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21(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吳招緣、林秀足、吳國祥、陳淑珍、 彭子梅、呂昕鴻、鍾淑珍、王姿蘋
    帶領人:呂昕鴻
    記錄: 王姿蘋
    閱讀書目: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研讀範圍: 第二章 秘訣: 般若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從過去到現在,要了解「般若」是什麼,大多還是透過對佛經的研讀與了解。往昔法師講經,是依據一部一部經典,說文解字,逐句說明;所謂的南宗禪和北宗禪。南宗禪以《金剛經》,北宗禪則以《楞伽經》印心。六祖惠能故鄉在嶺南,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而契入佛法,後來到了黃梅,聽五祖弘忍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茅塞頓開。五祖傳法印心,惠能成為禪宗六祖。《金剛經》從此取代了達摩東來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傳統地位。因此,想要了解禪宗、佛教、般若,從《金剛經》著手是非常好的。「知識」,每個人只要睜開眼就有好多的知識撲面襲來。「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了解世間的現象;至於漢語的「智慧」,則有善有惡。比如老子所說「絕聖棄智」的「智」,日常生活說的「智慧型犯罪」,都不是善的智慧。「般若」,則是向自己的內心探求、開發,超越一切知識和智慧,所以在佛法上,「般若」保留了梵文的音譯而不作意譯。「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當頭棒喝,柳枝打掉我執的驕傲與剛愎,轉化為無我。當我們以為自己懂得了、了然於心了、悟道了,凡事就有定見、成見,甚至拿知識和修行,與人較量,要爭個高下,知識反而成了 我們的障礙。佛陀於《金剛經》中卻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為什麼佛陀要說,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就是毀謗佛陀?
    《大智度論》中說:「般若波羅蜜,分為二分,已成就者名為菩提,未成就者名為空。」「空」有層次,茶杯是空,房間也是空,虛空也是空,有層次的。我們「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空」有十八空,空到最後恐怕會進入頑空、斷滅空,形成斷滅見。所以不如不要把「空」做為一個修學的目標。我們從《金剛經》這段文字就可以理解: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說諸法斷滅,就會落入斷滅的偏執。但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
    「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直指本心,穿透文字障、知識障、無明障等種種世間煩惱憂苦,直接通達諸佛的大智慧,並於現世實用,即是成就的祕訣。
    「般若」是正見、正覺。「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般若」是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滯空、有不住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每個眾生皆具備的真心,要自己體察,在生活實踐,才能明澈放光。

    般若分為以下層次:
    一、人天乘:正見
    二、聲聞、緣覺乘:因緣
    三、菩薩乘:空
    四、佛:般若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初聞佛法的人,可以從有為,先從「有」的上面去理解為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所謂「欲會無為理,先從事相看」。
    人常常就是被心外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假的,我們當作真的,明明暫時的,卻貪戀不捨,所以我們的心住在「有」裡,在心外執著,在功名地位上執著,最後感到無盡的寂寞、高處不勝寒;在名利上執著,錢過多了,有時人為財死。所以,世間上的無論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擁有,但是不要過度貪求,過多反為拖累煩憂,所以我們應該用般若的智慧來看世間一切。生活處處有般若。
    日常生活的行止從容自在:
    一、持戒波羅蜜:著衣持缽(手上放光)。示現律儀的肅靜、安詳。
    二、布施波羅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佛陀乞食,令眾生聞佛法,以佛法布施,和眾生結緣。
    三、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雙眼放光)。乞食依次第,不論滿缽、空缽,食物好壞,都平等以視。
    四、精進波羅蜜:飯食訖(口中放光),收衣缽。佛陀從入城乞食到收衣缽,一切不假手他人。
    五、禪定波羅蜜:洗足已,敷座而坐(通身放光)。
    六、般若波羅蜜: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無非是般若的「相」,般若的「體」就是以「般若」為心,妙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成就「波羅蜜」。

    佛陀於《金剛經》開卷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不以戲法作怪展現神通,而要我們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內心本具的「般若」,過放光的般若生活。
    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汙,是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只要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善良的、讚美的語言,這不是口中在放光嗎?
    如何實踐般若
    在組織中養成執行力
    執行力也是組織企業通往成就的祕訣。
    所謂「諸法因緣生」,一切事業都要有資金、土地、市場、計畫、文宣、人才等等,任何因緣的缺少,事業就不容易成就。所以,受困的時候,不必怨天尤人,要與人結緣,眼裡有人,才能把人做好,把人做好,才容易與人廣結善緣,以自己的能力發心,回向給別人,把自己融入到其他的因緣之中,將來因緣具足,就能有所成就。
    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如是)
    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我聞)
    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一時)
    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佛)
    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的合適。(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人的無限潛能
    「行佛」比對佛法知識的理解或是經文的背誦,更能貼近佛陀的意旨,「行佛」,就是實踐佛陀的教法。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想要有所成就,是要時時刻刻、每日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應知道了訣竅卻束諸高閣。《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祕訣,就在我們能否以「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佛法表現出來?

    會長: 今天由子梅副會長的女兒昕鴻主講第二章秘訣:般若主講,因為我還有一個會議,所以請國祥副會長主持。

    國祥:1.今天女兒打電話回來,說台北地震,我告訴她自己學會怎麼不要害怕。八點要上讀書會融會貫通,造福大家。
    2.佛事修行者,每天上山砍材,煮飯。相隔40年,弟弟問師父,您現在還在忙嗎?師父說:「以前都是為了某個目的一直在忙進忙出,現在有一點務實,每天活在當下悟道。空現在有,下一秒就不見。

    秀足:自己很忙,忙碌中,以動磨練,靜中養成,無聲勝有聲。

    淑珍:到藏經樓拜見星雲法師,大師建造佛光山,給我們一個優質環境。環境給我們一個升起莊嚴的心,敬拜的心。大師的智慧,留下這麼多美好的事物,讓很多人可以去親近這個道場,這是各方便橋門,容易接近它,從而學習佛法,佛光山一年半很多活動,讓大家參與,力量是很大的,大師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讓我們認識佛法。

    大師偉大的地方,將空落實在生活中。法會就像一個飛機,飛機飛到美國,不是每一個人負擔起此費用。所以飛機內分為頭等艙、商務艙及經濟艙,頭等艙負擔此行程大部分的錢,它坐在最豪華的位子,受最豪華的待遇。實際上是到美國,不管是經濟艙、商務商,還是頭等艙的人都到達美國,就如同大牌、中牌及小牌的目的是達到般若---空,目的是一致的正悟。大師看到大家的目地「般若」,而不是看到錢,這是大師偉大的地方。

    金梅:昕鴻是佛光第二代最優秀。星雲大師的理念,值得大家去推廣。
    招緣:後浪推前浪,你講得不錯。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