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法寶-圓覺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新竹竹北一分會-圓覺讀書會
    活動時間:109年03月07日09:00-12:00
    活動地點:龍潭大北坑
    負責人:王瑞蓮 記錄員:蔡福吉 攝影員:詹益明
    參加人員:王瑞蓮 詹益明 邱桂湄 劉富光 林姿君 邱玉純 魏信清 曾金蓮 曾研蓁 李甘春梅 王曾素貞 湯明珠
    重要貴賓: 知蓮法師
    一、活動程序
    1.09:30大眾齊唱讀書會歌及隊呼。
    2.由導讀人劉富光準備題材-《佛法真義》-四依止。
    二、活動花絮:今日由導讀人劉富光準備題材-「佛法真義」「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開啟了佛教經典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因緣中,有了回應、調整與適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的詮釋空間。以「真理」為依據,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之所以不足以為依,因為人的思想、見解各有不同,所以學道應依法不應依人。如《華嚴經》說:「以法為依,以法為救,以法為歸,以法為舍。」依智學不依識學,智是指「無漏般若」的智慧;識是指有漏的「分別意識」。世相虛幻,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分別、認識的現象,時刻都隨著虛幻的世相變化。所以,以識來分別、認識世間的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畢竟不夠徹底。佛法強調要「依義不依語」,語言儘管不同,但意義不能改變,語言只是工具,如標月之指,佛陀縱然有方便示教,然而佛法的緣起、真如、自性、苦空、無常、無我等真理,則是不容許稍有更改,所以就需要遵循「依義不依語」的原則。佛法有了義、不了義;不了義是方便道,了義才是究竟的解脫道。所謂般若是解脫道、菩提心是解脫道,這許多佛法修行的究竟目標,就是讓人解脫煩惱,離苦得樂。萬種的方便,歸根結底,就是人生要喜悅、要解脫、要超越,要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度,和我佛如來同樣地把精神、心胸擴大到虛空,那才是真正的佛心佛意。所謂「以四依止,入佛智慧」,我們親近師長,研究佛法,應該時時謹記,以「四依止」作為學佛的方針,才能把握佛法要義。
    三、活動感言:另導讀人並準備【溯源集】譬如有眼不識泰山,君子之交淡如水,無顏見江東父老,郎中,解鈴還虛繫鈴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導遊等名詞讓我們瞭解該名詞的典故,活動中大家互相聯誼並觀賞魯冰花,大家收穫滿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