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 時間:2024年2月10日下午14:00至16:00時
    地點:佛光山法寶寺B1圖書館
    題目:2024年新春向星雲大師祈願-人生卜事
    帶領人:鄭詠妮
    與會人:張秀英、陳美玲、洪燕珠、顧玥珦、鄒明芳、賴瑞娥、陳靜茹、范振仁、劉秀枝、蘇綉燭、陶康盉、鄭詠妮
    人在心中有疑惑時,經常希望能獲得一句話,求得一個答案,星雲大師在弘法期間,經常有人向他要求給一句話作為勉勵,大師以他的生命經驗口述了108則,希望這百句話帶給大家正念,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業自受,一切都由自己決定,值此新春,大家一起抽「人生卜事」的籤筒,為已展開嶄新的一年
    張秀英: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因為吃虧是幸福
    陳美玲:很在意就不大度,提起放下就是瀟灑
    洪燕珠:心會藏污納垢,要謹言慎行
    顧玥珦:自己有很多不足,要好好努力發現潛能
    鄒明芳:歡喜做,不要有怨恨心,因果、因緣很重要
    賴瑞娥: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陳靜茹:不忘宗門思想
    范振仁:淺根劣質
    劉秀枝:天堂、地獄在一念之間,要轉念
    蘇綉燭:取捨兩難
    陶康盉:不忘初心、戮力以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days ago
    時間:2025年9月 11日晚上7:30
    地點:會長家 新竹市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賴瑞娥、蕭菀芸、黃婉評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浩浩師恩~ 佛說的-第一章–第三章 覺培法師著

    二、內容大綱:
    第一章 您所不知道的星雲大師
    勘透因緣,海闊天空
    有一位已跟隨大師五十多年的陳居士,舉凡大學、建寺、文化等,任何只要大師提出的佛教弘法事業,他總會率先響應,且帶著子女一起支持。出身社會名流的她,曾經在中年因先生外遇,痛苦到差點帶著孩子們一起去跳海,想不到在台北「普門寺」聽到星雲大師的開示後,得到「重生」。
    大師說:「每個人都有來到世間的﹝因緣﹞,或與自己的親人結為父母兒女、或結為夫妻眷屬,﹝因緣﹞是從過去世來到今生,也將從今生延續到來世,所以今生結好緣很重要,即使遇到困境,也要能轉化為﹝逆增上緣﹞的智慧・・・」大師的這段開示,如黑暗裡的一道光,除了領悟到自己跟先生都有過去延續至今示的因緣,也體會到今世所結下的善惡因緣將帶往來世,也深刻體會世間一切變化的﹝無常﹞真理,深刻了解生命的究竟,引導家人以「因緣法」創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一位羅李阿昭師姊,二十多年前因婆婆往生,為了感謝佛光山法師的協助,發願以婆婆的名義捐助一筆款給正在工程中的「佛光大學」。當時大學還在建設期間,這筆贊助可說是燃眉之際的重要助緣,沒想到當她把錢帶去給大師時,大師卻請她將這筆贊助款送去花蓮「門諾醫院」。一生虔誠信奉佛教的她,知道「門諾醫院」是基督教的醫院,竟直接跟大師說:「不要啦!那醫院是﹝阿門﹞的,我是﹝阿彌陀佛﹞的啦!」大師就告訴這位師姐:「您把錢拿去幫助門諾醫院,就等於是在救人,救人就是在﹝行佛﹞。」
    門諾醫院於1954年,由薄柔纜教士在美國「門諾會海外救濟總會」的協助下在台灣的花蓮成立。為山地部落的原住民及平地貧民帶來醫療服務,因為大師的鼓勵,師姐終於前往。這樣的善舉,讓醫院院長既驚訝又感動,怎麼會有一個佛教徒遠從台北跑來花蓮要贊助醫院?羅師姐說:「是我家師父星雲大師叫我來,他說您們很需要幫忙・・・・」院長眼眶泛著淚水跟在場的人說:「門諾醫院長年收到﹝無名氏﹞的贊助,始終不知﹝無名氏﹞是誰,直到去查詢,才知道竟然是星雲大師・・・・,想不到大師還讓信徒親自來幫助我們醫院,實在太令人感動・・・」
    跨越宗教籓籬,給予終極關懷
    大師對於眾生平等慈悲的精神,一向沒有宗教之別。記得八八風災後,佛光山開闢了臨時安置中心,讓千餘位災民安頓在山上的「福慧家園」,當時大師要弟子們開闢祈禱室,並邀請神父、牧師來為災民「祈禱」。
    大師指導弟子:「災民多半是原住民,他們一生信仰著基督宗教,災後內心的惶恐,更需要宗教的慰藉,用他們最熟悉最親切的信仰,幫助他們身心的安頓與重建,這些都是出家人要懂得體恤眾生的地方・・・」
    佛教的~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既要給人歡喜,又要幫助眾生離苦,這是佛教精神,是無限寬容的胸襟,是感同身受的同理,更是大師常常叮嚀弟子們的一句名言「一個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不能沒有慈悲」的言教與身教。
    對眾生平等關懷
    大師不僅對人慈悲,關心的對象極為廣泛,天上飛的、地上爬的,都離不開他對眾生的平等關懷。・・・・

    汝等皆當作佛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老師在想:「壁虎吃螢火蟲是﹝殺生﹞,但是壁虎不吃螢火蟲餓死也是﹝殺生﹞,不是嗎?請問大師:﹝壁虎該怎麼辦?﹞」大師卻輕鬆地說:「莫言老師您用文學帶給世界美好,壁虎這小事就交給我們,我們教壁虎﹝吃素﹞不就行了!」全場掌聲如雷,雖然簡單的回答,卻也讓我思考了幾天。
    這世間眾生佛性平等,「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以慈悲點亮年輕人的未來
    知名畫家李自健先生每每提到大師總會激動地說:「如果沒有星雲大師,就不會有今日的我。」在他心中,星雲大師猶如再造父母。年輕時的他因畫廊倒閉而流落美國街頭,生活困難且沒沒無聞的畫師,在大師的鼓勵與支持下,不只幫助了正在重病的父親,還度過生活上的難關。

    第二章 他始終沒有離開
    大醫王的慈悲與智慧
    ﹝法華經﹞裡有一段故事,一位大醫王,善醫各種疾病,但是自己孩子們在外遊蕩不慎中毒,父親立即開了各種草藥給孩子們服用,知道得之不易的孩子就立即服藥,很快得到痊癒,但一些依賴性強,甚至中毒較深的孩子依然每日晃蕩,不覺得珍惜,心想:「反正父親都在,不用擔心。」就這麼日過一日,父親眼看著孩子不肯服藥,於是告訴家人,他即將遠行,出門不久就傳回﹝已死﹞的消息。孩子們聽到如此噩耗,才驚覺自己磋跎了許多父親在身邊的日子,於是趕緊回家找出父親生前交代的每一帖藥,知道父親不在身邊,得自立自強趕快服用良藥,才能救治自己的病,等到孩子們認真吃藥至痊癒後,父親也就回來了。
    「善巧方便」始終是諸佛菩薩的甚深智慧,卻也是讓眾生離苦的一種慈悲。
    星雲大師的示寂與人間佛教的承擔
    「示寂」乃是菩薩方便權巧,能契入人間佛教的理念與精神,珍惜大師一生所提倡的三好、四給予五和思想,更是他想要留給弟子們最重要的寶藏。他一生念茲在茲地叮嚀我們要實踐「人間佛教」。

    第三章 大時代看大因緣
    困境中的堅持與信念
    貧僧之所以不貧的「內因」,來自他有歡喜樂觀的性格,也有發心立願的決心,他有佛教靠我的理念,也有無盡讚嘆的法門;他喜歡生活在眾中,因為眾生佛性平等。
    因為「諸行無常」,所以佛教需要改革,弘法必須「與時俱進」。也因此,貧僧辦學為了培養人才,辦媒體為了以正視聽。
    無畏生死,無住無我
    這位貧僧「不捨一人」,所以廣開「善巧方便」之門,健佛陀紀念館不收門票,買荔枝創造農民生機,邀神明一起交流聯誼。貧僧推動三好校園品格教育,鼓勵老師找回教學的熱情,辦文學獎、傳播獎,無分想提升人文化與媒體的素養。因為「不捨一人」,貧僧提醒夫妻相處要和睦,否則影響家庭;青年愛情觀要正確,否則傷人傷己;管理模式當無為,否則帶人難以帶心;凡事皆﹝可﹞,否則阻斷善因善緣。貧僧希望凡一切「無緣者」,皆成為「有緣」而走進來。
    貧僧弟子讀貧僧話,明白出家人要做好「貧僧」的道理,所有的苦難折磨皆是修行;面對法難時,要勇敢為佛教站出去;一切善緣皆來自無私無我的給予;從大時代裡創造大因緣,一切皆源於「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願心;貧僧的話,是「安心辦道」的根本,更是「正法永續」的軌則。

    三、讀後心得分享
    大師一生堅持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將深奧的佛理契入生活,以「佛法真義」轉千萬煩惱的眾生,更挽回無數面臨破碎的家庭。
    大師的胸襟廣大,以同理心看待事務,更知道事有輕重緩急,以多數人的利益優先,這種無私無我,不分宗教種族,向他學習「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道的實踐!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時間:2025年7月 24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賴瑞娥、蕭菀芸、
    導讀、帶領:蕭菀芸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人間與實踐~ 佛光會的傳承、佛教的希望 星雲大師

    二、內容大綱:
    佛光會的傳承~
    參加佛光會的利益:1.聯絡感情,結交朋友。 2.廣學多聞,增加見識。
    3.拓展事業,廣結善緣。 4.喜慶祝福,喪葬助緣。
    5.佛化傳承,全家受益。 6.子女教育,多有幫助。
    7.旅遊世界,到處善緣。 8.參加活動,淨化身心。
    9.發心行善,必得好果。 10.佛法共修,寧靜致遠。
    11.聽經聞法,福慧雙修。 12.今日一會,無限時空。

    如何增加會員:1.廣作文宣,讓人了解。 2.舉辦座談,增加溝通。
    3.主動爭取,家庭普照。 4.擴大服務,利樂領導。

    接引會員參加的辦法佛:1.以愛語慰勉對方 2.以喜捨樂助他人
    3.以利行服務大眾 4.以同事結交朋友

    佛光會員的進展:1.希望大家做好「佛光會員」 2.希望大家建設「佛光人家」
    3.希望大家發展「佛光社區」 4.希望大家創造「佛光淨土」

    佛光會員應如何廣結善緣:1.用淨財歡喜結緣 2.用語言功德結緣
    3.用利行服務結緣 4.用技藝教育結緣

    佛光會員應如何教育子女:1.養成信受的教育 2.養成禮貌的習慣
    3.養成護生的觀念 4.養成勤勞的本質
    5.養成感恩的美德 6.養成佛法的認知
    7.養成合群的性格 8.養成信仰的情操

    佛教的希望~
    今日佛教的希望:1.健全制度 2.自力更生 3.福利社會 4.提倡富樂
    5.發展教育 6.進取創造 7.團結合作 8.重視人才

    佛教現代化,應具備哪些原則:1.現代化的佛教是合理的,不是邪見的
    2.現代化的佛教是實有的,不是玄想的
    3.現代化的佛教是現世的,不是未來的
    4.現代化的佛教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
    5.現代化的佛教是進步的,不是保守的
    6.現代化的佛教是道德的,不是神奇的

    佛教現代化的依據:1.觀機逗教 2.契理契機 3.方便多門
    4.恆順眾生 5.隨喜功德 6.不捨一法

    佛教現代化的原則:1.度生重於度死 2.奉獻重於祈求 3.生活重於生死 4.事業重於廟堂
    5.大眾重於個人 6.法樂眾於欲樂 7.國情眾於私情

    如何推動佛教現代化:1.配合國家需要的發展 2.提高生活品質的內涵
    3.建設心理健康的道德 4.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

    發揚佛教--為和平而團結:如何和平 1.以無我觀致力和平 2.以慈悲行實踐和平
    3.以尊重心謀求和平 4.以平等心進取和平
    如何團結 1.容納異己才能團結 2.分工合作才能團結
    3.充實力量才能團結 4.犧牲奉獻才能團結

    現代佛教的建設:1.要有人間進取的精神 2.要有樂觀喜悅的說理
    3.要有資生利眾的事業 4.要有悲智願行的性格

    佛教寺院經濟來源--
    佛光山的經濟觀念:1.以智慧代替金錢 2.有權者不可以管錢,管錢者沒有權
    3.回歸常住,利和同均 4.儲財於信徒
    5.吃萬家飯,不吃一家飯 6.不和信徒共金錢往來
    7.不私自化緣
    佛教寺院經濟來源:1.廟產收租 2.經懺佛事 3.靈骨塔 4.法會油香
    5.信徒供養 6.素齋筵席 7.募化道糧 8.農產工產
    9.標會貸款 10.觀光朝聖 11.社會事業 12.會員會費
    13.服務專業 14.文教化導 15.實業經營 16.弘法事業


    三、佛學會考題庫複習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竹二快樂讀書會
    日期:114.07.05(六)
    時間:下午:14:00~15:30
    地點:不二門文教廣場2樓假日書房
    主題:2025假日書房-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
    帶領人:陶康盉
    記錄人:鄭詠妮
    參與人員:.范振仁.陳靜茹.陶康盉.鄭詠妮.王燕萍

    2025假日書房-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
    在這個炎熱的七月午後,讓我們暫時放下塵世的喧囂,走進一場溫柔的心靈對話。
    「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這句話輕柔卻深刻,如甘露般滋潤著每一顆渴望的心。星雲大師用一生的慈悲與智慧,為我們點亮了人間佛教的明燈。
    當夏風輕拂,當內心需要一份安靜的力量

    快樂讀書會立即決定前往參加〜由覺具法師導讀2025假日書房-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正如文宣所言,讓我們重溫大師的身教與言教,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找回那份最初的純真與慈悲
    這不只是一場講座,更是一次心靈的回家
    有些美好,值得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我們將一起品味那些溫暖人心的教誨。
    在這個美麗的午後,我們一同沐浴在佛法的慈光中。

    聽講後:
    王燕萍師姐分享:當覺培法師問大師:[為什麼佛教要推動讀書會?] 大師:佛教徒不讀書,光燒香拜佛又有何用?觀念不改,行為不修正,把責任都推給佛祖,又怎能有所成就? 這樣的問與答,將讀書會推動的期望及需要展現無遺,藉由讀書會讓信徒長養自己,好好學習.
    陳靜茹師姐分享:當讀到在大師面對弟子的煩惱這一段時,弟子起煩惱,來找大師抱怨時,大師則因人而異,觀激逗教。時而棒喝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根源。時而語帶玄機,令其自行參悟。時而暖言慰問,給予鼓勵。非常敬佩星雲大師的慈悲及智慧。
    鄭詠妮師姐分享:這場講座充分感受到覺具法師將書中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的用心及細膩。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快樂讀書會
    日期:114.7.6(日)
    時間:上午:10:30~12:00
    地點:法寶寺圖書館
    主題:人間與實踐 佛光會的事 (192頁~225頁)
    帶領人:陶康盉:
    記錄人:鄭詠妮
    參與人員:陳新安.王燕萍.洪憶欣.許秀卿.彭月柑.陶康盉.鄭詠妮
    請大家將各自預先閱讀複習的部分來分享這本書文章中的重點:
    陳新安師兄〜第192頁至199頁:佛光會的方向
    (從僧眾到信眾)(從寺院到社會)(從自學到他學)(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
    師)(從本土到世界)
    分享:僧俗二眾若能合作無間相輔相成則如超人同運雙臂大鵬高展雙翼必定可以將
    佛教帶入更高更遠的境界。
    王燕萍師姐〜第200頁至205頁:怎樣發展佛光會
    (希望大家做一個好會員)(希望大家做一個好義工)(希望大家做一個好記者)(希
    望大家做一個好幹部)
    分享:所謂義工,就是義務做事,不求回報的人。佛光會的活動提供大家來當義工,
    佛光會的理想需要各位會員 具有義工的發心精神來共同完成。
    洪憶欣師姐〜第206頁至211頁:舉辦活動的意義
    (舉辦活動有學習的功能)(.舉辦活動有擴大的功能)(舉辦活動有聯誼的功能)(舉
    辦活動有成就的功能)
    分享:佛光會不但涵蓋一般社會團體的優點,更超乎其上的是,能讓我們從各種活
    動中實踐佛法領略真理。
    許秀卿師姐〜第212頁至219頁:佛光會員應如何做功德
    (以十供養來做功德)(以四宏願來做功德)(以四攝法來做功德)(以六度行來做功
    德)(以八正道來做功德)(以七聖財來做功德)
    分享: 做功德不但能為自己儲積學到的資糧,也能為子孫培植福德的餘蔭,所以佛教
    徒以做功德為樂事。
    彭月柑師姐〜第220頁至225頁:佛光世紀發行的功能
    (聯絡會員的感情)(提供會員的資訊)(促進會員的認知)(增加會員的修學)
    分享:佛光世紀介紹闡述佛光會的宗旨.目標.精神.理念.乃至規章.條款等等,能加深
    會員對佛光會的了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months ago
    時間:2025年5月 8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賴瑞娥、張秀英、顧玥珦、
    導讀、帶領:鄭詠妮
    記錄:賴瑞娥

    一、佛教歌曲:練唱 ~~ 流轉
    二、研讀教材:人間與實踐~ 佛光會的人 (下) 星雲大師

    三、內容大綱:
    佛光會員要有六心
    1. 佛光會員要有靈巧慧心
    2. 佛光會員要有道念悲心
    3. 佛光會員要有大志願心
    4. 佛光會員要有愧意慚心
    5. 佛光會員要有精進恆心
    6. 佛光會員要有忠誠信心

    怎樣做個佛光會員
    1. 做一個同體的慈悲人
    2. 做一個共生的地球人
    3. 做一個明理的智慧人
    4. 做一個有力的忍耐人
    5. 做一個施捨的結緣人
    6. 做一個清淨的修道人
    7. 做一個歡喜的快樂人
    8. 做一個融和的佛光人

    佛光會員需要做什麼
    1. 佛光會員需要團結
    2. 佛光會員需要統一
    3. 佛光會員需要動員
    4. 佛光會員需要融合

    佛光會員應該注意什麼
    1. 要慶祝「佛光日」的殊勝
    2. 要普及「蓮花掌」的手印
    3. 要奉行「四句偈」的稱念
    4. 要參加「檀講師」的進修
    5. 要有穿「佛光會服」的習慣
    6. 要遵守「佛光信條」的精神
    7. 要唱出「佛光會歌」的含意
    8. 要實踐「佛光三昧」的修持
    9. 要閱讀「佛光手冊」的內容
    10. 要認識「佛光會徽」的標誌
    11. 要明了「組織章程」的條文
    12. 要發揚「佛光宗旨」的理念

    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
    1. 正知正見
    2. 信戒定慧
    3. 因緣果報
    4. 團體觀念
    5. 慈悲和淨
    6. 功德清望
    7. 權巧方便
    8. 口才敏捷
    9. 態度莊重
    10. 音調誠懇
    11. 五戒俱全
    12. 家庭美滿

    四、佛學會考題庫複習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時間:2025年4月 10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賴瑞娥、張秀英、蕭菀芸、
    導讀、帶領:鄭詠妮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人間與實踐~ 佛光會的人 (上) 星雲大師

    二、內容大綱:
    佛光會員應有的精神
    1. 四大菩薩是我們的楷模
    2. 天龍八部是我們的護法
    3. 四大金剛是我們的力量
    4. 十方諸佛是我們的理想

    佛光會員的胸懷
    1. 人在山林、心懷社會。
    2.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3. 身居道場、普利大眾。
    4. 天堂雖好、人間為要。
    5. 法界無邊、家庭第一。
    6. 今日一會、無限永恆。

    佛光會員的任務
    1. 鼓勵研究佛學
    2. 護持文教事業
    3. 舉辦社會服務
    4. 發展佛教教育
    5. 推動國際弘法
    6. 建設人間淨土

    佛光會員應有四種性格
    1. 群我要有國際性格
    2. 佛法要有人間性格
    3. 理念要有未來性格
    4. 制度要有統一性格

    佛光會員的四好
    1. 佛光會員要存心好
    2. 佛光會員要說話好
    3. 佛光會員要行事好
    4. 佛光會員要做人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months ago
    時間:2025年3月 27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顧玥珦、賴瑞娥、張秀英、蕭菀芸、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人間與實踐~ 佛光會的精神 (下) 星雲大師

    二、內容大綱:
    佛光會的使命
    1. 以世界觀弘揚佛法
    2. 以人間性落實生活
    3. 以慈悲心普利群生
    4. 以正覺智辨別邪正

    佛光會的展望
    1. 為自己留下信仰
    2. 為家庭留下貢獻
    3. 為社會留下慈悲
    4. 為生命留下歷史
    5. 為道場留下功德
    6. 為眾生留下善緣
    7. 為未來留下願心
    8. 為世界留下光明

    佛光會四句偈的意義
    1. 以慈悲喜捨遍法界
    2. 惜福結緣利人天
    3. 禪淨戒行平等忍
    4. 慚愧感恩大願心

    發揚佛光會員四句偈
    1. 佛光會員四句偈是最圓滿的修持
    2. 佛光會員四句偈是最究竟的美德
    3. 佛光會員四句偈是最如法的行為
    4. 佛光會員四句偈是最普遍的傳教

    三、心得分享:
    顧玥珦:
    佛教具有普遍包容的特性,不受地城限制,善用四通八達網路及交通工具、語言能力,將菩提種子遍撤五大洲,首耍培養慈悲心、正覺智,正信、廣結善緣、平等忍、堅定大願心以此為己任、佛國淨土自現前。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時間:2025年1月 22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顧玥珦、賴瑞娥、張秀英、陳靜茹、范振仁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勸發菩提心文~ 第六集 永固法師

    二、內容大綱:
    經文~云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槃。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令正法久住要發菩提心,這個中間的關係是什麼?說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從無量劫來是為了我們這些愚癡煩惱眾生,所以他很辛苦的去修菩提道,成佛的這條道,真的歷經的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再怎麼樣艱難困苦,都去實踐它、去通過它,種種的修菩薩道,最後說因緣果報滿了,然後才到達成佛。可以講省庵大師幾句話,把佛陀一生八十年在世間的化現,就這麼三行字已經講完了,行化各方,到成佛,像這樣子就一生。
    佛法從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行化然後到入於涅槃,從佛世這樣一直到涅槃後,這樣持續五百年叫正法時期,之後再一千年進入像法時期,還不致於偏離太多,還是接近佛陀的教法,就是理解上還算接近叫像法,現在在講正法像法皆已滅盡,這個時期都過去了,就是現在僅存末法,其實末法說是一萬年,現在我們距離佛陀兩千五百多年,扣掉正法五百年,扣掉像法一千年,現在是末法差不多一千年,所以才是末法的頭對吧!末法的頭眾生的根基在變壞、衰敗,我也不想再舉太多的這些社會事件,真的人心越來越冷、越來越硬,它是末法的頭,如果在末法的最後會是如何?所以師父一直期勉我們佛光人、佛光弟子把末法往後推,就是不只這一萬年,再往後推說只要有佛光人存在的一天,末法就要一直往後推,要力挽狂瀾,現在已經進入剩下末法了,有佛陀的教法、教誨,就是沒有人證悟,不是說沒有人去信受,你看我們學習的人還是這麼多,但是能夠證悟的就是沒有。
    末法已經到不相信因果,是非不分,只會在人我、名、利、權、位這上頭,在那裏彼此計較、競爭、追逐像這樣,就是放眼望去,幾乎看到的人都是這樣,都是什麼樣?就是不知道三寶這是佛法僧,就不知道三寶是什麼?已經是衰退、敗壞、殘破到這種程度,實在是不忍心去說它;省庵大師說他每一次想到這個,忍不住流下眼淚來,我作為佛陀的弟子,我沒有辦法報答佛恩。作為佛的弟子,沒有能夠報佛的恩,然後對內來就向內反省起來,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向外也沒有幫別人什麼,活著的時候對當世現實沒有什麼貢獻,死了以後就對往後的人也沒有什麼幫助。
    就是有一個心情的轉折,從反省起來眼看著這個末法,人的根性敗壞這樣反省起自己,自己發心又不夠,對於佛恩不能報,對於眾生沒有什麼幫助,天再高也不能好像庇蔭我了,不能覆護我了,地再厚也因為罪業深重,也承載不起我了,像我這樣這個罪過的人不是我是誰呢?這個是因為省庵大師是大菩薩,他發心要度眾,所以會有這樣子的自責,實在是很沉痛、很悲痛,沒有其他的辦法了,所以就忘記自己的不足、不健全,就不計自己的根機低劣淺,就忽然之間發起大心,現在已經進入末法了,我來不及挽回它,回到像法、回到正法,希望就是藉著這一份發心然後護持正法於來世。
    省庵大師他不是帶著有出家眾、在家眾到阿育王寺,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未來世,就是一生過後,這一世的形狀就得人的形,我這一生受報完畢,我一定就是我們講的決定生西,就是已經到蓮登九品,到極樂世界修行成就,然後再回到娑婆世間來,然後幫助佛法再重建,再一次闡揚起來。省庵大師就帶大家一起發願,要讓佛法正法再恢復起來、再延長,這是在下一點點的真實的苦心,省庵大師在等於講說很痛定思痛我沒有辦法了,只有忘記自己的不足,然後帶大家一起發心、一起發願,勢必要同生西方,然後蓮登九品再回入娑婆,再來廣度眾生,這個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十因緣。
    從發心的第一因緣到這裡第十因緣,這一段就叫正宗分,也就是省庵大師寫這一篇《勸發菩提心文》主要的他告訴我門發心有十大因緣。後面在講那就進入叫流通分,一般佛陀講經說法,到最後會有一段進入流通分,就會咐囑,就是說大家要明白義理之後,要發心、持守、要立願,就發心立願然後就弘通這個法門,所以按照一般佛經一樣有三段式,從前面的就是菩提心的八種相狀,那一段是屬於叫做序分,一個緣起進入正宗分的十大因緣,現在我們就要來看流通分。

    經文~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我們對於發心的十種因緣,完全都認識、都知道了,菩提心的八種相狀、八法我門也都知道了,菩提心的八種相狀,哪八種?邪、正、真、偽、大、小、偏、圓,省庵大師幫我門歸納起來的有哪十大因緣?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念尊重己靈故、八者念懺悔業障故、九者念求生淨土故、十者令正法得久住故,前五項是當你面對外境,於我們有恩、有助我們的,為了報他門的恩,所以要發菩提心;第六開始向內反省,第六念生死苦跟我們的生命最密切,直接有關係的念生死苦故,這一段的內容省庵大師講得最長的,在六道特別是三惡道裡頭實在是不忍心去講它,更別說要進去到裡面去承受它,所以念生死苦故,我們要發起菩提心;第七尊重己靈,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辜負自己身而為人有怎麼好的自性;第八懺悔業障;第九求生淨土;第十為令正法久住故,令正法久住也是我們佛弟子努力的目標,不要講我業障深重、我智慧不足,我世緣纏繞如何如何?統統都不是理由,唯一就是我不忍眾生苦,我不忍聖教衰,我只有去發菩提心,應當是我們要學會的;我們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我們也知道怎麼樣去開發心地了,說我們現在得到做人的身體,省庵大師確實出生在江蘇當然是在華夏,其實省庵大師一開始講,也是敬告後世的淨信男女等眾,不是只有當時,說往後世有因有緣,讀誦到這一篇的有緣者都是他要苦苦哀告的大眾,說我們現在得到這個人身,而且我們居於有佛法的地方。
    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的身跟心這六根,大致上沒有什麼障礙,地、水、火 、風,就是組成我們身體的四大元素都還過得去、都還健康,就是我們對於佛法,對於做人的原則,基本上都還有信心,多虧沒有什麼邪魔外道或者邪知邪見來障礙。對我們來講,每一次讀誦到這裡,我自己心裡頭總會浮現另外四個字,又逢名師,我們不但具足所有這一些,這是省庵大師說,就是受出家的具足戒,然後又遇道場,省庵大師在阿育王寺帶大家說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對我們來講我們佛陀紀念館的佛陀舍利,不就是正好,我們在這個時候來講說《勸發菩提心文》真的也要深深的感同身受,我們不也是逢此善緣,我們不也是這樣真是何其有幸,多生有幸不是三生有幸而已,只是我說要多加一句叫做又逢名師,省庵大師在這裡講,他說怎麼能不發心呢?說我們又可以出家,又受了三壇大戒具足戒,然後又遇到一個正法的道場,又可以聽聞佛法,又可以瞻仰舍利,然後又在涅槃法會修懺法,大家志同道合齊聚一方共同精進,所以互稱善友,這個因緣這麼的殊勝,說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省庵大師期盼大家體諒他的一番愚誠、苦志,體諒、諒解他的一番苦心,他邀我們同立此願、同發是心,這個是到這裡我們在看流通分,最後省庵大師要提醒我們的。還沒有發心的人,現在趕快發起,所以已經發心的人菩提心更加增長,就是因為這樣的一番提起,所以更加延續。省庵大師其實是鼓勵也是提醒,鼓勵我們說不要害怕困難而退了心,但也不要以為容易然後就是小看好像掉以輕心,也不要因為求快速而不能持久,更加不要好像因為五分鐘的熱度,一下子就懈怠了而無勇猛,懈怠懶散下去,不要無精打采的,精神渙散的那樣不振起,你不要再等以後當下就是了,你不要藉口我很笨,等我聰明一點以後再來,這些都不是理由,覺得自己很淺陋、自己很愚昧,自己沒有這個本事,沒有我的份,不是的,不要因為自己的根機還很淺薄,我們誰不是很淺薄,但是只要知道我們必須要發心,你就沒有理由了。如一顆樹插秧也好,播種也好幼苗也好,你種下去剛開始的時候,那個根一定是淺的,但是種的時間久了,這個根慢慢就深入了,你不可能兩、三下就覺得,還磨不利就放棄了,你還是要持續的磨久了很自然它就會變得很鋒利,怎麼可以說這個樹根根淺就不去種它,讓它就乾枯而死,怎麼可以因為說刀鈍了,然後就不磨它,就放在旁邊不用它,成為廢物?
    你以為修行很苦嗎?那你就不知道懈怠更苦,為什麼這樣說,你修行你說苦,你要修行現在看一時很辛苦,可是這個是暫時的,你以這個暫時換得以後永久的安樂,如果你現在就是偷安,這個懈怠這是偷安一時,頂多這一世你就偷懶濫竽充數忝列沙門,然後受苦多生,往後去這因果不負人,你現在苟且偷安以後你怎麼還?更何況你的目標在西方淨土,你到上了淨土的船,你又何必擔心說以後還要再退轉受苦,得無生法忍這證菩薩地了,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得倒你呢?在三惡道受苦的人,有一些過去都還有發過菩提心,只是一時不曉得沉迷了、顛倒了,就是受苦報,更何況如果我們當中有人,根本連菩提心都沒有發起的話,那不是更糟糕嗎?
    從過去無始劫來,我們過去真是還沒有覺醒,過去的我們已經沒有辦法追回去,既往不究了,現在今天我們明白了,未來這就是我們要去追上去了,我覺得句句都是那麼真實感懇切,一些人他是在迷的,他沒有醒過來,他固然可憐,像我們現在大家聽過這一堂課,已經知道了而不去做,這個才是真的令人婉惜。你如果知道地獄那麼苦,你自然就會精進勇猛,你如果知道無常很快速,你就不敢懈怠的,我們要知道我們有佛法在鞭策我們,有善友在提攜我們,怎麼樣我們造次顛沛都不會,怎麼樣的困頓顛沛,我們都不會離開菩提心,終身依賴就沒有退失的擔心,不要以為講這一個念頭,這很輕易的一個念頭,也不要講我這個發願說過了就算了,不是,只要你心是真實的,這件事情必定會實現,只要你的願很廣、你的行會深。
    虛空很大嗎?但是沒有我的心那麼大,好像金剛鑽石這樣很堅強、很堅硬嗎?我的願力比那個還要堅硬、還要堅定,說大眾你們不要忘記今天講的話,所有的人都可以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就是到成佛,佛才有三十二相,才有百福莊嚴,你哪裡知道?未來要成就佛道,不是從今天發心立願而開始的呢?也就是要肯定的說,我今天發心立願,我未來成佛有望,這是我們藉著在上課的因緣,講說《勸發菩提心文》希望跟大家一起共勉,我們大家也一起發心,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三、心得分享:
    顧玥珦:一分努力,一分成果,深懷感恩,自慚不足,眾人成就,回饋眾恩,期共成佛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時間:2025年1月 8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顧玥珦、賴瑞娥、蕭宛芸、張秀英、陳靜茹、范振仁、劉晉銓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勸發菩提心文~ 第五集 永固法師

    二、內容大綱:
    我們發起菩提心,無因無緣它沒有辦法發起,要發起這一份心,而且這一份心不是說,我決定去那裡旅遊,我決定去做某一件事情,不是只有這樣子的決心而已,而是這一發起,它就會成為一股貫穿的力量,生生世世就成為我們的一顆種子,成為我們的根機,這個根機就是菩薩的根機,所以這一念菩提心發起,它必定是有因有緣,一旦發起時時要勤護念,所以為什麼我們講說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都會問說你有發菩提心嗎?當然一定回答有,在受菩薩戒的時候要發起菩提心,所以鼓勵受過菩薩戒的人,只要有機會複戒,你都去參加受菩薩戒,菩薩戒只有一次實在講是不夠?要時時就是有機會、有因緣,你就要去受菩薩戒,在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還會再提醒我們,就這一份菩提心你一旦發起,你要善加護念,就是保持著它,這份功夫是要持之以恆的,然後加深到帶到來生,生生世世一直都是菩薩的根機。

    經文~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恒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就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業障,我們知道我們必須懺悔我們的業障,所以跟菩提心有什麼關係?在佛經裡頭講:違犯了一個小的過去會如何?相當於是四大天王的壽命五百年,在那裡?不是在天界是墮入地獄,天界的壽命它的一日夜,我們人間已經從五十年到五百年都有,尤其是相對不是人間的壽命而是到地獄,真是不曉得千萬年,都在地獄那裏頭受苦。
    我們要常常讀誦《勸發菩提心文》就比較知道,為什麼我們學佛久一點的人,很怕因果,只是小小的過失,都還要像四天王的壽命那麼長,天界的五百年這樣的時間然後墮入地獄,等於在地獄要幾千萬年的時間在受苦,前面講過了惡道的苦報在地獄道,實在念生死苦實在苦,所以我們不敢放縱自己、不敢隨便,所以吉羅小罪,突吉羅就是這種小的過失,尚且都還會有這樣子嚴重的果報,何況波羅夷?那樣子的苦果惡報實在是沒有辦法去訴說!
    尸羅梵文的意思本來是清涼,你持戒就可以得清涼,這一段在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實在講因為戒律很細微,就算我們身體的行動、行為沒有去造作,就算我們可以叫做修養的,就是口也可以不造作、不造業,但是要要求到內心裏頭,連起心動念都是那樣子的清淨,以我們凡夫來修學,實在講是不容易即使是一代大師,太虛大師他都說「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此話怎講,太虛大師明明是民國當代的一代大師,像我們的師父上人一直都講,他非常的就是欽佩、仰慕太虛大師,他對不管是佛學上的涵養也好,對當代佛教的起了一種帶動,影響到佛教現代化的這種貢獻,都是我們的師父最為欽佩、讚揚就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他是大比丘僧、賢聖僧,他說因為比丘戒兩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很細微,它要求到身口意,除了自己還要懂得怎麼跟人家配合、協調,如果說身、口我們可以要求得到,意你也要求不到,更何況實際上連身、連口,我們能夠修到完全清淨,不能說沒有,我的見聞非常有限,但我只能講真的是這樣的人也很有限,太虛大師才會很謙虛的說,要說是一百分的比丘,比丘沒有辦法修到一百分,但也還沒有成佛那到底我是什麼?那稱呼我什麼?但願稱我為菩薩,初發心菩薩、新學菩薩,一個學習中的菩薩,就是學習菩薩道的人,太虛大師尚且這樣的自謙,也可以講一代大師用自己的謙虛,來算是警惕我們後學,也是勉勵我們後學,就是反問自己說,修行持戒的功夫不到的話,就不符合戒律,我們講說食存五觀,你那個用心有時時刻刻嗎?每一餐用飯都能夠掌握到完全嗎?常常也是在戒律之外的。
    這個實在是一個很深的反省,一天二十四小時所犯,也已經都算不盡了,更何況我們這一輩子,更何況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更不可說了,到底這個觀念,我們怎麼樣來看跟菩提心的關係?就以這五戒來說,十個人大概違犯的就有九個人,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人,連五戒都不容易守得清淨,就是能夠顯露在外讓人家知道的,或者你自己知道的很少,顯露出來的少,大部分都把它好像掩蓋、隱瞞起來,就是犯了自己或者不知道,或者不敢讓人家知道叫覆藏,優婆塞是在家居士,優婆夷是女居士,以在家人受的五戒都還算不上具足,這五條戒我們都很難把它守持完全,對於沙彌十戒或者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像這一些更多的戒條就更不用說了,就是說做不到的就更多了,做得不夠周全的就更多了。
    名義上講我們是受了大戒的人,就具足戒的人,那就是比丘、比丘尼,實際上你真的做到有多少?就是連基本的五戒,都不一定能夠守持清淨,所以在佛法、在戒律的面前,我們沒有辦法傲慢起來,真的學佛的人,真的懂佛法的人,你怎麼樣你都沒有辦法傲慢得起來,在佛法的面前,佛法浩瀚如大海,我們學了多少,就算你幾十年,也不過就是那麼一點一滴,對整個大海來說,如果說持戒清淨,我們也傲慢不起來,沒有誰能夠講我是百分之一百的持戒清淨的修行人,不敢這樣講,學佛的人照說要很謙卑的,不管太虛大師也好,省庵大師也好,歷代祖師大德,包含我們的師父上人也好,他們那麼的謙卑,因為它們太瞭解佛法,他們在佛法、在戒律的面前,很自然他就是那麼的謙卑,只有說滿瓶不動半瓶搖,大概有一些人自得意滿的,再沾沾自得的這些人,有時候講起一些很自滿的話,我們聽了就覺得很慚愧。
    這個觀念當然同學們要知道得很確定,我們沒有受戒則已,一旦受了就不可以毀犯,我們也很清楚不犯則已,一旦犯了,終必墮入三惡道,就定會受惡報。因為一路我們這樣瞭解來,我們日常所違犯的不知道有多少?然後又那麼難去把它持守完整,所以這樣講起來,我們瞭解之後,除非能夠我們自己可以憐愍自己的愚癡,就當我們自己因為自己的這力量不夠有所違犯,我們自己可以理解得到,同時也理解別人也很容易這樣,通常我們是要求別人很嚴格,對自己很寬鬆,現在講將心比心,同樣是凡夫,同樣是在修學都是初學,所以自己瞭解自己的不足,同時也體諒別人的不足,自己對自己的不足傷感,也能夠對別人的不足也是一樣傷感,就是痛定思痛,我們跟眾生一起懂得去懺悔,否則千生萬劫真是惡報難逃,這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經文~云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求生淨土跟我們發菩提心是什麼樣的關係?在佛經之中說在此土修行,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間,又稱穢土就五濁惡世,說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你要在佛道上要有所進展,要進展、要進步是比較困難的,彼土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了,如果你是先往生到西方淨土,不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成佛了,其成佛也畢不是這樣,不是完畢,是說比較容易,因為畢竟在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裏不是只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最主要我常常把西方極樂世界,形容叫西方極樂大學,去到那裏一樣要精進,而且應該是比我們在娑婆更加精進,這一所極樂大學,校長室阿彌陀佛,教授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像這樣就是稍微打個妄想,教授觀音菩薩都會來提醒一下,再把你喚回保持正念,在那裏要把根器調好,把成佛的資糧把它準備好,看起來就是要比在娑婆界容易得多。所以容易,用一生的功夫就可以完成,如果說在此土修行難,所以要經過長時間,不一定能夠成就很難成就。
    省庵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的祖師,當時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祖,當時十三祖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因為有不同的年代結集的、確認的,都有一點出入的,所以也有講省庵大師是蓮宗第九祖,這樣的記錄也有,不過當時因為還沒有定位,定這個名到第十三祖,要把印光大師定為第十三祖,這個時候就再多加幾位,省庵大師大部分我們把他定位在第十一祖,因為這樣講起來,他是淨土宗的祖師,所以在要發菩提心的因緣,這一部分他特別就提到說,過去祖師大德,都是發願往生這淨土,在佛陀教導我們的經典之中,有許多的經典、經論,這個法門也是可以講都是指向淨土法門。
    當然這個淨土法門,是最為被推崇的、最推薦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在佛經裡頭也有講少善不生,你的善根因緣不具足,你還是去不了那哩,你要多一點福德、多一點因緣,才有辦法說隨願往生,願生西方就隨願所成。談到多福還要不可少善,那就沒有什麼比執持名號更好了,一般的人講念佛,看此經又一般人會以為經常要唸佛、保持念佛,其實持這個字,是動詞像我們講保持、持續、持平、持戒都叫持,所以持它有保持的、持續的,這樣子的一種成分在裏頭,說你要有很大的福德能夠聚集,最好的就是執持名號,就是累積最大的善心善法,莫若發廣大心。
    省庵大師這裡強調,說你能夠持續的持守聖號,就算是短暫的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執持聖號,真心的執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本來在修菩薩道或者是我們講四攝六度,菩薩道的法門,為首的第一的一定都是布施,還有比布施更加殊勝的,即使是站持聖號,都要勝過於布施百年的功德,這廣大的菩提心一發超過修行歷劫,實在講沒有發心,就沒有佛道可成,一旦發起大心來,必定有成的一日。
    現在在講唸佛的人,口裡你念阿彌陀佛也好,你念藥師佛也好,你念觀音菩薩都好,當你念阿彌陀佛、念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你在念它的聖號就是本期作佛,就是期許自己也要成佛,念佛本來就是為了要成佛,所以我一直念著佛的聖號,希望有一天我決定會有一天,一定會到達像佛您這樣子的圓滿,具有這樣子的廣大的力量,如果你都不敢發成佛的心,那你在念什麼的啊!你念的是為那樁呢?你念佛然後又不要向佛學習,又不要像成為佛那樣,那你是念什麼的呢?
    我們發菩提心本來也是為了修行來成就佛道,但是要知道如果你沒有生淨土,你發起這份心在娑婆界雖發易退,要謹記在心娑婆界初發心容易恆常心難,尤其後面我們到下一次會講到,在要令正法久住這一段,會提到末法修行,考驗也很多、障難也很多,所以好不容易發起的心,有種種因緣、外緣要令我們退卻,所以省庵大師因為是專修淨土宗,所以它一直推薦我們,說你就是要發願往生西方,你發的心就比較安全一點,所以它是從這個角度上,來告訴我們說要發願往生淨土,否則的話雖發易退。從這段來看其實可以完全看得出來,淨土宗的修持的這種決心,說我們發菩提心就好像種下一顆菩提種子,你要耕耘的梨是什麼呢?念佛之犁,就是以念佛的法門來耕耘它,很自然成佛的道果就會增長。
    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當時真的很辛苦,我們佛光山大概有五百多位法師,當時大家在中部的救難指揮中心,那是在草屯禪淨中心,還有它的體育館,我們就設了很大的施放物資的地方,每一天我們去不同的路線去賑災救難,在這麼大的災難裡頭,每一天出門去都像生離死別,當時開會我都很深深看大家說,我們一定要再見一定要再見,當時九二一大地震賑災的那一種,看到那種災情的苦等到我任務完成再回到山上來,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回到雲居樓齋堂過堂的時候,當時對著那一碗冒煙的、熱騰騰的白飯,突然眼淚滑下來,在災區的人什麼時候有這一碗熱騰騰的白飯可以吃,當時覺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過去不敢發願成佛,就在那個時候念眾生苦,念眾生應該往生淨土,那個時候發起心願,一定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具足更廣大的力量,才可以救度無邊的眾生,所以發心當然有發心的因緣,所以也在這裡跟大家共勉,真的娑婆界是苦,西方是解脫成佛的很好的助緣,我們大家對於這一點要發起菩提心的助緣,大家要好好的把握!我們大家一起共勉,也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三、心得分享:
    顧玥珦:
    文中己陳述發心因缘不同因果亦不同,持戒守律,常思已過,在懺悔業中,改過不再犯,使自心懷正念,執持名號,清淨心念,深植菩提心濟眾,互成佛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8 months ago
    時間:2024年12月25日晚上7:30
    地點:法寶寺B1圖書室
    成員:陶康盉、鄭詠妮、顧玥珦、賴瑞娥、蕭宛芸、張秀英、
    導讀、帶領:陶康盉
    記錄:賴瑞娥
    一、研讀教材:勸發菩提心文~ 第四集 [下] 永固法師

    二、內容大綱:
    經文~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我們每一世投胎來得這個房子,這個身體的舊房子,然後走了之後,總是有一些屍骨留下來,這個屍骨把它堆積起來,比那個高山還要高,如果要說埋在荒郊、草原這些地方,埋下去的這些屍骨是多於大地,像這樣子來形容,就是說我們真的不曉得,為什麼要輪迴、為什麼還不覺悟?怎麼能夠這樣一直下去,已經無數次的往返,已經無數量的眼淚,累積的這些屍骨比山高,排起來、埋下來的比地還廣。
    如果不是我們聽佛所說,這樣的事情誰見誰聞誰知道,如果不是佛經裡頭所寫,這些道理誰會瞭解呢?如果還是有一些人,還是照以前的習慣那樣貪戀,仍舊癡迷的話,你做人不懂得修,不知道把握機會趕快修,一旦失去這個身體經過一萬劫的長時間回不來,想到可怕不可怕,大家在看不管是祖師的著作也好,佛菩薩的,佛陀留下來的三藏十二部也好,用心去體會它,覺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深深的警惕。
    人的身體很不容易才得到,但是很容易失去,美好的、歡喜的時間,很容易過去又很難追回留不下來,佛陀有一個譬喻說,在三界六道之中,得人身如爪上塵,但是要失人身,在惡道裡頭失去做人的如大地土。從前面這樣一路講,從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像這樣,到這個輪迴路上昏暗無光的,一旦別離就久久不能回來,在三惡道的惡報,你真的一旦失去人身,你也只有自己去承受它。痛心到說不出話來,這種苦誰可以去替代?其實父子至親,到了輪迴路上不能相代,不能說我來替父親去受苦,我來替母親輪迴,沒有辦法?所以《阿含經》裡頭講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做得來的,到最後只有自己去承受,講到這裡心寒、心痛?
    各位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你跟佛法有因有緣發個心,看到人家做壞、做惡,你要有智慧的話你是要,他這樣子下去後面不得了,所以有人去三惡到報到,是我們修行人做得不夠,我們要做得夠的話,佛法遍及全球的話,照說他們懂得道理,也就不會造下三惡道的因,當然不會去那裏受苦果,所以講起來還是我們要互相共勉要發個心,就是自己對於修行成佛之道,斷除這生死輪迴的生死流黑暗流,出離愛欲的海從裡頭出來,自己跟別人都能夠得到救濟,都能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到解脫圓滿的彼岸,意思就是超越生死了,這個長久以來的最殊勝的功德,就是省庵大師在寫的,發菩提心的十大因緣,念生死苦的篇幅寫得最長,這是痛痛的重重的指出,希望我們透徹的要能夠,聽進心裡頭去念生死苦,念眾生輪迴在裡頭的苦,不忍,所以為了這樣我們必須要發起菩提心,發起菩提心說我一定要成就佛道,只有成就佛道,然後我要救渡眾生。

    經文~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談到尊重己靈是什麼?我們講愛惜羽毛,每一個人都有那麼好的自性,本自具足,一般的人會說我們修行,就好像從佛法上得到很多智慧,得到很多的慈悲,得到很多的什麼?一般的理解會有這樣子,實際上不是這樣子,實際上是我們本來就具有,最具足的自信本來就那麼好,不過無始以來輪迴,沾染、覆蓋太多的塵垢,所以現在在學佛在修行是什麼?好像清洗一樣,一層一層剝落、剝離,然後顯現我們本自具足的所謂己靈,本來的自性,本自具足,我們只是恢復而已,因為我們本來就那麼好,大家要有那樣的信心,就是我們本來就很好,藉著佛法讓我們清淨,讓我們的自性之光,再顯露出來而已。
    我們的心其實那個當下,跟釋迦如來跟佛陀,是沒有差別的,既然我們也有一個很好的心性,佛陀也有很好的心性,但是為什麼佛陀無量劫來,早早就成就正覺的成佛了,而我們還在昏迷顛倒,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投胎轉世投胎轉世,不斷的生死輪迴很苦的,如果沒有發菩提心行成佛之道,那個昏迷顛倒不但是做凡夫,而且還是顛倒造業,凡夫不打緊造業才嚴重,所以想來為什麼佛陀早早都成佛,我們還在這裡凡夫造業。
    佛陀他所具足的這些功德莊嚴,當然有無量的神通智跟智慧這些等等,我們只是有無量無邊的重重障礙、煩惱在纏縛著我們,說我們跟佛同樣是眾生的心性,一個在迷,一個在悟,就像天壤之別,一個天、一個地,佛陀是已經覺悟的人,我們是還沒有(悟)就還在迷,就還沒有覺悟的佛,所以同樣的心性,為什麼一個是迷,一個是悟,兩個的境界差別就像天跟地,如果靜下心來去想一想,真的是覺得慚愧?
    這裡講其實我們的心性跟佛一樣,一樣都叫作譬如、就例如,就好像無價的寶珠,但是這顆寶珠對我們凡夫來講是,一顆明珠就淹沒、沉沒在一片泥濘之中,一般人不知道把它當成是碎瓦、碎石頭,不知道要去愛惜它、要去珍重它,不知道的,是故我們怎麼辦呢?在講說我們這個心性,本來是像寶珠像跟佛一樣的心性,我們因為這麼長久以來,沒在淤泥裡頭不被珍愛,像這樣這真是蹧蹋了,把它當成是破瓦、石頭,所以我們應該以無量的善法來對治煩惱。一直到修行修德有功,那個自性就慢慢的顯露了,這顆寶珠被清洗乾淨了那些泥濘,我們一般講法幢高豎,佛法來到這個地方,佛法好像建立起來了,那個叫法幢,一般同學們聽過幡,六祖慧能大師不是說有一次,有兩個人在討論,這個幡在動,是幡動呢?還是風在動呢?慧能大師經過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是仁者兩位仁者心動,在討論幢、幡,這裡講幢,慧能大師那個公案裡頭講的是幡,幢跟幡到底是有什麼差別嗎?同樣都是莊嚴的法器,幢是立體的,大部分做成圓形然後懸掛起來,上面可能繡有佛號或者經文,幡是平面的,像譬如法會之中,有一些幡懸掛上面,藥師法會上有十二神將的名,或者是藥師佛的名號等等,幡是平面的、幢是立體的,說這顆寶珠如果它都是沾染了泥丟在瓦礫之中不被人家珍愛的,但是把它清洗乾淨了,它的那個光透出來了,把它高掛在那個幢,高高豎起的法幢的上面,那顆寶珠就被好像裝飾在上頭,人家就是這麼樣的珍惜它、尊重它。
    我們本來就有那麼好的自性,我們實在是沾染太多的染污,我們現在來修學佛法,大家對於自己的自性要有絕對的信心,我們不是沒有像佛一樣,如果說現在假設說,你的心性裡頭沒有這顆菩提種子,那你再怎麼樣去開發它,它長不出菩提的大樹來,但是我們有,我們跟佛一樣都有,只是說我們有太多的塵垢,這個塵垢我們要很勤於清洗、多聞正法,然後少沾染那些習氣,當我們每一個念頭都在淨化,原本以前的習氣可能我要生氣了,我要計較了、我要去貪,我要怎麼樣了,我現在決定我要修行,所以看起來這個人好像沒有什麼差別?他可能就是照一般生活,可是他心上用了很大的功夫,像這樣子,他的習氣的塵垢慢慢地去除了,心性的光明就要出來了,那個光明顯露出來其他的好像都暗淡下去一樣的,這樣子才可以說才不會辜負佛陀的教化,也才不辜負自己本自具足的自性,要尊重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隨意蹧蹋了,這個是我們的發心第七因緣;希望大家珍惜羽毛,你要想人身難得今已得,我好不容易得這個人身,我不趁此時修行,不在這一世發心,更待何時;我想這是我們大家要共同發起的一份心。

    問題討論:
    三、心得分享:

    顧玥珦:多聽,少言,少批評,多觀心,懷歡喜心,塵自清見性。
    鄭詠妮:只要心態好,一切都美好。
    陶康盉:人身難得今已得,今生利用此身好好修,莫待來生無法修!
    蕭宛芸:人人皆有佛性,只因沾染塵垢,只要常以佛法洗滌身心,必能明心見性。
    郭芊筑:
    今生何其有幸得生為人,又能得聞正法,此生不修,更待何時,漸次修行,日久功深必有成就。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There are no activities here yet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