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113.9.7遙(月會後)
    逍遙讀書會紀錄(月會後)
    (一)時間:9月7日(週一)3:30-4:30
    (二)地點:光明教室
    (三)帶領人:洪美沙
    (四)出席者:
    葉麗琴、謝秋枝、徐淑美、林志勝、詹春菊、呂文堯、陳秀真、陳雪貞、陳美鳳、陳素珍、劉俐纓、洪美沙等十二人。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一、本次主題:讀完《金剛經》成就的祕訣
    說明:“由故事的啟示”分享各章重點。

    二、內容
    •整部《金剛經》的要旨: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祕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般若,「『應無所住』是真空,而『
    生其心』是妙有」,真空才能生妙有。成就的祕訣在我們能否以「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金剛經》講「空」,說明世間沒有不變、常住性的東西,沒有不依因緣獨立存在的東西,有就是無,無也是有。含攝了「有」和「無」的「真空」,其實就是「因緣」的意思。
    •佛教與生活無法分開,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了解「空」。
    •禪宗南宗禪以《金剛經》,北宗禪則以《楞伽經》印心。
    •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是空不滯空、有不住有。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能夠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永恆的「真我」才能顯現。
    •開悟見性-沒有人能代替你活或覺悟。
    *(1.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元結伴行腳參學,途中想退卻,宗元安慰他說:「我們發心參學,半途而廢實在可惜。今後可以替你做的事,一定代勞,只有五件事幫不上忙。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想要得參透慧命,怎能起依賴的怠惰心?
    2.小偷父親對兒子說,我有傳人了!你悟到識機應變的道理,就知道「隨機應變要靠自己」,別人是不能傳授我們什麼啊!」即成就生命的祕訣不是別人給的,「般若」是我們自己內心本具的,是我們成就的願力,和實踐的執行力。)

    @第四章 無相布施:無限功德(p.106-135),
    •行布施念頭不清淨,為名為利,為得回報,都是有相,功德就有限,要無相,就功德無限。
    •布施應仿效佛陀,不住法布施、不住相布施,沒有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也沒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例子:信徒遇水災祈求觀世音菩薩救助,化身獨門舟、快艇、直升機,信徒還挑三揀四。)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布施要三輪體空: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布施後不求回報的念頭。
    •能破慳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種妙觀:厭離心、慈悲心、菩提心可培養虛空般的平等心。

    @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p.136-157),
    •不住相布施,沒有四相下,建立「常、樂、我、淨」的世界,永恆的「真我」才能顯現。
    •六祖惠能:「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自度指福慧雙修,解行並重。
    •佛教講「無我」就是「空」。「無『我』」即一切事物包括『我』皆是生滅,因緣所生,沒有本體自性。不執著於「我」這個人,則身心清淨才能救度眾生即「無我度生」。自己身心有所安住,也能幫助別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菩薩悟得「無我」才能不受福德,廣興佛事,是「諸法無我」「無我生法」。
    (1)安住在慈悲喜捨上。(2)安住在發心立願上。(3)安住在般若智慧上。(4)安住在禪定戒法上。(5)安住在淨念禮拜上。(6)安住在淡泊謙卑上。(7)安住在放下自在上。(8)安住在學習滿足上。
    *(例子:一休禪師做信徒的成龍快婿。)
    •《金剛經》說的「得成於忍」,指的就是「無生法忍」。忍有三種。
    (1)「生忍」,一個人要維持生命,活得自在,要「生忍」。如為生活,工作上班,必須早起趕車,塞車、寒熱、睡眠不足等身體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見不和、愛恨情仇等必須忍受。
    (2)「法忍」,體認「緣起法」。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都是「緣起緣滅」是生滅的。把心安住於「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搖,就是「法忍」。
    (3)「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一切法無生,根本也不需要忍,即無忍之忍。

    @ 第六章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p.158-p.191)
    •佛陀生氣是不住在情緒裡的,不受情緒擺布。例如佛陀教訓羅睺羅,看起來很嚴肅,卻是出於度化,不住在情緒裡,不受情緒擺布。
    •佛眼可攝一切眼,故諸佛世界的一切眾生,不同的心,佛都知曉,故三心不可得。
    •「五眼」指同一個眼睛,可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這五種不同的境界:肉眼-世人的、天眼-天人所具、慧眼-二乘壽險的、法眼-菩薩所具、佛眼-佛陀照見諸法實相,圓具前四眼更超之。
    •《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聲聞),二者從思惟得(辟支佛),三者從修而得(如來)。」
    • 六祖惠能聽五祖弘忍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澈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向五祖說:「何其自性,本自情清境!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心無所住,需要時間的修鍊,時時警覺自覺,檢查自己的發心是染淨,是正偽,要安住如虛空。
    •《金剛經》要我們「心無所住」,凡所有相,不生愛著,把愛昇華為布施的大慈大悲。
    *(例子:一休禪師做信徒的成龍快婿。)
    •《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聲聞),二者從思惟得(辟支佛),三者從修而得(如來)。」
    *(有個國王,因為心愛王妃病逝,悲傷而不思飲食,有位仙人來訪,說:「我不但可以說出王妃投胎的地方,甚至讓國王直接與她交談。」當與已經投胎轉世成為吃牛糞的甲蟲妻子見,國王問說:「你喜歡生前的我,還是喜歡甲蟲丈夫呢?」答:「喜歡甲蟲丈夫。」而醒覺過去心不可得。)
    •「無住生活」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夠對外境超然,不執著己心的生活。在生活中照見般若自性,得到更自在的生活。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p.192-p.216)
    •無得而修,但不否定修行的得,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無所得」是指「沒有定法可得」。般若妙法,本具有,非心外求,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
    •「如來」就是法身真我。佛陀的來去坐臥是隨順世間相,佛陀證果,但不住佛果之相。
    •《六祖壇經》:「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若識得自性般若,即是見性成佛。」
    *(1.呂洞賓拜訪黃龍禪師,悟得自己以不死藥持守肉身,根本是錯用心機,因億萬劫數仍會墮落六道輪回。要能參透因緣和合,生滅本應無所住,才能隨緣自在。
    2.密勒日巴將身口意三業供養師父。)

    三、回饋
    (一)大家記起故事,說前道後,分享心得,讀書會的確能長養身心健康。
    (二)只有一個小時,複習《金剛經》的「要旨: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再以淺顯的說明,佐以故事,大家較不易忘記。
    (三)謝秋枝師姐聽到密勒日巴故事,敘及密勒日巴父亡,叔叔姑姑強佔財產並苛刻對待其母子,甚至成年後趕他們走的事情;分享其童年,父親被徵兵海外無訊息,叔叔嬸嬸也如此,強佔不分財產給孤兒寡母,甚至反對其升學,寡母返其娘家,孤兒們依祖父母生活,操持農事、家務,16歲憤而離家謀職自立更生...,大家聽了之後很不捨其境遇,幸而秋枝師姐能化悲憤為力量,逆増上緣,扭轉個人命運,能無住生心,護持人間佛教,做很多慈悲布施。後福當無可限量。

    四、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9月16日(週一)1:30-2: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光明教室
    (三)本次重點:1.「大師法語」卡片抽籤與分享。2.下次教材討論。3.增加不同類型讀書會,與培訓帶領人。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