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0年上學期台北教師週四讀書會討論與分享
    時間:2020年6月4日下午13:00-15:00
    閱讀材料:永固法師主講《勸發菩提心文》第1-6集(人間佛學院)
    召集人: 薛慶色督導
    參與人員:薛慶色、翁麗珠、李美雲、陳淑貞、唐立麗、陳秀蘭、黃麗容等共計7位。
    帶領人:翁麗珠副會長 記錄:黃麗容

    暖身:翁麗珠副會長帶領大家輪流讀誦《勸發菩提心文》一遍。

    提問與討論:

    一、今日主題勸發菩提心文1~6集﹖由誰主講?
    李美雲師姐: 佛光山紐約道場住持永固法師

    二、 省庵大師以何因緣撰寫此文?
    黃麗容:
    清朝世宗雍正二年(西元1724),已近不惑之年的省庵大師,移錫杭州梵天寺,見茅靜遠居士造橋好善無倦,所做善事如須彌山,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故勸勉靜遠居士今日要務,惟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以此因緣,作《勸發菩提心文》,文中字字珠璣,內容誠切感人,激勵眾多學佛修行者,發心向上,精勤修持。由於省庵大師的身教言傳,名聲遠揚,影響四方,江蘇浙江一帶乃至鄰近省份的四眾弟子,仰慕大師之盛名,投其門下求學從教者日漸增長。

    三、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請問是何心何願﹖
    薛慶色督導:
    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
    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菩提心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心。

    四、《勸發菩提心文》的八種相狀?
    李美雲師姐:
    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
    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
    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
    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
    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
    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
    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
    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
    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
    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五、云何去取?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薛慶色督導: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
    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
    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六、《勸發菩提心文》的十大因緣?
    唐立麗師姐:
    因緣有十種: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
    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
    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七、云何尊重己靈 ? 如珠被濯,懸在高幢。幢與幡之差異﹖
    翁麗珠副會長:
    《華嚴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後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
    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也曾說:「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爪上泥之於大地土,實在微乎其
    微,可見得人身之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人身,好好把握人身,愛惜本具己靈,不要妄
    自菲薄。
    "幢旛"-佛教的莊嚴具是用來布置道場供具,幢是圓形的,巧繡花、螺、云彩之類的花絞。
    幡是平面的好像一面旗幟,幢與幡的功能是沒有差別的。幢,象徵佛陀的智慧,用以摧破煩
    惱魔軍;幡,則代表佛菩薩的威德,是古時寺院的一種莊嚴佛國的裝壇。
    古時沒有電訊,在有法師講經說法,或有法會的時侯,將幢幡高高掛上在寺院前,當人民大
    眾看到掛起的幢幡,就知道這裡有法會,會到寺院聚會。

    八、云何懺悔業障﹖文言:犯一吉囉,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何謂吉囉?
    黃麗容:
    佛教裡有兩句深遠意義的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
    況重罪,其報難言!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
    他,自傷傷他,身口併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
    吉羅 :「突吉羅」,「戒」有輕重之分,一種是「極重戒」,稱「波羅夷」,即不可
    救之意,如 : 殺人。
    另有一種「輕垢戒」,稱「突吉羅」,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殺死蚊蟲、蟑螂、老鼠,屬於
    「惡作」,雖然一樣有罪,只要心生慚愧,是可以透過懺悔、認錯而得到補救,罪過
    會減輕。(佛法真義第一冊 : 持戒)

    九、第十因緣:云何令正法永住?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身為佛弟子,如何力挽狂爛,振
    興佛教?
    薛慶色督導:
    現在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社會價值觀混亂,
    人心不古,急功好利;身為佛弟子,要發菩提心,立堅固願,抱著捨我其誰的使命,振興佛
    教,教化人心。

    十、六根無恙,四大清安。何謂六根、四大﹖
    陳淑貞師姐: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緣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
    四大 : 地、水、火、風。
    地: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是堅硬性的地大。
    水:唾涕膿血、痰淚便溺是潮濕性的水大。
    火:體溫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
    風: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四大若調和,身體就很健康;四大如果不調和,身體就會生病。

    十一、如何精進則無退失之虞矣?
    陳秀蘭師姐:
    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
    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
    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惟願大眾,同立此
    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
    以根淺而自鄙無分。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
    怠則偷安一世,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
    策,菩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

    分享回饋:

    十二、在這部勸發菩提心文中,哪一部分讓您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黃麗容:
    省庵大師勸茅靜遠居士不應以世間小善為急,應以生死大事為先,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加以齋戒,尤為盡美。《無量壽經》謂:念佛而廣修功德者為上品,不修功德者為下品。惟當以無所住心,隨緣而為之,若不專心念佛,而惟孳孳專以世間小善為急,人天福報為先,是大不可。期許自己謹遵教誨,修福修慧,發心立願,精進不懈。

    十三、您覺得這部勸發菩提心文最受用在哪裡﹖
    翁麗珠副會長:
    佛陀曾說:「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爪上泥之於大地土,實在微乎其微,
    可見得人身之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人身,好好把握人身,愛惜本具己靈,不要妄自菲薄。
    李美雲師姐:
    不敢希冀自己成佛,覺得當人還是很快樂,薰習佛法讓自己懂得轉念,遇到不如意事能立刻
    轉念,感覺人生還是很有希望。下輩子希望學習星雲大師乘願再來,因為在娑婆世界苦樂參
    半,才會督促自己繼續努力精進。

    十四、研讀此部勸發菩提心文可以怎樣運用於您的修持﹖
    翁麗珠副會長:
    古德說得好:「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我們應該正視因果法則,廣植善因,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祈願大家,身體力行,實踐人間佛教,必能為此生、來世帶來福慧圓滿的生活。
    唐立麗師姐:
    照顧父母直至他們九十幾歲晚年,覺得自己一生問心無愧,很有菩薩心地,往後不希望擔心
    國家社會亂象,只希望好好照顧好自己,身體健康,平安度過晚年。

    心得分享:
    李美雲師姐心得:
    勸發菩提心,省庵大師著,佛光山紐約道場新任住持永固法師導讀,共計6集,他語重心長勸戒佛子: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作為一個佛弟子,如果不發廣大的菩提心、建立堅固的誓願,則縱使經過塵沙劫,依然還在輪迴,雖然也有從事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感謝本次帶領人翁麗珠副會長簡明扼要提示,願大家共勉之。

    陳淑貞師姐心得:
    有關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修行以發心為首,發心立願捨我其誰;發菩提心不求名聞利養,布施符合三輪體空⋯用八相審核自己,發菩提心來自十大因緣,要難行能行、能忍則忍;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菩薩⋯願力最堅;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心足已。
    菩提心是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十大因緣中我對念父母恩、念師長恩與念生死苦,有深刻的體認,記得高中國文課念到《蓼莪 》(詩經小雅)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當時我淚留滿面......
    母親80大壽後的突然往生,讓我第一次難以接受的心靈沉澱和父親90歲在午睡中辭世讓我領略了大師的法喜;恩師熊媽媽的那段45年的師生情緣;今年同修往生時的圓滿.......
    因為時空的不同,我覺得大師的「三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和「四給」: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希望,與「五和」 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黃麗容心得:
    自四月九日開始連續八週的線上讀書會,在第九週的今天,終於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緩解,大夥回到久違的台北道場,在翁麗珠師姐幽默風趣的帶領下,以法相會熱烈討論,劃下完美句點。
    從大師西來大學心經講座,到最後勸發菩提心文,彷彿一場佛學饗宴,滋養了我們飢渴的心靈,緩解了疫情帶來的焦慮恐懼,更啟發了我們潛在的自性菩提。
    省庵大師諄諄告誡學佛修行者:今生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感念省庵大師度眾悲心,字字懇切,句句警鐘。但發心容易,持守卻難。疫情期間,保守謹慎,如今疫情緩解,久禁放飛,是否能不忘初衷,菩提道上,持續精勤修持,在在考驗吾人定力。
    時值末法時期,社會亂象層出不窮,身為佛光人應時刻謹記星雲大師期勉佛光人:「佛光山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奉行:「非佛不做,唯法所依,日行三好,廣修四給」的宗門思想,直下承擔,力挽狂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