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114/06/19
    時間:10:20-11:15
    地點:奮起湖
    文章:佛法真義 修行修心/一即是多
    內容:
    《華嚴經》的四法界思想,其中「事事無礙」法界,不但事理無礙、人我無礙、一多也無礙;以華嚴的觀點來看,可說是「一個不算少,萬億個不算多」。你認為一只是一,我認為一就是多,沒有錯;你認為多就是多,我認為多是一,這也沒有錯。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也。

    舉例說,我們在這裡講學,用粉筆寫字,粉筆的灰塵飛下來了,這一粒微塵很小,一點也不起眼。這空中的微塵,到處都是;但粉筆中的一粒微塵,也是經過了多少工人製作、分裝後,送到商店裡來販賣,才有這一支粉筆,才有這一粒灰塵。這一粒灰塵,它不是一,它是結合了許多的因緣、許多的力量而有的。

    所以一粒微塵裡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就是多,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它也沒有少,也沒有小。因此在大乘佛法的思想裡,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跟一般人的所知、所見,與一般的分別心不同。

    我們學佛,要從一粒微塵中,去看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一粒米才多大,哪裡能跟須彌山比?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想,這一粒米從哪裡來的?從商人販賣、農夫種田等種種的辛苦,乃至從天地日月、氣候冷暖、雨水甘露,或是人工灌溉等,它結合了天地的力量,才成為這一粒米。它所具足的因緣條件,不能超過須彌山嗎?

    我們在讀文疏時,不也念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此我們要開闊心胸,讓心比虛空還要大;虛空、法界都在我心中,我的心量能普遍到虛空法界,一切都在我的包容之內,那就是「量周沙界」了。

    心得:吳進祥
    在生活中一個不算少,千百萬個也不算多,縱使有很多的零,前面没有一個一也是零,所以一就是多,多也就是一,在百工各業中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多少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一粒微塵包含了三千大千也是一,它没小也没少,假如把一和多,你和我,是和非都統一視為一體,那又何必要仇恨,對立,天下都是有緣人,有緣就相聚,無緣就分開,緣起緣滅不必計較是非好壞,這個宇宙彼此之間都是因緣關係的存在,所以我們要感謝因緣,不要破壞因緣,更要珍惜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最後以大師菜根譚和大家共勉~~
    要常想自己如何為別人創造因緣,
    不要想別人給了我們多少的好處。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