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week ago
    ▶️人間佛教“耕心讀書會”第二次研習活動紀錄~
    時間:114年9月14日(星期日)下午 14:00~16:30
    地點:普賢寺滴水坊
    教材書籍:《佛法真義1》、《佛法真義2》。
    帶領人:鄭淑玲 會長
    出席學員:6人。
    文字紀錄:孔祥瑜

    💠壹、 選自《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p.102-我是誰?
    一、「我是誰」一般人很少會去想這問題,從身分、地位、角色來敘述自己,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我是佛」。
    二、文章主題討論:
    1.反思自我--「我是誰?」
    淑玲:佛教提醒我們,我們外在的身份是父母、是子女、是學生等等,都是暫時的「假我」,真正的「我」是具足佛性的「真我」。「我是佛」,不只是信仰,更是一種責任與使命,進而更是認識到自己本具的潛能與責任,活出佛的智慧與慈悲,做到直下承擔,勇敢面對生命的挑戰。
    2.佛陀的行誼與現代人的責任。文中提到佛陀為父擔棺、為母說法、為弟子倒水等,請舉出三項佛陀的行誼,並說明這些行為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承擔責任。
    景貽:現代人也可以學習佛陀精神,照顧家庭、關懷弱勢,在工作與人際中實踐慈悲與責任。
    3.佛教的衰敗與振興之道。現代佛教重財不重法,導致流俗弊端。根據文章內容,分析佛教衰敗的原因,並提出振興佛教的具體方法。
    麗珠回答:應回歸佛陀的教導,重視法義的傳播與修行的實踐,讓信徒在生活中體會佛法的力量。
    淑玲補充:也就是弘揚佛法、實踐慈悲與智慧、回歸佛陀精神。所以普賢寺常舉辦「佛學講座」、我們也常推行「校園講座」,這也是我們弘揚佛法的方式。
    4.以佛為榜樣的生命實踐。若「我是佛」,應該具備哪些佛陀的特質?(如慈悲、智慧、忍耐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特質?
    彥芳:佛陀的主要特質有:慈悲、智慧、忍耐。星雲大師也說:做人不可以沒有“慈悲”。所以我們要有慈悲的心,主動幫助他人、遇見困難用智慧來解決,冷靜思考,面對困難不退縮,學習佛陀的堅決與包容,不輕言放棄。

    💠貳、選自《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p.137-聞思修

    一、佛教提出,要「依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佛陀說法,總是叮嚀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二、文章主題討論:
    1.佛教中「聞、思、修」,三者的關係?
    景貽回答:「聞」是聆聽佛法、閱讀經典,「思」是對所聞內容深入思考,「修」是將所聞所思落實於生活的實踐階段,是證悟的關鍵。三者缺一不可。
    2.文章中以「金礦」與「種子」作比喻,主要是為了說明什麽?
    彥芳回答:比喻“聞”如採礦、播種,“思”如煉金、抽芽,“修”如製成金飾、開花結果,三者環環相扣,相互成就。
    3.根據文章“聞”的廣義內涵是什麽?。
    麗珠回答:包括閱讀經書、觀察人生、傾聽內心聲音,是學習的起點。
    4.文章中提到「欲速則不達」,這句話在修行上的意涵為何?
    淑玲回答:修行需要時間耐心與沉澱,急於求成反而無法成就的。修是實踐與體證,將所思所悟,落實於生活中。從「拜佛」到「學佛」再到「行佛」,才能體證悟道。

    💠 結語
    鄭淑玲會長:當我們在讀書會中共同探討「我是誰」這個問題,並深入理解「我是佛」的生命觀時,其實不只是一次閱讀活動,更是一場心靈的覺醒。
    「我是佛」不是口號,而是一種承擔。每個人都有慈悲與智慧的潛能,只要願意覺察與實踐,就能活出佛的精神。不論我們是父母,子女或社會上的一份子,都能以佛陀的胸懷去面對人我關係與責任。佛教修行的路,自覺、自度、度他。
    今天的讀書會,也許只是一場短暫的聚會,但如果我們把「聞思修」帶入日常生活中,那麽「我是佛」就不再只是文字,而是生命的真實行動。
    願我們都能找到真實的自己,也願這份慈悲與智慧,在你我言行之中,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
    感謝大家的參與,願我們都在生活中,成為一位真正的行佛者。🙏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