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7/2(三)
    時間: 10:00AM
    地點:線上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p.187「天地人」p.189
    成員:施為貴 陳麗娟 林寶珠 許惠娟 陳華芬 張汶珠 Bibi

    <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
    1. 宗教有各自的【教主】如同各有各的爸爸,尊敬故不宜混合
    2. 彼此的性質不一樣,根本不必合。【教義】也不能混合
    3. 【教徒】可以互相來往,做朋友

    因此,大師說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觀,才合中道。

    <天地人>
    「天、地、人」是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件。天地人各有其道,應該彼此互為因緣。在天、地、人裡,把佛教歸於地。大地眾生皆有佛性,虛空之中,也有很多的土地,不只我們居住的地球;佛教說三天大千世界,每個星球各自都有種種的生物生存。然而天地雖大,人心卻比天地更大,所以經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我們生存在天地之間,重要是把天、地、人融入到我們的心裡。

    【分享】
    華芬:回饋:天地人
    大地承載萬物包容一切也供給萬物所需,人們生長於此應該敬天愛地而不是肆意破壞,佛弟子除了外在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之外更應內省努力用功發覺自身般若真如本性。
    麗娟:回饋: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
    所謂「三教」,釋、儒、道。而「五教同源」,則是延續「三教一家」之說,內容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無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愛,回教的清真」。
    回饋:天、地、人
    *教義不能混合*可以互相來往、做朋友。
    我想大師應該是稟持著以上理念,互相包融、互相尊重,才有每年12/25神明聯誼會。藉此聯誼會交流,將殊勝的佛法義理推廣出去,讓人人都有因緣瞭解及接觸佛法。
    寶珠:看到「天地人」三個字,凡夫俗子如我,直覺會想到天時、地利、人和,這雖與本文所論述的旨趣沒有什麼關係;但人到底還是生存於天地之間,有些事情若能配合天時、地利,因緣成熟時,秉持著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的仁人心態去作為,想必亦將有較圓滿的結果。
    Bibi:唯識學的「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即一切,受薰持種「根身器/器世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