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日期 :3/20日(星期三)【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黃惠珠 人間音緣(幸福是什麼)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得到者失去 p211
    2互為關係 p213
    3不能無份 p215
    4把我吞下肚子裡p217
    帶領人:高麗香
    記錄 : 呂美英 參與人數共9人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陳秋玉: 第一篇「得到者失去」:「禪」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禪宗有所謂的「不可說,不可說。」這句話回到現實生活中,有些狀況在考驗著我們處世的智慧。所謂「看破不說破」,明知對方欲意何為,卻能大智若愚的裝傻,這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給自己更大的轉圜餘地。文章中,省念禪師提及「得到者失去」,在禪宗的公案裡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到者未必是福;失去者,看似失利,卻能避開禍患而安然自在。所以說「明珠在什麼地方?」明珠就在我們的真如本性裡,看清自我,明白真相,該說的,不該說的,就在明辨是非的因緣法裡面。

    朱美玲:
    第二篇 互為關係
    我們透過這”臭皮囊”借假修真,於大眾中植福修慧.將身心觀照好,契入真理,與佛印心,擁有禪味人生.
    眾中有我,一個團體的成就,需靠每個人的發心,不分你我,相互提攜,共生共榮,才能進步的.
    第三篇 不能無份
    世間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分會精緻化,體質不一,各自就現有的因緣去創造出更多的善因好緣.依循大師三好四給的佛光精神,推動會務,分會才能穩健成長.

    麗英:
    《得到者失去》
    龍珠指的是光明自性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顆屬於自己的明珠,這顆明珠就是人人本具的光明自性也就是佛性。
    本文首山省念禪師說:
    1、「得到者失去」
    意思是說:爭來而得到的明珠,那不是屬於自己,若占為己有不放,反而將失去擁有自己真正的明珠。
    2、得不到者又如何?
    得不到者,因而可以發現屬於自己的明珠。
    3、不能說!不能說!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自己體悟。

    謝玲娟
    【不能無份】
    慧寂所說「一切由師父做主」。這就是中心領導,分、合不都是一樣嗎?想想佛光山、佛光會都以「集體創作 制度領導」,若無「非佛不做 唯佛所行」的制度領導,百百萬萬信徒會員各行其事,如何有向心力呢?檢柿子的溈山靈佑禪師和洗柿子的仰山慧寂禪師在應機檢到鳥掉下的柿子、以師父做主的因緣,凡當機者皆有份!果圓開花、要去行動、要去把握因緣,才有份!

    李虹蕙
    北一區星雲襌話
    1.得到者失去
    佛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大師說:「法,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要契機契理。」
    契理容易,契機困難,契合根機更難。
    依佛經照本宣科容易。服務社會,或任何工作,事業都要禁得起考驗,要能受得了挫折。必須運用權巧智慧.以契理契機的方式,弘法度衆。

    2,互為關係
    一句話裡,有好多的因緣巧妙.一件事裡.有好多的發心,慈悲,和勇氣。
    任何一句佛法.都有百千種因緣涵蓋其中,却不是那麽簡單o
    人生的好壞,苦與樂.都要自己承擔o責任來了.困難來了,也要勇敢的承担.在承担的當下,就是在累積智慧與福德因缘。能抱持著「我要負責,我要擔當」的勇氣,自然會產生力量o要能像禪師能明白自己還是個臭皮囊.就能直下承擔。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3/13日(星期三) 【戶外聯誼 踏青賞花讀書會】
    時間:09:00~16:00
    地點:陽明山竹子湖
    餐廳:苗榜海芋花園餐廳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 沒有開口的餘地p202
    2. 一句話p205
    3. 你歡喜的最偉大p207
    4. 把眼睛還來 p209
    ()帶領人:黃蓮香
    記錄 :朱元
    暖身:陳月桂 健康氣功操 餐與人數共38 人

    陳謝林娟: 【你歡喜的最偉大】
    「惹事生非-是非只因強出頭」,社會大眾總是分別-你我、對錯、內外⋯。如同養心法語:世人都喜歡用大小、多少、有無、來認識萬物,所以愛瞋、得失、就糾纏自己一生。常聽到,親如家人、兄弟姊妹、老死不相往來的例子,為了什麼大事?一生有緣、一生善了。心中有分別就有「事」,如果能明「理」就事事無礙;吾人學佛也常落入宗派之見、只能發願來生、繼續常隨佛學,勝解空性;每個當下都歡喜、喜歡每個人!奉行慈悲=平等!
    陳秋玉: 第一篇: 「沒有開口的餘地」
    雪峰禪師將木材劈成一片一片的。並且說「只要劈一刀就可以了。」
    洞山良价禪師則說:「一刀和多刀有什麼分別嗎?」
    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這篇文章的重點,語言是我們用來表達心聲的工具,一句好話、一句金玉良言,能幫助人,能傳達善美,而無用的語言,多說則無益。如同《華嚴經》裡說,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個世界、一個虛空都是一,多,又能勝出嗎?
    一個佛光山就是一個世界,我們安住在佛光會努力播種,不用多餘的語言,以心會心,一師一道,同參道友,今天是善知識的聚會,我們實踐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淨化的。」同時特別感謝當家妙眾法師的蒞臨,陪著我們度過這美好、有意義的一天。

    黃惠珠: 「一句話」
    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而有決定性的影響。尤其對人有用的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甚至豁然開朗;由於「一句話」而改變一生的事例,更是多不勝數。
    「一句話」很容易說,但重要的是要能讓對方受用。六祖惠能大師原是樵夫,因為聽到《金剛經》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進而尋師訪道,後來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舂米八月,開悟見性。生命是一種學習,任何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遇到困難和迷惑。
    給人一句好話,讓人生命奮起飛揚,何樂而不為

    黃蓮香: 禪宗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但禪宗流傳下來的公案,卻又特別的多。學人要由祖師大德的公案中去體悟學佛是不向外求的,不著於相。今天所讀的公案,「一句話」「沒有開口的餘地」「把眼睛還來」,都是
    在打破我們對相的執取,而「你喜歡的最偉大」更讓我們感受到襌師心境的自由自在!
    陳月桂: 以心印心。
    程麗麗: 話不要多,要精。
    邱麗英: 禪淨修為依因緣而生。
    邱麗英的同修:一門深入即可
    徐月華前區副的同修: 凡人無法有自性,大師們下好修行,不忘初心,不起分別心,一即一切,如今佛光會活動多,更需以禪宗思想及金剛經的要義來調理。一
    句話即 廣結善緣。
    林缽香: 3月5~6日在里長有約的活動推行佛法是困難的,這次在後台做餐敘準備時,就是要以心印心及無住的態度來實踐的。
    蔡家惠:回給里長,請她(他)皈依。
    徐月華前區委: 分享大師的星雲禪話「一句話」的養心法語,就是廣結善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3/06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人間音緣 (想得開真好)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立地成佛 p191
    2、悟佛知見 p193
    3、我身十七 p197
    4、疑什麼 ? p200
    暖身:程麗麗
    帶領人:陳月桂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呂美英 參與人數 : 9 人
    文章討論
    程麗麗:
    p191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感受到佛教是具慈悲與包容性的宗教,許多人害怕
    受戒會有拘束,其實受戒是自由的,因為破戒而知慚愧,還可以懺悔而得救,若不受
    戒不知因果,即便是犯了罪還是要承受因緣果報,那時後果就不堪設想。
    P 193悟佛知見
    佛的知見是在我們生活中最受用,佛教的戒律皆不離四聖諦的原則,目的是引導眾生
    趨於解脫離苦得樂。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佛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一切都是緣生法,
    他們之間之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
    朱美玲:
    悟佛知見
    學佛修道首要-正知正見,才會讓人生路趣向光明自在歡喜.
    佛法不離生活,用十二因緣、四聖諦應照世間萬相的緣起緣滅,自能豁然開朗.
    我身十七
    文中有一句-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從尊者和年輕人的對話中,讓我們明白事相上雖有老少,本性是沒有分別的.
    眾生平等,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的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完成他自己生命
    的價值與成就.
    感謝敬愛的大師開創佛光山及佛光會,豐潤您我生命.期許自己做一位影嚮眾,接引更
    多的人加入佛光大家庭,讓人間充滿祥和歡喜了.
    李虹慧老師
    北一區星雲禪話
    1.立地成佛
    一個人罪惡不可怕.迷惑地不要緊,只要懂得轉念,就能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惡為善。
    《佛光菜根譚》說:
    「改變自己最大的力量是懺悔。」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一念悔心向善,也能轉魔成佛.」
    2.悟佛知見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成道,說法在人間,佛陀教化衆生,
    六度四攝.四無量心
    八正道,緣起的思想.乃至人倫,世用的經典,比比皆是。
    《雜阿含經》《壇經》中的「不離世間覺」的人間佛教思想,使禪宗進一步通俗化,社會化,
    充分闡揚了佛陀的人間佛教的思想。
    3我身十七
    從西天到東土,禪的傳承.始終是本著佛陀「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旨,延
    續著「正法眼藏」。
    六祖惠能大師,認為萬法本在自心,應從自心證悟本性。所以,語言文字只是方便開啓法
    門的工具,可見六祖是徹底落實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宗旨,佛性本具,佛性本
    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萬法皆在自心,事相雖有老少.黑白,佛性無分別o
    4疑什麽
    在禪堂,總叫人提起疑情.但是如果懷疑不解.就不能悟道。
    活得自在.活得快樂是克服疑心的良樂.
    用平常心去看待,心中有佛.疑什麽呢!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2/21日(星期三) 【線上ZOOM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曲目:點燈
    暖身:朱元
    帶領人:高麗香 記 錄:林鉢香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 麻三斤p181
    2. 不辱國體p184
    3. 如何見道p187
    4. 同道方知p189 參加人數:10人
    陳秋玉:
    參禪求道重在/覺悟的/真心本性。而我們來道場服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觀念、習慣也不同,那麼在相處之間難免要有「異中求同」的磨合。雖有見解不同,但只要立意良好,都能相融。我們行佛,參與每一場活動都是修行,所謂「我在眾中,眾中有我」,各種事態的出現,正是考驗我們定力,智慧與應變能力的修持。

    第三篇:「如何見道?」就如懷讓禪師所說:「你想學心地法門,想體悟無相三昧,就已如同是播種,佛法則如下雨,既然播了種,又下了雨,一番因緣際遇之後,終有一天,必定能夠見道!」以這句話與大家共勉。
    黃惠珠:
    《同道方知》
    我很喜歡這段話『一個求學修道的人,學習怎麼聽話很重要。懂得怎樣把話聽
    懂,懂得怎樣把話聽得周密,懂得怎樣聽出言外之意,才能師徒相契。
    有些人希望能得師父的真傳、密意,但什麼是真傳?什麼是密意?其實接心、印心就是真傳;自己的體會,就是密意。這種師徒之間的印心,並不一定在文字或在語言,有時一個微笑,一個動作,彼此就能心意相通,其間奧妙是不容說破的,能夠心領神會,佛性在當下便得開顯,又何須言說。』
    程麗麗:
    禪門公案麻三斤-洞山守出禪師說:「錯的固然是錯,對的又何嘗不錯,即使有理,無如於佛性何?」從此話了解禪門的教育實以佛法為基礎,有時從肯定方面來答、有時又從否定方面來答,有時又「答非所問」、「打罵教育法」、「自覺悟道法」,總之,從六祖大師,從禪門各種教學方法,處處都說明禪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去體驗證悟的。
    朱元:
    對於「如何見道」這篇文章讀後的心得是:道在虛空中,如天上的明月,照耀著大地,映照著江河,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只要我們的心如此明亮,就展現出慈悲及清淨,無所不包,無四相,近乎三昧,維持一顆真心就泰然自若,縱有千山阻隔,仍能不疾不徐体會「道的廣闊」了!!
    李月卿:
    大北一區星雲禪話
    1.【麻三斤】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洞山說:「麻三斤」對於什麽是佛的問題,洞山正在量胡麻,洞山順口說出麻三斤,不僅言詞親切,意思也親切.對於「什麼是佛,這樣的問題沒掛在心中。
    學僧又問,智門禪師回答說:「花開花謝是自然界的生態現象.如同「竹子生長在南方,麻木生長在北方」,順其自然.往前實踐人間佛教的啓示與教導。

    2.【不辱國體】
    了元禪師受封「佛印」封號之源由.。了元禪師堅守佛門禮儀及佛門戒臘為次第,請朝鲜佛教領袖義天法師,依禪門掛單規矩,正所謂「寧教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作人情.」我們當禮敬之!

    3.【如何見道】
    馬祖道一禪師.請示懷讓禪師:「如何見道」,師說:「用心地法門,去體悟道是無處不在,無處不遍。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道在每一個人的眼前、身邊、心裡、所以自己要有道。
    道不以意識來分別,不以我執來認識.執着一個自我,就不能行道。將你我,有無調和起来,是一不是二,那就是道。」

    4.【同道方知】
    大師在《養心法語》中說:「接心、印心就是真傳,自己的體會,就是密意。
    這種師徒之間的印心,並不一定在文字或在語言,有時一個微笑,一個動作,彼此就能心意相通,其間奧妙是不容說破的,能够心領神會.佛性在當下便得開顯,又何須言說?」
    若能時時在感覺,靜心,思堆裡,養成觀照生命的態度,那麼在車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悟道的人,東南西北都是安樂的淨土。說:一個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
    我們應該要學習諸佛菩薩,把愛從狹義中超脫出來,不只是愛自己,更要愛社會大眾,愛國家世界,我們要用慈悲去擴大所愛,用智慧去淨化所愛,用尊重去對待所愛,用犧牲去成就所愛。當我們心中充滿大愛時,就像大師說的,我可以為你忙,我可以為你做什麼事,自利利他,成就別人也成就自己。做爲佛光會幹部的我,都在做中學學中做,經歷千錘百煉才有種種經驗。當看到會長為分會會務忙的心疲力盡,力不從心時,升起慈悲心,盡所能來協助幫忙完成任務。
    自歡喜她歡喜,理事圓融。何樂而不為呢?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畏自己求安樂。所以道無處不遍,無處不在。就看我們平時學習佛法,如何實踐在生活中有所體會了。
    李虹慧老師回饋:
    北一區星雲禪話
    1.【麻三斤】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洞山說:「麻三斤」對於什麽是佛的問題,洞山正在量胡麻,洞山順口說出麻三斤,不僅言詞親切,意思也親切.對於「什麼是佛,這樣的問題沒掛在心中。
    學僧又問,智門禪師回答說:「花開花謝是自然界的生態現象.如同「竹子生長在南方,麻木生長在北方」,順其自然.往前實踐人間佛教的啓示與教導。

    2.【不辱國體】
    了元禪師受封「佛印」封號之源由.。了元禪師堅守佛門禮儀及佛門戒臘為次第,請朝鲜佛教領袖義天法師,依禪門掛單規矩,正所謂「寧教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作人情.」我們當禮敬之!

    3.【如何見道】
    馬祖道一禪師.請示懷讓禪師:「如何見道」,師說:「用心地法門,去體悟道是無處不在,無處不遍。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道在每一個人的眼前、身邊、心裡、所以自己要有道。
    道不以意識來分別,不以我執來認識.執着一個自我,就不能行道。將你我,有無調和起来,是一不是二,那就是道。」

    4.【同道方知】
    大師在《養心法語》中說:「接心、印心就是真傳,自己的體會,就是密意。
    這種師徒之間的印心,並不一定在文字或在語言,有時一個微笑,一個動作,彼此就能心意相通,其間奧妙是不容說破的,能够心領神會.佛性在當下便得開顯,又何須言說?」
    若能時時在感覺,靜心,思堆裡,養成觀照生命的態度,那麼在車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悟道的人,東南西北都是安樂的淨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1/24日(星期三) 【線上ZOOM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人間音緣(祈求)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 賣生薑p165
    2. 安住何處? P167
    3. 好事不如無事 p169
    4. 即時轉身 p171
    暖身:陳月桂
    帶領人:姜霞萍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高麗香
    文章討論:
    陳秋玉:「禪」在我們看來好像很遙遠,其實「禪」就在我們生活中,跟我們每天的生活作息是息息相關的,一句話要如何悟出箇中的含義,經過抽絲剝繭的想要了解一句話的真正禪意在哪裡?在左思右想的過程中,不管你有沒有理解箇中的含義,卻也能培養自己思考的習慣。例如: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如此週而復始,我們就會習慣於先思而後行,減少一些錯誤的產生,這也是閱讀「禪話」對我們行事上的一些幫助。
    黃惠珠:好事、無事,有為、無為是修行境界嗎?您覺得要如何提升到無事、無為?
    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平常建築寺院、廣度僧侶、印經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講經,可以說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當他聽說從印度來了一位高僧達摩祖師,就禮請他到宮中問法:「朕自從主政以來,建寺度僧,行善不斷,請問有甚麼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了無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了無功德」,錯了嗎?梁武帝認為自己造寺廟、度僧尼、印經典、說佛法,有功德,錯了嗎?都不錯!梁武帝所作建寺度僧的功德,是有為的功德,多做多得,少做少得。達摩祖師講的功德,是功德性,自性的功德本來具足,並不因為我現在布施、做慈善,功德就有所增加,不做就有所減少。所以有為的功德可以說多說少,無為的功德性則不能論多論少。

    程麗麗:〈賣生薑〉文章中,寶壽禪師及住持師戒和尚,一位是公事公辦不徇私,一位是維護賢能重功德,在禪門裡千載流傳。所以公私分明也是禪心。
    不是神奇玄妙之理,禪只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鍊心智、理解提起、記憶清晰。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今日人間社會上,流行者不少的病態,如:緊張、功利、自私、狹窄、執著、暴力,急須禪者安詳、放下、大公、寬廣、空無、慈悲的良方來對治,這就有賴大家共同推動。

    陳月桂:寒冷的天氣裡躲在家裏,與大家共學禪話禪語,最大的收獲是透過提問培養我們思考的能力,對生活中有些困境徘徊在十字路口時,那在我們八識田裏的好正念,會顯現出來,幫助你作有智慧的決擇,對安定自己,故而有事就是無事,而在真理之前回頭轉身,有豈不是另有一番世界,深深感謝李老師及同參共學的學長道友,天寒但我們的心是那麼溫暖喔!南無阿彌陀佛!
    高麗香:〈好事不如無事〉文章中, 學僧不解,問道:「不知佛在為誰煩惱?」趙州從諗禪師回答:「為一切眾生煩惱。」。近日與同學相聚,席間談及果報之說,有位同學不信因果,更遑論輪迴之說,直言不相信有來生,這輩子所遭遇的種種,就勇敢承受,過完此生就結束了。此時深覺悵然,自己德行不夠無法以佛法來為她說明,不知佛是否也會為此煩惱?我們今生有幸進入佛光山得聞佛法,得到一顆大明珠。

    李虹慧回饋分享
    1.暖身:《祈求》(蒲公英合唱團)感人的歌聲,歌詞,我常常在自想,我來自什麽地方,我細細在思量,我將去什麽地方…。憶40年前在普門寺.每週四婦女法座會,慈容法師彈着小風琴.教我們唱聖歌,這首《祈求》,啓發佛陀的偉大當依靠,大師的智慧與慈悲當遵循學習。
    2.第一篇:賣生薑
    寶壽禪師公事公辦不徇私;住持師戒和尚維護賢能重視公德,在禪門裡流傳千載的讚美。佛光祖師說:「禪心對世間的是非利害,是分得清清楚楚的。公私分明就是禪心。今天帶领人姜霞萍的提問:「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身為佛光幹部.義工,公私分明,给人方便,請分享生活例子,如何拿揑的?引發同學熱烈分享.太棒了!
    3.第二篇:安住何處?
    修行不是逃避世間,而是在世間的五欲六塵裡,能不畏懼,不被五欲六塵左右,因為在生死塵勞裡,才有真如涅槃的差別對待。《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親情,友情,愛情等等..人人都喜歡無諍,但怎樣在生活中得到無諍呢?根本之道,要先從觀照心念做起,能認識自己,肯定自己,雖在鬧市沸湯中.不被五欲六塵染污,自能怡然安隱於生活中,安住在自由自在。
    4.第三篇:好事不如無事
    無事才是真正好事,眾生有病,佛菩薩有病,為了救度衆生.佛陀降生在人間,觀音菩薩行化人間,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襌是要讓般若智慧的自性現前,無事.才是真正襌心法身現前。黄糪禪師說:「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只有在生活中體証才能成就,不是言語思辨.所能說盡。
    佛光祖師說:「用感覺去應對世間,不是真的美好,用禪心去領會人生.才是正確的菩提。《星雲日語》
    5.第四篇:即時轉身
    人生如戲,任舞台上如何富貴顯赫,如何出將入相,一旦「頃刻一聲鑼鼓歇」.還有什麽是非,恩怨?一場悲傷交纒戲碼轉眼成空時,自己又在那裡呢?所以,人最重要是認識自己無始刼來的真面目。只有禪,才能「轉」生活的痛苦為快樂,化憂鬱為喜悅;只有禪,才能轉生命的煩惱為菩提,化生死為涅槃。出自《星雲禪話》
    主席結論:感謝帶領人姜霞萍督導費心擇選主題,陳月桂督導帶來《祈求》這首動人好聽的人間音緣歌曲,更要感謝各位的發言以及虹慧老師的分享回饋,藉由讀書會討論,大家歡喜受用。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1/17日(星期三) ZOOM 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人間音緣 (佛在汝心)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對你有慈悲p157
    2.得到一句 p159
    3.解救貧窮 p161
    4.失去半年糧 p163
    暖身:高麗香
    帶領人:朱美玲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黃美惠 (參與人數共10人)
    問題討論:
    陳秋玉: 第一篇:對你有慈悲:學佛有時候遇到困惑的事情總會想到找法師尋求解答,但是結果就像文章所說得不到答案,起初認為法師不夠慈悲,為何不給方法呢? 但是時日一久在佛門裡的體驗,任何事情都不是別人給你答案就能得到圓滿的結果,而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凡事都要靠自己去悟出箇中的道理,尋求適合本身的解決之道。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把人打發了。最有用的一句話,你能不能適用,還要看時間點,一句好話對於悟不出箇中義理的人,宛如是對牛彈琴;但對於能夠契理契機的入,一句好話對他來說就是金玉良言,不僅能消除煩惱,還能受用無窮。我個人最受用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我曾經在受氣的時候聽到這一句話心中的怒火及時消滅了。所以說能不能悟道也是要看個人的因緣。

    黃惠珠: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關懷。對於任何對象,不論親疏遠近,只要他們需要幫助,就會適地、適時、恰如其所需地,給予對方幫助。宗教應是慈悲和智慧的體現「佛教以慈悲為懷」,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即慈悲不一定要彼此有緣,並非因為你是我的家人、朋友,我才愛你,我才對你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不管你認不認識我,你有苦難我就要幫助你,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 而「同體大悲」,是我把你看作跟我是一樣的。其實,奉行慈悲並不難,重點是要學習立場互換。你受苦難,我幫忙你;假如我有了苦難,我也需要人家的幫忙。因此,立場調換了以後,慈悲心自然就油然生起了
    程麗麗:對你有慈悲-所謂禪者,不只是眼觀鼻、鼻觀心,還要目中有人,心裡有苦難的眾生。所以,真正的禪者,能活用一切禪,好比苦海的燈塔、黑夜的明燈,禪是救世的良方。禪就是我們不會被五蘊、色相所迷惑,就是不會被這些外在所迷惑,為什麼呢?我們不在聲、不在色,在專心,專心什麼呢?任何食衣住行都要專心,心無旁鶩就是禪。所以大家把禪跟慈悲用在生活,不用在口,光說,能說什麼?所以要做,做了叫證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當實證者,做一個慈悲與禪的實證者。

    朱美玲:失去半年糧
    什麽是“觸目菩 提”?其意思是讓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佛法、行佛,都是菩提.提醒我們如果在學佛修行中,只貪圖外面的見聞覺知,反而會忘失本自俱足的真如佛性.故修行學道是向內心看,聽聽內在的無聲之聲.
    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面對色身香味觸法,以無分別、計較之心視之.
    看懂因緣,了然於心,自能遊然自在.

    李虹慧:享北一區星雲禪話。暖身曲目:佛在汝心
    看了萬間萬像,却看不到自己的心。禪有如空山寂靜,唐詩人王維詩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襌,就像這樣,寂山寂靜,好像大地不存在了,樹木花草,卻蕴含無限生機,不見一人.但聽而不聽,不聽不聽,聲而無聲,無聲而聲。「大音希聲」卻充塞其中,那就是襌(大音希聲出自《道德經》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
    第一篇:對你有慈悲
    佛法講究機緣,襌.就是機缘。你懂得,無論時,處,人,事皆是禪,不懂,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與禪無關.《星雲禅話.一切皆禪》
    襌是要我們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說到不住生死,是要我們以般若的智慧,來超越生死;所謂不住涅槃,是叫我們以慈悲心來服務人間,用人間佛教救度衆生。
    第二篇;得到一句
    悟道的心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
    得到一句是向自己說,如龐蕴居士。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大迦葉,把襌心交給了每一個衆生。
    第三篇:解救貧窮
    清銳禪僧參禪二十年.仍覺貧窮,.禪師說:內心的寶藏.佛性真如你都有,那裡可以說窮?.禪師聽後,向師頂禮,即悟也.學禪,是要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自在,走出一片坦蕩晴空。
    大師說:「襌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能過着知足喜樂的生活o」
    第四篇:失去半年糧
    雲水僧參問福清玄納襌師說:「什麽是觸目菩提?禪師回說;「你失去半年糧了o因你貪圖他人的一斗米」。禪師責備雲水僧只知外境,沒認得本性」。佛光祖師說:「本性就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無論耳聞,目睹,均需能無所動心,尋回自己的本性,那才是自己的菩提.」。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線上讀書會)
    日期 : 1/10日(星期三) 時間:14:00~15:30
    暖身 : 人間音緣(心量) 參與人數 : 9人
    帶領人 : 程麗麗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誰打破碗p148
    2.天下大禪佛p150
    3.善知識的條件p152
    4.不相違背p154
    文章討論
    程麗麗:
    (1)誰打破碗?
    團體中很多時候會將別人的錯誤無限放大,將自己的功勞無限宣揚,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厚道」亦是一種修行,學佛之人應該好好留意,凡夫眾生一樣高大,所以有些時候有些人做錯了一點小事,應該該多體諒和同情,如果可以說的便和他分享如何改進,如果不受教的看到能幫他的,就彌補一下他的缺失,希望共成好事,希望眾生離苦得樂,不要只說別人的不是,不如幫助別人比較實際一點。
    (2)天下大禪佛
    從故事中可以看到,慧寂四擊藤條,表面上在教訓景通口出狂言,實際上卻在測試他的悟境。禪林中的「藤條」,是師父用以撥學人的工具,屬於禪師的權杖之一。古今手執「藤條」者,均希望能激發後輩省悟,都享用最直接、快速的工具啟迪後進。
    (3)善知識的條件
    大師說:善知識的條件要有一、悲憫心懷.二、要有正直的性格.三、要有名辯的慧巧.四、要有公正的態度.我們都應期許自己成為他人的善知識,也該讓身邊的一切因緣人等,成為自我法身慧命的善知識。
    (4)不相違背
    人間佛教與開悟不相違背,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與現實人生分開,星雲大師主張:「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出世與入世也是不相違背的。萬事萬物各自都有因緣,所以要用心去看,那才是禪悟的功夫。


    黃惠珠: 誰打破碗?
    在家庭裡,常見兄弟鬩牆;在佛門裡,同道互較長短,爭功諉過,也是人之常情。
    這篇文章喚提醒我們在身口意三業的守護,品德教育的重要。
    從這篇文章看到的問題反思,老和尚的處理方法很重要,如果因為這樣而責備會是什麼結果?
    因為師父的智慧化解了問題,同時也教育讓這個弟子既為兄長要有雅量包容別人的過失,協助別人的成長,消除嫉妒心,消除勝負觀念。
    一個人的快樂,往往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陳秋玉: 今天的暖身「心量」這兩個字是名詞,對我來講這兩個字是動詞。怎麼說呢?歌詞裡講到能容、接納、包容,要做到這些步驟必須要經過心中難忍、能忍的過程,忍耐是為了接受,接受會形成一股力量,且不斷的壯大自己,有力量做起事來如履康莊大道,越來越順遂,越來越有人氣。讀書會是在提升我們心靈層面的思考,讓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更圓融、更自在。

    邱麗英:《善知識的條件》:
    世間的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培養我們健全的人格,學佛中有善知識指引猶為重要,譬如至道場參加佛學課程,聽聞師父開示,還有督導讀書會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此外身為善知識,待人處世要行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五和:自心和樂、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合諧、世界和平,成就大眾圓滿菩提。

    朱美玲:世間上萬事萬物都各有因緣,用心去思惟,才能看懂其中因緣果之奧妙.
    佛光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緣起就是世間法,性空就是出世間法.不論順逆境,以感謝因緣的心,在大眾中修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才有覺行圓滿的一天.
    在1/6-7佛光緣美術館全省義工培福總回向,心保和尚開示中提到一句話:只要我起煩惱,就是我的錯!點醒與會大眾,凡事要自我觀照,將心照顧好.
    佛光山是一座充滿正能量的三寶山,善知識無所不在,自己真是太有褔報了!

    朱元: 今天的第一篇文章[誰打破碗?]給我的起示是:{大師在養心法語中說在佛門裡,同道爭功,互較長短,也是人之常情,既為兄長,就要有雅量包容別人的過失,協助別人的成長,消除嫉妒心消除勝負觀念,這對我們在活動時有鼓勵會長及幹部帶來希望。作會長的人也要有雅量接受他人的意見,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做事要有一個工作流程,事後藥檢討。諸事要開放、活潑,禪要我們有一顆靈巧的心,不要被外境所轉,把握自己的立場,認清自己的價值,世間的毀譽得失都無法影響我們,笑罵由他笑罵,我有明珠一顆,照破山河萬朵,光亮無比,晶瑩剔透。

    李虹慧老師分享
    北一區:星雲禪話
    第一篇誰打破碗?
    老和尚心裡明白兩位弟子的舉動.但不說破,而善用每一次的因缘.來啓發兩位弟子明白佛法平等的道理,啓悟他們自己明白而生慚愧及懺悔。這是襌門觀機逗教的方式,培養互相包容别人的過失,協助彼此的成長,消除嫉妒心,勝負觀念,是身為佛光幹部的修養。
    「有容及大」,心量有多大,包容就有多大.祈望我們皆能把心量放大。

    第二篇天下大襌佛在襌門,不論棒喝,或揚眉瞬目,雖沒有語言上的交流,就看彼此的會心。
    禪師們常常將他的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做死角,然後要他們各覓生路。
    在這種情況下,如能衡破這一關,别呈現的是一片海濶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舉。不要被別人牽着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是禪的特色!《星雲大師在襌學與淨土.談禪》

    第三篇善知識的條件
    真正的善知識是對我們的前途有所教導.人格都所指正,能幫我們向上,督促我們進步,讓我們在學業,道業,事業有成長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身邊的同學共學共修是最好的善知識,
    我們要以一種寬廣的心胸,去看每個人的長處,廣結善缘。
    平常多親近善知識.多問讀經典,以變化氣質,提升心靈以行佛,自然就是人間佛教「禪」的實踐!
    (多閱讀訂正問讀)謝谢!
    第四篇不相違背
    禪僧向禪師說:「我們只看到燈籠,沒有看到蠟燭啊!」
    禪師說:「蠟燭點在你的心裡,你不向看,還要向外看什麽嗎?」襌僧一聽廓然大悟。
    大師在法語說:「世間上,萬事萬物都可以用眼睛看,但萬事萬物各都有因緣,那就要用心去看了,」
    求道要像雲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營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內用心,心清淨了,襌道便自然呈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市北區345督導讀書會
    1/03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人間音緣(給)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 真佛在哪裡? p140
    2. 見到文殊了嗎 ? p142
    3. 明鏡照向何處 ? p144
    4. 日用而不知p146

    暖身:黃惠珠
    帶領人:朱元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高麗香
    文章討論:
    陳秋玉: 第一篇:真佛在哪裡?
    我們生來眼睛看的大多都是看前面,看左看右,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內心,摸不著自己所想要的是否正確,是否合理。最常見的是不敢承擔,習慣於退縮,還會有一種最好不要找我的想法。光湧禪師舉起手上的拂塵,又把拂塵放下,這是何意呢? 其實,舉起拂塵是要我們提起正念,放下拂塵呢?是要我們放下,不要執著於眼前的事與物,那麼所謂的「水到渠成」又是何意呢?我把這句話想成「做就對了」。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當下,埋頭苦幹,把每一次的因緣當作難遭難遇想,等待時機成熟自然會水到渠成。如此的耕耘心田,真佛的本性遲早是會顯現出來的。

    程麗麗:第一篇真佛在哪裡?
    大師在養心法語中說明了禪修的精神是承擔、無畏、精進的落實履行「自心是佛,直下承擔」也是人間生活禪的體現。禪是一種教育,最能改變人的氣質,禪是找到我們自己,證悟到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最好的方法。人間的禪者,悟道不冀望別人,能找到自己,當下即是。

    邱麗英:第一篇:真佛在哪裡?
    人總是忘記了自己的自心佛、本性佛,而只在外境上有所求,大師每次開示要弟子說:「我是佛」也就是要我們直下承擔,要實踐奉行佛法,而真正修行的人,佛法要有層次,是要「行佛」,我們的日常是否待人慈悲,講話的語言是否柔軟。所以平常要廣結善緣,不可以自私自利,要做利益眾生之事,將歡喜布滿人間,唯有真正落實信仰,「行佛所行」把自己的佛性顯現出來,那當下就是佛了。
    黃惠珠:第四篇:日用而不知
    我們從娘胎一出生就開始了生存問題,人生所要面對的有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迴避的,都平等地存在著。這三個問題就是:生存問題、生活問題、生死問題。
    生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精神生活,一是物質生活。
    佛教把善法分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解決的是世俗生活方面的具體問題,出世間法是解決生命的終極關懷的問題。在解決生死問題之前也還有一個過程。我們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吃飯,不可能不住房子,不可能不與人交往,不可能沒有種種社會活動。
    因此,佛教在解決生死問題之前,也還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安身立命。
    要如何安身立命,在安身立命的問題上,除了建立信仰,堅定信仰,深信因果,按照因果的原則辦事,還要有良心,以良心來保證因果理論的貫徹落實、信仰原則的堅定不移。然後,還要把所有這些都落實在人生的道德行為之中。

    李虹慧老師回饋分享
    1. 第一篇真佛在那裡?
    文殊菩薩過去曾為七佛之師,以遇緣則有師,成就其敏銳的智慧 ,被喻為三世諸佛之母。修行是為利益衆生,如果心量能打開,就能廣學,增長智慧,成就辯才,以教化衆生。
    大師說:假如肯承認、承擔我是佛,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不起貪瞋,與世無求,將慈悲、歡喜布施人間,那當下不就是佛了嗎?
    2.第二篇見到文殊了嗎?
    當石室善道禪師回答青年「你的生身父母在草叢裡」,這句話你體悟了什麼?
    禪有時說盡了千經萬論,襌的邊還沒摸到,有時只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卻徹底的認識本來面目。
    大師期許我們佛光人都能珍惜難得的人身,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辦道,教學相長,弘揚佛法,廣結善緣。
    3.第三篇明鏡照向何處?
    有禪僧不能意會鏡子的功用,懷讓禪師回答說:「鏡子自己雖然無相,但世間所有諸相,面對鏡子,也無所不相」。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大師的法語:吾人的心就是一面明鏡,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隨著心中的生滅、分别而轉換。一切法從心生,即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了達心地法門,所作一切自然無所障礙。
    4.第四篇日用而不知
    佛法在日常生活中,能解决生活的問題及生死問題。我們在道場很安心,為什麽?該為人服務時就為人服務,該參加法會時參加法會,該開會時參加開會,該吃飯時吃飯,能在生活中隨喜、守本分,我們參加佛光會,以會會友,共結善緣廣學多聞,參加活動,淨化身心,我們珍惜相聚的時刻要報四重恩,弘法利生,共前進。

    主席結論:感謝惠珠副督導長縝密召集安排讀書會,口條清晰有序,認真盡責。感謝李老師對讀書會長期指導回饋,讓我們進步成長。帶領人朱元設計提問非常切入文章,很有深度。大家藉由愉悅共讀,探索自心本性,遇到更好的自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市北第ㄧ區345督導茶禪讀書會暨提案討論紀錄

    主題:共生與共榮
    作者:心保和尚主講
    出處:佛光山2023世界大會主題
    暖身:陳月桂 帶領太極拳基本功

    帶領人:程麗麗
    回饋:姜霞萍
    紀錄:高麗香
    出席人數: 程麗麗、陳秋玉、陳月桂、嚴月娥、姜霞萍、黃美惠、黃蓮香、李月卿、黃惠珠、呂美英、高麗香 共11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心保和尚2023年在世界大會主題「共生與共榮」中提到,「發心服務奉獻,與群我共生共榮」,我想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集體創作可以做很多事情,利他的事業要從全面性地進行。例如:走進社區煮臘八粥結緣,每一杯粥裡有多少人的參與奉獻,這是何等重要的結緣機會,一個人受歡迎與否跟他平時有沒有與人結好緣有關係。大師提倡三好、四給、五和,不僅是給我們種植福田,廣結善緣的因緣,同時在生活中,在思想裡的修行,都能帶給我們家和萬事興,和增進社會善美的風氣。

    程麗麗:2023年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以星雲大師經常書寫的「共生共榮」為主題,大師在「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所說:「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在科技進步,往來平凡的社會裡,尊重與包容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佔略奪,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喜捨佈施代替傷害生命;尊重大眾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態度敬業樂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將娑婆建為淨土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黃惠珠:倡導環保護生,與地球共生共榮
    「環保」是近代人類關注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出來呼籲和討論。
    佛教的環保思想,起源於釋迦牟尼佛對「緣起」的覺悟,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眾緣和合所生,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例如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陽光、空氣、水等資源地球是我們居住的世界,它是虛空中的一個大宇宙,其中自然界的大地山河、森林草原,社會環境的好壞,對我們的生存都有重要的關係。我們的身體,則是一個小宇宙,所以講到環保問題,不僅地球需要環保,身體也要環保。因為地球不加以保護,它會生病;我們的身體不注重保健,也會生病。
    「環保是一種長期的運動,是一種長期的教育。」未來我們持續實踐及推廣大師提倡的「環保與心保」,共同為維護我們居住的地球盡一份心力。

    高麗香:舉辦各種活動,與大眾共生共榮。
    心保和尚在世界大會說明,人是一面鏡子,透過各種活動,對照出自己的本性和修為。大師說:「佛光會的發展要靠活動的加強,因為有活動才有生氣,有活動才有力量。」並且寄予期望,從活動中找到專長專才為佛教所用。而最好的活動,是大師勉勵我們:「做好事是真,說好話是善,存好心是美,讓三好運動的真善美要在社會裡生根。」。由這次台北道場書瀹茶禪舉辦的「三好茶會」,品茶、禪修與佛法融合,也指導如何把三好推動,舉辦活動與大眾共生共榮,做了最好的例證。

    黃美惠: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
    大師曾說:「信仰傳承也是一種治家之道。」信仰是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心保和尚也說,學習佛法能破除無明,朝著建立「佛光三好人家」的方向努力,以人間佛教信仰能在家庭裡代代相傳為榮。以分會會員接引二位女兒成為佛光人,看到信仰相傳的力量與美好。

    李月桂: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
    大師說,「信仰傳承也是一種治家之道。」以家裡處分房地,家人及親戚的意見及看法,自己能以佛法來對治,讓自己破除無明,深信信仰是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會繼續努力這方面接引下一代。

    嚴月娥: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
    以往帶孫子到道場參加活動之經驗,大家一定要把信仰留給孩子,這是給他們最好的財富,也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歷程。

    呂美英: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佛光山、佛光會凡所辦事業如慈善、文教等,大師都是本著「非佛不作」的原則而展開,不為謀利,旨在服務人群,與社會共生共榮。以自己走入校園教導讀報教育,也伺機帶領老師退休的師兄一起去進行讀報教育來見證分享。


    姜霞萍回饋分享
    1. 心保和尚在世界大會期許大家遵循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囑咐「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大家一同來實踐大師「共生共榮」理念,成就幸福安樂的人生。
    2. 一、發心服務奉獻,與群我共生共榮;二、倡導環保護生,與地球共生共榮;三、舉辦各種活動,與大眾共生共榮;四、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五、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六、宣揚人間佛教,與普世共生共榮。以上是本次世界大會,以大師經常書寫的一筆字「共生共榮」做為主題,心保和尚發表六點意見,大家擇就堅定信仰傳承、倡導環保護生,參與利生事業,分享見證,自利利他,大家共成佛道。
    文章討論:
    陳秋玉: 心保和尚2023年在世界大會主題「共生與共榮」中提到,「發心服務奉獻,與群我共生共榮」,我想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集體創作可以做很多事情,利他的事業要從全面性地進行。例如:走進社區煮臘八粥結緣,每一杯粥裡有多少人的參與奉獻,這是何等重要的結緣機會,一個人受歡迎與否跟他平時有沒有與人結好緣有關係。大師提倡三好、四給、五和,不僅是給我們種植福田,廣結善緣的因緣,同時在生活中,在思想裡的修行,都能帶給我們家和萬事興,和增進社會善美的風氣。

    程麗麗:2023年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以星雲大師經常書寫的「共生共榮」為主題,大師在「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所說:「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在科技進步,往來平凡的社會裡,尊重與包容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佔略奪,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喜捨佈施代替傷害生命;尊重大眾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態度敬業樂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將娑婆建為淨土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黃惠珠:倡導環保護生,與地球共生共榮
    「環保」是近代人類關注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出來呼籲和討論。
    佛教的環保思想,起源於釋迦牟尼佛對「緣起」的覺悟,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眾緣和合所生,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例如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陽光、空氣、水等資源地球是我們居住的世界,它是虛空中的一個大宇宙,其中自然界的大地山河、森林草原,社會環境的好壞,對我們的生存都有重要的關係。我們的身體,則是一個小宇宙,所以講到環保問題,不僅地球需要環保,身體也要環保。因為地球不加以保護,它會生病;我們的身體不注重保健,也會生病。
    「環保是一種長期的運動,是一種長期的教育。」未來我們持續實踐及推廣大師提倡的「環保與心保」,共同為維護我們居住的地球盡一份心力。

    高麗香:舉辦各種活動,與大眾共生共榮。
    心保和尚在世界大會說明,人是一面鏡子,透過各種活動,對照出自己的本性和修為。大師說:「佛光會的發展要靠活動的加強,因為有活動才有生氣,有活動才有力量。」並且寄予期望,從活動中找到專長專才為佛教所用。而最好的活動,是大師勉勵我們:「做好事是真,說好話是善,存好心是美,讓三好運動的真善美要在社會裡生根。」。由這次台北道場書瀹茶禪舉辦的「三好茶會」,品茶、禪修與佛法融合,也指導如何把三好推動,舉辦活動與大眾共生共榮,做了最好的例證。

    黃美惠: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
    大師曾說:「信仰傳承也是一種治家之道。」信仰是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心保和尚也說,學習佛法能破除無明,朝著建立「佛光三好人家」的方向努力,以人間佛教信仰能在家庭裡代代相傳為榮。以分會會員接引二位女兒成為佛光人,看到信仰相傳的力量與美好。

    李月桂: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
    大師說,「信仰傳承也是一種治家之道。」以家裡處分房地,家人及親戚的意見及看法,自己能以佛法來對治,讓自己破除無明,深信信仰是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會繼續努力這方面接引下一代。

    嚴月娥: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
    以往帶孫子到道場參加活動之經驗,大家一定要把信仰留給孩子,這是給他們最好的財富,也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歷程。

    呂美英: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佛光山、佛光會凡所辦事業如慈善、文教等,大師都是本著「非佛不作」的原則而展開,不為謀利,旨在服務人群,與社會共生共榮。以自己走入校園教導讀報教育,也伺機帶領老師退休的師兄一起去進行讀報教育來見證分享。


    姜霞萍回饋分享
    1. 心保和尚在世界大會期許大家遵循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囑咐「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大家一同來實踐大師「共生共榮」理念,成就幸福安樂的人生。
    2. 一、發心服務奉獻,與群我共生共榮;二、倡導環保護生,與地球共生共榮;三、舉辦各種活動,與大眾共生共榮;四、參與利生事業,與社會共生共榮;五、注重信仰傳承,與家庭共生共榮;六、宣揚人間佛教,與普世共生共榮。以上是本次世界大會,以大師經常書寫的一筆字「共生共榮」做為主題,心保和尚發表六點意見,大家擇就堅定信仰傳承、倡導環保護生,參與利生事業,分享見證,自利利他,大家共成佛道。
    主席結論:感謝蓮香督導安排茶席奉茶、月桂督導帶領太極拳養生功法,這次由我來帶領讀書會,以今年七月在本山舉辦的佛光山2023世界大會主題「共生與共榮」進行研讀,也感謝霞萍督導的回饋,透過讀書會討論,大家都很受用。

    1. 延伸閱讀: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所說:「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市北第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1
    2/13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暖身:人間因緣 流轉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1.本分事p160
    2.誰是禪師?p163
    3.水庫原理166
    4.天子一怒p169

    暖身:黃蓮香
    帶領人:黃玉梅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呂美英
    出席: 8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第一篇「本分事」,天柱崇慧禪師回應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句話是何意?其實它就是這篇「本分事」的機鋒。當下你在做什麼? 你在想什麼?你有關照到自己的內心嗎? 你有受外界的紛擾所感染嗎?我們說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那麼我們該如何保持清淨心呢?唯有從禪定下功夫,試問自己: 此刻我看到誰?他在說什麼?是讚美嗎?是誹謗嗎?與我有關嗎? 這些是是非非,不管與自己有無關係它都會成為「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任何時候,唯有照顧好自己當下的念頭,保有清澈的思慮,才是自己的「本分事」。

    邱麗英:第三篇:「水車原理:」無相禪師說:水車與水流的關係正可說明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六袓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維摩詰經》則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群眾而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我們要成佛,必須在人間好好修行,才能成佛,大師說:真正的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所以學佛要出世與入世兩者融和,才合乎中道原理。

    黃惠珠: 第三篇 : 「水車原理」:佛教雖然有入世與出世之分,但是它的精神仍然著重在入世,因為佛教的本質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出世」並不是要我們離開世間,而是一樣在世間過著與常人一樣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只是在思想、境界上更超越。能夠「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對世間的一切能夠不貪不求,不計較、不執著。然後把這種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在救度眾生的事業上,使每一個人能發出離心,了生死,使世界到處充滿著佛法的真理與和平。因此,對於真正能萌發出離俗世的菩提道心的人,在他心裡,入世、出世其實都只是當下一念而已!

    謝玲娟:【誰是禪師】我是誰?誰是我?侍者看到「事」,佛光襌師參襌「性」!如同大師給弟子的信中說:「雖然出家,註定一個念頭-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生活中常因堅持己見、眼中看不到別人、心中不能容人,如果在問「誰是禪師?」如同問誰是A? 誰是B? 誰是C?ABC都是代號;非己!只有直下承擔,活動中反觀自己心念,是否直心。

    李虹慧老師:
    第一篇:天柱崇慧禪師對學僧說:「你自己的本分事和達摩祖師來與沒來,有什麼關係?無論是福還是禍.還不都是你自己的事.一切全得由你自個兒承擔啊!」
    本分事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義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努力的自在,只要凡事照規定,守規矩,就是本分事。
    2,第二篇:「誰是禪師」禪者的語默動靜,都有深意;禪者的生居作息,都另有警策,
    雖然嚴厲.但風度總是非常親切.心境更是達觀超凡。「誰是襌師?」其實,這就是禪師了!《星雲禪話一養心法語》像惠能大師藏身於獵人堆中,像臨濟裁松作務.不離修道,這都是人間佛教的禪師。
    3.第三篇:「水車原理」無相禪師告訴青年說:「水車與水流的關係正說明個人與世間的關係,人若完全入世,易被五欲紅塵所染污.若純然出世,則必漂浮無根,所以要有出世的思想,更要有入世的事業,要合乎中道原理。
    4第四篇:「天子一怒」天童道忞禪師告訴順治皇帝說:「參禪學道者.對於順逆境界都必須明瞭於心,不可任性而為.喜怒不定。並借機闡釋「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的道理。改變了順治你性格,轉.多說讚美語,轉怨恨為喜樂。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