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Search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8 個月前
3 Achievements
297 Points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8/12(一)
活動地點 : 寬心園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金鈴 淑珍 子梅 姿蘋
帶領人 : 姿蘋
記錄 : 淑珍
閱讀書目: 要與不要 (出處: 人間萬事3, p265 與 p064)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P265「要與不要」: 世間上的東西,有我們要的,也有我們不要的。有用的、有益的,我們當然要它;無益的、作怪的,當然可以不必要它。
1. 要爭氣,不要生氣:「佛為一爐香,人爭一口氣」,人在平時可以不必與人有太多的計較,但若為了立志而爭一口氣,這是上進之道。
2. 要懷恩,不要懷恨:人有一個劣根性,別人對我有千般好,很容易忘記;別人只要一件事情對我不夠周全,就一直耿耿於懷。
3. 要感動,不要激動:人生,每天都要活在感動的世界裡。父母養育之恩,師長教導之恩,社會上士農工商成就我們的因緣,朋友往昔對我們的呵護。
4. 要立志,不要喪志:世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要靠吾人立志發願完成。立志向學,就能把書讀好;立志做人,就能把人做好;立志服務,就會有人緣;立志行善,就會為人稱讚。
P064 「要與不要」 :由不得自己的選擇。但是凡事畢竟是有因緣的,要不要還是可以自己作主
1. 要歡喜不要苦惱:人生在世,生活要歡喜,不要苦惱,這種主權完全操之在自己手中,我可以製造歡喜,可以規避苦惱,因為苦樂都是唯心所造。
2. 要簡單不要複雜:人生的苦惱,來自於複雜。意思是說,金錢、愛情、人事,不要複雜,簡單就好。
3. 要誠信不要虛偽: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人與人往來相處,就要講究誠信,若以虛偽處世為能事,最終還是難以得到好的結果。
4. 要善良不要奸詐:「人之初,性本善」,人必須要保持自己最初善良的本性,寧可吃虧,也不要奸詐。
5. 要和平不要戰爭:世間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和平,最殘忍的行為就是戰爭。
6. 要正見不要邪思: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先要建立自己的「正見」。一個人對事理、是非,都有正見,對人我好壞、因緣果報,都有正見;有了正見,後面的所行、所說、所為,都會合乎眾人的需要。
以上「六要」、「六不要」,實乃吾人立身處世之圭臬,行之,必得大利。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
1. 要簡單不要複雜之討論與分享:
事情愈複雜,愈容易陷入多餘的枝枝節節,要用大師所提的「施與應有的關懷,但不要自私的強要占有」的觀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對於金錢、愛情、人事,不要複雜,簡單就好。
2. 要誠信不要虛偽之討論與分享:
一旦說了謊話, 就會一直編造假話來園謊,可欺人一時,不能騙人永久,一直說了謊話是蠻累人的,倒不如誠信做人,比較輕鬆。如同大師所言的「人生還是老老實實,腳踏實地,誠信做人,不要虛偽為好;若以虛偽處世為能事,最終還是難以得到好的結果」。
3. 要和平不要戰爭之討論與分享:
這幾年的烏俄與以巴紛爭與戰爭,數百萬計人民無家可歸或失去性命或受傷,都呈現戰亂的苦楚與人民的苦不堪言,期望儘速止戰,和平相處,止亂平息。祈禱如大師所言的「大眾在慈悲善良上可以增加,在權利欲望上要減少,因為人間和為貴,戰必凶」。
2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and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8/12(一)
活動地點 : 寬心園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金鈴 淑珍 子梅 姿蘋
帶領人 : 姿蘋
記錄 : 淑珍
閱讀書目: 要與不要 (出處: 人間萬事3, p265 與 p064)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P265「要與不要」: 世間上的東西,有我們要的,也有我們不要的。有用的、有益的,我們當然要它;無益的、作怪的,當然可以不必要它。
1. 要爭氣,不要生氣:「佛為一爐香,人爭一口氣」,人在平時可以不必與人有太多的計較,但若為了立志而爭一口氣,這是上進之道。
2. 要懷恩,不要懷恨:人有一個劣根性,別人對我有千般好,很容易忘記;別人只要一件事情對我不夠周全,就一直耿耿於懷。
3. 要感動,不要激動:人生,每天都要活在感動的世界裡。父母養育之恩,師長教導之恩,社會上士農工商成就我們的因緣,朋友往昔對我們的呵護。
4. 要立志,不要喪志:世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要靠吾人立志發願完成。立志向學,就能把書讀好;立志做人,就能把人做好;立志服務,就會有人緣;立志行善,就會為人稱讚。
P064 「要與不要」 :由不得自己的選擇。但是凡事畢竟是有因緣的,要不要還是可以自己作主
1. 要歡喜不要苦惱:人生在世,生活要歡喜,不要苦惱,這種主權完全操之在自己手中,我可以製造歡喜,可以規避苦惱,因為苦樂都是唯心所造。
2. 要簡單不要複雜:人生的苦惱,來自於複雜。意思是說,金錢、愛情、人事,不要複雜,簡單就好。
3. 要誠信不要虛偽: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人與人往來相處,就要講究誠信,若以虛偽處世為能事,最終還是難以得到好的結果。
4. 要善良不要奸詐:「人之初,性本善」,人必須要保持自己最初善良的本性,寧可吃虧,也不要奸詐。
5. 要和平不要戰爭:世間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和平,最殘忍的行為就是戰爭。
6. 要正見不要邪思: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先要建立自己的「正見」。一個人對事理、是非,都有正見,對人我好壞、因緣果報,都有正見;有了正見,後面的所行、所說、所為,都會合乎眾人的需要。
以上「六要」、「六不要」,實乃吾人立身處世之圭臬,行之,必得大利。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
1. 要簡單不要複雜之討論與分享:
事情愈複雜,愈容易陷入多餘的枝枝節節,要用大師所提的「施與應有的關懷,但不要自私的強要占有」的觀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對於金錢、愛情、人事,不要複雜,簡單就好。
2. 要誠信不要虛偽之討論與分享:
一旦說了謊話, 就會一直編造假話來園謊,可欺人一時,不能騙人永久,一直說了謊話是蠻累人的,倒不如誠信做人,比較輕鬆。如同大師所言的「人生還是老老實實,腳踏實地,誠信做人,不要虛偽為好;若以虛偽處世為能事,最終還是難以得到好的結果」。
3. 要和平不要戰爭之討論與分享:
這幾年的烏俄與以巴紛爭與戰爭,數百萬計人民無家可歸或失去性命或受傷,都呈現戰亂的苦楚與人民的苦不堪言,期望儘速止戰,和平相處,止亂平息。祈禱如大師所言的「大眾在慈悲善良上可以增加,在權利欲望上要減少,因為人間和為貴,戰必凶」。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8/01(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李金鈴、郭金梅、鍾淑珍、陳淑珍、 彭子梅、王姿蘋、吳招緣
帶領人:彭子梅
記錄: 陳淑珍
閱讀書目: 金剛經_佛學會考題
研讀範圍: 考題複習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1. 金剛經_佛學會考題複習 : 考題113-140, 是非題43-52, 單選題26-31, 複選題17-19。
2. 考題精選提_引述與說明 :
114. 有些人不願修鍊自己堅實的金剛正覺,向內見到般若自性,以為依賴別人、倚靠著一些成說定法就能得悟,就能活得自在,這樣是執迷不悟,就是迷信了。(168頁)
->「引述與說明 : 執迷不悟,就是迷信了。夢窗國師開悟時年三十一歲。得悟的因緣,源自禪師慈悲,以無情的棒喝施方便法,要他不執著文字,也不執著法相,般若心,正在我們心內。」
116. 心無所住,隨緣而住,就能免去許多業緣的鉤牽;心有所 住,不識慧命,執著將令我們無法真正透徹生命真實的輕重緩急。心無所住,才能不驚、不怖、不畏,遠離顛倒夢想;心有所求時,信仰也會成為顛倒夢想。(170頁)
->「引述與說明 : (僧肇大師言:
得聞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名「不驚」。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
117. 佛陀說,要是有人聽聞《金剛經》,「信心不逆」,福德將勝過在無限的劫世中,無限量的以身布施。「信心不逆」就能隨順《金剛經》的文字般若,心不住著一處,不生毀謗。受持讀誦,能夠自利;為人解說,能夠利他。 (171頁 )
->「引述與說明 : 過去有一位老和尚發心要建一座廟,於是在市街上誦經念佛,經過了三個多月,竟然沒有人理他;旁邊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心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賣燒餅的錢給他吧!」」
127. 佛陀對住相的凡夫說,不可以從色與聲去執著求見佛陀,所謂佛有三十二相,色相、音聲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是為了度化眾生才顯現的,緣聚而現,緣滅則散,不過是一時的假名,哪裡是法身常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 (188頁)
->「引述與說明 : 見到緣起就是見到法,見到般若就是見到如來,見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見如來,若見到平等心就是見到如來」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7/25(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吳國祥、李金鈴、郭金梅、鍾淑珍、陳淑珍、 彭子梅、王姿蘋、林雨
帶領人:王姿蘋
記錄: 陳淑珍
閱讀書目: 金剛經_佛學會考題
研讀範圍: 考題複習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1. 金剛經_佛學會考題複習 : 考題85-112, 是非題33-42, 單選題23-25, 複選題13-16。
85. 推行人間佛教,正是源於「無我度生」。弘法,不要執著於自己的、或是傳統的,一旦住法執著,就被法所拘泥,不能夠權衡變通。 (126頁)
86. 四小不可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水可以滋潤大地,沙彌將來可以成法王,小女孩長大可以做皇后。(128頁)
87. 佛法重於實踐,而世間成就的祕訣,是獨當一面、能實踐的執行力。要發大心,就要無我;越是無我,就能對更多人奉獻,越感受不到自己的各種執著,就能有更大的包容。(129頁)
88. 所謂的「我」,有三種:真我、假我、神我。真我,是如來所證的「八大自在我」;假我,是凡夫眾生有所執著的我;神我,就是邪魔外道的我。 真我就是諸法平等的真性。(130頁)
八大自在我
一、能示一身為多身
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
三、大身輕舉遠到
四、現無量類常居
五、諸根互用
六、得一切法無得想
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
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89.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就為佛光人訂出四大工作信條:
(1)給人信心-多關懷讚歎他人;
(2)給人歡喜-把歡喜帶給別人;
(3)給人希望-多期待鼓舞別人;
(4)給人方便-凡事相助不推諉。
我們的心永遠向別人開啟,向世界開啟,奉行這四大信條,才能與《金剛經》的「無我度生」,才能證入實相般若。(131頁)
90. 《大乘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但因為無明妄動,而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的相狀;因此,「一心開二門」:一是真如心,另一則是妄念心、生滅心、無明的心。(137頁)
91. 眾生與佛,本來無異。眾生心就是佛心,眾生本有佛性,與佛原來無二無別,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 。但是,眾生被六塵所蒙蔽,生出種種虛妄心念,忘失寂然不動的真心,執著在妄想之中,就無法證悟「實相」;而佛不為業轉,了悟真心。佛知眾生為同體,因同體而起滅度無量眾生的大悲,是以「同體大悲」(137頁)
92. 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看見的意義來說,不同的境界。這五眼就是:
(1)肉眼:世人皆具,受到種種障礙而不通達。
(2)天眼:天人所具,人中修禪定可得。內外、晝夜皆能得見,仍有理障。
(3)慧眼:為二乘聖賢照見平等法界空無相的智慧,但因所知障故,有智無悲,雖勝天眼,猶不及法眼能悲智並用。
(4)法眼:菩薩所具,為適應機緣,度化眾生,照見一切世、出世法,差別相,以及眾生心藪,前因後果,如幻緣起的智慧。
(5)佛眼:佛陀照見諸法實相,圓具前四眼,而超勝四眼者。(137-138頁)
93. 凡夫的心原與如來無二致,只要懂得化慳心為捨心,化瞋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於刀口上舔蜜,貪求世間五欲的滋味。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138頁)
94. 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是不執著,不執著,生命才能往前進,不會像陀螺一樣在原地踏步。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而且,不住內,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所以我們要能夠:
一、不追憶過去;
二、不貪著現在;
三、不幻想未來。(139-140頁)
95. 如果能不追憶過去,就是「修定」;不貪著現在,就是「持戒」;不幻想未來,就是「修慧」,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正是對「戒、定、慧」的修行。(140頁)
96. 「應無所住」不是不積莊嚴剎土的福慧資糧,更不是執取無授記無佛果的斷滅知見,而是要我們肯定自性本自具足的佛土、本自莊嚴的無相法身。(141頁)
97. 從真心本性上來說,罪業也是空性的。「妄念」一滅,罪業也就沒有了。我們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我們的心,一天當中不知道在十法界來去多少回。發了慈悲心、菩提心,不就是佛心嗎?布施、為人服務,不就是天人的心嗎?起了貪、瞋、痴,想算計別人,想殺人、害人,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牲嗎?往往一念之間,一念三千,如果找不到真心,就無法自在了。(142頁)
98. 眾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有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來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144頁)
99.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性、佛心,就是「實性」,真實的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能夠安住身心, 就不會被別人的一個眼神傷害,被別人的一句話利誘,乃至被貧富寵辱毀譽動搖了初衷,所以,想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要先能夠 「無住生活」。 (145頁)
100. 沒有欲染的淨愛是可貴的,給人滋潤和力量,卻沒有私心和混亂。不斷昇華的愛,無有所求的愛,就是慈悲。 心有愛結、愛染,生起憂悲恐怖,飄零於三界風塵中。《金剛經》要我們心無所住,凡所有相,不生愛著,把愛昇華為布施的大慈大悲。 (148頁)
101. 世間原本是「一半一半」的,「一半」是佛的,「一半」是魔的;「一半」是正的,「一半」是邪的。但是,「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我們要擇善固執,堅守佛的那「一半」、正的那「一半」,千萬不要被邪魔歪道的另一半所顛倒迷惑。(152-153頁)
102. 經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法樂帶來的心安、自在,帶來人際之間的和諧、坦然。看看社會上有許多人為了功名利祿,只知道爭先恐後地汲汲鑽營物質那「一半」的世界,而忽略了心靈這「一半」的世界,結果越推擠,門徑越窄,撞得鼻青臉腫,跌得粉身碎骨。人生不必求全,一切但求盡其在我,俯仰無愧。(154頁)
103. 在春天裡,紅花綠葉,顯得相得益彰;在夜半空中,星月交輝,更覺宇宙之浩瀚偉大。只要我們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彼此調和、平衡,會發現「一半一半」的世界真美好!(155頁)104. 什麼叫修行?以吃飯來說,你覺得每一餐都很美、很好吃,那就是禪安心,悅法喜;你每天睡得舒服、自在,那就是解脫,覺得就是修行。(155頁)
105. 禪定,是關掉「有所住著」的自己,脫離有所住的日常,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妄念偏執,把心帶回無住自在的清淨菩提。(156頁)
106. 真正的閉關坐禪要能做到:
(1)關閉六根賊;(2)禁足妄想心;(3)觀三毒軍;
(4)清淨身口意。「坐禪」不是表面上蒲團上的靜坐,而是超越一切,不動心起念,明心見性,見性成空,空即般若。 (157頁)
107. 管理時間就是珍惜生命。能夠管理、善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而不能夠善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只是鐘錶刻度的時間(158頁)
108. 任何國家、企業、團體的「世代交替」,才是「永續經營」的關鍵。不要久住權位,要給年輕人機會,讓年輕人去做,做得不好,我們很多資歷比較深的人都還在,可以提醒修正、傳承經驗。 (159頁)
109. 凡夫的內心,經常恐懼未知的未來,對過去充滿懊悔,而現在,心又不住在當下。我們對當下的此刻常常意緒紛紛。總在幸福的當下,擔憂無常,在悲痛的時刻,懊悔過去。(160頁)
110. 凡所有世間的因緣,壞去死亡時,我們感到無所依附時,要能參透因緣和合,生滅本來就應無所住,才能隨緣自在。(162頁)
111. 「無住生活」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夠對外境超然、不執著己心的生活。佛陀在《金剛經》所揭示的並不是出世的玄理,而是要凡夫也能在生活中照見般若自性,得到更自在的生活。 (163頁)
112. 所謂「無所得」是指「沒有定法可得」。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若以為有所得,還是執情未忘。凡夫以為物可得,法可說,都是有住的執著。若能得「無得」之得,才是真得,才能還現本來的清淨自性。 (166頁)
1
0
0
0
0
0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7/18(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吳國祥、李金鈴、吳招緣、董幼花、郭金梅、鍾淑珍、陳淑珍、 彭子梅、王姿蘋、林雨
帶領人:陳淑珍
記錄: 陳淑珍
閱讀書目: 金剛經_佛學會考題
研讀範圍: 考題複習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1. 金剛經_佛學會考題複習 : 考題57-84, 是非題22-37, 單選題13-19, 複選題7-11。
2. 考題複習範圍 :
(1)第三章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 真空才能妙有
(2)第四章 無相布施:無限功德
2-1.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
2-2.無相與有相
2-3.財布施
2-4.無畏布施
2-5.法布施
2-6.人人皆能布施
(3)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我在哪裡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佛學會考題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經驗分享及提問.
提問1: 如何在生活中行法布施?
可以參考受持《金剛經》的十法行:
生命如晨間露水,應該以有限的外財,充實無形的內財。
一、書寫:恭敬抄寫經文。
二、供養:供奉經典於塔廟、佛殿。
三、施他:印行經典流通。
四、諦聽:專注聆聽經教法義。
五、宣說:為他人講解經文,解除文字義理的障礙。
六、受持:奉行教義,應用於生活中,自利利他。
七、開演:廣開演說微妙經義,令他人開悟自性。
八、諷誦:專心稱誦,持念經文。
九、思惟:深入法海,靜默思惟,以悟解奧妙之處。
十、修習:由思惟深解義趣,因此發起大行,證入聖果。
提問2: 宣說與開演有何不同?
宣說: 為講解經文, 說明文字的表達意思。誦讀講解,對大眾宣傳講述。
開演: 廣開演說微妙經義,令他人開悟自性。 佛陀於《金剛經》中說明法布施的功德,遠遠勝過身布施。《華嚴經》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講說法的人就像是燈火,為人照見微妙的佛法,若沒有人講說佛法,再怎麼聰慧的眾生也不能得悟。由此可見法布施的殊勝功德。
提問3: 何謂七寶布施?
不貪布施。所謂眼不貪色相奇物,是色寶布施;耳不貪好聲音樂,是聲寶布施;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布施;舌不貪好上美味,是味寶布施;身不貪好妙衣服,是觸寶布施;意不貪名利恩愛,是法寶布施;不貪世間欲樂,是佛寶布施。
提問4: 有那三忍?
. 三忍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忍」,是智慧的力量。
. 娑婆世界又稱「堪忍」的世界,因為世間充滿煩惱、痛苦,事事可忍,就可以成就。忍,就是忍耐。忍耐逆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於真理而不動心。忍,可分為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金剛經》說的「得成於忍」,指的就是「無生法忍」。
提問5: 何謂「無生法忍」?
. 生忍: 要能認識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酸甜苦辣、人我的是非曲直,負責應盡的義務,化解恩怨煩惱。一個人要維持生命,要生活得自在,就必須要「生忍」。
. 法忍: 能自我疏通、調適心理上的貪瞋痴成見,體認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都是「緣起緣滅」,把心安住於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搖,就是「法忍」。體悟「緣起性空」,才能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
. 無生法忍: 就是不生不滅,本來沒有,一切法無生,根本也不需要忍,即無忍之忍,諸菩薩因此不受福德相的限制。因為菩薩行利益眾生之事,是發菩提心,不著相布施,而不是貪求福德利己。聖賢菩薩「心不住法,得成於忍」,因此「得忍菩薩」的「無漏」功德勝過「寶施菩薩」的「有漏」福德。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unlocked the badge
Story Teller
Story Teller
Loves sharing stories.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post at least 30 different story posts.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7/04(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郭金梅、吳昭緣、陳淑珍、王姿蘋
帶領人/記錄: 王姿蘋
閱讀書目: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研讀範圍: 精選提要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29. 拈花微笑是《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在所有人的 面前,佛陀和摩訶迦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解離了文字可能造成的矛盾和誤解,直入本心。(40頁)
30.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40頁 )
31.據傳昔日天台宗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光是經題上的一個「妙」字,就一連講了九十天,因而有「九旬談妙」的公案。(41頁)
32.禪宗自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分為「南頓北漸」,即所謂的南宗禪和北宗禪。南宗禪以《金剛經》,北宗禪則以《楞伽經》印心。(40頁)
33.「般若」是向自己的內心探求、開發,超越一切知識和智慧,所以在佛法上,「般若」保留了梵文的音譯而不作意譯。(41頁)
34.當我們以為自己懂得了、了然於心了、悟道了,凡事就有定見、成見,甚至拿知識和修行,與人較量,要爭個高下,知識反而成了我們的障礙。(43頁)
35.《大智度論》中說:「般若波羅蜜,分為二分,已成就者名為菩提,未成就者名為空。」「空」有層次,茶杯是空,房間也是空,虛空也是空,有層次的。我們「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43頁)
36.「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直指本心,穿透文字障、知識障、無明障等種種世間煩惱憂苦,直接通達諸佛的大智慧,並於現世實用,即是成就的祕訣。(44頁)
37.「般若」是正見、正覺。「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般若」是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滯空、有不住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每個眾生皆具備的真心,要自己體 察,在生活實踐,才能明澈放光。(44頁)
38.「般若」分為以下層次:(1)人天乘:正見;(2)聲聞、緣覺乘:因緣;(3)菩薩乘:空;(4)佛:般若。(45-46頁)
39. 佛陀在《金剛經》開卷示現的六度(六波羅蜜) ,令日常生活的行止從容自在:(1)持戒波羅蜜:著衣持缽(手上放光);(2)布施波羅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3)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雙眼放光);(4)精進波羅蜜:飯食訖(口中放光),收衣缽;(5)禪定波羅蜜:洗足已,敷座而坐(通身放光);(6)般若波羅蜜: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無非是般若的「相」,般若的「體」就是以「般若」為心,妙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成就「波羅蜜」。( 50 頁)
40.《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56頁)
41.成就生命的祕訣不是別人給的,「般若」是我們自己內心本具的,是我們成就的願力,和實踐的執行力。(58頁)
42.六祖惠能:「不思善、不思惡,制心一處而無妄念。沒有妄念,就是般若。」領會了密意、領會了般若,還是要落實到衣食住行的個人實踐,活用應變。(59頁 )
43. 世間事業的失敗,經常就是因緣不具,因此培養因緣,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祕訣。(60頁)
44. 佛陀每次在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六種因緣的成就: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如是)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 (我聞)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一時)(4)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佛)(5)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的合適(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6)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61頁)
45. 佛經裡一概沒有交代講經的年月日時間,都用「一時」來交代。為什麼佛典不明確表明時間?因為所謂的時間概念,不過是緣於眾生業感果報不同。佛經的「一時」泯除眾生對有限時空的觀念。只要我們和佛能夠一心合會,就算只是「一時」感應,在法性裡卻是亙古無窮的受用。(62頁)
46.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的管理。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的信念凝聚眾人,僧團教團的成長,是每個人「發心」慈悲、奉獻自己的心力,集體創作而成,不是任何一個個人的力量能單獨完成。(62- 63頁)
47. 般若講究證悟,悟還不是證,悟是契入道理,還不能完全合而為一。(66頁 )
48《金剛經》正是佛陀說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和無明;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72頁)
49. 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為了令眾生迷途知返,離苦得樂,因而先立假名,隨應眾生機緣方便說法;世間一切名相,都是為了方便指涉和溝通,我們應無所住,一旦執著在這些名相上,就陷入了迷障。(74頁)
50. 參禪的人講「明心見性」,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直指本心」;本心,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常住真心,就是明心,就是沒有塵垢;性淨明體,就是般若、如來藏性,就是見到清淨的光明。(74頁)
51. 佛陀藉著「金剛」的譬喻,接連「般若」的妙法,法喻並用,法喻一體,斷除如塵埃覆蓋眾生心眼的一切煩惱,直指本心,得度「波羅蜜」,所以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75頁)
52. 「法」,就是「軌生物解」,是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據。它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詞,甚至於心裡想的觀念、思想,有形、無形的,都可藉由它表達。例如:花、房子、桌子等。(76頁)
53. 法無定法,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真正般若的法,不思善、不思惡,是超越善惡的真理。(76頁)
54. 法是不可取、不可說的,形諸文字和言語,不過是佛陀和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濟度生的方便說法。例如佛陀以「般若」、「波羅蜜」、「金剛」等等說法,是為了令眾生得悟,於現世自在生活。(77頁)
55. 世俗常說「放空自己」、「讓自己歸零」。佛法的「真空」,不是對著空氣發呆,消極放棄,而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謂「無相」,並非要離開了我、人、眾生、壽者才沒有相,而是不執著在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上面,就是所謂的「在相離相」。(81頁)
56.《金剛經》所說的真空含攝了「有」和「無」,其實就是「因緣」的意。(82頁)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一)是非題
(O) 12. 我們以為自己懂得了、了然於心了、悟道了,凡事就有定見、成見,甚至拿知識和修行,與人較量,要爭個高下,知識反而成了我們的障礙 。 (43頁)
(O) 13.「三鳥飛空,跡有遠近,空無遠近;三獸渡河,跡有深淺,水無深淺」的比喻在說:證悟雖有深淺,但般若真性沒有深淺,也不應住深淺,不要落入斷滅見。 (47頁)
( O) 14. 如果將佛教與經典分開,離開經典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了解「空」。(53頁) ✻正解:生活
(O) 15. 成就生命的秘訣不是別人給的,「般若」是我們自己內心本具的,是我們成就的願力,和實踐的執行力。(58頁)
(O) 16. 佛法講因緣,因緣和合而成,因緣不具,一切事情皆難成。所以,因緣不具足時,就等待因緣或創造諸善緣。(60頁)
(X) 17.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的管理。只要是每個人能夠「發心」慈悲、奉獻自己的心力,僧團教團的成長,依靠個人的力量也能單獨完成。
(62-63頁) ✻正解: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的信念凝聚眾人, 僧團教團的成長,是每個人「發心」慈悲、奉獻自己的心力,集體創作而成,不是任何一個個人的力量能單獨完成。
(X) 18. 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學佛」。
(67頁) ✻正解:要「行佛」,不只是「學佛」而已。
(O) 19. 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72頁)
(X) 20. 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為了令眾生安穩生活,追尋富足,因而先立假名,隨應眾生機緣方便說法。(頁74)
✻正解:迷途知返,離苦得樂
(X) 21. 參禪的人講「勤修襌定」,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直指本心」。也就是明白自己本有的般若、如來藏性。(74頁)
✻正解:明心見性
(二)選擇題
(2) 8.「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出自以下哪部經? (56頁 )
(1) 《八大人覺經》
(2) 《優婆塞戒經》
(3) 《妙法蓮華經》
(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4) 9. 時間概念都是緣於眾生業感果報不同,佛經裡一概沒有交代講經的年月日時間,都用(?)來交代,以泯除眾生對有限時空的觀念。 (63頁)
(1) 一生
(2) 三世
(3) 一剎
(4) 一時
( 3 )10. 參禪的人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直指本心」,也就是明白自己本有的般若、如來藏性。(74頁)
(1) 漸修漸悟
(2) 不念而念
(3) 明心見性
(4) 以心印心
( 4 ) 11. 下列何者是「軌生物解」,也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據? (76頁)
(1) 事理
(2) 相
(3) 本體
(4) 法
✻補充:「事理」指現象與本體之相對;「相」指諸法之形像狀態;「本體」指諸法之本質、本性。「法」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詞,甚至於心裡想的觀念、思想,有形、無形的,都可藉由它表達。
(4)12. 所謂「在相離相」指的是?(81頁)
(1) 把握今朝,及時行樂
(2) 對著空氣發呆,消極放棄
(3) 不接觸我、人、眾生、壽者相
(4) 不執著在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 4 ) 13.《金剛經》點撥我們「依空安住」,以下何者不正確?
(83-84頁)
(1) 無住「因緣」的生滅
(2) 生活在「真空」的「妙有」裡
(3) 無住才能自在
(4) 散盡家財後才能自在
(三)多選題
(1,2,3,4) 5. 般若是光,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以下何種行為是在生活裡放光?(50-51頁)
(1) 以慈眼平視眾生,以慧目觀照社會,是眼睛放光
(2) 身體行立坐臥的威儀安詳,對於他人的輕賤垢穢能含容
不二,是通身放光
(3) 心中的慈悲、菩提、道念,是心中放光
(4) 親手為別人服務勞動,是手掌放光
( 1,2,3 ) 6.下列何者是形容「空有不二」的譬喻? (81-83頁)
(1) 五指緊握成拳,張開成掌
(2) 在不同對話語境,以一句「阿彌陀佛」傳達不一樣的關
懷
(3) 種子生長開花,花落結果
(4) 三鳥飛空、三獸渡河
✻正解:佛門常以「三獸渡河」、「三鳥飛空」的譬喻,來闡述一個人修證層次的深淺。
( 1,3,4 )7.《大智度論》將布施分為哪三種? (88-89頁)
(1) 財物的布施(財布施)
(2) 慈悲待人(愛布施)
(3) 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
(4) 佛法的傳揚(法布施)
( 2,3,4 ) 8. 布施時要能不住相,有三種妙觀可以培養如虛空廓然的平 等心,三種妙觀的內容是? (96頁)
(1) 數息觀
(2) 厭離觀
(3) 慈悲觀
(4) 菩提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7/04(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吳招緣、郭金梅、吳粉妹、國祥、謝淑津、鍾淑珍、陳淑珍、彭子梅、王姿蘋
帶領人/記錄: 王姿蘋
閱讀書目: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研讀範圍: 精選提要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1. 在中國佛教的傳布史上,有三部經堪稱為「心的經典」,包括佛陀的《般若心經》(簡稱《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以及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5頁)
2. 《金剛經》藉由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闡述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6頁)
3. 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14頁)
4. 我們想要度過煩惱、度過困難、度過生死,更進一步轉苦為樂,轉差別為平等,轉煩惱為菩提,都要靠六度波羅蜜。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 (14頁)
5. 《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這個法門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14頁)
6. 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肉體的生命。二、大眾的生命。三、超越的生命。四、不死的生命。(15頁)
7. 「肉體的生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肉身,人身難得,要好好愛護。
「大眾的生命」是在群體生活中盡自己的本分。
「超越的生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裡,為別人、為群體、為眾生奉獻所能並且利他。「不死的生命」就是佛教所說的「法身慧命」,生死不住於心,超越了生的苦惱與死的怖懼,了生脫死,不再輪迴於生死之中的永恆生命。(15頁)
8. 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歡喜、快樂,因此活得快樂、幸福、自在,就是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20頁)
9. 佛陀說:「如果我們受到輕賤,就要心不動念,以忍止諍,護於口,行於心,直到他們不再輕賤為止。一個開悟的人,安忍如大地,不應該受毀譽褒貶而動搖意志,以無我觀,觀察諸法虛妄,那麼我、人的幻象,乃至世間所謂的好壞,不過如水上泡沫,乍起乍滅,哪裡會恆常不變呢?」(21頁)
10. 佛教是讓人得幸福的佛教,讓人有成就的佛教,是人間的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教人的宗教;恆以「無常」觀看人間而悟得「諸行無常」,勇猛精進並能「諸法無我」,「以無所得故」才能於「真空」得「妙有」,「涅槃寂靜」,成就無限。這正是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21.22頁)
11. 現代化的佛教,不應該落入「貧窮才表示修為足夠」的執念。只要是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生活有利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真正的「無住」、「無我」。 (23頁)
12. 錢財是五家(王賊水火惡子)共有:「王」意指國家的苛政賦稅,或貪官汙吏以種種的手段侵奪百姓的財物,使民不聊生;「賊」是指強盜土匪,劫奪人們的財富;「水、火」則包括天災,人禍、疾病,都能使人傾家蕩產;「惡子」是指不肖子孫,浪蕩家財。(23頁)
13. 《維摩詰經》提到︰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布施道場,三明是道場,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25頁)
14. 在人間,應該處處都是菩提道場。為了讓佛法普及於人間,我們走入家庭、學校、工廠、農村、工地、軍營各地,並且持著「傳統與現代融和、信眾與僧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宗教與藝文結合」的理念,一直在推行人間佛法。(26頁)
15. 佛陀的時代,僧團十分講究組織制度:佛陀的布薩舉過(僧眾聚集做宗教生活省思的時間)制度、羯磨議事(開會決議)制度,甚至比現代國家的法律程序還要細密周全。(28頁)
16. 佛光人的成就是無得而修: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歸」,是奉獻修為的無得。佛光人與眾生同體、和諧共生。(29頁)
17.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也是一句描述「法身自性」的話。所謂「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橫的空間」上來說,世上任何一種東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唯有般若自性和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所以說「橫遍十方」在「縱的時間」上來說,雖然我們的肉體有生死,壽命有時而盡,但我們的佛性慧命卻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所以說「豎窮三際」。(31頁)
18.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1)完全的平靜、(2)最高的妙樂、(3)持續的幸福、(4)福慧的完成、(5)徹底的離欲、(6)究竟的解脫、(7)真實的世界。(33-34頁 )
19. 從煩惱迷苦的此岸,度到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的彼岸,就是佛教的成就。具體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34頁)
20. 布施(檀波羅蜜、檀那波羅蜜) :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和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 。布施能除去五毒中的「貪」。(34-35頁)
21. 持戒(尸波羅蜜、尸羅波羅蜜) :不要只停留在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要從積極的層面來看五戒,就是幸福之道。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讚美,名譽就會好了。(35頁)
22. 忍辱(羼提波羅蜜):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以此斷絕五毒中的「瞋」。(35頁)
23. 精進(毗梨耶波羅蜜):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心意上的精進,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五毒中的「慢」)。(35頁)
24. 禪定(禪度波羅蜜、禪那波羅蜜):即心無雜念,不為俗務迷惑顛倒,就能除去散亂(五毒中的「疑」)。(35頁)
25. 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 :以般若智慧,就能破除無明和愚痴(五毒中的「痴」)。(35-36頁)
26. 打籃球一樣能夠運用六度的精神:球傳給隊友,助傳,令隊友上籃得分(布施) ;遵守球場規則(持戒);球賽中有時狀況激烈,難免有推擠碰撞,要能忍耐(忍辱);想要有好成績,平時就要勤於練球(精進);除了鍛鍊球技,更要增長謀略智慧,才能夠出奇制勝(般若)。
27. 《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沒有般若,靠其他五度是無法究竟的,說明了「般若」為六度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以無所得的「般若」而修,才能從六度成就,而「波羅蜜」。(36頁)
28. 《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 「妙有」。般若智慧能明澈身心如水月,從虛妄執迷的此岸度往常樂我淨的彼岸。行者就能夠化炎熱的世間為清涼國境,轉化濁惡的煩惱成為琉璃法界,無入而不自得。(37頁)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一)是非題
1.《金剛經》輯錄了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大迦葉之間的問答。(6頁)
正解:須菩提
O2.《金剛經》闡述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O3. 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14頁)
4.《金剛經》就是要我們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也就是「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業」。(14頁)
正解: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O5.「集體創作」不是由很多人支持一個人的獨裁,而是集體裡的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27頁)
O6.「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就是「執著」,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諸如:以自我為中心、執著於自我價值的判斷、太過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等。(27頁)
O7. 持戒要從積極的層面來看五戒,就是幸福之道。例如,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讚美。(35頁)
O8. 精進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心意上的精進,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頁 51)
O9.《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妙有」。(37頁)
10. 據傳昔日天台宗智者大師講《妙慧童女經》的時候,光是經題上的一個「妙」字,就一連講了九十天,因而有「九旬談妙」的公案。 (41頁)
正解:妙法蓮華經
11.「禪那」是向自己的內心探求、開發,超越一切知識和智慧,所以在佛法上,「禪那」保留了梵文的音譯而不作意譯。 (41頁)
正解:般若
(二)選擇題
(1)1.《般若心經》、《六祖壇經》以及(?),是中國佛教傳布史上,堪稱為「心的經典」。 (5頁)
(1) 《金剛般若波羅蜜》
(2) 《圓覺經》
(3) 《楞伽經》
(4) 《妙法蓮華經》
(4)2. 以下何者是六度波羅蜜中的「第一波羅蜜」?(34頁)
(1) 布施
(2) 忍辱
(3) 禪定
(4) 般若
(2)3. 為了讓佛法普及於人間,以下何者不是推行人間佛教的理念? (26頁)
(1) 傳統與現代融和
(2) 信眾與僧眾分隔
(3) 修持與慧解並重
(4) 宗教與藝文結合
(4)4.以下何者是大師在《成就的秘訣—金剛經》裡,例舉並說明的「忍辱(羼提)波羅蜜」類別? (35頁)
(1) 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
(2) 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3) 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4) 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2)5. 以下何者是《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佛陀和摩訶迦葉 「以心印心」、「心心相印」。(40頁)
(1) 天女散花
(2) 拈花微笑
( 3) 一花五葉
(4) 斷臂求法
(3)6. 禪宗自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分為「南頓北漸」,即所謂的南宗禪和北宗禪。以下何者是南宗禪用以印心的經典? (41頁)
(1) 《妙法蓮華經》
(2) 《楞嚴經》
(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4) 《楞伽經》
(1)7.「般若」是正見、正覺,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以下何者是以「般若」了悟後,「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滯空、有不住有。(44頁)
(1) 緣起性空
(2) 三世因果
(3) 十二因緣
(4) 老病死生
(三)多選題
(1234)1.《金剛經》的四大要義是? (7頁)
(1) 無相布施
(2) 無我度生
(3) 無住生活
(4) 無得而修
(134)2. 佛教的「三法印」是?(22頁)
(1) 諸行無常
(2) 諸受皆苦
(3) 諸法無我
(4) 涅槃寂靜
(124)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以下何者是涅槃的境界? (34頁)
(1) 最高的妙樂
(2) 究竟的解脫
(3) 天界的轉生
(4) 福慧的完成
(234)4. 關於「般若」的說法,以下何者正確?(44頁)
(1) 「般若」是三世諸佛之師
(2) 「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
(3) 「般若」是正見、正覺
(4) 「般若」是了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讀書會
活動時間:113年06月27日
召集人:李金玲
帶領人:林秀足
記錄人:彭子梅、王姿蘋
活動地點:ZOOM線上
參加人員: 李金玲 、 鍾淑珍 、 陳淑珍 、彭子梅、王姿蘋、蔡秀琴
吳招緣、吳國祥、林秀足、黃麗娟、胡晨曦
閱讀書目: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研讀範圍:無相布施:無得而修:真實地獲得
一、導讀
【重點講述】
星雲大師於1997年寫了金剛經講話,2018年成就的秘訣金剛經才出版,所以大約有21年的時間。
1.成就:在佛教裡指的就是【般若】也就是從此岸到彼岸;而後涅槃寂靜,具體的方法就是六度: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六度當中又以【般若】為第一波蘿蜜。
2.秘訣:【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它穿透了文字障和知識障及無明障等種種世間就是煩惱憂苦,直接通達諸佛大智慧,並於現世實用,即是成就的秘訣。
3.金剛:斷除一切煩腦,金剛就是【般若】佛陀取最利的金剛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佛陀藉著金剛比喻的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與無明;能得渡波蘿蜜。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金剛經的十六字箴言:無相佈施,無我渡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這是整部【金剛經】的要旨。
4.《金剛經》強調無相布施,人間行者的布施應效法佛陀,不住法布施,不住相布施,也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也沒有六塵色、生、香、味、觸、法的執著,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所謂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這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
5.無我渡生有無上的慈悲,佛陀說:「我應滅渡一切眾生,滅渡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渡者。」事實上是指渡眾生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可以不執著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是佛了我哪能渡你呢!
6.無住生活是真正的自在,星雲大師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呢?無住因緣的生滅生活就在真空妙有裏,無住才會自在。
7.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我們做了很多的善事到底想要獲的什麼?大師告訴我們有所得就會有執著有煩惱有失去 ,無所得才能夠自在。無得而修,並不是否定修行的得。佛陀要我們修行時不執著,卻不是不必修行,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所謂「無所得」是指「沒有定法可得」。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若以為有所得,還是執情未忘。凡夫以為物可得,法可說,都是有住的執著。也有人以為法不可說,也不可得,但可以心得,這樣還是落入了執著,就是所謂的「事障」「理障」。若能得「無得」之得,才是真得,才能還現本來的清淨自在。自以為得的修行,反而會障礙我們,所以金剛經要我們無得而修。
星雲大師又分五小點:
1. 無得,但不否定修行的得—佛陀要我們 修行時不執著,卻不是不必修行,有些人,誦經拜佛是為了佛菩薩能保佑一切平安順利 ,但是,稍有感情、事業、健康遇到挫折就會怪罪佛菩薩不保佑,佛法不是交易,信仰清淨增長,是要和諸佛菩薩感應、接心,而不是為了有所求,盼有所得,這樣哪能自在?大師告訴我們說,每個人都具足莊嚴的佛性,哪需要外求。
2. 不驚、不怖、不畏—心無所住,才能不驚、不怖、不畏,遠離顛倒夢想,心有所求時,信仰也會成為顛倒夢想。
佛陀說,要是有人聽聞《金剛經》,「信心不逆」就能隨順《金剛經》的文字般若 ,心不住著一處,不生毀謗,受持讀誦,能夠自利;為人解說,能夠利他。大師告訴我們對三世因果要有信心,不可把佛法功德當作交易。
3.堅實心如金剛—大師用鴦掘摩羅的故事來告訴我們。佛陀說一心修持 讀誦《金剛經》若是不得人天恭敬,反而受人譏罵或是輕 賤,那是因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業很重,本應堕入三惡道中去受苦,但是,這人若是能在受人不斷地輕賤當 中,依然忍辱修持 由於信心清淨,就可使宿業漸漸消滅,將來證得無上證等正覺。
4.三業供養:大 師以馬爾巴上師給予 蜜勒日巴百般試煉的故事告訴我們「佛由人成」,只要有決心, 出離心 、耐煩心,並與菩提心相應,人人皆能成佛。蜜勒日巴就是用三業供養師父。《金剛經》本從日常生活剛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修行就是每天行三業供養:一、身供養:做好事。二、口供養:說好話。三、意供養:存好心。
5.處處是菩提道場:凡夫若能斷除妄念執著,相信自己本具佛性,相信自身光明,相信自己潛能無限,心就會堅實如金剛。我們修行需要三大僧祇劫不是速成,需要時間的積累,一 旦功行圓成自然水道成渠。修行不是裝腔作勢,裝模作樣,應該要出於自然,才是真如實相。我們要定慧雙修才能調和入世和世。人間佛教就是用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人間處處皆是菩提道場。生活在世間,一樣能夠以佛教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來救渡以及服務眾生,自利利他。
6.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大師用念佛的故事啟發我們。一切言說,是開啟眾生本具的真如自性,佛到我們的面前都沒看到,是慈悲心不夠 。佛陀一再護念囑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觀世音菩薩由佛身倒駕慈航,這麼做是為了接引一切苦惱眾生,渡化眾生成就六波羅蜜,到涅槃寂靜的境地。成道覺悟不在背誦千偈,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用心,燒茶煮水,搬柴挑石,都蘊含著悟道的因緣時機。佛陀在《金剛經》一開始就說明了真正的修行不該是炫耀、玄奇、較勁。大師說我一生拜佛學佛,但不希望成佛作祖;我布施行善,但不求上天堂;我念佛行持,但不求往生蓮邦;我志不在了生脫死,〞只想多培養一些佛道資糧。我願生生世世在人間,做一個平凡的和尚。大師出家七十多年,沒有跟佛陀對談過,也沒有菩薩替我摩頂授記,我曾七次前往印度,只為找尋佛陀的聖蹟。後來我感覺到,吃飯時,佛陀和我共餐;走路時,佛陀在引導我;寢寤間,所謂「朝朝供佛起,夜夜抱佛眠」。我感覺佛陀就在我心裡,有生命的地方就有佛陀。原來,佛陀是法界、虛空。我們做人處事要超越時間,不能只是一時,昨天、今天、明天都在此刻,都要照顧好;長輩、平輩、晚輩,各種關係的因緣,都要照顧好 。願大家都能悟得,過得、證得「無所住得自在人生」,一起在人間成就。
讀書心得分享:
金鈴會長:昨日上台北幫同學口試,有一 位同學很緊張,雖然準 備了很多次;但是面對老師時;更緊張就用非常快的速度報告完。讓我想到秀足督導在導讀第七章不驚、不怖 、不畏 ,能夠做到 真是很稀有。因為我們的情緒很容易就起來了,就是因為各種執著或是心有所住 , 所以很難做到,但是我們還是要依序修持,像優波羅花慢慢地開花。
子梅副會長:大師告訴們學佛不要有所求,只要依金剛經告訴我們,應無所住生其心 ,就好像學生時代生活與倫理本就應該學習。譬如;當會長要能豎窮三際能在處理事情時,前後有序地去完成,對會員都能觀照到,就能橫遍十方,達成任務。所以大師說人成即佛成。
國祥副會長:修行不能執著,如果執著處處是困難。所以我們在修行中不要預測結果,既然處處是菩提道場,只要有心總有一天能達成。
昭緣督導:很認真的上線參加讀書會,也非常發心護持道場。
秀足督導:百忙之中來導讀,讓我能自我起許,能夠認真讀這本書,發現原來這本書有這麼好的結構,非常受用。
+6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惠中-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6/12(三)
活動地點 : 逢甲大學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金鈴 淑珍 子梅 姿蘋
帶領人 : 陳淑珍
記錄 : 陳淑珍
閱讀書目: 十數佛法 (出處: 講演集4, 佛法與義理)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佛教的數字蘊含有特殊的意義,學佛者藉著法數名相深入佛教義理,不失為一方便法門。「十數佛法」,即指以數字從一、二、三、四……到十,講述佛學名相。可以說,十數佛法,就是一部佛法概論;因為這「十數佛法」已將佛教大、小乘,各種宗派的義理包含在內。
一、 一心學佛: 信仰就是要「一心皈命」;能一心皈命、一心念佛、一心學佛,就會有感應。經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的力量其大無比,無論做什麼事,只要能專誠一意,必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二、 二諦圓融: 「諦」就是真理。佛教的真理有兩種:一是世間的道理,稱為「俗諦」;二是出世間的道理,稱為「真諦」。
三、 三學增上: 佛陀的教法分為經、律、論三藏,它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四、 四恩總報: 俗語說「知恩圖報」,報恩是做人的根本。佛法提到,一切事物皆依因緣方能相互生存,此即恩之所在。學佛者應該效法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恩,指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
五、 五戒受持: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相通,是成佛的基礎。
六、 六度實踐: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個方法可以得度。
七、 七財獲得: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財富再多,一旦命終,也無法帶走,只有成就佛道的出世間聖法,才是值得追求的財富。七財為信仰、持戒、慚愧、聞法、精進、布施、定慧。
八、 八道修行: 八道是指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九、 九品同登: 依《觀無量壽經》載,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十、 十願圓滿: 《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常隨佛學;八者請佛住世;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
一心學佛 :
金鈴: 道教相信命運有所區別,佛教是在思想上形成氛圍,人生的每一點與某時某刻的某一個想法都有相關,環境會互相影響,大師曾說:豎窮三界,橫遍十方,跨越的時間與空間,要仔細思維所有的可能,不要太迷信!
淑珍: 找到自己相應的佛菩薩,專心修持這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每一門都可以進入佛道。
子梅: 佛教不講命運,要有正知正見悟正道,我們也會恭敬道教,但是不會相信其他的學說,比譬如算命或卜掛,要一心學佛。腳受傷,非造惡緣引起,但由此發現腳已經有受傷,亦有其他的因素影響,要將不好的觀念朝向好的方向思考。
姿蘋: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命是固定的,但是運可以改變。
二諦圓融
金鈴: 小孩有手機時間限制的問題,因此會有衝突,要如何拿捏中道不能太偏,是一個課題
子梅: 磁場是會相對應的,有時候心念要忍住,就可以轉念而化解。
姿蘋: 用對方法,就可以化解了
淑珍: 學佛並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要拿捏中庸,如同大師所講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兩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群居的也有獨處的自在,過中道的生活。
六度實踐-布施:
姿蘋:很早就開始固定財布施,不知不覺中已經是一個習慣,若沒有繳費,心裡就會覺得怪怪的,倒水或是服務別人也都是布施的方法。
六度實踐-忍辱:
姿蘋: 以前會生氣,唱反調現在比較不會上心,放在心上。
金鈴: 用智慧來化解,心態就會改變。
子梅: 要觀、要了解所以然,就會化解與忍耐。
淑珍: 忍耐可以化解很多的紛爭,當下的生氣或口出惡言,只會讓事情更複雜,種下心結,倒不如退一步自己想一想,雙方冷靜,用智慧來溝通與化解。
1
0
0
0
0
0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4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4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3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3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