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days ago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4年9月4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市松山區御華興茶樓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

    四、出席人員:陳雪霞、范鴻英、薛慶色、翁麗珠、張東美、吳秀鑾、唐立麗、何代玉、蕭文鶯、黃婌媛共1 0人
    召集人及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黃婌媛老師
    <二>、主題帶領:陳雪霞老師
    <三>、回饋分享:陳雪霞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
    1、主題:「趙州茶」和「風動幡動」兩則公案的寓意
    2、內容:
    「趙州茶」:趙州禪師接待來過或沒來過的僧人,都說:「去,喝杯茶吧。」
    旁邊的主事僧人感到疑惑,也被說:「去,也去喝杯茶吧。」

    「風動幡動」慧能大師在廣州法性寺,見到兩位僧人爭論:「風動」還是「幡動」。 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汝心動。」

    3、探討兩則公案寓意
    「趙州茶」:
    這個公案的核心在於「平常心是道」。 無論是「來過」還是「沒來過」,都只是當下的狀態,沒有必要執著於過去或未來。 喝茶,這個看似平常的動作,也蘊含著禪的真諦,提醒人們要活在當下,感受當下。 

    「風動幡動」
這個公案強調了心性的作用。 一切現象的生滅,都離不開心的作用。 風和幡的運動,只是外在的現象,而心是感受、認識這些現象的主體。 「心動」指的不是生理上的心臟跳動,而是心的攀緣、執著。 這個公案旨在提醒人們,要認識到心性的作用,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4、結論
    這兩個公案都是禪宗中非常經典的例子,它們都通過簡單的故事,揭示了禪宗的核心思想,即「平常心」和「心性」的重要性。
    《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萬法唯心生;《金剛經》慧能大師的偈語「何處惹麈埃」「本具佛性不假外求」,入世生活中時常生起「出世智慧」,與佛法經典相應、契合,讓自己的心靈與佛法相容,生起歡喜心,使生活獲得真正的解脫與平靜,學佛修行就是為了培養自我察覺的能力,看懂禪宗公案所涵的寓意。

    <二>、閱讀主題:
    1、主題:「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特質」
    2、內容:
    (1)文中大師特別肯定的說明,能對大部頭經典悟解的人,又能從《金剛經》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的人,所以六祖惠能大師絕不是真的不識字。

    (2)禪門的傳承以師徒間的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的師傳。
    禪宗之所以能發揚光大,乃是當時唐朝各宗派大師輩出,又因皇家的推動,佛教達到中國佛學鼎盛時期,助長禪宗的發揚光大。

    (3)禪宗的教學法:
    1.反結教學法:用「為什麼」一直反問的方法。
    2.答問不定法:有正反方式或反正面回應法。
    3. 間接暗示法:表面上不相關的問題,做迂迴的暗示如棒喝、打罵、自覺等等方法,來啟發襌者深入思維而解悟。

    3、帶領人結語
    總之禪在生活中,非常活潑又不通常理,靠自己去體驗證悟。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當我們了知它時,我們的執著、好奇心,會慢慢達於平常心,覺性就將如同如來了。在生活中,以禪心為用,開悟自心本性。

    真是讚嘆大師;在那些戒嚴又排斥佛教的時代,1975年就把「禪」推廣至學術界及大學。

    七、回饋與分享
    《唐立麗分享》
    「趙州茶」領悟到日常中不去想過去、未來,人生就是活在當下,就是以平常心過平常的生活。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在什麼場合就講什麼話,在什麼職位就擔當什麼樣的責任。

    《何代玉分享》
    專注於眼前的事、做好當下的事情,在紛擾的現代社會並不是容易的事。是否能夠透過一些練習、心態的調整,逐步提升「活在當下」的能力。
    在此特別感謝道場,近年參加法會開放穿鞋,可帶簡易包包入大殿內,不因這些俗事匆促擾心而壞了參與的念頭。

    《翁麗珠分享》
    個人經驗是:因爲積極參與道場活動,又得扮好家中角色,一心念著保握好時間,想著有效的解決方案,或許就能擺脫雜念與分心吧。盡力而為後,欣然接受接下來的各種結果;不去懊悔,再去忙份內的工作(特別是需要勞力的事),不讓負面情緒影響自己心情,心平氣和活在當下!

    《蕭文鶯分享》
    文章中談到佛光山當年男眾部有個大約十五歲小男孩,由於嘴巴長得闊,而且喜歡說話,被取綽號「鴨子」,自己並不排斥,淡然處之,這種赤子之心超脫榮辱毀譽的態度,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是一道清流,令人嗅到一股禪味!

    《吳秀鑾分享》
    與人相處之間,以輔導工作來說,常提醒多用「我應該...」而少用「你不可以...」後者看不到事件問題的癥結,反而引起爭議!
    從身邊發生的各種事件或情境中,先練習尋找、掌握事物的本質,從「我」身上循果找因,明確表示自己可以改善的空間,一味向外找戰犯解決𣎴了問題的。

    《結論》
    維那師父的「禪修課程」中可以透過數息、念佛、冥想來幫助專注於當下、平靜心緒、培養覺知,最終達到身心寧靜的狀態。

    經麗珠老師建議「忙碌勞動的事」不讓負面情緒影響自己心情,心平氣和活在當下。那麼下次做家事勞動時,想想可以幫助訓練淨心和專注力,不只是做不完的煩惱事了,不就是周利槃陀伽,「掃地掃地掃心地」,就這樣開悟了!

    秀鑾老師輔導經歷豊富,建議先專心傾聽那些「值得傾聽的話語」,如果我們的修行未到「那個境界」,試圖理解身邊所有人,只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反而讓自己沒辦法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總結來說,做好當下的事並不容易,但透過刻意練習和培養正確的心態,是可以逐步提升專注能力,只活在當下!

    台北教師秋季讀書會,在您的愛護與堅持展開新的學期!共讀大師的每一篇文章,分享成員生命體驗的每一句話,生命影響生命,都可以給我們的人生另類啓發!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