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07(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王麗華督導、吳招緣、董幼花、林秀足、林雨、吳國祥、陳淑珍、 彭子梅、王姿蘋
    帶領人:郭金梅
    記錄: 王姿蘋
    閱讀書目: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研讀範圍: 第一章 成就:波羅蜜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有不少人認為,出家人若要由凡轉聖,就必須割愛辭親、隱於叢林,也經常誤解「四大皆空」的含義,誤解「空」便是什麼都不要、都不追求,以為佛教講「空」就是空談玄理。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波羅蜜」是古梵語,意思是「度」──從此岸度到彼岸,「多」則是語助詞,意思等同「了」。翻譯成中文的佛經,在文字上選擇保留古梵語的「音譯」,而不作「意譯」,是為了保留最接近佛陀傳法時的完整概念,而不受文字翻譯的局限。我們想要度過煩惱、度過困難、度過生死,更進一步轉苦為樂,轉差別為平等,轉煩惱為菩提,都要靠六度波羅蜜。
    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稍後會有舉例和說明。《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這個法門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肉體的生命。二、大眾的生命。三、超越的生命。四、不死的生命。「肉體的生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肉身,人身難得,要好好愛護。「大眾的生命」是在群體生活中盡自己的本分。「超越的生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裡,為別人、為群體、為眾生奉獻所能並且利他。「不死的生命」就是佛教所說的「法身慧命」,生死不住於心,超越了生的苦惱與死的怖懼,了生脫死,不再輪迴於生死之中的永恆生命。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且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人間佛教,我們學佛,也理解佛法在世間,但是,佛法究竟是什麼?
    佛,就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佛,超越有情眾生不覺悟的無明;也不若聲聞、緣覺二乘只追求自己的覺悟;佛,覺悟了菩薩尚未圓滿之境。
    悉達多在三十五歲那年的一個夜裡,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仰望明星而悟道:「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悟道後的佛陀接著初轉法輪,成立僧團,在人間說法,度眾四十九年,西元前四八六年,於拘尸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入於涅槃。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長在人間、悟道在人間,涅槃也在人間;所以,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目前世上流傳的佛教經典,是佛陀說法度眾的記錄,佛陀涅槃後由弟子集會、整理結集而成。佛陀時代的佛法,原本就是針對眾人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思想舉止,以及最終如何能得解脫而說,佛法自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指導。佛教流傳到了現代,我們學佛,當然要有自己在世間積極的、勇猛精進的角色。有些人以為佛法是用來逃避的,所以說「遁入佛門」、「遁入空門」等等,好像把佛法理解成遁逃、放棄、消極,而不要有所成就。
    《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六祖惠能也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若是厭離這個人間而求覺悟,若是放棄自己的能力,而心生退縮逃避,是沒有成就可言的。佛教不是出家人專有的宗教,也不是供學者研究的思想文字,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佛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能為人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歡喜、快樂,因此活得快樂、幸福、自在,就是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佛教是讓人得幸福的佛教,是讓人有成就的佛教,是人間的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教人的宗教;恆以「無常」觀看人間而悟得「諸行無常」,勇猛精進並能「諸法無我」,「以無所得故」才能於「真空」得「妙有」,「涅槃寂靜」,成就無限。這正是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轉化金錢為善財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認為,衡量功成名就的標準之一就是賺大錢。其實,關於財富,佛教雖然主張出家人要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養家活口?何況布施救濟,也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更不要說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都需要國庫的豐實作為後盾。因此,人間佛教不輕賤錢財,只要是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善財」,都是有用的助緣資糧。然而,我們也必須明白,世間的成就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這過程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衣食住行的因緣等等。我們讀書做人、成家立業,無不希望有所成就。但成就不是憑空想像,也無法不勞而獲。適當的外緣幫助,固然對自己有利;過分的依賴他人,也不能有所成就。人往往貪心,如果有了錢,就會只想把錢存到銀行裡,就要積聚,那就不能創建事業;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是五家共有*1的,若能夠不執著於錢的擁有,讓錢財流通,成就更多的好事,才能發揮金錢的價值。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那麼俗世的錢就兼具了出世與入世的大用。有些人執著於修行就不要有錢、不能有錢,要住在貧窮裡;但是,貧窮並不保證更高的道行,這樣也是有我、有住,執著於「我要有貧窮的樣子」才是行者。除非一個人不必做事,要做事就離不開錢,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若是一無所有,怎麼財布施?我們度生、布施,要有體力、才華、能力或願心,為什麼獨獨要排斥輕賤錢財,心或物質的貧瘠,在不同層面上會令布施和度眾有所侷限。真正值得關心的課題,應是如何將信施的善財、淨財、聖財,好好用在有利眾生的事情上,不應該落入「貧窮才表示修為足夠」的執念。現代化的佛教,只要是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生活有利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真正的「無住」、「無我」。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佛法表現出來?

    會長
    3/7由金梅副會長主講第一章成就:波羅蜜,3/21由昕鴻主講第二章秘訣:般若,4/11由陳淑珍主講第三章金剛:段除一切煩惱,4/25由子梅副會長主講第四章無相布施:無限功德,5/9由姿蘋主講第五章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5/23由國祥副會長主講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6/6由秀足主講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本以為出家人身無常務,廟宇都是粗茶淡飯,但看到新惠中寺是巴洛克建築,富麗堂皇的樣子,法會有結緣品,惠中寺用各種食物讓你參加活動都滿載而歸,收穫滿滿,大師的人間佛教讓我們很歡喜,大家都很歡喜耕耘,佛陀說用八萬四千法門來迎接大眾,大家一起學佛,慢慢磨練自己。六度波羅蜜。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

    子梅:
    有容法師在一個很歡喜的情形下,把我們的六度都做到,涅槃寂靜,佛光山是集體創作而成的寺廟。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肉體的生命。二、大眾的生命。三、超越的生命。四、不死的生命。「覺者」:自覺、覺他、覺滿。

    國祥副會長
    感謝各位給我開電腦的機會,會長、子梅、金梅鼓勵我,一直製造機會我要好好保握。成就波羅蜜,多加學習有覺有悟。有一次在軍中當督導.帶官的,到軍中,有一位兵會背資料,我給他稱讚,結果他的長官讓兵放榮譽假1周。事後我得知這消息,之後凡是去軍中,有背多一點就多一點鼓勵,一定給他們獎勵。

    麗華師姐
    過去結的緣,錢才夠用就好,不要執著太多,會煩惱太多,夠用就好,想做就好。
    金鈴會長:
    佛學會考希望在座可以請全家都報名,給人歡喜,自己也會歡喜。
    4/7佛教法會研討會
    4/6晚上心保和尚來惠中寺演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