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7/2,14:00-16:00
    地點:普門寺10樓1002室
    主題:六祖壇經2、第三品決疑品經文p1-18、問題1、p18-26
    成員:劉珍齡、賴平熙、鄭月娥、洪美沙、周財生、陳淑華等6人
    帶暖身:賴平熙
    帶領: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一、暖身:
    帶領大家做七分鐘的全身伸展操,三分鐘靜坐。

    二、主題討論:
    (一)決疑品的經文上次其實已經討論過了,但因疫情隔了很久,所以今天我們再複習一下。
    (二)決疑品主旨是六祖惠能回答韋刺史三個問題:
    1. 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實無功德?
    2. 念佛願生西方,得生彼否?
    3. 在家如何修行?惠能大師告訴大眾,在家可以用無相頌來幫助修行。
    (三)第三品決疑品有幾個原因讓我們很喜歡:
    1. 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功德。
    2. 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3. 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到極樂世界?
    (三)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因為有所求、是屬福德,是有相的。功德是無相的,本能反應,自性發出的善念,起心動念是利他的,無私心,無所求的。比如:前幾日在十字路口,遇到一個師姐剛好手上的玻璃杯突然暴破,玻璃碎片灑滿地,令她不知所措,我即時給予協助,同時也帶動週圍的人一起幫忙,頓時都彌漫著善的氛圍,真歡喜。
    (四)大師在問題一也解釋「常行喜捨,才是富貴」。布施猶如播種、儲蓄。隨時布施儲蓄在心田裡的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等功德寶藏,才是致富之道。隨-自性發出。
    (五)大師說布施功德因心-起心動念(施者),田-福田-布施的對象(受者),事-布施的這件事,心田事三者不同,功德分勝劣。所以我們在布施時要以三輪體空為最勝。大師也告訴我們喜捨心中的寶藏是致富之道。比如:梁武帝把頭上的斗笠布施給淋雨的佛像,感得帝王的果報。
    (六)大師說布施如橋樑-布施是人天三福行,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也是人我之間的橋樑。所以也可以幫我們舖路造橋,讓我們往後過得更好,通往更美的地方。
    (七)西方就在眼前,心淨則佛土淨即是西方。對於外境的一切,了解緣起性空,過去心不可得,無所住心,則心就清淨,那何往西方。
    (八)如何讓心清淨?
    剛學佛時心無法靜,就要藉由禪坐來調伏心,慢慢的如果可以做到境隨心轉,那就是生活禪了。能自我觀照,不執著,常覺才能不住。深觀因緣法,才能做到無住,方能清淨。因緣來時要珍惜,緣滅時要放下。
    (九)菩薩道是以利他為主,但同時也是自利,比如宣講員在宣講的同時也要反求諸己,自己也在學習,也是修持。
    (十)六祖說在家修行如果能夠如法,等同在西方。在寺出家如果不行善,那等同在東方不在西方。這也是僧信平等。
    (十一)同學一致對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這二句最相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自性能覺悟,而且能夠真心的去作好自己不是向外去求神拜佛。
    (十二)布施要以慈悲心、感恩心,將心比心的心態去做,就不會捨不得。如果剛開始還不習慣布施,先以小額來喜捨,慢慢的就能讓心胸開闊
    。比如每天微笑的面對別人、隨喜讚嘆、給人方便,也是一種最好的布施。
    (十三)我們在境界中的起心動念造諸多煩惱,如何轉迷成悟獲得解脫的經驗分享一下吧!
    1. 三心不可得,尤其過去心不可得,比如:家人之間,有時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磨擦,以前會怒目相向,現在就以同理心去面對,甚至如果覺得對方的指責有道理,還會欣然接受,自我覺照,對於不愉快的事,不會「住心」。
    2. 對於跟家人的不合,現在可以用般若智慧去尊重對方,更以分工方式來分配工作。
    3. 學佛是學習快樂,尤其是人間佛教,了解因緣法,一切都隨順因緣,不挑剃不執著,做個可愛老人。別人快樂,自己也高興。

    三:回饋(今天的收獲):
    (一)對於福德與功德終於明白了。
    (二)以前總認為學佛就應該要出家,今天知道原來在家也是可以慢慢藉由薰習佛法,而能得解脫。
    (三)了解修行其實不用出家,在家用心修持也是可以往生西方。
    (四)對於家人的晚睡或看不慣的地方,
    現在學習放下。
    (五)看到貧女的公案,了解區別功德與福德,不在布施的多寡,在於「起心動念」。
    (六)心淨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希望慢慢的能把佛法傳承給家人。
    (七)福德可以存資糧-福。功德是自性本具有,但卻被習氣覆蓋,必須要靠般若智慧來讓佛性顯現名為慧。修行者必須福慧雙修,即是福德、功德都要修持,方能成佛。
    (八)當宣講員如果心存名而宣講,就只是福德。如果為傳法,想讓別人因為我的宣講而受益,那就是功德。
    (九)終於了解大師為何把六祖壇經排在大師全集的123冊,因為整部的六祖壇經就是人間佛教,就是生活禪,跟我們大師的理念很契合,讀起來很順暢,很舒服,很棒!
    (十)大師教導我們布施法門:三好、四給,給我們很多法布施、義工舞台讓我們實踐。

    四、總結:
    今天第三品讓我們學到很多,了解禪淨雙修,念佛是為了要學佛、行佛,心中有佛,方能成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多113.6.27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6月2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淨心行善法無高下分第二十三,原典(p.428-p.429 )、講話之一(p.413~416)。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周財生、陳淑華、車金枝、賴平熙、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一、原典重點如下:
    (一)「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什麼意思呢?
    •其義:
    人不分賢愚聖凡的「般若法性」是平等無差別,沒有高下的分別,所以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
    (二)「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義:
    只要眾生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妄想分別而眾善奉行,以「離相無住的清淨心廣行一切善法」,即可悟入無上正等正覺。
    (三)「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其義:
    所謂的善法,如來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相,非為實有,修一切善法,不可著相,善法之名,不過是隨順世俗事相,給個假名為善法。」

    二、講義重點-「一、平等法性,遠離四相。」
    (一)法身菩提,實相妙法,上與十方三世諸佛「平」,下與九界眾生「等」,法性平等無別異,雖然諸佛於俗諦的差別事相上,高於其他九法界的一切眾生,但在實相中,諸佛、眾生無高下分別。
    (二)黃檗禪師言: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歷恆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其義:
    1.眾生與諸佛,人人真如菩提(佛性寶),就像真金寶珠,只是眾生被無明、煩惱所障蔽。如佛性寶蒙塵入泥,不得出頭放光,而諸佛只是證得此平等理體,原無失落,故無所得。
    2.要保持清淨心,回歸與諸佛平等無二的真如自性。
    (三)報慈院的慧朗禪師說:「三世諸佛,歷代賢聖,都只為一件大事
    而在這世上出現,並不斷地向世人傳遞、宣說。你們明白嗎?要是不明白,那麼想讓你們明白也不容易。」
    •其義:
    一件大事指「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生死乃空相,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四)有一僧問:「那一件大事是什麼?」
    慧朗說:「難道你聽來的傳言是錯的?」......,
    慧朗說:「可惜你一翳蔽目。」又一僧問:「什麼是學生的眼睛?」慧朗說:「不能再撒沙了。」,
    有個和尚出來說:「聽說三世諸佛都只是個傳話的人,那麼傳的是什麼話呢?」慧朗說:「聽!」那和尚聽了一會兒,什麼也沒聽見,就問:「聽什麼?」慧朗說:「你不是鍾子期。」
    •其義:
    1.佛陀再三告誡我們不要再撒沙了( 心本清淨如鏡,灑沙使鏡面模糊如同染上污垢,即生煩惱);度生時無我等見、相,要通達無我、法,才真正名為菩薩。於佛身相及萬千諸法,要不起貪著;於莊嚴佛土成熟眾生,得菩提華果,要心平等無住。
    2.即慧朗的僧眾,非鍾子期(喻 知音),心未能清淨,心有貪著、執著,如眼被遮蓋無法明白真相。灑沙即不要再貪著於四相。
    2.明朝憨山大師的〈德清法語〉即修行求般若,非向外求,但求自心-因吾人自心之本體,本自具足。
    3.『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又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識得自性本空,大地也是空幻不實,哪有土啊?)
    4.除四相、了自心。
    以我「自心」,本是般若光明,但因一念之迷,故日用而不知,但知有幻妄之假我,卻不知有本來常住法身。要悟本來法身,即就日用現前,六根門頭,四相具除,一心無寄,即有無住之妙行。
    (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其義:
    1.了解般若之法義,即能住心無住,彰顯般若功用。
    深信般若平等之理體,於諸相諸法,心無高下尊卑,一念即證入諸佛無上菩提。(觀照與覺察念頭,要念念不住即無執著念頭,當能圓成實相,即要有空性智慧。)
    2.如來要吾人不再困於淺灘,凌霄直上,如飛龍在天,騰運自如。
    3.本自眾生、佛體同,
    本離我法二執,不顛倒,亦名正智,故常,亦名愛攝;因妄計內外彼此不同、妄計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諸相,而顛倒。
    (六)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1.心性本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卻六根攀緣六塵,妄念四相為自身相,則變狹小。
    如老和尚故事中的白狗,因業識障礙,狂亂愚癡,以菜渣肉屑為第一美味,而不願投胎做人。
    2.如水成冰,實廣大第一愛攝正智之體,毫無缺減。如冰、水之濕性同,苟遇煖緣,冰成水無二無別。
    (1)凡夫心狹小,妄認四大六塵為自心相-眾生執於妄相;(2)二乘賢聖心下劣,偏空寂滅,未發無上菩提之心-二乘未證得法空;(3)菩薩行者住著法愛,不識正等之實諦-未臻圓滿,有纖毫執著。(1)(2)(3)
    就如水遇寒成冰,不能如諸佛法水,柔軟自如,平等無有高下。
    (七)蕅益智旭大師法語
    •其義:
    1.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2.本自微妙寂絕,故第一;妄貪三界有漏因果,二乘偏真因果,則下劣。
    (八)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有個平等的心胸,從虛幻不實的樊籠中解脫,找回我們的真心?
    •其義:
    大師以平等四心,提供給我們參考。
    1.濃淡不拘的中道。
    2.順逆不憂的雅量。
    3.哀樂不入的心胸。
    4.有無不計的精神。

    三、討論
    (一)空四相的想法?
    1.李虹慧老師:人間煩惱來自因緣法,人與人相互間的關係,因想法與認同有別,產生外相之執著衍生出大眾、社會、眾生的問題。遠離四相、空四相,就不會產生煩惱,造成惡性循環,就能心無罣礙。
    2.同學:生活中,因愛欲,有因緣果報的牽扯,要不到、離不掉,只有斷四相才有能量做要做的事。也就是超然解脫,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四、分享
    (一)李虹慧老師:要觀照內心,觀造因緣,以心中的智慧、慈悲心,以人為本看待一切,是非煩惱自然會減少。
    (二)同學們:
    1.「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一念清淨及起般若確實不容易。因為都是因緣所生法,當下一念即智慧,卻是來自由小到大累積的觀念而做的決定。一天有很多的念頭,當下的念頭做出正確的選擇,是要在很多的因緣和合下,要保持內心清淨, 才能念念清淨。
    2.我們要學習有個平等的心胸,從虛幻不實的樊籠中解脫,找回我們的真心,生活上,大師的四心就是般若。(1)濃淡不拘的中道。(2)順逆不憂的雅量。(3)哀樂不入的心胸。(4)有無不計的精神。也就是心要清淨,將視野放大,讓智慧清明。
    4.(1)平等法性是立足點的平等。(2)李虹慧老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立足點的平等。要無私進到無我觀念,融入阿賴耶識,才能真正的平等對待。
    3.同學們共同認為多聞讀書會,能多聞熏習佛法,法喜充滿,因此,再忙也要出席,即使因事遲到、晚到,也不捨得放下讀書會的相聚。
    4.有空的因緣一定來聽,學佛是熱愛,萬法在一念心性,凡事在一念之間,般若分享,真太棒了。

    五、總結;
    (一)帶領人
    1.在生活中,我們要覺知、觀照自己的心,破四相,則煩惱迷惑不生,就能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2.三心不可待,迷悟之間,悟即佛,成佛在一念之間,成佛靠自己,道就是提昇自己。這期生命的掌握即是在修行中反省、懺悔、慚愧,在佛法熏習中精進,大家共勉。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7月4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淨心行善法無高下分第二十三,講話之二(p.418~427)。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多113.6.13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6月13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菩提性空德果無住分第二十二
    「一、證入空性,得般若眼。」(p.391-p.399, )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周財生、洪美沙、車金枝、賴平熙、鄭月娥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一、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經文讀誦與討論,重點如下:
    (一)大家一起分享原文。
    1.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若云有所得,皆是執情未忘,能所未破之故也。此分無得之得,得而無得之實諦。
    2.須菩提問佛陀說:「佛陀!您得無上正等正覺,是真無所得!」。
    佛陀說,不僅是無上正等正覺,甚至連一點點法,我都沒有得到。因為「無上正等正覺」,是覺悟自己的自性而非有所得,所以假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覺悟自己的自性裡面,就已經本自具足了不需要再從外面得來。
    (二)大家學佛做什麼?
    1.就是把自性顯露出來,把遮掩真心本性的外塵煩惱去除掉。
    2.找回我們過去失去的自性,因過去生有造作種種身口意業,學佛修行是把原本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三)佛陀講這段經文是開啟我們甚麼樣的想法?
    1.不要心存以為有修行就有所得,修行是無所得,要你不要執著外相,把我們俱足的佛性找回來。
    2.這段經文有兩個意義,(1)鼓勵我們佛性本具不要小看自己,(2)所有修行的一切不要心存有所得的妄想,老老實實該做就做。
    (四) 「一、證入空性,得般若眼。」怎麼解釋這個標題?
    1.須菩提證入空性,得般若眼,見自性蘊藏無量寶物,吾人欲開道眼,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具足五眼六通,應如尊者習行般若波羅蜜。
    2.學佛最重要是理解,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學佛最重要是理解,空性智慧就是般若,當我們理解了以後才能具足般若智慧,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本源。
    3. 《六祖壇經》言:「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1)虹慧老師分享﹕法是佛陀告訴我們契入空性的法,在學習的過程中,研讀金剛經一再破我執,要理解空性,諸法無我,應無所住,過去的與時具進,無有一法可得,就像過去所學,隨著經驗理念都在提升,今天何其有幸能讀金剛經更能理解,六祖所說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4. 如寶誌禪師所言:「但有纖毫即是塵,舉意便遭魔所擾。」是甚麼意思,學到甚麼?
    (1)「應無所得,為無所得耶!」跟六祖所說是一脈的。心中還有一點塵埃,我們就容易遭五欲六塵所蒙蔽,便遭魔所。即我們修行境界還沒有相應,在心中還有一點一滴的執著。
    (2)所有的念頭一起來就是意念,身口意,在我們舉手投足之間,要非常謹慎小心,意念一起貪嗔癡就升起,平常要多注意心念,不然會造業。
    5.西禪公案學到甚麼?
    (1)虹慧老師分享﹕每一個念頭,在佛法不離世間覺,在娑婆世界我們如何去不偏離國家事,眾生事,自身事,各種的事都有因緣,要實踐佛所說的法。身口意,習慣,理念接近善知識,與同參道友一起學習,每個人佛性本具呈現出來都不一樣。
    (3)學佛要用在生活中其實不容易,每個人宗教修持與理解不同,有時不相應只有盡自己的善巧方便法,修行就是不與別人對抗,不增加自己的煩惱。
    6.證入空性,得般若眼,見自性蘊藏無量寶物指的是甚麼?
    (1)各種景象像海一樣的廣大豐富,無量無邊地顯現出來。這些莊嚴景象,都是佛陀自性的功德寶藏,相應而現前,當內在心性全然清淨、了悟萬法皆是性空。
    (2)一切眾生本自具有、與佛同等、本自清淨的心性,又稱作佛性、真如、本識、法身諸實相
    。眾生雖有本自清淨的心性,為煩惱遮蔽時,是感召因緣果報的阿賴耶識、異熟識、第八識,修行淨除煩惱後,才是真如、佛性、如來藏。
    7.《大品般若經》,初品讀後心得與感想。
    (1)菩薩摩訶薩欲遍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用智慧的法船帶到涅槃的彼岸必須行無上的正等正覺,這是佛陀的修行根本大法,想要學習必須依佛陀的教法,「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道種慧具足一切智,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2)般若波羅蜜有如是無量無數無邊功德,可惜吾人不信自力與諸佛心性無別,日日如蠅投窗,於怨親境上,頓生風浪。
    8. 子蘭的〈短歌行〉道盡人的一生,勞勞碌碌,百年空辛苦。
    (1)我們一生在忙忙碌碌當中很快過去,每天不知道在忙什麼,心念停不下來,像火車一樣飛逝的過去,年少時的雄心壯志但少年時間又很短,剎那就過去了,人生就像石頭打出來的火花一樣的短暫,那個短暫時間又是開悟的時間少於迷的時間,我們常常在迷悟之中過日子,春夏秋冬一直再輪迴,寒冷的冬天跟炎熱的夏天讓我們的臉上產生了變化,頭髮由黑變白,這告訴我們生活在不知不覺忽然而死,要我們好好把握時間應用在智慧的修行上。
    9.《金剛經》以空為立,但不壞諸有,是甚麼意思?
    (1)世間上一切的事不管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空性的,但是在有為法中我們因為生命是短暫歸為空無,至少在幾十年中不壞諸有,有還是存在的,不要認為是空性,就把短時間所獲得的諸法實相,當作沒有,用斷滅空來看待,那就是失去生活的本質跟生命的意義。
    (1)主要在告訴我們沒有空性智慧,但是在有為法裡頭,還會有很多現象出現,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菩提心,因為你有菩提心就能把握當下,心清淨就能如實看到一些實相,菩提心幫你轉凡為聖,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成道之糧。
    10.能益世善法,聖法及諸佛,所依寶處,如地海種子。是甚麼意思?
    (1)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間善苗生長所依故。如海一切聖法珍寶積聚處所故。如種子一切佛樹出生相續之因故。如是已說菩提心果。
    (1)能夠幫助世間行善法,聖法,甚至能證佛果,所依據菩提子能生菩提心地,可以讓所有的珍寶從地裡長出來,我們一定要有清淨心,自然就會產生菩提心。
    11.信為其種子,般若為其母,三昧為胎藏,大悲乳養人。這一首詩甚麼意思?
    (1)法深信是菩提心的種子;智慧通達無我、無法。為其母;從母胎中又漸形成三昧之小兒;大悲為乳母,以哀愍眾生,於生死中度生無有厭倦,終得圓滿一切種智。信心、智慧、定力、慈悲等資糧,於菩薩行道中,缺一不可。
    (1)虹慧老師分享﹕發菩提心要建立信心,還要有如金剛般的堅固,要不退轉,用滋養清淨心,讀經誦經與佛相應,產生信心種子與菩提果,般若三昧是法界一切眾生,常以自性自心修定,如我們受別人毀謗,我們能避而置之,修行到三昧境界,思想上觀念上都有慧,產生般若跟佛所說得信心,如堅固的金剛,我們本具佛性可以對應世間不同情境升起慈悲心、菩提心,要如實的持戒如實得修行八正道等資糧。
    12.葛郯公案心得?
    (1)「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雙眼橫,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
    非心非佛亦非物,五鳳樓前山突兀,艷陽影裡倒翻身,野狐跳入金獅窟。」
    葛郯居士從畏縮怯弱的野狐,躍進大雄大力的獅子窟,象徵由迷入悟,自凡轉聖,而佛海禪師砍斷他的妄想分別,佛界魔界一如,法性猶如大海,何有高下聖凡的是非?野狐、獅子平等無二,本無迷悟人,只因妄想不能了。
    (1)「即心即佛」聖者用方法告訴我們,讓心裏產生歡喜,轉苦為樂不再執著,讓受苦者轉苦為樂這叫止小兒啼,要自證內心了了分明即心是佛,無心是道,非心非佛代表止小兒啼。四聖諦就像治病的過程,一個人生病了,痛苦不堪,是苦諦;知道病因,是集諦;對症下藥,施以各種醫療方法,是道諦;藥到病除,恢復健康,是滅諦。
    (1)即心即佛眉拖地,心佛無差別,就像佛一樣毫毛拖到地上一樣長,相反的非心非佛,起了瞋心就,蝴蝶夢中家萬里,化成大蝴蝶飛到萬里家鄉,結果醒來以為在家裡,事實上是在夢裡,杜鵑上枝月三更。杜鵑是布穀鳥專門占人家的巢,把自己的蛋生在那裏,別人的蛋在旁邊,可是他的蛋孵得比較快,尖嘴就會把別人的蛋頂出去,讓別人都無法生存,非心非佛,是以悟到空性,在豔陽照到身體時,突然讓他頓悟了,野狐跳入金獅窟。因為是空性就無差別。
    (1)「有也好,無也好,在現實的生活中都要過日子,你有佛法,我有佛法,未來我們都是佛,我那時的境界也有禪味,即心即佛,現在有幸,有大師的著作裡面有深奧的詩句,大師就用譬喻或公案,這就是法無定法。
    13.「不盡有為者」,「不住無為者」,「不住無為,不壞諸有」。
    (1)虹慧老師分享﹕細述佛成道的初發心,菩提樹下證覺入於涅槃,法證悟了要把它放下,不住無為,指的是不要執著在空性與任何法門,法到岸要捨去,於中一切法,不捨的時候就是不盡有為,因為在金剛經裡,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名位也是幾年上台下台,隨心不住無為以提高境界,一切法皆空,怎麼在空裡上法上去證,不要執著在空性與任何法門。
    (1)「聲聞種性的人,他是「要出離三界、要解脫、要寂靜的」,所以他「要盡有為、要住無為」。他們想要的是有為法要全部把它給滅盡,一法不存的狀況,就是無餘涅槃的純無為的境界。 但是菩薩和聲聞正好相反,他們想要利益眾生永無窮盡,「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也就是說,不滅掉一切的有為法,也不住進於無為法的無餘涅槃裡面;繼續在這個地方,利益眾生永無窮盡。
    14.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終怯下輕霜,滔滔一點無依處,舉足方知盡道場。
    (1)「真柏他能夠承載著冰雪的壓力,可是漂亮的花非常脆弱,下一點霜就受不了,人就好像大海的一滴水,沒有停止沒有依止,只有透過行佛修行才能夠知道所處的道場,真真實實的修行才能了解真實的世界。
    (2)能耐寒不容易被天氣所危害,不像脆弱的危花沒有堅固的菩提心,稍微下一點清霜就枯,如在滔滔人海中無一點依止處,在佛法中當需修清淨心,舉足方知處處是道場。

    三、心得與回饋
    (一)虹慧老師分享﹕金剛經是珍寶,讀了法喜充滿,在有生之年我還要繼續研讀。
    (二)從四弘誓願的一句法門無量誓願學,希望聽法這念心能萬法皆空名佛性,一塵不染證禪心,能明心見性,就是保養聖胎。
    (三)「不盡有為者,要從初發心,到入般涅槃,一切法都要不捨,不盡有為對於無相、無作為既是不住無為,要不壞諸有,空性智慧萬法無礙,如永明延壽禪師的詩云「真柏最宜堆厚雪」,我們知道松柏可以耐寒,花朵只要一點輕霜就倒下,在茫茫人海中暗潮洶湧不知安身立命在哪裡,這裡告訴我們如果一轉念何處不為家,以操然的態度,凡事用心關照處處都可以開智慧,達到成功的道場。
    (四)三人行必有我師,感謝同參道友分享自己的想法。
    (五)心要定要有彈性,不要執著,不要煩惱,有煩惱把雜念去除。

    四、結論
    本節,「證入空性,得般若眼」。告訴我們,空性是所有事情保持彈性,不要太執著一個想法, 把一切看成平等無差別,擴大心量與眼界,遭遇各種境界將更有彈性,更自在,與大家共勉。

    五、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6月20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菩提性空德果無住分第二十二。(p.400-p.411, )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星期前
    多113.6.20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6月20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菩提性空德果無住分第二十二「二、圓滿覺悟,一無所得。」(p.400-p.406)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周財生、陳淑華、江麗滿、賴平熙、洪美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一、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講話 二、圓滿覺悟一無所得,重點如下:
    (一)須菩提向佛陀呈明解悟的心意言:「佛得菩提乃是真實無所得。」佛陀回答:「如是!如是!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菩提。」
    •其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乃佛陀自證之理,因無一法可加謂無上,無一法可減謂正等,若有加減,則不得謂之正覺。

    (二)《大乘起信論》:「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
    •其義:
    即佛陀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祂以大方便智,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除滅眾生無明,令其見本法身,有不可思議妙用。又亦無有用相可得,因諸佛如來是法身智相之身,於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三)《坐禪三昧經》:
    「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
    匆匆為己務,他事亦不閑,死賊不待時,至則無脫緣。
    如鹿渴赴泉,已飲方向水,獵師無慈惠,不聽飲竟殺。
    癡人亦如是,勤修諸事務,死至不待時,誰當為汝護?」
    •其義:
    1.有為法中諸法因緣聚則生,緣滅則散,本是幻相,追逐五欲,執著生煩惱與入生老病死的輪迴,失去法身慧命。只有無住生心而生其心。覺察自心本性,掃盡我見我相,即能正觀世間危脆幻象,覓及一個遍一切處,疾厄不侵,水火烹鍊不壞,超然三界外的金剛身。
    2.學佛者,要真實相信《金剛經》所言,無有少法可得,尊重己靈與諸佛無別,發慈悲,以般若為眼,立大誓願,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卻不見有一眾生為我所度,成就水月道場,圓滿夢中佛果。

    (四)《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云:
    「無相第一義,無自無他作;因緣本自有,無自無他作。
    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
    無無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
    有無本自二,譬若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
    解心見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非二何可得。
    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華,如影三手無,因緣故誑有。
    幻化見幻化,眾生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實則皆無。
    名為諸佛觀,菩薩觀亦然。」
    •其義:
    1.無相的第一義是,無自無他作;因緣本自有。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即中道,無一無二。
    2.說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三假是般若經所立之三種假。假施設,有:
    (1)法假,法指色心等法,而法自性本來虛假不實,故稱法假,如諸法乃因緣所生而無實性,是為自性假。
    (2)受假,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攬五蘊而成眾生,故稱受假。
    (3)名假,即一切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設者,故稱名假。依觀入破遣之次第,於三假中先破名假,次破受假,後破法假,證入諸法之實相,即為真空。
    3.故萬物皆依緣假合存在,無有真實,凡有名相皆假,身心感受皆假,諸法權巧設立,幻化亦假,所以《金剛經》才反覆剖析無自無他,無相無法,引導吾人入中道第一義諦,萬法皆空,有空性智慧,能有清淨心去我見我相,空中生妙有。

    (五)什麼是大師的「一日的修行」?
    •其義:
    1.「一念不生我相,心空及第,喧默動止,來去作滅,我心諸法只同一樣。學佛修行,把握一念清明即一念佛,一日安定無亂即日面佛,從一念持續到晝夜六時,念念如清珠投水,這一日的修行,即圓滿一日的淨土。」
    2.指當下的一念清淨,不執著外相,體證出真如佛性,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證悟空性,就像科舉中試一般,是相當殊勝的。無生滅相,我心與諸法相同無分別。
    3.雖說日面佛的壽命是一千八百歲,學佛修行,當把握當下一念的清明即一念的佛,即使是只有一日壽命卻安定心無雜亂的日面佛,從一念持續到一天,每一個心念如清珠投水,這一日的修行,即是達成圓滿一日的淨土。故大師提出「一日的修行」,讓大家也能領會一點心意的清凈,下面的4種修行可達到涅槃般寂樂的法味。包括
    (1)少看少聽,眼目明。
    (2)少言少論,耳根淨。
    (3)少思少慮,心境閒。
    (4)少執少求,甘露門。
    3.清淨心能讓眼睛清明,耳根清淨,心境安閒自在。甘露門指如來之教法。甘露為涅槃之譬喻,能達到涅槃之門。

    (六)惠能大師言:「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鑛,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猛勇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鑛,煩惱鑛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鑛,以覺悟火烹鍊,見自金剛佛性。」
    •其義:
    1.我們要見自金剛佛性,要借般若工匠,鑿破人我山,悟解人人有個佛性寶,發勇猛精勤心,持續地鏨鑿,才能令金剛寶出頭放光。
    2.我們要深解《金剛經》的般若微妙,先從減少欲望起步,由「止」到「觀」,再入實相空無的法界,不昧因果,因為佛陀肯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佛性寶。

    二、公案
    (一)公案一、俞道婆
    俞道婆參謁琅琊禪師,被探問「臨濟禪師的無位真人典故」,後因聞街上乞丐唱:「不因柳毅傳書信,如何才能到洞庭?」後大悟,去找琅琊禪師,又被探問:「哪個是無位真人?」俞道婆答道:「有一無位人,六臂三頭努力瞋,一擘華山分兩路,萬年流水不知春。」而在禪林中名聲噪起。每逢有僧經過其的小店,他都說:「兒!兒!」僧人只要一點遲疑,他立即把他推出門外。俞道婆最喜歡吟誦馬祖往生前說過的幾句話:「日面月面,虛空閃電。雖然截斷天下衲僧舌頭,分明只道得一半。」
    •其義:
    1.無位真人指已悟佛性,不落世間相的修行人,具有三頭六臂的神力可劈開華山,也能如萬年的流水,不會執著春天到來;對僧人經過其店喊「兒」(即尚未找到自性), 若僧人有一點遲疑即將之推出門外(令彼等能因之頓悟)。喜吟馬祖往生前的幾句話:「日面月面,虛空閃電。雖然截斷天下衲僧舌頭,分明只道得一半。」日面佛、月面佛,虛空閃電,了不可得!也只是因緣所生,雖然截斷天下衲僧舌頭,分明只道得一半,以尚未悟得無相無作的空性威力。如同何須柳毅傳書信的因緣,洞庭水來去,不受春天滿潮影響。
    2.日面佛壽長一千八百歲,月面佛壽僅一日夜。顯示得法身慧命非以時間長短來衡量,與壽命長短與生滅來去之相無關。
    3.如同生命的價值與壽命的長短無關,有人在這期短暫生命因利益眾生,生命價值發光發熱。生命的意義在對他人有貢獻。
    (二)公案二、世奇首座
    世奇雲遊參訪,後來到龍門佛眼的門下為徒。一天閒坐無事,不覺瞌睡。忽然被響起的蛙鳴驚醒,誤以為是寺中的打板聲,於是急忙奔向齋堂,才知錯把蛙鳴當成板聲。世奇到方丈中參謁佛眼,佛眼剛要對他指示,世奇揮手止住後,呈上得悟的一偈:「夢中聞板聲,覺後蛤蟆啼。蛤蟆與板聲,山嶽一時齊。」得悟後,更加精進得佛眼器重,要提拔他,但堅辭不肯,表示不為人師,只願意服弟子之勞。佛眼讚賞他的謙卑,曾用一首偈讚美他:「有道只因頻退步,謙和原自慣回光。不知自己已在青雲上,猶更將身入眾藏。」晚年,在眾人請求下,才領眾修行。最後一次講法時,說了一偈:「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諸法我心無別樣,只在而今一念中。」問眾僧:「你們說是哪一念?」眾僧都回答不出,世奇喝一聲,即往生。
    •其義:
    1.世奇首座聞蛙鳴得悟:蛤蟆、板聲無分別,因為都是幻相,有生滅,只有泯絕諸法妄相,當下一念我法散盡。故萬法於我心,只在當下的一念。
    2.佛眼讚賞他的謙卑,以偈讚美:有修行的道行,卻謙虛自認只是暫時的光亮现象,怕會退步。卻不知道自己程度已高於眾人之上,還躲藏在人群之中不露臉。
    3.最後一次講法時,說的偈與問眾僧:「你們說是哪一念?」眾僧都回答不出,世奇喝一聲,即往生。
    (1)「諸法實相本空,無生滅,我心也空,能不執著一物;我心空,諸法一樣空,因諸法於我有無的分別,只在一念間,」心執著即諸法有分別,心不執著即諸法無分別。
    (2)世奇在往生前用喝聲,促彼眾僧等能頓悟,知道是當下的念頭,卻無人答出。

    三、討論
    (一)大師「一日的修行」中「少看少學」與我們早已成習的「多看多學」是汲取知識來源,似乎相抵觸。
    1.多看多學是需要,因為要多聽不同的見解,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如AI,世界局勢,新知的了解有其必要。
    2.多看多學是需要,才能瞭解社會上、政治上、外交上的變化,但要不受影響,對新聞或政論抨擊他人或揭小道消息,我們夫婦兩雖聽但不散佈,不傳第三人耳朵。
    3.新知識公布:美國保健產品並不需要送政府檢驗,國人不知,被廣告所惑使用,反危害身體健康,故多聞才知實際上美國保健產品未受檢驗與規範,安全性存疑。我們使用前宜注意成分與個人體質、營養攝取有無牴觸。
    4.李虹慧老師:信仰人間佛教的我們,不能不知道人間事,要關心;但自己的聰明智慧能辨別出是非善惡,如政論節目不需沉迷,如非正知正見就少聽少看少煩惱。也就是先聽對方想法,了解後才能解決問題。
    5.凡夫的我們需要有正知正見,內心對是非對錯自有定論,也就是正面的就多看多聽,負面的就少看少聽。不入心起煩惱。
    6.對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去分別,尊重即可。

    四、分享
    (一)李虹慧老師﹕在修行中吾人應了解,要修到清淨心,就能放掉煩惱,雖不容易,但大師生命的示現,是我們的借鏡,有空性的智慧就能空中生妙有。因此我們是未來佛,在這期生命要學普賢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及普皆迴向。隨順因緣,以寬廣的心在事相上修行。又學佛不能操之過急,要持續修行才能提升智慧,覺悟的火烹鍊,見金剛佛性。修行要有世奇首座說的一念清明,才會有大師「一日的修行」,佛光會幹部應有不離世間覺。
    (二)世奇首座的「萬法我心,只在一念。一念不生我相,心空及第。學佛修行,把握一念清明,念念如清珠投水,這一日的修行,即圓滿一日的淨土。」深為入心,值得我們學習與實踐。
    (三)大師「一日的修行」值得好好去修對我們有幫助。佛光會會長所見所知中面對太多會員,各自習氣不同,會長們如果做到大師說的四修行,維持心清淨,對人我事物自能少看少聽,少言少論,少思少慮,手執少行,入甘露門得三昧。
    (四)世奇首座說:「一念不生我相,心空及第。學佛修行,把握一念清明,念念如清珠投水,這一日的修行,即圓滿一日的淨土。」將參加八關齋戒,助益自己有清淨心,增益學佛行佛。
    (四)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在紛紛擾擾的世間修行讓自己有正知正念,能不變應萬變,活得自在。

    五、總結
    (一)帶領人
    1.當內在心性全然清淨、了悟萬法皆是性空。一切眾生本自具有、與佛同等、本自清淨的心性,當被煩惱無明遮蔽時,修行淨除煩惱後,才見真如、佛性、如來藏。
    2.空性智慧就是空,是有空間容量,給自己更大的可能性,給自己更多的機會與彈性,不受外在事物的侷限。空性能縮小自己,諸相皆是幻相的。大師「一日的修行」,讓我們不被六根帶著走,六根不攀緣外境即少生煩惱。感謝大家暢所欲言,增益圓滿覺悟,法喜充滿。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6月27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淨心行善法無高下分第二十三,原典(p.428-p.429 )、講話之一(p.413~415)。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6.6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6月6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二十一
    「二、眾生假名,無有實性」(p.378-p.386, )
    成員:劉珍齡、周財生、陳淑華、洪美沙、江麗滿、賴平熙、鄭月娥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一、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二十一經文讀誦與討論,重點如下:
    (一) 佛陀說「說法者,無法可說」的用意是什麼?
    1. 最主要的是要破除我們所執的「說」相。前一分,關於「佛身」圓滿報相的「見」相已經破除,這一分,最主要的是更深入的破除「佛語」的見相。
    2. 佛陀一再為眾生解粘去縛,破其所執及所知諸障,希望我們能深解意趣,如法的隨說隨泯,悟入般若妙境。
    3. 佛陀說法,無非是應機而談,隨機而說, 因為,「有」所說「法」,那是落入了心、意識,以為佛也像凡夫那樣,有「能說、所說」的我,以及法的執著。「法」是緣起的假相,如夢幻泡影,所以是無法可說;因此認為「有」所說「法」,那是不瞭解佛法的真實義。
    (二) 慧命須菩提的含意是什麼?
    1.「法身」是以智慧為命,須菩提的智慧深解般若大法,能承擔如來慧命之家業,故稱之「慧命須菩提」。
    2. 須菩提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在佛教中,尊稱長老、比丘為慧命,這是表示道德、智慧皆已圓滿,所以佛陀稱須菩提長老為「慧命須菩提」。
    (三)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的含意什麼?
    1.末世眾生,能信此法者,已得聖人粗分,所以說『非眾生』。但其雖已粗有聖人之心,尚未能如佛陀圓滿徹悟實相,故又曰『非不眾生』。從真如本性上來說,眾生即佛,原來沒有什麼眾生、非眾生的分別,所謂『眾生』,也只是一時的假名而已。
    2.聞法而能生信心的,當然是有的,但此種信眾,「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已不是一般的眾生。雖然還沒有究竟成佛,可是智慧已開,所以能領悟這個「般若性空」的道理,這些菩薩不再是一般的眾生了。入了「法性身」的菩薩都能八相成道,所以不再是凡夫眾生。但是凡夫的煩惱習性還在,也不能不說還是「眾生」。
    3. 眾生與佛無二無別,故云彼非眾生;只因未具足了悟,所以非不眾生也。故三界九地之眾生,莫不具金剛般若無上妙慧之種子,所以如來說非眾生;因金剛般若妙慧種子尚未顯現,所以如來說名為眾生也。

    二、「眾生假名,無有實性」講話讀誦與討論
    (一) 什麼叫為真實的說法。什麼叫無生滅心?
    說法者無生滅心,方能與真性相應,不落言聲有為,種種造作諸相。
    1.不執著有說法的相,有說法的人。佛不住著「能說」之相,因為不住相,才名為真實的說法。
    2.按照實際因緣說法,不執著,法無定法,隨機說法。
    3.說法的人,能超越語言文字,不被生滅喜惡好壞限制,才能跟佛性相應。
    4.「法」是緣起的假相,如夢幻泡影,所以是無法可說;因此認為「有」所說「法」,那是不瞭解佛的真實義。
    (二) 圓悟克勤禪師說:「直下如懸崖撒手,放身捨命,捨卻見聞覺知,捨卻菩提涅槃、真如解脫,若淨若穢,一時捨卻,令教淨裸裸赤灑灑,自然一聞千悟。
    1.對於見聞覺知就像在懸崖之中,把手放開用淨裸裸的解脫心態去面對,心裏沒有雜念,自然一聞千悟。由此直下承當,卻來返觀佛祖用處,與自己無二無別,佛與眾生為一,煩惱與菩提為一,心與境一,那時,鬧市沸騰,人間風鳴鳥噪,自是木鳥看花,萬籟俱寂。
    2.有一個人跌到懸崖,希望觀世音菩薩來救他,可是他不放手,這就是,你在懸崖該捨命,就什麼都不要去想,就這樣下去說不定下面是平地,不要有妄想回歸真如本性,直下承擔,佛與眾生平等,自然就淨裸裸赤灑灑,自然一聞千悟。
    3.只要放下心清淨,我們和外物融合為一,沒有任何分別,整個心清淨隨緣而做,學佛也是一樣,隨緣自在,沒做過可以學習,隨著因緣去走,心無罣礙,當下承擔,很多事都可以完成。
    4. 法,也是因緣生,因緣滅的空性。雖然無言可說,非口議、思惟所能及,但還是要透過各種「因緣」,善巧方便的予以「啟發」,所以佛陀慈悲,才有「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三) 《妙色王因緣經》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1.為什麼愛跟憂慮會產收害怕?愛指的是甚麼?
    (1)愛,因為貪因愛為而癡,貪不到,愛不到然後就造作無明。
    (2)十二因緣法以「愛、取、有、最重要在愛,全部的造作都在於愛,有了這個愛才會去取去擁有,然後會造作業,所以十二因緣法以愛為主軸,如果沒有愛,就每有後面一些無明,就是因為愛而輪迴不斷。
    (3)慧知法師在視頻講,因為你有愛,你就會對這個事情來做個定義,有定義就會把你的思想自由度限制住了,比喻,網路騙錢,騙色有的人陷進去了,對對方所講的都相信,但是他如果能心靜下來,再去想無所求的時候,就會看清是甚麼事情,也就是思想自由度可以更大,不會因為愛視野就變窄了,因為窄了以後你關注他身上一舉一動,就會做一些為他好的,可是事實上可能是會傷害到別人,你就造業了。
    (4)愛就是慾望的一種,只要六根對六塵不知不覺中,往往「需要」就變成「想要」,欲望自此延燒:不管財色名利,都是貪愛,會迷失了理智而產生不該做的去做由愛造惡業,如對子女的愛由過度產生溺愛,對情人的愛、由愛生恨造成業,喜歡畫圖,書法,無日無夜的從事,也會造成身體的損害。對愛要理智適可而止才不會產生遺憾事情。
    (5)愛,對一個剛出生的小孩來說要給他溫暖,生長在一個家庭沒有得到父母無私的愛,這小孩子的成長,會有遺憾的,社會上有很多年輕人行為舉止異常,這多跟原生家庭有關係,沒有因材施教,沒有得到完整正確觀念教育,就會造成小孩的終生的遺憾。
    (6)愛在一個家庭的教育,一定要兄友弟恭,有倫理道德,還要跟親戚往來互相交流對孩子視野可以擴大,慢慢讓他知道是非對錯有所感悟。
    2.公案的老太婆,拿著昂貴香醇的美酒,去交換一瓶淡然無味的清水回家。老太婆興高采烈的將這瓶水帶回家,打開瓶子想再嚐嚐看,發現水一點也不甜美了,老太婆才如夢初醒,明白了早先是因為吃了甜美果實的緣故,無味的水才變得美味。凡夫的心行,見相成迷,於根塵和合處妄生覺知,空起怨親之想,致使人我諍論不休,相互欺凌輕賤。
    3《大智度論》諸佛世尊,對於種種讚美呵斥、輕賤恭敬的事相,心不著諸相,不起動搖,不被形色、言聲所誑亂欺瞞;猶如真金不怕火煉,不論如何燒炙鍛烤,都無增損。(1)佛說當時盡勝如來的弟子常歡比丘即是我的過去身,因為過去誹謗羅漢比丘的口業餘殃,才有多舌童女栴沙,將小木盆藏在腹部,假裝懷孕,對我誹謗指責
    (2)對於種種讚美呵斥、輕賤恭敬的事相,心不著諸相,不起動搖,不被形色、言聲所誑亂欺瞞;猶如真金不怕火煉,不論如何燒炙鍛烤,都無增損。
    4.公案有兩位僧人向本空禪師請教
    (1) 本空禪師問他:「你認得嘴嗎?」「那兩片皮也不認識?」
    僧人就問:「什麼是嘴?」「什麼是本來主人翁?」
    又有一僧出來問:「請師父為我指出本性。」
    本空說:「你迷失本源已經多久了?」「我要是能指示你,我就迷失本源了。」
    此僧答說:「那我要如何是好呢?」
    本空禪師以偈頌答道:「心是性體,性是心用。心性一如,誰別誰共?妄外迷源,只者難洞。古今凡聖,如幻如夢。凡聖如夢如幻,設教示道,不過為治眾生妄想大病,病去藥消,渡河棄舟。」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贈別君素上人詩〉:「窮巷唯秋草,高僧獨扣門。相歡如舊識,問法到無言。水為風浪生,珠非塵可昏。悟來皆是道,此別不銷魂。」
    問法無言可說,因為那清明澄瀅、五色輝映,能照破長夜,不被塵沾物壞的摩尼寶珠,非論議思惟所能及。若能悟得風浪自風浪,波心不相干,從此揚眉瞬目、應機接物盡皆是道,迎賓送客,了無繫絆。
    從這首詩,可以理解當我們放下執著,自然救苦活在當下,才能真正體驗生活本空。禪師論道說喝茶,說話,根本不用去想要怎麼說,怎麼喝,一切不用去著外相。
    4. 公案的佛陀與他的大弟子阿難經過市街
    (1)佛陀跟阿難說:「阿難!你到魚販身邊,摸一摸鋪在魚攤上的茅草。」阿難就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佛陀說:「你用鼻子聞你的手,有什麼味道?」
    阿難說:「我的手充滿腥臭的氣味,令人感到難受!」佛陀告訴阿難:一個人如果親近惡知識,不依諸佛正法行道,就像鋪在魚身的茅草染腥臭,令人嫌惡,最後必然惡名昭彰。」
    (2) 佛陀再和阿難走到香販的面前,對阿難說:「阿難!你去跟香販乞化一個香囊!」阿難依照指示,乞了一個香囊回來。佛陀又跟阿難說:「你暫時將香囊放下,再用你的鼻子聞一聞你的手,有什麼味道?」阿難聞過手後,跟佛陀說:「我的手上,現在香氣撲鼻!」
    (3)-1佛陀就開示道:「阿難!一個人如果是親近善知識,依諸佛所教,薰習德性,必然能夠讓人歡喜親近,美名遠播。你今後應該經常和舍利弗、目犍連他們在一起,他們清淨的德行,必然會啟發你光明的本性,就像手裡握著香囊一樣,薰習善知識所教,奉行正道,自然內德馨香。」
    (3)-2《金剛經》的威德,不只是一袋香囊而已,它如華嚴大香水海,能幫我們除去無量劫中的腥臭惡習,令我們身心湧現香雲,觸物香薰十方,遍及法界。

    三、心得與回饋
    (一) 《金剛經》告訴我們分分皆妙門,字字化百障,處處開啟我們的含藏的恆沙性德,所以我們要以《金剛經》所教,回向我們的現實生活,必然無憂無惱,安然自在。
    (二)這本大師的《金剛經》講話,有很多故事讓人回味,讓我們想到故事就會心一笑,想到《金剛經》六大妙門的妙用。1.以無貪為富有。2.以無求為高貴。3.以無瞋為自在。4.以無痴為清涼。5.以無相為淨土。6.以無得為涅槃。很動人。
    (三)這本《金剛經》講話,大師的作品實在太厲害了,曾有大陸人到台灣說我們的人間佛教算甚麼,都在講生活,經慧倫法師,用大師六祖壇經跟他論,他才知道,原來你們佛光山還真是厲害,說淺有淺,說深,也能說出深奧的佛法。
    (四)愛的問題,在政治上有人太深入的愛他的黨,愛得太深,反而迷失了自心本性,是非善惡都不分,對國家的長治久安,讓人憂慮。

    四、結論
    佛法是超越文字和語言的真理,無法用有限的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老實行佛,才能理解透悟佛教的核心思想。如同「空」並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因緣合和而生,不要執著外相。《金剛經》中的「真正的說法是無法可說」的概念,也是要我們打破有限的語言和文字框架,更彈性創意的隨緣應機。這裡的「眾生非眾生」,如大師的我是佛,鼓勵我們要自尊尊人。《金剛經》要我們全然的放下所有得一切執著,用一切的可能來看淡我們的生活,包括對愛的偏執,對得失的貪嗔癡,當我們超越對事物的表面認識,看清楚這些都是虛妄不實,心才能清淨自在,實現內心的和平與寧靜。與大家共勉!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6月13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分第二十二。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多113.5.16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5月16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第二十章「二、隨形相好非真如體」(p.360-p.370.)
    成員:劉珍齡、李虹慧、周財生、陳淑華、洪美沙,江麗滿、鄭月娥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張麗滿

    一、 讀誦並作討論
    第二十章「二、隨形相好非真如體」讀誦並作討論,重點如下:
    (一) 什麼叫「具足色身」什麼叫「諸相具足」兩個有甚麼不一樣?
    1.說明如來的圓滿報身,有相皆是虛妄,離諸相才能見性,也才能見得如來。
    2.山中一山雞,它的尾巴有很長的美麗的羽毛被夾住了,它不敢離開,因為它愛惜自己美麗的羽毛,怕硬脫開美麗的尾羽斷了,待在現場後被獵人所抓,命也都沒了。當我們的心受困妄想分別,於世間諸相生起喜愛怨憎,萬劫千生,不得脫苦,就像愛惜羽毛的山雞,貪小失大,喪失寶貴的身命。
    3. 何山守珣禪師參謁佛鑑禪師,都得不到入門處。回寮後就鑽進被子裡:有一天。突然聽到佛鑑從法堂上傳來的聲音:「森羅與萬象,一法之所印。」聞此言,心開意解,於是去見佛鑑禪師。佛鑑一看到他便說:「可惜一顆明珠,被這瘋和尚拾去。」接著又問他道:「靈雲說: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不懷疑。他為什麼不懷疑?」何山答:「別說靈雲不疑,就是要我找個疑處,也找不到!」吾人在修行的歷程中,沒有精勤勇猛的信念,怎能信解受持奧妙的法義呢?我們的心性與佛不二,只是迷惑顛倒,心住惡濁。佛法的道理,就是把身心世界從眾生變成佛的。此身心世界生佛不二,即眾生亦即佛。
    4.擔任典座的大良,為顧及師父的健康,決定給他吃新鮮的味噌。盤珪禪師知道他吃的味噌比其他徒眾所吃更為新鮮美味,立即返回方丈室,反鎖房門。不吃飯了。「佛陀一直強調,自己是眾中的一個,哪裡有地位高低的分別?」禪師不貪美味利養,因為他心中沒有「老師」的相。想和諸佛心心相印,就應泯絕尊卑分別,不取相貌,心不作思惟。
    5.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一切有為法是世間法眾生有不同的根性,因深緣熟,智利德厚,一聞便悟,初學的我們可以借假修真,以證得永恆的法身;我等心想佛時,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我等應當一心繫念。
    6.一頭迷路的鹿跑進高山寺境內,明惠上人怕牠對人失去警戒心,因此喪失生命,所以才執意趕牠出去。弟子們心想:「平時慈悲親切的上人,連一隻螻蟻尚且護念,為什麼今日會如此嚴厲的鞭杖趕鹿呢?」聽明惠上人開示:「你們只看到我鞭策迷鹿,卻看不到我的慈悲。--一番護鹿悲心」,而吾人卻只看到揮杖鞭策的外相,見不著他無相的慈悲。
    (五)石頭希遷參訪行思禪師時,行思禪師問他你去曹溪做什麼?石頭希遷曰:「如不去曹溪六祖處問道,怎知“本來具足佛性,沒有失去” ?」從這個公案大家學到甚麼?
    1.李虹慧老師分享﹕石頭希遷曰:「如不去曹溪六祖處問道,怎知“本來具足佛性,沒有失去 ”?」其實我們也是這樣,在孜孜矻矻以求佛學意義的道路上,經過經典的研讀,學習佛法義理,而《金剛經》的每一分義趣,都在向吾人顯示本具的佛性「無得無失」。我們也一樣,學到佛法義理,才知道自己的佛性本自具足,沒有失去。
    2.經典都說「所有眾生皆有佛性」,而「心的本性」就是指每個人本自具足「佛性」。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親近佛光山,我們也不會接觸到佛法熏習,接近到眾多善知識,怎麼可能,把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彰顯出來,如果我們無此機緣,不能認識自己,在幾劫以後怎能證悟菩提嗎?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離道愈來愈遠。佛性啟發了,能證悟菩提才能自利利他,圓滿自己的道業。
    3.回答得很妙:「假如沒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沒有失去呢?」 意思是,我不到曹溪,就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禪者他們之間的這許多對話,個中的意義,有些不會直接明白地說出,這就是禪宗的暗示教學法。
    5.唐寅《一世歌》詩中他描述了人生之苦短,我們要看淡世事,過好當下生活,因為除去幼年和老年有限的時光,又要除去每天三分之一的睡眠時間,剩餘時間是十分短暫的。就如為人處世還沒從憂愁煩惱中解脫出來,青壯年人生已悄然而逝。這就恰似中秋之後的月亮和清明之後的花一樣,轉瞬即枯。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墳,所以不論你是否留戀這個世界,人生細想起來,不過是一場空夢而已,要把握當下。
    6.「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花不用色染,自然美艷,賞之醉人;水悠閑流淌,人心如這水一樣自在。「色不染」,指佛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指禪師不為外界物事所動,虔心向佛。「心俱閑」,乃指身心俱閑,禪師能約束心思,專心修行。「一坐度小劫,觀空天地間」,李白坐在這清涼之地,感覺飄飄欲仙,彷彿瞬間就是萬年。他遠觀八方,視觸天地,只覺得世間萬物都是同理,李白是學道之人,不僅天資聰穎,而且悟性極高。

    二、心得與回饋
    (一) 一勺曹溪水,永除萬世旱,拔去心田裡有相的蕪草,引注般若活水,來日萬頃纍纍的道果自成。這一篇都在告訴我們,無住於心,要放下要轉念,368頁這段話,非常值得我們去記起來。行者胸中無半分沾染,善惡放卻,一坐度盡河砂劫數,眼耳身色俱寂時。處處無繫绊,青山一座萬緣休,任天地景象自開還自合。只要胸中沒有染污,把善惡都放下,帶著六根的清靜,青山綠水,一切景象都是般若,可以心無罣礙。
    (二)六祖參禮五祖: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那能作佛呢?」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卻無南北之別。石頭希遷曰:「假如沒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沒有失去呢?」曹溪水,指的是禪宗的智慧,有相的蕪草,指的是心裡面的無明與貪嗔癡,要靠佛法的智慧拔除。把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顯露出來。
    (三)無失無得,這才叫真正的得。這個意思正如同六祖大師開悟時
    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既然本來具足,當然就沒有一絲一毫欠缺,也不會有任何的一得,這叫真正的得。到無得、無不得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得到,境界才能夠現前。
    (四)李虹慧老師分享,在11年前心臟不舒服自費去醫院做檢查,透過測量脈波傳導速度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查出冠狀動脈瓣狹窄近50∼70%,經長期的與醫院配合檢查與注意保養,疫情前再做一次檢查已經降到25%。記得一定要配合醫生用藥,飲食方面多注意,只要不做激烈運動,身體即能改善。

    三、結論
    隨形相好非真如體,佛的法身跟應化身,都是虛假的。因此,對於人生所有的一切,可以盡心盡力,不要太執著,重要的是法身慧命,就能像李老師一樣,可以克服病痛,在學佛的道路上,大家一起精進。

    四、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5月23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帶領人:洪美沙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5.9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5月9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p.347~p.350)、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p.369-p.370,p.353~p.359 )
    成員:周財生、陳淑華、江麗滿、鄭月娥、洪美沙等6名.
    帶領人:周財生
    記錄:洪美沙
    拍照:張麗滿

    一、第十九 「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讀誦與討論(p.347~p.350)、
    (一)「念佛婆婆」公案.
    以前,有位從早到晚念佛的婆婆,被稱為「念佛婆婆」。往生後,來到閻羅王面前,閻羅王宣告:「到地獄去!」婆婆抗議說她生前念的佛號堆積如山,請查查看!結果,累積了八大車的佛號倒在畚箕上搖動,都四分五散,證明念的佛只是渣滓,不是果實。閻羅王說:「你生前所念的佛,只是空念佛,沒有堅固的果實!」後來一個紅鬼叫道:「大王!只剩下一粒!」原來僅存的一粒果實,是有一次婆婆到佛寺參拜時,遇到大雷雨,眼前的杉樹正好被雷打中了,那一剎那,婆婆心無雜念,念出「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句正念真心的念佛成為果實,也才免去老婆婆的地獄之苦。
    *實相:
    1.一句心無所住的佛號,勝過恆沙數情識的妄想下的念佛。佛陀要我們截斷三心的妄執,才能弘法利生,莊嚴佛土。
    2.只有處處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方可度盡一切苦厄,究竟涅槃。
    3.無住布施,所得的福德是無漏無限的,這種無為福德,可以幫助我們掃蕩內外迷相,離諸怖畏,以無住之心,圓滿自利利他的福慧功德。
    4.我們要自覺:
    (1)念佛要正念,真心的念佛才能成為佛果,不要只求念的佛號數量大,這是心有雜念,並非真心的念佛是無法得到佛果。(2)帶領人分享:曾有次心臟跳動異常,為定心念佛號,了知自己真心的在念佛號;又有次參加金剛禪坐,中有經行念佛,周遭燈光關暗,經行念佛中,感覺自己真心的在念佛。(3)真心念佛要靠自己。心要無雜念的念佛,可閉起眼睛念佛較能專心,因為睜開眼睛念佛,容易被四周環境景色所影響,以致無法真心的念佛,就無法得到佛果。
    (二)販售阿育王頭的公案.
    虔信佛教印度的阿育王,遇到比丘總要頂禮,引起一些外道大臣的微詞:「一國之君,身分尊貴無比,為什麼看到比丘就頂禮,難道大王的頭那麼低賤嗎?」阿育王聽後,就叫人殺豬拿那個豬頭到市場,賣得一千元。過幾天,又命人拿個死囚的人頭到市場兜售,喊說是阿育王的頭,要賣五百元,卻無人問津。藉此教育大臣們說:「一個汙穢低賤的豬頭都可以賣到一千元,我的頭只賣五百元都沒有人要,你們說我的頭尊貴無比,到底尊貴在哪裡呢?」
    *實相
    1.人往往看不透世間的表相,以賤為貴,以穢為淨,無知的執著,就像故事中的外道大臣,只看見王者之相,而不明人的身體是穢惡所集,何來尊貴之有?唯有法才是無上尊貴的。
    2.在人為尊,在處即貴,法寶遠勝過世間所有一切珍寶。《佛所行讚》說:不須利器仗,象馬以兵車;(法寶)調伏貪恚癡,天下敵無勝。
    3.《金剛經》要我們信解受持,聽受讀誦,以無所住,徹見三心非實,不住心相,即可調伏三毒,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在在處處,得人、天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法寶能濟眾生貧,如摩尼珠與眾寶;法寶能為三寶階,聞法修因生上界。
    4.了知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性空,渾然無別,當下即見恆河沙數佛世界。5.金剛大法寶,能令眾生由貧轉富,超凡入聖,只怕行者狐疑不信,不肯登上離相無住的寶階,聽受微妙因緣法,得大堅固力,洞見五蘊之外,原有與天地同壽、與法界共存不壞的金剛法身。

    二、第二十「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p.369-p.370,p.353~p.359 )讀誦並作討論,重點如下:
    (一)第二十「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
    關於身相的問題,在第五分及第十三分,佛陀曾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第五分),「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第十三分)經中所指的「身相」與「三十二相」,指的是如來百福莊嚴的「應化身」。第二十分經文中的「具足色身」和上述的應化身,有什麼差別呢?
    答:第五分的「身相」和第十三分的「三十二相」,是指隨機度生的應化身,但二十分的「具足色身」則指「萬德莊嚴、百福相好的圓滿『報身』」。佛陀在經文中開示道:「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所謂的「如來」是法身佛,遍虛空,無相;而「具足圓滿色相、莊嚴相好的報身」,並非是真如理體、無相的佛法身。
    (二)本分重點:
    此分說明如來的圓滿報身、百福莊嚴相,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諸相才能見性,也才能見得如來法性身。重點有二:
    1.圓滿報身非真如來。
    2.隨形相好非真如來。
    (三)圓滿報身非真如來
    1.「佛非以色身得見」佛的清淨法身,遍虛空,為度眾生隨緣應物現形,並無有永恆實存之相。
    2.佛陀藉「見相非住」之理,重申福德無真實之性。具足色身之相,屬有為法,非不染一塵的般若法身。
    3.《金光明最勝王經》:「善男子!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知法身?為除諸煩惱等障,為具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實相:
    「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二者都是假名有;「三者、法身」,這第三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因為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
    4.經論中關於如來三身,說法不一,約之為三種:(1)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2)法身、報身、應身。(3)法身、應身、化身。
    其關係如下:
    (1)廣義法身又分自性身、受用身,受用身=報身=自受用身。
    (2)變化身=應身,應身又分應身、化身。
    5.「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三句的意思是什麼?
    (1)第1句「如來說具足色身」,指如來從修行圓滿而有莊嚴報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身均是因緣和合的幻相,是隨世俗而說;報身也是無真實的存在。
    (2)第2句「即非具足色身」是說報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諸相皆是因緣和合的諸多幻相,並沒有真實不變的實體,是順真諦而說;
    (3)第3句「是名具足色身」是為度化眾生才隨緣顯現,非有真實的諸多相貌。故給予一時的假名。則為中道第一義諦說。
    (4)法身是無法以言語、文字、形色,非有為的色身所能涵蓋,且其功德莊嚴,又非三十二相可道盡。如《維摩詰經》所說:「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以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6.太原孚上座公案
    有次孚上座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時,有一禪者,因聽孚上座廣談法身妙理時,忽然失笑。孚上座講罷,請禪者喝茶,問道:「我對佛學的研究,僅是『依文解義,不夠深契佛旨』,適蒙見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給予指教。」禪師:「座主剛才所講的三德法身,在我聽來,座主並未認識法身。」並要求再講一遍。座主說:「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隨緣赴感,靡不周遍。」禪師:「我不說座主講的不對,只說座主對法身之體相妙用,未能認識。」經座主請求開示,禪師要座主從現在起,停止講經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起放下。座主聽從,每日靜心息慮,從初夜至五更,一天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禪師的門,告以:「今日始知,過去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緊,致使不能任性逍遙,從今以後不敢在語言文字上多生是非!」座主便罷講經,遍歷諸方,終能名聞宇內。
    *實相:
    孚上座離卻文字解義,斂心澄慮,觀照寂然,善惡諸緣一時拋下,終於明白語言文字不過是渡河之舟,揹負無用,要契入本心、才能明白:吾人對於形相色身,心起尊卑高下的妄想,不知自尊自重,昧於本心,向遷流幻化、敗壞危脆的四大、五蘊之身,苦苦探求;而未能向內探求,喚醒心內的真佛,因此才不能遠離煩腦,自在逍遙。
    7.挑水禪師公案
    有一挑水禪師離開寺院,與乞丐共起共住。在貧窮的乞丐生涯中,冶煉自心,從困苦的物質,體會法界無限的妙用。日漸衰老時,因一朋友教他一種不用行乞的謀生之道──以飯做醋,他便以此法度日,直到圓寂。在他離開乞丐群時,他的一位乞丐朋友給他一張佛像。他將這張佛像掛在茅屋的牆上,在旁邊貼了一張紙箋,上面寫:「阿彌陀佛先生:此室頗窄,你暫且委曲在此,但請不要誤會我是在求你幫助我往生你的極樂淨土。」
    *挑水禪師體證:知生死不息,非他所造,皆因己無明妄想,起貪瞋邪念,錯亂因果而起
    。如人能自尊自重,不求淨土、不羨諸佛,隨所住處,恆為安樂國土。所以四祖道信謂牛頭法融禪師:「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恆沙功德,總在心源。」即「萬法唯心造」。

    三、心得與回饋
    (一)有同學說:「見相非住」,佛法簡單但不好做。對別人給的好壞對待要不住心,住心會帶給自己煩惱和痛苦。覺得六根對六塵要無住很不容易,要建立「做會長=在修行」的觀念,較能忍受很多的事情,因為活動多以致來自會員因誤解的謾罵或惡言要堪忍,要轉念,學金剛經的「離相無住」,認定「有佛法就有辦法」才能找到解決方法。難怪大家說會長不是人做的,是菩薩做的。
    (二)另有同學說,佛光會會員參加月會,通病是常遲到,以致到各分會宣講時,宣講中常常會員推門進來,使得宣講情緒被打斷而忘詞,真的要訓練自己「離相無住」,要老神在在不受干擾。
    (三)又有同學說,本「金剛經講話」有許多故事,用語簡潔、喻意很深,值得我們多多討論,深入了解,提升智慧,並與他人分享。
    (四)讀書會中的討論很喜歡,大家意見交流與互相腦力激盪,增進對金剛經的深入了解,充滿法喜。

    四、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5月16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p.360~p.368)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5.2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5月2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p.339~ )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洪美沙、江麗滿、賴平熙、鄭月娥、車金枝等9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張麗滿

    一、複習內容與導讀
    第十八分提到佛俱五眼。眼,代表的是一種智慧,隨著智慧的高低,會有不同的層次。
    (一)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都是變化不定。第四分提到「無住無相的布施」。從第十一分到十三分,不斷用財布施與法布施做比較,無相的布施,讓我們清楚明白當我們在行佛時就會生起清淨心。
    (二)第四分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他是教我們對一切法都不應當執著,這叫做「住心無住」。一定要「應無所住」才能「安住真心」。教你去行布施不要住相,對一切法都不要住相

    二、讀誦第十九分「法界通話分」原文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在第四分當中提到,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三輪體空,其不住六塵布施,福德如虛空,不可思量。第十九分則深入再探討無住行施,所獲得之福德,遍及法界,無量無邊。
    (二)「若有人」是指「無住行施」的這個人,他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多呢?這段經文跟前面第十一分那段「較量福德」,「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經文,多了「以是因緣」這一句。以什麼「因」,以什麼「緣」呢?
    1.「三心不可得」的「心」為「因」,以這個「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作「緣」。是以這樣的因緣去行布施的,他雖然行布施,但他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所以,他沒有著相。
    2.第四分他是不住著「心外」的「六塵」境界,「空掉心外之相」,第十九分他是不住著「心內之相」,「以是因緣」,就是「三心不可得」的「心」。「空掉」了「心內的住著」後,再去行布施。所以功德就等於盡虛空,遍滿整個法界那樣的不可思議。
    (三)「住心無住」。你在「事相」上修行,要怎麼樣才能安住真心呢?
    當你去行布施時沒有住相,真心就能夠安住。澈底的把內心的相空掉了;「三心」既然「不可得」,就不要以「有所住著的心」去行布施,不去「住著布施相」,這才是「實相布施」的福德。
    (四)「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假使「福德有實」,這個「實」就是有一個實在的數目可以計算的,你行布施,就會執著於「福德果報」上,這樣的福德是一個有限的數目字範圍而已,這是著相布施所得有漏的福德相,所以「如來不說得福德多。」避免生起比較、計較心。
    (五)「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1.「以福德無故」的「無」字,就是空的,沒有實實在在的福德之相。因緣生法,無有自性,那裏有個實實在在的福德之相?就是說你布施時「無所執著」,你行布施,不會去執著「布施」的「福德相」,這樣的福德,當然就盡虛空,遍法界,這樣的功德就「不可思議」,這是無為的法性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是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2.虹慧老師說:依法出生分第八(1)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難道不是很多嗎。」確實很多,但是物質資財的布施無論如何多,也還是有漏、有限的。(2)福德就像一碗飯給一個飢餓的人當下就可以止餓,他的色身就得到利益。(3)福德也像一顆菩提種子,在法上三心不可得,有未來心,可廣大延伸利益眾生。學佛後都會說法利益他人,也是無相的布施。
    (4)如果你認為你有福德,你心中沒有做福德,那你就得不到到這個福德,如果你不住的話,你就可以得到很多 。
    (5)主要在說福德是不是有實體的東西,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這樣的福德是一個有限的數目字,關鍵在於心有沒有住相。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三、無住行施,因緣殊勝。
    《金剛經註解》頌云: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田多;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一)青梅慧忠國師公案。
    侍者應真提個裝青梅籃子想供養,國師說:「我沒有青梅。」侍者執著青梅供佛之心,眼裡住有青梅之相,胸中還有供佛之念,用六塵之心布施,如瓦器盛水,終有極限,不如國師以「無」供養諸佛,宛如心燈一盞,破千年暗室。
    (二)觀施物、所施,皆非實有, 心無住相、無希求,知諸法非實有,就像慧忠國師了知即使千萬枚青脆的梅子,免不了腐朽敗壞,以此真心,向三世諸佛獻供無上之果。
    (三)供佛,最主要是一顆心。如果能以身如清淨水,少欲知足,以智慧犁耕心,耘除一切邪見無明,心中繫念佛陀的教法,依法如實奉行,這才是最恭敬的供養。

    四、寶雨經公案。
    《寶雨經》說:「云何菩薩成就清淨施?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淨施。」

    (一)《金剛經》列舉布施最重要有哪些?
    1.「應無所住」生其心,2.不要著四相3.不是要吾人執坐於斷滅空上,4.首先要「自淨其意」5.要像觀世音菩薩,以才能三十二應化身,都在做尋聲救苦的菩薩大業。
    (二) 智舜禪師公案。這公案你學到甚麼?
    1.智舜禪師好言開導獵人,請他放過野雞一條生路,蠻橫的獵人眼中只貪戀野雞的美味。為了救野雞一命,把自己的雙耳割下,獵人看著血淋淋的耳朵,終於被禪師的慈悲感動,再也不打獵殺生了。
    2.智舜禪師因為知道五蘊皆空,不住色身之相,才能毫不吝惜地「割耳救雞」。我們在讀誦受持《金剛經》時,應心如空谷,風雲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約而至。
    3.李虹慧老師︰我學到了,我反思,我真的可以把耳朵割了嗎?從青梅公案中我也反思了,從年輕時就用恭敬的心,供佛、禮佛、學佛。到現在層次雖有高一些,這都是一個過程,要接引眾生必須要有慈悲心與包容心,要「自淨其意」。讀經要轉經,學觀世音菩薩往前走。
    4.學佛有各種不同的境界,每個人隨著自己的根性,用自己的方法去學,學佛最重要的是要用出來。
    5.聽到慈悲心,就想到那一天參加八關災戒,我前面有一個老菩薩突然暈倒,當時我雖在受戒,但這也是個人的修持,我想我要保持不動呢,可是我的本能就直接重過去,因我是醫護人員,自己有一點經驗。但他們教我回到原位,我突然感覺我是否多管閒事了,我問我自己,學佛碰到這種事情能無動於衷嗎?想請問大家。
    6. 只要一念覺。若一念覺悟,當下做的一切的事物,都是一念善,不要迷惑。事情看清楚之後就不會有分別心了。
    (三) 《金剛經》應該如何受持讀誦呢?
    1.受持《金剛經》時,應心如空谷,風雲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約而至。就像唐朝的貫休禪師寫的山居詩:(1)露滴紅蘭玉滿畦,閒拖象屐到峰西。(2)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將槁木齊。(3)古塹細香紅雲者,半峰殘雪白猿啼。(4)雖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滿溪。
    2.心如死灰,身如槁木,六根摒棄,未必能夠色塵潔淨,若能心似蓮花不著水,淨穢渾成一片晝夜紅蘭玉樹開遍,六時炎炎桃花滿溪,閒閒一人天地間,任地覆天翻,車馬喧嘩,數聲是非。
    (四) 馬祖道一禪師公案。
    1.馬祖道一禪師和門下弟子一起賞月,馬祖問:「這麼美好的月夜,此刻,做什麼最好?」這時西堂說:「正好誦經禮佛,經入智藏。」百丈說:正好打坐,禪歸慧海。」只有南泉揮袖而去,獨超物外。2.讀萬卷經藏,壁觀千年,不究本心,會落入有相的修為,只有南泉普願禪師,明白實相真如,非言詮冥想可得,3.禪門中有一句:無佛處,急急行過,有佛處亦急急行過。唯有空去心外內諸相,那個不思善不思惡,無頭無尾的天真佛,正當恁麼時,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五、無為福德周遍法界。
    (一)佛陀具五眼,徹見三心,一切眾生事理二行,福德深淺,悉知悉見。事理二行止的是甚麼?
    1.修行學佛一個是知,一個是行。知到哪裡,就做到哪裡,知和行要配合起來。行是事,知就是理。
    2.理事圓融,「知行合一」懂得如何在好壞裡明白事理,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行止何去何從。
    (二)呂洞賓公案。
    呂洞賓他混跡人群聞法。問黃龍禪師說:「一粒米中藏世界,半升鍋裏煮山川。請說這是什麼?」黃龍禪師指著他說:「你這個守屍鬼!」黃龍說:「就算你活千年萬載,終落空亡。」呂洞賓聽了大驚,於是飛劍直刺黃龍,但劍卻刺不進去。呂洞賓當下跪拜,請求指示。黃龍說:什麼是一粒米中藏世界?」
    1.呂洞賓大悟。想盡辦法延續四大五蘊和合的生命,倒不如把握每一個當下,真正的「長生不死」。留下慈悲的種子,留下愛語的和風,留下信仰的舟航,留下歡喜的懷念。
    2.李虹慧老師︰思惟大師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如實的播下:「一粒米中藏世界」的種子。他是我們的楷模,發大心、行大願,當下就是波羅蜜行。總結:「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感恩師父的教導,作為弟子的我們更應精進的學習「播種」五戒十善與四無量心。

    六、心得與回饋
    總結,大家對於讀書會的思惟與分享。
    (一)今年佛學會考題目,成就的祕訣-金剛經。有很多會員可能對金剛經不解而擔心,會長及帶領人要使會員擔心化掉,適時地把金剛經裡有很多精彩故事集,傳播出去,使他們產生很有趣與信心這是使命,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二)李虹慧老師︰參加多聞讀書會,感受到珍齡老師的精神可嘉,很善盡「提問」,去激發大家互動。還有仔細去「聽」與「應」。財生師兄文學底子很好,參加退休人員的感想,給失敗的競選人鼓勵。學佛法,就是要付出去,每一位同學都很精進的學習。
    (三)學習佛要清淨心,要無所住,這是目標,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做到的,每個人對事物的見解不同,能不能幫,怎麼幫。我們都要有足夠的智慧,他也不會接受你得意見,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遇到障礙。記得我們要反觀自照。
    (四)生活中有時候會不順遂,大學同學說要辦同學會,我義不容辭說我來辦,經過七、八個月意見還很多。因學了金剛經,空性與慈悲心,至少學會碰到不如意的事物,情緒上懂得踩剎車。
    (五)我很喜歡金剛經,這部經,是我的做人處事的準則,遇到事情時時觀照自己,自大師圓寂後,我們會裡都在念金剛經。學佛要改變自己,從金剛經著手,從聞思修去思惟。
    (六)很高興聽到大家分享,也舉了很多例子,在生活中用慈悲心行實踐。我對金剛經還沒了解,感謝大家分享。
    (七)從呂洞賓長生不老藥,這一段小故事帶給我很大的啟示,人自有天命,每個人會遭受無常,盡其所能的去做。
    8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在日常生活上安住這念心,有了煩惱,就要趕快對治,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行住坐臥、動靜閒忙,始終不離當念,這就是實相般若。

    七、總結:今天主要討論布施,最重要的是不住三心的無相布施。大家在讀書會中無所求的真誠分享,這樣就做到無相布施,無所住的貢獻經驗與智慧。謝謝大家。

    八、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5月9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p.353~)
    帶領人:周財生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4.11(補充替換)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4月1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p.302-308)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張麗滿、陳金鈴、賴平熙 洪美沙等9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劉珍齡

    一、複習上次:「實無有法得菩提」。
    答:佛陀要顯明並沒有一種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已空去所得的菩提法,即無「心外之相」;更進一步把「能得的心相」也空掉,發菩提心的人既然都空了,哪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此即「實無有法得菩提」。

    二、重點讀誦及討論
    (一)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以闇室,燃火燈明」為例,文:「佛說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於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提醒眾生因妄想執著,使百千歲中如在暗室,但如信如來語,能深解般若義趣,就如同舉燈炬照明,萬象即照;因此能信如來真實之語,即能破吾人百千歲昏闇,便如獲金剛至寶,魔怨摧盡。
    (二)寶誌禪師托人悄話給南嶽慧思禪師:「為何不下山去教化眾生?」。慧思禪師答:「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噬,眼中無眾生可教化。」又告誡徒眾:「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是什麼意思呢?
    答:南嶽慧思禪師回寶誌禪師說:「佛法已盡悟入於自心,知眾生都是自性佛,故無眾生可教化。」又告誡徒眾:「道的根源離我們修行者並不遠,自性的本性海離我們也不遙遠。只有向自己內心去追求,從外面是找不到的,即使認為你已找到、得到,那也是假的。」因為每個人都是自性佛,有真如佛性,只是無明如鏡子蒙了的塵,貪、瞋、癡障礙了真如自性,要除去無明貪瞋癡的障礙,就如同拭去鏡子上的塵只有向內心去求,才能得到真如自性,而非往外去求。
    (三)漁人捕魚,一隻鳶鳥飛下,攫捕一條魚。千隻烏鴉看見了魚,便集體追逐,鳶鳥疲累心神渙散,失神,魚從嘴掉下,那群烏鴉朝魚落的方向繼續追逐,鳶鳥如釋重負,安心的棲息在樹枝上心想:「我背負這條魚,讓我無時無處不恐懼煩惱,現在魚沒了,反而自在平靜,沒有了憂愁。」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答:這條魚,象徵內在的欲望,有欲望,就會有所造作,生起的煩惱像滿天追逐的烏鴉,緊緊的跟隨,讓我們日夜不得安寧。唯有去除對慾望的執著,煩惱才能真正止息。也就是我們面對現起的諸相時,應觀照自心,是否已起心動念,取相住著,起分別心而生煩惱,要不去執著才能不起煩惱得自在。
    (四)「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如來又說「有為法皆悉生滅」?
    答:如來法身遍虛空,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因佛陀已得無上菩提,以離相無住之智,證真如自性,故名「如來」;所謂如來,就是超越差別對待之相,現觀諸法空無自性,諸法法性平等。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名為如來。在第十四分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可以色相見,或言說求,故為「無實」;但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為「無虛」。但諸佛如來以大慈悲,為護愚痴凡夫驚怖,隨順世諦,如是說「有為法皆悉生滅」,而實際「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平等法性所顯,而菩薩度化眾生是依其根性隨順因緣,方便說法度眾,所以,如來說:『一切法,都是佛法。』
    (五)黃庭堅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捷徑。晦堂禪師答:「我無隱適處與你。」有一天,黃庭堅陪同晦堂禪師遊山,山岩桂花盛開,幽香遠播。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黃庭堅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我無隱適處與你。」又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什麼意思呢?
    答:黃庭堅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快速方法。晦堂禪師答:「我沒有安穩適合的方法給你。」當那一天,兩人遊山,山岩桂花盛開,幽香遠播。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黃庭堅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我沒有安穩適合的方法給你,讓你聞到花香。」又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即你自己專心的遊山,心無旁騖,自然聞到花香,是不假外求的。」同樣的參禪悟道也要不被根塵、語言、文字所轉,以清淨心自能開悟。
    (六)「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是什麼意思呢?
    答:從真諦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執與法執,通達無我、法才是真菩薩。佛陀以發心、度生、嚴土再三囑咐:
    1.約能發心: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約能度生: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3.約所嚴土: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所以菩薩要融通無我執,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薩無住離相,如此才真是「菩薩」。
    (七)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諸法?
    答:菩薩應作如是觀:一切諸法猶如幻,如夢,如水中月,如響,如影,如芭蕉,無堅實;如水沫,體性弱,菩薩如是觀,名為正觀諸法。菩薩正觀諸法,通達無我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發起無畏真心,往還娑婆度眾不住心。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
    (八)石頭自回禪師是石匠,又稱「回石頭」。目不識丁,卻渴仰佛法,時常請和尚幫他讀誦經書,聽得多了,自然也能背誦不少。他鑿石做工,手不離鐵錘,口不停背經。大隨禪師要他停止背經,放下對文字的執著。有一天,他又在鑿石,因石頭十分堅硬,使盡力氣狠狠地錘下去,剎時火花四濺,他於火花中忽然省悟。向大隨禪師頂禮說道:「用盡功夫,渾無口鼻。火花迸散,原在這裡。」而悟道。
    回石頭上堂說法:「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道。」說罷下座而去。他的開示是什麼意思呢?
    答: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沒有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哪一個地方不是路,能讓你開悟,只要明心見性,自能看到真實面貌。
    (九)總結:
    眾生是自性佛,人人都有真如自性,法身遍虛空,如同如來無去無來無障礙。法從自心求,只有向內心開發,才能增長般若智慧。

    三、分享與回饋
    (一)李虹慧老師:「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入心,民國七十年認真修禪,退休後致力佛光會的弘法活動。讀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體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妙有」。因此要深入經藏開啟智慧,布施分能力與財力。老年要有身體健康的本錢與經濟的能力-金錢,如何應用金錢?要無分別心,不能輕視金錢的力量,讓錢發揮更大的效用,在修行當中拿捏好無住與無我。
    (二)有同學說:經文中所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即能演說諸法真實空義,因一切諸法體性空寂,故名如來。「以如實之智,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故也叫如來。「如來法身,是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故名如來。
    「如實知眾生種種欲樂,悉能示現,為眾生指示解脫之道,令眾生遠離邪道,住於真理正道」故名如來。以自己知道的如來各面向與大家分享。
    (三)另有同學說:每個人都是自性佛,要自己成就內心的真佛,而非向外去求,如同我們熟知的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自性佛,卻因無明而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卻忽略自家珍寶,要往內找,去找到真正自己的真如本性, 則處理事情就能抓住重點,順利解除困擾與煩惱,生活自在。
    (四)有同學說p.307回石頭上台說法:「參禪學道,若不明白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很有感應。
    每天行住坐臥,眼見耳聞,到處是路,若明白自心的清淨,便是大解脫道。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只有自心清淨自然了然於心,得到萬物為你說法,處處都是道場。
    (五)有同學說,p.306「參禪悟道,不被根塵、語言、文字所轉,」勘破六根,六塵,使心清淨自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來自它來,去任它去,如如不動,不受影響,就能以清淨心覺悟實相。

    五、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4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1.p.334~338,2.p.317)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4.18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4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p.317~324)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洪美沙、張麗滿、賴平熙、鄭月娥等8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張麗滿

    一、複習上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講述四件事︰1.無有眾生實滅度。2.實無有法得菩提。3.一切法皆是佛法。4.「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二) 從這四句話中可得到什麼智慧?
    要究竟無我、離四相,要以無相智慧行六度,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方為如實發菩提心的真菩薩。凡夫對空性智慧不解,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究竟解脫,要破除我執與法執。佛陀告誡菩薩行者,不要被「一切法,無我」的法相障道,更不可落入斷滅空。

    二、讀誦「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原典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 所謂「一體同觀」者,即是「萬法歸一,更無異觀」之意。故能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眾生心。眾生與佛,本來無異,都有佛性,只是眾生隨業遷流,忘失了本性。而佛不為業轉,了悟真心。佛知眾生本為同體,因同體而起滅度無量眾生之大悲也。
    1.如來具有徹知盡虛空、遍法界的佛眼,多的恆河沙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種種不同的心念,佛陀是完全知曉的。
    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心性同源,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
    2.眾生往還六道,隨業逐流,遺失了本心,反被六塵因緣現出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種種妄想心念,這種種心皆不是真實不變的心性,只是一時假名為心而已。這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無非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這種種無常虛妄之心,都是不可得的。」
    3.當我們洞察理解「一體同觀」對我們人生有什麼好處?
    答:(1)迷解的層次不同,可以提升對人世間萬事萬物的理解。(2)有了這樣的理解,人生可以更幸福美滿快樂歡喜。因為有空性智慧,對事能看透,自己就安然自在,跟別人相處,更有同理心,慈悲心,包容心。
    (二)佛具五眼,遍觀一切眾生心行,徹見三心了不可得,究竟在講甚麼?
    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所能看見的有五種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矮
    1.「肉眼」這裏的「如來」就是講應化身如來,才會跟須菩提對面講話,因為應化身如來,他有父親,有母親,他也是血肉之軀,當然有肉眼!如來有肉眼,就跟一切凡夫相同,但是同中有不同的地方,因為他還有下面經文中的四個眼。
    2.「天眼」就是天界眾生的眼睛,天界眾生的眼睛他不生障礙!我們凡夫的眼睛,隔著一張紙就看不見,何況隔著一道牆壁,那更是看不見了。但是「天眼」他能通達無礙的。
    3.「慧眼」就是二乘聖人的「智慧眼」,他能見到「我空之理」,前面說到,須菩提「深解義趣」後,就感到自己以前所得的「慧眼」未曾得聞這樣深奧的「般若妙理」,因為那時他只有小乘聖人的「智慧眼」,大乘般若妙理他尚未聽聞,今天才聽到,所以感嘆不已。
    4.「法眼」就是「菩薩眼」,菩薩的眼能夠觀一切諸法的差別相,能分別得很清楚,故能慈悲度眾。
    5.「佛眼」可攝一切眼,一沙可攝一切沙,在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所有種種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曉的。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這個示現用意,就是教我們去參究金剛經,一定要多聽聞,去思惟,去探尋金剛經的道理。
    (三)如一恒河中所有沙,再以其中一粒沙都一個佛世界。什麼意思呢?
    那麼多的佛世界就是說「恒河沙數的恒河中沙」那麼多的世界,裡面的眾生。無量數的眾生,其心念都是千差萬別的,每個眾生的妄想心,也是念念不停息的;而他們所有種種不同的心念,佛陀是完全知曉的。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心性同源,眾生心即是佛心,但是妄念隨緣造業,眾生才往還六道輪迴。
    (四)「一砂一世界。」什麼意思?
    是從一粒砂,就能看到宇宙的奧妙;世間萬物均能以小見大來詮釋。認識的時空,嘗試對自然世界進行認識和解讀。

    三、分享與討論
    (一)李虹慧老師:1.所謂五眼,除了肉眼、天眼外,尚有慧眼、法眼和佛眼。慧眼是羅漢所證,見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現象,所以能出離五蘊、出三界,不受身心束縛,不再生死輪迴。2.記得認識很多人,修禪,就是可以開天眼、慧眼,修行的功夫可達阿羅漢境界,但受五欲境界誘惑,還是會墮入輪迴。
    (二)一切悉知悉見、具受清淨五眼的佛陀,慈悲說法,令人、天、二乘、菩薩等,不再被妄想執著障覆,能了解自身本與佛身無異,只因佛陀徹知究竟真理,才能發起大力用,於六道隨緣度化,周濟一切含識。
    (三)一切法勝唯有行,清淨寂定不過心;生佛平等,一切法在生活中,我們要去學佛,行佛。
    (四) 無惡不作的乾達多公案。
    乾達多,一念之仁未踩死蜘蛛。乾達多做盡壞事,死後墮入地獄。當他正在受苦的時候,突然從空中飄下一條、細如鋼針的蜘蛛絲。他趕忙攀著蜘蛛絲,要脫離無間煉獄。當他低頭一看,地獄的眾生也跟在他後面攀爬上來。他把尾隨的同伴,一個個踢了下去。突然蜘蛛絲斷裂,乾達多和所有的地獄眾生,一起掉入黑暗的地獄之中,再度承受無盡的刀剮火煉之苦。這個公案的體會是甚麼?事告訴我們,我們起心動念,很重要。一念慈悲,蜘蛛絲從空中飄下、一念惡念,就萬劫不復。
    (五)、佛世界如恆河沙。
    1.「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2.念佛者,要觀想佛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要從中觀照念頭,讓我們可以從「學佛」,進一步「行佛」,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
    3.有同學分享與佛感應道交:(1)房子才心想賣,突然就很多家房仲自動要幫我賣。(2)老鼠在我家,要把牠趕走卻找不到,結果他自己掉到空水桶裡,讓我能用塑膠袋抓牠去公園放生。(3)曾很著急要找醫生,結果醫生就出現在電梯門口。足證「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六)、打坐,入定,眼前就看見一隻大蜘蛛在肚皮上的公案,你怎麼看。
    是說一位比丘很歡喜打坐,一入定,眼前就看見一隻大蜘蛛爬在他的腿上,怎麼趕也趕不走牠。經請教他人,謂拿筆在蜘蛛身畫圈作記號。這天傍晚,禪僧沐浴淨身的時候,赫然發現畫在大蜘蛛肚皮上的圈圈,竟然就在自己的肚子上,他才恍然大悟,看到蜘蛛是妄想,幻境一直擾亂他入定。所以這念心若能時時安住在覺性上,就能真正落實修行,成就佛智。
    2. 李虹慧老師說:(1)打坐,入定,看見一隻大蜘蛛,可能過去世有因緣。禪修到一個層次就會出現考驗,最怕自己的心魔來搗亂。(2)從初期學佛就用很誠心在恭敬中禮佛。在參加受菩薩戒前我先看一本書,學到如何發心求受淨戒。我用很誠懇的心與佛感應,儀式過程,當大悲咒水灑下時,我感應從受戒中得到清淨戒體,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大師說學佛者要明白心與佛要感應修行才有根本。

    四、回饋
    (一)、各位同學用什麼方法,幫助你的心跟菩薩感應道交呢?
    念佛、念心經、加上持咒。經常持誦久了就會感應,就可以與佛感應道交。這些密行主要目的是把心身平靜下來,心定才有機會發現般若智慧。
    (二)李虹慧老師說:各個法門都以無量誓願學,學任何法門基礎要打穩,身體要照顧好,要自利才能利他,從廣結善緣開始,要有次第。佛也是覺照到生、老、病、死。經過累劫修行與六年苦行。我們對任何會員要有包容心。進入多聞樂活讀書會,領會更深度佛法經意,在珍齡老師帶領下,著力點都很適當,這也是弘法。
    (三)從退休後就以聞慧下手:讀經、聽師父開示、看註解。到了思慧,消化、思惟、理解、融會貫通,加上修慧用經中的道理、智慧,佛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修持)。從了解《金剛經》經義,與佛相應,發願︰即種下智慧種子。
    (四)有同學說自己的生活時間比較不固定,沒有做定課,以宣講為主;以前一段時間,我常常念《藥師經》後來念《阿彌陀佛》十萬次。平常身體不適的時候,就念《藥師咒》。最近,窗外的花架上,飛來了幾隻斑鳩鳥,在那裏築巢生蛋孵化了幾隻小鳥。與牠們平和相處。
    (五)又有同學說:現在比較忙,咒語都沒念,暫時把定課放下,因行佛實在是沒有時間。每天只是在想如何找義工幫忙活動,還有安排會務。雖然事情再多,我都的心都很歡喜,我知道,甚麼時期該做什麼修持。
    (六)另有同學說:家裡供奉一尊約50公分高的《觀世音菩薩》,放在客廳角落桌子上。
    我每天上香,迴向。早出晚歸都會向菩薩問候,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前陣子地震,我人在越南,回到家時《觀世音菩薩》,平面躺在地上,一點擦傷也沒有,真是不可思議;我找一個朋友一起幫我抬起,我的朋友跟我說你的修持很誠心。那一晚我很感動,久久不能入睡,我想這應該是,我與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道交吧。(大家都,恭喜麗滿師姊的50公分高的,《觀世音菩薩》毫髮無傷。)
    (七)總結:在本分第一、二兩節裡面,大師不斷引用經文或公案,就是告訴我們,萬法由心生,心念會影響我們的世界。心中有佛,才能與佛相應。祝福大家福慧雙修。

    五、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4月2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p.324~338)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4.1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4月1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p.302-308)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張麗滿、陳金鈴、賴平熙 洪美沙等9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劉珍齡

    一、複習上次:「實無有法得菩提」
    答:佛陀要顯明並沒有一種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已空去所得的菩提法,即無「心外之相」;更進一步把「能得的心相」也空掉,發菩提心的人既然都空了,哪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才被然燈佛授記成佛,不但是種鼓勵,也是讓眾生有榜樣起而仿學。也就是有四相即非菩薩,了知佛性本空,發平等心對眾生無分別,因為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無所得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

    二、重點讀誦及討論
    (一)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以闇室,燃火燈明」例,文:「佛說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於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提醒眾生因妄想執著,百千歲中如在暗室,信如來語,能深解般若義趣,如舉燈炬,萬象即照;能信如來真實之語,即破吾人百千歲昏闇,便如獲金剛至寶,魔怨摧盡。
    (二)寶誌禪師托人悄話給南嶽慧思禪師,「為何不下山去教化眾生?」。慧思禪師答:「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噬,眼中無眾生可教化。」告誡徒眾:「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是什麼意思呢?
    答:南嶽慧思禪師回寶誌禪師說:「佛法已盡悟入於心,眾生都是自性佛,無眾生可教化。」告誡徒眾是:道的根源離我們修行者並不遠,自性本性海離我們也不遙遠。只有向自己內心去追求,從外面是找不到的。找是找不到,即使認為你找到得到,那也是假的。」每個人都是自性佛,有真如佛性,但如鏡子蒙塵,被無明貪瞋癡障礙了真如自性,要除去無明貪瞋癡的障礙,只有向內心去求,去得真如自性,而非往外去求真如自性。
    (三)漁人捕魚,一隻鳶鳥飛下,攫捕一條魚。千隻烏鴉看見了魚,便集體追逐,鳶鳥疲累心神渙散,失神,魚從嘴掉下,那群烏鴉朝魚落的方向繼續追逐,鳶鳥如釋重負,安心的棲息在樹枝上心想:「我背負這條魚,讓我無時無處不恐懼煩惱,現在魚沒了,反而自在平靜,沒有了憂愁。」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答:這條魚,象徵內在的欲望,有欲望,就會有所造作,煩惱也像滿天追逐的烏鴉,緊緊的跟隨讓我們日夜不得安寧。唯有去除執著,煩惱才能真正止息。也就是我們面對現起的諸相時,應觀照自心,是否已起心動念,取相住著,起分別心而生煩惱,要不去執著才不起煩惱與造業。
    (四)「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何如來又說「有為法皆悉生滅」?
    答:如來法身遍虛空,不隨諸法生滅去來,如如不動的。佛陀已得無上菩提,以離相無住之智,證真如自性,故名「如來」;所謂如來,就是超越差別對待之相,現觀諸法空無自性,諸法法性平等。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名為如來。在第十四分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可以色相見,或言說求,故為「無實」;但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為「無虛」。但諸佛如來以大慈悲,為護愚痴凡夫驚怖,隨順世諦,如是說「諸法生滅」,而實際「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平等法性所顯,而菩薩度化眾生是依其根性隨順因緣,方便說法度眾,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
    (五)黃庭堅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捷徑。晦堂禪師答:「我無隱適處與你。」有一天,黃庭堅陪同晦堂禪師遊山,山岩桂花盛開,幽香遠播。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黃庭堅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我無隱適處與你。」又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是什麼意思呢?
    答:黃庭堅參謁晦堂禪師,乞求指引參禪悟道的快速方法。晦堂禪師答我沒有安穩適合的方法給你。當那一天,兩人遊山,山岩桂花盛開,幽香遠播。晦堂禪師問:「太史聞到花香沒有?」黃庭堅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我沒有安穩適合的方法給你,讓你聞到花香。」又笑著說:「只要你到家就行了即你自己專心的遊山,自然聞到花香,是不假外求的。」同樣的參禪悟道也要不被根塵、語言、文字所轉,以清淨心自能開悟。
    (六)「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是什麼意思呢?
    答:從真諦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執與法執,通達無我、法才是真菩薩。佛陀以發心、度生、嚴土再三囑咐:
    1.約能發心: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約能度生: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3.約所嚴土: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所以菩薩要融通無我,要以不住的態度發菩提心,不執著四相,泯絕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薩無住離相,如此才真是「菩薩」。
    (七)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諸法?
    菩薩應作如是觀:一切諸法猶如幻,如夢,如水中月,如響,如影,如芭蕉,無堅實;如水沫,無體性,菩薩如是觀,名為正觀諸法。菩薩正觀諸法,通達無我法,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發起無畏真心,往還娑婆度眾不住心。
    (八)石頭自回禪師是石匠,又稱「回石頭」。目不識丁,卻渴仰佛法,時常請和尚幫他讀誦經書,聽得多了,自然也能背誦不少。他鑿石做工,手不離鐵錘,口不停背經。大隨禪師要他停止背經,放下對文字的執著。有一天,他又在鑿石,因石頭十分堅硬,使盡力氣狠狠地錘下去,剎時火花四濺,他於火花中忽然省悟。向大隨禪師頂禮說道:「用盡功夫,渾無口鼻。火花迸散,原在這裡。」也就是回石頭上堂說法:「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道。」
    三、回饋
    有同學說成就內心的真佛: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卻忽略自家珍寶,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可惜。 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慧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四、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4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1.p.334~338,2.p.317)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