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文章: 《六祖壇經講話 -第一行由品 》出自 星雲大師
    時間: 10 8年 3月 22日 19 時至 21時 00分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許乃寅 紀錄: 盧志榮
    出席: 永勤 法師 、覺晴法師 、吳秀鳳 、吳秀鳳 、李浯燕、翁玉瓊 李浯燕、翁玉瓊 李浯燕、翁玉瓊 、陳秀鳳、楊婉霜 、楊婉霜 、鍾慧如 、吳 麗麗、張彩薇、葉杭州、許玉音、游莉端、周麗鳳

    帶領人:
    一、 乃寅 師兄以簡報照片方式陳述親自去廣東南華禪寺,拜謁六祖大師之體會與感想, 讓大眾有深入其境、親臨現場之體驗。

    二、 帶領 人提示 行由品文章「惟求作佛,不餘物 惟求作佛,不餘物 惟求作佛,不餘物 惟求作佛,不餘物 。」顯示六祖大師求法決心,有行動 力,信受奉行,如同二祖慧可大師向達摩祖師斷臂求法之決心。

    三、 五祖弘忍大師也曾告誡弟子「整天只知道修福,不知道要求出離生死苦海。自己的真心本性如果迷而不覺,只是修福,又如何能得度呢?」。神秀一偈「時時勤加拂拭,勿使惹著塵埃」,五祖亦說「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就像自己常常安慰自己做不到,要多睡一點。

    四、 六祖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顯見祖師保護弟子的心,是多麼殷盼期待。

    五、 分享六祖聞法開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顯見六祖求法五蘊皆空,如同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乃身外之物,因為不生不滅。好像中了樂透,只是多滿足感,其實並沒有增加什麼。

    六、 分享「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自度,就是我們要培福、要結緣;要用心、要修慧。所謂福慧雙修,行解並重。培福,也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能夠隨喜隨緣為人服務,就是培福;乃至修橋鋪路,做種種的救災恤貧,這也是培福。。

    七、 分享「衣缽與傳法的關係如何?」,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實相無相字義好像我們讀書會相聚分享,結束時讀書會解散,那到底有沒有讀書會呢?好像談戀愛後失戀,並沒有失去什麼的感覺一樣?

    八、 所謂「要學佛道,先結人緣」。大師說廣結人緣,就是培植無量福德的修行;不肯為人服務,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慳吝、是自私、是懶惰。人生的意義在於願意自我奉獻,所以,常聽人講:「我們要做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種喜捨的善心,就是培福。所以請師兄姊要常常來護持道場活動。

    九、 大師也說有時候對於世間上的知識,也都曉得聽聞,但卻不知實踐,不知奉行。例如:佛經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就是這本經我聽了,但是經文的最後一句「信受奉行」,卻往往做不到。因此,現在一般學佛的人,大都只有半部經,也就是只有「如是我聞」,沒有「信受奉行」。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自悟的能力,以開顯我們的清淨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緊。希望讀《六祖壇經》的大家,都能夠自度,也就是要有「如是我聞」,也要能「信受奉行」。」

    閱讀後分享
    一.永勤法師:慈容法師提到,幸福的要素是「家裡沒病人、牢裡沒親人、外頭沒仇人、圈內沒小人、身邊沒壞人、辦事有熟人、談笑有哲人、聚會有高人、喝茶有賢人、閒聊有達人」。要時時與人結善緣,對於他人的辱罵,要想著是給自己消業障,感謝對方幫您誦了一部「心經、阿彌陀經、金剛經」。希望大眾共同學習祖師大德,將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人人皆有真如佛性,若能用心實踐三好、四給、五和等人間佛教的精神,幸福平安自然降臨。

    二.楊師姊(帶領回饋人):文章非常有深度,帶領人也是用三心來準備,「用心準備、專心導讀、關心大家所獲得感想」。

    總結:今天《六祖壇經講話-第一行由品》文章難度高,很榮幸能夠穿越1300多年與六祖大師在空中相會,非常感動;尤其今晚下雨,大家還精進共學,非常隨喜。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