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台北-書香讀書會
台北道場-書香讀書會
成立日期:2023.12.01
共讀時間:2025年9月8日晚上8:00點到9點50分
方式:ZOOM視訊
出席人員: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鍾同學、譯叶、玉紋、新玲、淑卿、李同學
帶領人:莊琇紅
截圖:莊琇紅
回饋:蔡老師、莊琇紅、曾同學、德容、鍾同學、譯叶、玉紋、新玲
朗讀:德容、玉紋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內容:「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具足萬德莊嚴的圓滿報身,就是佛的真身嗎?」
「不是的,佛陀!不應該從圓滿色相的報身處去求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過,圓滿報身只是因緣假合的幻相,不是不變的法性理體,只是假名為報身而已。」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三十二相,乃至如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的大丈夫相,是佛的真身嗎?」
「不是的,佛陀!不應從三十二相等處去求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諸相具足,是性德圓滿而示現的幻相,是為了度化眾生才顯現的,並非真實的法身,不過是一時的假名罷了。」
🎆分享及回饋🎆:
琇紅💖:20品再一次強調無住離相。如何在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學習其精進求道的心,以五蘊皆空,不住相,如此沒有尊卑的平等心。金剛經》的每一分義趣,都在向吾人顯示「無得無失」本具的佛性。
鍾💕老師:佛教中的「七佛」是指釋迦牟尼佛以及他之前的六位佛陀,他們依序出現在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中,是離我們最近的七位佛。 這七位佛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這三尊屬於過去的「莊嚴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以及我們最熟知的釋迦牟尼佛。「七如來」除了常見於佛寺主殿,或是安立圖像、名號在佛塔中,也是《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軌》所唱禮的七尊如來,即:寶勝如來、多寶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星雲大師在《如何美化人生》一文中強調,應以「平等心」來美化人生,並指出佛教認為眾生在本性上是平等的,外在的貧富、智愚、種族、男女差異並不影響其本來的平等性。 (告白)他認為,應以無高下的平等心看待一切,並以平等心涵容一切差異與不平等,進而化解不平等所帶來的煩惱,美化人生。
曾老師💖:【七如來】
指焰口、施餓鬼會時,所唱禮之七尊如來。即:(一)寶勝如來,(二)多寶如來,(三)妙色身如來,(四)廣博身如來,(五)離怖畏如來,(六)甘露王如來,(七)阿彌陀如來。又施餓鬼會,常於七流五色幡上書此七尊如來名號,懸施餓鬼柵周圍,稱七如來幡。
瑜伽集要所揭之名略異,乃寶勝、離怖畏、廣博身、妙色身、多寶、阿彌陀及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
此 七如來名號,非出自佛說,後世編撰懺法施食儀軌所集。其中,焰口、施餓鬼會時,所唱禮之七尊如來,(六)甘露王如來,(七)阿彌陀如來。是同一尊。可知。
鍾老師😍:「佛遺教三經」是指《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和《佛遺教經》這三部經典的合稱。 (告白)這三部經典內容涵蓋了佛教的基礎教義、修行的法門以及佛陀的最後囑咐,是指導僧俗四眾在修行和生活上的重要方針。佛教「平等觀」的核心理念是所有眾生皆具備「佛性」,並擁有證悟「成佛」的潛能,這是一種基於法性或佛性層面的絕對平等。 (告白)它涵蓋了心行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性相平等、空有平等、生佛平等,以及基於慈悲的眾生平等,提倡平等地關懷與救度一切眾生。 (告白)此平等觀體現在對佛性平等的理解、對一切生命的大悲關懷,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六波羅蜜的修行實踐,旨在透過覺悟無明與執著,最終達成個體與世界的平等和諧。
戒與定都不是究竟,唯有慧才是究竟的,戒與定只是修行上要達到慧的一種全方便,因此依戒而立的做法懺和依定而立的取相懺,自然也就不如依慧而立的無生懺來得究竟與圓滿了《八大人覺經》的重點在於經文列舉的「八種覺悟」,引導佛弟子從無常、苦、空、無我、無滿足、無懈怠、無惡念等層面深入觀察世間與自身,進而證得菩提道果。 (告白)核心內容為覺知世間無常、多欲為苦、知足、精進、多聞、布施、持戒以及發大乘心普濟眾生。 (告白)其目的是希望眾生透過晝夜誦持「八大覺知」,斷除生死煩惱,從而獲得究竟的快樂與證悟。
曾老師💖:《金剛經》離色離相分第二十*1
《楞嚴經》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麁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楞嚴經,佛問阿難出家因緣 ? 阿難答言 : 見佛相好,乃跟隨出家。佛告阿難,出家的動機、因緣,應往一佛乘,成就佛道為究竟。
此分,佛告須菩提 觀佛相好莊嚴,應離色離相,離相見性,見道修道,悟道成佛。
蔡老師🎆: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此分為破除行者對佛顯現於外的具足色身,及五眼神通妙用生起的執著相,因此再以「見身無住」,去除吾人對佛陀身相所生的貪著。
一、圓滿報身非真如來。佛陀正顯「佛非以色見」的道理,蓋清淨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哪裡有永恆實存之相?佛陀藉「見相非住」之理,重申福德無真實之性。具足色身之相,仍屬有為法,並非不染一塵的般若法身。三分先破除應身非法身之執念,此分則更進一步把圓滿報身的執念,也一併破除淨盡,令行者不被有形的身相所迷惑,而忘失有個獨超三乘六道的如如之身,法身離言詮、形色,非有為的色身所能涵蓋,其功德莊嚴,又豈是三十二相可道盡!如《維摩詰經》所說: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以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又如黃檗禪師之《宛陵錄》云:「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佛法等。若不會此意,縱爾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孚上座離卻文字解義,斂心澄慮,觀照寂然,善惡諸緣一時拋下,終於明白語言文字不過是渡河之舟,揹負無用,而契入生身父母、恩義不及的真人面孔。吾人對於形相色身,心起尊卑高下的妄想,不知自尊自重,昧於本心,向遷流幻化、敗壞危脆的四大、五蘊之身,苦苦探求消息!不知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不喚醒心內的真佛,致使有廟無佛,有佛不聖,任廟堂頹圮,香火斷絕。在識透法身非三十二相所能述盡,見「諸相非相」的真諦,知方寸顯百千法門,心源現恆沙功德,吾人在行住坐臥中,即能如道元禪師「常留一滴水」,遍流千億人,為恆沙界一切有情,解除生死的乾渴。
二、隨形相好非真如來。《金剛經》的「如來說……即非……是名……」三句式,是揭示俗諦、真諦、第一義諦的道理。綜論此分,佛陀一再表示: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不應以具足諸相見,這個「如來」,是指無相的法身如來,離相清淨,真如平等。佛陀在第五分、第十三分中,破除凡夫二乘對應化身相的執著,至第二十分,則進一步把顯現於菩薩位的報身佛身相也一併空去,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身如來,不在心外,是自己心內的本地風光,只因無明障蔽,見相迷卻,不信勝妙般若大法能斬斷妄想葛藤,故而不見。《金剛經》摧毀一切執相的邪見,離相,不住相。心境空故,度盡心外心內恆沙數苦厄,即現無聲無色,無是無非,無愛無怨,無有分別,普遍平等的佛心。盤珪禪師不貪美味利養,因為他心中沒有「老師」的相,以一顆平等心教育後學,吾人想和諸佛心心相印,就應泯絕尊卑分別,不取相貌,心不作思惟。不到曹溪,怎知未失?去得曹溪,亦無增添!《金剛經》的每一分義趣,都在向吾人顯示「無得無失」本具的佛性。但眾生看不穿浮生煙雲,有我有生,晝夜憂患隨身,無端受盡千般苦。一勺曹溪水,永除萬世旱,拔去心田裡有相的蕪草,引注般若活水,來日萬頃纍纍的道果自成。謝謝曾老師,琇紅督導及共讀譯叶💖:《金剛經》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眾生皆有三身。
眾生本具佛性的「法身」、「受用功德的報身」和為度化眾生的「應身」(或應化身)。普門品經文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渡化衆生,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故佛菩薩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皆是方便起用。《華嚴經》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法身無相。故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新玲❤️:《金剛經》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_讀書會感想: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對應到愛因斯坦所說「物質」與「能量」的關係,這位科學家主張地球呈現的物質,是由「能量」(意識)所組成。此與佛陀強調所有色身皆是虛妄之説不謀而合。
因為人類大腦依賴知識與邏輯,於此建立二元化的思考架構(非黑即白),任何事物在人類的判斷下,遂有其對立面。
然而「佛陀一再強調,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不應以具足諸相見」,祂希望眾生能打破人類思考的限制:不執著,無差別、抱持平等而慈悲,「離相無住」。如此,我們始有機會證得正覺。
讀書會法喜充滿,謝謝師兄姐,
吉祥!
德容👍: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布袋合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過去有一個人,為了一堵圍牆,和鄰居起爭執,心裡忿忿不平,就捎信給在京城做官的父親,希望父親用官府的權勢把牆爭過來,他的父親很明理,回了兒子一首詩:
「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為了一堵牆而起爭執,真是何苦?讓人家幾尺不就太平了嗎?你看看萬里長城至今還在,可是當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裡呢?你爭,跟人家鬥氣,百年過後什麼是你的?不都灰飛煙滅,枯塚一堆了嗎?從這首詩裡,我們能不能領悟四大皆空?能不能在面對社會、物質一切時,觀境自在?觀我自在?觀物自在?觀心自在?觀人自在呢?能!莽莽人間就不必再作什麼計較爭吵了!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淨,任它八方冷語與暗箭!
曾老師💖:《楞嚴經》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又如新霽,清暘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虚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應塵義。」
佛言?「如是。」佛為阿難,解釋何為「客塵」。
不住的是客人,住的人是主。
所以,寺廟裏的出家眾名「常住」。
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客塵,即外來的動相。譬如煩惱是客塵,不應執著。貪嗔痴慢疑,都是客塵。
本覺心如如不動。末法時代,信息繁雜難辨。 《楞嚴經》 被稱為 “佛法的眼目”,能幫我們建立正見,不被邪說迷惑。 與佛相應,方能得佛加持,從而走在正道和究竟解脫之道中。
1
0
0
0
0
0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