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教材:人間佛教小叢書(二三六) 佛法真義 修行修心-我是誰
    時間:113,11,26
    地點:古坑華山5號步道
    帶領:吳進祥
    成員:
    吳進祥、徐金平、陳月娥、黃麗慧、吳昭菊、段宜美、陳秀惠、王靜雯、邱財福、陳娣娣、李宜芳、林月琴。

    內容摘要:
    「我是誰」這一句話,一般人平時大概很少會去想到這個問題;但如果現在要你反問自己「我是誰?」你又會怎麼回答呢?
    「我是父母。」、「我是子女。」、「我是老師。」、「我是學生。」
    這個問題很難能絕對說得清楚,大多只能從身分、地位、角色來敘述自己。
    「我是誰?」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我是佛!」
    當初佛陀在金剛座上證悟,便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人人有佛性,我不是佛,難道我是畜牲、是餓鬼嗎?當然,我是人,人人有佛性,我要做佛。
    如果你能肯定、相信自己是佛,那麼現在就要問自己:「你有佛的般若智慧嗎?你有佛陀的廣大心量與胸懷嗎?你有佛陀刻苦的忍耐嗎?你有佛陀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嗎?」你既然承認「我是佛」,我就要以佛為榜樣,要承當佛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因此,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關乎佛教興亡,身為佛子難道沒有責任嗎?
    所以「我是誰」,如果你不斷的反問自己,你就會知道,我要對自己負責,我要承擔責任,我要有使命感。我做一個國家的國民,我就要愛國;我做佛教的信徒,我就要愛教;我做一家之長,我就要負責我這一家的日用;我做大家的朋友,我就要遵守交友的誠信之道;我在社會上承蒙各行各業跟我結緣,讓我衣食日用都能順利解決,因此我也應該回報。當你自問「我是誰」?進而承當「我是佛」的時候,我們就要行佛之所行,不僅自己要自覺自悟,而且要能隨緣隨分的度化眾生,覺他圓滿。
    從《阿含經》裡,我們知道佛陀的行誼,他為父擔棺,為母說法,為有病的弟子穿針引線、倒茶倒水,為國王講說仁王治世、國家強盛的道理,為婦女講說端正賢淑之道,更為很多的信徒講說安身立命之道,每日都僕僕風塵。
    甚至佛陀到城中托缽乞食,遇到除糞的尼提,不分尊卑貧賤的為他講說佛法,令他開悟得道;遇見玩耍的孩子,接受他的沙石供養,因而成就後來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造八萬四千佛塔的殊勝因緣。佛陀在接受信徒布施的同時,也開示佛法的殊勝義理,令人心開意解,煩惱頓除。
    現今的佛教,就是沒有佛法給人,只希望社會大眾給我們財富,造成寺院道場產生各種流俗弊端,這是佛教衰敗的最大原因。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想到「我是誰」,直下承擔起「我是佛」的弘化使命;有了佛的慈悲與智慧,這個世間上,甚至世世代代,有這麼多的佛在應化世間,還怕佛法不能興隆、不能普及嗎?還怕眾生不能獲得禪悅法喜嗎?

    吳進祥心得:
    我是誰這一句話,一般人平時很少會去想到這個問題,但如果現在要反問你自己“我是誰?”你又會怎麼回答呢?這個問題很難絕對說的清楚,大多只能從身分,地位,角色來敍述自己。
    “我是誰”如果不斷的反問自己,就會知道我要對自己負責,大師常說要勇於承擔責任,要有使命感,直下承擔起“我是佛”的弘法使命,有了佛的慈悲與智慧,這個世間上又有這麼多佛在應化,還怕佛法不能興隆普及嗎?還怕眾生不能獲得禪悦法喜嗎?最後以大師菜根譚和大家共勉:
    要常想自己如何為別人創造因緣,
    不要想別人給了我們多少的好處。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