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5 年前
1 Achievement
161 Points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日期:2022.11.12
時間:10:00-12:00
地點:線上ZOOM
帶領人:朱繼文副會長
出處:怎樣做個佛光人
明、 清以後的佛教徒總以為隱居山林,不問世事,才算修行,以致佛法真理幾乎在世間隱沒消失。幸賴民國以來,有志之土挺身而出,極力闡揚佛陀的弘法精神,雖已逐 漸喚起佛子的偏差觀念,但由於長久以來佛教徒囿於門戶之見,始終無法放開心胸,大步邁進。成立佛光會即是為了帶動佛子一起深入城鄉,關懷群眾,甚至超越國 界,弘化全球,為眾生分擔更多憂苦,為社會承擔更大責任。國際佛光會不屬於某一個宗派、某一個寺院,也不屬於某一個人,它是一個國際性的團體,我 希望各位佛光會員也應該具備宏遠的世界觀,做一個同體的慈悲人,做一個共生的地球人,做一個明理的智慧人,做一個有力的忍耐人,做一個施捨的結緣人,做一 個清淨的修道人,做一個歡喜的快樂人,做一個融和的佛光人,讓我們將佛光普照三千法界,讓我們將法水常流五大洲中。
李月梅:
現在的佛教所需要的,應如過去太虛大師、慈航法師都曾提倡的「今後佛教的發展寄託在教育、文化、慈善」。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也歸納了四點:第一以教育培養人才,第二以文化弘揚佛法,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
李貞瑩:
佛光人很多,在佛光山的聚集,不是癡聚!我們有興隆佛教的理想,我們有普濟社會的願心。我們知道未來佛教的慧命,完全寄在佛法的事業上。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業,都是傳教的方便。我國自明清以來,教務衰微,僧伽素質下落,主要原因就是佛教沒有事業。社會信眾除了喪葬儀式偶需佛教外,竟不知佛教對它們還有其它關係。三十年來的台灣,我們為佛教造就人才,而這些人才辦了養老院、育幼院、託兒所、幼稚園、學校、雜誌、電台、電視、講堂、醫院、出版社、圖書館等,可以說我們的事業帶動了佛教的發展。
韓秀梅:
菩薩道的弟子,本來就該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台灣號稱大乘佛教地區,但目前能有幾人具備菩薩道的慈心悲願?所以吾人應披心瀝肝,誓願身為佛光人,要以弘法利生的事業為職志!「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只求佛教的發展,不管自我如何犧牲,也是甘心情願,我們決以弘法利生的事業,供養三寶,奉獻給一切眾生。
帶領人結語:
人為了股票漲落,緊張徬徨,覺得時間漫漫,不知如何度過?更有人為了一件事,急得大汗直流;還有一些人,在忙亂中顧此失彼。所以,不管慌張也好,緊張也罷,總會耽誤好事。人,遇到事情必須冷靜思考,因為緊張,說話必有錯亂;因為緊張,做事必有誤判;因為緊張,身心必會失衡;因為緊張,事理必然不明。慌張誤事,豈可不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日期:2022.10.04
時間:14:00-15:00
地點:世界會員大會動書會
主持人:張培明區副會長
帶領人:朱繼文副會長
出處:迷悟之間-慌張誤事
辦事時,有人容易緊張,有人自在從容。如果事情快速成辦,限時完成,這是理所當然;但不能緊張,因為緊張,必定難以周全。
從容做事,按部就班,一一成辦,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從容不是緩慢,不是拖延;如果因循苟且,浪費時日,這也是辦事不力。最好的辦事態度是從容而不拖拉;慎重而不緊張。
人,一到緊張的時候,說話就容易顛三倒四,做事也容易手忙腳亂。緊張容易出亂子,例如拆錯信件、接錯門鈴、誤吃藥物、以醋當酒等。甚至,駕駛車子如果過分緊張,往往在緊急的時候踏錯剎車板,反而踩到油門,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話說有一位生性容易緊張的媳婦,一日接到娘家帶來口信,說有急事。這位媳婦一聽,立刻從床上抱起孩子,拔腿就往娘家跑。
途中行經一片冬瓜田,不慎被瓜藤絆了一跤,抱在手中的孩子也隨著跌到瓜田裡。自己先是一骨碌的爬了起來,摸摸孩子,趕快抱起來又跑。跑回到娘家一看,不是孩子,竟是冬瓜一個,不禁悲從中來,痛哭失聲。娘家的兄長先是對他安撫一番,然後陪同趕回冬瓜田裡尋找孩子,哪知遍尋不著,卻找著了一個枕頭,這個枕頭原來是他當初錯抱的孩子。憂心如焚的媳婦,百般無奈,只得又再抱著枕頭先行回家。回到家裡一看,發現孩子正安然的在婆家的床舖上酣睡著。婆家人等聞言,不禁啞然失笑,一旁的叔叔也忍不住的說:「嫂嫂,你真是太緊張了!」緊張大嫂的名號,因此不脛而走,就此聞名於世。
像上面這個緊張的例子,在我們平常的生活裡,每天也不知道要發生多少起呢!有的人,為了等朋友的信件,精神恍惚,終日不得安寧;有的人為了股票漲落,緊張徬徨,覺得時間漫漫,不知如何度過?更有人為了一件事,急得大汗直流;還有一些人,在忙亂中顧此失彼。所以,不管慌張也好,緊張也罷,總會耽誤好事。人,遇到事情必須冷靜思考,因為緊張,說話必有錯亂;因為緊張,做事必有誤判;因為緊張,身心必會失衡;因為緊張,事理必然不明。慌張誤事,豈可不慎!
李月梅:
現在的佛教所需要的,應如過去太虛大師、慈航法師都曾提倡的「今後佛教的發展寄託在教育、文化、慈善」。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也歸納了四點:第一以教育培養人才,第二以文化弘揚佛法,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南屏別院博愛分會讀書會
時間:2021.10.16
地點:陳璟璐師姐家(高雄市鳥松區大智路116號)
主題:佛法真義 第2集-同體共生
帶領人:朱繼文
出席:朱繼文、李月梅、鄭善品、貢月培、盧瑞隆、李鴻選、貢月培、郭尹穎、陳璟璐、傅鳳蘭。
帶領人朱繼文副會長: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三稱)
我自己近一、二十年來雲遊在世界各地弘法時,為了要做得更像一個擁抱世界的「地球人」,每到一地,我總是入境隨俗的探問民情風俗,並且學習一些當地語言,走在路上,一聲「How are you?」,總能博得對方友善的微笑;站在台上,一句「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往往也能獲得聽眾歡喜的掌聲。我把自己奉獻給全世界的眾生,也希望凡是與我一樣有國際觀的同好,都一起來擁抱地球,為世界的和平安樂攜手合作。
另外,我還成立世界性的國際佛光會,這是一個超越地域、宗教、僧信的佛教組織,我們的目的不只是佛教徒幫助佛教徒、本國人幫助本國人而已,而是本著「天下一家,眾生一體」的理念,所有會員們彼此不分職業、種族、宗教、國家,大家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努力推動淨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甚至結合各地會員的力量,做跨國的服務。
因此佛光會自從創會以來,我們除了舉行各種賑災活動之外,更經常舉辦國際青少年營、國際參訪團、國際互助會、國際學術會議、世界佛學會考、國際文化交流,並且將《禪藏》送往世界各地,在海內外設立獎助學金等等。
總之,我們注重人我,互通有無;我們擴大心胸,包容異己;我們發展文化教育,普利天下有情;我們以地球人自居,從不侷限於一方一宇,我們以「佛教的國際化」為努力目標,而不拘囿於狹隘的地域觀念。
我之所以提出人間佛教的國際觀,主要是感於一般人的愛,都是有緣、有相的慈悲,尤其有親疏、愛憎、人我的分別,因此有比較、計較,繼而有人我紛爭。我希望以「國際宏觀」來打破人我的界線,希望人人都有「同體共生」的認識,因為有同體的觀念,自然就會有慈悲心;有共生的觀念,自然會做個地球人。
所以,我除了在二年一次的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中,發表「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歡喜與融和」等主題演說以外,我也經常勉勵佛光會員要做個共生的地球人,更希望藉著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弘揚,能喚起大家共同建立「世界一家」的美好未來。
只是遺憾的是,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想,有的人思想裡沒有「天下一家」的恢宏心量,因此地球上除了有亞洲人、澳洲人、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之分以外,在不同洲際裡,又分出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不同國度的人。甚至在同一個國家裡,還要用狹隘的地域觀念,分成你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你是外地人,我是內地人;你是外來民族,我是原住民等等,於是造成民族與民族,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其實,哪裡人只是一個代稱,只是一個方位的標誌,事實上大家腳下踩的都是同一個地球,頭上頂的是共同的天空,我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又何必自我設限,何必將自己侷促於某一個國度裡呢?就如現在歐洲有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但現在他們建立歐洲共同市場,都說「我們是歐洲人」。美國加拿大的人,都說自己是美洲人,智利、巴西、祕魯、巴拉圭,都說他們是南美洲人,如果再擴大一點,不就是地球人了嗎?既然同為地球人,就應該「同體共生」,而不應該自我設限,不要畫地做牢才對。
怎奈「同體共生」的真理,畢竟不是人人所能輕易體會,也不是人人都能實踐的,所以世間上的人與人之間還是黨同伐異,國與國之間仍然戰爭不斷。尤其近代的戰爭,多數都是為了侵城掠地,這是由於眾生有地域、種族的情結,所以世界上任何地方,凡是占有了都是他的。有一首短謠說:「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若人從此過,丟下買路財。」可見過去的地球是公產,誰先占有了就是那一個人的。
說到這裡,讓人聯想到一四九三年西班牙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甚至更早之前,中國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就曾七次下西洋,當時他已經到了麻六甲,如果再繼續向前行,就到了今天的澳洲,那麼澳洲就屬於中國的領土了。只可惜中國人「內鬥內行」,對內鬥爭很行,對外卻不開拓,即使是元朝的騎兵強悍,對外拓展領土,曾經遠征到達土耳其、伊朗、俄國,但因為沒有人大智守成,當然就更別說是建設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若以佛教的時空觀來講,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豎的時間上來說,我們的真心本性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在橫的空間上來說,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
既然宇宙法界都在我們的心中,哪裡還有國界之分呢?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我們不必去執取,最要緊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開闊心內的空間;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心內的空間,就能同時獲得心外的空間,因為法界之大,其實只存乎我們的一心之中。
傅鳳蘭:
大師不僅廣引經論以突顯佛教中的「同體共生」 精神,還強調這種精神非佛教所獨有―儒家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來發揚大同世界的「共生」精神,以「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四海之內皆兄弟」來體現民胞物與的「同體」胸懷。
郭尹穎:
從生物學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地眾生「同體共生」的現象。生物 學上有三種的共生:(一)鯨魚與藤壺之間的「片利共生」;(二)人類與 蠕蟲之間的「寄生共生」;(三)水牛與牛椋鳥之間的「互利共生」。動植 物以不同時間呼吸氧氣與二氧化碳,各取所需,相互受惠。在「食物鏈」裡, 草食動物以大地的青草為食物,肉食動物則捕捉草食動物為生,細菌又將死 後的肉食動物分解,變成養分,回歸大地,蘊育草木,如此環環相扣,生生 不息,這就是「同體共生」的因緣法。甚至水鳥的鵜鶘互助捕魚,海狸合力 築壩,海豚群居團結,保持生機,人類日常生活所需,也是仰賴社會各行各 業供給。
李鴻選:
「同體共生」概念與現代科學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相通之處,儒釋 道文化與現代科學並不衝突,甚至能夠為科學發展提供某種可能的思路。這 是佛教的優越性。佛教非科學,然而其根本精神並不違背科學,甚至,比如 「五明」、「資生樂具」等等還可以成為一種真正的科技哲學。
帶領人結語:
正如大師所云:「我們現在揭櫫『同體與共生』作為這次大會的主 題,不但合乎真理法則,更富有時代意義。」「同體共生」,一方面合乎自 然科學(「現代綜合進化論」),另外一方面又體現了人文精神(儒釋道三 教),達到了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佛光山弘揚「同體共生」的精神,一方面 是在完成佛教「化現代」的神聖使命,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弘揚中華文明的根 本精神。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表明佛教的理念 能夠成為社會公共性價值,為現代社會的培育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援。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禮敬大廳讀書會
1.時間:2020年3月1日
2.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3.參加人員:李月梅、詹惠媄、黃素貞、郭尹穎
4.導讀人:帶領人朱繼文 紀錄:朱繼文
5.研讀書目:佛法真義(1)/星雲大師著作。
6.閱讀篇章: 普賢十大願
7.讀書會進行
朱繼文副會長導讀:
在叢林寺院裡,出家人每天早晚課時,會發「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的目的,期能圓滿佛果,普賢十大願真正的意涵是甚麼?以現代語言來詮釋,即:
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學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迴向。
心得分享:
1.李月梅會長:
恆順眾生不是盲目投其所好,不是鄉愿的曲意奉承,恆順眾生應世的慈悲,是處眾的智慧,是圓融的人際技巧,是廣結善緣的方便。能恆順眾生,才能應機說法,才能觀機逗教,不僅個人受益,也能讓四周的人一起得法喜到成長。
2.郭尹穎:
何時回向:
(1)做完功課迴向。(2)每晚就寢前迴向。(3)法會圓滿時迴向。(4)時時刻刻迴向。
3.黃素貞:
稱讚如來:大師如來是語言是”語言佈施”。大師:”修行先修口,讚美很容易,讚美就是修行。”
4.詹惠媄:
廣修供養: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是無限的奉獻,服務奉獻的供養,是最好結緣的方式。
4.帶領人朱繼文總結: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這首四偈句,是華嚴華嚴思想與實踐最好的體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文章:佛教管理學(2)
時間:2020/02/20
地點:路易莎咖啡店 紀錄:鍾佩秦
出席:李月梅,朱繼文,鍾佩秦,鄭善品
鍾佩秦副會長導讀:
因應當前時代進步,除了科學、經濟、教育以外,「管理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說到「管理」,管物還容易,舉凡桌子、椅子、圖書、圖畫….等,任憑你怎移動,它多不會開口,但也因為如此,管得好不好難有定論。管錢你用得多、用得少,錢不會抗議。至於管人,就很難管,因為人有感情,有思想、有意見,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會做種種分別,不過比人更難管是管心,有時,我們會怪罪別人不聽話,不好管。其實自己又何嘗聽話?所謂「心猿意馬」,人沒很高的修養能量,要管好自己的心很難。不過,佛教比起一般的團體,除了具有其他的管理功能,還更有它的特色,尤其在管人、管心方面,佛教的管理有著可觀的內容。
心得分享:
1.帶領人:朱繼文
當今社會企業家大多沒接觸佛法,不知何謂「六度」,但因站在領導的高度,言行中多少多實踐「六度」的內容,所以獲得屬下的信賴,也有些政客,凡事以六度的內涵行事,以民眾的需要,進步為本,所以深獲大眾讚賞。當然也不是只有政治家、企業家需要有「六度」的精神,讓管理更臻成功,家庭、學校、團體、社會,也多需要。
2.李月梅:
以六度法門的管理,可小可大,從小處說,自己本身需要六度來管理;從大處說,用六度管理團體,團體會成功。管理國家,全民會歡喜,甚至管理世界,世界會和平。
3.鄭善品:
過去屏東大學教授陳柏達居士一本「圓滿生命的實現—佈施波羅蜜」內容幾十萬言,只寫了一個佈施的好處,由此可見佈施的重要性。
4.帶領人總結:
總地來說,六度的管理法,就是六個可讓自己得度,也可讓別人得度,自他兩利的法門,是管理學用不盡的好方法。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2020/02/09博愛分會讀書會分享
出處:佛法真義(1)四攝法
作者:星雲大師
地點:陳朝輝家(屏東西勢)
參加人員:李月梅、楊鈞能、傅鳳蘭、李鴻選、貢月梅、鄭善品、陳朝輝
內容:
鄭善品副會長導讀:
化眾生的方法很多,其中以所謂的「四攝法」,就是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方法來攝受眾生。
華嚴經說:「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四攝法是菩薩度眾生的全巧方便,視眾生根器、喜好不同,讓他轉迷成悟,比方說,我佈施給你,讓你產生好感;我對你讚美,讓你歡喜與我相處;我給你種種利行,給你方便;我與同理心與你相處,得到你的信任。如此就能度對方到佛門,這就是以「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心得分享:
1.帶領人:朱繼文
愛語就是巧妙的語言,以仙崖禪師的「夜涼了多加一件衣服」的公案與大家分享愛語巧妙的運用,化解小沙彌驚慌。日本江戶時代,有一位仙崖義梵禪師,在他的寺院裡,共有一百多位的弟子跟隨著禪師學習。其中有一位年輕的沙彌,因為年紀還小,玩心很重,每每在晚飯之後,偷偷地溜到後院去,然後用一個高腳凳作墊腳,翻牆到外面去遊玩。
有一天,沙彌又翻牆出去夜遊,正好仙崖禪師在夜裡出來巡寮,發現後院的牆角有一張高腳的凳子,知道有人偷溜到外面去。禪師沒有驚動任何人,只是靜靜地將高腳凳移開,然後站在牆角下等候。沙彌夜遊回來,不知道凳子已經移走,一腳就踩在仙崖禪師的肩上跳下來,然後他才看清楚竟然是禪師,驚慌得不知如何是好。但是,仙崖禪師非常慈祥溫和,一點兒都沒有責備他,反而安慰他說:「夜涼如水,小心受涼。趕快回去加一件衣服吧!」雖然這件事情仙崖禪師從未曾對任何一個人談起,但從此以後,寺裡再也沒有人在晚飯後出去夜遊了。
2.陳朝輝:
所謂佈施就是廣結善緣,我們今日早上參加傅鳳蘭師姐親家(佛光會員(的告別式,除跟傅鳳蘭親家結善緣,跟今天參加的眾生結善緣,也跟自己的以後(往生)結善緣,往生助念,就是自己結善緣的展現,如常參加會員的往生助念,是跟自己以後往生助念結善緣。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佈施不執著有佈施的我、佈施的人、佈施的物、更不存回報的念頭,達「三輪體空」的佈施才是真佈施。
3.李月梅:
力行就是助其增上。你要攝受他人歸心,就要給他用,先要幫助他成長,進步,給他助緣也就是讓他不斷增上,幫他成就諸事,只要能真心為人服務,以誠懇,歡喜心去從事利益他人的行為,就能成就好因緣。
4.楊鈞能:
人之間是靠緣份,靠志同道合才能共事、共處,我們待人處世,要給對方感動,讓他對我們生起歡喜心。大師有次在與馬相處,馬多低下頭來聽大師開示,表示大師慈心夠,如像我們慈心不夠,馬就仰首望天就落跑囉。
+1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年前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2020.01.05法寶講座--相逢在淨土
(一).淨土是指清淨淨土,莊嚴剎土,也就是清淨莊嚴所在,是諸佛菩薩為度化一切眾生,在因第發廣大本院利所成就,因為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此成就十方無量淨土。
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意思是說,"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淨土"則為大小乘人所共同信仰,共同嚮往的理想居處。
一般人聽說淨土,便自然以為是彌陀淨土;一般念佛,便直覺以為是阿彌陀佛。這是因為中國,日本及韓國,特別弘揚彌陀思想,其實除了彌陀淨土,尚有彌勒淨土,藥師淨土,華藏淨土,維摩淨土...等,以及現世的人間淨土。
(二).回途在遊覽車上,大家發表對淨土言論:
要知各淨土的入學資格,才不會忙修瞎練:
(1)彌勒淨土:
1.稱念彌勒如來法號。
2.發上升兜率淨土的願心。
3.持五戒。
4.受持八關齋戒。
5.出家眾受持具足戒。
6.身心精進,不求斷結。
7.修十善法。
(2)極樂淨土:
1.淨土三資糧:信,願,行。
2.淨福三業。
1
0
0
0
0
0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年前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created a new event
11/24菩薩的必修課
佛光山是菩薩必修的地方,內心莊嚴菩薩臉,
陳教授,佛法真義第一冊~平等,世間不見得都平等 ,常不輕菩薩,
真平等,1.思想正確,有智慧,有仁慈。
2.合乎理性。3.非強制性
同體平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悟。
張教授,施無畏,無畏布施,諸供養法布施為最,語言布施,道德勇氣,自己先不要害怕,健全自己,待人好,
徐居士,菩提心,慈悲心,無我心,忍耐心,
田地,生長五穀禾苗,大公無私,尊重包容,慈悲平等,惜福愛物,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人。勇敢面對,有發心可以自度度人,
日常生活執行平等,佛法不分南北,同理心 ,互換立場,心是永恆的。
感謝因緣。周處除三害(無畏布施),以戒為師,菩薩52階位,一切完全要靠自己多努力,廣結善緣。
From Note:
—
感到開心
菩薩應修課程
例行讀書會
Public
11/24菩薩的必修課
佛光山是菩薩必修的地方,內心莊嚴菩薩臉,
陳教授,佛法真義第一冊~平等,世間不見得都平等 ,常不輕菩薩,
真平等,1.思想正確,有智慧,有仁慈。
2.合乎理性。3.非強制性
同體平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悟。
張教授,施無畏,無畏布施,諸供養法布施為最,語言布施,道德勇氣,自己先不要害怕,健全自己,待人好,
徐居士,菩提心,慈悲心,無我心,忍耐心,
田地,生長五穀禾苗,大公無私,尊重包容,慈悲平等,惜福愛物,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人。勇敢面對,有發心可以自度度人,
日常生活執行平等,佛法不分南北,同理心 ,互換立場,心是永恆的...
11/24菩薩的必修課
佛光山是菩薩必修的地方,內心莊嚴菩薩臉,
陳教授,佛法真義第一冊~平等,世間不見得都平等 ,常不輕菩薩,
真平等,1.思想正確,有智慧,有仁慈。
2.合乎理性。3.非強制性
同體平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悟。
張教授,施無畏,無畏布施,諸供養法布施為最,語言布施,道德勇氣,自己先不要害怕,健全自己,待人好,
徐居士,菩提心,慈悲心,無我心,忍耐心,
田地,生長五穀禾苗,大公無私,尊重包容,慈悲平等,惜福愛物,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人。勇敢面對,有發心可以自度度人,
日常生活執行平等,佛法不分南北,同理心 ,互換立場,心是永恆的。
感謝因緣。周處除三害(無畏布施),以戒為師,菩薩52階位,一切完全要靠自己多努力,廣結善緣。
From Note:
More
24th 十一, 2019 10:00 - 12:00
0 Album
1 Attendee
8607 Views
RSVP
Sorry, but the event is over and you will no longer be able to RSVP or make any RSVP updates for this event
1
0
0
0
0
0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年前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菩薩應修課程--福慧家園
1
0
0
0
0
0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年前
佛光山南屏別院-博愛讀書會
法寶講座記要
10/13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桃燈讀壇經。
禪是什麼?禪是我們的本心自性。
佛不向外求,即心是佛,見性成佛。
惠能的禪法特色,無念,無相,無住。
在家如何修行?
無頌偈,十修歌。
六祖求法,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佛在汝心,呈偈~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黃書瑋,佛光山法師在龍山寺開示,佛光人很有福報,常聆聽法師開示。
法寶堂中聽壇經,專注,開發自性,如何壇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有靈性的動物都有佛性,行解並進,人人皆有佛性等無差別,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家人持戒生活就能自在逍遙,深信果報,心能轉境,佛光山就是西方淨土,心口如一,口念心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見性法之修持路徑,禪,主要的是從心裡來淨化,一切眾生清淨之心,只為攀緣等故要靠定課,攝心,守意,止息,內觀,觀心,觀慧……深信【我是佛】,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即是無念,放下見性,讓自己的眾生都得度,人人有靈山塔,訓練專注心。
1
0
0
0
0
0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