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Home
Founder
Back
Biography
Work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bout HBRA
Back
About Us
Know HBRA
Types of HBRA
Online Forms
Back
HBRA Application
Existing HBRA Update
Volunteer Application
Contact Us
Resources
Back
Good Books
Planning & Designs
Q&A
Download
Events
Back
Upcoming Events
News
HBRA community
Groups
Events
Videos
Audio
Photos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Photos
People
Albums
Videos
Events
Groups
Search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Remember me
Login
I forgot my username
I forgot my password
Loading cover...
Drag cover to reposition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days ago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2025年9月星燈法雲讀書會內容記錄
日 期:2025年9月24日(三)
時 間:20:30-21:30
地 點:Line會議室
參加者:林郁婷、陳淑芬、徐婉玉、周麗霜(共4人)
帶領人:林郁婷
記 錄:周麗霜
主 題:《佛法滿人間》p152-163
透過分段導讀方式讓大家了解文章內容並以「聞、思、修、證」的方式引導大家思考分享。
一、 佛教為什麼都鼓勵我們要廣結善緣?
1、婉玉:當代社會中,人無法完全獨立,難免會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因此,廣結善緣是一種積極的善業行動——先幫助他人,未來因緣成熟時,也可能自然獲得他人的幫助。
這種善緣不應出於功利心,而是源自真誠的善念與助人之心。真正的善緣,是不著痕跡、默默地與人建立的深厚連結。
2、淑芬:在尚未接觸宗教團體之前,對「廣結善緣」與「先付出才有回報」的觀念並不清楚,直到某師兄一句話點醒:「你沒有跟人家結緣,為什麼希望人家來幫助你?」這句話成為人生轉捩點,促使我開始精進修行與付出。雖然善因緣尚未明顯顯現,但我感受到不好的事情逐漸減少,彷彿在付出的當下,那些不良的因緣也悄悄地被化解了。這讓我更加堅信,真誠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種轉化與淨化的力量。
3、麗霜:對我而言,廣結善緣是一種自然融入生活的態度——看到有人需要幫忙就去做,不需刻意思考是否在「結善緣」。許多人將助人視為累積功德或福報的手段,但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你實際做了什麼,而非你期待得到什麼。我傾向以星雲大師所提「四給」的精神來理解善緣: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方便。這是一種無形的付出與練習,是在日常中學習如何真誠地給予,而非計算回報。善緣的本質,是在不著痕跡中,讓自己成為一個能溫暖他人的存在。
二、你現在還有想住在什麼樣子的生活或者思想裡面嗎?
1、淑芬:我所追求的,是每天都能清靜地過生活,少煩少惱就好。現在正慢慢調整自己的境,學習不去執著於煩惱。有些念頭,不必深究;想太多,反而成為更大的煩惱。放下,是一種智慧;簡單,是一種福氣。
2、婉玉:我對生活沒有特定的物質要求,不追求豪宅或高品質的享受,只希望日子平平順順,學會隨遇而安、以平常心過生活。這些物質享受終究是無常的,昨日花蓮的災難事件,更深刻地提醒我們:世事瞬息萬變,無常才是最真實的註解。唯有放下執著,才能真正安住於當下。
3、麗霜:在物質生活上,我學會先問自己:「這是需要,還是只是想要?」真正有需要才去購買;若只是想要,則提醒自己克制慾望,減少對物質的貪念。只要不與他人比較,就不容易產生執著,更能知足於當下。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是人生的大智慧。
三、大家對「禪和子」有何見解?
1、婉玉:初次接觸「禪和子」一詞,從文章中理解到它代表的是一種「和諧的禪心」。現代人做事常因目的導向而本末倒置,初心漸漸模糊,失去了原本純粹的動機。文章也引發我反思:若他人因我們的言行而感到害怕或擔心我們生氣,是否代表我們的行為需要修正?這正是一個契機,提醒我們檢視並改過自身的缺點。因此,我認為「禪和子」是一個極佳的修身養性方針,引導我們回到初心,以和諧、柔和的心態面對人事物,在生活中實踐真正的禪意。
四、你在團體中如何做到和諧?
1、淑芬:上週六三位義工遭遇被消災事件,大家體諒法師身兼多職、事務繁重,選擇以和為貴,不多言。值班結束前,法師主動向大家道歉,坦言因為事情太多,語氣不佳,深感抱歉。這一幕成為深刻的借鏡——當我們語氣不妥時,能夠即時向對方說一句「對不起」,不僅是修養的展現,也能避免日後相見兩相厭。誠懇的道歉,是維繫善緣與人我和諧的重要一環。
2、麗霜:在團體中,最重要的是態度與語氣。對於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必執著於誰對誰錯,避免當下爭執引發口角與不愉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適當距離與分寸,這是維持和諧的關鍵。因此,與其事後懊悔,不如當下就避免爭執。真正重要的不是爭出對錯,而是如何把事情完成並圓滿。我認為「老二哲學」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學習示弱、退讓,讓有意願的人去做,自己不必強出頭。這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維持團體和諧的方式。畢竟,爭強好勝並無太大意義。
五、三篇文章中那段話讓你覺得很受用?
1、婉玉:「人生不要逆緣,如逆水行舟,若心力不足,不容易前進,反而容易退下來。」這句話提醒我們:做事應順勢而為,隨緣而行,藉助自然的加乘力量,不必費力抗逆,也能成就更多利益眾生的功德。若自身尚未具備足夠的準備,勉強涉入逆境,容易動搖道心、
失去初心。因此,不必刻意挑戰與自身差距過大的事物,而應在熟悉的領域中穩健前行,累積力量,逐步擴展。這是事半功倍的智慧,也是修行中重要的自知與自守。
2、淑芬:「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會成為增上緣。」這句話讓我深有感觸。曾在生命低谷時,朋友引領我走入佛教團體,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心靈。透過修行與學習,我漸漸懂得看好的、不看壞的,並從善良的人身上擷取智慧與力量,作為自己前進的目標與方向。不如意的境遇,反而成為心靈成長的契機。只要願意轉念,就能將逆境化有力,讓生命走向更清明、更堅定的道路。
3、麗霜:「福要有德為本,才能保有」是一句深具提醒性的話。許多人透過義工或善行來修福報,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福報得以長久留存。口 說好話、隨喜讚嘆、心中祝福他人,都是擴展福報的無形功德。然而,福報能否穩固,不在於表面成就,而在於德行是否相稱。如同「德不配位」所警示的,若德行不足,即使身居高位也難以久安。因此,
言行一致、心念純正才是修福的根本。不是做了好事就必然有福,而是要看你是否真正以善念為本,德行為根。
六、這三篇文章有那些內容讓你有所啟發,想在生活中落實?
1、麗霜:「禪和子」的修行功夫,是我們學佛修行的重要目標。因為我們尚未做到真正的不計較、不爭執,所以更需要朝這個境界努力。過去雖曾聽過「禪和子」一詞,但未曾深入理解,直到看到大師的介紹——原來禪和子代表的是「和諧的禪心」。這讓我意識到,自己在修行上仍有不足之處,需要學習如何在紛擾中保持柔和、在人我之間維持圓融。禪和子不只是理念,更是一種生活的修養與心性的鍛鍊,是我當下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2、婉玉:我本性喜歡以和為貴,對人和善,做事也力求周全。但當聽到他人批評時,仍會感到在意與不平衡,尤其是在自己已經盡力付出的情況下。後來漸漸體會到:只要問心無愧、努力以赴,他人的看法不必過度執著。也許是因為未曾結下善緣,才容易產生誤解。這些感受提醒我,要學習放下,並在「無所住」的境界中多加體認與修煉。被誤解的辛苦,是一種磨練;放下執著的過程,是修行的功夫。真正的自在,是來自內心的清明與不動。
下次讀書會時間
1、日期:2025年10月8日(三)
2、時間:20:30~21:30
3、地點:Line 會議室
4、主題:【佛法滿人間】p164-175
1
0
0
0
0
0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