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sh-3-4

方案設計

  • 1

提案者:人間佛教讀書會
<table style="height: px;" width="1237">
<tbody>
<tr>
<td>
<table width="100%">
<tbody>
<tr>
<td style="text-align: left;" rowspan="2" width="61">閱讀書目</td>
<td style="text-align: left;" rowspan="2" width="167">主題:<span style="color: #333333;">求人不如求己</span>
作者:星雲法師
出版:佛光~石頭路滑</td>
<td style="text-align: left;" width="66">材料準備</td>
<td style="text-align: left;" width="142">| 本文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 left;" width="66">活動時間</td>
<td style="text-align: left;" width="142">80分鐘</td>
</tr>
</tbody>
</table>
</td>
</tr>
<tr>
<td>
<table width="100%">
<tbody>
<tr>
<td style="text-align: left;" width="61">流程</td>
<td style="text-align: left;">活動內容</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 left;" rowspan="2" width="61">暖身</td>
<td style="text-align: left;" width="203">時間:20分鐘</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 left;">每人用念珠念自己的名字108遍,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人角色扮演,一人旁白。</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 left;" width="61">導讀</td>
<td style="text-align: left;">俗云:「世間好語佛說盡。」佛教不僅義理幽微深奧,佛經中的詞語典故更是優美動人。經典中生動活潑的言辭,不但拓寬了人們的思惟空間,尤其擴充了許多寓意深遠的辭彙。佛教經典尤其有很多美麗而發人深省的本生及譬喻故事,傳入中國之後,受到大家的喜愛,隨著傳誦久遠,進一步衍化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例如:一廂情願、口吐蓮花、步步生蓮、天女散花、借花獻佛、天花亂墜、盲人摸象、空中樓閣、井中撈月、頑石點頭、磨磚作鏡、三生有幸等,都是從佛教故事衍生而來。愛讀書的朋友,讓我們一起閱讀佛教故事,提昇文學意境、增長智慧。</td>
</tr>
<tr>
<td width="61">問

論</td>
<td>
<p style="text-align: left;">時間:60分鐘</p>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他們正在做什麼?
佛印禪師途中看他做了什麼?
蘇東坡有何疑問?
佛印禪師怎麼說?
蘇東坡的反應如何?
誰點出「求人不如求己」?
學佛其實是學什麼?目的為何?
禪者大都有怎樣的氣概?
所謂禪者的榜樣是什麼?
人們常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所以常向誰祈求?希望別人如何?
儒家說了什麼,表示不求而有?
觀音拿念珠稱念自己名號,這說明了什麼道理?
想像一下佛印禪師的樣子如何?
蘇東坡的樣子如何?大概幾歲?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的關係怎麼樣?
你欣賞其中哪一個人?
想像一下,那尊觀音菩薩的樣子如何?是男相?是女相?
如果你是佛印禪師,在路上看到一尊觀音菩薩像,你會禮拜嗎?為什麼?
你覺得佛印禪師的回答如何?
如果你是佛印禪師,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你對求人不如求己,有什麼看法?
學佛就是要完成自己,佛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
每個人都有無盡的寶藏,其中的寶藏指的是什麼?
凡事都求別人,這是個怎樣的人?
凡事都求諸於己,這又是怎樣的人?
稍不滿足,即灰心失望,是怎樣的人生?
所謂的不求而有,那是如何辦到的?
你對觀音菩薩認識多少?印象如何?
你曾經有過求菩薩感應的事蹟嗎?說說看你的經驗。
說說看你「自食其力」的經驗。
你在修行上,有什麼樣的體悟?
你曾灰心失望嗎?你怎麼面對的?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說說看你的處世態度或原則。
你曾有過捨我其誰的經驗嗎?在什麼情況下?

你的體會是什麼?
你學習到什麼?
這個典故在告訴我們什麼?
請用一句話談談你的心得?</td>
</tr>
</tbody>
</table>
</td>
</tr>
<tr>
<td style="text-align: left;">帶領者應注意事項:
帶領者需以傾聽、對話的態度與會友共同討論。
問題設計僅作參考,不一定要問完,可以順應現場問題討論。
討論的時段可以彈性自由運用。</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星雲大師</p>
佛印了元禪師與蘇東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時,途中看到一尊馬頭觀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禮拜觀音。
蘇東坡看到這情形,不解的問:「觀音本來是我們要禮拜的對象,為何他的手上與我們同樣掛著念珠而合掌念佛,觀音到底在念誰呢?」
佛印禪師:「這要問你自己。」
蘇東坡:「我怎知觀音手持念珠念誰?」
佛印:「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觀世音菩薩為何要念自己?」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學佛,其實就是學自己,完成自己。禪者有絕對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氣慨,所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禪者的榜樣。
吾人不知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不求諸己,但求諸人,希求別人的關愛,別人的提攜,稍有不能滿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怎能擔負責任?一個經常流淚的人,怎麼把歡喜給人?儒家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只要自己條件具備,不求而有。觀音菩薩手拿念珠,稱念自己名號,不就是說明這個意思嗎?(轉載自佛光文化《星雲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