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Home
Founder
Back
Biography
Work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bout HBRA
Back
About Us
Know HBRA
Types of HBRA
Online Forms
Back
HBRA Application
Existing HBRA Update
Volunteer Application
Contact Us
Resources
Back
Good Books
Planning & Designs
Q&A
Download
Events
Back
Upcoming Events
News
HBRA community
Groups
Events
Videos
Audio
Photos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Photos
People
Albums
Videos
Events
Groups
Search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Remember me
Login
I forgot my username
I forgot my password
Loading cover...
Drag cover to reposition
普門-多聞樂活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days ago
普門-多聞樂活讀書會
多114.9.18
多聞樂活讀書會纪錄
1.時間:114年9月18日下午3:30-5:3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的“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導言:第一講總論八識(p.75~86)
4.帶領人:周財生
5.出席:李虹慧、周財生、陳淑華、張晋民、江麗滿、鄭月娥、賴平熙、洪美沙等8名。
6.記錄:洪美沙
7.拍照:江麗滿
一、識的三能變
我們所覺知的世間萬相,都是由心識活動變現出的相狀,心識的活動分為三類:
(一)初能變-異熟能(阿賴耶識)、(二)第二能變-思量能變(末那識)、(三)第三能變-了別能變(前六識)
(一)初能變-異熟能變(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含藏一切萬法的種子,稱「一切種子識」是識的因相,該識的果相稱「異熟」,有三種意義:
1.變異而熟:
指「因」成熟,轉變為「果」,其性質、外相必有所變異。好比鳳梨,由一粒種子到長成果實,由最初的酸澀到甜美的滋味,由內到外都起了變化。由於因果不同,所以稱為「變異而熟」。即含藏的種子一旦遇「緣」,起「現行」,而生「果」,由種子輾轉變現為果報,就具有「變異」的特質。
2.異類而熟:
指由因到果,屬性不同。
〔書〕:“眾生造作諸善惡業因,雖然可能有時看起來「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但苦樂的果報是屬於「非善非惡」的「無記性」,換句話說,善或惡的行為,還要追溯「起心動念」的初衷,在過程上也可能有所改變,否則惡者恆惡,善者恆善,就沒有接受薰習的可能,也就斷絕成聖成賢的希望了。好比江湖河海,鹹淡不同,清濁有異,但流入大海之後,純是一色一味。所謂「因有善惡,果是無記」,對於有善有惡的「因」而言,無記性質的「果」是異類,故以「異類而熟」名之。〕
〔*註:書上说明容易起誤會,故以另一方式表示:
“如不屬於明顯的善或惡的業(行為、思想或言論不屬於明顯的善或惡的業),其善惡性質難以確定,或是根本沒有善惡的屬性,因此不會招致明顯的善果或惡果。 這種業種無法被明確記錄為善或惡,可能因為善惡的成分混雜不清,或者單純是無關乎善惡的心理活動。
對於有善有惡的「因」而言,無記性質的「果」是異類,故以「異類而熟」名之。”〕
3.異時而熟:
指由因到果,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如眾生造作的業因,果報分別有今生報、來生報、多生報。好比植物在播種後,結果有在一年內、二年後、多年後結果。即由造業到結果的時間不同,稱「異時」。
(二)第二能變-思量能變(末那識)
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之間有三種關係:
1.依止阿賴耶識.
2.攀緣阿賴耶識.
3.恆以阿賴耶識為審慮思量的對象.
即阿賴耶識(第八識)是第七轉識(轉成大圆鏡智)的根源,也是前面七轉識之所依,但第七末那識的特性則它不僅依止於阿賴耶識,隨著阿賴耶識轉現,並且以阿賴耶識為所緣的對象。由於阿賴耶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如同瀑流般無有間斷,因此也常被末那識視為是恆常不變的「常我」,而追隨不捨,成為眾生我執的根源。
佛門裡「打禪七」、「打佛七」或簡稱「打七」的修行,以七天為一期,即打去「第七識」的我執。即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才能見到真如自性。
(三)第三能變-了別能變(前六識)
1.前六識是以「了別」、「對境」為特性即「了別能變」。
2.八識都有「了別」功能,為什麼獨以前六識為「了別能變」呢?從三方面得知:
(1)行相方面:
前六識的了別活動明顯;相對於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雖有了別功能,卻細微難察。
(2)性質方面:
前六識通於善、惡、無記三性,而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均屬無記性。
(3)感受方面:
前六識通於三受,即苦受、樂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而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是潛意識,向內攀緣,沒有情感上的反應;只與「捨受」相應。
3.-(1)為什麼要將「異熟能變」放在「三能變」的首位?
a.異熟能變的阿賴耶識裡,含藏諸法種子,從果看,分為兩類:
(a)作為親因緣的「等流種子」;(b)作為增上緣的「異熟種子」。
(a)「親因緣」與「增上緣」:
一件事物生成的主因是「親因緣」;它的助緣是「增上緣」。例如果園裡的種子,是成長果實的主要原因,這是親因緣,親因緣不會錯亂,只能就自身的「種子」與「現行」前後相續而生,決不會產生不同性質的活動;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或隨八識而現起的各識的心理活動。陽光、空氣、水分、土壤、養分等助緣為增上緣。视增上緣的地方而不同,如陽光在北方和南方就有不同,空氣的好壞在高山、平地,鄉村、都市而不同,水分的多寡、土壤的豐瘠、養分的質量,也在在影響著果實的甘苦。
(b)「等流種子」與「異熟種子」
(a)由本身意識的「種子」、「現行」相生的現象,是「親因緣」,這類種子就稱「等流種子」。等流,是比喻因與果或相似相類的流動無間斷,所產生的果報稱「等流果」。(b)反之是「異熟種子」,指的是產生異熟果的種子,是由前六識中,「有漏」善惡的心理活動所生起,它在諸識中最強有力,尤其「動身發語獨為最」的第六識,最能影響將來「異熟果報」的生起,例如造善業則生人天,造惡業的墮入三惡道;根身的美醜智愚,乃至一生的貧富貴賤,或宇宙的好壞淨穢,乃至成住壞空,是屬於異熟種子的增上緣所致。
•c.「異熟能變」放在「三能變」的首位
是因其代表最根本、最原始的轉變過程,牽涉到阿賴耶識(種子現行)、異熟性(果報)以及染淨的基礎,為後面的「現前能變」和「智智能變」奠定基礎,並強調其為萬事萬物的根本起因與動力。
•且異熟能變位於首位,也是因為它代表了唯識學中最重要的根本轉變,是所有生命體驗、情感、思維甚至解脫證悟的根源,是其他轉變能夠發生的基礎。
3.-(2)「三能變」~異熟能變、思量能變、了別能變,如何和宇宙人生發生關係呢?
a.「三能變」好比瞎子、聾子和啞巴,三者各有所長,只要齊心著力,必能遠離三界火宅。又如同生命歷程的三個巨頭。
b.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美國、蘇俄三巨頭,在雅爾達舉行會議,本來是希望能藉此讓世界邁向和平,無奈「人性的私心」作祟,以致無法一舉成功。
故我們的「三能變巨頭」,是立足於精神理念的最高源頭,如果能以整體的宇宙人生為大局前提,攜手合作,必能引領我們走向幸福的未來。
二、八識生起的因緣
(一)因缘和合。
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八識的作用亦然,有了種子的「因」,必有相應的「緣」來協助,才會生起識的「果」。八識的生起,除了1.根、塵、識配合外,2.八識之間的互動,及3.某些外在的客觀條件,也是各識生起的必要因素。
(二)各識互動而有不同的稱法。
1.像第八阿賴耶識是前七識的「根本依緣」,2.第七末那識是前六識的「染淨依緣」,
3.第六識是前五識的「分別依緣」。
前五識的生起必須仰賴第六識俱起,才能分別事物。
(三)八識生起的條件(依緣)共有九項
1.九項:
(1)根緣、(2)境緣、(3)空緣-根塵之間要有空間、(4)明緣-要有光明、(5)作意緣-將「心」投注在某處而引起的精神作用、(6)分別依緣-各識生起,必須仰賴「第六識」,才能產生分別作用、(7)染淨依緣-各識生起,「末那識」也一定會參與。末那識的染淨,決定了各識的雜染或清淨、(8)根本依緣-阿賴耶識是所有識的根本,所以各識生起,要有阿賴耶識參與、(9)種子依緣-各識生起,要有相關的各識種子,否則無法生起。
2.〈八識九緣偈〉
說「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即說明了八識各自的具緣。
〔*註:
(1)「後三五三四」是指「意」與「法」的組合關係,其中「意」(第6識)的「意根」,而「法」是法處所缘(法塵),即心所緣的對象,也就是心識的內容。
•(2)這句話出自佛教唯識宗的論述,表示
a.意處的「意根」能夠緣取「法處所緣」,並且其緣取的組合數量是「後三、五、三、四」,分別代表意識、意識、意根與「三、五、三、四」所緣的對象組合。
b.具體來說:
•(a)「後三」:
意根緣取過去、未來、非過去非未來(三世)的法塵。
(b)「五」:
意根緣取過去、現在、未來、非過去非現在、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五蘊)的法塵。
(c)「三」:意根緣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法塵。
(d)「四」: 意根緣取過去、現在、未來、不確定(四種狀態)的法塵。]
三、回馈
(一)今天的範圍較烦且複雜,大家在財生師兄帶领下,充分的交流、討論與分享,以期今天的學習範圍能澈底了解。
(二)分享:
1.有同學說:學佛後再聽到今天的八識講話,深覺要聞、思、修,要多分享心得,讓心意識提升及智慧開啓。
2.有同學說八識生起的因缘很有趣,但也很複雜。各識相應因緣(生起的條件)有的到9项如眼識,而鼻、舌、根識则只要3個條件等。又如ㄑ八識九緣偈〉說「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即說明了八識各自的具緣。宜對
「後三五三四」好好了解。
3.李虹慧老師說:今天在财生師兄的帶领下,讓大家能重複及深入的討論來認識八識間的關係,對心意識的功能及障礙更要弄清楚,讓心意識不受外境的干擾,能在生活中專心、志意的行事。尤其,第八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識,能藏、所藏、執藏,而果相有變異而熟、異類而熟、異時而熟;藉由第八阿賴耶識所緣的對象是種子、根身、器界的功能,讓我們與內外諸法發生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起心動念要具正知正見才能將善的種子帶到下世。
(三)帶領人結語:
1.八識依「緣」生起的關係條件,是如此複雜緊密。當我們了解八識不是憑空而生起,是所有因緣條件和合的成果,更應該感恩這個八識具足的色身,帶給我們能在今生認識世界萬象、能學習各類技能,乃至讓我們能發揮所長,奉獻社會,擁有無限希望,創造人生的種種便利,對大家一起来努力。
2.下次讀書會
(1)時間:114年9月25日下午3:30-5:0
(2)地點:線上視訊
(3)主題:星雲大師的“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導言:第一講總論八識(p.86~91),第二講分解八識(p.92~103)
(4)帶領人:劉珍齡
(5)記錄:洪美沙
1
0
0
0
0
0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