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4年1月3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翁淑芳.林芳伃5人
    一、材料:
    《佛法真義》第一冊的篇章〈一即是多〉.〈動靜一如〉
    二、內容補充:
    (一)補2023/12/27「畢竟空」材料解讀:
    1.【菩薩清涼月】(雜語)舊華嚴經四十三曰:「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新華嚴經五十九曰:「菩薩智光月,法界以為輪,遊於畢竟空,世間無不見。」
    2.明.蓮池祩宏《阿彌陀經疏鈔》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盡,菩提月現前。
    (二)止觀補充
    【止觀講座】什麼是止? 什麼是觀?2004永本法師
    所謂「止」是使心專注一處,也稱「專注力」;就是將心念專注於一個定點上,只要意志堅定,必有達成的一天。如:修四念處、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等。但必須注意的是,所專注的對象必須與貪瞋痴無關。譬如:你可以專心於自己渴求又得不到的東西,也可以專心地去恨一個人,但那對你一點用處也沒有。且專注力還有一個限制,高深的專注力(亦即禪定),必須透過特殊的情境(如:禪堂或寂靜處),才有辦法達成。
    所謂「觀」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可說是「觀照力」。修止觀,就是要培養這種觀照力。
     觀照力,它有幾個特色:
    1、像鏡子反射:觀照力只觀察當下發生的事,而且如實的觀察,不含主觀的成份。
    2、無價值判斷:觀照力不含任何譴責、批判、或決定的作用,只是觀察而已。觀照力的訓練,讓我們去除自傲或羞愧的感覺,讓我們真實的面對自己。所以,好壞的經驗,都是我們觀察的對象。
    3、中立的態度:觀照力使我們能用平等心來觀察所有經驗、思想和情緒;並不戀棧好的心情,或逃避、壓抑壞的心情。
    4、非概念化:觀照並非思考,所以不用任何概念、思想、意見、或記憶,純粹只是注意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彷彿初次經驗一般。
    5、此時此地:觀照力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因為它只觀照眼前所發生的事情。
    6、摒除自我:觀照時,並沒有我、與「屬於我的」這樣的概念。
    7、觀察無常:觀照力可以覺察每個現象的「生、住、異、滅」過程,不管它是生理的、思想的、或情緒的。
    8、觀照內心的世界:觀照力是觀察內心的種種體驗、思考模式、情緒變化和認知過程。
    9、觀眾兼演員:禪坐中,禪者本身同時是觀眾兼演員。如果你正在「觀照」你的情緒或生理感覺,你同時對那種情緒或感覺「身歷其境」。
    不管任何修持,基本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能淨化身心,去除貪、瞋、痴而自在解脫。但修持的過程,用專注力來去除雜念;以觀照力來觀察,日常的生活中,行住坐臥、食衣住行,或人際的往來。支持人間佛教的菩薩行持,時時有敏銳的觀照力,來安住身心,應是必要的。
    三.心得與回饋
    1.林芳伃
    一即是多
    從字面上解讀覺得衝突,透過書本解釋加上老師的講解,讓我顛覆[多]和[少]的思維框架,製造一個產品,成就一個事件、組織一個團體、都需要多方的條件和人力支持,從一顆種子到結果成為奪目耀眼的花朵,需要人力培育、肥料供給養分、陽光照耀、雨水滋潤,集結不同元素方能成就。
    一個人很渺小卻也能是無限的力量,就如盲人環台為愛募年菜公益團體,每年歲末幫社福團體募款,起心動念是由一個身殘心不殘的視障跑者想付出一己之力,接著就有更多視障朋友共襄盛舉,吸引更多陪跑員加入志工行列協助視障跑者,號召眾人捐款幫助社會上的弱勢團體,這一份愛的力量是集結眾多善心人士一起成就有意義的公益活動,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也!
    2.秀麗
    動靜一如
    佛教常常講要攝心守意,制心一處,如如不動。但是又常常說感動是最美的世界。這是不是矛盾呢?怎麼要不動 又要感動呢?
    其實不動有不動的感動,動有動的感動,彼此是不衝突的。
    大乘起信論中說,一心開二門,輕安禪悅、一心靜止,慈悲不住涅槃,靜里有動,動裡有靜,動靜一如。
    佛陀拈花微笑,禪也就在這一默如雷的微笑中產生了。這不也是動不離靜,靜中蘊含無限的動能嗎。
    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到如如不動呢?
    聞 思 修 戒 定 慧

    3.小梅
    一即是多,是我們心所創造出來的,你對人對事不分貴賤,慈悲心去看待生活中一切因緣,多和少、你和我,是和非,都視為一體,觀功念恩修持佛法,就事事順心,事事無礙法界。就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須彌山,那是佛的境界。可我們累劫造業如須彌山,善業有如爪上塵。深深地體會到,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實踐六度波羅密更難,今生要把握當下因緣,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不避怠慢修持佛法,給人因緣也給自己因緣。謝謝老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