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3.12.036 10:30-12:00/法寶寺一樓會議室
    竹五分會歡喜讀書會
    篇名: 悟/ 導讀人: 熊惠蘭 /記錄人:熊惠蘭
    出席: 吳百通 簡立婷 王諸林 許玉香 吳錦慧 彭璽恩 陳錦雀 徐玉嬌 林家慶 杜珮甄 曾淑妹 熊惠蘭 陳鴻源(13位)
    課文重點:人生有很多的迷,產生許多的問題疑惑,不能解答;假如「悟」了,什麼問題都懂得、都明白,你說成佛還有什麼困難呢?因此,自古以來禪師們只求開「悟」,不求成佛。

    修道者悟道了以後,不管多久以前的事情,都會向他集中而來,不論再遠的地方,也都一一浮現在他的眼前。因此,一個悟道者,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他的一念之間;空間上,東、南、西、北等十方世界,在他也只是方寸之間,當下他就擁有了虛空三千大千世界。

    宋朝蘇東坡曾經做過三首詩偈來表明參禪悟道的三個過程:

    第一個階段尚未參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從分別心上建立的虛妄認識。

    第二階段是參禪尚未開悟的心情:「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進入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時是透過智慧看到的山水,它已不是本來的樣子。

    第三個階段即是悟道後的心境:「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去除了內心貪求執著後,體會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此時見到的山水已是我心內所流露出來的智慧活泉,能以平常心看待了。

    所以無論出家、在家的修道者,不必去求消災免難,應該要求開悟。人家說「一醉解千愁」那是個迷的世界;「一悟明大千」才是一個證道的境界。
    與課文對話
    本篇內容對於會員來說是比較深奧難懂的,所以針對文字般若反覆讀誦,務求明白字面上的涵義,再利用蘇東坡的詩句來一起參悟悟者的心境,大家讀得很歡喜,發言踴躍。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