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4年9月1 8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

    四、出席人員:陳雪霞、范鴻英、薛慶色、翁麗珠、李美雲、莊秀蘭、陳淑貞、唐立麗、何代玉、黃婌媛共1 0人
    召集人及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陳雪霞老師
    <二>、主題帶領:莊秀蘭老師
    <三>、回饋分享:莊秀蘭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星雲大師全集》
    人間佛教當代座談會4生死關懷探討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佛教常講: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何謂「宇宙人生」?佛教對宇宙人生又有什麼看法呢?

    1、「緣起法」是佛陀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出的真理;「緣起」說明宇宙萬有都不能單獨存在,彼此是互為因緣關係的存在。

    2、在佛教裡,宇宙和人生,統名為「世間」。大如虛空,小至微塵,所以,如果要問宇宙到底有多大?只能說宇宙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宇宙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

    3、渺小的人類應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呢?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哪一樣不是從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珍惜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剝奪自然,否則大自然也會向人類反撲。

    4、結論
    佛教認為世間萬象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每個人都應當尊重和關心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生存和生命;並相信生命是延續的,有過去、現在、未來。
    宇宙和現世的人生意義在於「解脫生死」與「證悟涅槃」的過程。

    <二>、閱讀主題:
    1、主題:談禪
    2、內容: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
    禪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的;是心行處滅,與思惟言說的層次不同的。為了介紹禪的境界,雖然不容易談,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1)禪的歷史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默然不語,唯有大迦葉尊者會心微笑。如此以心印心的方法,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至菩提達摩來到中國。二祖神光慧可禪法傳僧燦、道信,至五祖弘忍。弘忍大弟子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將衣缽傳他,終成震爍古今的六祖。而後,禪宗一花五葉蓬勃地流布人間,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2)、禪的內容
    禪就是我們的「心」。不是分別意識的心,是我們心靈深處的「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又呈現於宇宙萬有之中。所以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處充滿了禪機。
    1). 禪與自我:禪師們認為成佛見性是自家的事,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得道的。
    2). 禪與知識:不受知識的障礙,正如「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3). 禪與生活:社會文明影響個人的日常,隨波逐流中超越了五欲六塵,找回和諧與寂靜。
    4). 禪與自然: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效法自然任運逍遙,不滯不礙。
    5). 禪與幽默:禪是一種面對人間萬事萬物的灑脫自在,不拘泥於形式、充滿生機活力。

    (3)、禪的修法
    日常生活中提起疑情、參究下去、身行力學處中得到禪的消息。

    (4)、禪的運用
    1). 超越「有」和「無」,對一個問題的回答,要看問者的來意、境界,而給予不同的點撥與啟迪。
    2). 動靜一如的境界,關鍵在吾人的心去除差別妄逐,證得寂靜。
    3). 佛學提倡解行並重,契入真理,方便實踐,不談玄說妙。
    4). 禪師的心境不計淨穢,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磊落坦蕩的,提得起、放得下的。

    3、帶領人結語
    用疑心參禪,用體會參禪,用問道參禪,終不及用平常心參禪。
    無論行、住、坐、臥,在當下生活中體悟佛法,達成身心自在的境界。 
    正如「暖身活動」帶領人給予「宇宙人生觀」,禪的奧妙,禪的宇宙生命能量,絕非憑空能想像!

    七、回饋與分享
    《陳雪霞分享》
    「參禪悟道」禪門教學以「平常心」自己親身去實踐;在佛教裡,我們常聽人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趙州禪師回應信徒:「我要大便、小便,你能代勞嗎?我要吃飯、穿衣,你能代替我嗎?」所以,如何參禪開悟,你不能問我,要問自己。

    《翁麗珠分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種實事求是儒家精神,與禪學中追求的般若智慧不謀而合,實事求是、誠實不虛假。

    《唐立麗分享》
    「禪是一種從身心靈層面深入體驗、覺察內在真實的修行境界⋯⋯。」禪修在身心放鬆及自我覺察方面雖有益處,但困難在於如何克服內在的散亂心、無明,如何將修行融入生活,而非僅停留在表面的靜坐體驗,才能真正體驗到禪的究竟。

    《莊秀蘭分享》
    佛教造像是透過莊嚴法相撫慰人心,帶給社會祥和氣象,具有安定社會的力量。藉重造像的藝術形象,供奉瞻禮得到靜心與希望。

    佛像造像因朝代而異,主要是受到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藝術風格的影響,展現了各個時期的特色。

    中國各朝代的佛像風格隨著時間推移而演變,從早期帶有印度風格的健美形象,到南北朝時期雄渾莊嚴的造像,再到唐朝的豊滿圓潤、宋朝的趨於寫實,以及元、明、清的趨向世俗化和程式化,都反映了當時的審美觀念與時代精神。

    《何代玉分享》
    多年前我曾参加禪1、禪3、禪7,當時還未研讀佛法,後來又參加了一些共修的團體,在深入修行者的分享中,我認為極為平常的生活事件,而他們却能體驗出其中相應的佛法義理,我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幾年來我接觸了佛光山,上了佛學課,今天又和大家共讀星雲大師的這本「禪學與淨土」,慢慢地我回想這一路走來,從一無所知到現在有所啓發,覺得這真的是很珍貴的安排!

    《李美雲分享》
    這次「攝影班英國旅遊」我與多年的忘年之交、親蜜室友,關係由本來的「像閨蜜、母女、姊妹」而至此次各自安頓;今天「談禪」,若從禪學來看人際關係的問題,或許「世事變遷」我倆關係也有了改變,我們必須重新調整相處的心態,彼此多些同理心、減少情緒反應,並培養對他人差異的接納與包容,從而建立更和諧、健康的關係。這就是「禪心」帶來的效益,多培養覺察力與同理心,才能自益益人吧!

    《薛慶色分享》
    禪與世間並不脫節,「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平時我們總有一種錯覺,以為修禪一定要到深山幽林裡才能證悟,實際上,修禪並不須要離開團體,離開大眾,獨自到深山古寺去苦參。「生活就是道場」熱鬧場中也可以做道場。只要「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心一片光明,靜觀萬物莫不自得。「挑材擔水」日常作務体悟大道,不簡單但仍需日積月累,讓禪深耕在生活中,薰習「禪學」希望處處都能體會「禪味」。

    《結論》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禪宗哲學為何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禪宗公案、機鋒、悟境詩看似滑稽、怪誕有趣,讀來又讓人莫名所以,讀不通就說「我沒有慧根、悟性」。

    如果遵循禪宗祖師苦口婆心,老實修行,以佛學出世思想,目標明確的就是要消除自身的無明、貪戀之心,以佛法的般若智常保清醒,超越現在的我,回歸「佛性」本來的我,就會像慶色老師說的「多多薰習中希望處處都能體會『禪味』。」了,若只是悲觀安於世間輪迴,放棄利眾善行的磨難,就不是佛弟子的言行了!

    代玉老師分享她陸續接觸佛法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平和不亂,雖說「找到了」,而應是更認識「真正的自己」,我們屏息凝視她的笑容中又看到「禪味」了!

    每位成員都能將生命中的點滴轉化為「禪機」帶來的心態轉化,輕鬆、慈悲來面對內心的波瀾和外在世界的挑戰。禪修不再是儀式,而是一種融入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顛倒矛盾、妄想之中,如能明白洞水逆流,千疑萬問,終不及一顆平常心!

    今天暖身帶領人「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到各宗派如何透過修行禪定的境界,調整自己的頻率,看透整個宇宙真面目,得到禪的超生命之光,又是另一個境界,我等之輩就繼續研讀《星雲大師全集》慢慢參悟、安住於當下了!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