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時間:2025年9月 11日晚上7:30
    地點:會長家 新竹市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賴瑞娥、蕭菀芸、陳彥儒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浩浩師恩~ 佛說的-第四章–第六章 覺培法師著

    二、內容大綱:
    第四章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思想與觀念
    因為懷抱著「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夢想;在冷暖的人我間,老二哲學、跳探戈理論、以退為進、有情有義的作風,使大師結交了無數知心的朋友。
    忙得廢寢清忘食,他說「忙就是營養」,病得被迫住院,他說「與病為友」,被人佔了便宜,他說「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小徒弟們沒大沒小,他不以為意地表示「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生氣來告狀,他說「要爭氣,不要生氣」。被人傷害時,他說這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帶領義 工,他說「要做義工的義工」;對待信徒,他說「要為信徒添油香」;受人恭敬崇拜,他說「什麼都不是我的」;歷經幾度危險,他說「不知道的樂趣」。
    何處不淨土
    悟者的世界何處不淨土,他的「法堂」總是人來人往,老的可以來,小的也不例外,絕不像外面所想像的「庭院深深」。
    來自世界二十六個國家近一千三百位徒弟,誰來投訴苦衷,或來自首、告狀,總不出他對世間洞察明白的如來神掌:或用「八三二十三」的故事點出常理外還有無上的真理,或留徒弟吃飯以慰勞辛苦委屈;或把人家給他的上等水果全都送給徒弟們享用。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他總是耐煩聆聽,海內外的好事壞事,到了這裡一切變得太平。
    大師有一種順應而又超然的本領,知「無常」,所以納受一切變遷;知「無我」,所以對人沒有任何成見;正因為「無住」,所以平靜泰然,也因為了知「空性」,所以能生萬有。大師說修道人要「能上能下、能冷能熱、能大能小、能飽能餓」。這種「能人」的教育,也自然成了佛光山徒眾工作處事的應變能力的訓練。
    給人的哲學
    從大師口述歷史中,幾乎可以看到一個不變的哲學,那就是「給」。大師寫下了無數的歌詞,找來音樂老師譜曲,成立史上第一支歌詠隊,只為了「給」年輕人接觸佛法的機會。青年畢業後需要「給」予工作機會,大師開辦幼兒園,讓優秀青年有一分別具意義的工作,在「給」幼兒教育快樂的童年,也同時栽培社會未來的中間份子。
    為了「給」人親近佛教,各寺院道場紛紛於海內外林立,兒童、大專夏令營、勝鬘遊學班、青年禪學營乃至都市佛學院等,無一不在創造給人親近佛法的因緣。
    這逐步逐步的「給」,讓佛教從寺廟走向社會,從山林走入人群,從台灣走向世界,也因為「給」,讓佛教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佛光山「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理念,在大師言行舉止中,真是說到做到。而佛教徒也漸漸從「求」的階段,轉而「給」的提升。
    慈悲而無畏
    排紛解難是為了替人解冤釋結;改革創新是為了揚棄舊社會的包袱;奔走於海峽的往返中,只為了兩岸的和平。他敢向執政者提醒「百姓的利益絕對大於黨的權利」,大師是一位真正置個人榮辱於度外的「宗教家」。

    第五章 剖析星雲大師十大特質與思想
    受人恭敬,卻反對造神
    星雲大師儘管受人恭敬,卻反對造神,誠如他詮釋的佛陀:「他不是神,是人!」大師是一位腳踏實地、轉迷為悟的修行人,是一位忍人所不能忍的苦行僧。
    大師說:「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信徒。」
    不二法門,生活即修行
    大師對於修行的定義:「離開生活,談不上修行。」在娑婆紅塵的世界裡,眾生是成就道業的沃土,煩惱是轉暗為名的契機。
    對大師而言,沒有「纏缚」之困,又豈有「解脫」之理?
    空中妙有,無處不佛法
    空不是沒有,而是萬法無自性,是諸多因緣合和,是無常迅速變遷,因為「空無相」,所以「無所不相」。因為空,所以不拘泥舊有的框架,因為空,所以能容一切萬有。
    與時俱進,開創新格局
    六十多年來,從歌詠隊到梵唄,從人間音緣到佛陀音樂劇,從電台到電視,從製作唱片到拍攝電影,從美術館到佛陀紀念館,從法座會到讀書會,從宗教交流到世界神明聯誼,從籃球到足球、棒球,從體育到佛光啦啦隊,從佛化婚禮到菩提眷屬祝福禮,從新春給信徒的一封信,到家喻戶曉的一筆字春聯。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法門又何止八萬四千?站在時代的大洪流,若非「妙觀察智」與「方便慧」,眾生又豈能「摩訶般若波羅蜜」?
    有話直說,難掩真性情
    大師為了佛教,他敢跟警察大生理論,被鄉民圍山,他不客氣地直言:難道政府要讓佛光山的住眾活活餓死在山裡面嗎?
    對於佛事經懺,大師一向重視「先度生,後度死」,對於現在佛教界過度強調各種功德項目,他十分不以為然,一旦人往生,從助念佛事到百日、週年等,讓出家人沒有辦法做更多事,只能為某一家財主服務,對此他又說:不能讓人死不起!尤其,人的一生也不光是人死才要和尚念經,人間的生老病死,佛教都可以給予輔導。
    知人惜緣,老少皆愛之
    大師一生知人惜緣,在生活的細節裡,感悟因緣的可貴,以真誠的情感,與人相往來。之所以受無數人敬重,不因為他是「大師」,而是他對眾生的悲憫。
    大師對每個人的敬重,是不分男女年齡,背著妹妹念佛的小女孩,可以讓他熱淚盈眶,高聲揚唱著「佛教靠我」的青年,也可以讓他涕淚到不能自己。
    樂在眾中,僧信皆平等
    在﹝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中,多處點出大師「以眾為我」的性格,乃因佛陀「平等」思想早已烙印在他的血脈裡。重視「集體創作」,因為「我是眾中之一」;反對階級,所以「上與君王同座,下與乞丐同行」。
    真正的平等,不是要求「相同」,而是包容「差異」;在星雲大師眼裡,沒有平等,就沒有和平。星雲大師因為「我在眾中」成就了平凡的大眾,但也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
    布施供養,給出無盡藏
    星雲大師要佛教徒從「求」到「給」的改變,是扭轉學佛的心態,是提升信仰的層次,更是開創人生無限的因緣。
    矢志不移,畢生為佛教
    一個不要做官,也不要錢的和尚,忍辱一生,「為佛教也,何惜生命」曾經是鑑真大師的誓言,卻也是星雲大師最佳的寫照!
    轉苦為樂,淨土在人間
    佛家講苦,往往讓人卻步、害怕,也讓三寶弟子厭離人間,無論三苦、八苦、惑業苦,總覺得在苦海裡輪迴,但是星雲大師將苦視為增上的力量,雖生於戰亂饑餓的苦難歲月,長於生死邊緣的恐懼時代,大師說:我很感念苦的價值:苦給我增上,苦給我營養,苦給了我力量。
    不呷教的和尚的辛酸歷程,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不呷教的和尚的為法忘軀,是僧侶修行的明燈; 不呷教的和尚的勇敢承擔,是領導者效法的一座明鏡; 不呷教的和尚的的悲天憫人,是冷漠社會裡的一把火炬; 不呷教的和尚的願力發心,願聞者皆能燈燈相續!
    第六章 星雲大師的「共識與開放」
    共識與開放對社會的重要性
    沒有共識,足以讓一個百年政黨出現嚴重的裂痕;多年來,即使政黨輪替,但黨與黨之間沒有共識,犧牲了台灣在世界可以發展的機會,讓整個社會窒礙難行,讓人民焦慮不安・・・・政治如果不能以人民的「幸福安樂」為其共識,就算講自由民主,對老百姓而言,一切都只是泡沫跟口號而已。
    佛光山的共識
    大師曾說:「普世的價值是我們的信仰。」他一生所推崇的「人間佛教」,就是將佛教信仰的內容落實於人間,並且實踐於生活。他說:「堅持和平」是我們的共識,「眾生平等」是我們的共識,人我之間的「包容與尊重」是我們的共識,「同體共生」的觀念是我們的共識,所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也是我們的共識,當然,「以眾為我」、「以空為樂」的思想都是我們的共識。
    開放帶來的可能性
    觀察星雲大師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夠讓佛教走向世界五大洲,也是因為「開放」的胸襟。他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院走向家庭」、「從出家走向在家」,以不拘泥形式的弘法方式,從靜態到動態,從講說到服務,從平面文字到電視電影,他鼓勵佛教要積極地對國家、對社會、對民眾做出服務,做出貢獻,以出世無求的心,做入世服務的工作,但也在入世的鍛鍊中,驗證出世的真道理。
    共識與開放的價值
    「開放」是一種洞察時勢變遷的智慧,是一種關照眾生的慈悲,它不拘泥舊時代的包袱而能「與時俱進」,我在高教授與家師兩為彼此之間的情誼中,也見證了他們的「共識與開放」。高教授與家師所學的領域截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他們卻一樣重視文化,一樣關懷教育,一樣期許社會進步,一樣堅持和平,一樣掛念中國人的未來,這是「共識」的建立;而他們可以打破自己專業領域的框架,超越宗教信仰的籓籬,一起舉辦書展,一起推動真善美傳播貢獻獎,這是「開放」的表現。

    三、讀後心得分享
    感謝大師,在點燈的道路上,為我們開啟的光明,重重無盡・・・・相信這個時代的任何人,只要願意建立「共識」,「開放」胸襟,朋友可以成為知己,敵人恩怨可以化解,異教徒也可以成為最佳的合作夥伴,共同來促進我們人間社會的美好與和平。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