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1/17日(星期三) ZOOM 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人間音緣 (佛在汝心)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對你有慈悲p157
    2.得到一句 p159
    3.解救貧窮 p161
    4.失去半年糧 p163
    暖身:高麗香
    帶領人:朱美玲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黃美惠 (參與人數共10人)
    問題討論:
    陳秋玉: 第一篇:對你有慈悲:學佛有時候遇到困惑的事情總會想到找法師尋求解答,但是結果就像文章所說得不到答案,起初認為法師不夠慈悲,為何不給方法呢? 但是時日一久在佛門裡的體驗,任何事情都不是別人給你答案就能得到圓滿的結果,而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凡事都要靠自己去悟出箇中的道理,尋求適合本身的解決之道。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把人打發了。最有用的一句話,你能不能適用,還要看時間點,一句好話對於悟不出箇中義理的人,宛如是對牛彈琴;但對於能夠契理契機的入,一句好話對他來說就是金玉良言,不僅能消除煩惱,還能受用無窮。我個人最受用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我曾經在受氣的時候聽到這一句話心中的怒火及時消滅了。所以說能不能悟道也是要看個人的因緣。

    黃惠珠: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關懷。對於任何對象,不論親疏遠近,只要他們需要幫助,就會適地、適時、恰如其所需地,給予對方幫助。宗教應是慈悲和智慧的體現「佛教以慈悲為懷」,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即慈悲不一定要彼此有緣,並非因為你是我的家人、朋友,我才愛你,我才對你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不管你認不認識我,你有苦難我就要幫助你,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 而「同體大悲」,是我把你看作跟我是一樣的。其實,奉行慈悲並不難,重點是要學習立場互換。你受苦難,我幫忙你;假如我有了苦難,我也需要人家的幫忙。因此,立場調換了以後,慈悲心自然就油然生起了
    程麗麗:對你有慈悲-所謂禪者,不只是眼觀鼻、鼻觀心,還要目中有人,心裡有苦難的眾生。所以,真正的禪者,能活用一切禪,好比苦海的燈塔、黑夜的明燈,禪是救世的良方。禪就是我們不會被五蘊、色相所迷惑,就是不會被這些外在所迷惑,為什麼呢?我們不在聲、不在色,在專心,專心什麼呢?任何食衣住行都要專心,心無旁鶩就是禪。所以大家把禪跟慈悲用在生活,不用在口,光說,能說什麼?所以要做,做了叫證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當實證者,做一個慈悲與禪的實證者。

    朱美玲:失去半年糧
    什麽是“觸目菩 提”?其意思是讓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佛法、行佛,都是菩提.提醒我們如果在學佛修行中,只貪圖外面的見聞覺知,反而會忘失本自俱足的真如佛性.故修行學道是向內心看,聽聽內在的無聲之聲.
    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面對色身香味觸法,以無分別、計較之心視之.
    看懂因緣,了然於心,自能遊然自在.

    李虹慧:享北一區星雲禪話。暖身曲目:佛在汝心
    看了萬間萬像,却看不到自己的心。禪有如空山寂靜,唐詩人王維詩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襌,就像這樣,寂山寂靜,好像大地不存在了,樹木花草,卻蕴含無限生機,不見一人.但聽而不聽,不聽不聽,聲而無聲,無聲而聲。「大音希聲」卻充塞其中,那就是襌(大音希聲出自《道德經》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
    第一篇:對你有慈悲
    佛法講究機緣,襌.就是機缘。你懂得,無論時,處,人,事皆是禪,不懂,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與禪無關.《星雲禅話.一切皆禪》
    襌是要我們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說到不住生死,是要我們以般若的智慧,來超越生死;所謂不住涅槃,是叫我們以慈悲心來服務人間,用人間佛教救度衆生。
    第二篇;得到一句
    悟道的心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
    得到一句是向自己說,如龐蕴居士。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大迦葉,把襌心交給了每一個衆生。
    第三篇:解救貧窮
    清銳禪僧參禪二十年.仍覺貧窮,.禪師說:內心的寶藏.佛性真如你都有,那裡可以說窮?.禪師聽後,向師頂禮,即悟也.學禪,是要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自在,走出一片坦蕩晴空。
    大師說:「襌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能過着知足喜樂的生活o」
    第四篇:失去半年糧
    雲水僧參問福清玄納襌師說:「什麽是觸目菩提?禪師回說;「你失去半年糧了o因你貪圖他人的一斗米」。禪師責備雲水僧只知外境,沒認得本性」。佛光祖師說:「本性就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無論耳聞,目睹,均需能無所動心,尋回自己的本性,那才是自己的菩提.」。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