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活動名稱:蘭陽第二分會–星雲大師全集著作讀書會
    活動時間:2024/3/14
    活動地點:馥森淨饍食養生態園
    帶領人:妙勤法師
    參加人員:林秀儒、吳美珍及宜蘭區多名會長與督導
    材料:獻給旅行者365日-山坡羊十不足
    紀錄:吳美珍
    導讀紀錄:
    《山坡羊十不足》是《獻給旅行者365日》中的一篇精彩篇章,這篇文章講述了星雲大師在旅途中遇到的一群山坡羊,從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深刻道理。
    以下是對這篇文章的詳細心得報告:
    在這篇《山坡羊十不足》中,星雲大師以一次旅行中的真實經歷作為故事背景,向讀者傳達了對生命的深刻體悟。文章開頭,大師提到自己在旅途中遇到了一群山坡羊,這些山坡羊在草地上吃著青草,看似自在而愜意。然而,當大師細心觀察時,卻發現了這群山坡羊的不足之處。
    首先,大師提到了山坡羊們只顧著吃草,而忽略了身邊的風景。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時常會陷入的一種境地,就是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忽略身邊美好的事物,只顧著完成手頭的任務,而忽略了享受當下的幸福。這提醒了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和感恩之心。
    其次,大師指出了山坡羊們之間的關係疏離。他們雖然身處同一片草地,但卻彼此孤立,沒有交流和互動。這讓我想到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和冷漠。我們常常忙於自己的生活,忽略了與他人的情感連結和交流,這使得我們與周圍的人產生了隔閡,讓我們更加孤獨和寂寞。
    再者,大師提到了山坡羊們對於遠方的未知充滿了恐懼。當有人嘗試走出群體去探索新的地方時,其他山坡羊會感到害怕和不安。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面對未知時的恐懼和猶豫。我們常常因為害怕未知而不敢踏出舒適區,放棄了許多可能的機會和冒險。然而,正是面對未知,我們才能夠成長和進步。
    最後,大師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是一次次的修行和體驗之旅,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懷疑和探索的心,勇於面對困難和挑戰,不斷地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這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提醒了我們要時刻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不斷地超越自我,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總的來說,《山坡羊十不足》是一篇富有啟發和深刻哲理的文章,通過作者在旅途中的真實經歷,向讀者傳達了對生命的深刻體悟。這篇文章不僅提醒了我們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更提醒了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和感恩之心,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追求更加美好和有意義的人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蘭陽第二分會–星雲大師全集著作讀書會
    活動時間:2024/2/13
    活動地點:佛陀紀念館雙閣樓
    帶領人:知修法師
    參加人員:林秀儒、林芷芃、江李素月、江芳源、張陳秋容、楊碧珠、呂紀秀英、吳美珍
    材料:佛教與茶道
    紀錄:林芷芃
    導讀紀錄: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故有「茶的祖國」之譽。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分量,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與民生日用關係的密切,由此可見一斑。
    喝茶具有提神醒腦,解膩清腸等功用。民間飲茶風氣的盛行,佛教寺院具有推波助瀾之功。寺院對往來的信徒、客人,常以奉茶作為待客之道,影響所及,民間亦將「敬茶」視為一種普遍的待客禮儀,甚至「飯後一杯茶」已成為一般人的生活習慣。而寺院栽培的茶園往往是地方上最富盛名的茶料,現今享譽世界的名茶,許多都是僧人烘焙出來的,這都足以證明「茶」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佛教對茶的推廣與傳播
    寺院飲茶成風,也重視種植茶樹。採製茶葉,一方面自給自足,一方面也貼補寺院開支,因此和許多名茶結下不解之緣。
    明清以來,佛教寺院大都在深山叢林中,自然的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加上僧侶精心培育採製,因此所產茶葉多屬上品,如浙江普陀寺的「佛茶」、天台華頂寺的「雲霧茶」、雲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尤其是浙江雲和惠明寺的「惠明茶」,曾在一九一五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此外還有餘杭徑山寺的茶、錢塘寶雲庵的茶、四川峨嵋山萬年寺的竹葉青,以及廣西桂平西山庵院等所製造出來的茶品皆中外馳名。
    另外,如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的烏龍茶,其始祖即是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巖茶」,「武夷巖茶」自宋元以來,即一直以武夷寺僧所製作的為最佳。又聞名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其沸湯清澈鮮綠,亦是由洞庭山水月禪院僧侶首先採製的「水月茶」演變而來。明代僧侶製作的「大方茶」,是安徽南部「屯綠茶」的前身;茶葉中最珍貴的「大紅袍」,也與佛教有一段淵源。此外,徽州「松蘿茶」、黃山雲古寺「毛峰茶」,起初也都出自佛門。
    唐代陸羽嗜茶,且精於茶道,被後世奉為「茶神」,他所著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關茶葉的專著。陸羽出身於佛教寺院,一生行跡也沒有脫離過佛寺。《茶經》就是他遍遊國內各地名山古剎,親自採茶、製茶、品茶,並廣泛吸收僧侶的相關經驗,加以總結而成。佛教寺院飲茶風氣,後來隨著禪宗的興盛而傳播至北方,成為民間普遍的風俗。
    宋代著名的浙江餘杭徑山寺,就經常舉行由僧侶、信徒、香客共同參加的茶宴,進行品嘗、評鑑各種茶葉質量的「鬥茶」活動,通過技術的交流後,還發明了把幼嫩芽茶碾成粉末,用開水沖泡的「點茶法」,也就是改煮茶為泡茶的方法,既方便又簡易,此對民間飲茶習慣的普及,有著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茶葉後來由於佛教的弘揚,從中國傳入朝鮮,並在民間形成飲茶風俗的流行。
    西元八○五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師至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參學,歸國時帶回茶種,種植在近江阪本村國台山麓;次年,空海大師也從中國返回日本,帶回很多茶種,分植各地,首開日本種茶之始,並傳播中國製茶技藝。宋代榮西禪師從中國留學回日,又帶走茶種及禪寺的飲茶方法,並於晚年著述《喫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好處,飲茶風氣便逐漸在日本流傳開來。後來聖一禪師和大應禪師都曾到浙江餘杭徑山寺,先後將徑山寺的茶籽和碾茶的傳統方法及茶石臼帶回日本,並在日本傳播徑山寺的點茶法、茶宴、鬥茶,對日本茶道有興起的作用。
    此外,珠光禪師亦曾訪華,就學於著名的克勤禪師,珠光學成回國,克勤書「茶禪一味」相贈,今藏於日本奈良大德寺中。珠光又以其親身實踐,在一休大師的教誨下,創日本茶道,經紹歐、利休禪師的發展,形成了今天日本非常嚴格規範的茶道。影響所及,更擴及文學、美學、哲學、書法、花道,乃至日本人的居處布置、庭院構築、膳食烹調、應對禮儀等,無一不受影響。因此,可以說日本是透過佛教吸收中國文化;而日本人接受佛教則是藉著「茶道」為媒介。
    古代僧侶種植名茶,以好茶接待香客。今天各旅遊休息站也承襲這種風氣,闢有茶屋來招攬遊客,讓旅遊者在悠游大自然的同時,也能享有一杯熱茶,自是別有一番情趣,令人倍感溫馨。
    今天我們能夠品嘗許多名茶,這都是前人努力的成果,而佛教僧侶也付出許多心血。想想一杯香茶,它能排難解紛、閒坐敘舊、同行聚會、共商交易,還能靜心澄慮,體會禪的意境,實在是人們生活中的好夥伴。

    心得分享:星雲大師的《佛教與茶道》以深厚的佛學背景探討茶道的奧妙。書中透過茶的儀式與心靈相結合,呼應了禪宗的修行理念。大師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闡述茶道如何成為一種冥想的方式,引領讀者在平凡的生活中體悟禪意。這本書不僅讓我更深入了解茶道的哲學根基,也啟發我將禪修融入日常,以平和的心境體驗生命的深層美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蘭陽第二分會–星雲大師全集著作讀書會
    活動時間:2024/1/30
    活動地點:蘭陽別院一樓大廳
    帶領人:翟應妮
    參加人員:林秀儒、林芷芃
    材料:忙,就是營養
    紀錄:林芷芃
    導讀紀錄:
    有一段時期,一連有好幾位徒眾因身體有病而住在如意寮中靜養。為我開車多年,曾經擔任人事監院的永均法師問我:「那些人看起來身體很好,但每天又無所事事,為什麼那麼多病?我們每天忙碌不已,身兼數職,為什麼反而身體健康不生病呢?」我隨口回答他:「因為忙,就是有營養啊!」不料這句話在徒眾間流傳起來,成為一句法語。回想起來,我的一生的確是因為「忙」,才少病少惱,身健心安。

    發心作務 體會緣起妙用

    童年時代,我就很喜歡忙。每天雞鳴而起,忙著幫大人插秧、除草、放牛、養雞,忙著和同伴捉泥鰍、找蟋蟀、玩紙牌、說故事。甚至連吃飯、睡覺都是在忙中度過。即使生病,也是在忙的裡面,似有似無地打發過去。忙,不但強健我的體魄,也長養我的耐力。

    及至我十二歲出家之後,雖然生活方式有所改變,但是忙碌依舊,所以我從來沒有適應上的困難。記得那時我忙著早晚課誦、上課讀書,忙著出坡作務、挑柴擔水,忙著看守林園、捉拿山林小偷、護衛山門,甚至忙著立菩提願、發增上心,忙著念佛號,忙著打腹稿……幾乎到了無事不忙,無處不忙的地步。這樣從早到晚,忙此忙彼,不但於己絲毫無損,反倒強化我的身心,增加我的人緣。

    由於我經常自動自發幫忙菜園工作,所以園頭不時送我兩棵白菜、幾粒番薯薑,讓我帶回去燒湯煮麵,與同學共享,彼此皆大歡喜。尤其在隆冬的夜晚,三五好友蹲踞廚房一角,一面忙著偷吃麵條,一面忙著閃躲糾察老師,既刺激又溫馨。如今回味起來,依然樂趣無窮。

    每個月常住創辦的《中流雜誌》出刊時,我也總是義務地前往協助包裝寄發。一天忙碌下來,不但贏得師長的讚美,而且還能獲贈一份雜誌作為酬勞,使我能免費閱讀,先睹為快。這對於嗜書如命,卻阮囊羞澀的我而言,真是無上的珍寶。

    就讀佛學院期間,我不但每天發心煮放參(晚飯)供養大眾,也時常到常住的織布工廠裡幫忙。雖不曾多吃一粥一飯,也未嘗得到一絲一縷的賜贈,但在忙的同時,我深深了解物力的艱難與緣起的妙用,一生受用無窮。

    忙是利行 即是佛法真諦

    所以,在「忙」中,有數不盡的樂趣;在「忙」中,有無限的喜悅;在「忙」中,能安身立命;在「忙」中,能多所體悟。「忙」的生活實在太美妙了!在「忙」中,我感覺到懶惰懈怠實在就是罪惡。

    為了照顧一窩剛生下來的小老鼠,我將牠們偷偷藏在抽屜裡,每天咬破飯粒慢慢餵食。看著牠們從全身無毛到一身烏亮,從未睜雙眼到活蹦亂跳,我感受到生命之可貴在於躍動不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焉能不將自己「忙」起來呢?

    為了同學贈送的幾條蠶寶寶,我在讀書作務之餘,跑全山,摘桑葉,一面注意牠們的溫飽情況,一面還要避免被老師發現,一直養到牠們長大成蛾,破繭而出。這些點滴體驗,讓我及早深入「雖忙猶閒」的三昧,對於我未來的弘法事業具有莫大的助益。

    在佛學院圖書館兼任管理員期間,我除了夜以繼日整理「活頁文選」之外,還經常忙裡偷閒,翻看《水滸傳》、《三國演義》、《基度山恩仇記》等中外名著。甚至在開大靜之後,點著線香躲在棉被裡偷偷閱讀,直至天亮。就這樣數年之間,拜忙中自修之賜,我不但得以遍覽群書,更激發對文學的深厚興趣。

    老師的一聲令下,我忙著奔走油印,供給教材;同學的一句要求,我忙著整理講義,裝訂成本。忙,使我得到師長的肯定;忙,使我得到同儕的友誼;忙,使我意識到集體創作的重要;忙,使我感受到同心協力的意義。在閉塞的深山叢林裡,雖不曾閱讀〈青年守則〉,但我早已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諦。觀世音菩薩因為二六時中忙著尋聲救苦,地藏王菩薩由於時時刻刻忙著地獄度生,所以贏得佛子們的頂禮讚歎。因此,忙是善舉,忙是利行,忙是情義,忙是功德。忙,才是佛法的真諦。

    服務奉獻 領略無上法喜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點燃中日間的戰火;八年後,艱苦的抗戰終於結束,未曾休養生息,又遇國共之爭。十餘年間,我與一般苦難的中國人一樣,忙著逃難,忙著流亡,忙著防空襲,忙著躲戰火,忙著救濟傷亡,忙著收容孤老。忙,給我機會,讓我從揚州鄉下來到南京棲霞,讓我由童蒙無知直至出家求學,讓我從山林僻野走向社會群眾,讓我從徐蚌會戰來到台灣施展弘法利生的抱負。

    剛開始時,為著一個開示,我往往忙了幾個通宵,準備講稿;為了一篇文章,我經常忙了幾個夜晚,搜索枯腸。雖然未曾領過任何鐘點費,亦未曾得到任何稿酬,但是看著台下的群眾由少而多,由點頭會意到拍手鼓掌,看著自己的一筆一畫印成方方正正的鉛字,刊在每期的《菩提樹》、《人生》、《覺生》、《自由青年》等報章雜誌上,一股強烈的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充塞胸懷,實非錦衣玉食、華廈美屋之樂所能比擬。在忙中,我充分領略服務奉獻,不求報償的法喜。所以,我能有能無,能苦能樂,能大能小,能進能退。

    為了讓一本書及早付梓,我曾經守在深山草棚裡達一個月之久,趴在塵泥地上,以大地為桌案,奮筆疾書,寫出我對人間佛教的理想。為了讓一本雜誌如期出刊,我時時餓著肚子,從台北大理街走到萬華火車站,坐火車到老北投,再轉公車到新北投,摸黑步行至山頂,將一本新印的刊物交到老法師手上,才鬆了一口氣。每次完稿,望著魚肚白的天色,再看看錶,往往已是凌晨時分。雖然我整天忙得無人無我,無日無夜,但在我不僅未曾減少什麼,反而增進了信心道念。

    弘法不歇 增長生命力量

    一九五一年,我擔任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每天起早睡晚,忙著帶領學生做早晚課誦、出坡勞動,忙著準備授課及批改作業。此外,還得忙著圈點八十餘本的學生日記及輔導學生的生活。一個月下來,整整瘦了五公斤。儘管如此,我的心靈卻在忙碌中逐漸提升,我的視野也在忙碌中逐漸開闊。忙,開啟人人本具的潛能;忙,發掘方寸自有的寶藏。所以,我喜歡忙。藉著忙,我精進奮發,自強不息。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四、五十年前,正是民生困乏的時代,有人又說:「教書自有香菇麵,教書自有好供養。」但我覺得,教書之樂不在豐衣美食,而在灌輸大家正確的觀念。所以每次收到些微稿費或嚫錢時,我總是拿去購買佛書,與佛子們結緣。忙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實在比黃金屋、顏如玉、香菇麵、好供養更有價值。記得那時我常常為了一場講座,從宜蘭坐上一天的火車到高雄,演說完畢,又從高雄乘夜車回到宜蘭。在北宜線、縱貫線上,我雖然耗費了無數光陰,但生命的力量卻隨著滋長,怎不叫人歡喜?除了定期的講演之外,我馬不停蹄,忙著到工廠為勞工開示,到碼頭為漁民布教,到監獄為受刑人皈依,到軍營為官兵們說法。有人說時間難捱,我卻覺得一天二十四小時瞬息即過,恨不得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時可以使用。

    那時,台灣的計程車剛剛開始營業,我偶爾為了趕路,不得不以計程車協助自己奔忙。每當里程錶跳動一次,我的心臟也隨之起伏跳動。又要忙碌,又想省錢的滋味固然頗不好受,但是每當望著台下聽眾心開意解的表情,看著身邊的工作能夠完成,心中的喜悅真是無與倫比。

    忙碌度眾 長養慈悲包容

    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以後,各個大學紛紛成立佛學社團,廣播電台也增闢佛教節目,一向喜愛文教的我益形忙碌起來。我不但為寺院服務,為信徒講經,還要為學生授課,為電台供稿,整天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雖然如此,我仍感到忙得不亦樂乎。

    為了寺院的落成開光、住持晉山,我經常南北奔跑,親往參加;為了信眾的婚喪喜慶,我往往毫不猶豫,前去致意。漸漸地,應酬日增,但因深恐人情不夠,所以只有自己忙碌,不願對別人失禮。雖說凡事已克盡己心,無奈仍有未如人意之處。我深深感到,未成名時,忙,是一種快樂的修行;成名之後,忙,有時卻成為一種艱難的負擔。俗謂「人為名累」,其實,再忙再苦,我也不累,人情難卻才是累人最甚。所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我還是歡喜忙,所以仍然繼續地忙下去。

    隨著佛教的發展,五十歲以後,我又忙出另一片天地。在建寺安僧、辦理學院、成立養老育幼事業、從事出版文化工作等方面,我都寫下了「忙」的歷史。但有誰知道,我常常為了開導一個頑皮的小孩,忙著想盡辦法;我往往為了疏通一位固執的老人,忙得舌乾唇燥。時間在忙碌地思考、忙碌地做事中飛逝而過。佛經上說:「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在忙碌的度眾工作中,我學習到謙虛耐煩的美德,也長養了慈悲包容的雅量,真是人生一大收穫。

    做地球人 歡喜遍撒十方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忙著帶領弟子們披荊斬棘,啟建山林;平日裡,我忙著在全山掃除各地落葉;假日時,我忙著進廚房供應香客素齋;山洪爆發時,我忙著以身擋水,保衛道場,事後還要忙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颱風來襲,我忙著巡視各地,災後還要忙著修補搖搖欲墜的草寮。經云:「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忙」的生活中,我對於這句話有很深的體會,因為佛光山的一沙一葉中,有我全部生命的虔誠供養。

    近十年來,我的弘法腳步拓展到國際舞台。我曾六去印度朝聖,八赴歐洲弘法;我曾七往澳洲、紐西蘭等大洋洲地區巡視寺務,三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視察佛光山的別分院。為了將大乘佛法傳入西方世界,我去過北美洲的美加一帶三十次以上;為了每年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香港地區我來往不下十五次。在馬來西亞的莎亞南體育館,我主持過八萬人的集會;在印度的拉達克,我爬上海拔四千公尺的高地,向當地信眾弘法。聯合國大廈曾有我過往的足跡,印度總統府、泰國皇宮、美國白宮也留下我和各國領導人會談的歷史。中國的長江三峽,我曾親炙過它的風采;世界的七大奇觀,我也曾一一佇足觀賞。在倥傯的弘法行程中,我瀏覽過莫斯科的紅場風光;在繁忙的北歐之旅中,我見識到瑞典和平幸福的社會主義。走訪德克薩斯州的美國太空總署,使我對尖端科技的成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參觀加利福尼亞州的環球影城,讓我對聲光化電的功用有了深一層的認知。我忙著做一個地球人,將歡喜遍撒十方世界,將自己融入萬物之中,每天過著既充實又幸福的忙碌生活。

    滾石不生苔,流水不生腐。忙,才能發揮生命的力量;忙,才能使我們身心靈活起來。經云:「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說:「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藉著忙,將自己動員起來,才能一鼓作氣,先馳得點。如果能善於忙碌,「忙」就是一帖人生康樂的最佳營養劑。

    心得分享:星雲大師的「忙,就是營養」深刻啟發人對生活的思考。書中強調忙碌不是負擔,而是生命的營養,能激發潛能、豐富人生。他提倡正面的忙碌,透過有效時間管理,追求心靈與身體的平衡。書中充滿睿智的言論,引導讀者在忙碌中找到生命的價值,並學會珍惜每一刻。星雲大師以深邃的禪慧,啟迪我們理解忙碌的本質,使其成為營養,賦予生命更豐富的內涵。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蘭陽第二分會–星雲大師全集著作讀書會
    活動時間:2024/1/21
    活動地點:蘭陽別院一樓大廳
    帶領人:吳美珍
    參加人員:林秀儒、林芷芃、呂紀秀英、吳慧玉、陳明月、陳美雲
    材料:人間佛教–繼承與開拓 星雲大師永遠與我們同行(珍惜師父給我們的智慧寶藏)
    紀錄:林芷芃
    導讀紀錄:
    我這一生,覺得自己非常有福報,從我親近師父的那一年(1953年)開始到現在,我覺得能遇上這樣不可思議、獨一無二的師父,不只是我個人的榮幸,也是天下眾生的福報。因為一路跟隨著師父的步伐學習,不只是工作,包括自己的生命、自己全部的人生,可以說,永遠都是在充滿希望、喜悅當中前進。
    因此,那天在讚頌法會後,我有感而發地說:「師父一生照顧我們每一個弟子,關照每一個弟子,是我們福報不夠,不能把師父留下來。」當年世尊將要滅度,就提醒侍者阿難尊者:「如來具有大威神力,難道不能住世一劫嗎?」說了三次,阿難尊者也沒有反應,原來是被魔王波旬刻意障蔽了。我就在想:佛光大眾,包括我,因為福報不足,所以無法請求師父繼續住世。
    然而,佛的示現涅槃,正是因為救度眾生的因緣已盡,可度化的都已經度化,而還沒能度化的,也為他們留下了得度的因緣。除此之外,一旦佛陀入了涅槃,人世間沒有了覺者,弟子們頓時失去了依怙,於是不得不有所警醒,需要自己振作起來,為自己的覺悟擔起責任。而此刻正是我們弟子,報答師父宏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為師父、為常住、為佛教做更多的事!
    雖然師父選擇在元宵月圓之夜化世圓滿,我更相信師父只是解脫了世間的應化色身,現在他的法身更是遍滿虛空。師父一生精進勇猛地活出了人生三百歲, 如今更是示現了圓滿自在的法身無量壽。
    師父無量無邊的智慧,即使追隨他七十年歲月,到了現在九十歲的年紀,我也還在努力思惟與效法。
    坦白說,我並沒有深厚的善根和夙慧,當年剛接觸宜蘭念佛會的時候,對於佛經講座、定期共修,都使我感覺乏味而卻步不前,甚至想盡辦法藉故缺席,唯一能攀上緣的是唱歌、郊遊,和「古今文選」的課。但是在這堂中文課中,師父高雅的談吐、睿智的思想、廣博的學識,讓我忘了自己曾經有過對佛教的成見與拒絕,不知不覺的想要一生跟隨。

    師父當年在宜蘭的弘法,開啟了一種創新的弘法模式,就是主動到鄉下去搭個舞台、裝個電燈,隨時展開一場佈教大會。為了弘法上的方便,師父也不惜砸下重金,托人從日本購買了許多既有趣又有學習功效的幻燈片,這些幻燈片要以人力來說明,於是組織弘法隊訓練我們年輕人出來講說。講的人要很善說,咬字清晰之外,聲音要很有表情,這不僅鍛鍊出了我們的台風,更加深我們青年參與下鄉佈教的弘法熱忱。
    當時下鄉佈教的活動,除了蘇澳較遠會乘坐火車,在羅東、頭城、礁溪這些鄰近鄉鎮,師父都是帶領我們騎腳踏車去的。那時鄉間的路是窄小的碎石路,沒有水泥路,更不是現在的柏油路,單車騎在碎石路上,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
    記得有一次在頭城佈教,結束後的歸程,那時接近晚上十點鐘了,此時夜闌人靜,整座宜蘭城像進入幽深的夢境,你可以看到一輪明月高掛在天空,月光灑在萬籟俱寂的樹林裡,弘法隊大約三十人乘騎的腳踏車隊,在回程的路上,只有車輪跳躍在田疇小徑「沙沙沙」滾動摩擦的聲響,路的兩旁種了許多高大茂密的夾竹桃,我們一行人穿梭在夜風徐徐,花影搖曳中,沒有一個人開口說話,因為大家都怕破壞了當下如詩般靜謐的情境,那真是一種言語難述的美好情景。
    當天弘法隊伍回到雷音寺後,本來師父習慣性會為大家作一些檢討,結果那天師父沒有集合大家講話,好像忙著構思著什麼。第二天下午三點多,弘法隊集合準備出發再去佈教的時候,師父就拿出他已經寫好的〈弘法者之歌〉,這首歌的每一個詞句,都叫我們深受感動。這首〈弘法者之歌〉,不僅激勵、鼓舞了當時弘法隊的每一位青年,經過半世紀佛光人的全球弘法,這首歌的精神象徵與實踐意義,從宜蘭的鄉間起始,從此弘揚、傳唱遍布了全世界五大洲。對我們青年而言,1956年那個難忘的夏夜,當天燦爛的月光銀河,永遠地閃亮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心得分享:
    師父圓寂之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我從媒體如海浪那樣一波又一波湧現的報導,以及各行各業與師父有緣的人們所寫下的追思弔文中,我驚奇地發現,他們知道的星雲大師,比我們弟子知道的更加深刻廣博,他們對師父的了解,竟比我們這些貼身弟子更加精確。讀過他們追思師父的文章後,我不禁感到慚愧。從這些發自內心的緬懷作品,更加感受到師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師父是真心為世間奉獻、時時廣結善緣的師父,而撰文者從一滴甘露當中,明白了佛法大海中的無限能量。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