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活動名稱:普門-說故事讀書會
    活動時間:2024/6/25(二)19:30~21:00
    活動地點:Zoom 線上
    召集人:莊瓊足督導
    帶領人:陳麗雲
    參加人員:
    陳賽香/莊瓊足/李政霖/朱興蘭/陳麗雲/
    張淑華/陳美淑/溫琇淳/冼淑蓮(共9位)
    記錄:冼淑蓮
    閱讀文章:
    2024年佛學會考題本
    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前言:歡迎新朋友。
    美淑師姐的朋友琇淳師姐,今日與我們一起參與讀書會。

    一、文章導讀:
    ⭐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新版書籍P.136~P.156)
    ▶️「我」在哪裡
    ▶️一念慈悲,吉祥圓滿
    ▶️沒有不能度化的人, 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發心當下,無限可能
    ⭐佛學會考精選提要~第五章~
    74. 人生的意義,在於當我們的肉身在這一期生命中壞滅了,而我們曾經 種下的福田,卻已然遍地開花,遍地結果。(137頁)
    75.人生忙忙碌碌,我們應該讓身心有所安住,更進一步還要幫助別人也 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1)安住在慈悲喜捨上;
    (2)安住在發心立願上;
    (3)安住在般若智慧上;
    (4)安住在禪定戒法上;
    (5)安住在淨念禮拜上;
    (6)安住在淡泊謙卑上;
    (7)安住在放下自在上:
    (8)安住在學習滿足上。(139頁)

    76. 佛教講「無我」就是「空」。「無我」即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沒有本體 自性=(140頁)
    77.「我」應該要具有四個條件:要能主宰、要能常住、要能普遍、要能 自在。(140頁)
    78.《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積極地從否定上 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能夠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 無障礙,永恆的「真我」才能顯現。(140頁)
    79. 娑婆世界又稱「堪忍」的世界,因為世間充滿煩惱、痛苦,事事可忍, 就可以成就。忍,就是忍耐。忍耐逆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於真理 而不動心。忍,可分為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金剛經》說的 「得成於忍」,指的就是「無生法忍」。(142頁)
    80. 體認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都是「緣 起緣滅」,把心安住於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搖,就是「法忍」。體悟「緣 起性空」,才能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142-143頁)
    81.「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本來沒有,一切法無生,根本也不需要 忍,即無忍之忍,諸菩薩因此不受福德相的限制。(143頁)
    82. 聖賢菩薩「心不住法,得成於忍」,因此「得忍菩薩」的「無漏」功德 勝過「寶施菩薩」的「有漏」福德。(143頁)
    83. 菩薩若能明白一切法「無我」,皆由因緣所生,即與空性相應,內無貪 念,外無所得,不為外境所動,這樣證得「無生法忍」,以此「住心無 住」的內證,即能廣興佛事,度無人之眾生,得無我之佛果。(144頁)
    84. 菩薩的「無生法忍」,就是無我、無相,不執著在我,也不執著在布施 的相、福德的相,是「諸法無我」、「無我生法」的真實之境。(144頁)
    85. 推行人間佛教,正是源於 「無我度生」。弘法,不要執著於自己的、或 是傳統的,一旦住法執著,就被法所拘泥,不能夠權衡變通。(149頁)
    86. 四小不可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水可以滋潤大地,沙彌將來可以 成法王,小女孩長大可以做皇后。(151頁)
    87. 佛法重於實踐,而世間成就的秘訣,是獨當一面、能實踐的執行力。 要發大心,就要無我;越是無我,就能對更多人奉獻,越感受不到自 己的各種執著,就能有更大的包容。(153頁)
    88.所謂的我,有三種:真我、假我、神我。真我,是如來所證的「八 大自在我」;假我,是凡夫眾生有所執著的我;神我,就是邪魔外道的 88. 所謂的「我」,有三種:真我、假我、神我。」 我。真我就是諸法平等的真性。(154頁)
    89.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就為佛光人訂出四大工作信條:
    (1)給人信心-多關懷讚歎他人;
    (2)給人歡喜-把歡喜帶給別人;
    (3)給人希望-多期待鼓舞別人;
    (4)給人方便-凡事相助不推諉。
    我們的心永遠向別人開啟,向世界開啟,奉行這四大信條,才能與 《金剛經》的「無我度生」相應,才能證入實相般若。(155-156頁)

    ===============================================
    二、討論、提問、分享
    美淑師姐:第143頁提到“無法生忍”,
    ☆「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本來沒有,一切法無生,根本也不需要忍,即無忍之忍,諸菩薩因此不受福德相的限制。因為菩薩行利益眾生之事,是發菩 提心,不著相布施,而不是貪求福德利已。聖賢菩薩「心不住法,得成於忍」, 因此「得忍菩薩」的「無漏」功德勝過「寶施菩薩」「有漏」的福德。請問~什麼是有漏?無漏?
    興蘭師姐:
    首先要謝謝麗雲師姐充足的準備,帶領今天的讀書章節,收穫滿滿。
    對於美淑師姐提問的問題,個人覺得~有漏、無漏功德之“漏”字,
    應是指“不究竟、有所求、有煩惱”。
    無漏~可解釋為“清淨、無雜染”。
    福德與功德,分別為修福、修慧,是故福慧雙修。
    修福,煩惱無明無法斷除;
    修慧,清高自視,有如貧窮的僧侶,無人供養。
    淑華師姐:
    大師為佛光人訂出四大工作信條,四給,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在生活中帶來許多的溫馨,也結許多的善緣。
    淑蓮師姐:
    曾經聽過覺培法師,對“給”的另一說法~
    給人“需要”;而不是給人,自己想給的。
    書裡也提到,平等的布施度濟,不分怨親,不分人我,廣大平等的布施....
    這對我是個很不容易的功課。
    麗雲師姐:
    得成於忍,無法生忍。金剛經教導我們,安住於真理而不動心。書裡提到一休禪師的故事,用善巧智慧的方式來解決世間的難題,我們的星雲大師一直以來,不拘泥任何形式,對弟子們,投其所好,因材施教。法華經也提到~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為之說法。在在體現,大師所說,沒有不能度化的人,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今天帶領讀書會,更讓我體會大師所說~“發了心,就沒有了不能完成的事”。
    瓊足督導:
    今日麗雲師姐帶領讀書會,很受益。用心準備功課之外,還有許多的舉例補充。讓我們對金剛經的教導無我度生、無上慈悲,更有概念。接下來的讀書會,麗雲師姐要多多帶領,讓大家有更多的互動成長學習。
    政霖副會長:
    美淑師姐提問的“有漏功德” 與“無漏功德”,我建議要回到大師在文章裡提的前後文關係來解釋,會比較全面。而非在於“有漏”與“無漏”的單字解釋,這樣會拘泥在字面解釋。或許我們都再詳查資料或再請教師父,下次讀書會再來說明討論,這樣做法會更好。
    ================================================
    三、帶領人總結:李政霖副會長
    今日大家上線來共讀
    “成就的秘訣~第五章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謝謝麗雲師姐用心準備今日的讀書會,完全實踐大師的教導,「發心當下,無限可能」。師姐們提出問題並踴躍的分享心得,從金剛經到大師教導的三好四給,無論在生活上或修德、修慧,都有無限的啟發。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