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蘭陽 _ 五和讀書會
    閱讀書籍: 星雲大師 貧僧有話要說 我的歡喜樂觀從哪裡來
    日 期 : 113年4月12日
    人 數 : 曾芯怡 、 曾安妮 、黃家祐、張曉瑀
    地 點 : 葫提園民宿
    帶領人 : 曾安妮
    導 讀 : 貧僧的個性是非常的樂觀,每日都在歡喜中。我不喜歡愁雲慘霧的生活,
    也不喜歡艱難困苦的思想,我喜歡樂觀進取、安然自在,我學佛也是學習
    轉煩惱為菩提,轉痛苦為快樂。
    明年(二○一六)就是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了,五十年前,來到大樹鄉麻竹
    園開創佛光山,也沒有專家,也沒有工程師,更沒有建築師,只是一個初中
    畢業的木工蕭頂順先生,因為在高雄幫我建幼稚園的因緣,貧僧就帶他上山
    來開創佛光山。
      建設期間,雖然不斷地有傳聞,說佛光山的這塊土地非常貧瘠,都是深渠溝
    壑,是不容易建築的。但是蕭頂順先生從不畏懼艱難,貧僧得到他,也可以
    說,就像是伯樂得到千里馬,我們相互尊重。
    當然為了建築物的莊嚴宏偉,外面不斷地有人來挖角,要他去替他們建寺;
    但是蕭先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說:「我在佛光山賺到了歡喜,這是世
    間所有財富都不能比擬的。」所以,佛光山就在這樣歡喜的團隊中成長。
    貧僧的歡喜在哪裡?我每寫了一篇文章、每建了一棟房屋、每蓋了一座殿堂,
    我總歡喜自己做了一件事。尤其,每出一本書,我也歡喜自己為佛教做了一個
    貢獻,我經常挑燈夜戰,東方已白,還在那裡埋首寫作是常有的事,過去年輕
    的我,不以為苦,只感到禪悅法樂。
    < 心得分享 >
    黃家祐: 我入佛光會不到兩年的時間,今天透過讀書會,讀了這篇文章,我對
    星雲大師 多了更深入的了解,從佛光山的興建歷程、觀音菩薩又怎麼
    會幫助建大悲殿?又特別的因緣下大師寫了一本《釋迦牟尼佛傳》…
    等等從中的困難,大師都能用樂觀態度去面對,轉化困境 ,迎刃而解。
    正是我應該要去學習的態度。
    曾芯怡: 文中說到;我們到人間來,不是為了煩惱而來的,不是為了鬥爭而來的,
    不是為了互相對立、較量而來的;我們為了歡喜、友愛、融和而來的。
    像這樣的歡喜、快樂,不是一個人的,這是全世界都需要的,你說我們身
    為全人類的一分子又怎能不歡喜呢?在日常裡我們面對很多的紛紛擾擾,
    困惑糾結,轉個念,歡喜地接受,樂觀的面對,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張曉瑀: 在佛光山,真的是你走到哪裡都會歡喜,從見面的招呼 吉祥 !就有了歡喜心。
    希望這個歡喜能延續、散發在我們身邊。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