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星期前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琴督導課程.
    9月30日上午九點30至十點30Zoom線上讀書會.

    參與人員:羅妙琴督導.葉淑芬督導長.蔡瑞蓉督導.車沁榆督導.莊瓊足督導.賴碧華導導.曾碧玲督導.徐牡丹督導.林孝雄督導。

    帶領導讀:羅妙琴督導.

    課程:星雲大師著《佛教與生活》

    佛教與生活.從生活的空間.生活的時間生活的人間三方面闡述了佛教與生活的關係.佛教的物質生活.佛教的處世生活的精神生活三方面解說佛教與生活的關係。

    ㄧ.佛教的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上的佛法.
    1.從《阿彌陀經》裡看衣食住行的生活.《阿彌陀經》裡敘述的極樂世界.從物質生活方是豐裕而富有的.道路是「黃金舖地」;房子是「七寶樓閣」尚有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另有七寶池. 池底純以金莎布地四邊階道亦以金.銀琉璃. 玻璃等寶合成;穿的衣服所謂「思衣得衣」吃的食物是「恩食得食」交通工具則是「飛行自在」《阿彌陀經》雖講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在物質生活中實行佛法;《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不是要我們放棄所有而是強調佛法的中道生活;在苦樂之間的中道生活.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

    2從五乘佛法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所謂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學佛的五種階位.在人天乘的佛法裡非常重視物質生活;在聲聞.緣覺的階段裡則較重視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對象是在家眾;聲聞. 緣覺的對象是出家眾.食下一般弘法者常常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常常將對聲聞.緣覺的要求用來要求人天大眾.譬如說素食.苦行是聲聞.緣覺的修行方式如果用這種方法來要求家人的生活似乎不太恰當.佛教裡常常講「法心」所謂「發心」即是三種心.
    1.發增上生心可以招感人天果報.2發出離心可以招感聲聞緣覺的果報3發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薩的果報.發增上生心招感的人天果報對物質生活並不採取否定的態度譬如「功名」人天乘的佛法並沒有禁止追求甚至求得愈高愈好;「財富」黃金不是毒蛇甚至擁有愈多愈好在人天乘的佛法不把功名富貴看成絕對可怕的東西只是當你求富貴時必須用合理的方法有了功名富貴也要好好用來造福人間。

    3從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方法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時成了覺者的佛陀也離不開衣食住行.不過佛陀雖然在衣食住行上與一般大眾無異但是它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金剛經》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人的身體是四大合的假體.沒有真我可得.但是我的修行必須藉用這假合的色身.一旦失去了身體則沒有修行可言、所以雖假合的軀體仍然要滋養它即所謂「藉假修真」我們對「住」應抱持怎對樣態度. 俗話説「日食ㄧ飽夜眠ㄧ床」不論是高樓洋房茅逢小屋.ㄧ個人躺下來不過三尺寬六尺長的一席地、人生又何必汲汲於為住苦惱?行的問題只要有一顆「真心」自然可以𣈱遊法界虛空、《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日極樂」過十萬億佛土遠的世界如何能去?「於ㄧ念頃即得往聲」在一念之間我們的心就可以抵達極樂世界可見心的妙用、ㄧ信仰佛教的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心駕馭自己的心唯有擁心去體會佛法、將佛法用諸於日常生活才是最幸福最快樂的。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