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台北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112年9月20日上午10:00-12:00
    地點:台北道場11樓教室

    書目: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

    召集人:李秀珍老師
    暖身:古苓光老師
    帶領人:邱致遠老師
    許興家老師
    出席人數:10位

    ㄧ、暖身:
    由苓光老師娓娓道來:第十一類書法類(新364 )病後字—看見信仰的力量

    二、導讀分兩段:

    第ㄧ階段:由邱致遠老師導讀
    導言:(一)唯識的傳承.(二).八識的 相關著作 (三)八識的功能。邱老師提供了導讀重點如下:
    1.介紹本書的源起,係收錄大師於香港紅館,1996- 1997前後兩次佛學講座的內容(阿含經與人間佛教、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2.大師以現代人的思維,對八識間的分工關係,以不同傳統的方式深入淺出重新加以詮釋,並輔以禪門典故和生活實例,引領信眾進入「萬法唯識」的生活觀,使佛法生活化,修行生活化,讓大眾重新認識八識,得以轉煩惱為菩提、轉雜染為清淨。
    3.唯識宗用八識來分析人的思維和行為,因此被譬為佛教的心理學。 八識可說是每分每秒都在我們身心上作用的元素(支撐我們身心活動不斷),弄懂八識等同認識我(可說是認識自我的最佳途徑),學唯識是學佛者基本且重要的功課。
    4.從八識了解自己後,才能創造未來,透徹心、意、識的結構與運作後,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修行,大師期望我們能善加運用八識作為修行的工具。
    5.在唯識的傳承方面:
    龍樹菩薩創作「中觀論」,建立中觀學派,是為大乘空宗;後因流於空幻的弊病,由彌勒菩薩依「瑜伽師地論」,創立瑜伽學派予以對治;後由無着、世親菩薩繼承,以萬法唯識觀點,建立唯識學派,因其強調法無自性、相由心生,故亦稱法相宗;玄奘大師留學印度回國後,積極翻譯唯識經典,與弟子窺基大弘唯識學,成立中國的唯識宗;後遭逢唐武宗法難,唯識宗逐漸失傳;民初楊仁山創立金陵刻經處,自日本請回散佚經典加以考證重新出版,再次開啓唯識研究風氣。
    6.八識相關著作:
    為方便佛教徒學習唯識,玄奘大師造《八識規矩頌》,以十二頌共四八句總結八識思想(如書中p180之附錄),可分成【前五識頌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識頌】各三頌十二句,以利唯識學入門學習。
    7.八識的功能:
    1)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僅有了境功能,卻不作判別。看只是看到,聽只是聽到,需有第六識介入才能分別外境美醜等。 聽經聞法是因耳識作用,理解佛法法流入心要靠第六識。
    2) 第六識(意識)了別作用,主導前五識不斷向外攀緣,與外境交涉後產生善、惡、無記三性及三種覺受。第六識可與前五識結合一起作用,亦可單獨作用(獨頭意識,如作夢、禪定之境界)。
    3)第七末那識,恒常執守第八識為中心(我執)去審查思量所有事物,並將前六識所造善惡毫無保留傳給第八識。
    4)第八識,本身沒有判別能力,不斷接收前七識傳來的善惡「種子」,像倉庫一樣儲存起來。此種子即所謂的「習氣」,它可經由熏習產生變化。

    第二階段:由許興家老師導讀
    四.八識的修行.五.唯識的應用。
    由許老師提供導讀重點如 下:
    四、八識的修行
    導讀重點
    ● 識是什麼?認識、分辨、了別
    ● 八識是指哪八個識?
    ● 眼耳鼻舌身五識與五根有何不同?
    ● 修行是在修什麼?什麼是修行?禪者的修行,應該注意下列四點: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淨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1) 眼識
    導讀重點
    ● 什麼是分別的作用?有兩個層次的分別:1.知識上對環境的認識與覺受2.在認識與覺受後,因自我中心的我執而起的計較心、煩惱心(分別心)的作用。
    ● 在眼耳鼻舌身這五識中我們有比較依重的、用的最頻繁的識嗎?
    ● 眼識是眼睛接受環境中光的信息,這意味著如果視力正常的人,看到的世界應該是一樣的。事實上卻非如此,為什麼會這樣?
    ● 什麼是天眼、慈眼、慧眼、法眼、佛眼?
    a) 天眼:於物質世界中能觀物自在,不受距離、體積、光亮等種種的限制。。
    b) 慈眼:「觀世音菩薩以慈眼是眾生」。佛菩薩以慈悲心視眾生之眼。
    c) 慧眼:以般若智慧看透事理,看見一切前因後果,來龍去脈。
    d) 法眼:是宇宙的真理,我所認識的與真理完全沒有絲毫誤差,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
    e) 佛眼:不但能看到現象界的苦、空、無常,還可以看到緣起、般若、慈悲、菩提,看到「差別中有平等」、「矛盾中有統一」、「汙穢中有清淨」、「真空中有妙有」。
    ● 手指識字用的是什麼眼?通身是眼
    (2) 耳識
    導讀重點
    ● 耳識相較於眼識有什麼優越之處?耳聽八方、隔牆有耳
    ● 耳識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困擾?連睡覺時,耳識也沒停下來
    (3) 鼻識
    導讀重點
    1. 視覺與聽覺對維持我們的生存很重要不言而喻。動物為什麼需要嗅覺?
    (4) 舌識
    導讀重點
    1. 「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為地獄五條根。告子說「食色性也」。貪愛美食是人的天性,卻也是通往地獄的路。話雖如此,我們為什麼須要味覺?味覺有什麼重要?
    2. 舌頭除了有味覺的功能,也扮演說話的功能。要說實話、說好話。「護四種口過,常說利益言,自過能發露,是故得上音。」是哪四種口過?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5) 身識
    導讀重點
    1. 大家一起來唸這一段。
    2. 為什麼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無有身」
    3. 為什麼「身是苦本」
    (6) 意識
    導讀重點
    1. 什麼是四念住(處)?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就個人來說,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沒有法。除此,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用這四種的觀想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為了要對治四種顛倒的錯認和執著。四種顛倒即是淨─清淨的淨,樂─快樂的樂,常─永恆的常,我─我為中心。
    2. 什麼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循此八正道,可使眾生苦集煩惱永斷,證得涅槃的聖賢境界,因此又稱為八聖道。
    3. 什麼是慈悲喜捨?《華嚴經》說:「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慈、悲、喜、捨就是四無量心,也是我們依止安住的所在。四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慢等煩惱。

    三、分享篇:

    秀珍老師的心得分享:

    (love note)非常感謝開學日 古苓光老師帶領導讀大師的病後字書法,相信大師都能感受大師的慈心悲願。
    2位師兄導讀八識,據說相當精彩,給予熱烈掌聲。
    十分抱歉,臨時被開排去擔任一社區一蓮花主持,無法參與今日的盛會,由更棒的苓光督導來帶領,感謝她勇於助人承擔,真是大家的善知識。最近很 缺講師,想未來教師分會的師長都能來擔任講師,在讀書會裡安住修持六度特別是智慧法門,相信大家都是最佳講師呢!🙏😊😍

    苓光老師的心得分享:

    讚歎秀珍老師是位大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主持結束馬上趕回滴水坊與當家、國醫圖資中心館長一起討論贈送大師全集事宜。
    謝謝🙏秀珍老師讓我早上與經典讀書會愛書人結緣,中午在滴水坊討論贈書活動,一整天覺得很充實、很法喜。

    淑貞老師的心得分享 :

    9/20經典讀書會開學了,暖身時由苓光老師娓娓道出
    《病後字—看見信仰的力量》,我的心充滿感動、感恩!
    記得去年2/6晚上手傳來「大師歸山」,買了自拍棒、很少用的我,竟錄下了燦爛的「光照大千」之感動!
    我會加入台北道場教師分會三個讀書會:經典讀書會、教師讀書會與山水讀書會,是因爲大師將佛教的經文以深入淺出的說故事方式,而書裡有讓人清醒的驚語、有生命世界的道理,更有出世間一探法界圓滿的智慧。

    邱老師的心得分享:

    1)十分感謝大師,一生講經及著作都以能讓人聽(看)得懂、用得上為期許,讓有緣者能從佛法中改變自己的心性、未來。
    2)第八識裡面儲存的種子,可經由熏習產生變化,故可藉由善法的熏習,讓我們身心轉染為淨。
    3)種子到結果雖然不會消失(定業),但在不同的因緣條件配合下,結果也會產生變異差別。如同書中所說,我們累世所造的善惡種子,可經由修行、行善等方
    式改變,來改變命運的結果。

    許老師的心得分享:

    眼識:
    ➢ 請分享 視若無睹、視而不見的經驗嗎。找東西時,明明就在那裡,卻都沒看見
    ➢ 請分享 不視而見的經驗嗎。開車打瞌睡時
    ➢ 請分享 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經驗嗎。佛光山大悲殿的觀音像會轉方向,你看到了嗎?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看見的世界不同
    ➢ 請分享 「見山是山」轉而「見山不是山」再轉而「見山是山」的經驗。 從「執有」到「執空」再到「中道」的觀點
    耳識:
    ➢ 請分享聽而不聞、充耳不聞的經驗。專注時、入三昧時
    鼻識:
    1. 請分享海畔有逐臭之夫的經驗
    2. 請分享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經驗
    3. 請分享聞到他人所聞不到的味道的經驗(異香、香積飯)
    舌識:
    除了避免四種口過,我們怎麼樣讓舌頭培福而不造業?說好話 今天說好話了沒?
    2. 天下最讓人懷念的味道是什麼?故鄉的味道、古早味、媽媽的味道
    身識:
    1. 請分享怎麼樣避免讓自己成為身體的奴隸。
    2. 請分享怎麼樣讓身體幫助我們修行?做好事
    3. 四給是哪四個。給人歡喜、希望、信心、方便
    意識:
    我們用「心猿意馬」來形容一個人心性不定,易攀緣外境、浮躁不安的散亂心思,有如猿猴、狂馬般不易駕馭,無法自持。「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把一切生滅悉皆滅已,真心方得現前。如何安住自己的心意識?
    莫那識:
    1. 凡夫無法得知莫那識的作用,甚至連阿羅漢也做不到你。我以我們與只能以假修真。要如何修,如何破我執?三輪體空、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無能、無所、無對待。(六波羅蜜)
    阿賴耶識:
    1. 對八識有了初步認識後,你得到什麼啟發?
    唯識的應用:
    1. 大師說了哭婆變笑婆的故事,教我們要轉念。除了哭婆笑婆之外,你有其他的體驗分享嗎?
    2. 如果我們的心隨境而轉,除了轉念,還有別的方法來對治嗎?
    3. 請大家一起念38頁最後一段。我們學唯識的目的是什麼?清楚掌握自己的起心動念,歇止惡念,提起善念。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