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台北-信義二幸福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信義二 幸福 讀書會記錄
    日 期:111.1.9
    地 點:水盛督導家中
    出 席:14人
    帶領人:黃水盛
    記錄人:陳思夷

    書目: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主題:第一章 總說P35~P51

    內容摘要
    【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作者:星雲大師
    前言:
    ❤大家學佛不能只停留在拿香拜拜,一定要拿起書來,了解佛法內容意涵,用於我們人生道路中,並把佛教發揚光大,歡迎一起來歡喜閱讀~

    ♥️請先閱讀以下提問,請大家稍做思考~謝謝

    1/9黃水盛督導帶領:
    回歸佛陀本懷p. 35而~p.51案設計:
    1. 人間佛教是什麼樣的宗教? 奉行人間佛教可以讓我們獲得什麼受益?
    p. 35
    ●人間佛教並不是讓人迷信的膜拜,也不是叫人盲目的奉獻,人間佛教是啟人智慧、是教人明理的正信宗教。只要我們能奉行人間佛教,就能擁有佛法的智慧,就能了然生命的來去,如此不但現世「生活」能夠安心自在,還能免於「生死」的憂悲恐懼,最終得以圓滿「生命」的意義價值。
    2. 佛陀說法度眾的本懷是什麼?p. 36
    ●人間佛教的信仰是真正符合「信實、信德、信能」的宗教,他能讓我們每一個人獲得生活的安住,讓我們從凡夫的煩惱裡解脫出來,讓我們看清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起」而有,自性本「空」;從「空」就能徹悟自己的真如佛性。然後從人到佛,可以獲得人格的昇華,人性的完成,繼而了脫世間的紛爭而獲得歡喜自在。所以人間佛教是人間真正需要的佛教,人間佛教能夠幫助眾生在人間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這就是佛陀說法度眾的本懷。
    3. 什麼是人間佛教 ?弘揚人間佛教, 應該著重在哪些人間所需要的義理?
    p. 36
    ●應該著重在宣說佛陀證悟開示的真理,如緣起、中道、因果、業報,乃至無常、苦空等人間所需要的義理。
    4. 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是什麼?
    P. 36
    ●要能把握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如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等。甚至我常說,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我們要確實把握這些原則與方向去推動、發展
    5. 人間佛教著重在人間性與生活性。因此惠能大師與百丈禪師說了哪些經典名言?p. 39
    ●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再如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
    6. 中國的大乘八宗,著重在會解的有哪些宗派?以行持為要的 有哪些宗派?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什麼?p. 39
    ●中國的大乘八宗,不管是重在慧解的「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或是以行持為要的「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沒有離開人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眾。
    7. 說說看金剛經中的 「飯時 、著衣、持缽,次第乞已,各代表是悟道者的什麼精神?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代表什麼?而信者供僧,僧者開示信徒是什麼的實踐?
    ●這段經文,看起來只是世間上一般世俗生活的一頓飯,實際上,這頓飯的內容意義非凡,它含有悟道者「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修持與慈悲、智慧。

    例如,「食時,著衣、持缽」,這是說到了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衣冠整齊、形容威儀、安詳有序的依照規矩,手持瓦缽次第去乞食,這是持戒的精神。「次第乞已」,就是不分貴賤,不揀精粗,不分貧富,是忍辱、平等、隨緣、隨喜的精神。再者,托缽時,信者以飯食供養僧團的生活,僧團就以佛法開示信徒,讓大家心開意解,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這是布施的實踐。飯後整理衣、缽、具等用品,接著潔身洗足,晏然端坐,以禪坐安定身心,這就是精進波羅蜜。
    8.華嚴經云:「?,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此人間佛教是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行?我們實踐與效法佛陀的什麼行宜?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學菩薩道;因此,唯有發菩提心的人,才堪任人間佛教的責任,才堪弘揚人間佛教。
    9.佛教不是在行佛是念佛、求佛,拜佛而已,最重要的是什麼?行佛是什麼的實踐,而學佛最終目標是什麼?p. 45
    ●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因為學佛最終的目標雖然是成佛,但是「佛果」在「眾生」身上求,學佛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
    10.透過文章的學習,您認為要怎樣修行才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
    11.中國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各代表什麼精神?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為例,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文殊菩薩大智大慧的般若,普賢菩薩大修大行的行持,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自我、救度眾生的願力,這才能代表今後佛教能普及社會、為人所接受的精神。
    12.要如何把四大菩薩精神發揚才能把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與大乘佛教的四弘願結合,成就無上菩提?p. 46
    ●把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因為人間憂悲苦惱等問題(苦)要解決,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世間眾生貪瞋痴等無明業障(集)要解脫,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眾生感到修學(道)重要,因此「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信仰的目標是成就眾生獲得圓滿的大解脫(滅),因此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13.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發展歸納成哪四點?在這四點中,您最相應的是哪一點?p. 46
    ●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也歸納了四點:第一以文化弘揚佛法,第二以教育培養人才,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
    14.眾生皆有佛性,但因根性不同而有差別,歷代祖師把佛教分為哪些佛教?p. 50,而哪些是屬於入世思想佛教,哪些是出世思想佛教?
    ●佛教分成了人乘的佛教、天乘的佛教、聲聞的佛教、緣覺的佛教以及菩薩道的佛教。在我們認為,人天乘的佛教是入世思想的佛教,聲聞乘、緣覺乘是出世思想的佛教,大乘菩薩道是調和入世和出世的人間佛教。
    15. 大師提出人間佛教要回歸佛陀本懷的主要目的與意義是什麼?p. 51
    ●大家共同服膺在一個人間佛教之下,一起來弘揚人間佛陀的教法,讓人間佛教重新尋回佛陀的本懷,讓佛陀的慈悲、智慧之光,再度普照寰宇,真正為人間帶來光明與希望,這就是倡導「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主要意義與目的。
    16. 有人說佛光山活動很多,大家只有行佛都沒有在學佛修佛,只有行門沒有解門,您的看法是什麼?
    ●對見解不好的大眾慢慢跟他解釋,做義工也是一種修行,不只做義工也要深入佛法,例如行堂水深火熱,修的是忍辱,學習服從,學習放下,行堂是一門大學問。
    ●在行堂心態柔軟會有好因緣。
    ●知賓在道場第一線是道場的親善大使,用慈悲心服務大眾很重要。
    ●佛光山活動多是在接引大眾迎合大眾不同所需,活動存在一般生活中,藉由活動遇到各種像各種挫折,能心平氣和運用智慧來解決,智慧怎麼來呢?要靠大家多上佛學課、多聽開示,學習佛陀的法義,在解門上的學習一定要在行門上用出來,不斷的把佛法用出來,生活一定更有智慧更快樂。
    17. 透過今天的學習閱讀,文章的哪一段或哪句話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人間佛教積極從四聖諦延伸而開展四弘誓願、六度行門,不但是自我修行,也提供了人生解脫的方便,讓生命進入更上一層樓的境界,同時也讓人間佛教成為「行解並重、古今一體」的佛教。學習佛法真的要落實於生活當中,生活中會碰到很多很多的境,就是要用佛法來解決,金剛經從食衣住行契入到六度就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就是要行菩薩道,從每天一早起床種種活動如法如儀就是在持戒,佛法在生活中,不要把佛法想得很難,落實三好就是最好的方法,早上起來給人微笑行佈施,容易從生活中做起。
    ●學佛要發菩提心,落實三好四給,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樂,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仔細思維,確實落實。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諸惡末做,眾善奉行。
    ●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旦知易行難,但只要對焦從行動中做改變,慢慢學習,每天心情快樂相由心生,藉由讀書會討論,學習先給予,種下好因自然有好果。

    18. 透過今天文章的討論後給您帶來什麼樣的啟發?未來會如何應用在您的生活中?可以跟大家分享嗎?
    ●了解佛法這麼好,一定要廣為宣揚,以護持宣揚佛法為己任,自立利他
    ●用如法行為攝受他人
    ●多多結緣,見人多微笑
    ●在行堂越挫越勇,越做越快樂更有自性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信義二幸福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信義二 幸福 讀書會記錄
    日 期:110.11.18
    地 點:會員家中
    出 席:10人
    帶領人:沈蕙玉
    記錄人:沈蕙玉

    書目: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主題:【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內容摘要
    【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作者:星雲大師
    前言:
    ❤親愛的讀書會夥伴們吉祥 又開始我們每個月心靈沉澱 與淨化的精進日,大家學
    佛不能只停留再拿香拜拜,一定要拿起書來,了解佛法內容意涵,用於我們人生道
    路中,歡迎一起來歡喜閱讀
    ♥請️ 先閱讀以下提問,請大家稍做思考~謝謝
    1.讀了前4點,可以說說大師所詮釋的人間佛教?
    2.覺得人間佛教跟自己以前所認知的佛教有什麼不同?
    3.二千多年來因時空,歴代朝代環境因素影響,佛教被扭曲,請舉例哪些不正確的
    說法,如何更正呢?
    4.人間可不可以是極樂淨土,若是可以人間淨土在哪裡?
    5.身為佛教徒如何為佛教正本清源?如何弘揚?妳會怎麼做?
    6.有沒有人可以說: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
    7.佛陀在人間 在大自然中到處有佛法出廣長舌,有沒有人可以舉例大自然默默說的
    例子?
    會長:《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是大師講述佛陀的一生,從日常生活,大師如何弘揚
    佛教,而且這本書是我們明年佛學會考主要的考題內容。
    代瓊:人間佛教是由人創造的,而且佛陀出生、成長、成佛,都是在人間,所以稱
    為人間佛教。
    桂月:人間佛教,可以淨化人心,可以利益大衆。
    代瓊: 不認識佛法的人 以為佛法講苦,是消極的,其實苦 是一種增上緣,要會轉
    念,因為無常,不好的也會變好,所以苦,會激勵你向上,是積極的正面的。
    秀鳳: 夫妻相處是一門功課,緣是注定的,把彼此的優缺點,當做成互補。佛門稱
    夫妻為同修,就是要 共同面對的功課。
    苑如: 以前人以為,因為家境貧窮或者是不如意才去出家,這是錯誤的。佛法是講
    大衆平等,空有不二,知足就會快樂,就是人間淨土。
    代瓊:自心清淨即是淨土,會隨念轉境,遠離貪嗔癡,當下即是淨土。
    富美: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行三好,就是創造人間淨土。
    代瓊: 三法印 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般若,其實也就是要人懂得分享、守法、勤勞、忍耐、專注、靈巧運
    用。
    桂月:水有清淨的一面能照見自己,就是自覺。
    秀鳳:水沒有分別心,由各處匯入,不分清濁,都能融入一體。
    上善若水,包容性很大, 遇阻力則轉,激發向上的能力。
    代瓊:學佛前比較不會忍耐,現在就會懂得隨緣,不計較, 一切都好。
    富美:以前無知,常會吵架,現在 脾氣改好,耳濡目染,會懂得反思自覺,懺悔,
    變得柔軟內斂。
    桂月:學佛後,開了智慧就沒有煩惱,慈悲就沒有敵人。
    秀鳳:學佛以後,煩惱消除,變得快樂開心,尤其法會中把煩惱全部消除,就很自
    在,把佛當是依靠,就不會胡思亂想,放鬆自在。
    苑如:以前是爛好人,不會分別,現在懂得用智慧觀察,多看書多了解佛法。
    會長:短短一期生命要會布施,給人因緣,弘揚佛法,要導正佛法,開心學習,就
    會很快樂。 知而無行,則是無知,所以一定要去實踐,這就是行佛。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陳淑貞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台北-信義二幸福讀書會 uploaded a photo in the album Story Photo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信義二幸福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信義二 幸福 讀書會記錄
    日 期:110.04.18
    地 點: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廠
    出 席:18人
    帶領人:陳智慧、沈蕙玉
    茶師:黃水盛、黃夏薇
    記錄人:陳榮駿

    書目:佛法真義第一冊p.95-97
    主題:四依止

    一、讀書會行程: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似乎應該到戶外走走 放鬆一下心情,所以四月份的讀書
    會,我們擬定到南港茶製場做户外的讀書會
    ⚘4/18 (日) 地點:南港茶製場
    ⚘集合時間:上午8:50
    ⚘集合地點:捷運昆陽站4號出口
    ⚘交通:捷運昆陽站前搭(小5公車)
    ⚘中午用餐:茶製場館內
    二、前言:透過團體讀書會經由聞、思、修、証相互吸收善知識
    三、主題內容綱要:四依止
    四、提問討論:
    首先在讀書會成員接力讀完「四依止」內文後,帶領人拋問題開始一場精彩而熱烈討論,讓我
    們一起悠遊於大師的文字般若法海中。
    1.帶領人做全文消文
    主題:四依止
    在大師的文章裡有一「我們住在哪裡?」文中說:佛陀告訴我們不可以住於色、聲、香、味、
    觸、法等六塵裡,也不可住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中,因為五欲六塵會蒙蔽我們的心
    性,不能自在,不能解脫,只會增加煩惱。
    那我們要住在哪裡?
    就是要住在信仰裡,住在佛法裡,但是佛法廣大無邊,要如何安住我們的正知正念,就是要住
    在「四依止」裡:
    一、依法不依人》
    剛開始依人學法這是學佛的過程,最後就要依法不依人才是真理。
    二、依智不依識》
    「識」是指眼、耳、鼻、舌、身、義再加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還有更多....因為生活中
    本來就會有一些差異和雜亂產生,依般若智慧還你原來的樣子。
    三、依義不依語》
    要詮釋佛法的意義及道理,用全世界各國的語言,闡述佛陀親口說因果、緣起、佛性、三法
    印、四聖諦..真理、真義不會改變,語言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工具來作為傳達而已。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佛法有了義、不了義。
    不了義是方便道,就是用簡單的道理來接引,給他利益給他歡喜。
    了義才是究竟的解脫道。佛法修行的究竟目標就是讓人解脫煩惱 離苦得樂,讓每一位眾生都能
    得度,才是真正的佛心佛義。
    結語:四依四不依,又作四依止,是大乘佛教經論中用來簡別佛陀正法教的判定準則。這四種
    依止為:
    依法,不依人:以教法為依,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以義理為依,不依文句。
    依智,不依識:以真智為依,不依心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以決定諦實的了義經句為依,不依仍有餘義未了,有待解釋闡明的
    不了義經句。
    2.提問:
    ●分享該章節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說說理由是什麼?
    代瓊:覺得「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很難理解,用方便法門去達到目的,依個人根器理解佛法也會
    程度不同,佛法要常常薰喜。
    思夷:當會長最怕初發心義工在活動中碰到道場資深義工師姐大小聲吆喝,覺得道場也是一個社
    會,要想想我們來當義工的初發心是什麼?是要跟大眾結緣,是要修練自己的心性,是要為常
    住做事,不要因一個人就退了道心,那損失就是自己了,這就是「依法不依人」
    春美督導:依法不依人~心中有正法就不會走偏,遇到困惑就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隨時隨
    地)平靜心靈。
    ●有沒有呼應的人生體驗小故事,跟大家分享?
    思夷:一個小故事:有一位旅人,摸黑趕路,到了一處地方要休息,剛好摸到旁邊有一缸清水,
    便如飲甘露喝下水安穩得睡著了,一醒來發現自己睡在墓地,身旁的那缸水是放骨頭的甕子,
    昨晚那顆安穩的心剎那間不見了,這故事告訴我們要有平常心平等心,心不要隨著外境轉,人
    生過得快不快樂都是掌握在你這顆心。
    薇珍:太執著會產生壓力,也容易生病。太執著會產生壓力,造成煩惱,對身體有傷害,回到
    初心,找回真正的自己,學習接受別人的建議,不要受負面言論影響,。
    ●這章節中哪一個佛法觀念最有啟發?可以談談如何實踐在生活中?
    玉招:心裡有佛法一切問題都會解決,心裡也會好受
    蕙玉:心胸擴大到虛空,才能達到真正的佛義,讓心靈平靜喜悅。
    佩華:四依止:佛陀告訴我們不可住於六塵裡,五欲之中,五欲六塵會蒙蔽我們心性,不能解脫自
    在,徒增煩惱
    1.依法不依人:最初依人學法,佛法真理和某一人相應要勤奮用功,一起討論,勿太多意見,深入佛
    法慈悲心會示現,柔軟語言接引大衆,最後要學習並更要注重「依法不依人」其意義正確性
    2.依智不依識:我們講的都是「分別心」,趁我們健康時能做就做不能等,道場就是讓我們學習成
    就佛法的去處,學大師的你大我小謙卑心
    3.依義不依語:不管何種語言皆是用來詮釋佛法義理的,我們終要「依義不依語」依個中道理,意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想辦法以智慧善巧消除煩惱,用慧力對治它,解脫它,超越它,接引衆生得度
    所以四依止,佛教徒以此作學佛和信仰的準則
    謝謝大家今天撥空參加戶外讀書會
    中午在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廠用苦茶油麵線,並由示範廠王先生導覽製茶過程,並教
    導採茶竹婁如何繫在腰上,並用台語唸「製茶打油詩」,豐富又有趣的讀書會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Points Achiever
    Earn points on the site.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gain 100 points on the site first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信義二 幸福 讀書會記錄
    日 期:2020/08/01 13:30-15:30
    地 點:台北道場5F 三好區
    出 席:10人
    帶領人:沈蕙玉
    記錄人:陳榮駿

    書目:佛法真義1
    主題:中道

    一、前言:熱身:誦心經1遍
    二、主題內容綱要: 附方案設計
    三、問題討論:
    1.從本文的討論中,你領悟到什麼是“中道”?
    陳月:在文章中大師以琴師十二億耳的故事為例,琴弦太緊太鬆都不行,需適中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佛佗籍此開示琴師中道。要有智慧查覺自己生活,在各種關係中,都能以融合的心態,來圓滿處理,生活才能圓滿。
    在人際相處之道,也需有中道的智慧,而以婆媳關係更需智慧來相處,在中道圓融相處,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在中道中也有中觀的般若智慧,遇到事情懂得事待理成,知道因果關係,而不太怨天尤人,也就能圓滿人生。
    榮駿:中道並不是折中之道,也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要有般若智慧圓融事務,在中觀的智慧中了解緣起性空,明白有因空而立,不執著於實有,也不執著於全無,調和世間一切,生活才會更美好。
    2.人間佛教, 要如何過中道的生活?
    蕙玉:實際上中道 是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來融和有無,是超越有無,超越得失,超越善惡,超越愛憎的兩邊極端,來導正我們的行為,趨向解脫之道。 大師說:這個世界是一半一半,殘缺也是美,接受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相。這也是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實踐中道。
    3.你覺得你的生活,合乎中道嗎? 可以分享嗎?
    代瓊:以和小媽的因果關係為例,談如何了解因果關係,進而能和平相處,而從中體會「有智使智,無智使力」的智慧,使生活更為圓滿。
    思夷:生活中有因員工上班時間而有困擾,也討論如何以中道來取得更圓融處理方式,能讓工作和情緒上都有圓滿的處理,不偏頗事情才能處理更好。
    結語:佛法講的中道,並非折衷之道,而是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融合有無,以便趨向解脫之道。為不落於偏見, 因此佛陀離於二邊,而說中道。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合的智慧,於諸法,不執著實有,亦不執著全無, 如此體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在日常生活中,思想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用二分法,用圓融 才能中道,有了中道,世間才會太平,人生才能有樂趣,才會有美好的生活。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信義二 幸福 讀書會記錄
    日 期:2020 年 7月 11 日
    地 點:台北道場5F 三好區
    出 席:11人
    帶領人:陳思夷
    記錄人:沈蕙玉

    書目:佛法真義1
    主題:無我

    一、前言:熱身:誦心經1遍
    二、主題內容綱要: 附方案設計
    三、問題討論:
    1.哪一段讓你覺得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本文中印象最深刻的段落:
    水錦:文章中 富翁的四個老婆,大老婆 指的是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
    去,唯有業隨身” 業力是會隨著我們輪迴的。四老婆呢,是指我們的身體,
    不是我們的,死了也帶不走。 三老婆, 象徵金銀財寶,死了也是別人的,
    也帶不走。二老婆呢,是指我們的親戚朋友家人,也不能陪我們死,最多來
    幫忙辦後事,送我們到墓地。所以只有大老婆這顆心,無常到來跟隨我們去
    流轉 。做人要能知恩報恩,要不念舊惡,不造惡,多做善事。
    2.讀了本文後,你對於 “無我”有何不同的體悟?
    富美:“無我”的我,是變化的,例如一個女人的成長,從女嬰、女童,從
    小姐到媽媽,哪一個是我呢?一個人的健康、疾病,歡樂、煩惱都是我的變
    化。“我”不是不變的實有,而是因緣和合,緣生緣滅,所以人的成長是自
    然現象,不要有所罣礙。
    3.佛教常說《無我》,那麽,我們心中應該擁有什麼呢?
    4.對你人生的見解有什麼改變?有什麼啟發?可以分享嗎?
    春美:從小就被教育,要孝順父母,對父母的養育之恩 ,還要以身作則,教
    育下一代 要孝順。 要把握當下,要多為他人著想。
    慧玲:要隨緣做善事,小時候,看祖父為人治病,不收錢,種一些藥草,別
    人有需要,給人治病也不收費。現在自己也種一些藥草,分享給需要的人,
    甚至有人繳不出學費,也會贊助學童,鼓勵他完成學業。所謂“積善之家必
    有餘慶”,讚嘆、祝福慧玲師姐。
    5.對於 “無我如何將這堂課學到運用在生活中?
    代瓊:生命就像四季,春夏秋冬的輪替, 周而復始, 物質也有成、住、
    壞、空的循環,所以對事情不要執著,不要跟自己過不去,要積極面對事
    情,把握當下。
    惠文:因為“無我”所以 “我”是變化的,所以不要太執著,隨著因緣和
    合,要學會轉念,所謂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人轉,一切就能通達。
    蕙玉:我們要利用 這個 無所不變的我,來改變來修正 我們的習氣,把以前
    那個自私自利的我,改變成善美的我,遇到人生的困境,透過學習修正,最
    重要是要去掉我執,還要轉念,以不執、不住的心,成就一切善法,觀念一
    改,勇敢的面對,創造全新的我。
    思夷:人之所以會有三世生命的不斷生死流轉, 就是“十二因緣”相續循的
    結果。就是由最初 一念的無明 ,在身口意上造作種種的業, 生命就這樣生
    死重複 ,不斷輪轉 ,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
    作者是”所以 要常常給人因緣,結善緣,也就是給自己創造因緣。
    結語:要記住名人成功的經驗,看別人為何成功,不要太重視自己,心中要
    有別人,你大我小,要尊重別人,勿自視高傲,要學習常不輕菩薩,不輕慢
    任何一人,因為他們都可能成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信義二 幸福 讀書會記錄
    日 期:2020 年 5月 27 日 20:00 - 21:00
    地 點:會員家中線上讀書會
    出 席:6人 (陳思夷、楊桂月、沈蕙玉、游秀鳳、胡代瓊、黃水盛)
    帶領人:黃水盛

    書目:佛法真義第一冊
    主題:心外無法

    一、前言:
    二、主題內容綱要: 心外無法
    三、線上心得,回答提問:
    1.這堂課令我印象深刻的內容有哪些呢?
    2.這內容對我的生活有什麼相關?
    3.我如何將這堂課學到的觀念應用在生活中?
    四、心得感想:
    帶領人 : 本篇 主題“心外無法”最重要就是 觀照自己的內心 不要隨境界而轉
    不要向外求法。
    代瓊: 以前未學佛前, 自己會算紫微斗數 ,算過去的都很準,可是算未來就不一
    定了,學佛以後,會自我反省,凡事一步一腳印,要有正見、正思惟、行佛,命運
    就改了。
    陳月:今生的命運,會隨著你今生的所作所為而改變 ,所以起心動念都要向善 ,
    不向外求 。
    蕙玉:禪宗慧可大師, 要求達摩祖師幫他安心,達摩祖師問他 說你把心拿來,慧
    可拿不出來,找不到心, 達摩祖師說,我已經幫你把心安好了。這應該也是心外無
    法的例子吧 ,所以自己做自己的貴人,不要向外求神問卜。 佛法不假外求,時時
    返觀自心,天堂就在眼前。
    思夷:世間財夠用就好,汲汲營營,盲盲盲,能獲得多少,人身難得一定要留一些時
    間賺取法財,堅信三世輪迴,這一生累積的福德智慧,會讓你在下一生過得更好,
    不需為名為利奔波,若信念還不堅定,那~平時多行善、結緣,多運用佛法,在生活
    上一定會更安穩,人我相處一定會更和睦,心境上一定會更安祥、快樂~但是~一定
    要記得佛法要如何用,很重要~
    結語:
    經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我們的主人
    翁,一般人只知道澡浴淨身,卻不知道淨心的重要,而任由我們的心在五欲六塵,
    人我是非中奔馳攀緣,佛法是內學,也就是自性,大乘佛教說:「心外無法,法外
    無心」,就是要我們不假外求,而要關照自心,內心清淨了,所謂「菩薩清涼月,
    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內心清淨了,才能映月呀!你心清淨了
    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信義二 幸福 讀書會記錄
    日 期:2020 年 5月 13 日 20:00 - 21:00
    地 點:會員家中線上讀書會
    出 席:9人 (陳思夷、陳月、楊桂月、沈蕙玉、薛惠文、游秀鳳、黃水盛、簡進忠、胡代瓊)
    帶領人:沈蕙玉

    書目:佛法真義第一冊
    主題:空

    一、暖身:讀誦心經
    二、主題內容綱要: 空
    三、提問討論:
    “空”~提案設計
    1.請問本文出處那裡?作者是誰?
    2.一般人都不喜歡“空”,其實懂佛法的人就知道,空 才能建設“有 ,例如 ? 所以因為“空 ”才有希望。
    3.空不是沒有,反而是空了才能擁有,所以“空是?“無”就 是?
    4.到底什麼昰“空 ,如何才能認識空呢?大師舉了什麼例子?
    5.所以這一張桌子是由於?而有,他的真相是?
    6.大師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什麼對聯?
    7.四大是?“地”是指?“水”是指?“火”是指?“風”是指?
    8.四大調和才能健康,所以四大皆空可以說就是?
    9.五蘊是什麼?是構成人身心的五個元素,可見人也是靠什麼才能生存?不是單 一存在的,所以本性也是?
    10.假如把“四大皆空” 換成“四大皆有”有沒有違背佛意?為什麼?
    11.你覺得空有一體有矛盾嗎 ?為什麼?
    12.讀了本文後,你對於 “空 ”有何不同的體悟?
    13.對你人生的見解有什麼改變?有什麼啟發?可以分享嗎?

    1、本文出自於佛法真義第一冊/空,作者是星雲大師。
    2、一般人都不喜歡「空」,其實懂佛法的人都知道,「空」才能
    建設「有」。例如:房屋不空是無法住人的,五臟六腑不空就無法正常運作,所以因為空,生活才有了希望、才有了未來。
    3、「空」不是沒有,反而是空了才能擁有,所以空是無,無量無邊的,「空」的「容量」無限。
    4、大師以一張桌子為例,桌子是結合宇宙萬物的力量「緣起」而有,從一顆種子在土壤裡,受到陽光、空氣、水分、肥料成長為大樹,成為木材、成為桌子。
    5 、也就是說一張桌子是由因緣和合而有,桌子的真相其實是空。
    6、大師寫了一幅對聯來講空有不二:「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
    7、四大是地、水、火、風,地是骨骼、水是血液、火是溫度、風是呼吸。
    8、地、水、火、風四大調和,就能讓萬物健全存活,讓我們活得健康、有意義,所以四大皆空可說是四大皆有。
    9、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這是構成我人身心的五個元素,不能單一存在的,是靠因緣和合才能生存,其本性也是空。
    10、因此把「四大皆空」換成「四大皆有」,既不違背佛意,又能從「有」慢慢知道「空」義。
    11、空有一體並非矛盾,有時說空,無時說有,空有不二。空、有就像錢幣正反兩面,是同體而非分別二邊的。
    12、與會人員讀完這篇對空的體悟:
    游秀鳳、陳思夷、楊桂月提出:
    「空」讓我們不執著擁有,是一種享有的智慧。就像公園,是大家都能共有的。空是一種力量,口袋空了就會想賺錢,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境界時,我們能了知「空」的無常變化,只問當下,「空」其實就是人生前進的動力。
    黃水盛、蔡惠琴提出:
    「空」並不是消極的無為,空其實是要我們以退一步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當我們退一步時,就有了距離,不執著擁有,可以慢慢放下,放下執著就能空了。所以說「空」是建設「有」,只要因緣和合,業力是可以改變的。
    13、胡代瓊以自身為例跟大家分享她的見解。
    比方說結婚生子,但兒子是我的嗎?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我確實生了兒子,但是兒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也有自己的家庭,知道這個事實,就不會過度依賴強求,就能知足。
    沈蕙玉提出:
    就如金剛經所說「有兒子亦非兒子」,就像拳頭,手緊握才有,放開就沒有,空有不二。我們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空」。「有」是要我們破「我執」,「空」是要我們破「法執」。大家把握因緣參加今天的讀書會,尤其是陳月師姐,因為「聽」其實就是一種吸收、一種學習的方式。
    代領人結語:
    大師寫這一篇文章是讓眾生可以從輪迴不息的生命現象“有” 去探討真如自性的“空 ”,是希望世人能夠學習佛陀空有不二的智慧 ,深觀宇宙萬“有”的真理, 奉行佛陀的慈悲喜捨 ,從自利利他的實踐中, 體現“空”的無限的建設性、包容性、不變性與平等性。
    秀鳳 合十...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信義二 幸福 讀書會記錄
    日 期:2020 年 4月 22 日 20:00 - 21:00
    地 點:會員家中
    出 席:12人
    帶領人:陳思夷、游秀鳳、楊桂月、林佩華、沈蕙玉、陳思安、陳榮駿、林善文、黃水盛

    書目:iBuddha 影片
    主題:星雲大師美國西來大學心經講座+般若心經的宇宙與人生觀+勸發菩提心文

    (一)主題內容鋼要:

    ●星雲大師美國西來大學心經講座 觀後心得 信義二陳思夷
    ㄧ.這堂課令我印象深刻的內容有哪些呢?
    1.《般若》自心平等,沒有生死,沒有好壞是永恆圓滿人生,《般若》人人本具,就在心
    源裡,認識《般若》可知苦離苦,會找到解脫安心自在。
    2.照見五蘊皆《空》不是沒有,是因緣合和體,果從因生所以因果關係要了解,事待理成
    ,做什麼事一定有他的道理,有程序有階段,否則不能完成。
    3.《空義》同一件事,境遇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設身處地替人著想非常重要。
    4.般若心經:學習把壞念頭去除掉,心要有三,1.菩提心代表《勇》向上、向前、積極、勇
    猛心、上求下化2.大悲心代表《仁》什麼東西都可失去唯有慈悲心不能丟掉3.般若心代
    表《智》,智、仁、勇士佛法的中心。
    5.心經咒子白話翻譯:去喔去喔大家一起去喔~趕快搭上著個般若正覺得度的方法,一
    起去到就竟涅槃快樂境界。
    6.時時刻刻沒有得失心,沒有《有無》沒有掛碍,沒有生死罣礙就是涅槃。

    二.大師說的心經與我的生活有什麼相關?
    般若般羅密多心經是告訴你用智慧可以從此地到達彼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的方
    法,例如:從無到有,從不快樂到快樂,等等…了解生活中一切皆是虛空,常住壞死,
    (空)是因緣合和,才能成現(有),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生活中能觀自在,
    達到無我就能超脫一切苦厄,用般若智慧給自己力量,充實自己,就能吃苦知苦。
    我們的每天在天堂地獄來來去去,因為天堂地獄在我們(心)中,聚合無常,個人感受
    看法不同,要學習心無罣礙、不計較、替人著想,放下即可安心自在。

    三.我如何將這堂課學到的觀念應用在生活中?
    把(心經)三個心要謹記在心,(菩提心)要有向善勇猛的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菩
    提心的人不能退轉,修忍耐心也是一個智慧,要有承擔力,(大悲心)要深植自己心
    裡,有同理心,為對方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般若心)如何學習智慧,學習安住
    自己的心,學佛是要修行、薰喜的,離不開(因緣果報)種瓜得瓜,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
    思夷合十

    ●星雲大師「般若心經的宇宙觀及人生觀」心得分享 信義二會游秀鳳
    一、這堂課令我印象深刻的內容有二:
    1、大師年輕時看到一個七八歲小女孩背著一個小妹妹,雙
    手合掌,虔誠禮拜,大師深受感動,因感動增加信心
    心,更發願若不能弘法利生,愧對做和尚。
    2、大師曾為了送雜誌到山上的寺廟而接連餓了好幾餐飯,
    大師因為信仰,在受到飢餓之苦時發願普開大門,讓想
    吃飯的都能進來吃飯。
    由這兩處可以看出所有的眾生都活在大師的心中,大師受到
    苦難時發願要普渡眾生,大師受到感動時更發願要弘法利生
    ,大師的心大如宇宙虛空,真空生妙有,所以佛光山能從一
    片荒地而到今天佛光山道場遍滿五大洲。這不正是般若心經
    的宇宙觀嗎
    二、大師說的心經與我的生活最相關的是自在與和諧。
    若我每天能觀照自己內心,能空出煩惱、空出妄想、空出一
    切是非雜亂,快樂歡喜就會現前,就可以產生般若智慧的禪
    定,將自己擴大如虛空,就能不受外境影響,隨緣自在、圓
    滿無礙了。
    若我能認知「我」是眾緣和合,我們都是生命的共同體,不
    必分別對待,同中存異,異中不必求同,眾生平等。因此我
    們應該自覺覺他,分享共有,廣結善緣。大師說快樂是要大
    家一起來製造的,所以提倡五和:就是自心和悅、家庭和
    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這正是心經的人生觀
    三、上完這堂課,我在日常生活中更用心將飯菜煮的更好吃、衣
    服摺疊整齊、家裡內外清潔,希望能給家人感動,希望感動
    能讓信仰有了價值。親人病痛纏身時,我鼓勵他們修持心
    經,希望他們能夠有智慧,能了解病痛的因緣,能戰勝苦
    難,離苦得樂。
    秀鳳 合十

    ♥大️ 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宇宙觀與人生觀,觀後心得 信義二會楊桂月
    信義二楊桂月:淺解~透過無上圓滿智慧,到達自在解脱的彼岸。之佛法要義。依般若波
    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成就至高無上境界。
    一切唯心造 ,智慧不起煩惱,從苦到樂。無到有,必須認識自己 ,觀心自在,有助於
    人生安心立命。因緣結合宇宙萬物,一切物體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造而
    成,因緣無獨立性的,空上有般若,宇宙間有萬物,真空生妙有,缘起性空、(一切有
    為法,如夢幻泡影)缘起緣滅皆是無常,如同現在新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造成人
    心惶惶,此時此刻更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做好防疫工作,面對困難能處變不驚,面對
    挑戰能冷靜寬心,守護家園,守護健康,祈願佛菩薩賜福疫情早日止息,免於災難。最
    後敬祝大家平安健康,喜樂圓滿。
    桂月合十

    ●大師美國西來大學《心經》講座讀後心得:信義二會-林佩華
    1.《講「空」 》空是有 空是無 非虛空 有非真有 無非真無 以不變應萬變,無勝過一切,
    是無所不相,同體共生,萬德洪名,空就是修般若,要求不著急,脾氣慢半拍,癡迷轉靈
    巧,疑忌化祥和
    學般若智慧,是真理,無量光,無量壽,是真理,勿執著,修無修的修行,證無證的佛果,無
    病第一利,和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是阿彌陀佛啊~
    2.《放空自我專注傾聽他人需求》要學習如何在自己感受裡,去體會一個跟自己經歷完全
    不同的人感受,將自己與他人等同相視,一旦我們自認自己百分之百的對,自己就已百
    分之百錯了,皆是別人的錯?自己犯下的過失就是對自己內心的失察?警惕之~
    3.《做該做的事就是成長》
    要訓練自己,為難自己,去做那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例如學習生活中要學得無我,我曾
    被師姐吼過,想想提昇自己的慧力.增加站在他人同理心,學會轉念,我每星五下班趕
    去大寮善後工作多年(生病中責任心仍在)愈難事愈會去做,我跌跤幾次,絕不忘初心,
    生活中看到外面飯菜,喜歡自己會回家試做和他人分享,學勇敢,犧牲,奉獻,服務精
    神,怕苦要不離苦,苦中提昇心靈,心力思考,就是自我的成長
    阿彌陀佛~佩華合十

    ♥大️ 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宇宙觀與人生觀,觀後心得 信義二會-沈蕙玉
    般若的宇宙觀,是四大皆空。“空”是宇宙的真理,佛陀悟道,明白了“性空”與“緣
    起”。般若的人生觀,是要度一切苦厄,而要度一切苦厄,先要照見五蘊皆空。
    “空”不是沒有,“空”是建設“有”的,“空”是“無”,“無”是無量無邊,無
    窮無盡,“空”的容量無限。萬物因“緣起”而有,所以因緣結合宇宙萬有的力量,
    成就萬事。大師寫了一幅對聯: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人也是靠因緣和
    合才能生存,既是因緣和合而有,本性自然也是空,所以人是要互相依賴,相互生
    存,包容萬有,就須要有般若的智慧,認識“空”的真理。
    般若的人生觀,要度一切苦厄。人生苦、樂交織,而苦是必然的,佛教我們要以苦為
    樂,其實“苦”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營養,是一種磨練,“苦”是教我們要怎麼透
    過“苦”,降伏“苦”,進而得到安樂。“苦”是由煩惱產生,而煩惱由罣礙而來,
    而罣礙引起顛倒妄想,所以人生就不快樂。這裡大師教我們要随時觀照自己的心,心
    要空出煩惱,空出妄想,空出是非,改變自己的心念,例如:用尊重包容,對治嫉
    妒心;用慈悲喜捨,對治貪欲心;用溫柔體貼,對治瞋恚心;用般若智慧,對治愚
    痴心。隨時保持一顆清淨的心,不執著,不比較,不計較。正所謂“菩薩清涼月,常
    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與大家共勉之。
    蕙玉合十

    ●個人對「空」及「有」的簡單心得分享,請道場前輩指教:信義二會-林善文
    佛菩薩的觀點: 空有不二。
    凡夫觀點:
    宇宙萬象「空」「有」共存,「有」以「空」而存在,「空」以「有」而豐富,兩者缺一不行。
    「空」不是"無"(nothing),空其實是宇宙('或心)的本質(或最原始的狀態),就是本
    心(佛性)。「空」是既簡單又複雜,凡夫受限於自身根器,用思維語言文字均無法來表
    達「空」。(不思議)
    修行者如何恢復本心(空性)呢?方法是「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出自维摩詰經),就是
    以出世(無為)的心做入世(或有為)的事業。
    無為的心就是「空」(心離相或無所求),而有為的事就是「有」(萬法),是所謂的自性當
    家。能做到二六時中自性當家,是修行者的目標。(但凡夫受業力及習性的影響,能做
    到是非常困難的)

    ♥般️ 若心經的宇宙與生活觀,影片觀後心得
    信義二會陳思安
    般若是智慧,般羅蜜多是從此岸到彼岸,從今生到來世,從苦到樂,從無到有,從不如意到
    幸福美滿,波羅心經的宇宙觀就是四大皆空,空是建設有的,宇宙由虛空4個條件組
    成,地,水,風,火,大地醞釀許多寶藏,水能讓萬物生長,火是陽光溫暖我們,風是空氣
    讓人類賴以維生,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到的就是空,緣起性空,因緣可比喻為
    真空,要先建立起正當的見解,認識和思想,我們對看世間人生萬物都要正確,我特別
    認同大師所說:千里姻緣一線牽,有緣千里來相會,這些都是很膚淺的,宇宙萬物不能
    獨自存在,需要相互依賴,現在的人很多都向錢看,很少向心看,心中的財富,心中的能
    源,心中的包容天地,找到心中的財富是般若,做自己心中的貴人,般若的智慧是淨化
    的,是成長的,不受外界影響,不要人我計較,有時吃點虧,受點委屈,或許這就是你的
    福氣,你的成長.
    大師不斷提到,佛教不一定要你成佛,而是要你悟道,明理,佛教不一定要你信仰,甚至要
    你疑惑,提問,參究,人生是苦和樂交織的,苦是營養,是増上緣,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
    人,煩惱,貪嗔,愚痴是苦,苦不是外面給的,而是在心裡,能知足滿足就是富有,人生生
    老病死是苦,大師舉例自己高齡90,他的弟子都是年輕人卻很喜歡聽他說話,老要有知
    識,有智慧,雖然病了看不見,但他心裡有眼睛,才成就了一筆字,佛教內認為快樂是一
    時的,人生在世終歸還是苦的,觀自在,觀照自己自不自在,有很多人我語言,外在環境
    都不自在,觀照我的心就自在,求人不如求己,苦,空,無常,無我四大佛教基礎,無常不
    可怕,只要肯學習努力,一樣可以改變人生,無我就是認識自己,信教之後更能提高人
    生生命價值.
    大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心經,亦用了許多例子來佐證,演講過程詼諧可愛,讓人如
    沐春風,經常被大師的一句話惹得哄堂大笑,掌聲不斷,這和我認為的大師不太一樣,
    總以為出家人尤其身分之尊貴,說話會很正經,一絲不苟,但大師除了莊嚴更添幾分幽
    默,信手拈來就一個故事,正是他人生經歷和智慧,此次受益良多,現階段正逢人生苦
    難之際,大師說苦是來自心中而非外在,也是給我的考驗讓我成長的過程,期許自己能
    夠更精進,用智慧去面對生活上的挑戰.,
    思安合十

    ●勸發菩提心文讀後感言~信義二會-黃水盛
    1. 這部經典的經名是何意思? 作者是誰? 內容大要?
    ANS:很高興選了這篇經文,往昔少有機會聽聞此經,讓我受益良多。
    勸發菩提心文,作者是清朝淨土宗第11祖省庵大師(別號實賢) 主要是要勸大家要發起菩提
    心,在本文中內容大要是「嘗文入道 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
    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可見要成就佛道必須先發菩提心立堅的願才能成就佛道。
    而發心之相貌有八種: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2. 哪一段經文令我印象最深刻? 最喜歡的是? 為什麼?
    印象最深刻: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
    徒勞辛苦,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以前總覺得個人修行各人飽,可以度就度,從不強求,只要
    心正行善,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中就好,讀了這本經典後方知
    發心立願的重要,若沒有廣大心立堅固的願,即使歷經千萬劫,
    我們依然在輪迴。
    發菩提心的因緣有十種: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
    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
    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令正法得久住故。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
    云何為念佛重恩之因緣呢?我娑婆教主釋迦如來,最初發菩提心,為我等眾生故,行菩
    提道,經於無量恆河沙劫,備受種種艱辛苦難。當我造業時 佛陀則從哀憐憫,以種種方
    便來教化我,而我為愚痴所覆,不知信奉受持。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
    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佛陀
    不捨眾生苦,不放棄每一眾生的慈悲都令我等凡夫相當感動。更期自己能有佛陀的胸
    襟,廣大慈心,讓佛法遍法界度娑婆眾生,期眾生得離苦得樂並同登彼岸。
    3. 讀完這部經典後,他對我的生命有何啟發與影響?
    佛光山道場是一個菩薩道場,而行菩薩道就是除了自己因佛法成就佛道(上求佛道,自
    利)外,更應該用佛法幫助別人也能解脫成就佛道(下化眾生,利他),初發心容易,但
    恆常心難持,以前常因為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讓自己受傷而心生退轉,以前常
    覺眾生難度而退卻,因此我們除了發心之外更應該立堅固願,才能讓我們的發心能持續
    而成就菩薩道。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中之王,必定有因緣,方得發起。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 ,
    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能恭逢此勝會,應常轉法輪,豈能虛度此生。
    水盛合十

    ●大師西來大學心經講座讀後心得 信義二會-陳榮駿
    心經260字中,佛祖花22年在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見其重要性.
    般若,完全指自己,我們並認識自己本來面目,要有般若智慧才能見真我,而般若甚深微妙,
    無法直接說明,大師以求學階段,分小學、中學、大學....不同階段來說明.
    首先小學階段,是要有「正見」,對世間事物,我們有眼睛,可以確實分辨杯子、桌子、椅子...,
    知道世界有善惡,有因緣果報,知道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知道聖賢凡夫,有正確認知,這是正見.
    進一階了解因緣,了解宇宙萬物不能獨立存在,而是有不同因緣匯集而成,花是假相,它是種
    子、泥土、陽光、空氣、水...各種結合起來而成一株花,它是有緣起的,所以要重視因果,要得
    什麼果先要種什麼因.
    再來說明「空」,這部份也是我對佛教改觀很多,常聽人說佛門四大皆空,總以為佛教是較消
    極內斂的,殊不知經由大師說明,空是有建設性的,是積極的,杯子不空,如何再裝水,空間不
    空,如何容納下我們,空不是消極的,而是不受限的容納入萬物,這是十分積極的想法,所以大
    師認為要對空義要有正確的認知.
    在每段經義中,大師都以淺顯故事,來說明義意,更讓人有更深刻印象,大師也鼓勵,讀完經
    典,更要運用在生活中,讓人安心立命,觀照自我本心,讓人生活的更自在.
    榮駿合十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