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多114.8.7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1.時間:114年8月7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的“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p.21~31)
    4.帶領人:劉珍齡
    5.記錄:洪美沙
    6.拍照:江麗滿
    7.出席: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張晉民、江麗滿、賴平熙、
    洪美沙等7名.

    一、星雲大師的“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為收錄大師在香港红磡體育館之佛學講座内容,1996年《阿含經興人間佛教》、1997年《八識講話》;前者啓發世人「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後者讓人重新認知八識,得以轉烦惱為菩提、轉雜染為清淨。
    二、導言中了解唯識的傳承、八識的相關著作、八識的功能。
    三、重點
    (一)1.我們行住坐臥,吃喝拉撒,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有個複雜的系統在運作,這個系統就是每個人的「八識」。2.什麼是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它們分說是八識,實際合起來,是每個人心識的總稱。3.如果把自我的八識了解清楚,不但懂得眼、耳、鼻、舌、身、意,如何和世間「五欲塵勞」的色、聲、香、味、觸、法之間互動往來;藉由認識阿賴耶識這個生命的主體,更可以知道自己生死來去的原理。所以,弄懂八識,可以說是認識自我的最佳途徑。
    (二)1.「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接觸外境的色、聲、香、味、觸塵後產生眼、耳、鼻、舌、身」的五識,再結合第六識──「意」識,認識了外界的青、黃、赤、白、香、臭、冷、熱、軟、硬等。換言之,第六識與前五識關係密切,因為前五識僅有「境」功能,它們能接收經感官所對應的外物,卻無判別的能力,需要有第六識才能「分別」出外境的美醜、香臭、細滑等。2.「意」識是不需要前五識而可以獨立活動的,稱之為「獨頭意識」,如作夢、禪定境界、白日夢等都是在沒有牽涉前五識的狀況下產生的。所以我們的意念就像瀑流般,不管是醒著或睡時,都沒有停止的時刻。
    (三)1.第六識的「了別」功能分善、惡和無記三種性質,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三種覺受。2.增長善念的修行,能引領我們向善,往上提升,成聖成佛;惡念則導致我們煩惱叢生,無法出離生死苦輪。
    (四)第七末那識,恆常追隨第八識,這種特質也就是「我執」的源頭。佛門「打禪七」、「打佛七」雖是以七日為一期的修持,重要的是在打去第七末那識的我執。
    (五)第八識阿賴耶識接收由前七識傳來的善惡種子,像倉庫一樣儲存著這些種子。
    (六)種子成现形:1.從種子到成熟結果,它的外形和內在都會產生變異。就像河流的淡水流到海裡,就變成鹹水;它的成熟也有不同的時間,如不同的穀物有不同的成熟時間。從種子到結果雖然不會有「種瓜得豆」的錯亂,但由於種子的這些變異性,因此在不同的因緣條件配合下,結果也會千差萬別,甘苦不同,例如同樣的種子,因陽光、空氣、水、土壤、養分的不同,收穫的成果品質便會有所差別。3.有因就有果,雖是不變的真理,但我們累世所儲存下來的善惡種子,可以經由修行、行善等方式改變,從而改變命運的結果。

    四、討論
    (ー)大家對八識經由修行、由識轉智的過程到達到空性智慧仍有許多的疑問,将持續在大師八識講話中的典故與生活故事中理解八識。
    (二)佛教的缘起性空的體認,空中生妙有,大師的人間佛教推廣才會有如心保和尚等信徒的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傳承下來持續恒常的推廣人間佛教。
    (三)周財生師兄以宣講員的使命分享以珍惜宣講因缘,給人因缘,創造因缘来推廣人間佛教,讓大家佩服並學習。

    五、總結:
    (一)帶领人結語:佛法的薰習,能改變人的心性,影響行為並成為習慣,從而改變命運,八識講話讓大家共同來認識並讓自己不斷的精進向前。
    (二)下次讀書會
    1.時間:114年8月14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的“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一八識的修行(p.32~39)
    4.帶領人:劉珍齡
    5.記錄:洪美沙
    6.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