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讀書會主題: 星雲法語-歡樂滿人間
    活動時間:2024年3月28日 13:30-15:00
    地點:佛光大學滴水坊
    讀書會帶領人:許寒女
    人數:7人

    中午在佛光大學一滴邊用餐邊與會長及督導、師兄姐交流話家長,吃完飯後,佛大法師邀請我們上去2樓宗史館參觀,第一次走進去看到大師的一生,很感動,大師的非常重視,在四大宗旨裡的以教育培養人才,希望大家都能多讀書,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今天雲集讀書會來到風景優美的佛光大學,
    坐在滴水坊前的走廊,容慧督導泡著好茶與大家分享,邊讀文章邊品嚐好茶與點心

    文章裡面說:人有很多心理的毛病,例如憂愁、悲苦、傷心、失意等。佛經形容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一個人在世間上一年一年的過去,如果活得不歡喜,沒有意義,那又有什麼意思?如何過得歡喜、過得有意義?有幾點看法:

    第一、要本著歡喜心做事:世間上最美好的事情,不外是「歡喜」,能用歡喜心做事,無不成就。有些人遇事苦惱,見到事情就怕,其實只要本著心甘情願去做事,不計較名利,體會當下因緣,從身不苦,進而做到心不苦,就可以讓我們做得歡喜自在。

    第二、要本著歡喜心做人:「做人難,人難做」是現代最流行的名言。我們常覺得處事容易處人難,但是彌勒菩薩有一首偈語云:「大肚能容,容納世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人間古今愁!」遇事能保持和氣歡喜,凡事能一笑置之,不僅有益自己身心健康,也是對別人布施一份慈悲、寬厚。

    第三、要本著歡喜心處境:人生本來就是不斷經歷考驗,處在各種境界裡,在行為、心念上,不要輕易否定、負面思考,應該抱持「難遭難遇」與學習體驗的想法,就不會有煩惱、苦惱。

    第四、要本著歡喜心用心: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賢。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聰明積極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人生。如果凡事都朝壞處想,「心想事成」,終成煩惱的人生。

    第五、要本著歡喜心利世:有些人雖然發心至道場服務,或者擔任社會義工,但總是做得苦苦惱惱的。其實「給」人歡喜,首先本身具足歡喜的條件,才能歡喜。日常服務社會、有利於大眾,這些都是廣結善緣的資糧,應該要感到歡喜才對,而不要以為苦。

    第六、要本著歡喜心修行:《華嚴經》云:「歡喜恭敬心,能問甚深法。」念佛參禪、誦經禮拜,各種修行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消除煩惱、安頓身心、健全思想,假如認為是苦,那就沒有價值了。學道過程中,縱有難事、苦事,能用歡喜心化解,再不順遂的事,都能轉逆境為順境。

    人間最寶貴的是一顆「歡喜心」,諸佛菩薩當中,以「歡喜」成就佛道的,除了眾所熟悉的彌勒佛外,尚有歡喜自在佛、歡喜無畏佛、歡喜威德佛等,可見諸佛菩薩早就以此作為修行的常道。科學研究發現,樂觀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歡喜要自己去製造,只要願意「發心」快樂,人生就能夠無事不辦、無所不成。要讓人間成為歡喜的樂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本著歡喜心做事。
    第二、要本著歡喜心做人。
    第三、要本著歡喜心處境。
    第四、要本著歡喜心用心。
    第五、要本著歡喜心利世。
    第六、要本著歡喜心修行。

    分享:
    為澤師兄:能到蘭陽別院、圓明寺當義工是非常開心歡喜的事情,在還沒接觸佛光山之前是宅男,現在只要有休假,道場需幫忙一定都會出席,因為每一次都能與不同人結緣,很歡喜
    素女師姐:要常常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當義工時給人歡喜自己也很開心歡喜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