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北一區345督導線上讀書會)
    日期 : 1/10日(星期三) 時間:14:00~15:30
    暖身 : 人間音緣(心量) 參與人數 : 9人
    帶領人 : 程麗麗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誰打破碗p148
    2.天下大禪佛p150
    3.善知識的條件p152
    4.不相違背p154
    文章討論
    程麗麗:
    (1)誰打破碗?
    團體中很多時候會將別人的錯誤無限放大,將自己的功勞無限宣揚,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厚道」亦是一種修行,學佛之人應該好好留意,凡夫眾生一樣高大,所以有些時候有些人做錯了一點小事,應該該多體諒和同情,如果可以說的便和他分享如何改進,如果不受教的看到能幫他的,就彌補一下他的缺失,希望共成好事,希望眾生離苦得樂,不要只說別人的不是,不如幫助別人比較實際一點。
    (2)天下大禪佛
    從故事中可以看到,慧寂四擊藤條,表面上在教訓景通口出狂言,實際上卻在測試他的悟境。禪林中的「藤條」,是師父用以撥學人的工具,屬於禪師的權杖之一。古今手執「藤條」者,均希望能激發後輩省悟,都享用最直接、快速的工具啟迪後進。
    (3)善知識的條件
    大師說:善知識的條件要有一、悲憫心懷.二、要有正直的性格.三、要有名辯的慧巧.四、要有公正的態度.我們都應期許自己成為他人的善知識,也該讓身邊的一切因緣人等,成為自我法身慧命的善知識。
    (4)不相違背
    人間佛教與開悟不相違背,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與現實人生分開,星雲大師主張:「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出世與入世也是不相違背的。萬事萬物各自都有因緣,所以要用心去看,那才是禪悟的功夫。


    黃惠珠: 誰打破碗?
    在家庭裡,常見兄弟鬩牆;在佛門裡,同道互較長短,爭功諉過,也是人之常情。
    這篇文章喚提醒我們在身口意三業的守護,品德教育的重要。
    從這篇文章看到的問題反思,老和尚的處理方法很重要,如果因為這樣而責備會是什麼結果?
    因為師父的智慧化解了問題,同時也教育讓這個弟子既為兄長要有雅量包容別人的過失,協助別人的成長,消除嫉妒心,消除勝負觀念。
    一個人的快樂,往往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陳秋玉: 今天的暖身「心量」這兩個字是名詞,對我來講這兩個字是動詞。怎麼說呢?歌詞裡講到能容、接納、包容,要做到這些步驟必須要經過心中難忍、能忍的過程,忍耐是為了接受,接受會形成一股力量,且不斷的壯大自己,有力量做起事來如履康莊大道,越來越順遂,越來越有人氣。讀書會是在提升我們心靈層面的思考,讓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更圓融、更自在。

    邱麗英:《善知識的條件》:
    世間的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培養我們健全的人格,學佛中有善知識指引猶為重要,譬如至道場參加佛學課程,聽聞師父開示,還有督導讀書會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此外身為善知識,待人處世要行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五和:自心和樂、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合諧、世界和平,成就大眾圓滿菩提。

    朱美玲:世間上萬事萬物都各有因緣,用心去思惟,才能看懂其中因緣果之奧妙.
    佛光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緣起就是世間法,性空就是出世間法.不論順逆境,以感謝因緣的心,在大眾中修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才有覺行圓滿的一天.
    在1/6-7佛光緣美術館全省義工培福總回向,心保和尚開示中提到一句話:只要我起煩惱,就是我的錯!點醒與會大眾,凡事要自我觀照,將心照顧好.
    佛光山是一座充滿正能量的三寶山,善知識無所不在,自己真是太有褔報了!

    朱元: 今天的第一篇文章[誰打破碗?]給我的起示是:{大師在養心法語中說在佛門裡,同道爭功,互較長短,也是人之常情,既為兄長,就要有雅量包容別人的過失,協助別人的成長,消除嫉妒心消除勝負觀念,這對我們在活動時有鼓勵會長及幹部帶來希望。作會長的人也要有雅量接受他人的意見,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做事要有一個工作流程,事後藥檢討。諸事要開放、活潑,禪要我們有一顆靈巧的心,不要被外境所轉,把握自己的立場,認清自己的價值,世間的毀譽得失都無法影響我們,笑罵由他笑罵,我有明珠一顆,照破山河萬朵,光亮無比,晶瑩剔透。

    李虹慧老師分享
    北一區:星雲禪話
    第一篇誰打破碗?
    老和尚心裡明白兩位弟子的舉動.但不說破,而善用每一次的因缘.來啓發兩位弟子明白佛法平等的道理,啓悟他們自己明白而生慚愧及懺悔。這是襌門觀機逗教的方式,培養互相包容别人的過失,協助彼此的成長,消除嫉妒心,勝負觀念,是身為佛光幹部的修養。
    「有容及大」,心量有多大,包容就有多大.祈望我們皆能把心量放大。

    第二篇天下大襌佛在襌門,不論棒喝,或揚眉瞬目,雖沒有語言上的交流,就看彼此的會心。
    禪師們常常將他的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做死角,然後要他們各覓生路。
    在這種情況下,如能衡破這一關,别呈現的是一片海濶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舉。不要被別人牽着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是禪的特色!《星雲大師在襌學與淨土.談禪》

    第三篇善知識的條件
    真正的善知識是對我們的前途有所教導.人格都所指正,能幫我們向上,督促我們進步,讓我們在學業,道業,事業有成長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身邊的同學共學共修是最好的善知識,
    我們要以一種寬廣的心胸,去看每個人的長處,廣結善缘。
    平常多親近善知識.多問讀經典,以變化氣質,提升心靈以行佛,自然就是人間佛教「禪」的實踐!
    (多閱讀訂正問讀)謝谢!
    第四篇不相違背
    禪僧向禪師說:「我們只看到燈籠,沒有看到蠟燭啊!」
    禪師說:「蠟燭點在你的心裡,你不向看,還要向外看什麽嗎?」襌僧一聽廓然大悟。
    大師在法語說:「世間上,萬事萬物都可以用眼睛看,但萬事萬物各都有因緣,那就要用心去看了,」
    求道要像雲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營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內用心,心清淨了,襌道便自然呈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