悟須假因緣的成就,所謂水到渠成,吾人於信、解、行、證的修行路上,須假善法修為。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佛陀,都是從生起一念清淨信心,聽受讀誦經教(文字般若);深解義趣,返歸自心(觀照般若);發起修一切善行,證入無上平等法性(實相般若),哪有不播種的收穫?哪有不築地基的樓閣?以無我等相的般若慧觀,行遊化度眾的菩薩事業,尊重一切凡夫有如來藏、有金剛寶,心離能度、所度的高下妄相,即如大地無怨親遠近的分別,無愛憎是非的揀擇,但盡凡夫心,平等如佛德。感謝曾老師的解説,琇紅督導的善問,及共讀道友的分享,讓我獲益良多!很棒的書香讀書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